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美國有短篇小說雜志嗎

美國有短篇小說雜志嗎

發布時間: 2023-01-23 07:04:02

① 一小時的故事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思想:這是一篇宣揚女權主義的小說。大男子主義導致了兩性的不平等,女權主義的倡導也要避免極端的傾向(如小說中超越男性的幻想)。社會的女權主義的終極目標是眾生平等(真正意義上的平等)。不是任何一方的超越與凌駕。

出處:美國 凱特·肖邦《一小時的故事》

故事梗概:《一小時的故事》闡述了女性追求平等和自由的主題,是凱特·肖邦一系列描寫女性覺醒與反叛作品的序曲。小說講述了瑪拉德夫人在一個小時中歷經兩次震撼,從獲知丈夫因火車事故喪生的消息,到丈夫突然返家,驚愕之中心臟病發作猝死的故事。

(1)美國有短篇小說雜志嗎擴展閱讀:

作品背景:

《一小時的故事》是美國一篇短篇故事,最初名為The Dream of an Hour,於1894年發表時改為現名。凱特·肖邦作為美國19世紀重要的女性作家,被譽為「美國女權主義文學創作的先驅之一」。

挑戰傳統社會行為的作品,如《一小時的故事》,常常被雜志編輯拒絕。然而半個多世紀後,女權主義評論家卻大力提倡。

② 關於《麥田裡的守望者》和塞林格,你可能不知道的事情

我一直想像,

有一大群孩子正在麥田裡玩游戲,

數以千計的小孩,

周圍沒有一個人。

沒有人比我年紀更大,

我站在瘋狂的懸崖邊,

我必須要做的就是抓住那些人,

那些會越過懸崖的人。

我知道這很瘋狂

但這是我唯一想做的事情。

                         ——《麥田裡的守望者》

  不開心的求學經歷及潘西中學

傑羅姆·大衛·塞林格,1919年1月1日出生於紐約一個富商家庭,父親是一個猶太商人。15歲時,他被父親送到 賓夕法尼亞州 的一所軍事學校學習,1936年塞林格從軍事學校畢業。這段經歷成了塞林格寫作的靈感之一,。《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的潘西中學,就是來自這段不怎麼開心的求學經歷。

從軍事學校畢業後,父親想讓塞林格繼承家業賣火腿腸和乳酪,以後成為一個熏肉大王。但是塞林格對繼承家業沒有任何的興趣,他更想去大學學習創造性的寫作,兩人僵持不下。在關鍵時刻,塞林格的母親發揮了作用。塞林格的母親認為塞林格在文學上很有天賦,支持塞林格去哥倫比亞求學。

塞林格就這樣來到了哥倫比亞大學,拜在了惠特·伯內特教授的門下。

惠特·伯內特是一個治學嚴謹的教授,也是美國著名的《故事》雜志的編輯,他非常注重小說的故事性。因為寫的短篇小說個人風格太強掩蓋了小說故事性的緣故,塞林格沒有少被惠特·伯內特奚落。不過惠特·伯內特畢竟是一個愛才的人,他看出了塞林格在文學上的獨特天賦。在打擊塞林格之餘,惠特·伯內特教授也給予塞林格很多寫作方面的指導,他後來還花25美元買了塞林格第一個短篇小說。

在哥倫畢業大學求學期間,塞林格寫了很多短篇小說,其中一個叫《沖出麥迪遜的輕度反叛》,惠特·伯內特很喜歡這個作品中塑造的霍爾頓•考菲爾茲形象,他鼓勵塞林格將它寫成長篇小說。雖然塞林格當時主要以寫短篇為主,對自己能否將霍爾頓•考菲爾茲寫成一個長篇並沒有把握,但是惠特·伯內特的評價對他是一個很大的鼓舞,這也讓塞林格萌生了要寫一個長篇小說的念頭。

可以說沒有惠特·伯內特教授,就沒有後來的《麥田裡的守望者》長篇小說版本。

被女友背叛,這是塞林格痛恨電影和好萊塢的根源

塞林格的女朋友奧娜是著名喜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的女兒,她家世顯赫,長相漂亮,喜歡和作家交往。不過奧娜也有富家子女的一些通病,任性,生活浮誇。奧娜一直嚮往萬眾矚目的聚光燈下生活,在和塞林格交往了一段時間,奧娜透露想去好萊塢發展的想法。

塞林格並認可奧娜的想法。在塞林格看來,好萊塢是一個很低俗和沒有文化的地方,他們拍的電影只是給那些不看書的消遣的,但奧娜還是執意要去好萊塢發展。

到了最後,塞林格只能妥協。

畢竟塞林格並不是一個很善於交際的人,而他與奧娜的這段關系從一開始就不是塞林格主導的。就像《麥田裡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爾頓一樣,年輕的塞林格敏感、孤獨,他會因為女朋友奧娜的任性、輕浮、虛榮和她吵架,但是最後又會跟低聲下氣地跟她道歉。

在局外人看來,塞林格和奧娜的這段關系其實一開始就是個錯誤。不過當時的塞林格被奧娜迷得神魂顛倒,他甚至還決定以後要和奧娜結婚。

1939年,日本的飛機偷襲了珍珠港,於是美國宣布加入同盟國的陣營正式參戰。

塞林格當時還沒有畢業,也並不喜歡戰爭,可他還是穿上軍裝走向了戰場。在訓練的時候,塞林格的腦子里一直想著那些未完成的小說。當然,也想著他的女朋友奧娜。然而就在塞林格快進入戰場時,他從報紙上得知了18歲的女朋友要和 世界上最偉大的喜劇家卓別林 結婚的消息。知道這個消息後,塞林格簡直要被氣瘋了。

這段被背叛的感情讓塞林格非常痛苦,過了很多年他都沒有真正釋懷。

後來,在長篇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的開頭,作者借霍爾頓•考菲爾茲回憶哥哥DB用不屑的文字表現了他對電影和好萊塢的憤怒:「 這會兒去好萊塢做了婊子——這個 DB ,我最討厭電影。最好你連提也不要向我提起」。 這段話表面上是對寫小說的哥哥去好萊塢感到很憤怒,其實是在罵背叛了他感情的奧娜。

為了走出二戰留下了的心理陰影接觸並迷上了神秘宗教

諾曼底登陸並不順利,塞林格和他的戰友被投放錯了位置。塞林格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戰友被炸彈撕成碎片,卻無能為力。在戰場上的每一天,塞林格都飽受精神和肉體上的折磨。

「生存下來將自己的小說寫完」,這是入伍以前恩師惠特·伯內特對塞林格的教誨,也這是他活下去的唯一信念。

隨著盟軍在歐洲戰場接連勝利、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期投下了原子彈,二戰終於結束了,但是這場戰爭對塞林格的心理造成了難以癒合的創傷。

二戰結束以後,塞林格在一座療養院里住了好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塞林格完全沒有辦法寫作,即便是白天他也會做夢。出院以後,塞林格和一個護士結了婚,並且將他帶回來見了家人。不過這段婚姻僅僅維持了六個月,因為塞林格懷疑他的妻子是納粹的醫生。

沒有過多久,塞林格和恩師惠特·伯內特也鬧翻了。塞林格本想將自己的短篇小說集在惠特·伯內特任編輯的《故事》出版,兩人也已經談得七七八八了。現實的情況是恩師所在的雜志因為財務出現了問題不得不和另外一個公司合作,結果另外一個公司拒絕了塞林格的短篇小說集。小說被拒絕後塞林格感覺自己被背叛了,在和恩師惠特·伯內特大鬧了一番以後轉身離去。

在塞林格最沮喪徘徊的時候,他認識了一個印度的宗教人士。在這位宗教人士的指導下,塞林格開始練習打坐、冥想。這些行為方式在外人看來有點古怪,但是卻極大地改善了塞林格的身體健康狀況。後來,塞林格終於可以坐到打字機前寫作了。

《麥田裡的守望者》長篇小說就在這時候完成的。

《麥田裡的守望者》出版以及它空前的影響力

1951年7月16日,塞林格的第一本長篇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出版。

由於小說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反英雄的形象霍爾頓•考菲爾茲,寫出了很多年輕人的苦悶,小說出版後在文壇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也成為當年的年度最佳暢銷小說。

小說主人公霍爾頓•考菲爾茲的形象引起了很多年輕人的仿效。那時候在紐約的大街上,地鐵上,總是可以看到許多戴著紅色鴨舌帽將自己打扮成主人公霍爾頓•考菲爾茲的人。

有的書迷在行為上模仿霍爾頓•考菲爾茲,有的書迷還發展到窺探小說主人公的生活,這讓塞林格感到很是苦惱惱。

有一天晚上,塞林格從外面走回來,遇到了一個戴著紅色鴨舌帽的人。那人手中拿著一本《麥田裡的守望者》,他一走過來對塞林格說: 塞林格先生,我想我就是你小說的主人公,你怎麼知道我這么多事情呢? 塞林格聽了吃驚得瞠目結舌。

關於《麥田裡的守望者》,還有兩件不得不說的事情。

1980年,「甲殼 蟲 」 樂隊主唱約翰· 列儂 在紐約的街上被一個叫做馬克·大衛·查普曼槍殺。他對外界說,他殺約翰·列儂的原因都寫在《麥田裡的守望者》里了;幾個月以後,有一個名叫約翰·大衛·欣克利的人向 美國的總統里根 開槍。後來,警察在的旅館房間里發現了一本翻得破破爛爛的《麥田裡的守望者》。

這兩起極端的事情都和《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關,這本書在美國青少年中的影響可見一斑。

 

成名後的隱居生活以及被青少年背叛的經歷

成名最初的新鮮感過後,塞林格開始對各種應酬感到不勝其煩。

為了能夠專心寫作,塞林格離開了城市搬到了一座偏僻的森林木屋裡,從此也不再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在這里,塞林格和第二任妻子克萊爾·道格拉斯結婚並生下了一個孩子。

塞林格的避世和與神秘宗教理不清的關系激起了外界的窺私慾,幾乎所有的美國出版機構都在打聽塞林格最近有沒有新的小說要出版。一些新聞機構則想了解塞林格最近的情況。

盡管過上了半隱居的生活,不再接受媒體記者采訪,可是塞林格還是很關心孩子們的成長。有時候他會參加一些青少年的活動,和他們一起聽音樂、聊人生。

不過後來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改變了這一切。

在一次活動結束以後,一個長相漂亮的女孩走過來,她向塞林格提出想采訪他並將采訪內容發到學校的校報上。塞林格本來已經不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可是聽到女孩說是將采訪內容發表在校報上,於是欣然接受了女孩的采訪。只是這位女孩最終辜負了塞林格的信任。

沒有過多久,塞林格見到自己的采訪被發表在了報紙上。

發現自己被一個孩子欺騙以後塞林格感到非常氣憤,他對外界的不信任感也變得愈發強烈了。

為了防止外人窺探自己的生活,塞林將自己生活的小木屋外又加了一道很高的柵欄。如此一來,站在外面的人再也無法窺探裡面,所有的人塞林格都攔在了世界的外面。塞林格和妻子、孩子住在這個自己建造的城堡里,整天除了寫作就是冥想。

塞林格的妻子覺得這樣的生活方式是不正常的,一直勸說塞林格去和外界接觸。後來塞林格聽從妻子的意見去見了自己的恩師惠特·伯內特,兩人達成了和解。

 

  生前一直拒絕再出版小說和將《麥田裡的守望者》影視化

隱居的期間,塞林格寫了不少小說,但是他一直拒絕將這些小說出版。

在某一段時間,塞林格也意識到,這樣沉迷於寫作是不正常的。塞林格也一度嘗試過放下寫作,照顧自己的妻子、孩子,後來他和妻子又生了一個小孩,不過因為種種原因,塞林格和第二任妻子的婚姻最後還是走到了盡頭。

 和第二任妻子離婚以後,塞林格隱居於新罕布希爾州的康沃爾森林的一座小木屋裡。

《麥田裡的守望者》在世界文壇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這個只有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自出版後總共售出了 6500 萬冊 ,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小說。直到現在,它每年還能賣出超過25萬冊。

因為霍爾頓•考菲爾茲在青少年群體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影響力,《麥田裡的守望者》出版後,很多電影公司找到塞林格的經紀人表達了要將《麥田裡的守望者》拍成電影的想法。不過,這些想將《麥田裡的守望者》影視化的提議,最後無一例外都被塞林格拒絕了。

在塞林格看來,這個世界上只有自己才是唯一一個能夠主演《麥田裡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爾頓•考菲爾茲的人,而他自己當時的年齡又太老了。

2010 年1 月27 日,一代文學巨匠塞林格在新罕布希爾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 歲 ,但是他塑造的霍爾頓•考菲爾茲的形象將永遠留在讀者的心中。

世上寫青春小說的人有千千萬萬個,但是毫無疑問,塞林格是寫得最好的那一位。

 

 

 

 

 

 

 

③ 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

美國歐.亨利<最後一片藤葉><警察與贊美詩><麥琪的禮物>
歐·亨利

(O. Henry, 1862-1910)

作者簡介: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出身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家庭。

他的一生富於傳奇性,當過葯房學徒、牧牛人、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當銀行出納員時,因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為避免審訊,離家流亡中美的宏都拉斯。後因回家探視病危的妻子被捕入
獄,並在監獄醫務室任葯劑師。他在銀行工作時,曾有過寫作的經歷,擔任監獄醫務室的葯劑師後開始認真寫作。1901年提前獲釋後,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

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傢具出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藤葉》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

歐·亨利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他的創作緊隨莫泊桑和契柯夫之後,而又獨樹一幟。他的作品有「美國生活的網路全書」之譽。

歐·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1862年9月11日出生於北卡來納州中部小城格林斯勃羅。他的父親是地方醫生。他幼年喪母,家境貧寒,從小由祖母撫養。15歲到一個遠房叔叔的葯店裡當學徒。20歲上來到得克薩斯州,先當牧牛人,後到州首府奧斯丁。從1884年起先後當過葯劑師、繪圖員、第一國民銀行的出納員。這一時期他的生活極不安定,但卻為日後寫作積累了不少的生活素材。

1887年7月,他與亞瑟爾·阿斯特斯結婚,1894年10月,銀行發現他的帳目短缺了現金,法院審訊後宣布不予追究,於是他辭職離開了奧斯丁,來到休斯敦的幽默刊物《滾石》當美術編輯,第二年又成為《休斯敦郵報》的專欄作者。這段平靜生活並不長久。1896年聯邦銀行檢察機關又對他開始刑事追究,再次傳訊他。他拋下妻小,流亡到宏都拉斯等地躲避。不久,他得知妻子病危,趕回家探望而被捕。1897年7月,他的妻子因肺病去世。1898年2月,他以貪污銀行公款罪被判5年徒刑,關在俄亥俄州哥倫布城監獄里。

在獄中,他忍受了極大的精神折磨,他的名字被抹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犯人編號。幸虧不久監獄醫務室需要一個葯劑員,他得以重操舊業,還有閑暇時間。1899年歲末,他想到要給女兒一份聖誕禮物。他回想起自己的經歷和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寫成了一篇小說《口哨狄克的聖誕禮物》。他以一本法國葯典書作者的名字為筆名,投給了《麥克呂爾》雜志,在聖誕節前夕刊登了出來。由此他一發而不可收拾,作品接二連三地發表,歐·亨利的名字隨之聲譽鵲起。1901年7月,他由於「表現良好」,被提前釋放。3年半前他是貪污犯波特,出來時則成了小說家歐·亨利。

歐·亨利定居紐約。他以創作為業。1903年12月,他負責《星期日世界》周刊。從1904年起,他一年要出版一兩本短篇小說集,較著名的有《四百萬》(1906)、《剪亮的燈盞》(1907)、《西部的心》(1907)、《城市之聲》(1908)、《善良的騙子》(1908)、《命運之路》(1909)、《選擇》(1909)、《毫不通融》(1910)、《亂七八糟》、《滾石集》、《流浪兒》和唯一一部長篇小說《白菜與國王》(1904)等。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

歐·亨利除了跟雜志社老闆和出版商打交道外,很少交朋友。1907年,他與薩拉·克里曼結婚。他酗酒的習慣未能改掉,加上早年生活顛沛流離,身體狀況日見衰竭。1910年6月5日,歐·亨利因肝硬化在紐約逝世,年僅48歲。

走近歐·亨利

——寫在美國作家《歐·亨利全集》出版之際

郭俊峰

距華盛頓州不遠的北卡羅來納州有一個名叫格林斯波羅的小鎮。1862年9月11日,小鎮里一位不得志的醫生和他美麗纖弱的妻子生了一個大眼睛、不大強壯的孩子。誰也不曾想到,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孩子以歐·亨利的筆名平步文壇,成為一個深受美國和世界讀者喜歡的偉大小說家,並且在百年之後仍然保持著長久的影響和魅力。

歐·亨利的人生之路崎嶇、艱苦而又不幸,他三歲喪母,15歲就走向社會,從事過牧童、葯劑師、�事、辦事員、制圖員、出納員等多種職業。1889年,他和羅琦不顧她父母的反對私奔成婚,並在年輕妻子鼓勵下走上創作道路,創辦《滾石》雜志,發表幽默小品。後來,他因挪用銀行資金被判五年徒刑。出獄後,他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每周為世界報提供一個短篇,但因第二次婚姻的不幸,加之飲酒過度,終於1910年6月5日在紐約病逝。

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的美國,隨著資本主義逐漸向壟斷發展,各種社會矛盾日益顯露突出。歐·亨利長期生活在下層,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使他對這些矛盾心感身受。曲折的人生、豐富的經歷、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觀察,使他情不自禁地把社會的各種現象形象地概括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下層勞動群眾生活的貧窮艱辛,道貌岸然的上流騙子,巧取豪奪的金融寡頭,肆無忌憚的買賣官爵,小偷、強盜、流浪漢的生活,以及失業、犯罪等等。對貧民他充滿了同情,對資產階級剝削者從不同角度予以批判與揭露,道出了下層勞動群眾對剝削、壓迫的憤怒反抗與心聲。

歐·亨利一生創作了270多個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還有數量很少的詩歌。歐·亨利的詩歌創作反映了他對自然、人生所面臨的社會矛盾的態度,他寫小鳥、古老的村莊,歌頌流浪者,以陰郁的筆調吟頌「唱催眠曲的男孩」,抨擊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但因數量少、成就不大,因而影響很小。相反,他的許多書信倒是精彩的隨筆,他同編輯談生活,談創作,表達作者的生活態度和創作思想。歐·亨利的代表作品是《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和《最後一片葉子》。其著名小說還有《黃雀在後》、《市政報告》、《配供傢具的客房》、《雙料騙子》等,真實准確的細節描寫,生動簡潔的語言使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也使他在世界短篇小說史上佔有重要位置。有人曾將他比做「美國的莫泊桑」,這是有其道理的。

幽默是美國的文學傳統之一。從華盛頓·歐文開始,許多作家都善於寫那些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長的故事。歐文的幽默是在善意的揶揄之中含有淡淡的諷刺;馬克·吐溫的幽默以充滿俚語的口語,滑稽、俏皮的描寫和極誇張的形象,揭示了生活中的真理;歐文·肖的幽默則在注重描述人物性格的幽默風趣上。歐·亨利承襲這一傳統,受同時代作家的影響,加之一生經歷坎坷,使得他獨特的幽默與眾不同——充滿了辛酸的笑聲,在誇張、嘲諷、風趣、詼諧、機智的幽默之中,含有抑鬱、凄楚的情緒。讀《麥琪的禮物》讓人苦笑,讀《警察與贊美詩》讓人悲涼辛酸。這種「含淚的微笑」,加深了作品的社會意義,具有長久的藝術魅力。

處理小說的結尾,是歐·亨利最具創造性的貢獻,也使他在美國和世界文學史上享有盛名。他善於戲劇性地設計情節,埋下伏筆,作好鋪墊,勾勒矛盾,最後在結尾處出現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使讀者感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稱奇。但由於作者寫作速度快且多,這種手法運用過多過濫,不免使人感到有明顯的雷同和公式化的弊端。

歐·亨利的作品在我國一直擁有廣大讀者。這次出版的《歐·亨利全集》重譯了包括詩歌在內的全部作品。希望能給所有喜歡歐·亨利的讀者提供一個最新、最全的版本,以便能夠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歐·亨利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了解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社會。(郭俊峰)距華盛頓州不遠的北卡羅來納州有一個名叫格林斯波羅的小鎮。1862年9月11日,小鎮里一位不得志的醫生和他美麗纖弱的妻子生了一個大眼睛、不大強壯的孩子。誰也不曾想到,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孩子以歐·亨利的筆名平步文壇,成為一個深受美國和世界讀者喜歡的偉大小說家,並且在百年之後仍然保持著長久的影響和魅力。

歐·亨利的人生之路崎嶇、艱苦而又不幸,他三歲喪母,15歲就走向社會,從事過牧童、葯劑師、�事、辦事員、制圖員、出納員等多種職業。1889年,他和羅琦不顧她父母的反對私奔成婚,並在年輕妻子鼓勵下走上創作道路,創辦《滾石》雜志,發表幽默小品。後來,他因挪用銀行資金被判五年徒刑。出獄後,他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每周為世界報提供一個短篇,但因第二次婚姻的不幸,加之飲酒過度,終於1910年6月5日在紐約病逝。

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的美國,隨著資本主義逐漸向壟斷發展,各種社會矛盾日益顯露突出。歐·亨利長期生活在下層,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使他對這些矛盾心感身受。曲折的人生、豐富的經歷、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觀察,使他情不自禁地把社會的各種現象形象地概括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下層勞動群眾生活的貧窮艱辛,道貌岸然的上流騙子,巧取豪奪的金融寡頭,肆無忌憚的買賣官爵,小偷、強盜、流浪漢的生活,以及失業、犯罪等等。對貧民他充滿了同情,對資產階級剝削者從不同角度予以批判與揭露,道出了下層勞動群眾對剝削、壓迫的憤怒反抗與心聲。

歐·亨利一生創作了270多個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還有數量很少的詩歌。歐·亨利的詩歌創作反映了他對自然、人生所面臨的社會矛盾的態度,他寫小鳥、古老的村莊,歌頌流浪者,以陰郁的筆調吟頌「唱催眠曲的男孩」,抨擊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但因數量少、成就不大,因而影響很小。相反,他的許多書信倒是精彩的隨筆,他同編輯談生活,談創作,表達作者的生活態度和創作思想。歐·亨利的代表作品是《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和《最後一片葉子》。其著名小說還有《黃雀在後》、《市政報告》、《配供傢具的客房》、《雙料騙子》等,真實准確的細節描寫,生動簡潔的語言使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也使他在世界短篇小說史上佔有重要位置。有人曾將他比做「美國的莫泊桑」,這是有其道理的。

幽默是美國的文學傳統之一。從華盛頓·歐文開始,許多作家都善於寫那些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長的故事。歐文的幽默是在善意的揶揄之中含有淡淡的諷刺;馬克·吐溫的幽默以充滿俚語的口語,滑稽、俏皮的描寫和極誇張的形象,揭示了生活中的真理;歐文·肖的幽默則在注重描述人物性格的幽默風趣上。歐·亨利承襲這一傳統,受同時代作家的影響,加之一生經歷坎坷,使得他獨特的幽默與眾不同——充滿了辛酸的笑聲,在誇張、嘲諷、風趣、詼諧、機智的幽默之中,含有抑鬱、凄楚的情緒。讀《麥琪的禮物》讓人苦笑,讀《警察與贊美詩》讓人悲涼辛酸。這種「含淚的微笑」,加深了作品的社會意義,具有長久的藝術魅力。

處理小說的結尾,是歐·亨利最具創造性的貢獻,也使他在美國和世界文學史上享有盛名。他善於戲劇性地設計情節,埋下伏筆,作好鋪墊,勾勒矛盾,最後在結尾處出現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使讀者感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稱奇。但由於作者寫作速度快且多,這種手法運用過多過濫,不免使人感到有明顯的雷同和公式化的弊端。

歐·亨利的作品在我國一直擁有廣大讀者。這次出版的《歐·亨利全集》重譯了包括詩歌在內的全部作品。希望能給所有喜歡歐·亨利的讀者提供一個最新、最全的版本,以便能夠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歐·亨利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了解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社會。

④ 有什麼英文雜志,或短篇小說好看

瘋狂英語。。。雜志。。。不是李陽的
主要是美國主流雜志《Business
Week》、《News
Week》、《Reader』s
Digest》、《Time》、《Fortune》、《Forbes》等。現在,我讀過的《Business
Week》、《News
Week》已經能摞成一疊了。
如《Business
Week》、《News
Week》、《Time》、《Fortune》;《Reader』s
Digest》小書

⑤ 美國有類似於中國的《意林》、《讀者》之類的英文雜志嗎

美國讀者文摘

⑥ 破碎故事之心收錄在哪本書里

《紳士》雜志。

《破碎的心》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寫的一篇短篇小說。這個故事模仿了當時流行的浪漫小說和黑幫電影,諷刺了商業雜志的營銷。

1941年9月,《破碎的心》出版了,但它並沒有像塞林格希望的那樣清晰地出版,而是在《紳士》雜志上。這是一個更尖銳的出版物,讀者大多是男性。

塞林格寫這篇小說的原因

至於塞林格為何寫作這樣一個短篇小說,且特地提及克利爾雜志呢?因他早期作品多在小雜志上發表,《紐約客》上發表文章,對他而言是夢想。塞林格傳記的作者,便認為《破》這篇小說本意是就為了諷刺克利爾這類雜志的商業化。

畢竟克利爾雜志當年廣告叢生,短篇只是點綴,塞林格總為自己的作品被擠在角落很氣憤,遂構思了這樣一個非商業化雜志氣息的言情故事。多年來,因為它的破碎、創新,引得無數人著迷。

⑦ 《短篇小說寫作指南》:保持創意的五個竅門

《短篇小說指南》是美國《作家文摘》雜志社編寫的一本寫作指南書。

細細的再次翻閱這本我看起來更像是工具書的指南,並把其中對自己或者對同樣愛好寫作的簡友們有啟發和觸動的點記錄下來,希望能理清思緒,在腦海中留下更為實用的印跡,以便在以後想要寫的時候,能得到些許幫助。

關於寫作竅門,或許我們都曾經了解過和嘗試過,比如:

每天寫1000字,從不間斷。

把電腦桌從看得見風景的窗戶旁邊挪開。

不要把你的故事說出來,而是寫到紙上。

堅持堅持再堅持。

其中最重要的建議,可能正如 愛默生所說:我們人生中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有人能逼我們做我們能做到的事情。

初學寫作的人要是正好有個熱心腸的親戚、朋友、老師或者上司,那就占盡了先機。畢竟,把作品變成鉛字的道路,困難重重。

蕭紅、路遙、王小波,那麼有才氣,都被二三兩瑣碎銀子困得有一餐沒一頓,靠寫作來維持生計,真的很不容易。

家人的鼓勵,朋友的支持,老師們的指點,自己的天賦和努力,看起來像是萬事俱備,卻仍然無聲無息,或許方向不對,或許有時候只差了點運氣。

在一次又一次無人問津後,我們可能會深陷自我懷疑中,年歲見長,歲月沉浸,我們才明白,如何正確面對自我懷疑,是必須自己跨過去的一道道坎兒。

回首望去,每一道坎邊上,總有那麼一個人,微笑著說:「你當然能行」,然後推了我們一把。

細致的觀察生活,堅持嘗試各種題材的寫作,與志同道合者同行,相互鼓勵,才會走得遠。

我們或許都因為生活的繁瑣沉重,疾病、責任、歡樂、悲傷,自我調適、焦慮、壓力、外出、訪客、假期……一天天一日日,總有各種原因,讓我們不時感到身心俱疲,想要放棄寫寫寫。

原本以為的暫停,一放就是幾個星期,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當我們想要再開始的時鍾滴答響起,卻最終化作聲聲喪鍾,曾經有的那麼一丁點才氣,從我們指縫間悄然逝去。

先講一個小故事

每天,成千上萬富有潛能的寫作者,又何嘗不是深陷生活瑣碎、沖刺職場或者拼事業,把潛能天賦拋諸身後?

寫作能力會因為閑置不用而逐漸退化。

只有保持經常性的寫作,電量充足,才華才會有意識地不斷生長。

如何保持電量充足,讓創造能力始終處於最佳狀態,以下五個訣竅。供參考:

1.隨時閱讀。

閱讀的重要性不必多說,廣泛涉獵各種書籍文章,為自己的頭腦充足電量,除為有輸入才能有輸出,也為對當下出版潮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畢竟我們寫作並不只是為了愉悅自己,找到輸出的方向和平台,也很重要。

2.與其他寫作者保持往來。

一場良好的業內交流,能夠為一個寫作者提供最大程度的激勵。當然交流也需提防過度,最重要的還是自我審視,踏實地在紙上耕耘。

寫作是一門孤獨且令人頹喪的手藝,每個從業者偶爾都會需要一些感同身受的友人來幫助自己重新燃起熱情,尤其是當心中的火焰逐漸變小的時候。

3.做筆記。

准備一個本子,隨時記錄各種點子、劇情的靈感、對話的片段、角色的瑣事,特別是在生活俗務中靈光閃現時,要利用散碎時間,及時記錄。

在堅持記錄的過程中,頭腦會保持靈活敏捷,善於發現。

久而久之,你會擁有一座豐富的素材寶庫以供日後取用。

4.重新審視自己一天的安排。

學會時間管理,細化每天各種安排,在一天中挖出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

作者認識的一位女士,除了要做家務,還要打兩份工來養活自己和三個孩子。但她沒有就此束手說一句「我沒辦法」。而是通過有效的規劃,每天擠出十五分鍾的空閑時間。僅僅十五分鍾她卻可以寫作並且發表文章。當然可以想像收益很少,但她能夠在全身心投入更精細復雜的作品之前,用這樣的方式讓天賦保持活力,不斷提高,積累收益。

還有一個作者,利用茶歇和午餐時間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先是賣給一家業界領先的出版社,然後轉手給了好萊塢。

早起或者晚睡一小時,通勤路上,一句兩句有創意的話,在靈感消逝之前的點點滴滴,都及時記錄在案。

大多數人都沒有真正閑適的寫作時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障礙,都在我們前行的路上阻撓著我們,做真正重要的事情,那些在我們意志薄弱時橫插進來搗亂的事,最好用時間篩子把它們篩除掉。

5.掃清道路上的障礙。

作者八年前初見勞拉·M時,她思想精巧,眼光體察入微,遣詞造句駕輕就熟,讓人折服,命中註定似乎就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寫作者。可惜因為家庭責任,她「迫不得已要把文學的白日夢,加上防腐的樟腦丸,封存起來」。

為了不讓自己的天賦荒廢,她給親朋好友寫長信閑談。給學校、社會團體創作各種短篇戲劇。她給俱樂部刊物寫的文章廣受喜愛,每個人都希望她能幫忙寫一些「迷人的小詩」,每一個人都不停的跟她說,「不去認真搞創作,真是對不起你自己!」

當最小的孩子也到了上學年齡,她終於可以一展所長的時候,麻煩又出現了,比起平日里的小創作,寫小說需要的自律性和要求更高,一封封不帶感情的退稿信,把她的自信心打得七零八落。勞拉終於明白,這么多年的休耕期,被自己非常不明智的揮霍掉了。

就算是一份賣不出去的初稿廢品,也比寫這些所謂的小創作更接近目標。

我心裡其實我點被驚到了,原來不管長篇還是短篇小說,如果想要寫好,掃清前行路上的種種障礙,不管好賴,盡早開始,才能離目標越來越近,只是任性隨意寫呀寫,很有可能也只是在自嗨中開始,在自嗨中結束。

接下來,在里每日堅持日更的你我,何去何從?

不管如何,目前來說,肯定是要堅持的,對不?因為遇到的同頻人越來許多,讀著思考著寫著,相互鼓勵,一路笑著面對,挺好!

休耕期是每個作者創作生涯中價值千金的必經階段,是韜光養晦,還是暴殄天物,決定了你最終收獲的是夢想中的成功,還是不堪的失敗。

⑧ The Minister『s Black veil 這篇小說的出版情況以及主要內容和對其的評價

牧師的黑面紗《牧師的黑面紗》寫於1863年,是美國十九世紀傑出浪漫主義作家納撒尼爾·霍桑(1804-1864)的最重要短篇小說之一。小說最初發表在《Token》雜志上,隨之見於1837年出版的霍桑短篇小說集《故事重述》(Twice-Told Tales)中。《牧師的黑面紗》可謂上乘之作,作者以其獨特嫻熟的藝術技巧表達了深邃的內涵,從而奠定了它在美國文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牧師的黑面紗》講述了年輕而令人尊重的胡波(Mr. Hooper)牧師戴上黑面紗佈道直至死亡也不肯摘下來的故事。故事中我們見到的是一位孤獨的牧師,由於這塊遮在臉上的面紗,引起人的猜測、反感,甚至恐懼,無人與他或敢與他進行面對面地交流。正如那位老婦人所說的:I don』t like it … He has changed himself into something awful, only by hiding his face.」(P30)(我不喜歡這塊頭紗……他把臉這么一遮,整個的人就成了一個可怕的怪物)。就連他的女友伊利莎白在無法勸說他摘下面紗後也只得棄他而去。難怪他感嘆到:「Oh! You know not how lonely I am, and how frightened, to be alone behind my black veil. Do not leave me in this miserable obscurity forever.」(p35; 啊,我一個人在黑紗後是多麼孤獨,多麼害怕!不要讓我永遠留在這悲慘的黑暗中呢!)。

牧師的孤獨顯然是與他所帶的黑紗是有聯系的。他為什麼總是要帶著它而忍受孤獨呢?小說的背景是清教的新英格蘭,這不能不使讀者聯想到作者的家庭背景及清教傳說對當時人們的影響。

霍桑於1804年7月出生於馬薩諸塞州塞勒姆市,一個富有的清教世家。他的祖輩中第一位來到美國的叫做William Hathorne,1630年來到新英格蘭,後來捲入了對震顫派教徒(Shakers)的迫害。其後的家族成員包括John Hathorne,他是1692年薩拉姆審判女巫案的大法官,還有他的父親Daniel Hathorne, 是美國中受人尊重的私掠船船長。生長在新英格蘭,霍桑從小就受到清教思想的熏陶,他一方面用清教的道德倫理去衡量事物,但另一方面又對清教持一種批判的態度。這一矛盾思想表現在其大量的作品中。清教思想中最突出的應是原罪觀。按照基督徒篤信的《聖經》所言,亞當與夏娃受毒蛇撒旦的引誘,違背上帝意願而偷吃了禁果,因而犯了不可饒恕的罪過,上帝也因此將他們驅逐出伊甸園。作為人類祖先的亞當和夏娃有罪,其後代也就生來有罪。清教徒對此深信不疑,無時不受原罪觀的困擾。 霍桑生活在清教思想盛行的年代,又生在虔誠清教徒世家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這一思想的影響。揭示人們隱秘的罪和人們的孤獨感成為作者很多小說的主題。正如作者自己所稱,《牧師的黑面紗》是一篇寓言(parable)。因此,我們必須透過作品的表面意義認識到作者的寓意。牧師帶著黑面紗,並始終不肯摘下,不禁使人產生疑問:牧師為什麼帶面紗呢?小說中似乎給出了一個暗示。牧師上午佈道結束後,下午又去參加一個少女的葬禮,作者這樣寫道:「A person who watched the interview between the dead and living, scrupled not to affirm, that, at the instant when the clergyman』s features mere disclosed, the corpse had slightly shuddered, rustling the shroud and muslin cap, the countenance retained the composure of death (p32;有人親眼觀察了這次生者與死者之間的會面,毫不猶豫地說,在牧師露出面孔的一剎那,少女的屍體戰栗起來,屍衣和那縹緲的帽子也跟著抖動,雖然死者的面容仍保持著死亡的寧靜;p27)。」牧師對少女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嗎?有可能。眾人也這樣猜測:胡波牧師犯下了掩蓋不住而又只能隱約暗示的滔天大罪(p36)。但其他暗示又減弱了人們對牧師與少女之間有瓜葛的看法,例如在舉行葬禮的當天晚上,牧師又參加了一對新婚夫婦的婚禮。牧師一進門,人們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那可怕的黑面紗:「Such was its immediate effect on the guests that a cloud seemed to have rolled skily from beneath the black crape, and dimmed the light of the candles. The bridal pair stood up before the minister. But the bride』s cold fingers quivered in the tremulous hand of the bridegroom, and her deathlike paleness caused a whisper that the maiden who had been buried a few hours before was come from her grave to be married. (p33; 新婚夫婦站在牧師面前。但是新娘冰冷的手指在新郎發抖的手裡顫抖著,她像死一樣的蒼白引起人們的竊竊私語,說這是下午剛下葬的那個姑娘從墳墓出來進入洞房)。在這里我們感覺見到黑面紗的魔力,即使快樂的新人也不能擺脫它的影響。我們在其他地方也見到過它的魔力,它使燭光失去光澤(p32); 使牧師女友顫抖(p33), 助長了牧師佈道的威力。因此我們又有理由猜想:牧師未必真的對死去的少女做過什麼壞事,作者描寫少女屍體的顫抖的細節只不過是表現黑面紗的魔力的手段,以增加小說的神秘色彩,從而表達更深刻的主題。霍桑一生對「原罪」主題深感興趣。其作品大多揭示清教社會中人們的原罪與隱藏原罪的心理。在另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小夥子布朗》中,我們見到在森林裡秘密與魔鬼約會的人有平常威嚴無比的總督,德高望重的教長,虔誠的教長,貞潔的少女,上流社會的貴婦人,盪婦淫棍,巫婆巫師等。偷偷與魔鬼約會象徵了人們的隱蔽之罪。同樣,在《牧師的黑面紗》中,黑面紗也起到了同樣的作用,只不過在這里向人們展示這一罪過的不是一名普通人,而是受人尊敬的牧師,這無疑增加了作品的諷刺意味。黑面紗象徵了人們隱秘的惡,在胡波牧師看來,人皆有之。作者把少女的葬禮與另一對新人的婚禮放在一起,是突出了這一寓意。婚禮和葬禮是人生兩個重要的里程碑,黑面紗在那個場合下都顯示其威力,表達了作者「人人有罪,罪無處不在」的清教思想。正如牧師臨終前所說:「I look around me, and, lo! On every visage a Black Veil.」(p 38. 我看著我的周圍,啊!每一張臉上有一張黑面紗! 人們有罪,但卻藏於內心。正是由於清

醒地認識到人的隱秘之罪,牧師才處於極大的痛苦中。「我一個人在黑紗後面是多麼孤獨,多麼害怕!……和大多世人一樣,我的痛苦如此凄楚,需要用黑紗來打上記號(p30)。然而,牧師的勇氣是可嘉的。他有勇氣戴上黑紗,忍受孤獨。讓世人意識到自己各種各樣不可告人的罪惡。黑紗如一面鏡子,反射出人的隱蔽之罪,並告誡人們要記住自己的罪並向上帝、向世人公開自己的罪。霍桑生活在清教盛行的國度里,其家庭,社會和自身的因素決定了他不可能跨越自己的宗教情結。他即不相信「人具有神聖」的超經驗主義思想,也不相信空想社會主義通過改革改造社會的思想。更傾向於把現實中的許多問題歸結到「人的罪惡本性」之上 (李公昭p27).因此, 清教「原罪」成為作者探討,挖掘的主題。《牧師的黑面紗》以其獨特的藝術技巧,運用象徵的手段,向讀者展示了當時人們的內心世界。

⑨ 求短篇小說雜志,月刊或半月刊、周刊都行。要適合中學生看的,最好有一些外國的文學作品

如《小說繪》
《最小說》
這里不知道有什麼國外的文學作品會在沒有什麼教育意義的書刊登,就上面兩個就可以了

⑩ A&P的短篇小說

美國作家John Updike的著名短篇小說,創作於1961年,並與1961年7月22日發表在the New Yorks(《紐約人》雜志)。1962年又作為選篇收入作者自選集Pigeon Feathers and Other Stories並出版。迄今為止,A&P一直是作者Updike收錄次數最多,也是最受歡迎的短篇小說。這篇短篇在很多方面都體現了典型「《紐約人》小說」的特點:短小精悍,現實手法,以第一人稱寫就,並集中於角色性格的描寫。 一、成長與叛逆
故事的主題是主人公Sammy在成長過程中的抗爭,面對自己的上司和自己心動的女郎之間的沖突,他被迫做出選擇並付諸行動。Sammy對女郎們的支持和倉促間所做的魯莽決定無疑體現了青春期的少年對異性的渴望,對權威和約束的反抗。
二、選擇和結果
故事中的所有主角都主動或被動地做出了選擇。Sammy作出的選擇很明顯最為艱難最為痛苦,在一定程度上,他對辭職的後果還是有些許意識的,因為這種抉擇將會對他今後的生活和並不十分富裕的家庭產生巨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他同時也沒有得到自己期望得到的效果。無論如何,最終他還是要獨自面對這種結局,而且無力去改變。但正是嚴酷的現實教會了Sammy該怎樣漸漸長大過度到成人的世界,學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M·G·Porter:The common denominator of middle-class suburbia, an appropriate symble for the mass ethic of a consumer-conditioned society. he has chosen to live honestly and meaningfully
William Peden:deftly narrated nonsense...which contains nothing more than significant than a checking cleck's interest in three girls in bathing suits

熱點內容
日式輕小說app2020 發布:2025-07-17 10:47:16 瀏覽:788
我駕駛著空天航降臨地球免費小說 發布:2025-07-17 10:41:12 瀏覽:186
兄戰經典小說 發布:2025-07-17 10:40:02 瀏覽:667
男主有5個師傅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7-17 10:40:00 瀏覽:328
經典的洪荒流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7 10:33:20 瀏覽:396
金縷衣小說靜言思之結局 發布:2025-07-17 10:33:10 瀏覽:324
女主落小小重生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7 10:33:07 瀏覽:1
都市王者歸來小說完結 發布:2025-07-17 10:32:35 瀏覽:336
景朝父子小說最新章節 發布:2025-07-17 10:21:25 瀏覽:780
重生90甜妻的相似小說 發布:2025-07-17 10:12:08 瀏覽: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