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愚昧落後的短篇小說
⑴ 小說《變色龍》的梗概
《變色龍》
本文簡介:《變色龍》是一篇短篇小說。小說講述了沙皇專制時代,警官奧楚蔑洛夫接到舉報,稱被野狗咬傷。一開始奧楚蔑洛夫不知道這是誰家的狗,於是想把狗弄死。可是隨後圍觀的人當中有人說這是將軍家的狗,奧楚蔑洛夫的態度立刻發生了轉變。之後隨著圍繞著狗是否是將軍家裡的寵物,奧楚蔑洛夫借著穿上脫下外套的時間不斷發生著「變色」。最終確定這是將軍哥哥家裡的狗,奧楚蔑洛夫不但沒有懲罰狗,還把被咬的人威脅了一番。
作者簡介: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hē)夫( Аnton chekhov.1860~1904)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他和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 齊名為三大短篇小說巨匠。祖父是贖身農奴,父親曾開設雜貨鋪,1876年破產,全家遷居莫斯科。但契訶夫隻身留在塔甘羅格,靠擔任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和繼續求學。1879年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他和法國的莫泊桑(福樓拜的弟子)、美國的歐·亨利齊名為三大短篇小說之王。
參見網路:http://ke..com/link?url=Gxn_tU0q7R__nEhq-g07Kr0_-_Z7x9vVQ9AN70GCZyMzddAf8JT8-HJ-X74dRbV1k4eZ37qL2PaxZH-OCrfZr_
⑵ 《風波》一文揭示了一場什麼樣的「風波」文中是以什麼為線索展開的
「風波」表面是指在農村發生的一場辮子風波,實際上是指由張勛復辟引起的一場社會風波,展現了辛亥革命後農村依然處於封建愚昧、落後的現狀。
作品是以辮子為線索展開的,描述了事件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風波是由「皇帝坐了龍庭了」「皇帝要辮子」,可七斤沒有辮子引起的,最終「皇帝不坐龍庭了」「辮子不重要了」,農民又恢復了原來的生活。它展現了辛亥革命並沒有給農村在精神和經濟上帶來任何改變,揭示了革命成功的首要任務是喚醒民眾。
⑶ 《風波》的主要內容
風波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先生在1920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收錄在小說集吶喊中,小說通過對在江南一個水鄉發生的由辮子引起的風波的描寫,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示了當時封建帝制還在統治著的農村以及農村愚昧落後,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狀況,並由此說明了今後的社會革命,若不徹底改變民眾的觀念,就難以成功。
風波,這篇小說圍繞辮子的有無展開情節,事件的起伏、跌宕,人物的感情變化,在結構上完整的遵循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餘波的程序漸進,場面不大,個個人物鮮靈生動,精警深刻,發言深思。
⑷ 風波 魯迅 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村裡撐船的七斤,革命時進城,被人剪去了辮子。這天他在城裡的咸亨酒店聽說皇帝坐了龍庭,要辮子,這消息讓他煩心,更讓他妻子惶恐。跟七斤有過節的趙七爺特意來恐嚇七斤一家,說沒了辮子就是要殺頭。十多天後,七斤夫婦看出了破綻,於是七斤漸漸在村裡恢復了被尊重的地位,一家的生活也回到常態。
創作背景:
1917年7月1日,封建軍閥張勛擁溥儀復辟,復辟時要求百姓留辮子。魯迅在他的一篇雜文《病後雜談之餘》中說:「然而辮子還有一場小風波,那就是張勛的『復辟』,一不小心,辮子是又可以種起來的,我曾見他的辮子兵在北京城外布防,對於沒辮子的人們真是氣焰萬丈。幸而不幾天就失敗了……」「……我曾在《風波》里提到它……」這篇小說即取材於張勛復辟的歷史事件。
這篇小說寫於1920年8月(據《魯迅日記》),最初發表於1920年9月《新青年》雜志第8卷第1號,後收入短篇小說集《吶喊》。
(4)反映愚昧落後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作品評價:
《風波》充分體現了魯迅清醒、嚴峻的現實主義精神。《風波》中所描繪的浙東農村生活場景,地方色彩鮮明,具有充分的民俗學價值,更重要的是給活動其聞的人物提供了地道的、真實的典型環境。《風波》中的人物描寫簡約精練,白描中寓有很濃的幽默諷刺色彩。——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理事沈振煜。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⑸ 60年代列斯科夫有什麼作品
1861年,列斯科夫遷居彼得堡,全力從事文學活動。60年代寫了不少中短篇小說,反映愚昧落後的社會狀況。《一個村婦的生活》(1863,後易名為《穿樹皮鞋的愛神》)描繪一個農村「女歌手」追求戀愛自由慘遭迫害的悲劇;《姆岑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1865)寫女主人公因情慾而殺人的故事,再現了商人階層中腐敗而殘酷的生活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