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寒夜短篇小說
⑴ 巴金《寒夜》 概述
很好,我喜歡看。我想知道,他的故事我差不多了看完了,謝謝
⑵ 《寒夜》的作者是誰
《寒夜》的作者是巴金。
《寒夜》是現代文學家巴金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創作於1946年底,出版於1947年。《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最初動筆於1944年秋冬之際的重慶,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
巴金在《寒夜》中深刻地描寫了抗戰時期勤懇、忠厚、善良的小知識分子的命運。《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說寫作上的最高藝術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寫上達到很高的境界。
評價:
這是一部沉思的文學。它始作於抗戰勝利前一年,完稿於抗戰勝利後一年。作家就是以抗戰勝利這個中華民族生存史上的偉大事件作為參照系,深入地思考國家、社會和人生的。
⑶ 《寒夜》內容簡介
《寒夜》內容簡介:
小說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樹生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年輕時曾經編織過許多美麗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辦一所「鄉村化、家庭化」的學堂,為國家為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情。
但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曾樹生在大川銀行當「花瓶」。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系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經濟非常拮據。
最後曾樹生跟隨銀行年輕的經理乘飛機去了蘭州,汪文宣在抗戰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汪母帶著孫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兩個月後,曾樹生從蘭州回到重慶,但已物是人非,傷感不已。
(3)巴金寒夜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寒夜》是巴金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 1944年秋冬的一個晚上,在重慶防空警報解除後的一兩個小時,巴金開始了《寒夜》的寫作。
小說的情節與作者的生活幾乎是同步展開的:都是在抗戰時期的重慶;寫完這部小說是 1946年的最後一天,上海一個寒冷的冬夜,小說結尾也正是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巴金先生曾經說過,寫《寒夜》是在作品中生活,他本人就生活在《寒夜》所描述的生活背景中。
在那幾年中,散文家繆崇群、小說家王魯彥,還有他的老朋友陳范予,都是害著肺病痛苦地死去的;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他又親手埋葬了因病得不到很好醫治的三哥李堯林。
所以,當小說中寫到汪文宣為生計而無著、為疾病而痛苦的時候,這些親友的面孔一一浮現在巴金的腦海中,使他的寫作十分投入。
復旦大學陳思和教授說,看巴老的《寒夜》和《隨想錄》的手稿,完全是不一樣的感覺。《隨想錄》是巴老晚年體弱多病時完成的,手稿上的每一筆都是艱難地寫下來的;而《寒夜》卻不一樣,巴金寫得龍飛鳳舞、瀟灑流暢,汪洋恣肆的激情順著筆尖奔涌而出。
《寒夜》的手稿穿越了歲月的剝蝕,得以基本完好地保存下來。據說抗戰時期在重慶,一天晚上,巴金所住的樓失火,他帶著一口小箱子匆匆跑出,這個箱子里就有《寒夜》的頭兩頁手稿。
巴金後來說,幸好那天的火沒有燒起來,否則燒毀了這座作為汪文宣生活背景的樓,他可能不會再將小說寫下去了。
即便逃過了一個個劫數,由巴金先生捐贈給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的現存手稿中第56頁整頁缺失,第57至62頁共六頁有部分破損,而整個手稿的最後部分,即全書的第26章至尾聲的手稿遺失。
為確保作品的完整性,最後採用《寒夜》首次在《文藝復興》上刊出的文本以印刷體補齊。因為這部手稿就是當時供《文藝復興》發表時的排印稿,兩者的文字是一致的。
⑷ 巴金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巴金短篇小說有: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憩園》《第四病室》《寒夜》 五卷《隨想錄》(包括《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