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短篇小說封面
Ⅰ 短篇小說封面製作
小說網因為不知道所以沒有貼圖標,大致如上。
如果想修改(如添加小說網圖標或其他)可以回復我。
希望喜歡以及採納o(∩_∩)o ~
Ⅱ 童年的封面設計不一樣,內容一樣嗎
《童年》的封面設計不一樣,但內容是一樣的。
由於出版社不同,所以《童年》的封面設計不一樣是很正常的,但它的內容都是翻譯過來的,只要是權威的出版社,內容就都一樣。
《童年》是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的作品。小說是作者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我的大學》)。該書講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童年生活,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故事梗概:
阿廖沙三歲時,父親因病而去世了,母親瓦爾瓦拉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卡什林家 。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諾弗哥羅德城。外祖父年輕時是一個纖夫,後來開染坊成了小業主。阿廖沙來到外祖父家時,外祖父家業已經開始衰落,由於家業不景氣,外祖父變得也愈加專橫暴躁。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親的嫁妝而不斷地爭吵、斗毆。在這個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與人之間彌漫著仇恨之霧,連小孩也為這種氣氛所毒害。阿廖沙一進外祖父家就不喜歡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裡含著敵意。
一天,他出於好奇,又受表哥慫恿,把一塊白桌布投進染缸里染成了藍色,結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知覺,並得了一場大病。從此,阿廖沙就開始懷著不安的心情觀察周圍的人們,不論是對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難以忍受。他的母親由於不堪忍受這種生活,便丟下了他,離開了這個家庭。
但在這個污濁的環境里,也還有另外一種人,另外一種生活。這里有樂觀、純朴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利。每逢節日的晚上,雅科夫就會彈吉他,奏出動人心弦的曲調。外祖母跳著民間舞,猶如恢復了青春。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歡樂又感到憂愁。在這些人當中,外祖母給阿廖沙的影響是最深的。外祖母為人慈祥,善良,公正,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著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相信善總會戰勝惡。她知道很多優美的民間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親可愛,與人為善的。而外祖父的上帝則與之相反,他不愛人,總是尋找人的罪惡,懲罰人。
後來,外祖父遷居到卡那特街,招了兩個房客。一個是進步的知識分子,綽號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個優秀人物,他給阿廖沙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另一個是搶劫教堂後偽裝成車夫的彼得,他的殘忍和奴隸習氣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親在一天早晨突然回來了,她的變化使阿廖沙心裡感到十分沉痛。開始,她教阿廖沙認字讀書,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漸漸地變得漫不經心,經常發脾氣,愁眉不展。後來母親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對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竭力避開大人,想一個人單獨生活。就這樣經過了一個夏天思考之後,他終於增強了力量和信心。
母親婚後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經常挨後父打。貧困和疾病,吞噬著她的美麗。由於她心情不好對阿廖沙常常表現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溫暖,在學校也受歧視和刁難。因此,在阿廖沙的心靈中,「愛」的情感漸漸被對一切的恨所代替。由於和繼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這時外祖父已經全面破產!他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困苦。為了糊口阿廖沙放學後同鄰居的孩子們合夥撿破爛賣。同時,也感受到了友誼和同情,但這也招致學校的非難。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三年級,就永遠地離開了學校課堂。
這時候阿廖沙的母親去世,他埋葬了母親以後,不久走向了「人間」(《在人間》)去謀生。
作品目錄:
第一章
中心人物是外祖母。她善良、聰明、能幹、充滿愛心,是千千萬萬俄羅斯優秀女性的代表,對「我」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從譯者加的標題就可以大體知道本章內容:一、「外祖母的出現」;二、 「父親的去世和弟弟的降生」;三、「父親的安葬」;四、「伏爾加河上的風光」。《童年》的每一章都是由許多篇這樣的優美散文組成的。《童年》可以比擬為一串珍珠項鏈,而每一篇散文就是一顆晶瑩剔透的珍珠。
第二章
可以分三大塊,也就是三篇優美、精彩的散文。它們可以分別標題為:「兄弟斗毆」、「兇殘的外祖父」、「外祖父來病床看我」。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父。小說寫外祖父毒打外孫們的兇殘,令人慘不忍睹,毛骨悚然。後來他來病床看「我」的情景,又令人覺得此老頭兒的身世值得同情,他的精明令人佩服,雖然他的兇狠不能原諒,但也就多少可以理解。
第三章
分四大塊,即由四篇散文或短篇小說組成。它們也可以有明確的標題。一、「一雙金不換的手」。伊凡是一把幹活的能手,去市場購物時也會替外祖父省錢當小偷;二、「熱鬧的家庭舞會」,主角是雅可夫舅舅、伊凡和外婆;三、「雅科夫的吉他」。他當然也是舞會的核心;四、「小茨岡的慘死」。別號「小茨岡」的伊萬是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婆的養子,從他生下來被遺棄到他的慘死,寫得有血有肉,有情有愛。小茨岡是個善良、勤勞、能乾的小夥子,是「我」童年時最好的朋友。他的慘死,跟自私卑鄙的兄弟兩人直接有關,但根源還在於造成自私卑鄙等劣根性的社會頑症。
第四章
本章著重寫外婆,寫她對上帝的虔誠,對人的善良、忠厚,對丈夫的容忍、體諒;寫她的聰明,能幹,健談,會跳舞,會講童話;火災里指揮若定,火災後為舅母接生;她是大家庭的好主婦和頂樑柱,是「我」最貼心最親愛的朋友。小說中對火災場面的描寫非常精彩。
第五章
可分上、下兩篇:一、外婆和外祖父各自講述自己的苦難身世。兩人都是早年喪父的孤兒,都曾跟著母親沿街乞討,後來也都憑著聰明能幹、吃苦耐勞而自立,最後共同掙到目前這種小康家境;二、占更多篇幅的是外祖父教「我」識字和給「我」講述自己的人生體念和生活哲理。他對「我」的好奇心有問必答,道理講得深入淺出,形象生動,透徹明了。
第六章
寫大舅米哈伊爾為了爭奪家產帶領流氓沖擊、攻打外祖父家的暴行。這不僅深刻地揭露了這個逆子的凶惡嘴臉和丑惡行徑,也客觀地暴露了千千萬萬小市民家庭的尖銳矛盾。在這次父子短兵相接的「戰斗」中,阿廖沙「我」擔任了火線偵察兵的角色,寫得有聲有色,相當精彩,可以推出一篇標題為「我注視街上的敵情」的優美散文。這次「戰斗」中善良的外婆由於勸架被醉酒的逆子的鋼棍打到了手臂,造成了骨折。
第七章
也可以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寫外婆和外祖父各自不同的兩個上帝。外婆的上帝慈悲為懷,賜福人類,主宰一切,洞察萬物,外祖父的上帝專橫跋扈,法力無邊,嚴厲殘酷,人人害怕。這種對比通過生動的文學描寫展現出來,絲毫沒有概念化的說教,寫得十分精彩,耐人尋味。下篇主要寫街上的所見所聞後的痛苦感受,順便也重提留在家裡的苦惱。「我」就是在這種家庭和社會環境下生活和成長的。上篇是寫「我」的精神支柱和思想環境,下篇是寫「我」家裡家外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環境。兩方面都是明顯影響我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客觀因素。這顯然是上、下兩篇合成一章的主要理由。
第八章
也可分為上、下篇。上篇描繪了外婆講童話的情景、本領,還記錄下來《隱士和勇士》這篇優美迷人的童話;下篇介紹了「我」的第一個知識分子朋友,一個不知真名實姓、只知外號「好事情」的「外人」和「怪人」,並且著重敘述了他們之間的友誼。上、下篇之間的內容通過「怪人」聽外婆講童話的場面聯系起來。小說故意用若明若暗的手法,巧妙地讓讀者心領神會「好事情」和外婆的某種尷尬關系。
第九章
也可以分成上、下篇。上篇寫「我的好朋友彼得大伯」;小說很重視大人講故事對兒童的影響。馬車夫就常給「我」講故事,雖然他的講故事本領比外婆、外公差多了。本章最精彩的情節是「我」與三兄弟的友誼。下篇寫「我」和 「三個小少爺」的友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對一個人「心靈面貌「和世界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小說如實地寫了「我」對三個小少爺的好感和羨慕。外婆支持「我」和三兄弟的友誼,但外祖父、三兄弟的父親上校奧夫相尼科夫禁止他們交往,甚至馬車夫彼得也堅決反對。馬車夫跟「我」因此發生了爭吵,這次「爭吵」成了聯結上、下兩篇的紐帶。
第十章
寫「我」母親的突然回家和新產生的家庭矛盾。一個年輕喪夫、留有幼子、任性好強的不幸女人,在多年離家之後帶著痛苦回到替她撫養兒子的、孤苦年邁的父母家長住,由此帶來的家庭矛盾和沖突,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她的婚姻大事,過去和現在都是父女矛盾、沖突、爭吵、鬧架的焦點和導火線。小說先是詳細地寫了母親和「我」第一次見面的情景,接著寫了母子之間因為「背詩」而爆發的一次爭吵;最後又重點寫了父女之間因婚姻問題而爆發的一次大鬧架,外祖父氣得跪在女兒面前,接著又無故把外祖母打傷。爭吵和鬧架成了家常便飯;打了再好,好了再打,一家四口就是這樣打發日子!
第十一章
主要寫母親回來後的家庭生活,首先是母親與一些青年男人的交往,雖然用筆不多,寫法上也若明若暗,欲說又止;其次寫表哥薩沙的逃學和逃跑。表哥和「我」都是可憐的孤兒,他沒有親母,繼母對他不好。小說對他的逃學寫得非常生動具體。但本章的重點內容還是外婆給「我」講父親的身世和父母的婚事。
第十二章
寫母親再嫁和再嫁後的生活,寫「我」的這個「傷心事件」對自己心靈造成的創傷,寫這兩年裡外祖父的家境日益衰落、以至完全破產,搬家不斷,住房和生活一次比一次差,幾乎真的要上街討飯了。「我」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母親再嫁的事實。可以說,家庭矛盾主要表現在「我」和母親之間。也重點寫了上學讀書,特別寫到一位熱愛兒童、循循善誘的教育家。
第十三章
寫外祖父與外祖母分家過日子,寫「我」撿破爛為生,寫「我」與幾個小朋友去河邊偷木板賣錢,寫這些小夥伴們艱難的生活和彼此的友誼,寫母親的死,最後,寫「我」不得不走向「人間」。所有這些內容,乍看很零亂,但完全符合生活本身的邏輯,因為它們都在寫這個家庭的窮苦。《童年》的悲劇是以母親之死這悲慘的一幕結束的。
Ⅲ 80年代的小說有哪些
80年代的長篇小說,比較重要的如張潔的《沉重的翅膀》、古華的《芙蓉鎮》、王蒙的《活動變人形》、賈平凹的《浮躁》等,在內在氣質上都離不開80年代特有的探索和創新意識。《沉重的翅膀》、《活動變人形》寫出了青年知識分子的當代生活,開始關注個人在歷史環境下的心理體驗;《芙蓉鎮》、《浮躁》等則更是擺脫了之前的文學作品的死板格式和壓抑情感,通過立足於「人道主義」的挖掘,像更深層面的「人性」探尋。可以說,80年代的長篇小說,雖然在縱向的歷史維度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在橫向的作品維度上,卻不及中篇小說深刻,特別是以余華、莫言等為代表的先鋒小說試驗,成為了80年代和中國文學史上無論如何也不可忽視一點的文學現象,為文學道路的開拓和寫作手法的探尋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像韓少功的《爸爸爸》、《火宅》等,在「尋根」的主張下,以先鋒性的探索使得文本和小說精神在內省層面上達到了新的高度,而相比之下,他的長篇《馬橋詞典》,雖然在形勢上看似更具探索性,但是仔細探究,其實不過是作者在「尋根」思路上的延伸;張煒的中篇小說《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憤怒》等,對生活的復雜和矛盾刻畫地如此到位,而他的長篇《古船》和《九月寓言》則陷入了混亂和無法梳清條理的境地
Ⅳ 一本好幾年前《80後》雜志的短篇小說,求題目。
相聲——曬曬80後 (李偉艦武賓) 武賓:西裝筆挺,襯衫領帶 李偉健:穿一身鮮艷的橙色衣服 武:大夥兒好呀,今天的節目由我跟……哎,怎麼不上來呢,上來啊,演出了,上來,快,快!(打量對方)嗬,這倒不錯,軲轆上來一橘子,你看!不過這色倒喜。
Ⅳ 幫我做一個短篇小說封面
滿意望採納,謝謝合作!
PS:你可以在我幫你留的作品前面寫你的筆名,大小圖各一張。
Ⅵ 求幾部中國20世紀80年代中短篇小說
劉心武《班主任》——新時期文學的開山之作
反思文學:
茹志娟《剪輯錯了的故事》——「反思文學」起步標志
路遙《人生》
古華《芙蓉鎮》
諶容《人到中年》
張賢亮《靈與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改革文學:
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
張煒《古船》
張潔《沉重的翅膀》
賈平凹《雞窩窪人家》
王蒙《堅硬的稀粥》
路遙《平凡的世界》
高曉聲《陳奐生上城》
尋根文學:
汪曾祺《受戒》
韓少功《爸爸爸》
陸文夫《美食家》
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
張承志《北方的河》《黑駿馬》
賈平凹《古堡》
王安憶《小鮑庄》
馮驥才《神鞭》
現代派小說:
劉索拉《你別無選擇》
徐星《無主題變奏》
莫言《紅高粱》
先鋒派:
馬原《岡底斯的誘惑》
蘇童《米》《我的帝王生涯》
余華《現實一種》《鮮血梅花》《活著》《許三觀賣血記》
新寫實小說:
劉震雲《一地雞毛》《官場》《單位》
池莉《煩惱人生》《不談愛情》《太陽出世》
方方《風景》
這是在文學史上比較重要、有代表性的作品,也許有的寫的不是很有趣且看不懂,所以你慢慢看吧。都是80年代的。
如果你是想要閱讀作品,可以說一下你想要讀的書的類型,具體一點。
Ⅶ 80年代出版的小說
《塔鋪》、《新兵連》、《單位》、《一地雞毛》、《官場》,池莉的《煩惱人生》、《不談愛情》、《太陽出世》、《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方方的《風景》、《行雲流水》、《一唱三嘆》,劉恆的《狗日的糧食》、《伏曦伏曦》、《本命年
Ⅷ 八九十年代有什麼文學作品
八九十年代的文學作品有路遙的《人生》,李國文的《冬天裡的春天》,現代作家老鬼《血色黃昏》,現代作家張潔的《沉重的翅膀》 ,矯健的《老人倉》等。具體介紹如下:
1、《人生》是作家路遙創作的小說,也是其成名作。原載《收獲》1982年第三期,獲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小說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
2、《冬天裡的春天》1981年出版,1982年獲第一屆茅盾文學獎。是一部長篇小說,作者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以革命幹部於而尤重返故鄉石湖的三天兩夜經歷,回溯、對照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建國後17年到「文革」和粉碎「四人幫」長達40年的斗爭生活。
3、《血色黃昏》,現代作家老鬼1989年寫的《血色黃昏》中,林胡作為這本小說的主人公,切身的反映了作家老鬼在文化大革命中所受的各種各樣的苦難。
4、《沉重的翅膀》是現代作家張潔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81年。《沉重的翅膀》是中國反映四化建設、工業改革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該小說敘述重工業部副部長鄭子雲支持曙光汽車製造廠廠長陳詠明進行改革,卻遭部長田守誠反對。
5、《老人倉》,作者矯健。首刊於《文匯》 月刊1984年第5期。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力作,它大膽地觸及了當代農村改革中出現的各種新問題和新矛盾。
Ⅸ 找一本80年代的兒童小說
那本書叫《金剛石疑案》,主角叫兵兵,遇到的少年自稱高爾基,因為他喜歡看高爾基的書,不過兵兵叫他矮耳朵。
Ⅹ 80 後小說作品特點
先聲明:這是轉的,希望可以幫到你。
郁秀的《花季·雨季》標志了80後的到來。這是很多人認可的說法。80後的顛峰,當數韓寒和郭敬明。郁秀的《花季·雨季》於當時而言可以算是佳作,供人模仿。影響是中國開始涌現了無數《花季·雨季》忸怩作態的文章,出於藍還勝於藍。這樣的書放到現在,誰都會寫好。最近接觸了一個概念:哈韓星族。我覺得韓國的東西就是坑人,有幾個長相還好的男男女女在那裡糾結不清,無病呻吟,觀者如潮地流淚,盲目地崇拜裡面所謂的明星。還有一大堆進口的書,在外包裝上印著「韓國最新暢銷書」,盡管書是中國人寫的三年前出版的。里邊的故事大多是講一個自以為很笨的女孩和一個很帥以至掉渣的男孩的相愛過程,大多還是男孩去接近女孩。甚至女孩是男孩的姐姐。總之全文完了我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這就是所謂的暢銷,80後的哈韓。其次是80後許多不怎麼有名的人寫了些不怎麼有名的書,內容從哈韓一族延伸過來,沒有什麼思想價值,估計有些人還不懂小說怎麼回事。當時我奇怪這樣的書為什麼能出版,後來我發現這些人大多不明白牛是怎麼回事,生活在糖窩里。後來我明白了不少,出一本書要二十萬經費,他爹一揮手給了人三十萬,或者直接跟人出版商先上床後說話,不給我出我生下個孩子不信你試試。一本書寫的好不好,在會編一個故事的基礎上,要有文學價值,它包括文化價值,思想價值,語言價值。一本書的看點就在於三個價值,有沒有其中一個或者幾個。捐錢或者賣身出書的人,本身能否講清楚一個故事都是一個問題,加上不知道文化的積累,思想的沉澱,文字的分析,於是一個看點都沒有。就80後實例而言韓寒的書在文化價值的體現方面做的很到位,特別是《三重門》的引經據典,雖然個別地方略顯牽強買弄,但也算是文化沉澱的產物。如舉例的「馬嘶如笑」,引自《廣陽雜記》,這不是賣弄。再如人們看做傳馬千言的《杯水窺人》中,,對「全」字的拆解,也算是一種文化。古已有之的拆字對聯,就是一種文化,悠遠古老的中國文化。《三重門》暢銷的另一個自身原因就是其思想價值。他的思想價值是字里行間的叛逆,以辛辣的語言批判了當代的中國教育。這里的思想價值是指個人對事物自主的看法。文章沒有思想就沒有生命,沒有生命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在小說里,必須得體現一個人對世界的認識。80後小說里引出了一個概念:80後的早熟。意思是80後的人是有思想的。說到底,80後就那麼幾個人有思想,其他人只是盲目隨從罷了。生活的評論未免有點以面概全了。當然,我也未免有點以面概全。至於語言價值首推郭敬明,很多80後老跟在郁秀後面,唱高調:21世紀是什麼什麼的社會,我們要如何如何面對。不知道標新立異,比喻老師就知道蠟燭園丁。郭敬明的文章有種滄桑感,有的時候讓人心碎,痛入骨髓。這就是文字的魅力。80後很多熱門語言功底僅僅在於可以講完一個故事上,故事講得單調的可以。這樣的話不如去學說小品,說相聲的話只怕侮辱了相聲。當然,有些人故事都說不好。80後的弊病就是學張愛玲,出名趁早。可連這個也學不好。這事沒錯,關鍵是寫的書跟放了個響屁沒什麼區別,沒什麼價值,還要向人炫耀,實在令人發指。中國就沒缺過這類人,只不過咱們80後的某些小屁孩表現的明顯些罷了。韓寒說:別以為我跟你們出生的時間接近些我就會幫你們。這樣的弊端發現了就得嚴肅的提出,嚴肅的置疑!80後混進了這種人,實在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