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的短篇小說月光寫的是什麼
① 莫言的月光斬所要表達什麼思想主題
如果你看過網友對莫言的負面評價和「漢奸文人」的指責,你就更容易理解莫言表達了什麼意思。《月光斬》看似荒誕不經、嬉嬉哈哈,神神秘秘,甚至還來點「硬碰硬」的葷段子,其實是一篇被包裝粉飾的英雄帖,一柄被地圖包裹的斬向腐朽權貴的利刃(荊軻刺秦)。小說中的縣委劉副書記就是貪腐權貴的代表;獲得寶刀的姑娘和鐵匠家小兒子就是無力反抗的弱小民眾期待的「俠客」;月光斬是他們的神秘力量,只有具有這種神秘力量才有可能砍掉劉副書記的頭;老鐵匠是輔助俠客完成壯舉的身負使命的智者;鐵匠大兒子、二兒子都是犧牲的義士。
劉副書記到底被砍頭了沒有?有。不然烏鴉怎麼會去吃? 沒有,因為世上根本就沒有月光斬這樣的寶刀。如果說這世上真有這樣的寶刀,文字可能是其中一種, 改變人的頭腦、心智,召喚愚民的覺醒,抵抗統織階級的壓迫,它威力無窮但它無聲無息,就像打造月光斬時那樣,既沒有聲音也沒有火花。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清朝最英明的皇帝為什麼要興文字獄,就是這個道理。月光斬就是作者的寶刀。劉副書記被神秘寶刀所殺是作者的臆想、願望;沒有被殺,是貪腐得不到懲罰的痛心現實。即使真的有, 也會變成沒有,不信, 劉副書記都在電視里和女青年跳舞了,你還能說有嗎?
許多人問最後一段「語無倫次」的話是什麼意思,我理解的是:看完了附件,我給表弟回復郵件:表弟如晤,久未通信,十分想念。姑姑好嗎?姑夫好嗎?建國表哥好嗎?青青表妹好嗎?你在縣城工作,要經常回老家看看,姑姑姑夫年紀大了,多多保重。這段話是不是就像我們平時聯系親友所寫的話?這里的我也就是作者,代表的是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我們。 我們只關心我們的柴米油鹽,是沒有覺醒的愚民。你若回去,一定代我去眉間尺的墳前燒兩百紙錢。眉間尺是魯迅《鑄劍》里的復仇主人公,代表的是勇於反對統治者的人。「我」交代表弟燒紙錢是表達雖我是無能小民, 但心底對敢於反抗的俠客勇士還是有一點兒敬意。但這種敬意是那麼的「順帶」,那麼不重要, 因為小說最尾幾句的才是更重要的交代和見解。遇見韋小寶的後人,一定要禮貌周全——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這是古訓,不可違背。誰是韋小寶, 皇帝身邊的得志小人,出身不怎麼樣的假太監,這是在貶損誰? 誰是韋小寶的後人, 說清楚了怕抄水表, 肯定不是窮二代富二代黑二代。誰是皇帝,我的天!我徹底看清莫漢奸的反動嘴臉了。 難怪有人說諾貝爾文學獎是西方主子賜給他的獎勵。我簡直不明白這樣的文章為什麼還能發表。一轉眼間你也快三十歲了,婚姻問題要趕快解決,天涯何處無芳草?不必死纏著小龍女不放,我看那個還珠格格就不錯,野是野了點,但畢竟是金枝玉葉,跟她成了親,對你的仕途大為有利,趕快定下來,萬勿二心不定,是為至囑。小龍女是真愛,但能攀上金枝玉葉的格格的話,是不是真愛還重要嗎?這說的是我還是你!?是作者的自嘲,是對在縣文化局工作的老表的挖苦,也是對當下社會唯利是圖、趨炎附勢、攀龍附鳳的你我的諷刺。
有評論說,作者用一個email往來的形式沒有多少意義,因為故事主體就表達了主要的思想內容。我理解的是,最後作為回復郵件的一段,是點睛之筆,也是為什麼作者採用郵件形式的原因。因為最後一段是不太好加進故事中的,而沒有最後一段小說就缺少了對我等愚民的哀和怒。這種寫作形式和其誇張荒誕的故事情節及嬉哈詼諧的詞句一樣, 都是一種對其主旨的偽裝。
理解了作者的意圖,再去看每段文字時, 會發現很多詞句都是有隱義的。所設定的人物、情節是有邏輯的。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解,不知對不對,期待有人交流。
為什麼是縣委劉副書記?不是正書記?能不能是省委副書記? 能不能是中央領導?村裡的副支書行不? 不行。太大的發表不了,太小的不具代表性。《人民的名義》為什麼鮮有重播,為什麼沒有續集?因為尺度太大, 為什麼尺度太大?因為涉及貪腐的人太多,級別太高。
那些烏鴉竟像不畏生死的鬥士輪番向那黑物攻擊。不畏生死的鬥士,這幾個字已經開始點題了。
罪犯是一個對犯罪學相當了解的高智商者,絕不是一般的壞人。莫言才是個壞人。
劉副書記是組織部長提起來的,主管幹部提拔任用多年,少言寡語,為人謹慎,有良好的口碑。好多這種好乾部,好多進去了。
「展開一塊紅綢,將人頭小心翼翼地包起來。」
「人頭被一個著白大褂的法醫接過去,小心地托著,鑽進警車,鳴著笛,轉著燈,開走。」
對待自已的同志要有火一樣的熱情。
這兩位右派,一位名叫任你行(你牛我服你),一位名叫令狐退(叫我退我就退)。莫言很同情右派,對聞格耿耿於懷。
我既不是「井崗山」的,也不是「東方紅」的,我是「獨立大隊」。井崗山是毛主席開創的根據地,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我猜想莫言最開始想寫成「自由大隊」,不過想想還是低調點好。
老鐵匠從姑娘懷中接過那包裹,放在屋子正北方向的祖先牌位前,跪地,行三跪九叩之大禮。禮畢,將包裹解開,悲切切地說:列祖列宗,保佑吧!老鐵匠知道自已會死的,他不是普通的鐵匠,是明白自已使命的智者和義士, 他一直在盼望這樣的好鋼出世。通俗點講就是潛伏的特務。
房子里溢散開用灶火燒烤用荷葉包裹著的用人血蘸過的饅頭的氣味。以及最後提到的眉間尺都是作者想告訴大家,我這是學魯迅的。你們不要說我「參考」,我是向魯迅致敬。
。。。。。。
莫言你就不能直白點嗎? 這樣雲里霧里好嗎? 你想哄女朋友跟你睡覺,可以直接說請跟我上床嗎?! 為什麼要先逛街買禮物、送玫瑰花、燭光晚餐、香薰沐浴?這樣才叫愛情嘛。 雲里霧里,虛虛實實,曲曲折折,真真假假,讓你看不懂, 這就是文學吧。 如果讓我寫, 我一寫就成標語了,一看就明白, 省事啊。 所以我不是作家。
莫言之所以被許多人漫罵、指責,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習慣批評。
② 月光曲講的是什麼故事
本文主要寫的是兩百多年前,貝多芬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演出,晚上散步的時候,他被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吸引,來到了一所茅屋前。他聽到茅屋裡兄妹的對話,情不自禁地走進茅屋,為兄妹倆彈奏了一首自己的曲子,又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
部分原文:
兩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樂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忽然停了,屋子裡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該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貝多芬聽到這里,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2)莫桑的短篇小說月光寫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蘇醒、飛奔、記錄、萊茵河、霎時間、微波粼粼"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
3.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並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4.體會寫實和聯想相結合的寫法,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③ 魯迅月光主要內容是什麼
魯迅月光主要內容是奔月。
1、魯迅的奔月內容:奔月是近代文學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1927年1月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二期,後編入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小說描寫了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講述了嫦娥被逼無奈吃下了仙葯西王母賜給丈夫後羿的兩粒不死之葯後飛到了月宮的故事。
2、魯迅只是借奔月表達對婚後生活的擔憂,以及對愛情與生活關系的思考,這一觀點未免顯得有些膚淺。
④ 巜月光曲》本文主要寫什麼
主要內容:本文主要寫的是兩百多年前,貝多芬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演出,晚上散步的時候,他被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吸引,來到了一所茅屋前。
他聽到茅屋裡兄妹的對話,情不自禁地走進茅屋,為兄妹倆彈奏了一首自己的曲子,又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
《月光曲》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1801年貝多芬在經歷情感波折後創作出來的鋼琴奏鳴曲,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後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盪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之曲名。
(4)莫桑的短篇小說月光寫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開始部分只是敘述一件事,同時表現貝多芬悠閑的心情,讀起來語氣平和;而後面部分,寫的則是一種優美的意境和兄妹倆的想像,其情景由靜而動,語氣、語速自然隨之發生很大變化。
用具體句子來說,「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皮鞋匠靜靜的聽著。他好像面對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這幾句話,表現的是那種朦朧的美,再想像一下當時人物的心情應該很平和,讀起來,聲音輕柔,語速稍慢,語氣變化不大。讀到「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驟然加速,語調起伏變化很大,突出海面上波濤洶涌的樣子,而至「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沒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大海。」
語速又再次減慢,尤其注意在「月光照耀下的」後面要停頓,「波濤洶涌的大海」速度更慢,但每個字都極其有力,以表現出兄妹倆陶醉在樂曲中的心情。
直到現在,仍有許多人把上面這個優美感人的傳說與事實本身等同起來,實際上,據音樂史學家研究,貝多芬從未有此經歷。
他的《b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之所以被冠以「月光」的標題,是由於評論家萊爾施塔伯認為,此曲的開頭讓人想起琉森湖面上的月光。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其實貝多芬寫作這部作品時,正值1801年,當時他的耳聾疾患日漸嚴重,失戀的創痛尚未平復,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寫出了這首鋼琴奏鳴曲。
⑤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月光》《一家子》幫我找一下內容簡介。。。 那個分。。。到時格外加。。。
《月光》內容簡介:
主人公馬里尼昂是一個瘦高個子的神甫,具有狂熱的信仰。在他看來,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按照一種絕對的奇妙的邏輯創造出來的。他憎恨女人,但又渴望愛情,於是在現實中就產生了一系列矛盾。作者從側面描寫他的行為舉止,思維模式,將人物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最終以神甫看管嚴格的甥女的戀愛一幕來諷刺他
《一家子》中為爭取遺產而大打出手的一家人描寫出世態炎涼、家庭內部的虛偽、矛盾、小市民平淡的生活等等。
⑥ 莫泊桑短篇小說章回50字簡介
簡介:
莫泊桑有大量的短篇小說描繪諾曼底農村的生活,它們從各個方面反映了貧苦農民的悲慘遭遇。
評價:
在世界文壇上,莫泊桑創作的卓越超群的短篇小說,具有某種典範的意義。俄國文學巨匠屠格涅夫認為他是19世紀末法國文壇上「最卓越的天才」,左拉曾預言他的作品將被「未來世紀的小學生們當作無懈可擊的完美的典範口口相傳」,法朗士稱譽他為「短篇小說之王」。本書精選了描繪普法戰爭眾生相、可悲可憐的公務員群相、五彩斑斕的諾曼底風土人情等莫泊桑短篇小說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篇目。
小說意義:
莫泊桑講述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小人物,有諾曼底狡猾的農民、慷慨的工匠、受欺凌的女傭、小職員、小店主、小市民,也有比市民還世俗的破落貴紳、富商、工廠主,以及野心勃勃的政客。例如《項鏈》中因愛慕虛榮而毀了一生的小市民,《羊脂球》中,有愛國骨氣的妓女和軟骨頭的富商與鄉紳,在敵人面前的不同表現,《一家子》中為爭取遺產而大打出手的一家人,《兩個朋友》中寧死也不肯將通行口令告訴敵人一對友人,《莫蘭這只公豬》中好色而愚蠢的服裝店老闆……
《瓦爾特·施那夫斯的奇遇》反映了敵軍士兵為了活著寧可當俘虜的厭戰情緒;《俘虜》描寫的是法國婦女機智擒敵的故事。其中內容最豐富、意義最深刻的作品,則是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小說的內容是一個妓女和一些有產者同乘一輛馬車離開德軍佔領區,大家對這個綽號羊脂球的妓女側目而視,但是在由於沿途耽擱而餓得發昏的時候,卻又厚著臉皮吃光了她的一大籃美味食品。馬車在路過一個小鎮時被攔住了,占據該鎮的普魯士軍官要求羊脂球陪他過夜,否則不予放行。車上的工業家、伯爵和商人等為了不影響自己的生意,千方百計地勸說羊脂球為他們作出犧牲,但事後又鄙視她,任憑她陷於孤獨和挨餓的境地。
小說里沒有硝煙彌漫的戰場,也沒有刀光劍影的搏鬥,然而它通過妓女羊脂球被迫向敵人獻身的遭遇,刻畫了各具特色的人物,特別是勾勒了有產者們為了私利而不顧民族尊嚴的丑惡嘴臉。羊脂球自尊自強、不甘屈服,表現了愛國主義的凜然正氣,結果卻被那些偽善的同胞推人火坑。他們為了迫使羊脂球就範,個個巧舌如簧、軟硬兼施,就連道貌岸然的修女也沆瀣一氣。莫泊桑以真實的細節、精練的語言和爐火純青的技巧,使這篇小說構成了一幅戰爭時期法國的社會圖景。作品中的善與惡時時形成不露痕跡的對照,使讀者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戰爭的憎恨、對人民的同情和對所謂上等人的蔑視,因而不愧為在思想性和藝術性兩方面都堪稱楷模的名篇。
莫泊桑描寫小職員生活的短篇小說很多,例如《騎馬》和《項鏈》寫他們為了出風頭而弄巧成拙、自食其果,表現了他們可憐兮兮的虛榮心;《我的叔叔於勒》和《傘》諷刺了這類家庭的寒酸相和勢利眼;《散步》中的小職員數十年如一日地過著單調乏味的生活,最後意識到這一點時不禁悲憤地上吊自盡。這些作品揭露了世態炎涼的社會現實和官僚機構里腐敗昏聵的作風,諷刺了小職員的自私虛榮和爾虞我詐,同時又對他們的刻板生涯寄予了人道主義的同情。
莫泊桑有大量的短篇小說描繪諾曼底農村的生活,它們從各個方面反映了貧苦農民的悲慘遭遇,例如《瞎子》、《繩子》、《窮鬼》等等,其中的主人公都因備受欺凌而死去。《皮埃羅》諷刺了地主婆的吝嗇,《流浪漢》譴責了把好人逼成盜賊的社會風氣。《真實的故事》中的地主玩弄女傭,造成了女主人公絕望地死去的悲劇。也有一些作品表現了農民的狹隘,例如《老人》中的夫婦為了不耽誤農活而希望垂危的老人快點去世,《圖瓦》中的女主人公竟讓因肥胖而中風的丈夫孵雞蛋等等。
除了以上三種主要的題材之外,莫泊桑還從愛情和情慾的角度,描繪了人們多姿多彩的感情生活。其中《月光》是反對禁慾主義的名篇,寫一個神父在皎潔月光下理解了愛情;《橄欖園》譴責了不負責任的放盪行為,《巴蒂斯特太太》則批判了歧視受辱女子的不良風俗。值得指出的是,妓女的題材在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說里佔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衣櫥》等都反映了妓女的悲慘生活。
⑦ 莫泊桑寫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漂亮朋友》、《羊脂球》、《項鏈》、《我的叔叔於勒》 莫泊桑,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9篇中短篇小說,及三部游記。與契訶夫和歐·亨利合稱「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
⑧ 漆月的短篇小說白月光內容簡介
《白月光》
簡介:
愛與不愛,都是生活的態度,
但無論以何種態度生活,
人都得生存下去。
責任和對生的渴望,以及對未來不可知的冥想,都是讓我們執著的理由。
黎夢晨從莫名成為別人的玩物到再次回到冷梓君的身邊,都是稀里糊塗的。
但覺醒了的她並沒有痛恨,她用逆境中的堅忍和包容試圖挽回丈夫的心。
當一切歸於圖勞,她離開了這片傷心地,在生養她的熱土裡重生。
⑨ 莫泊桑的月光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法國小說家莫泊桑,是一位了不起的月光詩人——在我心裡,他一直活在月光下的世界上。在香榭麗舍大街,在楓丹白露森林,在普羅旺斯古老磨房邊,在塔曼底故鄉的小路,在地中海黛色的波濤上。
《月色》是莫泊桑的早期作品,並不引人注意。給我的感覺,那是用散文筆法寫的一篇抒情性小說。這個短篇的主人公馬
理尼央長老,是一個虔誠的教士。他仇恨所有的女人,他認為那是褻瀆宗教的禍水。但對他天真美麗的外甥女的態度卻是一個例外。他喜歡她,希望她成為從事慈善事業的貞女。然而,一天他突然得知外甥女有了情人,他暴怒了,坐立不安了。晚上10點,他走出去,想看個究竟。月光如水,彌漫田野,先是讓他驚呆了,震動了,「這鋪天蓋地的詩境,讓他一點也弄不明白了。」當外甥女和情人出現在遠處月光下,他先是心跳、彷徨,繼之退卻了。心想,既然上帝用如此良夜去保護愛情,難道我們就不容許愛情嗎?他在慚愧中逃回了屋裡。
這是月光的贊美詩,更是生命、青春和愛情的贊美詩。莫泊桑確是痴迷月光的。讀他的長篇小說《一生》,大概誰也不會忘記開頭約娜從修道院出來,住在「白楊山莊」那個月夜吧?這個滿懷熱情、耽於幻想的少女,陶醉在山莊銀色月光里,夢想著愛情,在窗前佇立,直到天際發白、小鳥啁啾!莫泊桑以詩意的筆觸,讓少女的心融入了月色,達到「天人合一」的地步。
這還是在小說里。在散文中,莫泊桑就不必借用他筆下的人物,而是直接傾訴他對月光詩意的感受了。《水上》,是莫泊桑在地中海的航行日記,也是我見到的惟一一部莫泊桑的散文作品。他在4月8日阿蓋的日記中,竟以13頁的篇幅,描寫、歌詠月光,引述包括雨果和繆賽等7位法國詩人關於月亮的詩作。他說,他看見一對戀人,攙臂眺望月光下阿蓋內灣的大海,聽海浪輕吻沙灘,瞧月光吻著海波,感到自己心裡也渴望著愛情,幾乎苦惱得要高聲大叫。他說:「我只好怪月光擾亂了我的心;我一直相信月亮對人的頭腦能起一種神秘的作用;一個在陽光下規規矩矩戀愛的人,在月光下卻會愛得神魂顛倒。」莫泊桑感嘆,他在月光下,讓月光一照,一定是受了傷了!「她有什麼迷人的魅力,能使我們心神恍惚,飄忽不定,若有所失呢?」
我看,莫氏提出的問題是個千古之謎。就那麼一個冰冷死寂的圓球,卻具有那般魔力。人們明知是上當受騙,也甘願為之匍匐傾倒,至死不悟。那麼多條分縷析,全都蒼白無力!這是全世界文學藝術家永遠也道不盡的話題。
莫氏的月光和什麼最相像?我的感覺,那是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如水月光在莫泊桑的字里行間汨汨流淌,夜風下,泛起微微的波浪。
閱讀是一種快樂。我為自己從莫氏的散文和小說里讀出詩意的月光而快樂;更為自己從莫氏作品讀出了他對月光的獨特感受而快樂。所以,我給小說家莫泊桑戴上了「月光詩人」的桂冠。我相信,莫泊桑,這位我從少年時代就鍾情的繆斯,永遠活在月光下的世界裡。
⑩ 莫言小說月光斬想反映的是什麼,批判的是什麼求教導
短篇小說《月光斬》實際上是寫了一封信,其小說的故事是在電子郵件里講出來的,郵件傳遞來的故事離奇而富有刺激性,是一件發生在縣里的大事。
縣委劉副書記出了事,身首異處,人頭被懸掛在縣委辦公樓前那棵最高的雪松頂梢,而無頭的屍體在縣城唯一的那家三星級飯店的一個豪華套間里;更為離奇的是,端坐在沙發上的屍體,「竟然沒有一點血跡」,「斷頭處,彷彿用烙鐵烙過一樣平整——也有人說彷彿用速凍技術處理過一樣平整」。
故事於是留下了很多的懸念:是什麼事、是誰使縣委副書記身首分離。是什麼樣的利器做得如此干凈利索。是仇殺還是情殺。還是對官僚的不滿。
這就引出了一連串的「傳說」:由當下的「月光斬」的傳說,追溯到關於發生在1958年大煉鋼鐵和「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故事傳說,最後又回到現實中劉副書記事件真相的傳說。這些謎一樣的、或完全出人意料的傳說,虛虛實實,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傳達出十分豐富的現實與歷史生活內容。[
莫言《月光斬》里的這個「原型」很有魯迅作品中阿Q的味道,是民主的懶漢,不去戰斗和爭取,缺少的是戰士精神,外來的力量損害了自己的利益,只是牢騷而已,得過且過,沒辦法了只是去找那黑衣的俠客,《月光斬》是這一「原型」的變種,作品的高明之處是隱去了復仇的「黑衣俠客——宴之傲」,將民眾的復仇夢想化作了那把奇異的刀刃,那神異的月光斬。
莫言深受魯迅先生《鑄劍》的影響,《鑄劍》是收在魯迅的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一篇歷史小說。但莫言的作品決不是重復先生的東西。莫言是創造的精靈,是藝術開拓的先鋒,《月光斬》自有它的新的象徵,新的意義。《月光斬》不僅寫了我們嚮往的俠客精神,而且還揭露了民眾的不易察覺的惰性,加深了我們對民眾的認識。
作品寫到煉鋼的過程:「他們往煉鋼爐里投進去一百多個破舊的日本鋼盔、五十多口鐵鍋、一萬多個從棺材上起出來的鐵釘,還有一千多枚羅漢錢,但出鋼時只流出不滿的一勺鋼水。這是真正的金屬的精華,七道凌厲的藍光直沖雲霄,有七顆流星沿著藍光落到鋼水勺里。它們在降落時,金光與藍光劇烈摩擦,放射出刺目的強光,並散發出濃烈得讓人昏迷的燒冰的香氣……」
鑄劍的場面:「當爺兒們把那藍鋼用頭號大鉗抬到鐵砧子上時,鐵匠鋪里變成了一個冰一樣透明的世界,屋子裡的人和物,都彷彿遠古時的物體,被凝固在一塊淺藍的琥珀里。此時,只有凝神觀察,才能看到那魚一樣形狀的鋼,活潑潑地躺在砧子上,渾身抖動不止,不知是痛苦還是興奮。老鐵匠操著小錘,如其說是打,毋寧說是撫摸了一下那藍鋼,三個如狼似虎的兒子,各操著十八磅的大錘,各打了一錘。接下來,老鐵匠的小錘便如雞啄米一樣迅疾地敲打下去,三個兒子手中的大錘,挾帶著狂熱與激昂,如同賓士中的烈馬之蹄,迅速無比但又節點分明地砸下去。奇怪的是竟然沒有聲音。往常這父子四人打鐵時發出的聲響半條街上都能聽到,連火車的汽笛聲都被蓋住,但現在,這鍛打,這勞動,劇烈之極,但牆角上蟋蟀的鳴叫都聲聲入耳,讓人感覺到深秋之悲涼,生命之短暫。」
爛漫的文學語言、奇崛的想像,動心、沖擊、震撼、神奇的煉鋼和鍛造過程,決定了這把奇異的刀刃。
這使人們想到《西遊記》中孫悟空用的定海神針——金箍棒。民眾是喜歡孫悟空的狹義心腸的,也希望他有著神異威力的兵刃,這一點是多麼地相似。
莫言在文章中塑造了那一家打鐵的形象。文中介紹說:「縣城東門外,原有個東關村,村裡有戶鐵匠,姓李,李鐵匠六十喪妻,三個兒子,陸續成人,都無妻室,跟著父親打鐵為生。父子都是文盲,春節時,請村裡一位曾經當過私塾先生的人寫對聯,那人好謔,提筆寫道:一門四光棍,父子八大錘。橫批不合規矩,只有三個字:硬碰硬。此聯大為有名,縣城的人都知道。」但就是這一家普通的人,為了那個神秘姑娘的一言相求「我有一塊好鋼,請你們幫我打一把刀……看到了吧?就是這樣一塊鋼,我想請你們打一把刀。」那個本不想打鐵的病在床上的老鐵匠就脫下身上的破褂子,露出瘦骨嶙峋的胸膛,從水桶里舀起一瓢冷水,咕咕地灌下去,然後一抹嘴,腰板挺直,彷彿年輕了二十歲,或者三十歲,雄赳赳地說:兒子們,生起火來!!!……等那把刀的形狀便在砧子上漸漸地顯現出來時,卻送上了三條性命。
你把它拿走吧。說完這句話,老鐵匠往後便倒,隨即停止了呼吸。
你把它拿走吧。說完這句話,老鐵匠的大兒子隨即停止了呼吸。
你把它拿走吧。說完這句話,老鐵匠的二兒子隨即停止了呼吸。
你把它拿走吧。老鐵匠的小兒子說。
姑娘抓起那把刀,猶如捏著一段月光,對鐵匠的小兒子說:你跟我一起走。」
這個瘦骨銅聲的老人俠肝義膽,為了一個擔當,為了鐵匠之家的傳承,為了一個「義」,執著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是魯迅、莫言找尋的古俠精神在今天的翻版。
莫言不只一次地寫到打鐵,寫到打鐵這火熱激情、充滿神秘詩意的活動場面。莫言在其成名作《透明的紅蘿卜》中寫了一個又高又瘦的紫紅色的老鐵匠,面部沒有表情,僵硬猶如瓦片,身懷絕技,唱著蒼涼的悲歌。在《姑媽的寶刀》中有三個鐵匠。其中老韓細高,脖子長,臉上皺紋又深又多,禿頂,眼睛果然是永遠淚汪汪。在金屬抑揚頓挫有節奏的鍛打、撞擊聲里,似乎寄託了莫言對人生的認識和感悟,對理想人格的追求。
莫言是入世的,「作為老百姓的寫作觀」使他不得不面對今天的實實在在的社會現實,他的文字不可能不帶著痛苦無奈的民眾的心理與聲音,《月光斬》只不過是社會現實曲筆的展現。老百姓就是像《月光斬》里寫到的,這樣想的,也是那樣做的。
從莫言短篇小說《月光斬》開始,到其後來的短篇小說《拇指銬》中冰一樣的冷漠的看客,再到長篇小說《檀香刑》里看客、劊子手、受刑者三位一體的心理和形象,莫言的藝術探索達到了極致,這一脈相承的篇章大大地發展豐富了魯迅所認識的國民思想。
用傳說鑄造的《月光斬》,正是弱者復仇的一個白日夢。
讀者在文章中還是看到了戰斗的、光明的一面,總是有了一小部分的人走了出來,走上了街頭,文中寫到「當省、市、縣的破案專家絞盡腦汁思索的時候,一個傳說,像風一樣吹遍了縣城的每―個角落,連永安大街上那兩處愛民工程、外面用綠色馬賽克裡面用白色馬賽克貼了牆面的公共廁所也沒漏過——廁所尿池子——上方白色的馬賽克牆壁上,有人——也許是鬼——用彩筆寫上了三個大字:月光斬——當然這傳說也從縣城波及到了鄉村,甚至傳到了外縣、外省、外國。那三個字,每個都有足球般大,字跡稚拙,乍一看頗似頑皮兒童的塗鴉,但仔細研究,又像一個很有書法根基的人在扮嫩。」而「月光斬」標語的滿城出現且聲震遐邇,自然表達了民間藉助超常力量懲處不義的壓迫者的普遍慾念。
《月光斬》名字起得很漂亮,寫法也「很莫言」,開頭和結尾還用了「伊妹兒」、「附件」的形式結構,看起來似乎是一個求新的作品。但細讀下來,滿眼給人的感覺卻是舊。
這里的故事是舊的,主核脫胎於《眉間尺》,連作者自己在小說結尾都「自覺」提及;「出彩兒」的部分是舊的,那些對色彩和感官本能目眩神迷的渲染,自《透明的紅蘿卜》起,經電影《紅高粱》的推廣,不要說文學讀者,全國人民都耳詳能熟。
在長篇《檀香刑》和《第四十一炮》里,莫言的技巧已有翻新,如今,再轉回身耍舊把戲,實在難以產生多少藝術沖擊力。這不僅是讀者「審美疲勞」的問題,更由於文本失去了當年的虎虎生氣,並且充溢著油腔滑調。唯一「新」的就只剩下了電子郵件的形式,但其運用方式實在像一個換筆太晚的作家乍然求新。
所謂的新形式與小說內容之間沒有本質聯系,把作為開頭結尾的「伊妹兒」正文刪去,「附件」中的故事主體基本毫發無傷。作為短篇小說,這樣的形式探索基本可以說是失敗的。再有,如果故事的主體在「附件」里,講述者應該是發「附件」的侄子,但進入故事,發現講述者的口氣時時又變成莫言,好像的作者把附件的事給忘了。出現這樣的低級錯誤,不能不讓人懷疑,這個「伊妹兒」的形式是不是莫言隨手撿來貼上去的?客觀地說,這篇小說的藝術水準並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