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短篇小說集2013
① 短篇經典勵志小說有哪些
在繁忙的生活中,看短一些的小說似乎更為可取,那你喜歡看勵志類的短篇小說嗎?下面我就來為大家推薦的短篇經典勵志小說,歡迎參閱!
短篇經典勵志小說
1.《局外人》
阿爾貝·加繆[123頁]:加繆的經典小說,講述了一個有些冷漠的男人殺了人,必須面對隨之而來的後果,這本書經常被援引為存在主義的經典之作(雖然加繆本人並不喜歡被集中劃分在存在主義這個范疇)。
2.《弗蘭肯斯坦》
又名《科學怪人》,(瑪麗·雪萊)[166頁]:這本小說講述了一個極具野心的科學家展開了一個非正統的實驗,創造出一個“怪物”。這本書已成為浪漫主義時期哥特式恐怖小說寫作的早期範例。
《變形記》(弗蘭茲·卡夫卡)[55頁]:沒人會錯過卡夫卡的這篇著名小說,故事講述一個男人在早上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如果你已經讀過它,你也許願意看看刊載在《紐約客》上的由村上春樹撰寫的致敬小說。
3.《織工馬南》
(喬治·艾略特)[160頁]:我想你一定不知道,描繪了恢宏而又不可思議的《米德爾馬契》【1】的喬治·艾略特竟然也曾寫過如此短的故事!在這本小說中,塞拉斯·馬南是一個傳統村莊里的一員,他被控偷竊了教堂的錢,最終被判有罪,隨後則講述了他離開這個避之不及的村莊後的故事。
【1】米德爾馬契:一部描繪眾多人物、眾多生活場景的小說,904頁。
4.《少年維特的煩惱》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96頁]:正在經歷一場糟糕分手?那麼你可不應該錯過這本書。這本書講述了一個無疾而終的愛情故事。維特愛著一個女孩,但她已與他人訂婚,他成為了他們倆共同的朋友,事情變得復雜起來。
5.《冒充白人》
(內勒·拉森)[102頁]:這篇中篇小說的故事背景設置在1920年代的哈萊姆,講述了兩位曾是兒時夥伴的混血兒再次重逢的故事。她們其中的一個——克萊爾,已經可以順利地冒充白人,甚至也對她的丈夫隱瞞了她的種族。這本文筆優美的書描繪了種族主義的恐怖和一段人們不想成為“不如人”的歷史時期。
6.《了不起的蓋茨比》
(F·司各特·菲茲傑拉德)[180頁]:那些還沒有讀過此書的人,開始讀吧!它只有180頁。這部經典小說被一些人看作是“一部偉大的美國小說”,故事講述了一個男人把對愛情的痴迷轉變為使自己變得更好,然而最終也導致了他的滅亡。(故事當然不止這些,但只有你讀了它才會全部了解)
好看的勵志短篇小說
1.《覺醒》
(凱特·肖邦)[128頁]:這本小說關注了一位女性,試圖讓她對南方保守主義、女權主義及母親角色的看法保持一致,但故事並沒有迎來幸福的結局。
2.《黑暗之心》
(約瑟夫·康拉德)[72頁]:康拉德的這篇經典小說講述了在非洲中部的一位象牙商人尋找(並且痴迷於尋找)另一位商人的故事。
3.《諾桑覺寺》
(簡·奧斯汀)[182頁]:這是奧斯汀第一部徹底完成的小說(雖然它也是最後一部出版的小說),講述了對一位17歲少女的心的試煉。她必須做出一些極為重要的愛的選擇,但是她最終收獲了幸福。
有深度的短篇小說
01《大樹》
短篇小說推薦
貝納爾·韋爾貝
豆瓣評分:8.4
(3854人評價)
中國城市出版社
作者的腦洞合集
我有話說
法國人的科幻想像力一向與眾不同,浪漫而諷刺,20個故事分別從宇宙、神話、社會現象,展示了不同的世界,一則則天馬行空的短文帶給人奇妙非凡的閱讀快感。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智者手指月亮,傻瓜卻望著手指。
2.有一天我將離去,我所有的記憶也會隨之消散。
3.當你生活在一個封閉的環境里,你的眼界也會變得狹窄起來的。
02《夜半蜘蛛猴》
短篇小說推薦
村上春樹、安西水丸
豆瓣評分:7.6
(2263人評價)
上海譯文出版社
沒頭沒尾稀奇古怪
我有話說
一本很可愛的書,裡面全是日常生活中的危機,構思奇異,幽默詼諧,再配上36幅彩色插圖,更是顯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女孩問男孩:“你喜歡我喜歡到什麼程度?”少年想了想,用沉靜的聲音說:“半夜汽笛那個程度。”
2.一旦化為扎面圈,人就要永遠扎面圈下去。
3.我們人這一存在的中心是無,什麼也沒有,是零。
猜你喜歡:
1. 比較好的勵志短篇文章3篇
2. 勵志短文精選
3. 短篇名人勵志的正能量故事
4. 短篇名人勵志正能量故事
5. 短篇的名人勵志奮斗的故事
② 多麗絲·萊辛短篇小說有哪些
多麗絲·萊辛在半個多世紀的漫長的創作生涯中,以多部鴻篇巨制而聞名於世,所得的獎項用萊辛自己的話說是:「得遍了歐洲所有的文學獎」。其實她的短篇小說也頗具特色,其中不乏名篇佳構。早期的短篇小說集《故事五篇》曾獲得1954年毛姆短篇小說獎。她的中短篇小說按體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非洲故事,以作者早年的非洲經歷為題材;另一類以當代歐洲特別是英國生活為背景。這里選譯的小說《一場不算嚴重的蝗災》即屬於前一類,而《穿過隧道》則屬於後一類。
《一場不算嚴重的蝗災》原載1955年2月26日出版的美國《紐約客》雜志,後收入短篇小說集《愛的習慣》(1957),是萊辛的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萊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得第二天,《紐約客》即在其網站重新刊登了這篇小說。這篇作品曾被選入多種英文系教材。在我國,復旦大學巫漪雲教授主編的《高級英語》教材即選編了該篇。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瑪格麗特本是出生於約翰內斯堡的城裡姑娘,嫁給丈夫理查德後,搬到他父親史蒂芬的農場上,過起了農婦的生活。一場突如其來的蝗災把剛剛長出來的莊稼吃了精光,原來美麗如畫的鄉村轉瞬間變成了滿目瘡痍、面目全非的廢墟。用瑪格麗特的話說:這不是廢墟,那麼,什麼才算是廢墟呢?然而飽經滄桑的老史蒂芬和兒子理查德卻照吃照喝,非常樂觀。 「『本來可能會更嚴重的,』這就是他們說的話,『本來可能會嚴重得多的』。」題目《一場並不算嚴重的蝗災》和災難的嚴重程度形成強烈的反差,是諷刺?還是樂觀?恐怕一言難盡。多麗絲·萊辛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細膩,細致入微地描寫了南非美麗的鄉村景色,刻畫了女主人公那微妙的心理變化,可謂入木三分。
《穿過隧道》原載1955年8月2日出版的《紐約客》雜志,兩年後收入多麗絲·萊辛的短篇小說集《愛的習慣》。該篇小說說明萊辛的一個最普通的主題之一:一個人在試圖獲得完整的過程中面臨著對生活預先的假設。
十一歲的男主人公傑裡面臨著兩難的境地:既不是大人又不是小孩兒。有一年夏天他和母親去國外度假,遇到幾個比他大的男孩子在游泳。當他們游泳穿過一個狹窄的地下通道,游到大海中的一塊巨大的岩石的另一邊的時候,他覺得遭到了冷落和排斥。傑里找到了那個地下通道,並遊了過去,達到了自己的目標,盡管這意味著在水下待的時間太長就會被淹死。達到了這一目的,從某種形式上來說,他長大了,獲得了獨立,不再依靠母親了。
一場不算嚴重的蝗災
那一年,雨下得還算不賴;莊稼正需要雨水的時候,雨就來了,下得不大也不小——或者當男人們說,雨下得不賴的時候,瑪格麗特就是這么猜想的。在像天氣一類的問題上,她從來沒有自己的意見,因為即便要知道像天氣這么簡單的事情,也是需要經驗的,而瑪格麗特在約翰內斯堡出生,又在那裡長大,所以就沒有天氣的經驗。那些男人是她的丈夫理查德和他的父親老史蒂芬,老史蒂芬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這雨是毀滅性的還只是一般惹人煩的,他們兩個人會就這個問題一爭就是幾個鍾頭。瑪格麗特現在來這個農場已經三個年頭了。她還是鬧不明白,既然這些男人不管是說到天氣、土地還是政府,從來沒有說過一句好話,他們怎麼就不傾家盪產了呢。不過她漸漸地學會了這種語言。農民式的語言。她注意到,理查德和史蒂芬牢騷歸牢騷,但他們並不會傾家盪產。他們也不會很有錢,他們就那麼慢慢兒地溜跑著,日子過得還算舒適自在。
他們的莊稼是玉蜀黍。他們的農場有三千英畝,在一座座一直延伸到贊比西河[①]河谷的山樑上——那是一片地勢很高的乾燥的農田,整年風吹日曬,一到冬天就寒冷無比,塵土飛揚;不過眼下這幾個月天氣濕潤,連綿數英里是綠油油的葉子,一陣陣潮濕而柔和的熱浪帶著水汽。多美的景色啊!在天氣晴朗的日子裡,天空宛若輝煌壯麗的湛藍色的殿堂,山下是一層層的翠綠和一片一片空曠的鄉野大地,二十英里開外,在河流的對岸,一座座光禿禿的山巒直插雲霄。天空把她的眼刺得生疼。她不習慣。城裡的人是不大看天空的。所以,那天晚上理查德說:「政府發出預警說,要鬧蝗災了,從北方的滋生地下來。」她就本能地朝她周圍的樹上看看。蝗蟲,成群結隊蝗蟲——太可怕了!然而理查德和老頭子卻抬起眼,朝最近的山頂上望去。「我們有七年都沒鬧蝗災了,」一個說,另一個說:「它們是周期性的,鬧蝗蟲也是周期性的。」然後接著說:「我們這一季兒的莊稼算是完了!」
不過他們還是照常到農場去幹活,直到有一天,他們在路上回家午休時,老史蒂芬停了下來,抬起手指頭,指了指。「看,看哪!」他大喊:「它們在那兒!」
瑪格麗特聽見他的喊聲,跑了出來,和他們一起朝山上望去。僕人們也從廚房裡出來了。他們都站著,凝望著。在山的一層層岩石上空,是一帶鐵銹顏色的空氣。蝗蟲。它們到那裡了。
理查德立即沖廚師吼。老史蒂芬朝家童叫。廚師跑過去敲打那張掛在一條樹枝上的生銹的犁鏵,敲犁鏵是在危急的時刻,用來召集勞工的。家童朝商店跑去搜集罐頭盒——只要是金屬塊兒就行。整個農場上響起了「嘡嘡」的鑼聲,勞工們從場院里湧出來,指著山,激動地喊叫。他們很快就來到了家裡,理查德和老史蒂芬在向他們發布命令:快,快,快。
他們又跑著離開了,兩個白人和他們在一起,幾分鍾之後,瑪格麗特看到,農田四周都升起了煙火。政府的預警來的時候,每一塊耕地都預備好了一堆堆的柴草。有七塊耕地用柵欄圍了起來,那裡的玉蜀黍苗剛剛長出來,在濃厚的黑紅色籠罩下,形成一片翠綠色的紗,每一塊田地的四周都飄飄盪盪地升起了濃濃的煙雲。男人們在往火里扔濕葉子,這樣煙就又黑又嗆人。瑪格麗特在看那山巒。現在有一片長長的低垂的雲在移動,還是鐵銹的顏色,在她看的時候,這雲塊在向前、向外膨脹。電話鈴響個不停——鄰居們說,快,快,蝗蟲來到這兒了!老史密斯家的莊稼已經給吃成平地了。快,你趕快點火吧!當然了,盡管每個農民都希望蝗蟲能忽略掉他家的農場,接著去下一家,可是只有警告別人才是公平的;一個人做事要公平。連綿五十英里的鄉野里,到處是濃煙,從無數的火堆里升起。瑪格麗特在接電話,不接電話的空當里,就站著看蝗蟲。空氣在變黑——一種怪異的黑,因為太陽還在熾熱地照射著。這像是一場黑色的草原大火,當濃煙把空氣弄得很厚,陽光照下來是扭扭曲曲的——一種濃濃的熾熱的桔黃色。空氣也是壓抑的,有一種暴風雨般的沉重。略帶紅色的帷幕前面是蝗蟲的先頭部隊,後面是主力部隊,從濃黑的雲層里露出來,幾乎頂到太陽那裡去了。
瑪格麗特想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來幫上忙。她不知道。這時,老史蒂芬從地里走了上來。「我們完了,瑪格麗特,我們完了!」他說。「那些個要飯的主兒半個鍾頭兒就能把農場上的每一片葉子都吃光!可是現在才是半下午啊。咱們要是能弄出足夠多的煙,弄出足夠多的聲音,直到太陽落山,它們也許就會在別的地方落下來。」他接著說:「讓水壺一直燒著。干這活兒,口渴。」
所以,瑪格麗特就去廚房,往火里加煤,燒水。此刻,在廚房的鐵皮房頂上,她聽得見蝗蟲落到房頂上發出沉悶的怦怦的聲響,或是一隻蝗蟲順著鐵皮斜坡,擦著鐵皮「刺啦」一聲滑落下來。這才是頭一批。從下面的田地里,傳來上百個汽油桶和金屬塊兒的敲打聲,丁丁丁,當當當。瑪格麗特往一個汽油桶里灌水的時候,史蒂芬不耐煩地等著,一個桶里灌的是茶——是桔黃色的甜甜的熱茶,另一個汽油桶里灌的是水。趁這點時間,他告訴她,大約二十年前,他被蝗蟲大軍吃光了,吃得是傾家盪產。然後,他還在說話,就提起沉重的汽油桶,一隻手提一隻,用一個木頭架子在兩頭挑著,順著道路,慢慢地朝那些口渴的勞工們走過去。
到了這會兒,蝗蟲像是冰雹一樣落在廚房的屋頂上。聽起來像是一場猛烈的暴風雨。瑪格麗特朝外面看看,看見空中的蝗蟲遮天蔽日。她咬緊牙,朝著蝗蟲沖了過去;男人們能做什麼,她就能做什麼。頭頂上,空氣是厚重的——到處是蝗蟲。蝗蟲朝她撲打過來,她把它們扒拉開——這些沉重的、紅棕色的小東西,用那晶亮的珠子一樣的老人眼看著她,一邊用堅硬的、帶鋸齒的腿鉤住她。她惡心地摒住呼吸,又破門沖進了屋裡。屋裡則更像是在下大暴雨。鐵皮屋頂在發出回響,而地里傳來的敲打鐵器的喧響則像是打雷。她向外面望去,所有的樹都是怪怪的,靜靜的,上面粘著蝗蟲,枝丫都壓得貼到了地上。到處爬的都是蝗蟲,弄得大地似乎也在動,田地她是一點兒都看不清了,蝗蟲的大軍黑壓壓的一片。朝山上望去,就像是看傾盆大雨,甚至在她看的時候,猛地又沖來一群蝗蟲,把太陽的光線都遮住了。天多半像是黑夜,黑魆魆的一片。突然從灌木叢中傳來清脆的「咔啪」一聲響——一條樹枝折斷了。接著是另一條樹枝折斷了。一棵樹順著斜坡緩緩地傾斜下來,重重地摔到地上。從冰雹似的蝗蟲群中,沖出一個人來。還是要茶,還是要水。瑪格麗特給他們燒水,泡茶。她不停地往火里加煤,往罐子里灌水,現在是下午四點鍾了,蝗蟲在頭頂上蜂擁而至,橫掃過天空,已經有好幾個鍾頭了。
老史蒂芬又走上來了——每走一步腳下都「咔吃咔吃」響,都要踩死蝗蟲,他渾身上下粘的都是蝗蟲——他一邊咒罵,一邊用他那頂舊帽子朝空中撲打。走到門口,他突然停下來,飛快地拉掉那粘著的蝗蟲,把它們扔掉,接著急忙沖進免遭蝗蟲侵襲的客廳。
「所有的莊稼全都完蛋了。一點兒都沒剩下,」他說。
然而,鑼還在敲響,男人們還在喊叫,瑪格麗特問:「那,你們怎麼還在干呢?」
「主要的蝗群還沒有落下來。這些蝗蟲帶著很重的卵子。它們在尋找一個地方落下來產卵。我們要是能阻止主要的蝗群落到我們的農場上,一切就都好了。它們要是得到一個機會產卵,以後產的螞蚱就會把我們的所有莊稼吃個精光。」他從襯衣上摘下一隻跑散的蝗蟲,用他的大拇指指甲掐成兩段;蝗蟲身體裡面凝結著卵子。「想像一下,一繁殖就是幾百萬啊。你看見過螞蚱群大搖大擺地爬行的場面嗎?沒見過?唉,你算是幸運了。」
瑪格麗特心想,一群蝗蟲成蟲就夠糟糕了。外面,地上的光這會兒是一種淡淡的淺黃色,移動的陰影使光線暗淡下來;移動著的蝗蟲像雲塊似的忽而濃密,忽而稀疏,彷彿是暴風驟雨一樣。老史蒂芬說:「蝗蟲後面有風。那可不得了。」
「情況會很糟糕嗎?」瑪格麗特害怕地問。老人家語氣重重地說:「我們全完了。這一群也許會過去,可是它們已經開始了,就會從北方一群接一群地飛過來。然後就會有螞蚱。這一鬧恐怕就是三四年吶。」
瑪格麗特無助地坐了下來,心裡想,唉,要完,就完吧。現在怎麼辦?我們三個不得不回到城裡。然而剛想到這一點,她飛快地看了一眼老史蒂芬,老人家在這鄉下種了四十年地,有兩次弄得傾家盪產,但她知道,什麼東西都不可能使他去城裡當一個職員。她為他感到心痛;他一臉的倦容,由於操勞,從鼻子到嘴唇都留下了深深的皺紋。可憐的老人家。有一隻蝗蟲不知怎麼跑到他衣兜里了,他把蝗蟲舉起來,拿著蝗蟲的一隻腿。「你那些腿啊,真有勁兒,就像是鋼彈簧一樣,」他樂呵呵地對蝗蟲說。在過去幾個小時,他雖然一直在斗蝗蟲,踩蝗蟲,沖蝗蟲喊叫,把蝗蟲掃成一大堆一大堆的,然後放火燒掉,然而他卻把這一隻拿到門口,小心翼翼地扔了出去,讓它找它的同伴兒去,彷彿連它的一根頭發絲兒都不願意傷害似的。這使瑪格麗特感到很是安慰,她立刻感到高興了起來,高興得毫無道理。她想起來了,在過去的三年裡,男人們說,他們給徹底毀掉了,再也無法挽回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閨女,給我弄杯喝的,」史蒂芬接著說,他把一瓶威士忌放到他身邊。
與此同時,瑪格麗特想到,她的丈夫就在外頭,在滂沱大雨般的蝗蟲群中,當當當地敲著鑼,往火堆上扔樹葉,渾身上下都粘滿了蝗蟲。想到這兒她不寒而慄。「您怎麼能忍受讓它們碰到您呢?」她問史蒂芬。他不滿地看了她一眼。她就恰如其分地感到謙卑了,正像他們結過婚後,理查德帶她回到農場上時那樣感到謙卑一樣。當時史蒂芬頭一回仔仔細細地打量了一番她那城裡人的打扮——頭發是金色的,燙成波浪形,指甲尖尖的,染得鮮紅。現在,她完全是一個農民的妻子了,穿著朴實的鞋子和結實的裙子。說不定她最終甚至能讓蝗蟲落到她身上的。
灌下去幾杯威士忌後,老史蒂芬又回去戰鬥了,現在像是趟水一樣,在閃閃發光的棕色的蝗蟲的波浪中穿行。
五點鍾。再過一個鍾頭太陽就要落山了。那時蝗蟲就會落下來。頭頂上還是那麼厚厚的一層。樹木成了閃著棕色光芒的粗糙的大堆。
瑪格麗特哭了起來。整個情況都是那麼完全沒有希望。不是年成不好,就是蝗災;不是蝗災,就是蟲害或草原大火。總是有事兒。蝗蟲大軍那「唰唰」的響聲頗似暴風雨中的一座大森林。地面是看不到了,到處是閃著光芒的棕紅色的洶涌的波濤。大地像是被淹沒在蝗蟲里了,被可惡的棕色的洪水淹沒了。屋頂在蝗蟲的重壓之下,好像是要沉沒了一樣;門在蝗蟲的壓力之下,像是要退縮了;屋子裡像要灌滿蝗蟲了——天已經是那麼黑了。她透過窗戶看看天空。空氣更加稀薄,飄盪的烏雲間或露出些藍色的縫隙,那藍色的縫隙也是冷冷的,薄薄的;肯定是太陽就要落山了。透過蝗蟲的濃霧,她看見幾個人影走近了。先是老史蒂芬,勇敢地大步向前走著,接著是她的丈夫,疲憊不堪,面容憔悴的樣子,他們身後是僕人們。他們都在和蝗蟲一起爬行。鑼聲已經停了下來,瑪格麗特什麼都聽不到了,只聽得無數的翅膀「沙沙」地響個不停,。
兩個男人拍打掉蝗蟲,走進門來。
「哎,」理查德親親她的臉頰,說,「主要的蝗群已經過去了。」
「看在上帝的份兒上!」瑪格麗特憤憤不平,她半是哭,半是說:「這兒的情況糟糕透頂了,不是嗎?」因為盡管夜晚的空氣不再是濃濃的黑色,是清澈的藍色了,一群昆蟲在空中「嗖嗖」地上下翻飛,但別的一切東西——樹木、建築、叢林和大地——在涌動著的棕色的團塊下面,都沒有了。
「夜裡要是不下雨,把它們困在這里,」史蒂芬說,「要是不下雨,用水把它們壓下去的話,明天早上太陽一出來它們就走了。」
「我們一定會有一些螞蚱的,」理查德說,「不過不是主要蝗群。那也是了不得的。」
瑪格麗特自己警醒過來,擦擦眼睛,裝作沒有哭過的樣子,給他們端來一些晚餐,因為僕人們累得都走不動了。她打發他們去場院里休息了。
她端了晚飯後,坐著傾聽。她聽說,玉蜀黍一棵都沒有留下。一棵也沒有。蝗蟲一走,他們就要把栽植機弄出來了。他們必須重新開始。
瑪格麗特心裡想,如果整個農場上到處爬的都是螞蚱,播種又有什麼用呢?不過他們談論政府發的新手冊時,她還是聽著。手冊上講解如何戰勝螞蚱。外面必須一直有人,在農場上巡邏,觀察草叢中的動靜。當你發現一片螞蚱的時候——很小、很活潑的黑東西,像蟋蟀——就在這片螞蚱周圍挖個壕溝,或者使用政府提供的噴霧器對螞蚱噴灑農葯。政府要求,在這個全世界范圍內徹底消滅這種禍害的計劃中,每一位農民都要配合。總而言之,你必須從根源上鏟除蝗蟲。這些男人說話,就像是在計劃一場戰爭,瑪格麗特都聽呆了。
夜晚非常寧靜,除了偶爾能聽到樹枝折斷或者一棵樹訇然倒下的聲音,聽不到蝗蟲大軍在外面安營紮寨的跡象。
瑪格麗特睡在理查德旁邊的一張床上,她睡得很不好,而理查德睡得跟死去了一樣。早晨,她醒來就看到黃色的陽光照在對面的床上——清澈的陽光,偶爾有一塊陰影從中移動過去。她走到窗戶邊。老史蒂芬站在她前面。他站在那裡,站在外面,低頭凝視著那片叢林。她凝視著,感到大吃一驚——又感到著迷,這完全違背她的意願。因為每一棵樹,每一棵灌木,整個大地,彷彿都點燃起了淡淡的火焰。蝗蟲們在展開翅膀,抖掉夜晚落到身上的露珠。到處都微微閃耀著略帶紅色的金色的微光。
她走出去和老人家站在一起,小心翼翼地站在蝗蟲堆里。兩個人站著,看著。頭頂上,天空是藍色的——湛藍而澄澈。
「好美啊,」老史蒂芬滿意地說。
啊,瑪格麗特想,我們可能是毀了。我們可能要傾家盪產,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見過一大群蝗蟲在黎明時分展開翅膀的。
在遠處的山坡上,天空中出現了一片淡紅色的雲塊。雲塊加厚,散開。「它們往那裡走了,」老史蒂芬說,「蝗蟲的大部隊往那裡走了,往南走了。」
此刻,蝗蟲從樹上,從他們周圍的地上,在抖動翅膀。它們試一試翅膀,看看翅膀是否足夠干,這時候它們就像小飛機一樣在謹慎地移動,准備起飛。它們飛走了。一陣紅棕色的汽團從延綿幾英里的叢林里、從農田裡——從大地上升騰了起來。陽光又暗了下來。
粘滿蝗蟲的樹枝伸展開來,它們身上的重量減輕了,但是除了樹枝和樹幹上黑乎乎的骨架以外,什麼都沒有剩下。沒有綠色——一點兒綠色都沒有。他們整個早上都在看,他們三個人——理查德終於起床了——棕色的樹冠變薄,分裂,散開,向上飛去,和大部隊會合,現在,一片棕紅色的雲塊出現在南方的天空里。原先新種的嫩玉蜀黍苗曾給大地披上了一層綠紗,而今卻是光禿禿的一片。一幅劫後餘生的景象——沒有綠色,哪裡都沒有綠色。
到了中午,淡紅色的雲團飄走了。偶爾,只有一個蝗蟲蹦了下來。地上到處是死蝗蟲或是受傷的蝗蟲。那些非洲勞工們用樹枝把它們掃到一起,收到罐子里。
「瑪格麗特,吃過曬乾的蝗蟲嗎?」老史蒂芬問。「二十年前那一次,我破產了,就靠吃玉蜀黍飯和干蝗蟲過活,吃了仨月啊。蝗蟲還真算是不賴——很像是熏魚,你要是想想的話。」
可是瑪格麗特倒寧肯不去想。
吃過了中午飯,男人們去地里了。所有的莊稼都得重種。要是運氣還有點兒好的話,再來一群蝗蟲不要這樣子過來。不過他們希望不久能下場雨,這樣能長出一些嫩草來,要不那些牛就會餓死;農場上連一片草葉也沒有留下。至於瑪格麗特呢,她在試圖習慣要鬧三四年蝗災的想法。從現在開始,蝗蟲就像是天氣一樣了——隨時都會發生。她感覺就像是一場戰爭的倖存者;如果這滿目瘡痍、面目全非的鄉野不是廢墟——唉,那麼,什麼才算是廢墟呢?
不過,男人們吃晚飯時胃口還是很好。
「本來可能會更嚴重的,」這就是他們說的話,「本來可能會嚴重得多的。」
這是《外國文藝》上的,應該比較權威
③ 《迷人的流浪》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迷人的流浪》([英] 柏瑞爾·馬卡姆)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GZrWov5EVYjUuTiGXszN6Q
書名:迷人的流浪
作者:[英] 柏瑞爾·馬卡姆
譯者:鄭玲
豆瓣評分:7.1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
頁數:256
內容簡介:
《迷人的流浪》(《THE SPLENDID OUTCAST》)是繼暢銷書《夜航西飛》之後的遺世之作,也是作者柏瑞爾·馬卡姆(Beryl Markham)的自傳式短篇小說集。
故事的背景是繁榮時期的非洲,故事中遍布迷人的風土人情,她非常熱愛那個時代,可以說是肯亞殖民時代以及戰爭時期非洲生活的記錄者。
《迷人的流浪》短篇集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肯亞農場兩匹賽馬之間為了尊嚴激烈沖突的故事;情敵大戰獅子群的故事;女飛行員和王牌飛行員穿越生死的故事;陷入經濟危機的夫婦倆因為一匹賽馬而獲得救贖的故事。本書文筆冷峻動人,故事激盪自由,迷人的非洲一覽無余。
作者簡介:
柏瑞爾·馬卡姆(Beryl Markham)1902年10月出生於英國萊斯特郡,四歲時隨父親到了肯亞。她先是跟隨父親訓練賽馬,十八歲便成為非洲首位持賽馬訓練師資格的女性。1931開始,她駕駛小型飛機在東部非洲載運郵件、乘客和補給物品,成為非洲第一位職業女飛行員。1936年9月,她從英國出發,駕駛飛機一路向西飛行,最後在加拿大迫降,費時21個多小時,成為第一位單人由東向西飛越大西洋的飛行員。與傳奇飛行員湯姆·布萊克一起共事,客戶甚至包括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1942年,《夜航西飛》首次出版。1950年,她回到肯亞,重操賽馬訓練師的職業,直到1986年8月3日,她在內羅畢自己的家裡突然辭世。
④ 讀書筆記:《一個非洲故事》(海明威短篇小說)
【時間】2022年5月22日
【類型】短篇小說
【國別】美國
【作者】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
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勛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 ;1954年的《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用獵槍自殺身亡,享年62歲。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復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他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志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故事梗概】
戴維和他的獵狗基博發現一頭長著兩根長長象牙的老公象行蹤,他把消息告訴了父親和獵人朱瑪。父親和朱瑪帶著戴維,一路追蹤象跡。在歷盡千辛萬苦後,終於在老公象的出生地追上了它,父親和朱瑪合力用獵槍射殺了老公象,掠取了老公象的兩顆象牙,成為族人的英雄。然而,戴維在跟隨父親和朱瑪追蹤老公象的過程中,特別是在目睹老公象專程去看望幾年前就被朱瑪射殺的夥伴遺骸、父親和朱瑪打死大象的情景,戴維心中同情起老公象來,他心中自責:大象沒有危害到誰,可是為了大象的兩顆象牙,人們對它窮追不舍,要是我不把大象的行蹤告訴父親和朱瑪,也許這頭老公象就不會遭遇被射殺的厄運。
【我的感悟】
人類文明繁榮的進步,代價就是不斷滅絕其他生物,這在人類興起的初級階段是必然的選擇。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以後,基本的生存物質已經不再需要從野生動植物身上獲取,人與自然就要和諧相處。但人類的貪婪卻促使人類繼續殘殺野生動物,這個時候殘殺野生動物僅僅是為了滿足少數人虛榮的消費觀,就像殺死大象僅僅是為了獲取象牙,象牙的作用就是製成工藝品供少數有錢人當擺設。海明威在《一個非洲故事》中對人的「人類中心主義」進行了鞭撻,希望人類能尊重野生動物,停止對野生動物的殘殺。
【精彩片段】
1、他在等月亮升起,手一直輕輕撫著基博,不讓它出聲,手裡感覺到那一身狗毛都豎起來了。人和狗,都留心看著,留心聽著,終於月亮探出頭來了,給他們拖上了兩道影子。他摟住了狗脖子,感覺到那狗在渾身打顫。
2、他就這樣側著身子,幾乎是不留一絲空隙地緊貼著龐大的象身繞到前面,終於看到了大象的腦袋,還有那慢慢甩動的巨大耳朵。右邊的那根象牙竟有他戴維的大腿那麼粗,呈弧形下彎,都快觸到地了。
3、那大公象並沒有危害到誰,可我們對它卻窮追不舍,它來這兒看望它死去的夥伴,我們也追到這兒,而且眼看就要去殺死它了。
4、戴維暗自尋思:父親可並不是靠打象謀生的。這頭大象要不是叫我給看到了,朱瑪也不會找到它。他以前跟它有幸相遇,可他好事不幹,卻去把它打傷了,還把它的夥伴打死了。我和基博發現了它,我實在不應該去告訴他們,我應該替它保密,把它永遠藏在心裡,他們在酒館里喝得醺醺大醉,就由他們去醉好了。
5、他甚至還想:要是我和基博也長象牙的話,他們連我和基博都會殺了的——盡管他明知道這都是胡思亂想了。
6、戴維不會忘記,那大象眼睛裡的活力一旦消失,它本來的那副尊貴的氣概也就沒影兒了。他也不會忘記,等到他跟父親找到了背包回來,那大象已經全身都腫起來了,盡管晚上的天氣並不熱。這哪裡還看得出大象的模樣呵,見到的只是一具皮皺肉腫的灰色的遺屍,加上兩根害它送了命的黃褐斑斑的長牙。象牙上沾著些血,已經凝固,他像刮結硬的火漆一樣,用拇指甲颳了一些下來,放在襯衫口袋裡。除了這一點干血塊,他什麼也沒要那大象的,倒是大象給了他一種孤寂之感。(200220522)
⑤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哪篇最好看
莫泊桑(1850~1893)法國作家。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讀法學,適逢普法戰爭爆發,遂應證入伍。退伍後,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19世紀70年代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准備階段,他的舅父和母親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 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除了《羊脂球》(1880)這一短篇文庫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還創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於勒》(1883)、《米隆老爹》(1383)、《兩個朋友》(1883)、《項鏈》(1884)等在內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也達到比較高的成就。他共創作了6部長篇:《一生》(1883)、《俊友》(又譯《漂亮朋友》,1885)、《溫泉》(1886)、《皮埃爾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堅強》(1889)和《我們的心》(1890),其中前兩部已列入世界長篇小說名著之林。
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說, 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被譽為 「短篇小說之王」,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
莫泊桑出身於一個沒落貴族之家,母親醉心文藝,並有很深的文學修養,尤其喜愛詩歌,在其影響下,莫泊桑少年時代便憧憬作一名詩人。他13歲開始寫詩。
在魯昂讀中學時,他又受老師、詩人路易·布那影響,開始多種體裁的文學習作,後在福樓拜親自指導下練習寫作,參加了以左拉為首的自然主義作家集團的活動。1870年,莫泊桑參加了普法戰爭,退伍後,在工作之餘,依然從事文學寫作。
他以《羊脂球》(1880)入選《梅塘晚會》短篇小說集,一躍登上法國文壇,其創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間,他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一生》(1883)、《俊友》(1885)、《溫 泉》(1886)、《 皮埃爾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堅強》(1889)、《我們的心》(1890)。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國的黑暗內幕:內閣要員從金融巨頭的利益出發,欺騙議會和民眾,發動掠奪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國主義戰爭;抨擊了統治集團的腐朽、貪婪、爾虞我詐的荒淫無恥。莫泊桑還創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說,在揭露上層統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會風氣的同時,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短篇的主題大致可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是諷刺虛榮心和拜金主義,如《項鏈》、《我的叔叔於勒》;第二是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贊頌其正直、淳樸、寬厚的品格,如《歸來》;第三是描寫普法戰爭,反映法國人民愛國情緒,如《羊脂球》。
⑥ 女性作家的書籍
女性作家的書籍推薦
伍爾芙曾有言,有一間自己的屋子、加上1500鎊的收入,女人就可以平靜而客觀地思考。今天,我向大家推薦了女性作家的文學經典,歡迎閱讀。
1.逃離
〔加〕艾麗絲·門羅
李文俊 譯
艾麗絲·門羅(Alice Munro,1931- ):加拿大著名女作家,以短篇小說聞名全球,入選美國《時代周刊》“世界100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在歐美媒體的評論中,都毫不吝嗇地給了她“當代最偉大短篇小說家”的稱號。2013年,門羅榮膺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盛贊其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
2.一份不適合女人的工作
作者〔英〕P.D.詹姆斯 (P.D.James)
譯者祁阿紅
P.D.詹姆斯 (P.D.James):英國作家,她在英文世界享有極高的聲譽,被譽為“當代推理小說女王”。自其創作以來,獲獎無數,其中包括推理小說界的兩個最高獎項——“鑽石匕首獎”和“大師獎”。她是為數不多的同時拿下兩項大獎的作家之一。此外,她也是繼柯南•道爾、阿加莎•克里斯蒂後,被請進“國際犯罪小說名人堂”的第三位作家。
3.無人生還
作者〔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譯者夏陽
阿加莎·克里斯蒂:無可爭議的偵探小說女王,偵探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她的創作生涯持續了五十餘年,總共創作了八十部偵探小說。她的作品暢銷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銷量已經突破二十億冊。她創造的小鬍子偵探波洛和老處女偵探馬普爾小姐為讀者津津樂道。阿加莎·克里斯蒂是柯南·道爾之後最偉大的偵探小說作家,是偵探文學黃金時代的開創者和集大成者。一九七一年,英國女王授予克里斯蒂爵士稱號,以表彰其不朽的貢獻。
4.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作者〔白俄〕S.A.阿列克謝耶維奇
譯者呂寧思
斯韋特蘭娜·亞歷山德羅夫娜·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白俄羅斯作家,1948年生於烏克蘭,畢業於明斯克大學新聞學系,曾做過記者,作品以獨特風格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等重大事件。
獲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目前其作品已在全世界被翻譯成35種文字,並創作有21部紀錄片腳本和3部戲劇(曾在法國、德國、保加利亞演出)。
5.海浪
作者〔英〕弗吉尼亞·伍爾夫
譯者 曹元勇
弗吉尼亞·伍爾夫 (Virginia Woolf,1882.1.25-1941.3.28): 英國女作家和女權主義者。她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同時也是引導現代主義潮流的先鋒。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語語言。她在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去描繪在人們心底里的潛意識。有人在一篇評論里講到她將英語“朝著光明的方向推進了一小步”。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造性至今仍然產生很大的影響。
《海浪》是伍爾夫創作力達到鼎盛時期的作品,出版於1931年。
6.阿特拉斯聳聳肩
作者〔美〕安·蘭德
譯者 楊格
安·蘭德(1905—1982):俄裔美國作家、哲學家。青年時代從蘇聯流亡美國,以其小說和哲學聞名於世。小說《源泉》(The Fountainhead)1943年出版後立即成為暢銷書,並為她贏得了巨大的聲譽,至今仍以每年超過10萬冊的數量再版。1957年《阿特拉斯聳聳肩》(Atlas Shrugged)出版,成為美國歷史上僅次於《聖經》的超級暢銷書,被譽為對美國影響最大的10本書之一,全球累計銷售近億冊。
7.蝴蝶夢
作者〔英〕達芙妮·杜穆里埃
譯者方華文
達芙妮·杜穆里埃(Daphne Maurier,1907 - 1989):在全世界的圖書館里被借閱次數首位的女作家。英國當代著名女作家,英國皇家文學會會員。當代深具影響力的世界級作家之一。
杜穆里埃一生共創作有17部長篇以及幾十種其他體裁的文學作品,被譽為“打破通俗小說與純文學界限”的大師級作家,1938年出版的成名作《蝴蝶夢》甚至影響了一個時代情感小說的走向。希區柯克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同名影片成了他唯一獲得奧斯卡Best Picture的電影,也成了他的成名代表作。
8.傲慢與偏見
作者〔英〕簡·奧斯丁(Jane Austen)
譯者王科一
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國著名小說家,她的作品主要關注鄉紳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活潑風趣的文字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她的作品如“兩寸牙雕”,從一個小窗口中窺視到整個社會形態和人情世故,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被譽為地位“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
9.金色筆記
作者〔英〕多麗絲·萊辛
譯者 陳才宇 劉新民
多麗絲·萊辛:四十年來被尊為女權偶像人物的英國文學老祖母,與伍爾芙並稱“雙星”。 數次獲諾貝爾文學獎和布克獎提名。1962年出版的《金色筆記》一舉奠定了她在西方文壇的地位,並在2007年為她帶來了一尊諾貝爾文學獎。
小說新奇而獨特,情節復雜多變,甚至難以歸納,但與現代主義小說所強調的意識流又有質的不同。可以說,本書是小說史上一次關於創作形式的突變,作者勇敢地嘗試在自己的藝術實踐中讓形式突破了既定的范疇,發揮出更大的功能。而書中對於女性、政治的探尋和關注之深刻,也在二十世紀的文學作品中獨樹一幟,意同開山。
10.偶發空缺
作者〔英〕J·K·羅琳
譯者 任戰 向丁丁
J·K·羅琳:“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哈利波特系列於一九九七至二〇〇七年間出版,被翻譯成七十四種語言,在全球二百多個國家共售出四億五千萬冊,並被拍成八部全球矚目的電影。J·K·羅琳曾獲得多種獎項,包括因獎勵她為兒童文學所做的貢獻而授予的大英帝國勛章、阿斯圖里亞斯獎、法蘭西榮譽軍團勛章和安徒生文學獎。通過她的沃朗慈善信託基金,她為多個慈善項目提供支援,並創立了熒光基金,致力於幫助殘疾兒童。《偶發空缺》是她顛覆哈利波特的文學嘗試,備受矚目。
11.論攝影
作者〔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譯者黃燦然
蘇珊·桑塔格:1933年生於美國紐約,畢業於芝加哥大學。1993年當選為美國文學藝術學院院士。她是美國聲名卓著的“新知識分子”,和西蒙娜·波伏瓦、漢娜·阿倫特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2000年獲美國國家圖書獎,2001年獲耶路撒冷國際文學獎,2003年獲德國書業和平獎。2004年12月28日病逝於紐約。
《論攝影》出版於一九七七年,轟動一時,引起廣泛的討論,並榮獲當年的全國圖書批評界獎,至今仍被譽為“攝影界的《聖經》”。
12.愛
作者〔美〕托妮·莫里森
譯者顧悅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美國著名女作家。1931年生於俄亥俄州,曾在蘭登書屋擔任高級編輯,後赴普林斯頓大學等校任教。代表作有《最藍的眼睛》《所羅門之歌》《寵兒》《爵士樂》《愛》《恩惠》等,囊括普利策小說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全美書評家協會獎三項美國最重 要的圖書大獎,並有多部作品入選“《紐約時報》年度圖書”。1993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愛》被譽為她最好看的一部小說:大膽探索愛的`本質——它的瘋狂、它的佔有、它的恐懼、它的絕望!文字背後,藏著一顆深切的、令人無法拂逆的真心。那些流血、煎熬、痛苦、死亡,即使是你聞所未聞的,也一樣能讓你產生共鳴,感受到切膚之痛。
13.走出非洲
作者〔丹〕卡倫·布里克森
譯者繆弋
卡倫·布里克森:筆名伊薩克·迪內森,生於丹麥西蘭島倫斯特德,曾在哥本哈根、巴黎、羅馬攻讀藝術,與安徒生並稱“丹麥國寶”的女作家,曾兩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走出非洲》是她的自傳體小說,敘寫了1914年至1931年間她在非洲的生活,其中有於當地人的友情,有甜蜜的愛情,有安寧生活的滿足,也有周圍世界突變、過往一切全部失去的痛苦與辛酸,但本書之所以成為經典著作,就是因為作者無論是在怎樣的逆境中,都表現出的那種堅強和勇敢,讓人時時能感受到希望的存在。這部小說在1985年被搬上銀幕,一舉斬獲第58屆奧斯卡7項大獎。
14.幾乎沒有記憶
作者〔美〕莉迪亞·戴維斯
譯者吳永熹
莉迪亞·戴維斯(Lydia Davis):1947年出生於美國麻省北安普敦,美國當代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同時致力於譯介法國經典文學,如福樓拜、普魯斯特的作品。著有七本短篇小說集及一部長篇。曾獲古根海姆獎、蘭南文學獎、麥克阿瑟“ 天才獎”。2013年,2013年榮獲布克國際獎,美國藝術與文學院也為其頒發功勛獎章。
2009年出版的《莉迪亞•戴維斯小說集》(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Lydia Davis)是莉迪亞•戴維斯迄今為止最重要的作品合集,收錄了從1986年到2007年出版的四本重要小說集,集中體現了她的寫作特色。
15.情人
作者〔法〕瑪格麗特·杜拉斯
譯者王道乾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1996):法國當代最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她於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學教師。四歲時喪父,童年的苦難和母親的悲慘命運影響了她的一生。
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傳性質的小說,獲一九八四年法國龔古爾文學獎。全書以法國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為背景,描寫貧窮的法國女孩與富有的中國少爺之間深沉而無望的愛情。
16.呼蘭河傳
作者 蕭紅
蕭紅(1911~1942):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享有盛譽的女作家。生於呼蘭河畔,病逝於淺水灣邊。她身逢國難,顛沛流離,一生的感情經歷也頗為艱難。但在不到32年的生命里,留下了近70萬字的創作,包括受到魯迅激賞的成名作《生死場》,以及後期的傑作《呼蘭河傳》《馬伯樂》《小城三月》等。蕭紅的語言風格別具一格,稚拙渾朴,形成了獨特的“蕭紅體”。
《呼蘭河傳》被視作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中文長篇小說之一,2000年被香港《亞洲周刊》評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之九。
;⑦ 莫泊桑的短篇\中篇\長篇小說各有哪些
短篇:《羊脂球》《項鏈》《我的叔叔於勒》
長篇:《俊友》
他以《羊脂球》(1880)入選《梅塘晚會》短篇小說集,一躍登上法國文壇,其創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間,他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一生》(1883)、《俊友》(1885)、《溫 泉》(1886)、《 皮埃爾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堅強》(1889)、《我們的心》(1890)。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國的黑暗內幕:內閣要員從金融巨頭的利益出發,欺騙議會和民眾,發動掠奪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國主義戰爭;抨擊了統治集團的腐朽、貪婪、爾虞我詐的荒淫無恥。莫泊桑還創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說,在揭露上層統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會風氣的同時,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⑧ 多麗絲·萊辛是誰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2013年11月17日),筆名簡·薩默斯,英國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筆記》等,被譽為繼伍爾芙之後最偉大的女性作家,並幾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以及多個世界級文學獎項。
在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這位英國女作家。她是迄今為止獲獎時最年長的女性諾貝爾獲獎者。此外,她是歷來第三十四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第十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13年11月17日,英國女作家、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多麗絲·萊辛17日去世,享年94歲。
早年
多麗絲·萊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於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
多麗絲·萊辛
國人。 在萊辛5歲的時候,她那嚮往田園生活的父親帶著妻兒移居到南羅德西亞(現辛巴威),在一個農場工作。然而農場生活對於多麗絲的父親絕非天堂,不過卻是萊辛幻想的家園。年幼的多麗絲是一個「神經質」的女孩,在學校里,愛幻想的她盡了最大的努力才沒有白白浪費更多的時間。
16歲時她開始工作,先後當過電話接線員、保姆、速記員等等。她青年時期積極投身反對殖民主義的左翼政治運動,曾一度參加共產黨。萊辛曾兩次結婚並離異,共有3個孩子。 在非洲早年的艱苦生活中,十九世紀小說大師如狄更斯、吉卜齡、史湯達爾、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成為萊辛最重要的精神伴侶,也為她的文學生涯奠定厚實基礎。
開始創作
1939年,萊辛和法蘭克·
多麗絲·萊辛
惠斯頓結婚,生了一男一女,這段婚姻維持了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萊辛對政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作為馬克思主義者開始投身反殖民主義的左翼政治運動。 1945年,她與德國共產黨人戈特弗利·萊辛結婚,生下兒子彼德,但兩人的婚姻關系也只是維持了4年。
1949年她攜幼子移居英國,當時兩手空空,囊中如洗,全部家當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說草稿。該書不久以《野草在歌唱》(1950年)為題出版,使萊辛一舉成名。它以黑人男僕殺死家境桔據、心態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為題材,側重心理刻畫,表現了非洲殖民地的種族壓迫與種族矛盾。此後萊辛陸續發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即《瑪莎·奎斯特》(1952年)、《良緣》(1954)、《風暴的餘波》(1958年)、《被陸地圍住的》(1965年)以及《四門之城》(1969年),以誠實細膩的筆觸和頗有印象主義色彩的寫實風格,展示了一位在羅得西亞長大的白人青年婦女的人生求索。
輝煌時期
1962年她完成了一般被公認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筆記》, 奠定了
《金色筆記》
她在西方文壇的地位。
萊辛出版兩卷回憶錄,敘述其從童年到50年代的生活。人們曾認為,她接下的書該是回憶錄的第三部分,內容將寫到60年代。恰好相反,她卻用小說手法描寫這段生活,並取名《最甜蜜的夢》(The Sweetest Dream)。她在這本書里,通過講弗蘭西斯和其前夫約翰尼的故事,探討「婦女如何在60年代轉錯方向」。「我不喜歡60年代,」萊辛說,「我不喜歡女性那時的所說所為,比如像她們吹噓和多少男人睡過覺。」她將婦女解放歸功於技術而非女權主義。她認為,避孕葯片和省時設備,比如洗碗器,作用要比意識形態更大。
大約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萊辛對當代心理學及伊斯蘭神秘主義思想的興趣在作品中時有體現,但她仍然關注重大的社會問題。進入1970年代之後,風格與題材屢次轉變。 70年代中,她撰寫了有關個人精神崩潰的《簡述下地獄》(1971年),及討論人類文明前途的《倖存者回憶錄》(1974年)。《天黑前的夏天》(1973年),講述一位中年家庭主婦的精神危機。
此後她另闢蹊徑,推出一系列總名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檔案》的所謂「太空小說」。之後她從浪漫主義出發,探索超越理性與自我的領域,寫下多部「內在空間」小說。後來又深受伊斯蘭教神秘主義教派「蘇菲派」的影響,並將筆鋒轉向科幻小說。 《什卡斯塔》(1979年)、《第三、四、五區域間的聯姻》(1980年)、《天狼星試驗》(1981年)、《八號行星代表的產生》(1982年)等科幻小說,寫出了對人類歷史和命運的思考與憂慮。
萊辛是一位多產作家,除了長篇小說以外,還著有詩歌、散文、劇本,短篇小說中也有不少佳作。像《簡·薩默斯日記》(1984年)和《好恐怖分子》(1985年)一類作品,就題材和風格而言,似是對作者早期寫實方法的一種回歸。
1993年5月,時年75歲的萊辛開始了她僅有的一次訪華,同行的還有英國作家德拉布爾及其丈夫——英國皇家文學學會主席邁克爾·霍爾洛伊德。從5月2日到15日,萊辛先後訪問了北京、西安、上海和廣州四個城市。 萊辛應邀以文化交流為題,在上海社會科學院英國文學研究中心發表講話。萊辛嚴肅地指出:東西方文化交流要有所選擇,取長補短,不要盲目跟風。如今在西方出現了一代「文明的野蠻人」。
她200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時已經88歲,是文學獎
多麗絲·萊辛獲諾貝爾獎
開設以來年齡最大的獲獎者,也是第11位獲得該獎項的女作家。然而,萊辛本人似乎對授獎辭並不十分認同。10月11日,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新聞主編亞當·史密斯打電話采訪萊辛,詢問她對於授獎辭有何感想,萊辛回答道:「您瞧,我真不明白當他們寫評語時腦子里在想些什麼。我的意思是說,他們面對著令人吃驚的一大堆五花八門作品。要確切地加以概括,是相當困難的。您想是嗎?」
2008年,她在《泰晤士報》「1945年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作家」排行榜上列,第五位。
逝世
英國女作家、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多麗絲·萊辛,2013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94歲。她的出版商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宣布,多麗絲·萊辛於周日凌晨平靜地離世。出於隱私方面的考慮,她的家屬並未透露她去世的原因。 「多麗絲·萊辛是我們這一時代的偉大作家之一,」哈珀·柯林斯公司英國負責人查理·雷德梅因接受《衛報》采訪時說,「她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作家,有智慧,有熱情,為了自己的信仰敢於戰斗。」
作品年表
作品名稱
原文名
年份
《野草在歌唱》
The Grass is Singing
1950
《這原是老酋長的國度》
This Was the Old Chief's Country
1951
《短篇小說五篇》
Five short stories
1953
《暴力的孩子們》
Children of Violence Series
1952-1969
《金色筆記》
The Golden Notebook
1962
《特別的貓》
Particularly Cats
1967
《簡述地獄之行》
Briefing for a Descent into Hell
1971
《黑暗前的夏天》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
1973
《倖存者回憶錄》
Memoirs of a Survivor
1974
《希卡斯塔》
Shikasta
1979
《第三、四、五區域間的聯姻》
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 Four and Five
1980
《天狼星試驗》
The Sirian Experiments
1980
《第八號行星代表的產生》
The Making of the Representative for Planet 8
1982
《第五個孩子》
The Fifth Child
1988
《又來了,愛情》
Love, Again
1996
《貓語錄:大帥貓的晚年》
The Old Age of El Magnifico
2000
寫作特點編輯
萊辛筆耕五十多年,是位多產作家,花樣層出不窮,有
多麗絲·萊辛
前期的批判寫實,也有中期的心理分析和蘇菲主義迷思,更有晚期的「內太空」探索——而她就是執拗,不願意稱之為「科幻小說」。她既寫人的生存處境,也寫動物(尤其是貓)的生存之道;既寫成人復雜而多變的陰暗內心,也寫兒童的醜陋與野蠻。其風格獨特多變,思想深邃,觀點銳利,見解新穎,極具創造力。除了長篇小說,還著有詩歌、散文、劇本、短篇小說等。
萊辛小說的主題和風格,大致上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以非洲殖民地生活為背景,以爭取民族獨立、自由平等為題材的作品,採用傳統現實主義敘事手法,包括長篇小說《野草在歌唱》,短篇小說《非洲故事集之一:這是老酋長的國度》、《短篇小說五篇》、《非洲故事集之二:陽光灑在他們腳下》以及散文集《回家》等。
第二類以現代婦女所面臨的困境和她們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為題材,在藝術形式技巧上大膽實驗,並且試圖揭示人物心理活動的更深層次。此類作品包括著名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膾炙人口的《金色筆記》以及表現中老年家庭主婦悲慘命運的《黑暗前的夏天》。 在漫長的創作生涯中,萊辛偏愛描寫婚姻破裂的女人,確切地說,是描寫因為失去丈夫而生活支離破碎的女人。她的作品有的帶有半自傳色彩,描寫她在非洲的經歷,有的著重刻畫人和動物的生存之道,還有一些帶有心理分析和科幻色彩。 諾貝爾文學獎把萊辛作為一個女性主義的先鋒戰士來獎賞,可這對於萊辛來說卻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萊辛本人說過:「我在六十年代不是一位積極的女權主義者,從來不是。我從來不喜歡女權運動,因為我認為這項運動的基礎太意識形態化。」——萊辛似乎不太樂意被定型為「女性主義作家」。
第三類,是用寓言、幻想形式來顯示人類所面臨的危機,並且預言世界的未來,包括長篇小說《簡述地獄之行》、《倖存者的回憶》、系列小說《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檔案》。
第四類,萊辛又回到現實主義敘事風格,然而文風更為簡潔,每部小說針
《又來了,愛情》
對一個社會現實問題,小說的結構和風格由題材來決定。小說《簡·索默斯日記》寫獨身婦女的困境,《好恐怖分子》寫環境保護主義者的斗爭,《第5個孩子》寫一個怪誕而令人震驚的青少年暴力故事。散文集《風兒吹走了我們的話》支持阿富汗民族獨立斗爭。《又來了,愛情》寫老年人的感情糾葛。在萊辛心目中,愛情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是追求復歸整體的人生基本權利。然而,有些人卻非常不幸地被剝奪了這最基本的人權。為了維護這最基本的權利,萊辛站在人道主義立場,發出了極其痛切的呼籲。
人物評價
2007年10月22日,住在倫敦西郊的多麗絲·萊辛迎來88歲壽辰。這註定是個不同尋常的生日——十幾天前,她獲得了200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在頒獎詞中,稱萊辛是"that epicist of the female experience,who with scepticism,fire and visionary power has subjected a divided civilisation to scrutiny"(「女性經驗的史詩作者,以其懷疑的態度、激情和遠見,清楚地剖析了一個分裂的文化」)。
媒體上發表的各種評價貶褒不一。美國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對美聯社記者說:「萊辛過去15年的作品不具可讀性,是第四流科幻小說」。義大利作家翁貝托·埃科接受《泰晤士報》采訪時認為,萊辛「絕對配獲得此獎」。英國作家A·S·拜厄特對《衛報》記者表示,萊辛是極少數天才的文學預言家之一,她預見的很多問題,後來的確成為現實。《紐約時報》發表評論說,此次萊辛獲獎「是對文學原點的一次真正回歸」。
小說家費伊·韋爾登(Fay Weldon)仍稱自己為女權主義者,她1999年的小說《大女人》(Big Women),描繪的就是一個70年代的女出版人。她不同意「60年代的運動轉錯了方向」,但也認同萊辛的一些說法。「1960年代的運動沒錯。在那之前,男人對女人可惡至極,」她說,「但是轉變太大了。我對某些女人對男人的說話方式感到吃驚。」戴維·托馬斯(David Thomas)的書《無罪》(No Guilty),為今日男人辯護而寫。他同意萊辛所說「婦女讓女權主義的政治日程給搞得分散了精力」。他也贊同她指責今日婦女過於粗魯。「婦女能說出男人不敢對女人說的話。男人應該停止對自己身為男人而道歉。」他說。
文學評論家樊星:多麗絲·萊辛是一位高產且多變的作家。
多麗絲·萊辛
萊辛旺盛的創作活力令人驚嘆,這是諾貝爾文學獎所鼓勵的,也是她能獲獎的原因。」
中國旅英女作家虹影:說:「多麗絲·萊辛在英國文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與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並駕齊驅,同時在西方國家英文寫作中占據重要位置......人物個性鮮明的多產作家多麗絲·萊辛是當代英國文壇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廣泛涉及殖民主義、女性主義、種族隔離等社會和政治熱點問題,曾多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以及多個世界級文學獎項,她的作品思想深邃,極具挑戰性。」
人物思想
寫作思想
萊辛認為,小說應該是反映社會緊迫問題的政治性文學形式,作家的任務是提出問題,啟發讀者去思考。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給讀者以暴風雨般的文學震盪。萊辛是一位不倦的求索者,她以畢生時間和精力,去思考種族矛盾、兩性關系、美蘇爭霸、原子戰爭、環境污染、科學危機、青年暴力、老人權利等等社會緊迫問題。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思考的結晶。
哲學思想
關於萊辛作品的哲學思想及其小說形式聯系的評論,試圖探討她的生命哲學理念及其小說形式的關系,對萊辛提出的漩渦與噴泉、「雙性同體的人」和「大家人物」、流動的時間、比喻的世界和蘇菲主義進行了精闢的分析。
女權主義
要辯證地思考問題。萊辛認為,男性與女性,是矛盾的對立與統一。因此她在《金色筆記》序言中說:「人們相互之間都可以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為他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引起思考,相互促成各自的行動」。也正因為如此,安娜在嘗到「自由女性」滋味之後,反而再想找個男人重組家庭,向對立統一的整體復歸。但是,在一個四分五裂的時代,整體性已經消失,她已
多麗絲·萊辛
無從復歸。這不僅是安娜的悲劇、女性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這不僅是女性危機,也是整體性社會危機。然而,女權主義者們卻不懂得矛盾對立的男女雙方應該互補整合的道理。她們片面強調兩性的矛盾對立,敵視和打擊男性。萊辛認為,女權主義已經演變成一種偏執的教條,無謂地浪費了女性的寶貴潛力。萊辛認為,在自我封閉、相互隔絕狀態中,男女均有各自缺陷,他們必須相互溝通、結為一體,方能臻於完善。在相互隔絕狀態中,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也各自面對自身缺陷與生存困境,只有通過文化交流,相互溝通,互補互利,才能合作共贏。當然,交流合作必須以平等互利為原則,絕不能以一方為中心,而迫使另一方被邊緣化。萊辛認為,危機的根源,在於自我封閉以及交往過程中強勢一方的自我中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