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短篇小說英譯本
⑴ 魯迅主要作品有小說集-----,------.散文集-----。雜文集-----,-----。
魯迅主要作品有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散文集:《朝花夕拾》;
雜文集:《墳》、《熱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花邊文學》、《集外集》;
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
散文詩集:《野草》;
論文集:《門外文談》。
(1)中國短篇小說英譯本擴展閱讀
魯迅文學特點
魯迅小說文體的突出特點,是富有開創精神。
以《吶喊》、《彷徨》而論,作者根據不同小說內容的需要,為每篇作品精心尋找恰到好處的體式和手法:有的截取橫斷面,有的直現縱剖面,有的多用對話,有的近乎速寫;有的採用由主人公自述的日記、手記體,有的採用由見證人回述的第一人稱,有的則用完全由作者進行客觀描繪的第三人稱;有的抒情味很濃,有的諷刺性很強,有的專析心理,有的兼表哲理;形式種類極為多樣。
正像沈雁冰當年《讀〈吶喊〉》一文所說:「在中國新文壇上,魯迅君常常是創造形式的先鋒;《吶喊》里的十多篇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這些新形式又莫不給青年以極大的影響,必然有多數人跟上去試驗。」
後來的《故事新編》,更屬全新的大膽嘗試。作者運用古今雜糅、時空錯位乃至荒誕、誇張的手法,將神話、傳說、歷史上的人物還原於凡俗的環境中,寄託或庄嚴、或滑稽、或悲哀、或憎惡的諸種心態,這是魯迅借鑒國外表現主義作品而做出的重要創造。
⑵ 請問有沒有人知道駱駝祥子英譯本(作者為Evan King)網上有嗎謝謝!!
1945年,美國人伊萬�6�1金翻譯出版了老舍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改名為《洋車夫》。①成為當年美國紐約著名的讀書俱樂部「每月一書」(book—of—the—monthclub)的暢銷書。老舍本人評價這個譯本「譯筆不錯」。②伊萬�6�1金譯本在老舍研究中意義重大。此前,老舍的一些作品已被譯成外文,如,日文譯本《小坡的生日》(1940年)、《趙子曰》、《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1944年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現代中國短篇小說》(contemporarychinesestories,trans.wangchichen,newyork:greenwoodpress,1944.),……
⑶ 《吶喊》英譯本有多少
吶喊》三個英譯本中文化專有項英譯策略比較研究
2018年2月1日本文基於自建語料庫對魯迅短篇小說集《吶喊》的楊憲益、戴乃迭英譯本,藍詩玲英譯本以及威廉·萊爾英譯本中文化專
⑷ 莫言是憑借哪部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是《蛙》嗎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是只因為一部作品。所以不只是因為《蛙》。
不過,2011年莫言憑借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諾貝爾委員會給其的頒獎詞為: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4)中國短篇小說英譯本擴展閱讀
人物經歷
童年經歷
1955年2月17日,莫言(管謨業)出生在山東省高密縣大欄鄉平安庄。
莫言的童年正值中國近代史上的「三年困難時期」,當時全國餓殍遍野,莫言曾在香港公開大學演講時回憶道:「我們村裡一天之內餓死了18人。」
莫言小學時便經常偷看「閑書」,包括《封神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青春之歌》《破曉記》《三家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
莫言在小學五年級時因「文化大革命」輟學,在農村勞動長達10年,主要從事農業,種高粱、種棉花、放牛、割草。在文革期間無書可看時,他甚至看《新華字典》,尤其喜歡字典里的生字。後來,莫言靠著《中國通史簡編》這套書度過了文革歲月,接著又背著這套書走出家鄉。
⑸ 莫言是什麼人
莫言(本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省高密市,中國當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
2000年,莫言的《紅高粱》入選《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圍茅盾文學獎初選。2011年莫言憑借作品《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莫言1992年,莫言作品的第一部英譯本中短篇小說集《爆炸》(Explosions and other stories)在美國出版,由Janice Wickeri和Duncan Hewitt翻譯。美國重量級文學評論雜志《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價說:「有如福克納,莫言帶領讀者進入一個想像力鮮活豐富、圓滿自足的世界。」
1993年,由葛浩文翻譯的《紅高粱》英譯本在歐美出版,引起熱烈回響,被《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選為「1993年全球最佳小說」。《紐約時報》評論說:「通過《紅高粱》這部小說,莫言把高密東北鄉安放在世界文學的版圖上。
2000年,莫言的《紅高粱》入選《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18位)。
2001年,莫言的《紅高粱》成為唯一入選《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選的75年(1927-2001)40部世界頂尖文學名著的中文小說。
2003年,莫言的短篇小說集《師傅越來越幽默》在美國出版,美國《時代周刊》評論說:「莫言是諾貝爾文學獎的遺珠。」
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圍茅盾文學獎初選,當時獲獎的呼聲很高,最後卻意外地以一票之差落選,無緣獎項。《檀香刑》的落選也再次引發了文學界關於茅盾文學獎的爭議。同年,莫言獲得義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評委會贊揚他的作品「語言激情澎湃,具有無限豐富的想像空間」。
2007年,莫言從《檢察日報》調到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2014年10月9日,莫言雕塑亮相上海南京西路雕塑邀請展,這尊雕塑上的莫言神情憨厚可掬,吸引路人目光,被贊「萌萌噠」。
2014年11月27日,莫言小說《蒼蠅·門牙》手稿捐贈儀式在現代文學館舉行。
⑹ 劉以鬯的作品年表
1951年 天堂與地獄 (短篇小說集,香港海濱書屋)
1963年 酒徒 (長篇小說,香港海濱圖書公司)
1977年 寺內 (中、短篇小說集,台灣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77年 端木蕻良論 (文學評論集,台灣世紀出版社)
1979年 陶瓷 (長篇小說,香港文學研究社) 1980年 劉以鬯選集 (小說、散文、評論合集,香港文學研究社)
1981年 天堂與地獄 (中、短篇小說集,廣州花城出版社)
1982年 看樹看林 (文學評論集,香港書劃屋圖書公司)
1984年 一九九七 (中、短篇小說集,台灣遠景出版公司)
1985年 春雨 (中、短篇小說集,香港華漢文化事業公司)
1985年 短綆集 (文學評論集,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1991年 劉以鬯卷 (小說、詩、散文、評論合集,香港三聯書店)
1993年 島與半島 (長篇小說,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3年4月 酒徒 (金石圖書貿易有限公司)
1994年 黑色里的白色 白色里的黑色 (中、短篇小說集,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4年9月 劉以鬯的實驗小說 (小說集,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5年 蟑螂(英譯本) (中、短篇小說集,香港中文大學翻譯中心)
1995年5月 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 (長篇小說,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5年11月 寺內(小說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95年12月 劉以鬯中篇小說選 (中篇小說集,香港作家出版社)
1997年8月 見蝦集 (散文集,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8年10月 龍須糖與熱蔗 (小說、隨筆合集,北京新世紀出版社)
2000年7月 酒徒 (長篇小說,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00年12月 對倒 (長、短篇小說集,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01年2月 對倒 (長、短篇小說集,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1年4月 打錯了 (微型小說集,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01年5月 劉以鬯小說自選集 (中、短篇小說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1年9月 不是詩的詩 (小說、散文、劇本、評論合集,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01年12月 過去的日子 (中短篇小說集,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2年7月 暢談香港文學 (評論、隨筆合集,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4月 對倒(法譯本) (長篇小說,法國Editions Philippe Picquier)
2003年6月 他的夢和他的夢 (小說、散文,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3年7月 酒徒 (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04年10月 多雲有雨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5年4月 異地.異景.異情 (香港文匯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5年4月 香港原創文學叢書 (香港文匯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5年5月 模型.郵票.陶瓷 (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譯文
1974年 人間樂園 喬也斯·卡洛兒·奧茨原著(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
1980年 娃娃谷 積琦蓮·蘇珊原著(香港青島出版社)
1982年 庄園 以撤·辛格原著(台灣遠景出版公司)
⑺ 有哪些中國的經典文學作品被多次翻譯成英文的
元末明實施耐庵所著《水滸傳》:英譯本為《發生在河邊的 故事》,另有一些英文版譯為《在沼澤地里》。譯得最好的是 1938年諾貝爾文學 獎獲得者、在中國長大的美國女作家布克夫人(中文名字賽珠珍)的譯本,書名 《四海之內皆兄弟》,
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美國有位翻譯家節譯《三國演義》中關羽故事,書名《戰 神》。
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遊記》,英譯本為《猴》,
清代曹雪芹所著《紅樓夢》:道光 22年( 1842年),英國人湯姆將它的幾個章節譯成英文,書名《紅樓夢幻》;英國漢學家 戴維·霍克斯等翻譯成五卷英譯本,書名《石頭記》。
明代馮夢龍選編《警世通言》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英譯本是《名妓》,頗具歐美小說風格。
清代蒲松齡小說集《聊齋志異》,英文譯成《人妖之戀》。
⑻ 哪些中國文學作品有英譯本英文名是什麼
元末明實施耐庵所著《水滸傳》,原書早在 300 多年前就流傳到東西方各國,在 17世紀的江戶時代傳入日本,後被譯成英、法、德、意、匈、捷、波蘭等 12 種文字在各國發,其中,日本就有 18種日文譯本。西方最早七十回全書譯本是德文,書名《強盜和士兵》,法譯本為《中國的勇士》,英譯本為《發生在河邊的 故事》,另有一些英文版譯為《在沼澤地里》。譯得最好的是 1938年諾貝爾文學 獎獲得者、在中國長大的美國女作家布克夫人(中文名字賽珠珍)的譯本,書名 《四海之內皆兄弟》, 1933年出版,連魯迅在給友人信中都稱贊∶「近布克夫人 譯《水滸》,聞頗好。」義大利人安德拉斯節譯《水滸傳》 中魯智深的故事,書 名《佛節記》;德國人譯楊雄故事,書名《聖潔的愛》;節譯武大郎與潘金連故 事,取名《賣大餅武大郎和不忠實婦人的事》;節譯智取生辰綱故事,取名《黃 泥崗的襲擊》和《強盜設置的圈套》。
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在日本流傳最廣,不同的日譯本有吉川英治《三國演義》,三間評價的<三國志演義》,村上知 行的《全譯三國志》。美國有位翻譯家節譯《三國演義》中關羽故事,書名《戰 神》。
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遊記》,早在 1831年就有日譯本《通俗西遊記》,其後英、西班牙、捷、波、俄等國都有譯本。翻譯家將書名譯得五花八門, 英譯本為《猴》,其它譯本有《猴王》、《猴子歷險記》、《猴子取經記》、《 俠與豬》、《神魔歷險記》等。
蘭陵笑笑生所著《金瓶梅》,從 19世紀中葉 就開始在歐洲傳播,歐洲最早譯本是蘇利埃·德·莫朗的法譯本《金蓮》,德國 漢學家弗·庫恩根的德文譯本名叫《金瓶梅·西門慶與其六個妻妾奇情史》;如今,西方有英、俄、西班牙、瑞典、芬蘭、捷、南斯拉夫等譯本。
清代曹雪芹所著《紅樓夢》自問世以來,在國外已有十幾種文字共 23種主要版本,受到各國讀 者歡迎。世界各國較重要的網路全書,都有專條介紹《紅樓夢》,美國的《美利 堅網路全書》譽之為「世界文壇的一座豐碑」。《紅樓夢》早在乾隆 58年(1795年)就傳入日本,但是,最早翻譯《紅樓夢》的卻是英國人。道光 22年( 1842年),英國人湯姆將它的幾個章節譯成英文,書名《紅樓夢幻》;英國漢學家 戴維·霍克斯等翻譯成五卷英譯本,書名《石頭記》。《紅樓夢》俄譯本書名為 《紅樓閣里的夢》,法譯本則叫《庄園里的愛情》。
有的作品短小精悍,更為翻譯家所青睞,因而譯名繁,妙趣橫生。元代王實甫名劇《西廂記》,譯成法文書名《熱戀中的少女,中國十三世紀的愛情故事》 。元代紀君祥名劇《趙氏孤兒》, 1756年由一個華名叫馬若瑟的法國傳教士翻譯 介紹到歐洲,同年,法國大作家伏爾泰把它改寫成《中國孤兒》搬上巴黎舞台; 後來德國大詩人歌德又將它改編成悲劇《哀蘭伯諾》,主人公哀蘭伯諾就是劇中 人物趙盾的兒子趙孤。《趙氏孤兒》是 18世紀唯一被歐洲人接受的中國戲劇。
明代馮夢龍選編《警世通言》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德·莫朗把它譯成《蒙辱的東方女性》,而英譯本是《名妓》,頗具歐美小說風格。
清代蒲松齡小說集《聊齋志異》,已有英、法、德、保、匈、波、愛沙尼亞、丹麥等 20多種文字譯本 。 1784年,《聊齋志異》傳入日本,書名為《艷情異史》,義大利文譯成《老虎 作客》,英文譯成《人妖之戀》。清代李汝珍小說《鏡花緣》,俄譯本名是《鏡 子里的姻緣》。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小說《莊子休妻鼓盆成大道》的譯作,翻譯者竟把它譯成《不忠誠的鰥夫》,恰與原意相反,讀後使人感到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