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母親的
1. 母親的雞蛋情結寫了哪幾件往事
母親的雞蛋情節,寫了四件往事。
小時候母親給我煮雞蛋,我不捨得吃,在小朋友面前炫耀。作者上學費用也全靠它,沒有作業本,母親就給作者幾個雞蛋,到商店賣掉再買作業本。母親給作者訂制新衣服硬是攢了兩斤雞蛋叫我到商店賣了,又攢了幾個月,終於湊夠了一件襯衫的錢。在我母親親自上街給我買了一件淺藍色的布料,請裁縫給我做了一件襯衫。作者考上大學,母親仍然養雞下蛋供作者上學,直到畢業。
這篇短篇小說也是十分的枸杞讀者對母親愛的深深思念,也是為了表達作者懷念和思念母親的一種情節。
2. 小學母愛的短篇小說800字
從小到大,我得到過許許多多的關愛,很多的關愛隨著歲月的流逝,已經在我的記憶里慢慢淡卻了,但是,有一個人的愛卻深深的刻在我的記憶里,永難忘懷,那就是媽媽給我的無微不致的關愛。
一年冬天的早上,我正要去上學的時候,媽媽從櫃子里拿出一件棉襖,走過來對我說:「孩子,把這件棉襖穿上吧,外面很冷,小心著涼了。」她一說完,就去上班了。我看著這件棉襖,心裡想:外面也不是那麼冷吧,用不著穿那麼厚的棉襖,更何況穿起來像一隻企鵝一樣,走起路來搖搖晃晃,多難看啊,或許同學們還會笑話我呢!我走到窗前,看看外面,媽媽已經去上班了,我就暗暗自喜,我才不要穿這件棉襖呢,於是高高興興地去上學了。」
走在去學校的路上,風吹得越來越大了,吹得我直發抖。我來到教室坐在座位上,搓著我冷冰冰的手,心想:要是我聽媽媽的話就好了,我真後悔。
放學了,我遠遠地看見了媽媽騎著摩托車朝我開來,當時我在打哆嗦,很怕媽媽會責怪我。誰知道,媽媽停下車,就急忙把我摟在懷里,搓著我的手,關切的問我冷不冷,完全沒有責備我的意思。媽媽還把她的棉襖脫下來,給我穿上,又把她的手套脫下來,讓我戴上,我坐上了車,媽媽載著我不顧寒風,朝著家的方向開去。這時,我感覺到,一股暖流流進了我的心裡,車載著人也載著愛,一路都是溫暖。
一路上,我穿著媽媽的棉襖,戴著媽媽的手套,感到整個世界都變得溫暖極了,不管寒風怎樣吹著我,都覺得不冷了。可是,媽媽的棉襖給我穿了,媽媽肯定冷極了,我抱著媽媽的腰,說:「媽媽還冷嗎?」媽媽對我說:「不冷,其實媽媽一點兒也不冷。」我聽著媽媽說話的語氣,就知道媽媽一定很冷的。可是,她為什麼不說呢?回到家的時候,媽媽問我:「你還冷不冷?」我回答說:「謝謝你,媽媽,我不冷了。」媽媽說:「這就好了,你不冷就好了。」媽媽一說完,就到廚房做飯了。我熱淚盈眶,心裡默默地感謝媽媽——這個為了自己寧可自己受凍的母親。
母愛是平凡的,也是偉大的。我長大以後,一定要報答媽媽對我的養育之恩。
3. 短篇小說5:《兩個頭》—母親的悔悟與艱難的抉擇
雅出院後,有父母陪伴,在家調理身體。
有一次,雅的領導、同事嵐、楓和麗一起去探望。
這是楓第一次去雅家,一進門,就感覺緊張和壓抑。房間布置屬於暗黑風格,一點兒不像女生住的房子。有一個諾大的酒櫃,上面整整齊齊放置很多酒。還有一個大大的黑色真皮沙發,上面卧著一隻巨大的、逼真的老虎,幾乎占據了半個沙發,虎視眈眈地盯著每一位走進來的人。楓突然打了個冷顫,渾身冷嗖嗖的。一個女孩子喜歡老虎,一個人住與虎為伴,太不可思議了。
麗年紀小,有點兒害怕,一直緊緊地跟著嵐姐,尋找著安全感。
閑聊過後,他們離開,雅的爸爸相送,嵐的媽媽在隔壁房子住著,邀請他們去她那邊坐坐。
「還不讓您去她家嗎?」領導關切地問。
「是的,但她吃我做的飯,我每天做好飯端到門口,他爸爸接過去給她吃。」雅媽媽邊說邊抹淚,「我不知道她為什麼那麼排斥我!我是她親媽呀。」
「你是不是做過什麼事情嚇著她了,或者強迫她了?」嵐姐問,「所以讓她耿耿於懷。」
「別人都說我強勢,雅又特別有主見,我們兩個一直針尖對麥芒地相處著。」
「您是不是愛強迫她做一些她不喜歡的事情?」
「在家都是我說了算。雅小時候比較調皮,很難管,我經常打她罵她,她不聽話,我都是為她好!」
「您要學會尊重孩子,與孩子和平相處。不能覺得是為她好,就精神綁架、武力強迫,這樣會害了孩子的。」
「在我們那兒,不聽話的孩子都是這樣管的,不是說棍棒底下才成才嘛。有些比我做得還過分,也沒啥事啊。」
「每個孩子的抗壓能力是不同的。有的人比較脆弱,有的人比較皮實。您的孩子估計精神上比較脆弱,抗壓能力差些。」
「雅的這個病沒啥吧?我看她平時都很正常,偶爾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會莫名其妙的哭,窩在那裡一動不動,吃不下什麼東西。」
「您千萬不要掉以輕心,這個病說大很大,說小很小,只要家人認識到,積極配合,在家人的關懷和理解下,會慢慢康復。」
「我以為女兒很快就能好......」
「她生病,肯定是長期的負面情緒壓抑,激發出來的,和她的成長環境有很大關系。」
「雅成為現在這樣,和您的強勢、高壓、不溝通、不交流、不理解有很大關系。」
「小時候的打罵,我以為長大她就會忘記的......」
「但您給她的童年陰影留下了,永遠留下了。您不尊重孩子,小時候不知道雅受了您多少委屈,由於力量的弱小,不敢反抗。但不代表您的教育方式就是對的。」
「小時候她不聽話,妹妹就很乖很聽話。我強迫過她吃不喜歡吃的菜,強迫過她穿她不喜歡的衣服,強迫過她好好學習,強迫過她上自己不喜歡的大學……可我都是為了她好啊。」雅媽媽繼續說,「現在發現我錯了!女兒都不肯和我說話。要知道這樣,我肯定不會那樣做!」
「做父母是一場修行,我們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雅的領導說,「但可以向別人請教、學習,做個尊重孩子、疼愛孩子、懂得孩子的合格父母。」
「我現在覺得我是個失敗的母親!在我女兒生病的時候,無能為力!如果我能替她得這個病就好了,看到女兒這樣,我特別難受。」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們的矛盾估計是從雅很小的時候開始的。所以只能慢慢地接受、慢慢地改變,相信有一天她就能體諒您的良苦用心,會選擇原諒你!還有除了你們的配合和陪伴,雅自己也要積極主動配合,這樣效果才會更好。」......
談完話,在回去的路上,他們陷入沉思。
楓突然想起一句話: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自己的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癒!以後,我要好好與兒子溝通交流,愛他、尊重他,和他一起成長。
兩個孩子的嵐姐心潮澎湃,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比什麼都重要,沒了它們一切歸零。
麗也說:「以後我還是要多和朋友、家人溝通交流,我不要獨來獨往、我不要孤單!
「看來以後,要加強一下師生心理健康這一塊了......」領導道,「外界環境影響,內心世界構建,都跟重要啊,現在的年輕人太脆弱了,經不起一點兒風吹雨打......」
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在單位領導和同事的關心下,在葯物的干預治療下,最重要的是在雅自己積極配合下,雅的精神狀態大大改觀,還長胖了一點兒,面色紅潤有光澤了,臉色也有了笑容,幾乎與正常人無異,除了偶爾的狀態不佳,要想徹底痊癒,還需要一段時間。
雅經過一段時間休整,想重返工作崗位,單位思考再三,讓雅再等等,再休息一段時間,工作不急,身體更重要。
又等了一段時間,還是沒被審批。雅有些內疚和忐忑,難道自己已經是個廢人了嗎?不能工作豈不是在拖後腿,給單位添麻煩?
經過內心的煎熬,慎重的思考。雅向單位申請自主擇業。
他們單位轉業,由於有知識有學歷,自主擇業後還可以找一份不錯的工作。因此,自主擇業反而很緊俏的。
雅是考慮到自身狀況,怕給新單位添麻煩才自主擇業。
領導考慮到雅的具體情況,說誰的自主擇業名額都可以沒有,雅的名額一定留著。
單位協助雅辦理好了各種手續,最後一關,轉業辦的工作人員要與雅面談。
面談時,工作人員發現了雅的異常,追問下才知道雅的真實情況,就把申請駁回了,對她的單位領導說:
「雅是軍人,是國家的人,生病了不能拋棄她,甩包袱!要先給她治好病,再談轉業的事。實在治不好,確診後可以辦病退。」
雅受此打擊,情緒波動有點兒大,受到一點兒刺激,病情有些惡化。
雅一直走不出自己設置的障礙和禁錮。她覺得所有人都和她對著干,拋棄她、遠離她!媽媽折斷她的夢想;前任背信棄義離她而去;她想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得;她想自主擇業而不得!太多的不順遂、不如意,讓她很崩潰!
雅鑽進了自己的牛角尖拔不出來,拒絕溝通、拒絕交流,封閉了自己。
2021年春節前夕,本是萬家團圓的時候。雅的單位多方聯系和咨詢。聯系了一家專門收治像她一樣的病患(只對軍人)。經過多次協商,跟她說,她病治好了就可以自主擇業,或者繼續教書,雅最終同意先去看病。
4. 與母親有關的小說、散文各一篇(篇幅短小)
小說
母親是無知的,小學念了三年就輟學了。十一歲開始割豬草、煮飯、洗一家人的衣服,幫著外婆拉扯其他六個兄弟姐妹。年少時的我在念了幾年書後,便開始拿學到的生字回家考母親,看到她困窘的表情,我就得意的搖頭晃腦拖長了音將生字念出來,來表示我的輕蔑。但我一直奇怪,無知的母親簡單的頭腦里怎麼會有那麼多深不可測的智慧,怎麼可以將一團團毛線織出花樣繁多的毛衣,怎麼可以將白襯衫發黑的領口洗回原色,又怎麼可以在過年的時節將家裡大大小小煩瑣的事打理得妥妥當當,我更無法想像,母親幾十年來怎麼能將買菜做飯洗衣服打掃屋子這些紛繁的家務在一個個重復的日子裡重復著再重復。
母親是吝嗇的,總想一個子兒掰成兩半花。我到現在仍清楚地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和母親上街,我哭了鬧了還賴了地,為了要買一瓶三毛錢的汽水,在對峙了十分鍾後,屈服的仍然是我。於是在學到「吝嗇」一詞後,便毫不吝嗇地將這個詞冠於母親頭上。直到多年後,母親用她吝嗇下來的錢供我念完了高中,念完了大學,我才由衷的感謝母親的吝嗇,才體會到母親度過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的艱辛。三年前,父親下了崗,拿微薄的下崗工資,母親就攬了織毛線手套的活,每雙一塊錢,一天下來最多織上十雙,就是十塊。每次回家,我看著母親在燈下穿針線,兩鬢竟已斑白,心不由的總是陣陣發酸,就叫她別再做了,我可以給足家用,母親便拿眼瞪我:「你自己那點工資也不多,大城市裡開銷大,我每天做幾塊錢,到時候你買房子也好補貼你一點……」其實她也知道,她織一年手套的收入也買不了城裡半個平方的房子。
母親是虛榮的,或許身為一個女人的天性吧。每次回家看她,她都要找個理由拖著我上街,到街坊朋友那裡轉一轉;給她買的衣服,她總是在走親訪友的時候穿,然後告訴別人是我買給她的。我知道她是想在別人面前炫耀一下她的兒子。其實我只是個小小的城市打工仔,又沒錢又沒權。而我知道在母親眼裡,我大學畢業,是有學問的;我在大城市裡上班,是有出息的;我常回家看她,是孝順的,於是簡簡單單地,我成了母親最大的驕傲。
母親五十四歲了,一天天在老,她手上皺紋彎曲,如最古老的文字,記述著她一生平凡的經歷,一世堅強的性格,一輩子對這個家偉大的愛。十一月初二就是母親生日,我想給母親買一束花,告訴她我愛她。
散文
人生旅途,我們總會遭遇這樣或那樣的不幸,這樣或那樣的困苦.我們寂寥的心靈何以慰藉,向誰傾訴,誰又能傾聽,為我們掬一捧同情的淚水,撫摸那孤獨的靈魂,我想,那人肯定是母親.母親不僅給我們生命,而且是我們生命的保護神.是我們生命航船的燈塔.
我們小時侯不諳世事,曾做過那麼錯事,給家人、給親戚、給朋友造成了許多的傷害,可母親卻很少責罵我們,用她那慈祥的眼光感化我們,教我們如何改正錯誤,如何坦盪的去做人,做個好人。
稍大後,我們在學校爭強好勝,或出盡風頭,因而遭到白眼和各種打
擊,幼小的心曾承受不了,幾回痛哭,或欲要輕生。是母親用她那溫暖的胸膛融化我們冰冷的心境,讓我們從夢魘中醒來,看清自我,認識自我,找回自我,看到前途,看到光明。
我們走上工作崗位,人世間的風風雨雨幾曾襲來,挫折和失敗不斷困擾我們,使我們焦頭爛額、舉步維艱,苟延殘喘。是母親用她那柔弱的臂膀,挽起我們幾欲崩潰的沉重頭顱,教會我們怎樣寬厚的看世界,怎樣挺起胸膛走路。
我們與母親相比,那是不能比的,用渺小來形容都是抬高自己、憐憫自己。我們罵人打架、曠課逃學、要吃要喝,可曾想過母親的感受;我們總怨恨母 親給的錢少,讀高中、上大學、結婚總向母親伸手要錢,可從來沒想過那是母親一口飯、一口菜節省下來攢的,那是因為愛你才付出而苛刻自己的。我們什麼時候真 正的關心過自己的母親,是在外面漂泊了許多年以後、是受到他人孝敬母親的觸動、是母親那七十歲、八十歲耄耋之年整數的壽誕之日、還是母親病重你守在母親病 榻床頭那個不眠之夜?也許是,也許都不是。許在你驀然回首間,你發覺母親已白發蒼蒼,滿臉皺紋,母親的青春已不在,母親的歲月已不多,只有這時,你才真正 關注母親。可那又能怎樣,一聲問候、一盒禮品、一沓鈔票就能贖回心靈的愧疚嗎?在母親看來,這也就夠了,也就很知足很幸福了。可那與母親為你付出相比,怕 萬分之一都不到啊。
我們時常帶著這樣的愧疚和無奈看望母親和離開母親,帶著這樣的感覺走入茫茫的人海,帶著這樣的感覺走上疲於奔命的工作崗位,同樣,也帶著這樣 的感覺走入母親節。在此時,我們除了對母親說聲快樂、健康、幸福、長壽外,是否還要說點什麼。一句兒行千里母擔憂,已道出了母愛真諦,一首「遊子吟」已寫 盡兒女抱恩情懷。
5. 關於母愛的短篇小說片段
我的母親她雖沒有誘人的外貌,過人的智慧,但她卻有顆善良,願意為我們付出的心.自懷胎十月到如今,她對我的愛從未少過一絲一毫,不管是吃的,穿的,用的,她都會盡力讓我們得到不比別人少.
別人都說媽媽是個節儉,樸素的人,她是可以每天穿的花枝招展,穿金帶銀,但她卻選擇省下這些錢當作我們教育津貼,想到這兒,心中不禁一振,母親這般省吃儉用,都是為了我們,我卻成天計較到底跟弟弟誰獲得的較多,不知足…真是慚愧啊!
雖說母親節時,總會送上一張貼心的小卡,一個溫暖的擁抱,但這都只是一時的,媽媽為我們辛苦十幾年,我們卻只在一年一度的母親節讓她休息僅僅一天…現在的小孩啊~都被寵懷了!以前的農業社會由於賺錢辛苦,謀生不易,小孩總會很識相的幫爸媽賺錢養家,而不會像現在,為了趕流行,不惜花費大量資本追求理想的外貌,身材,好跟同儕比較.就如賴東進先生的"乞食因仔",因為過於貧窮,生為家中年長者,必須靠自己的力量來養家活口,他們總不埋怨,不會因自己的需求而浪費家中任何一毛錢,只是盡力為家而奮斗.
論到母愛,我覺得洪醒夫先生的"紙船印象"描寫的十分深入,他以母親摺紙船為出發點,進而談到母愛的偉大.下雨天,他的母親心中雖仍惦記著田裡的農物,但卻仍心平氣和的為他摺紙船,好讓孩子們在雨天里也有歡笑.表面上像是在回憶童年玩紙船的種種,但細細咀嚼文章的字義後,將會有很大的收獲.
近年來,新聞上總一次又一次的報導孩子對生他的母親忘恩負義,與母親大打出手,只因媽媽太嘮叨!這樣卑鄙無恥的事竟然也做的出來!!!他們難道沒想到自己能站在這世界上,都是母親一手栽培的麼! 這些人真該將他們千刀萬剮!
母愛真的好偉大,我不明白,為什麼世上母親能為孩子犧牲這麼多! 換做是我,我大概會因為太辛苦,太累而偷懶,不願付出…
決定了!從今天起我要先從小地方做起,先以童子軍日行一善的精神,媽媽一回來,給她一個大擁抱加一個香吻,幫他捶背,讓他每天都像在過母親節,等我長大,第一次賺的薪水就要用來請他吃一頓大餐~現在,母親的快樂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動力!
6. 關於描寫母親的散文小說
我從不肯妄棄一張紙,
總是留著——留著
疊成一隻只很小的船兒,
從舟上拋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疊著,
總希望有一隻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
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
和悲哀歸去。
永恆的媽媽
當第一次睜開初生的雙眸
最先看到的是人母的無比聖潔
慈愛的睇視和欣喜的淚流——
眼睛一眨不眨,仔細的盯著你
你朦朧無知的心本能地律動
卻無法表述親情只一陣四肢亂舞
急得你——忍不住大聲啼哭
經過多少個日日夜夜的撫育
終於坐直子你小小的身軀
在調整了情商和智商之後
決不等待,徑直喊出了生命中
最珍寶的第一聲——媽媽
這是最感人的原始蘊蓄
無論世界上流韻著多少種語言
只有這一聲呼喊絕對的相同
沒有什麼樂音,沒有什麼詩歌
能比這一聲更動人
別老母 黃仲則
搴幃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哭.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陶潤之
母愛詩歌
我走了,媽媽
我走的時候
噙一眶淚水
沒有回頭
沒有敢回頭
我知道那不經意的回首
會讓你的不經意的眼神
辛酸的笑容將我挽留
我知道
你臉上一定掛著微笑
可你的心在流淚啊,媽媽
兒心裡明白
你只說了句:去吧,孩子
倦子歸時,媽媽等你
我走了,媽媽
我走的時候
噙一眶淚水
沒有敢回頭
當我轉過門前的那片楓林
你看不見我了
當楓林那濕濕的淚雨從心裡流出
你看不見我了
只是啊,媽媽
我再不能抑制,再難止住如線的淚水
我回頭了,媽媽
我才敢回頭
我還是回了頭
盡管淚眼看不見黃土
但是我知道
媽媽,你還在扶門張望你的兒子
久久的,不願回頭
多少次夢中哭著,喊著
媽媽,我要回家
多少次夢中看見,媽媽
你用你溫暖的手輕輕地
撫摸著我哭泣的傷口
哦,媽媽
我知道,你一直在我身後
帶著鼓勵的目光
含著希翼的眼神
掛著等待的笑容……
我知道了,媽媽
你一直站在我身後
每當午夜夢回
總有一個聲音:去吧,孩子
倦子歸時,媽媽等你
慈母愛子,非為報也。〖漢〗劉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
一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勸孝歌》
母稱兒干卧,兒屎母濕眠。《勸孝歌》
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勸孝歌》
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勸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
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兒語》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唐〗韓愈
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錦》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
母親,人間第一親;母愛,人間第一情。字嚴
世上惟一沒有被污染的愛——那便是母愛。字嚴
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
父之美德,兒之遺產。字嚴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對聯》
有子且勿喜,無子固勿嘆。〖唐〗韓愈
人見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格言聯璧》
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聯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詩經》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
婦不順也。 〖南北朝〗顏之推
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呂公著
父母所欲為者,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 《格言聯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費孝通
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逢,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揮.
感人哪!我都要哭了,尤其是紙船,冰心寫的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張潔
原文:
一九九一年七月底,媽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衰老了,身體也分崩離析地說垮就垮
了。好像昨天還好好地,今天就不行了,連個漸進的過程也沒有。
而媽可能早有預感。
她去世後唐棣學生時代的好友石曉梅對我說,六月份她來看媽的時候,就覺得媽明顯的
衰老了。媽去拿筆記本,想要記下曉梅的電話。可是剛拿出筆記本就茫然問道:「我拿筆記
本幹嘛?」
曉梅說:「您不是要記我的電話嗎?」
就是這次,媽非常傷感地對曉梅說:「我再也看不見唐棣了。」
曉梅說,以前媽也常說這樣的話,但她從未介意,因為上了年紀的人常做如是之說。可
是這次,媽再這樣說的時候,曉梅覺得她是真的再也看不見唐棣了。
一九八七年她得黃膽性肝炎以後,我每半年帶她做一次B超,檢查她的肝、脾、腸、子
宮等等,醫生每次都說她什麼病也沒有,一定能活到一百歲。
我雖然不敢奢望母親活到一百歲,我想她活到九十、九十五歲是不成問題的。
我這樣盲目的樂觀,還可能是因為媽太自強、太不需要我的關照,什麼事都自己做。就
在一九八七年秋天因為黃膽性肝炎住進醫院的前幾天,還自己步行到魏公村口腔醫院看牙呢;
就在她去世前的五六個月,還給我熬中葯呢。
就連胡榮都看出,一九八四年唐棣走後,媽老了一大截。一九八七年得了黃膽性肝炎
後,又明顯地老了一截。而我卻總是看不到媽的衰老,我對她的關切,是不是連外人都不如?
醫生的良好祝願正中下懷地鼓舞了我、歡愉了我,從而也麻痹了我。它深深地印在我的
腦子里,從而忽略了媽畢竟是八十歲的老人,以至我大意失荊州。這可能也是造成她在不該
過世的時候卻過世了的原因之一。
而且我那時不知為什麼愚蠢地認為,那個半年一次的B超檢查,就是媽整個健康狀況的
鑒定,既然做B超的醫生說她什麼病也沒有,她就真是什麼問題也沒有了。我現在悔之晚矣
地悟到,其實B超了解的只是腹腔方面的情況,至於心、肺、腦方面的情況還是一無所知。
以我的智力來說,這本是略動腦筋就能想到的事,然而我卻沒有想到。
我算是大不孝了。
媽年事漸高以後,我並沒有經常守在她的身旁,而是把她丟給小阿姨,或遊走列國他
鄉;或應酬交際;或忙於寫作;或去陪伴我的先生……以為有小阿姨在她身邊,什麼問題都
解決了。
盡管現在我不論走到什麼地方都把媽的一點骨灰帶上,可這還有什麼用呢?在她老邁力
衰,最需要我左右一旁的時候,我卻把她遠遠地丟下了。
一九九一年七月初我到哈爾濱大慶採油七廠采訪,她比我哪一次外出都更想念我。聽小
阿姨說,她不斷地說:「張潔快回來了,張潔快回來了。」好像在為無人照顧的自己鼓勁。
可是我在哈爾濱給她打長途電話,問她各方面情況如何的時候,她老是說,「沒事,挺
好的。」
有一次她便結得特別厲害,急切地念叨著:「張潔要是在就好了,張潔要是在就好
了。」而我卻遠在哈爾濱的大慶採油七廠。
多少年來都以為媽的便結是老年人的通病,後來才知道,那是由於她的腦垂體瘤已經發
展到不能正常分泌身體各系統所需要的內分泌,從而影響了身體各系統的功能所致。
她從不要求我的關照,從不抱怨我在她八十歲的高齡,總是大撒手地把她丟給小阿姨。
她終於禁不住對小阿姨這樣念叨我,一定是因為身體異常不適,有一種到了緊要關頭的
直覺。
我在哈爾濱呆了不過十幾天。一到家就發現,短短幾天里她就顫顫巍巍地駝了腰。走起
路來磕磕絆絆,舉步維艱,兩只腳掌嚓、嚓、嚓地磨蹭著地面。
褲帶也常常忘了系,吊吊地拖垂在襯衣下擺的外面。
媽再不是那個不管什麼時候都利利索索的媽了。
可我還是想不到,或不願意那麼想,媽是不行了。我還以為,或我寧肯以為她不過是在
懈怠自己。
我說:「媽,您怎麼這樣走路,好好走。」
或者我內心深處已模模糊糊地感到,媽也到了人生的最後階段?不管我多麼一廂情願地
認為媽能活到九十五。否則為什麼一見媽那個樣子走路我就心裡發緊?心裡越是發緊,才越
是輕描淡寫地對媽說:「媽,好好走。」
她就抵賴、隱瞞、解釋著,說她腳痛;或是鞋不合適;或是剛睡起來、剛坐起來,腿腳
還沒活動開……
也許她心裡早就明白,否則為什麼老是找出各種理由來矇混我,也矇混她自己——那可
怕的結局不可避免地快要到來。
那個時候她大概就知道,她其實已經不行了。可是她不肯對我說實話,她怕我受不了這
個打擊——一直是互相攙扶才能掙扎過來的、只有我們兩個人組成的這個列隊,即將剩下我
一個人了。
所以她的抵賴、隱瞞、解釋里,總含著隱隱的歉疚。好像她不但不能再扶我一把,反倒
把我一個人丟下,讓我獨自在這實在沒有多少樂趣,甚至苦不堪言的人生里繼續跋涉、掙
扎,是對我的一種背棄。
兩隻眼睛,也總是老淚凄凄的。
多少年來我們一直聽信眼科醫生的話,媽的視力不好,是因為長了白內障的緣故。而白
內障一定要在它的翳子蒙上整個眼睛後才能手術。我們不懂,不懂也沒問個明白,為什麼十
幾年過去,媽的視力差不多等於零了,翳子還沒有蒙上她的眼睛?
有兩次胡容來看她,恰好我不在家。她應聲開門之後竟看不清是胡容,問道:「你找誰
呀?」
胡容說:「姥姥,您怎麼連我都認不出來了?」
媽說:「哎呀,聽聲音才聽出來是你。」
到一九九一年更是出現了重影。媽常說,有時能看見兩個我;有時半夜醒來,老看見屋
子里有人,或有幾個小孩在亂跑。「剛開始我還挺害怕,後來就習慣了。」媽說。
現在,不用念醫學院我也懂了,一個人的眼睛如果查不出別的毛病,視力卻越來越差的
話,就應該考慮是否是瘤子壓迫視神經的緣故。可是卻沒有一個念醫學院的眼科醫生想到這
一點。說他們是庸醫恐怕不夠公正,只能說他們沒有想到。如果他們當中有一位能夠研究一
下,一個視力已經近乎零的白內障患者,他的翳子還蒙不上整個眼睛,是否和腦子里發生占
位性的病變、壓迫視神經有關?如果那樣,媽早在她還可以承擔手術的年齡就做手術的話,
我現在還有媽。
張潔(1937~)
當代女作家。中共黨員。美國文學藝術院榮譽院士,國際筆會中國分會會員,中國作協第四、五、六屆全委會委員、第七屆名譽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為國家一級作家、國務院授予的育特殊貢獻作家。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獲得短篇、中篇、長篇小說三頂國家獎的作家,並創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連冠」紀錄。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長篇小說《無字》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獲得兩次茅盾文學獎的作者。
原籍遼寧撫順,生於北京,幼年喪父,從母姓。讀小學和中學時愛好音樂和文藝。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到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197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從森林裡來的孩子》,獲同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翌年加入中國作協。1982年加入 國際筆會中國中心,並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美國參加第一次中美作家會議。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張潔小說劇本選》,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方舟》,小說集《祖母綠》,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全國第2屆茅盾文學獎,曾被譯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種文字出版)。《只有一個太陽》,長篇散文《那個最愛我的人去了》,散文集《在那綠革地上》以及《張潔集》等。張潔獲義大利1989年度「瑪拉帕 爾帝」國際文學獎。她的《誰生活得更美好》、《條件尚未成熟》分獲1978年(首屆)、1979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祖母綠》獲全國第3屆優秀中篇小說獎,,《沉重的翅膀》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無字》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北京市第三屆文學藝術獎,《小說選刊》2001—2002年優秀長篇小說獎,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第二屆女性文學獎,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短篇小說《有一個青年》改編拍攝成電視劇播映,張潔以「人」和「愛」為主題的創作,常引起文壇的論爭。 她不斷拓展藝術表現的路子,作品以濃烈的感情筆觸探索人的心靈世界,細膩深摯,優雅醇美。
2005年,長篇小說《無字》獲第6屆茅盾文學獎,是我國唯一榮獲兩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家。(網路知道)
7. 母親的房子蔡崇達讀後感300字
今天讀了蔡崇達的一篇短篇小說《母親的房子》,文章開篇寫到:「母親還是決定要把房子修建完成,即使她心裡清楚,房子將可能在半年或者一年後被拆遷到。」開篇就寫了一個固執到讓人不能理解的母親。隨著文字慢慢地展開,文中的我也從不理解母親到理解母親,最後支持母親蓋房子。文章結尾寫到:「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終究被拆掉了,即使我有一段時間里買不起北京的房子,但我知道,我這輩子有家可回。」我不僅理解了母親,也從母親蓋房子的執著中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家園。
我的父母親也曾有這樣一個看似瘋狂的、不能為我們理解的舉動。這幾年村裡一座座樓房拔地而起,家家把自己的房子、院子修整得舒舒適適,漂漂亮亮,但我家的房子依然是二十年前建的。那時父母親蓋起了當時村裡最流行的房子,堂屋是五間,明三暗五,東西同時蓋起了配房,外面貼上了白色的瓷片。地面用水泥進行硬化,院子里栽上幾棵果木樹,整齊,美觀。那時的父母親奮鬥了大半輩子,蓋起了這樣的房子,加上當時我們兄妹三人的成績在我們那個小村是響當當的。那時的他們收獲了多少人羨慕的眼光。
而今天就不同了,村裡一家家建起了樓房,我們家那二十年前建起的房子就顯得如此的落寞,就像一個曾經年輕漂亮的美人,被歲月雕刻了層層疊疊的皺紋,比這更令人悲哀的是周邊美女如雲。這一切讓曾經要強的父親下定決心要蓋一座樓房。在這座房子的旁邊有一個大坑,坑旁邊有一片院子,這就是父親選的樓房的新址。
父親丈量地基,計劃蓋幾層,多長多寬,計劃需要多少錢,這不是一個小數目。於是父親找兩個兒子商量,遭到了兩人的反對。我們都覺得大家也不準備在家裡住,都要在城裡買房子,平時回家時也能住得開,沒有必要花冤枉錢,況且大家經濟上都不寬裕。我們的反對如此堅決,父親的計劃就在這一片反對聲中擱淺了。我當時很不能理解他當時的想法,但今天讀到蔡崇達的這篇文章,我忽然有那麼一點理解父親了。
父親活了大半輩子,一直是勤勞努力的,他竭盡全力讓我們生活得更好,他自己通過自己的努力活出了自己的體面,自己的尊嚴。但如今呢?曾經讓他引以為豪的孩子長大了,成家了,有了自己的生活。但只有他們還生活在鄉村,而鄉村的外在在改變,而他除了變老外,曾經讓他引以為豪的房子顯得如此落伍,這應該是要強的父親很受傷的。可惜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打算,而這個打算與父親的打算不同。我終於理解了父親的苦楚。
父親後來還是妥協了,不再提自己的那個打算了。是因為弟弟轉業回家了,離他並不遠?還是因為年紀大了,身體也大不如以前,也不願意替兒女操心了,我不得而知,也沒有問他。但父輩真的不易呀!
8. 描寫母親的短篇散文,或小說(名家寫的)
老舍《我的母親》
9. 高爾基的《母親》的內容提要
內容提要
《母親》是高爾基最優秀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滲透著對歷史進步的堅強信念,體現了在革命的發展中
表現現實的創作原則。列寧最初看到《母親》的手稿時,就肯定了它的現實意義。閱瀆本書最大的收
獲是堅持真理。
本書的全澤本由著名翻澤家吳興勇、劉心語根據俄文版《母親》翻澤。
作者簡介
高爾基(1868-1936年),蘇聯作家,出生於諾夫哥羅德市(今高爾基市)中一個木工家庭。高爾基是無
產階段文學和蘇聯文學的奠基人,他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確定了蘇聯文學的創作方法。
1892年發表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1898年出版兩卷集《隨筆和短篇小說》,從此蜚聲俄國和歐
洲文壇。1901年創作了被認為是「革命的宣言書」的散文詩《海燕之歌》,1906年寫成長篇小說《母
親》是公認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奠基之作。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高爾基寫了回憶錄《列夫·
托爾斯泰》和特寫《列寧》,完成了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等幾部作
品。1934年當選蘇聯作家協會第一任主席。高爾基的作品和文學理論對中國革命文藝的成長發生過深
遠的影響。
10. 泰戈爾《母親》原文
《母親》
印度·泰戈爾
我不記得我的母親
只是在游戲中間
有時彷彿有一段歌調
在我玩具上迴旋
是她在晃動我的搖籃
所哼的那些歌調
我不記得我的母親
但是在初秋的早晨
合歡花香在空氣中浮動
廟殿里晨禱的馨香
彷彿向我吹來母親的氣息
我不記得我的母親
只是當我從卧室的窗里
外望悠遠的藍天
我彷彿覺得
母親凝住我的目光
布滿了整個天空
(10)短篇小說母親的擴展閱讀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印度著名詩人、作家、哲學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生於加爾各答市的一個富有哲學和文學藝術 修養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
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 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著名遺言《文明的危機》。
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共寫了50多部詩集,被稱為"詩聖"。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 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諸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文、史、哲、藝、 政、經范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精。
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 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