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統照文集短篇小說卷
A. 《王統照文集中國近現代名人文萃》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王統照文集》(王統照)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3h8y4DCM4rlqS_Yda-RcnA
書名:王統照文集
作者:王統照
出版社:線裝書局
出版年份:2009-6
頁數:316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王統照的長篇小說、短篇小說和詩歌,包括:《山雨》、《湖畔耳語》、《「攪天風雪夢牢騷」》、《刀柄》、《小詩》、《花影》等作品。
B. 王統照的著作目錄
一葉(長篇小說)1922,商務
雪潮(詩集)與朱自清,葉紹鈞合著,1922,商務
死後的勝利(話劇)1924,商務
春雨之夜(短篇小說集)1924,商務
童心(詩集)1925,商務
號聲(短篇小說集)1928,上海復旦書店
黃昏(長篇小說)1929,商務
霜痕(短篇小說集)1932,新中國
北國之春(散文集)1933,神州
山雨(長篇小說)1933,開明
片雲集(散文集)1934,生活
這時代(詩集)1934,自印
王統照選集(小說、散文合集)1936,萬象
青紗帳(散文集)1936,生活
夜行集(詩歌集)1936,生活
春花(長篇小說)1936,良友;重排本改名《春華》,1948,晨光
山東民間故事(民間故事集)1937,上海兒童書局
王統照短篇小說集 1937,開明
橫吹集(詩集)1938,文生
游痕(散文集)1939,開明
歐游散記(散文集)1939,開明
繁辭集(散文小品集)1939,世界
去來今(散文集)1940,文生
江南曲(詩集)1940,文生
華亭鶴(短篇小說集)1941,文生
王統照傑作選(小說、散文合集)1947,上海新象書店
銀龍集(短篇小說集)1947,文生
王統照選集 1957,香港文學研究社
爐邊文談(文藝隨筆集)1957,山東人民
王統照短篇小說選集 1957,人文
王統照詩選 1958,人文
鵲華小集(詩集)1958,自印
王統照小說選 1959,香港萬里書店
湖畔兒語(短篇小說集)1961,香港上海書局
王統照短篇小說選 1980,香港文教出版社
王統照文集(1—6)1980—1984,山東人民
王統照散文選集 1982,百花 王統照亦善書法,一手漂亮的褚河南。在民國的書法家匯作中,刊有其作品。三十年代魯迅,鄭西諦委託榮寶齋刻印《十竹齋箋譜》,其中的跋,便是出於王統照之手。
C. 王統照的簡介
1935年春,王統照旅歐回國,在青島與老舍、洪深、吳伯簫、孟超、臧克家等一起創辦《避暑錄話》周刊。該刊發表的一篇篇短小犀利的文章,給反動派以沉重打擊。1936年7月,去上海出任大型期刊《文學》雜志主編,積極參加進步文化活動。同年10月,王統照在上海積極參加了文藝界愛國救亡和爭取言論自由的民主運動,與魯迅、茅盾、巴金、郭沫若等聯合簽名發表了《文藝界同仁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12月,他參加了上海文化界救國會。
魯迅先生逝世後,他非常悲痛,親自前往送葬,並編輯了文學月刊紀念魯迅專號。是年,出版散文集《青紗帳》、詩集《夜行集》及長篇小說《春花》等。1937年6月編輯出版《王統照短篇小說集》。 王統照是卓有成就的小說家、散文家和著名詩人,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他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和豐碩成果,充實了新文學的寶庫。他一生著述甚多,解放後的主要著作有詩集《鵲華小集》、文學評論集《爐邊文談》等。同時,人民文學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香港文學研究社出版了《王統照短篇小說選》、《王統照詩選》、《王統照文集》(1~5卷)和《王統照選集》等。
D. 諸城歷史人物
虞舜
虞舜(約生卒於原始社會末期),「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是我國上古時期的明君。因其先人封於虞,又叫虞氏、虞舜。姚姓,又名重華(相傳他目中有兩個瞳子)。 據《史記》記載,堯讓位於舜,踐帝位39年。相傳為中國歷史上的先賢,是禪讓制的代表,以受堯的「禪讓」而稱王於天下。虞舜待繼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視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範。
《孟子·離婁篇》載:「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諸馮在諸城城北5公里處,現為諸城市舜王街道諸馮村,該村村頭有舜祠;村中曾有一古井,相傳舜曾飲於此,名曰「舜井」;村北有土埠丘陵,名曰「歷山」,據說舜曾耕於此。至今,諸馮一帶仍流傳著舜的傳說。
公冶長
公冶長(前519-前470),名長,字子長,春秋時齊國人,亦說魯國人。世居諸邑公冶場村(今諸城市馬庄鎮近賢村)。自幼家貧,勤儉節約,聰穎好學,博通書禮,終生治學而不仕。為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名列第20位。因德才兼備,深為孔子賞識。相傳公冶長能通鳥語,並以此無辜獲罪。孔子出於對諸侯開政的不滿,又因對公冶長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說:」公冶長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並將女兒許他為妻。公冶長一生治學,魯君多次請他為大夫,但他一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公冶長墓,座落在諸城市馬庄鎮錫山子(原名公冶山)東南麓。公冶長書院,在今安丘縣城頂山。
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禮部尚書。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刺新法下獄,遭貶。卒後追謚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蘇軾於熙寧七年(1074年)知密州(州治在今諸誠市),他在密州不到兩年時間,關心百姓疾苦,在常山祈雨,今尚存雩泉為證;在超然台放歌,多有佳作,奠定了其豪放派詞風,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獵》、《超然台記》、《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名篇佳作。
趙明誠與李清照
趙明誠
(1081-1129),
字德甫,
宋朝密州(諸城)人,
著名金石學家。
父趙挺之是吏部侍郎。
趙明誠少為太學生,弱
冠時即潛心搜蓄金石書畫。
李清照生於北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山東濟南人,自號「易安居士」。 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後,夫妻曾在青州城居住十幾年,其間李清照創作了大量膾灸人口的文學作品;趙明誠在李清照協助下,完成了《金石錄》初稿。他們的收藏日益增多,於是起書庫、購大廚,分門別類置放各種書冊,滿滿裝了10餘大屋。他們孜孜不倦地閱讀、研究,每夜必燃盡一燭方休,甚至徹夜不眠,「其樂在聲犬馬之上,」終於在1117年秋寫出《金石錄》初稿,集金石刻辭2000種,分30卷,由劉趾作序。1120年,趙明誠重被朝廷起用,出知萊州。1126年,李清照隨趙明誠在淄州任上,突然聽到金兵進犯京師,夫妻「四顧茫然」,看著盈箱滿篋的珍貴文物,「知其必不為己物矣」,不勝留戀痛惜之情。1129年,趙明誠出任湖州知事,在赴朝廷述職途中染病,
8月18日在建康(今南京)去世。
張擇端
張擇端(公元12世紀·北宋,生卒年月不詳)字正道,又字文友,
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末年畫家。他早年游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是北宋末年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其作品大都失傳,存世《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本是貢品,流傳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其主題主要是描寫北宋都城東京市民的生活狀況和汴河上店鋪林立、市民熙來攘往的熱鬧場面。作品氣勢恢弘,畫有587個不同身份的人物,個個形神兼備。這件現實主義的傑作,是研究北宋東京城市經濟及社會生活的寶貴歷史資料。
李澄中
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號漁村,
諸城市箭口鎮西辛莊子村人,後遷居縣城超然台下。清初著名文人。少穎異。弱冠為諸生,每試必冠。康熙十八年(1679),試中」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又充明史纂修官,奮筆侃侃無所避。嘗召赴瀛台泛舟,賦詩稱旨。退居濰上,僅茅屋數椽,以蔽風雨。李澄中學問淵博,詩沖和,宗盛唐,詞多比興,稚而能切。工文,尤好為詩,著有《卧象山房集》三卷,附錄二卷及《日雲村集》八卷(均為清史列傳),並行於世。
丁惟寧與丁耀亢
丁惟寧(1542-1611),字汝安,又字養靜,號少濱主人,諸城城裡人,是《續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的父親。嘉靖甲子(1564)舉人,乙丑(1565)聯捷進士,為官清正,不阿權貴,多有政聲。於萬曆十五年(1587)十一月罷官歸里,隱居九仙山。是嘉靖年間一代鴻儒,在文學上也很有才華。連名重一時的文壇巨匠王世貞、董其昌、王稚登都尊敬他且與之為友。萬曆年間的《諸城縣志》中就收錄了他大量詩文,如散文《改建龍灣鎮巡檢司記》、詩《觀日出》、《觀潮》、《雪霽超然台步月》、《登北極台懷舊》、《吊公冶子墓》、《水心亭謠》、《山中即事》等。
丁耀亢(1599—1669),是丁惟寧之五子,字西生,號野鶴,又號紫陽道人、木雞道人、遼陽鶴等。1599年出生在諸城城裡,生長在名門世家。其祖父丁純、父親丁惟寧皆在明廷以進士仕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劇作家和小說家。《續金瓶梅》是丁耀亢的小說代表作。該書承襲《金瓶梅》而來,書中雜以淫穢描寫,後來成為禁書。
劉墉
劉墉(1719-1804),字崇如,
號石庵,諸城逄戈庄(今屬高密縣)人。劉墉就是家喻戶曉的「劉羅鍋兒」, 因為他為官「忠君、愛民、清廉」, 深得百姓喜愛。比紀曉嵐年長4歲,是一位將門虎子, 自幼聰慧過人,出身於山東諸城 。
劉氏家族,祖父劉棨(qǐ)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親劉統勛更是一代名臣,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為官清廉果敢。嘉慶二年,劉墉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劉墉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辯,文章書法在清代皆享盛名。尤其以書法最佳,擅長小楷,曾效法董其昌,兼學顏真卿、蘇軾等名家書帖,後自成一家。與當時的翁方綱、鐵保、成親王統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而劉墉為最。說頗多,大都是歌頌他精明強干,足智多謀。
竇光鼐
竇光鼐(1720-1795)字元調,號東臬,山東諸城市箭口鎮高家莊人(今屬山東安丘市景芝鎮)。乾隆七年(1742年)進士,由庶吉士授予翰林院編修,先後任順天府府尹、福建正考官、吏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會試大總裁等職。竇光鼐博學多才,精通經史,詩賦尤佳,素有「才子」之稱,與紀文達、朱文正、方綱等文學名流,在朝主持文運三十年,使文學藝術極盛一時。為官廉正,勤於職守,世人稱贊。其著作有《省吾齋詩稿》、《省吾齋文集》等。
諸城古琴派
近兩百年來,山東諸城縣形成了一個以王氏琴家為中心的古琴流派——後人稱之為「諸城派」或「琅琊派」——目前發現此派最早的琴家是清嘉慶年間歷城(今濟南)毛式郇先生(字伯雨、圻子,約1775-1884),其手稿《龍吟館琴譜》抄錄的八首曲目為諸城之祖譜。有理由相信諸城派的起源應更早。
清道光年間有王雩門先生(字冷泉1807-1877),德高望重,博學多聞,善操古琴,傳為金陵派。其輯訂的《琴譜正律》中也只有一曲《長門怨》與諸城派《龍吟館琴譜》相吻合。同時還有王作禎先生(字心源,1842-1921),諸城城裡人。習琴自乃王溥長先生(字既甫,1807-1886)高山景行,不求顯達,以琴詩自娛,輯訂有《桐蔭山館琴譜》。其父與冷泉先生過從甚密,《琴譜子律》之《長門》一曲應自王既甫先生處得來。王心源與諸城另一古琴家王冷泉在山東並稱「諸城二王」。
清末則有王露先生(字心葵,1878-1921年)高才大德,聰穎敦厚。從心源先生習琴,兼研究冷泉先生琴譜,歷十二載,融會貫通,並蓄南北,從而形成諸城流派。又東渡扶桑習西樂六載,得學士學位,學貫東西,歸來於泉城立「德音琴社」傳琴。1919年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延先生於校授琴,琴社逐移北平。從學而有成就者甚眾,遍及神州。入室弟子為詹澄秋、張友鶴兩先生。先生精於制琴,監制250餘新琴,多精品,分贈琴友,傳播琴學,功莫大焉。亦精道律呂、作曲、長古文辭、瑟與琵琶,輯有《玉鶴軒琴譜》錄入三十曲,其中八曲首與《龍吟館琴譜》完全吻合,幾乎未動分毫,先生之淵源共有目也。同時,另一傳人王賓魯先生(字燕卿,1867-1921),另僻蹊徑,突破傳統,獨樹一幟,與諸城派風格不同,人稱「梅庵派」,1911年經康有為先生介紹到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琴,其為首次進入高等學府授琴的琴家,甚有聲望。
諸城琴派藝術風格特點大致為:剛中帶軔,密中見疏,實中有虛,一氣流轉,重而不滯,既以麗密深曲為特徵,又具空靈回盪之美。
諸城現當代文化名人
王統照
王統照(1897-1957),字劍三,
諸城相州鎮相州村人,曾化名為王恂如,筆名有劍先、鑒發、容廬、盧生、恂子、鴻蒙、TC等。
王統照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涌現出來的著名作家,工詩善文,一生筆耕不已,出版著述、翻譯作品近百種。他是一位為新文學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戰士。曾參加五四運動,從事新文學創作。以探討人生問題開始小說創作,較早的小說表現了「美」和「愛」的思想,描寫青年男女的苦悶,筆調清新,富於主觀抒情色彩。也有些作品反映下層人民的不幸生活,具有明顯的現實主義傾向。著名的長篇小說《山雨》,反映了二三十年代北方農村的破產和農民的覺醒,風格深厚、沉鬱,表明他在思想和創作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出版有詩集《鵲華小集》、論文隨筆集《爐邊文談》、6卷本《王統照文集》等。建國後歷任全國文聯委員、山東大學中文系主任、山東省文聯主席、省文化局長等職。
陶鈍
陶鈍(1901-1996),原名徐寶梯,
字步雲。曲藝研究家、作家。諸城市昌城鎮徐家河岔村人。抗日戰爭時期,在山東抗日革命根據地從事文化教育工作,
是山東文化界救國協會的創始人之一和魯南國民抗敵協會的發起人,致力於通俗文學的創作。建國後,先後任山東省文聯副主席、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為了革命的後代》,散文集《故鄉十小記》、《在福建前線》,短篇說唱《姑嫂打水》、《小倆口算賬》等。他對文藝工作特別是曲藝工作發表了許多論述,為推動我國文藝事業尤其是曲藝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著有《陶鈍文集》和50萬字的回憶錄《一個知識分子的自述》。
孟超
孟超(1902-1976),原名憲啟,字勵吾,又名公韜,諸城城裡人。孟超能詩善文,是一位左翼文藝運動培養起來的著名作家。1926年畢業於上海大學中文系。1928年在上海與阿英等人組織太陽社,創辦春野書店及《太陽月刊》,參加左聯,與馮乃超、夏衍等人創辦藝術劇社。1947年赴香港,任《大公報》、《新民報》文藝副刊編輯,1949年後歷任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委會委員,總署圖書館副館長,出版總署圖書期刊部秘書,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室主任。192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出版作品有詩集《侯》,雜文集《長夜集》、《未偃草》,長篇小說《潭子灣的故事》,戲劇《李慧娘》等。
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諸城呂標鄉
臧家莊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作家。
18歲以前一直生活在農村,對農民
的悲慘處境有較多的了解。這段農村生活成為他以後詩歌創作的深厚基礎。1933年他的處女作詩集《烙印》問世,引起注意。抗戰爆發前,詩人又出版了《罪惡的黑手》、《自己的寫照》等詩集,進一步反映農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撻了黑暗的舊社會。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不辭勞苦,辛勤耕耘。不但寫新詩,也寫舊體詩,還擅長散文。50多年來,臧克家結集出版的新詩、舊體詩、散文、小說、詩論等著作近60部。對我國新詩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國內外文壇負有盛名。
崔嵬
崔嵬(1912-1979),原名景文,曾用名崔徵暉、崔浚、瘋子,後改名崔嵬。諸城市昌城鎮
王家巴山村人。中國話劇、電影演員、導演、劇作家。從30年代初從事戲劇工作起,先後創作、改編近30部作品。代表作有《察東之夜》、《張家店》等。他在表演上戲路廣、手法多、力求形體動作的質朴、洗練和內在情感的真摯流露,並在此基礎上追求個性化表演的藝術境界。他塑造了眾多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其導演作品在堅持現實主義寫實風格的基礎上,注意融入寫意手法,逐漸形成粗獷、渾厚、朴實、自然的特點,如《人命販子》、《母親》、《十六條槍》等戲的藝術成就,對根據地早期話劇運動建立較完整的導演制度具有啟示作用。崔嵬在生命的最後旅程中,以驚人的毅力堅持拍完了《平原作戰》、《風雨歷程》等幾部影片。
王希堅
王希堅(1918-1995),又名王熹堅,諸城市相州鎮相州七村人。王希堅從事文學創作50餘年,為文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地覆天翻記》、《迎春曲》,中篇小說《變工組》,短篇小說集《東老石人社》、《前沿陣地》,詩集《民歌百首》、《黑板報上寫詩歌》、《自由詩》、《遠方集》,鼓詞《老會長》等。1976年後發表中篇小說《雨過天晴》,短篇小說《李有才之死》、《牛棚詩人》等。曾主編過《群眾文化》、《山東群眾》、《山東文學》、《歷山詩刊》等文學刊物。
王願堅
王願堅(1929-1991),諸城市相州鎮
相州村人。著名作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解放軍藝術學院藝術系(作家班)主任。自1952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其中《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描寫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七根火柴》、《三人行》、《趕隊》等歌頌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事跡;《普通勞動者》、《媽媽》、《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其它還有《早晨》、《征途》和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等。短篇小說《足跡》獲人民文學雜志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王願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黨費》,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深遠。
李仁堂
李仁堂 (1930-2002),祖籍山東諸城,
生於吉林。著名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1974年,因演出影片《創業》而引起影壇注目。1980年,因在影片《淚痕》中扮演朱克實,獲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和上海電影文匯獎最佳男主角獎。1994年,因成功地扮演《被告山杠爺》中的山杠爺獲1994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男主角獎。主要作品有《青松嶺》、《創業》、《淚痕》、《被告山杠爺》、《元帥之死》等電影。曾獲得第三屆電影「百花」、「 金雞」雙獎,中國電影 「華表獎」,中國大學生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1995年獲得中華影星表演成就獎、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和「世紀影星」中國電影百年世紀獎。其書法頗有造詣。
劉大同
劉大同(1865-1952),原名建樹,後改名大同,號芝叟,瘋道人、芝里老人,諸城芝畔(今屬安丘)人。清末秀才。曾跟隨孫中山進行革命活動。劉大同為人耿介有骨氣,是早期民主革命志士。一生擅書法、好詩詞、喜收藏。曾在天津舉辦畫展,並將收入資金捐贈山東醫院。著有詩集《嶺南吟》、彈詞 《復太古》 和《 白山經詠》等文論。其書畫作品現藏於諸城市博物館。
E. 新文化運動的先驅——王統照
新文化運動的先驅——王統照
王統照,字劍三,現代作家,山東諸城人。1924年畢業於中國大學英文系,1918年創辦《曙光》。1921年與鄭振鐸、沈雁冰等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著有長篇小說《山雨》、《春花》、《一葉》,短篇小說集《春雨之夜》、《華亭鶴》,有《王統照文集》(六卷)。
F.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問題
是中文系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還是外國語學院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一樓答案完全不靠譜,二樓的已經是很多年前網上的東西了。
那麼就說說中文系的吧。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的兩門專業課考試分別為「中外文學」和「中外文論」,滿分都是150分,沒有中文系其他專業要考的「大綜合」部分。報考時須在兩個研究方向(1、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2、國外中國學)中選擇一個,但考試出題是不分方向的,所有考生做的都是同一套試題。
北京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參考書目(中文系不指定書目,本書目為北大中文考研工作室http://class.chinaren.com/fengyuyanluren發布)
樂黛雲《比較文學原理新編》
楊乃喬《比較文學概論》
董學文《文學原理》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
胡經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
董學文《西方文學理論史》
王岳川、胡經之《文藝學美學方法論》
張少康《中國文學批評理論史》《中國歷代文論精選》
錢理群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朱維之《外國文學史》
郁龍余、孟昭毅《東方文學史》
畢業去向和研究方向無關,可以看北大中文專業考研答疑專區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220374&extra=page%3D1里的北大中文系研究生畢業去向表。
命題特點及試題舉例分析。
按考試涉及的學科來劃分,「中外文學」主要考察現代文學、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當代文學較少涉及甚至不考,但也不能忽視,要稍帶復習。各門學科所佔的分值不是很固定,現代文學有時佔30分,有時佔50分,古代文學佔10-30分不等,剩下的分數就是外國文學了,其中東方文學主要涉及東亞(日本、朝鮮和越南)文學和聖經文學,所佔分值不大,一般在15分左右;「中外文論」主要考察西方文論、中國古代(含近代)文論,並且結合比較文學和文論出比較詩學方面的考題。覆蓋面較廣,出題點很難預測,分值分布也時有變化。07年古代文論佔30分、西方文論50分,比較詩學70分;08年古代文論30分、西方文論40分,比較詩學80分。
從考試題型上看,近五年的慣例是「中外文學」和「中外文論」各出五、六道大題,一般都是論述題,有時「中外文論」考試中會用一個名詞解釋,或若干填空,或若干簡答,或一段文言文標點、翻譯、評述等題型來代替五六道論述題中的一兩道。每門考試的五六道大題中,一般前兩三道題分值較低,佔30-60分,後三道題分值較高,佔90-120分。
這里說一下比較文學這個學科,它的身份較為特殊,在「中外文學」中一般考應用,與具體文學史相結合;在「中外文論」中,一般與中外文論相結合,考察考生在比較詩學方面的掌握以及考生對比較文學這一學科的認識和看法,基本上都為最後的論述題,也有可能考比較文學方面的名詞解釋,例如08年考了「拼貼」(collage)這一名詞解釋。
北大中文系無論哪個專業,考研的試題都注重考查我們運用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並非簡單考查知識點本身的記憶情況,所以千萬不要只滿足於背下了書上的一個個知識點,這一點請大家切記。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的考題,不僅偏重於考查考生對外國文學的熟悉程度,還要求我們能夠把外國文學放在比較文學的視角下加以分析,這就要求考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外國文學知識基礎,對古代文學和現當代文學也要有相當深入的了解。
例如08年「中外文學」中的一道30分的論述題:用新批評(New Criticism)的研究方法分析一首唐代律詩或絕句。此題看上去似乎是在考查古代文學的知識點,但這其實並不是關鍵所在。這道題的本意是考查我們能否在答題時充分地融入新批評的理論觀點,並恰當地運用到分析唐詩上面,也就是考查我們在比較文學視角下,以西方文學批評的理論觀點重新審視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能力。
北大的比較文學專業課考試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對當前的文化熱點十分關注。所以平時應該注意閱讀一下《中華讀書報》等文學報刊中報道的中外文化熱點問題,這些熱點問題很可能會在考試中遇到。例如08年「中外文學」中的兩道大題,都涉及到了時下的文化熱點:一道40分的題是「分析《哈利·波特》(小說或電影)或類似文本(如《指環王》)的文類、風格和母題」(07年《哈利·波特》最後一部問世,此系列宣告完結),另一道50分的題是「分析張愛玲小說與中西小說的關聯」(張愛玲近幾年一直是研究熱點,07年底更因電影《色戒》而迅速升溫)。
復習方法和復習計劃:
考生應該在3月份以前確定報考學校和專業。如果3月份開始復習,可將復習計劃劃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爭取在9月之前把所有的參考書過一遍,劃出重點。
第二階段,做自己的專業課筆記,爭取在11月底完成。
第三階段,拋開書本,拿著自己的筆記復習,加強記憶。
政治在9—10月份開始復習,12月初復習第二遍。英語每天都必須保持一定的復習量,重點在做真題上。閱讀和作文為重中之重。
如果是7月份才開始復習,必須將專業課復習的第一遍在兩個月之內解決,之後再開始復習政治。這時候應該沒有時間細細整理筆記了。建議將整理筆記的重點放在西方文論和外國文學上,因為這兩個方面涉及的知識點最多且分值最大,也是考生相對薄弱的環節;比較文學的知識可以在圖書館翻閱相關的入門書籍,將其中涉及流派、代表人物和專業術語的名詞解釋瀏覽一遍,掌握的放過,沒有掌握的強化記憶和理解,就不一定抱著參考書了;古代文論則必須從大處著眼,放過細小知識點,總結出清晰的文論發展脈絡。
總的說來,如果准備考研要用到十分力,那麼五分應該在專業課上,四分在外語上,一分在政治上。
很多考研的同學都不知道該怎樣協調看參考書和看文學作品的時間分配,一般有一定文學閱讀積累的同學,要在10月份以前查漏補缺,而且不能只局限於讀小說,詩歌、散文,尤其是戲劇也要引起相當的重視。文論方面,可以挑比較重要的原典好好研究一下,不要貪多,例如亞理士多德的《詩學》或鍾嶸的《詩品》等等。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能淺嘗輒止,要注意勤於思考,最好做一做讀書筆記,把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這樣可以鍛煉思維輸出能力,想法也會漸漸有獨創性和深度。如果在10月以後還要在閱讀原典上糾纏,就得不償失了,因為時間根本不夠。
如果深感自己文學積累欠缺,那麼應該盡量找最重要的文學作品和文論專著來閱讀和研究。也可參照歷年考試真題來發掘出題重點。一般近十年間出現的文學作品和文論考點都是復習重點。
如果復習文論感到困難,可以先復習相關的文學史,因為文學史脈絡是文論的基礎。如復習古代文論之前最好復習古代文學史,復習西方文論之前最好復習完西方文學。
在復習過程當中,也會遇到不少其他問題。首先是每天的時間安排。不建議每天都早起,自己是什麼樣的生活習慣就保持什麼樣的生活習慣,每天的復習時間要在7個小時以上,最重要的是興奮點來的時候一定是在學習。也不建議通宵熬夜,一天兩天可以,長此以往,不到考研最後階段人就已經垮了。其次是學習上遇到難題怎麼辦。如果方便的話最好到北大上一兩次研究生的課,在課間休息的時候,也許能結識到上一屆考上的師兄師姐,可以向他們討教經驗,問他們是怎麼復習的,怎麼答題的。如果他們的建議和自己的復習有明顯出入,就應該考慮適當進行調整。
另外,在初試前不建議聯系導師,因為這樣往往效果適得其反。導師的論文及專著應該找來看一看,但沒必要精讀,只要知道他們最近的研究方向和大致觀點就行了。
需要提醒學弟學妹們注意的是,考研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考研考的是大家的毅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復習期間出現情緒上的問題其實是很正常的,關鍵在自我調節,可以通過寫日記、找同學聊天等抒發郁悶。在考研過程當中最好不要孤軍奮戰,建議找幾個考友,每天一起復習。
chaomi2588,以上我的回答希望能令你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