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拆解
⑴ 怎樣寫小說賞析,過路的幫幫忙
第一、從解讀故事到理解人物
依託文字復現故事。
作為敘事性文學文體,小說藝術世界是由一個一個的人物形象、一個一個的情節事件、一個一個的環境景物有機有序地組合而成的。作為藉助語言塑造形象的文學文體,小說的這些系列形象是在鑒賞者的腦海里通過想像間接生成的。小說讀者是通過理解一個一個的詞語、一句一句的語言,在自己腦海里再現小說作家描述的形象。所以,進行小說鑒賞的第一個前提是鑒賞者要具備一定的語言素養和語言能力。
依託文字復現故事是一種在語言素養和語言能力綜合作用下的對小說故事的總體直覺感受。中西小說發展的歷史證明,小說「寓教於樂」的審美功能常常是通過可讀性很強、藝術感染力較大的故事來實現。具備了小說鑒賞能力的讀者在進入小說鑒賞過程的第一環節,就是通過總體地閱讀小說的文字語言,迅速把握這篇小說的故事的基本輪廓和情節的基本類型。
通過故事復現人物。
小說的故事情節實際上是由小說人物的性格、言行和發生的一件一件事情的有序組合。有什麼樣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小說就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和情節。小說鑒賞者在了解故事輪廓和故事類型的基礎上就要進一步把握小說人物,理解小說人物的性格和命運。
在小說故事中顯現的小說均有各種各樣的類型。有的小說人物在作品中鮮明地表現出某一個性格側面的特徵,小說作家寫進故事中的事情經過了嚴格的選擇和提煉,這些材料能生動地展示人物突出的某一方面的個性。相當多的短篇小說、微型小說都是採用這樣的方法寫人的。有的小說人物在作品裡表現出了矛盾的性格元素,概括了生活中的復雜人物性格現象。有的小說人物在作品展示了一個復雜的性格系統。一般的中長篇小說塑造的小說人物常常就是這樣的典型人物。
無論是人物性格特徵還是人物的歷史命運,小說作家往往要在其中寄寓他對生活的審美理解和審美評價。小說作者常常是把他主觀上對人物的感悟以及想確立的作品主題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和曲折多變的人物命運來含蓄地傳達。因此,符合規律的小說鑒賞是在鑒賞故事的同時理解欣賞小說人物形象。
第二、從體味細節到把握情節
拆解結構看細節。
小說鑒賞在完成了上述第一次總體閱讀後可以進入第二個環節——「局部解剖」了。當小說讀者開始對小說作品進行第二輪閱讀時,他的審美注意可以先放在大致區分小說的情節單元上。在對每一個情節單元進行細致品味和分析時,他的藝術感受力可以著重放在每個情節單元的寫人細節上。
如何欣賞小說的寫人細節呢?小說讀者可以根據這個寫人細節的動作內容和外在形態迅速了解這個細節體現人物的「行為內容」。但小說讀者鑒賞細節絕不能停留在這膚淺的第一層面上。高質量的寫人細節一般會在人物的「行為方式」上展示人物性格的特徵。同樣是做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人會有不同的做法。小說讀者要從這一個寫人細節上看出人物不同的「行為方式」並由此把握人物獨特的性格特徵。
組合細節看情節。
從小說創作的角度說,把一系列的細節聯接起來就構成了一條有機的情節鏈,小說情節的實質就是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的各種細節連貫有序的藝術組合。小說情節有客觀的內容因素,也有主觀的形式因素。說它是客觀的,是因為小說情節的各個細節的內容來源於現實生活;說它又具有主觀的形式因素,是因為小說作家並不按照現實生活的原有形態來排列組合,他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和審美理想對小說情節加以重新構建。小說情節的藝術時空相對於生活本來的時空來說已做了新的重建與改造。小說情節與現實生活的這種既聯系又區別的特點深刻地影響了小說作者對情節的構造和小說讀者對情節的鑒賞。
如何鑒賞小說情節呢?首先看小說情節事件的典型性。小說情節要能概括根據日常生活的內容,涉及到人類生活的本質內容和人性深層的心理內容,以這種相關性與概括性來激發小說讀者的審美注意和審美聯想。其次看小說情節組合形式的機智性。要特別留意體味小說作者在組合小說事件和小說細節時有哪些機智的構思和技法,有哪些巧妙的形態和策略。
要形成對小說情節鑒賞的敏感性和准確性,可以在大量的鑒賞小說情節現象的基礎上,通過學習一些小說情節理論,在腦海里建立一些情節模型。小說情節因小說種類的不同而有各種各樣的模型。故事小說、人物小說、心理小說有自己特殊的敘述模型;言情小說、武俠小說、偵破小說也有自己富有個性的結構模型;微型小說、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更有自己穩定的文體模型。
第三、從分析主題到欣賞技巧
透過形象看底蘊。
小說鑒賞在進行到第二環節——「局部解剖」——掌握人物形象的內容和描寫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方法的同時,還要啟動一項這樣的解讀、分析工作:透過人物形象和描寫人物形象的具體材料(細節、情節),領悟和體會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中寄寓的主題,這就是要理解人物形象背後的藝術底蘊。
小說作家組合細節和情節是有意的、機智的,他把哪些細節有序地組合為情節鏈,他將哪些沒有時空聯系的事情連接在一起,完全受到他的創作意圖和在作品中表達的主題的制約。小說作家這種有意的、機智的組合,使得細節與細節、事件與事件之間建立了一種因果關系。小說讀者在把握有關因果關系的細節和事件時,看出了小說作家對生活事件的理解和認識。
小說的主題隱含在小說的因果情節和人物描寫里,這種對生活事件和人物命運的理性認識和小說作家的主觀思想意圖有直接聯系,作家的思想認識和創作時的主觀意圖深刻地影響著主題的形成。但是,小說的主題又不直接等同於作家的創作意圖。這兩者有著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復雜關系。有時,小說主題藝術地傳達了作家的主觀意圖,就使得這兩者基本相同。有時,小說主題並沒有藝術地或者說是完全傳達作家的主觀意圖,這可以說,是「小說主題小於主觀意圖」。有時,小說作品因寫活了人物和事件,小說的人物和事件便按照自己的生活邏輯發展,他們有了自己的藝術生活,顯露了一些連作家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內涵底蘊,那麼可以說這是「主題大於主觀意圖」。小說主題與作家的創作意圖之間的既聯系又有區別的關系證明,小說主題包含著「形象客觀」和「作家主觀」兩種方式;小說作家在表達主觀意圖時有參差不齊的藝術水平,這使得小說讀者在鑒賞小說主題時會出現種種復雜的情形。
當小說讀者的鑒賞能力不強,而優秀的小說作品的主題比較豐富、多義時,小說讀者只能理解其中一部分的小說主題,達不到高層次的鑒賞境界。有時甚至出現不能正確理解小說主題,導致完全錯誤的解讀。當小說讀者的鑒賞能力比較強,而優秀的小說作品的主題內涵比較豐富、多義時,可能會出現小說主題鑒賞的超越和提升。小說讀者不但領會了小說作家在小說人物形象和情節故事裡寄寓的主觀意圖,而且還發現了小說作家沒有意識到、小說形象獲得了藝術生命時滋生的客觀內涵,小說人物、情節包孕的主客觀思想都被小說讀者領會和把握了。
反復玩味看技巧。
當我們完成了對一部小說作品「總體閱讀」和「局部解剖」兩個環節的鑒賞後,還需要從頭至尾對小說作品再作一次「總體閱讀」。這一次總體閱讀,可以進一步鞏固已確立的人物形象,印證自己對作品的主題感受和認識,對細節和情節作深化理解。在這些鑒賞閱讀中,小說鑒賞的深化是要進一步體味作品富有特色的藝術技巧。這種對小說的藝術性體察很可能在第一次總體閱讀和第二次局部解剖時有感覺、有認識了,但是,作為對小說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性有機結合的鑒賞,需要在印證解讀了小說的思想內容的同時,鞏固和強化對小說作品藝術性的體驗和認識。所以,小說鑒賞的第三個環節——第二次總體閱讀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體味和欣賞優秀小說的藝術技巧。小說的藝術技巧指的是小說作家在塑造性格和構建情節模型、提煉敘述語言等方面的技法因反復熟練地使用而形成的一種技能。藝術技巧是為表達小說內容(人物、情節、環境)服務的。小說的藝術技巧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我們在這里著重介紹塑造人物和設計情節的幾個主要技巧。
正面延宕與側面襯托的寫人技巧。在小說里塑造人物有兩個最基本的方法——讓人物出場和不讓人物出場。小說人物一旦在作品露面,小說作家就要集中藝術力量去寫活人物。但是小說的篇幅永遠是有限的,而刻畫小說人物性格的材料卻是無限的。要在小說創作中藝術地解決這一對矛盾,小說作家的技巧就在於:第一,他首先確定作品要表現的人物特徵(個性、行為、語言、思想等),然後選擇和提煉若干個材料(細節)去反復展示人物的這一特徵。這些材料可以是時空不同但內涵相同的「同質異形」的細節。一個人物特徵用兩個以上同質異形的材料去反復表現,便構成了敘述延宕(或叫敘述重復)的藝術效果。有時作家要正面表現的人物不讓他出場,小說騰出的篇幅主要用寫與他有關聯的次要人物或有關聯的事件,寫次要人物在主要人物的行為影響下產生的心靈震盪和命運轉折,寫在細節上留有的主要人物的影響和效果。這就是側寫和虛寫的寫人技巧。
多重突轉與反跌對比的情節技巧。在小說情節的有序組合和進行線性敘述時,小說作家為了實現小說情節的傳奇性,總想讓小說讀者猜不到他下一個情節內容和故事的結局,因此有意製造小說的兩個情節之間發生相反突變的模型便得到了小說作家的青睞。小說作家在使用這種情節模型和技法時,不僅是讓小說情節作一次突轉,而是讓情節連續突轉幾次,使小說情節方向在突轉了180度後,又突轉180度,有時甚至是突轉幾次。陳建功的獲獎小說《飄逝的花頭巾》中,男主人公「我」本來對生活感到無聊和絕望,在女主人公沈萍的鼓勵和示範下,他的生活發生了轉變,開始向上和發奮;等到「我」考上了大學,去尋找「我」一年來一直夢牽魂繞著的沈萍時,情節卻再次發生了意想不到的突轉——沈萍自己卻走進了「我」千方百計要擺脫的墮落生活。情節再次突轉,深刻地啟迪著他們性格變化里包蘊的哲理。
敘述對比本來也是小說設計情節模型的最常用到的技法,但不少小說作家卻把它熟練地用成一種反跌對比的技巧。小說作家在小說中不是設置一重對比的情節,而是設置兩重以上的對比,讓人物與人物、事件與事件發生交織錯落的變化。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的閱讀震驚就來自於這兩重的反跌對比。主人公故意違規想讓警察把他關進監獄以便渡過一個寒冷的冬天,但他連續幾次違規都未獲得成功,待他最後聽見教堂鍾聲和歌聲,心裡產生了懺悔、准備重新做人時,警察卻把他抓住了監獄。想進監獄而屢不成功,而不想進監獄准備重新做人時,卻被抓進監獄——這就是情節的反跌對比。雙重以上的對比技巧,使情節的容量和包涵的哲理大大擴增,情節的可讀性與傳奇色彩得到了有力度的強化。
⑵ 看哪些書可以提高文筆
我推薦的是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人間喜劇》是由九十篇長度不一的短篇小說構成的短篇集,被譽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網路全書」。
至於文筆,書中這樣說到:為塑造一個美麗的形象,就取這個模特兒的手,取另一個模特兒的腳,取這個的胸,取那個的肩。藝術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所塑造的這個人體里去,把描繪變成真實。
我想,這正是寫作者們亟待去解決的事情。
⑶ 如何激發孩子閱讀興趣
鏈接:https://pan..com/s/1ica83ZeinEsThCQe5q7I6A
在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閱讀理解,小學老師經常給孩子布置的一項學習任務就是「朗讀課文」,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老師們往往要求孩子通過讀課文,去學習課文中出現的生字、生詞等,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這里有20課的閱讀哦。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⑷ 適合小學生看的短篇小說
楊紅櫻(櫻桃姐姐)和伍美珍(陽光姐姐)的小說都合適。
楊紅櫻的笑貓日記系列和淘氣包馬小跳系列都很不錯。伍美珍的「非常班級」系列
第一季
《瓜子臉女霸王》
《貪吃蟲碰上告狀鬼》
《男生都是挨整的命》
《考試的10種悲慘結果》
《女生領地的搗蛋鬼》
《Super Star 同桌》
第二季
《臭襪子贏比賽》
《月亮親吻地球》
《綠豆班的那些事兒》
《咖啡味的七七班》
《秘密心情便利貼》
《袋鼠斗圓規》
「陽光姐姐嘉年華」系列
《最美的夏天》
《天藍色的陽台》
《同桌薄荷糖女孩》
《擁抱幸福的小熊》
《假如給豬一對翅膀》
《兄妹學期故事留言板》
《遇見火星女孩》
《蝴蝶落在流淚手心》
《你是我的哥》
《飄在天空的果凍》
《依蘭花女生》
女孩子的話,意林的一些書就不錯就不錯。像悠莉寵物店,薔薇少女館,天使候補生什麼的。
打字不易,望採納
⑸ 豐子愷的小故事有什麼
豐子愷的《小故事》是他親自編寫、謄抄和裝訂的故事集,是一位父親給孩子講故事的手抄讀本,蘊含著他對中國兒童講故事的藝術匠心。
《小故事》中有豐子愷自己的閱讀軌跡——這些故事基本都來自《說苑》《東坡志林》《二十四史》和《虞初新志》等古典作品。
這得益於他的閱讀習慣:他平時閱讀古文時,就把一些好玩的、有意義的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抄寫在特製的「緣緣堂制箋」上,有空的時候就讀給孩子們聽。據豐子愷女兒豐一吟回憶,這本自製的「小故事」手抄本,當年大受兒童們歡迎,經常被借閱,是豐家的「熱門書」。
(5)短篇小說拆解擴展閱讀
小故事,在豐子愷這里,意味著篇幅短小、結構簡單卻含義雋永的短篇故事。這本書中,有囫圇吞棗、晏子使荊、扁鵲治病、朱買臣休妻等耳熟能詳的古代歷史典故,也有讓人大開眼界的桃核念珠、跳高絕技、吃煙獻技等古代奇技,同時也有畫風箏、剪發圖、高岱受騙等等富有幽默詼諧色彩的日常生活故事。
其中既有蘊含著古代倫理的教化典故,也有著志怪奇俠歷險,題材選擇較為多樣,包含了適宜不同年齡段兒童口味的故事。這些故事大多源於兒童並不熟悉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和史著作品。
1929年,他寫《幼兒故事》一文,從自己經驗出發,提出「如何給孩子講故事」,再通過學理性反思、故事模型歸納和結構分析,探索給兒童講故事的方法:用故事類型學思維,將兒童故事拆解和分析,方便記憶和領會,然後根據這種結構類型的相似之處,尋找適合自己孩子口味的故事,進行填充。
某種意義上,《小故事》就是豐子愷給自己孩子開出的一份中國古典故事書單,同時也是他講故事的「原始材料」。這些故事或溫馨,或有趣,或雋永,在豐子愷聲情並茂講述之中,深得豐家兒童們歡迎。
⑹ 科幻小說寫作技巧
如何寫科幻小說?這是個極難回答的問題。如果有固定答案,豈不是人人都可寫科幻小說?豈不是科幻小說再不會發展?我這里不想詳細敘述寫科幻的技巧,只想列舉一些作家的經驗之談,供同學們參考。 先說兩件美國寫作課上發生的事。 一次,在寫作課剛開始時,學生在教室里坐定,教師走進課堂,從講台上看看學生,開口第一句話是:「一切能夠寫出的故事都已經寫出,你們不可能寫出更好的故事!」 還有一次,也是第一次上寫作課,教員把這門課定名為「為樂趣和收益而寫作」的寫作課。他開口第一句話是:「《灰姑娘》的故事已經寫了5萬次,都能賣掉。這故事還可以再寫——再賣!」 兩個教員講的話是什麼意思呢?按第一個教員的說法,豈不是無需再學寫作?按第二個教員的話說,豈不是一切故事都是重復或抄襲? 否!他們的含義是我們必須向前人學習,學習前人的寫作經驗。他們那樣說只是為了幽默,引起學生的興趣。 現在,我們列舉一些著名科幻作家關於寫作經驗的名言。 一、關於科幻小說的結構 傑克·威廉森(曾參加成都科幻會議)說: 永遠不要讓讀者設想有多個基本前提……保持故事連貫一致,小說中的一切都要合乎邏輯順序,前後呼應……要讓讀者極想知道你准備告訴他什麼。 A.E.范·汪說: 考慮一些大約800字的場景……每個場景都有一個目的,一般在第三段陳述,在場景結束時這個目的可以完成也可以尚未完成……場景不一定按最終順序來寫……想到它們就寫下來。 二、關於科幻小說的人物 傑克·威廉森說: 保持人物符合邏輯……壞人一般比英雄人物好寫。 約翰·布魯納說: 如果誰有志寫科幻小說,對銀河帝國的興衰極有興趣,而對他故鄉街道上的人卻漠不關心,那麼我勸他回家,在自己腦門上用硫酸寫上下面的標語:「科幻小說與所有的小說一樣,是關於人的小說,」這樣他一照鏡子就能提醒自己。 約翰·坎貝爾說: 首先,科幻小說是關於人的小說。即使以狗為主人公,我們也會把人的品質投射到狗的身上,只注意它象人的一些特徵,而不管它是否是四條腿。如果一個能思維的機器人是主人公,那麼這機器人要麼具有人性,要麼與它們支持的人物為敵。 三、如何向別人學習 雷·布拉德伯里寫道: 1940年,我拆散斯特金的每一篇故事,找出它的內部結構,看看是什麼使他的故事引人入勝。當時我20歲,還未能發表一篇故事,因此我熱衷於找到成功作家的秘密。我暗暗地懷著痛苦的忌妒注視著斯特金……然而由於他有我追求的獨創性,我仍然不斷地回到他的小說,拆解、分析、反復考察小說的結構。 約翰·坎貝爾寫道: 人們常說,你若要寫作,就得研究專家的作品,這並不是說你只是閱讀他們的小說,而且還應注意他們的寫作方式,為什麼用那種方式?他們為什麼成功?這次成功和下次成功有什麼不同? 四、關於科學的精確性 哈爾·克萊門特寫道: 你不能使故事與生活中已知的事實矛盾,例如跑得快的動物一般腿長,吃草的動物腦子不會發達。 保羅·安德森寫道: 約翰·坎貝爾曾引用過一個可怕的例子:一顆行星圍繞著一個藍白色的太陽,上面有氧氣和氟氣。這在化學上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氧和氟在陽光照射之下立刻爆炸結合
⑺ 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流派及各流派的解義
「鴛鴦蝴蝶」派
所謂「鴛鴦蝴蝶」小說的產生和廣受歡迎,同當時上海女學生群體的形成壯大有著密切的聯系。愛情的題材,總是更容易吸引女性讀者。於是,言情小說在女學生成倍增長的上海應運而生。當時,許多專登言情小說的報刊雜志,在上海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啼笑姻緣》被認為是「鴛鴦蝴蝶」派小說的壓軸之作。1911年徐枕亞發表《玉梨魂》。
傷痕文學
經歷了十年浩劫,人們的身體和心靈大多備受創痛,《班主任》拉開了回顧歷史傷痕的序幕,並使作家劉心武一舉成名。至於這種對文革苦難的揭露真正成為一種潮流,則是以1978年8月盧新華的短篇小說《傷痕》發表在《文匯報》上為標志的。當這種憤懣大量地以文學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時候,便形成了新時期第一個文學思潮:"傷痕文學"思潮。"傷痕文學"代表作的作品,雖然並無拓荒價值,但藝術上卻顯然更為成熟,如張潔的《從森林裡來的孩子》、宗璞的《弦上的夢》、陳世旭的《小鎮上的將軍》、從維熙的《大牆下的紅玉蘭》、鄭義的《楓》等。
"傷痕文學思潮"的創作最初大多是短篇小說,因為表現同一題材,長篇一般需要有較多的時間准備。一般認為,最早問世並產生了較大影響的長篇小說是莫應豐出版於1979年的《將軍吟》。另外周克芹描寫農村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發表於1979年)、古華描寫小鎮歲月的《芙蓉鎮》(1981年發表)、葉辛展現知青命運的三部曲《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風凜冽》、《蹉跎歲月》也都是此類主題的代表作。這些作品都先後被搬上銀幕或改編成電視劇,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反響。
尋根小說流派
「尋根小說」的實驗,對中國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革新與推進,具有不尋常的實踐意義。這一點,或早或遲都會得到印證。「尋根小說」的創作實驗,並不僅僅局限於那幾位寫過類似「尋根宣言」的作家一一譬如寫過《文學的「根」》的韓少功,寫過《文化制約人類》的阿城,寫過《理一理我們的「根」》與《文化的尷尬》的李杭育,寫過《我的根》的鄭萬隆等等。當然,這些作家在小說主張方面的鮮明態度,足以使他們成為「尋根小說」思潮的代表人物(或一家之言),但在與「尋根」、與文化意識相牽連的小說創作的現象方面,譬如說,一些並沒有公開主張「尋根」的作家,如王蒙、陸文夫、林斤瀾、馮驥才、張賢亮、高曉聲等,他們分別以自己的新作品顯示了審美思索與社會文化意識及批判精神的聯系。王蒙的《活動變人形》、《高原的風》,陸文夫的《井》,林斤瀾的《矮凳橋傳奇》,馮驥才的《三寸金蓮》,張賢亮的《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高曉聲的《覓》……這些作品都以新的角度與新的姿態同「尋根小說」的藝術主張產生著某種呼應的效果。
不言而喻,那些「尋根」意識比較鮮明的作家,也在他們的具體主張提出之後或之前,創造了一批很有代表意義的作品,如韓少功的《爸爸爸》與他的小說集《誘惑》,阿城的《棋王》、《樹王》,李杭育的小說集《最後一個漁佬兒》,鄭萬隆的《異鄉異聞錄》系列……當然,還有相當數量的中青年作家也寫出了一大批富有明顯的「尋根」意識或涉及到傳統文化中的人的過程的作品,如莫言的《紅高粱家族》、《紅蝗》、《築路》、《枯河》、《鞦韆架》,李銳的《厚土》、《呂梁山風情》,王安億的《小鮑庄》,鐵凝的《麥秸垛》,賈平凹的《浮躁》,張偉的《古船》,朱曉平的《桑樹坪紀事》,烏熱爾圖的《七叉犄角的公鹿》,艾克拜爾?米吉提的《瘸腿野馬》,江浩的《鹽柱》,等等。
先鋒派
當代的「先鋒派」雖然不是一個有組織的流派,但最低限度的意義是指馬原以後出現的那些具有明確創新意識,並且初步形成自己的敘事風格的年輕作者。他們主要有:馬原、洪峰、殘雪、扎西達娃、蘇童、余華、格非、葉兆言、孫甘露、北村、葉曙明等人,此外還有一些正在嶄露頭角且頗有潛力的新秀。
九葉派
1948年在詩壇上最重要事件就是"九葉派"的正式亮相。由於曹辛之與臧克家組成"星群"社在藝術觀點上的分歧,他與辛笛、陳敬容、唐祈、唐?等人創辦了《中國新詩》月刊,並與已經從昆明的西南聯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運燮、鄭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聯系,形成 了一個新的詩歌派流派"中國新詩派"(後因198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葉派》稱為"九葉詩派")。
「七月」派
「七月」派詩人曾卓、牛漢、綠原等人這一時期的創作,則強化了生命意識,在其名詩《懸崖邊的樹》、《半棵樹》、《重讀聖經》等作品中,他們超越了自己40年代的作品中 的強烈的社會功利意識,而思考在重壓之下的生命、死亡與背叛等主題。曾卓的《懸崖邊的樹》與牛漢的《半棵樹》顯示出處於逆境中 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
白洋淀詩派
「白洋淀詩派」自覺地探索了現代主義詩歌的寫作,他們與北京等地的地下文學沙龍的成員,形成了當時潛在寫作中較有規模的現代主義詩歌運動。其主要成員有姜世偉(筆名芒克)、岳重(筆名根子)、栗世征(筆名多多)等人,他們的詩歌相對來說具有更純粹的現代主義特徵,直接預示和影響了「文革」後詩歌領域的現代主義探索。
朦朧詩派
一九八○年開始,詩壇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派,被稱為「朦朧派」。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後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文革」後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島、舒婷、顧城、楊煉等人。
90年代的鄉村小說流派
在90年代「躲避崇高、消解神聖、拆解深度」的後現代景觀中,鄉村小說以其對世俗文化的疏離和80年代文學精神的高揚而獨樹一幟。從描寫對象上來說,它們至少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一以關注現實為主,如劉醒龍的《分享艱難》,譚文峰的《走過鄉村》,何申的《年前年後》,關仁山的《九月還鄉》等一批被稱為「現實主義沖擊波」的作家作品,這類作品往往能深入到農民生活的深處,真實而藝術地反映出變革時代,尤其90年代中國農村社會的矛盾沖突和發展走向,以及各式各樣的農民在商品經濟浪潮沖擊下的困惑、不適和痛苦的轉變。另外,還有劉玉堂、趙德發、孫宇以及許多並不純粹寫鄉土的作家,如閻連科、遲子建、李貫通、鐵凝,他們也寫90年代鄉村的變化,但更多地是將目光投向許多仍處於封閉狀態下的農村,它們一般地處偏遠,現代文明之風還沒能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狀態,傳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仍牢固地主宰著人們的生活,另一類則以回顧和反思歷史為主,如陳忠實的《白鹿原》、劉震雲的《故鄉天下黃花》、韓少功的《馬橋詞典》、張煒的《九月寓言》、莫言的《豐乳肥臂》、余華的《活著》以及閻連科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說,大多是轟動一時的佳作。它們以中國鄉村和農民的「過去」為描寫對象,對我們民族,尤其農民在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變遷史、心靈史,進行了深入的描繪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