危牆陸文夫創作的短篇小說
⑴ 小說圍牆的男主角是誰
陸文夫創作的短篇小說
男主角
馬而立
馬而立
建築設計所行政科辦事員,三十七歲,頭腦靈活,做起事來眼尖手快,細致周到,認真負責,但因為生得一張漂亮的娃娃臉而讓某些領導不放心,怕他吃不起苦,怕他辦事不穩。因此盡管在群眾中受歡迎,卻屢次錯過升遷的機會。設計所圍牆倒塌後,他根據領導交待的「經濟實用、美觀大方」的原則,立刻找到房屋維修站站長和技術員,群策群力,利用拆房的舊磚瓦,只用一天一夜就修建起了一面堪稱美觀大方而且節約經濟的圍牆。圍牆修好之後,實幹家馬而立的工作不但沒有收到表揚,反而受到領導和清談家們的指責。[5]
吳所長
建築設計所的所長,一個無能而無不能,無為而無不為的領導。自稱對建築是外行,但認為對建築並不外行,因為他懂得很多原則,如經濟實用、美觀大方、有利生產、生活方便。至於如何把原則化為藍圖,他認為不是他的事,但也不能放棄領導。他所謂的領導體現在發動所內的古典和現代兩派人進行爭議,然後將兩派的方案交給取消派去統一。而自己只發表了一些所謂的指導性的講話,振振有辭卻沒有一個可實施的具體方案,只不過是深奧空泛的理論而已,卻自認為這是對工作慎重的態度、是一種領導藝術。他讓馬而立將那些空洞的原則付諸實踐,而馬而立快速完成任務後,他卻又對馬的辦事效率之高感到不適應,沒有立即明確表態,當眾人揣測著他的意思批評馬而立時,他也順勢批評馬而立。當圍牆受到專家稱贊時,立刻認為這是他指導思想明確、充分發動群眾的功勞。[3]
黃達泉
建築設計所「古典派」代表人物,對古典建築頗有研究,在建圍牆的事上提不出什麼具體意見,卻醉心於大談圍牆的風格、藝術價值,一口氣從我國古代的譬如花牆、粉牆、水磨青磚牆等各種樣式的牆扯到大觀園的牆,不著邊際地誇誇其談,以顯其知識的淵博而又未牽扯到實際問題。看到馬而立建好的有漏窗的圍牆時,又嫌馬而立沒有領會他的意圖,屋脊太單調。當圍牆受到好評時,得意地認為是自己據理力爭的功勞。[7]
朱舟
建築設計所「現代派」代表人物,對現代的高層建築有研究、有興趣,專門愛和古典派唱反調,引發爭論,結果讓關於重修圍牆的會議離題萬里,最後針對圍牆本身能提出的意見也不過是要造得高大牢固,至於多大多高、用什麼材料卻沒有涉及。他害怕別人抓辮子,決不把問題落在實處。馬而立把圍牆建好後,盡管牆的高度、牢度符合他的心意,他卻諷刺圍牆中不中、西不西,沒有現代氣息。而當圍牆受到專家稱贊時,認為是自己強調實用價值的結果。[8]
何如錦
建築設計所「折衷派」代表人物,承認既成事實,對一切變革都反對,表現為取消主義,取消不了時就調和折中。對應該怎樣去修圍牆,沒有發表任何有價值的意見。圍牆修好後,卻無端質疑造價過高,引起眾人對馬而立的憤怒。圍牆被外界肯定時,雖然有一點不甘心,但很快就覺得自己也有很大貢獻。
⑵ 陸文夫巔峰之作:美食家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陸文夫巔峰之作:美食家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我國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陸文夫因病醫治無效,於7月9日在蘇州逝世,享年77歲。蘇州市文聯已成立治喪委員會,初步確定遺體告別式於7月13日上午舉行,之後還將舉行陸文夫追思會。
陸文夫1928年生於江蘇泰興,1948年赴蘇北解放區參加革命。1955年他開始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發表於1956年的短篇小說《小巷深處》讓他一舉成名,但很快被打成「右派」長期下放農村、工廠勞動改造,1978年才返蘇州從事專業創作。
陸文夫大半生生活在蘇州,他以蘇州小巷人物為背景創作了一系列小說,如《小巷深處》、《臨街的窗》、《美食家》等。《美食家》是他的巔峰之作,1983年發表於《收獲》,獲得全國第三屆中篇小說獎,並隨著時間的流逝顯示出永恆的魅力,「美食家」這個稱謂也由此風行。《美食家》被收入各種文集,並翻譯成英法日等語言,暢銷海外,單行本亦即日發行。
他的去世在文壇引起不小哀聲,從作協領導到多年好友,無不難抑悲聲。
為人為文,溫婉如蘇州園林 陳建……
需要別的再問
⑶ 《小巷深處》陸文夫 當代文學史 名詞解釋 期末整理 謝謝了,^^
《小巷深處》是陸文夫寫於寫於1955年10月的一部作品,也是陸文夫的成名作。是他「寫人的命運,寫人的感情」的創作意識的確立,是他創造「小巷人物」系列的開始。這篇小說在1956年第10期《萌芽》上發表後,「當時曾引起『一點』轟動,後來變引起一場『風波』,再後來便成了一個『紕漏』,沒完沒了地批判到『四人幫』被粉碎。這以後它又成為了『鮮花』,被收到《重放的鮮花》小說集里。
小說講述的是在舊社會曾做過妓女的徐文霞,新社會建立後在政府的幫助下走下新生的故事。當中有她與廠里技術員張俊的愛情故事,由於以前的身份,徐文霞一直過著不實在的愛情生活,怕被張俊知道她以前的妓女身份,內心一直很不寧靜,小說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此——對女主人公成功的心理描寫。當然,小說最後張俊知道了徐文霞以前的身份,最終還是以「急切的摳門聲」向讀者表達了他不介意徐文霞以前身份的意思。小說就是在張俊叩響徐文霞門的聲音中結束。
⑷ 陸文夫作品
性 別: 男
生卒年月: 1928/3/23——2005/7/9
民 族: 漢族
簡介
江蘇泰興人,1949年畢業於蘇北鹽城華中大學。同年赴蘇北解放區參加革命。1949年渡江回到蘇州,任新華社蘇州支社采訪員、《新蘇州報》記者八年。1955年開始走上文學創作之路。1956年發表短篇小說《小巷深處》一舉成名,1957年調江蘇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因參加籌辦《探索者》同人刊物,被打成右派,長期下放農村、工廠勞動改造,直至1978年才返蘇州從事專業創作,並在此後主編了《蘇州雜志》。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蘇州市文聯副主席等。於2005年7月9日在蘇州逝世,享年77歲。
後參加工作,歷任新華社蘇州支社采訪員,《蘇州日報》記者、工業組組長,江蘇省文聯專業作家,蘇州市創作室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全國第六、七、八屆人大代表,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1955年開始發表作品。在五十年文學生涯中,陸文夫在小說、散文、文藝評論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獻身》、《小販世家》、《美食家》、《井》、《圍牆》、《清高》、《人之窩》等優秀作品和《小說門外談》等文論集飲,譽文壇。作品還被翻譯成英、法、日等語言,暢銷海外。
成就
在50年文學生涯中,陸文夫在小說、散文、文藝評論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獻身》、《小販世家》、《圍牆》、《清高》、《美食家》等優秀作品和《小說門外談》等文論集飲譽文壇,深受中外讀者的喜愛。
陸文夫的作品,常寫閭巷中的凡人小事,卻又深蘊著時代和歷史的內涵,不僅主題積極,藝術精湛,且以清雋秀逸、含蓄幽深、淳樸自然著稱,具有濃郁的姑蘇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品格,在我國當代文壇獨具風骨。
文革前陸文夫著有《榮譽》、《二遇周泰》兩個短篇小說集,反映了建國初期人們在社會生活和精神面貌上的巨大變遷。1956年的短篇小說《小巷深處》,則通過妓女徐文霞在新社會中的新生歷程與復雜的心理狀態,大膽地拓新了題材的表現領域,受到好評。但這一時期的作品從整體上沒有突破十七年文學的局限。
文革後陸文夫復出文壇的第一篇小說《獻身》反擊了知識分子在歷次運動受到的摧殘,提出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重大問題,發人深省。可貴的是,作者沒有將筆觸停留在對傷痕的控訴上,而是以知識分子神聖的獻身精神催人奮進,顯示了作者不入流俗的藝術眼光。《崔大成小記》對創作中造假的流弊作了深節的反省。崔大成寫稿的秘密就是「悉心研究報紙上的各種報道」,隨著形勢的風雲變幻而任意捏造事實,他竟憑借炮製假報道的功夫成了一時炙手可熱的人物。作者借崔大成現象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社會例題。這兩篇作品是陸文夫創作前後期的過渡性作品。
從《小販世家》、《特別法庭》開始,陸文夫的創作有了明顯謀浠�K�⒅亟�憷�納緇岜塵壩肷鑠淶睦�犯薪岷掀鵠矗�昂旯圩叛郟�⒐勐潯省保�ν紀誥蚶�肺幕�納畈愕自蹋�園敫齠嗍蘭鴕岳吹納緇嵯質到�猩羈譚此肌!緞》肥蘭搖販從車氖氫柒教�分煸創鐦蟀氡滄擁腦餳省V煸創鏌孕燎詰睦妥魑�忠患胰說納�疲�諍�淶畝�估錚���嗣撬腿ト繞�諤詰南硎埽�逖樽拋允稱淞Φ南蒼煤托判摹H歡��?0年中,作為一個個體攤販,他備受磨難和痙。朱源達最後的歸宿是到工廠里掃鐵屑混日子,端起了省心思、省力氣的永遠也不會滿的鐵飯碗,小販世家從此成了工人世家。作品不僅提示了「左」的頑症對一個普通小販的摧殘,還獨特地提示出悲劇的根源存在於每個人心中過分厚重的傳統觀念的霧障。從而形象地啟發人們:改革不僅是表層的政治經濟體制的變動,而且是深層民族精神的蛻變。
《特別法庭》通過對師兄弟汪昌平和許立言不同的處世態度及不同遭遇的審視,表達了囿於傳統社會心理的積淀的悲哀,和擺脫傳統束縛獲得自由的願望。《一路平安》里的戀人華家乙和范萍幾十年前毅然掙脫封建家庭的羅網,投身革命。幾十年後他們重逢時,華家乙試圖將范萍再一次從世俗的大網中掙脫出來。小說留下了一個餘味未盡的結尾,傳統與世俗是那麼容易掙脫的嗎?《不平者》里的小汪,以武力打抱不平,橫掃鄉間的關系網,結果非但沒有成功,自己也成為關系網中牢固的一角,將網織得更嚴密。小說的反諷意味是不言而喻的。《唐巧娣》則從另一角度提示了傳統張力有時表現為撲朔迷離的怪圈,置人於身不由己的尷尬境遇。沒有文化曾經是唐巧娣值得炫耀的醬和消災免禍的法寶。然而,當倒置的價值觀念重新翻轉過來之後,唐巧娣終於嘗到了沒有文化的苦。在《萬元戶》中,陸文夫通過孫萬山幾天內從「萬元戶」變成「零元戶」的鬧劇,提示了平均主義的傳統觀念、浮誇風和吃大戶所帶來的危害。陸文夫針砭世俗的目光具有很強的穿透性,他不僅把批判的目光指向文化落後而造成的愚昧無知,也指向了知識分子中潛藏的惰性。《圍牆》中,作者嘲笑了那些只尚空談,不思進取,一有成績便搶在前面的空談家們,指出正是這種習慣勢力和惰性擋住了改革前進的道路。這些作品反映了民族傳統心理的根深蒂固,人們可以用暴力手段摧毀舊的社會結構和建立新的社會結構,但很難人為地消除一種源遠流長的傳統。陸文夫通過反思民族的傳統文化心理,提出了一個個意味深長的命題。
《美食家》是陸文夫小說創作的一個高峰。小說通過對一位嗜吃如命的吃客朱自冶的描繪,藝術地概括了建國以來幾個歷史階段的經驗教訓,具有深廣的歷史內涵與社會內容。朱自冶解放前是一個房屋資本家,除了吃一無所長。解放後,高小庭針對他這樣的「美食家」發起了「飯店革命」,從形式到內容採取了一系列革命行動。原以為可以阻止朱自冶紙醉金迷的生活,卻革去了飯店的傳統特色,革去了飯店的正常秩序和工作人員的事業心、責任感。朱自冶轉而與燒得一手好菜的孔碧霞結婚。困難時期,他只能以吃飽為最大享受。文革後,朱自冶又身價陡漲,當上烹飪學會會長。作品以人們的美食權利為切入口,通過朱自冶吃客生涯的一波三折,反映了國家歷史命運的變動脈搏,具有深遠的社會歷史意義。作家在《美食家》和其他作品中也精緻描摹了古城蘇州的風土人情,園林風景、吳越遺跡、風味小吃、吳儂軟語、石板小巷、小橋流水……無不栩栩如生。這些蘇州特有的文化與風俗,成為他小說中的重要的情節要素,具有獨特的文化地域魅力,使其小說贏得了「小巷文學」和「蘇州文學」的美稱。
1985年發表的《井》,是繼《美食家》之後的又一次創作高峰。陸文夫試圖從民族文化心理多種角度考察社會生活。女主人公徐麗莎因家庭成分不好和海外關系的陰影倍受歧視,家庭生活的不幸更使她鬱郁寡歡。改革後,她重新撿起了自己的專業,成為事業的強者,與此同時,也萌發出追求新的愛情生活的渴望。這種正常的人性的舒張卻因其丈夫捏造桃色新聞而橫遭挫折,流言蜚語不僅扼殺了她剛剛萌芽的愛情,也無情地摧毀了她事業上的一切成功與努力。更可怕的是,這一切壓力都是無形的,她無從對質,也無處投訴,只得投向深井。徐麗莎的悲劇在於她所反抗的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人或機構,而是沉重的集體無意識的壓迫。《畢業了》也反映了類似的主題。陸文夫通過揭露長期形成的習慣勢力和心理惰性對人性的壓抑與束縛,折射出其考察生活的新視角。
陸文夫小說的創作特色首先在於針砭時弊的准確與深刻。他善於從歷史的變遷角度考察生活,小中見大,反映出深廣的社會歷史內涵和思想意蘊。其次,他的作品具有濃郁的幽默感。陸文夫自稱為「糖醋現實主義」[8]。他善於從普通人帶喜劇色彩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深層的悲劇因素,輕松中見鋒芒,笑聲中有反省。顯示出一種機智幽默的風格。再次,陸文夫的小說中有著深厚的文化地域特色。他不僅著力於蘇州的地方風物的描摹,更關注這一地域居民的情感態度與生存境況。他的小說創作,准確傳達了變化中的蘇州的文化情境,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小說。
2005年7月9日,我國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陸文夫因病醫治無效,在蘇州逝世,享年77歲。
⑸ 寫圍城和美食家的作者是誰
《圍城》的作者是錢鍾書,《美食家》的作者是陸文夫。
錢鍾書:1910年11月21日出生,江蘇無錫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錢」。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32年,在清華大學古月堂前結識楊絳。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獲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學士學位。1941年,完成《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1947年,長篇小說《圍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創作的《宋詩選注》,列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1972年3月,六十二歲的錢鍾書開始寫作《管錐篇》。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時38分,錢鍾書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於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群相。
陸文夫(1928年3月23日-2005年7月9日):江蘇泰興人,曾任蘇州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等。在50年文學生涯中,陸文夫在小說、散文、文藝評論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獻身》、《小販世家》、《圍牆》、《清高》、《美食家》等優秀作品和《小說門外談》等文論集飲譽文壇,深受中外讀者的喜愛。
中篇小說《美食家》是陸文夫的代表作,1983年發表於《收獲》第一期。故事講述了革命幹部高小庭和資本家朱自冶四十餘年的浮沉糾葛,從一個特殊的角度解剖了近半個世紀的中國社會生活,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該作品曾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⑹ 圍牆是誰寫的
中國作家陸文夫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寫過一篇《圍牆》
陸文夫(1927-),江蘇省泰興縣人。一九四八年高中畢業後,到蘇北解放區參加革命。一九四九年隨軍南下,任新華社蘇州分社采訪員、新蘇州報記者、工業組長等。一九五五年開始發表作品,先後在《人民文學》、《雨花》、《萌芽》、《文藝月報》等雜志發表小說,後編為短篇集《榮譽》和《二遇周泰》。近年來發表了《獻身》、《小販世家》和《美食家》等優秀中短篇小說,受到好評。《小販世家》獲一九八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⑺ 《美食家》主要內容及人物事例形象
《美食家》簡析
《美食家》作者陸文夫,1928年生,江蘇泰興人。50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1956年出版第一個短篇小說集《榮譽》,同年又發表短篇小說《小巷深處》,頗受好評。1977年重返文壇後,在創作上不斷探求和突破,發表了一系列有影響的「小巷文學」作品。已出版小說集《榮譽》、《二遇周泰》、《小巷深處》、《特別法庭》、《小巷人物誌》(一、二集)及四卷本《陸文夫選集》。陸文夫注重發揮小說的批判功能,但總是帶著微笑針貶積弊;堅持從日常生活中取材,將平凡的人和事放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上去描寫,追求意蘊豐厚和「多主題的統一」。小說精於構思,有意借鑒話本和蘇州評彈的表現方法,題的統一」。小說精於構思,有意借鑒話本和蘇州評彈的表現方法,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風味,就像一個個構築精巧的「蘇州園林」,艷麗別致。在中國當代小說中獨樹一幟。
《美食家》堪稱陸文夫「小巷文學」的代表作。小說巧妙地將一個純朴、耿直的革命幹部高小庭和一個一輩子沉緬於吃喝的資本家朱自冶四十餘年的生活浮沉扭結在一起,構成曲折復雜的矛盾糾葛,從一個特殊的角度解剖了近半個世紀的社會生活,並巧妙地通過高小庭的眼睛去審視「美食家」朱自冶各個時期的行為和心理。朱自冶是個房產資本家,一生以吃為業,乃至吃成了「精」。進入改革開放年代之後,「會吃」也成了一門專長,他被尊稱為「美食家」,出任烹飪學會會長。朱自冶的沉浮,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這種變化糾正了一種偏見;不要單從人生觀方面去鄙視這類人物,還要看到他從吃成「精」中所積累的豐富的美食文化,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應當受到愛護和尊重。朱自冶價值的被發現、被肯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改革開放的深入與發展,從這一人物好吃的不變性中非常生動深刻地揭示了歷史的多變性。
高小庭在審視朱自冶的過程中也照見了自己。他極其厭惡朱自冶之類的生活方式,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他發表「反吃喝宣言」,不做名菜,實行「大眾化」。但菜餚的單調、貧乏,反把自己置於蘇州美食文化的對立面。他只看到朱自冶這類寄生蟲好吃圖享受的一面,卻看不到吃好也是人民大眾的願望這一面。經歷了種種曲折之後,他終於懂得了「吃的文化」應該保存和發展。高小庭思想的幾番波折,反映了建國以來幾個歷史階段的「左」傾危害和經驗教訓,是歷史的一面真實的鏡子。
作品以人物命運的曲折發展為主線,將朱自冶有吃、無吃的不斷反復的過程和高小庭的反對美食到重視美食的過程交錯推進,並將歷史與現實溝通起來,從中顯示出豐富的社會內涵。小說以蘇州的風土人情、園林景緻、名菜佳餚、歷史古跡等營構獨特的景觀,造成作品特有的情調、意境和韻味,加上吳語的運用舒捲自如,為作品增添了濃郁的地方色彩。
⑻ 刷圍牆的奧妙怎麼寫讀後感
在城市題材改革文學的深化過程中,陸文夫的《圍牆》也是應當提到的一篇作品。某設計所舊圍牆倒塌,新牆的高度、樣式、質料成為所里上下的中心議題,人們分成了幾大派別,甚至有人在發表意見時拉扯上了「大觀園」,意見不能統一,結果大家不歡而散。不料星期一上班來時一堵新牆竟然已經樹立起來,於是心有不甘的人們開始把矛頭指向辦事麻利的行政科馬而立,一致抨擊新圍牆的樣式、功能及其他。不料在建築學年會上外地來的學者卻眾口誇贊圍牆的獨特風格,於是一時間這堵圍牆又成了所有設計所成員的合作結晶,每個人都開始盤算如何在學術總結中加入自己的一份功勞。
這是一部帶有調侃性質的中篇小說,陸文夫用詼諧幽默的語言,描寫了一個近乎鬧劇的故事,然而這個鬧劇卻又具有可悲的真實性:在現實生活中,「穩妥」確實「往往是緩慢的同義語」,而像馬而立這樣因工作中的干練與麻利被視為毛毛燥燥、辦事不穩的人又何在少數?人們的精神被異化,人們心目中判斷事物的價值尺度已經顛倒。陸文夫說過:「我造牆的目的在於拆牆;造一堵有形的牆,拆一堵無形的牆,即拆掉那些緊緊困住我們的陳規陋習和那奧秘無窮的推拉扯皮。若干年來,我覺得到處都會碰上這堵無形的牆,弄得人一籌莫展,啼笑皆非。」在這篇小說中陸文夫就是試圖以嘲諷的方式,揭示現實生活中已經被人們習以為常的一些弊端,如臃腫機構中的慢性綜合症、誇誇其談的惡習、以貌取人的世俗偏見、無功請賞的鄙俗心理,並力圖根除它們。可以說陸文夫的改革矛頭是指向人們的社會文化心理層面的,與僅僅描寫保守阻力的改革作品相比,他的思索顯然要深入得多。
⑼ 陸文夫的個人作品
他的作品大都描寫江南市民的生活,幽默、詼諧,使人在笑中感到一種苦澀和深沉,令人深思。小說《獻生》、《小販世家》、《圍牆》先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井》獲《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中篇小說獎。 陸文夫作品作品名 作品類型 出版年代 《榮譽》 短篇小說集 1956 《二遇周泰》 短篇小說集 1964 《小巷深處》 短篇小說集 1980 《有人敲門》原名《起航》 中篇小說 1980 《特別法庭》 短篇小說集 1982 《小說門外談》 理論 1982 《美食家》 中篇小說 1983 《小巷人物誌》 短篇小說 1984 《圍牆》 短篇小說集 1984 《陸文夫選集》 1—4卷,短篇小說,中篇小說、散文、雜文 1986 《陸文夫集》 中篇小說 1986 《陸文夫代表作》 中、短篇小說集 1987 《藝海入潛記》 理論 1987 《陸文夫小說選》 小說集 1988 以上資料來源於中國現當代作家辭典
⑽ 陸文夫的《美食家》獲得過哪幾個(國內外)文學獎
《美食家》榮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1989年,他獲得法蘭西文學騎士勛章;
先後總共四次獲得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創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