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契訶夫短篇小說里的人物分析

契訶夫短篇小說里的人物分析

發布時間: 2023-01-15 06:09:19

① 概括《苦惱》文中約納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

小說主人公約納·波塔波夫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窘迫貧困命運悲慘,孤寂凄涼,無處訴說苦悶。

《苦惱》一文借寫馬車夫姚納無法訴說自己內心苦惱而最終只有和小母馬訴說的事,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與人關系的自私、冷漠。

全篇作品以題記「我拿我的煩惱向誰去訴說」為情節線索,依次寫出了姚納與馬各懷苦惱與心事,姚納向人訴說苦惱的連續失敗,向馬傾吐內心感情的成功。



(1)契訶夫短篇小說里的人物分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苦惱》寫於1886年,是契訶夫短篇小說中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托爾斯泰列為作者的「第一流作品」。當時,俄國正處於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時代。

由於七十年代興起的「民粹派」採取暗殺手段成功地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卻未能推翻專制制度,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變本加厲地鎮壓革命人民。

革命者成批地被絞死和流放,知識分子中普遍出現絕望情緒,窒息的政治空氣使許多人變得麻木、冷漠,充滿庸俗習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更是貧苦不堪。

契訶夫目睹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群眾思想的麻木,以深廣的憂憤投入創作。他除了用諷刺的批判的筆觸寫下了大量揭露社會丑惡的作品外,還寫了不少同情受侮辱受損害的小人物形象,用以控訴造成小人物不幸命運的社會黑暗。

②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摘抄及賞析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契訶夫短篇小說選摘抄及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變色龍》

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

在這篇著名的小說里,他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個專橫跋扈、欺下媚上、看風使舵的沙皇專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把諷刺的利刃對准沙皇專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動政權爪牙們的無恥和丑惡。

小說的內容富有喜劇性。

一隻小狗咬了金銀匠的手指,巡官便來斷案。

最突出的是奧楚蔑洛夫這一人物,從他對下屬、對百姓的語言中表現他的專橫跋扈、作威作福;從他與達官貴人有關的人,甚至狗的語言中暴露他的阿諛奉承、卑劣無恥;從他污穢的謾罵隨口噴出來揭開他貌若威嚴公正裡面的粗俗無聊。

同時,作者故意很少寫他的外貌神態,令人可以想像:此人在說出這一連串令人難以啟齒的語言時,竟然是臉不變色心不跳的常態,由此更突出了這一人物丑惡的嘴臉、卑劣的靈魂。

奧楚蔑洛夫在短短的幾分鍾內,經歷了五次變化。

善變是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徵。

作品以善於適應周圍物體的顏色,很快地改變膚色的「變色龍」作比喻,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如果狗主是普通百姓,那麼他嚴懲小狗,株連狗主,中飽私囊;如果狗主是將軍或將軍哥哥,那麼他奉承拍馬,邀賞請功,威嚇百姓。

他的諂媚權貴、欺壓百姓的反動本性是永遠不變的。

因此,當他不斷的自我否定時,他都那麼自然而迅速,不知人間還有羞恥事!「變色龍」——奧楚蔑洛夫已經成為一個代名詞。

人們經常用「變色龍」這個代名詞,來諷刺那些常常在相互對立的觀點間變來變去的反動階級代表人物。

對他們說來,毫無信義原則可言。

萬物皆備於我,一切為我所用。

他們這一夥不就是現實生活中的變色龍——奧楚蔑洛夫嗎?

《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

它沒有風花雪月的景物描寫,也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安排,作家在描述一個警官偶然審理一件人被狗咬的案情中,只用寥寥幾筆,就極其簡練、鋒利地為我們勾勒出一個靈魂丑惡,面目可憎,看風使舵的沙皇走狗——警官奧楚蔑洛夫的形象,寄寓著一個發人深思的主題。

《變色龍》使我了解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俄國沙皇封建專制獨裁統治的黑暗。

理解以奧楚蔑洛夫為代表「變色龍」似的政府官員正是這種黑暗統治的產物。

《苦惱》

《苦惱》是契訶夫短篇小說中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托爾斯泰列為作者的「第一流作品」。

當時,俄國正處於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時代。

由於七十年代興起的「民粹派」採取暗殺手段成功地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卻未能推翻專制制度,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變本加厲地鎮壓革命人民。

革命者成批地被絞死和流放,知識分子中普遍出現絕望情緒。

窒息的政治空氣使許多人變得麻木、冷漠,充滿庸俗習氣。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更是貧苦不堪。

契訶夫目睹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群眾思想的麻木,以深廣的憂憤投入創作。

他除了用諷刺的批判的筆觸寫下了大量揭露社會丑惡的作品外,還寫了不少同情受侮辱受損害的小人物形象,用以控訴造成小人物不幸命運的社會的黑暗。

作品由三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用一個街頭即景畫面,寫車夫姚納和他的小母馬。

姚納被失去兒子的痛苦折磨得麻木了,小母馬也在默默地想心事,他們可憐地佇立在風雪之中,與周圍喧嘩、熙攘的世界格格不入。

第二部分從「姚納和他的小馬」到「就會嗚嗚地哭起來」。

這部分是小說的主幹,主要寫姚納向人傾吐內心苦惱時的種種遭遇,它包括四個層次:第一層,他拉軍人到維堡區去,寫軍人對他的冷漠;第二層,他拉三個尋歡作樂的青年上巡警去,寫青年人根本不聽他的苦訴;第三層,他遇到看門人,想跟他攀談,可看門人指責了他;第四層,他和住處的小夥子訴說,小夥子卻蒙頭睡著了,寫他遇到那麼多人,竟沒有一個人同情他。

於是他向馬訴說他的心裡話。

第三部分從「出去看看馬吧」到全文結束,描寫姚納只能向馬傾訴苦惱,馬成了他唯一可以得寬慰的動物。

全篇作品以題記「我拿我的煩惱向誰去訴說」為情節線索,依次寫出了姚納與馬各懷苦惱與心事,姚納向人訴說苦惱的連續失敗,向馬傾吐內心感情的成功。

所有的情節內容都緊緊圍繞著姚納深懷苦惱傾訴苦惱的動機和行為展開。

首尾互相呼應並形成對照,首尾人與馬的關系又與中間部分人與人的關系構成對比,因此全文結構緊密、中心突出,又如行雲流水,渾然一體。

這篇描寫小人物悲劇命運的憂憤深廣之作,讀來令人震顫而又耐人尋味。

它的思想內含,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

第一,作品表現了黑暗現實中的小人物悲慘無援的處境和苦惱。

車夫姚納身處社會的下層,軍人可以向他發脾氣,青年們隨意取笑漫罵他,揚言「給他一個脖兒拐」邊看門人和他的同行都對他的痛苦無動於衷、缺乏同情心。

他的生計也很艱難。

午飯前出來到「黃昏的暗影籠罩金城」,他還沒拉到一趟生意;奔波到晚上十點鍾,竟然「連買燕麥的錢還沒掙到」。

他的遭遇又極其不幸,老婆早已去世,唯一可寄託希望的兒子又新近病逝。

作者真實地刻畫了一個地位低下、苦苦掙扎、命運悲慘的小人物形象。

他的不幸,正是當社會壓迫的結果。

然而,對姚納來說,最苦惱的還不是他的現實境遇,而是他的痛苦無處訴說,無人理解和同情,心靈的孤寂和折磨比現實生活的不幸更難以承受。

作者寫出了他在浩大無邊的苦惱摧殘下的內心麻木;他一動不動地任憑風雪的襲擊,他無心拒絕不公道的車價,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旨」。

但作為一個活人,他畢竟還有向人傾吐苦惱、與人交流情感的渴望。

然而在偌大的社會中,他卻找不到一個關心同情、能分擔他的苦惱的人,他只能在馬身上實現他那小小的可憐的心願。

一個小人物孤單寂寞,壓抑滯重的心態由此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他的麻木、忍受和不覺悟,既是生活的賜予,也是他無法通過斗爭改變自己命運的心靈桎梏。

作者哀其不幸之餘,也不無怒其不爭的意味。

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昏聵和人與人關系中的自私、冷漠。

作者通過馬車夫姚納一心想傾訴他的苦惱而結果卻處處碰壁的情節,寫出了現實生活和社會心態的一個縮影。

人們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人際關系被市儈意識支配,難以溝通感情、互相理解,從而顯示出整個社會的黑暗和冷酷無情。

軍人與追求享樂的青年對小人物的不幸漠不關心,這里有社會地位的隔膜。

然而,與窮車夫處於同一階層的看門人和青年車夫也無動於衷,這就更深刻地提示了當時社會人與人關系中的冷漠無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令人窒息的社會氛圍終於把姚納推向小母馬,他在對馬的傾訴中得到了人間得不到的安慰和同情。

作品凸現了人不如馬的昏聵現實。

作者以深沉的感傷和強烈的憤慨,對此加以無情的揭露和否定。

三、抒寫了作者自己的無處言說的苦惱心境。

當時,契訶夫正為探求真理不得而苦惱。

他的這種心境,反映在《沒意思的故事》的情節之中,也寄寓和流露在姚納這個形象的塑造上。

在敘述馬車夫不幸遭遇和內心苦惱的過程中,尤其在姚納只得對小母馬傾吐悲苦的描寫中,作者本人的那種苦悶、悲哀和默默之情是溢於言表的。

題記:「我拿我的煩惱向誰去訴說」?更具有一種自我表白的意味。

小說寫道:「那苦惱是浩大的、無邊無際的。

要是姚納的胸裂開,苦惱滾滾地流出來的話,那苦惱彷彿會淹沒全世界似的,可是話雖如此,那苦惱偏偏沒人看見。

那份苦惱竟包藏在這么渺小的軀殼里,哪怕在大白天舉著火把去找也找不到……」這既是客觀寫實,也是主觀移情。

作者在同情小人物命運、抨擊社會的黑暗的描繪中,又表現出自己的那種看不到前途和光明的無可奈何的態度,那種還在黑暗中摸索而苦無出路的心境。

一是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

作者在作品中,將「人與人」的關系與「人與馬」的關系相對比。

用人的冷漠、自私和不耐煩和小母馬「聽著,聞聞主人的手」形成強烈的反差,用人的悲苦和小母馬的凄苦相對雙,形成相互間的一種比襯,更顯示出人馬相同的悲苦命運。

最後姚納與馬相依為命,更加比照出姚納牛馬般的社會地位和現實處境,具有強烈的震憾人心的力量和催人淚下的藝術效果。

二是用對話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心態。

契訶夫與其他一些俄國作家不同,他筆下的人物對話精當簡練,毫無見長羅嗦之感。

人物對話不僅符合特定環境和場合下人物的性格邏輯,而且能恰當地映射出人物此時此景的內心活動。

三個青年的對顯示他們尋歡作樂、玩世不恭的性格,姚納挨了他們一巴掌還說:「嘻嘻!……好有興致的`幾位老爺……」。

內心正轉著這樣的念頭:他們有興趣和他打玩,大概也有興趣聽他談談兒子。

同時,姚納的對話也反映了他老實巴結、逆來順受的性格和急於傾訴愁苦的心情。

這對刻畫馬車夫的性格特徵和深層心理狀態起了很大作用。

三是富有深刻內涵的細節描寫。

俄國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列賓曾就契訶夫小說贊嘆道:「簡直無法理解,從一篇如此簡單、平淡、甚至可以說是貧乏的小說中,怎麼弄到最後竟會浮現這樣不可抗拒的深刻龐大的具有人類意義的思想……我深受震驚,無限神往……您是一位多麼了不起的大力士」。

(《契訶夫作品、書信全集》第8卷第92頁)這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小見大,平淡中見深刻的出色的細節描寫。

《苦惱》中沒有巨大的場面和引人入勝的曲折情節。

它的整個故事都建立在馬車夫想找人傾訴兒子死了這一細節描寫上。

但這件日常小事和小人物小小的可憐的心願卻折射出整個社會遭遇和悲劇命運。

小說結尾姚納對馬傾訴衷腸的細節描寫,更是強烈地突出和深化了主題,給讀者以巨大的震驚和長久的回味。

此外,以二十個戈比坐一趟車既寫出了三個青年的耍懶,又刻畫出姚納為苦惱壓倒而無心講價錢;關於「娘兒們」的評價,寫出了姚納輕視婦女的傳統思想弱點,以及當時小人物雖孤苦無援,但地位還在婦女之上的社會現實;這些都是內涵深刻而豐富的細節刻畫。

《套中人》

是契訶夫短篇小說的代表作。

小說主人公別里科夫是一所中學的希臘語教師,他性格怪僻,思想守舊,行為可卑又可笑。

他懼怕生活中哪怕是極微小的變動,凡是他認為脫離常規、違反法令的事,都使他悶悶不樂。

他還盯梢、告密,全城的人都怕他,十多年來人們一直戰戰兢兢地過日子。

當有人好心成全他與活潑開朗、愛唱愛笑的瓦連卡的婚事時,他竟憂心忡忡,徹夜難眠,生怕鬧出什麼亂子來,遲遲不敢求婚。

"自行車事件"後,他被嚇得生了大病,不久便一命嗚呼。

③ 契訶夫小說的一個人物淺析

別里科夫
《套中人》寫於19世紀90年代末,此時,俄國新的革命高潮正在醞釀。面對日益壯大的革命力量,沙皇當局便以強化國家機器來維持其統治地位,因此,此時的俄國正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身處這一恐怖環境中的俄國知識分子,正如高爾基《海燕》中所描寫的,有在「烏雲和大海之間」「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高傲地飛翔」的海燕,但也有被「那轟隆隆的雷聲嚇壞了」「膽怯地把肥胖的身體躲藏在懸岩底下」的海鳥與企鵝。《套中人》中的別里科夫就是一個海鳥與企鵝式的害怕變革,苟且偷安,甚至甘心充當沙皇鷹犬的知識分子形象。
綜觀全篇,契訶夫筆下的別里科夫是一個可惡可憎,然而又可悲可憐的人物。他的最大特點是把一切都裝在套子里。首先,在生活上,他用各式各樣的套子把自己里里外外裹得緊緊的,包得嚴嚴的。他常常晴天穿靴子、帶雨傘,坐車支車篷,房子不管怎樣悶熱,他也不開門窗。睡覺時,除帶上睡帽、穿上睡衣,還要把腦袋蒙在被子里。他不僅要將自己的軀體和物品用套子套起來,而且連自己的思想、精神也要「套」起來。政府告示、法令和保守報刊的文章,是他思想的惟一準則。凡是脫離常規、不合規矩的事,雖然與他無關,他也很不高興。這個別里科夫不僅把自己的一切都藏到套子里,令人生厭的是,他連周圍的一切也不放過。城裡新設一個茶館、一個閱覽室、一個戲劇小組,他便驚恐不已:「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來」;同事參加祈禱式去遲了,聽到中學生頑皮鬧事的流言,他心慌意亂:「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來。」十多年來,教師、校長、甚至全城的人都戰戰兢兢地過日子,整個城市死氣沉沉。人們之所以怕他,是因為他有著沙皇政府作後盾。他扮演的也正是舊制度、舊秩序、舊傳統的衛道士的角色。因此,作為這一角色的別里科夫是可憎可惡的。然而,作為一個小人物的別里科夫,他實際上也是一個受害者,「套子」在危害別人的同時,也毀壞和扭曲了他正常的人性。因此,綜觀他的一生,又是可悲可憐的。通過他在婚姻事件引起的沖突中,我們足可以看到他悲劇性的一面。對於四十多歲還沒成家的別里科夫來說,戀愛結婚實在是一大樂事,可他遲遲不敢求婚,是因為害怕結婚會鬧出什麼亂子來。當他被柯瓦連科從樓上推下來,他最害怕的是「這樣一來,全城的人都會知道這件事,還會傳到校長耳朵里去,還會傳到督學耳朵里去。哎呀!不定會鬧出什麼亂子!」因此,他實際上是死於驚恐和擔憂。真是可惡、可悲的別里科夫!
別里科夫死了,人們應該解放了,自由了,然而死了一個別里科夫,還有許多別里科夫存在著,因為這是一個僵死、腐朽的社會。「不行,再也不能照這樣生活下去了!」契訶夫借獸醫的口表達了對消滅沙俄專制制度、創建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別里科夫的可悲之處還在於,他千方百計地想要隱藏自己,用一層一層的套子,而卻沒有想到,自己的這些隱藏,反而將他醒目地暴露在了眾人的面前,當他已經被異化成套子的時候,這件套子卻又彷彿成了那一撮白色,使得他在別人眼中成了一個異類,被身邊的人所擠壓所排斥,直到期最終走向墳墓——一個永遠的套子。
《套中人》除了具有契訶夫一般短篇小說的客觀、含蓄、簡練、樸素及幽默、諷刺的風格外,還在結構上採用了故事套故事形式。作者將別里科夫的故事放在獵人月下閑談的大故事中進行敘述,這種形式,不僅使內容更真實,也使結構更加緊湊。

奧楚蔑洛夫
奧楚蔑洛夫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寫的小說《變色龍》中的人物。
小說通過描寫這個沙皇政權的走狗警官的5次變化、6次對待狗和首飾匠赫留金的態度來反映出奧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趨炎附勢的性格特徵,同時揭露了沙皇政府的黑暗統治。
官氣在他身上發揮得登峰造極,奴性亦被他演繹得淋漓盡致: 處理街頭發生的一件小狗咬傷首飾匠赫留金的小事,他興師動眾。命令他的助手也葉爾德林「你去調查清楚這是誰家的狗,打個報告上來!這條狗得打死才成。不許拖延!」在得知狗是將軍家的時候,他官氣十足,發誓要早晚要收拾赫留金。一提起將軍,他整個臉上洋溢著溫情的笑容,反復申述, 「可了不得,主啊!我還不知道呢!他要來住一陣吧?」搖尾乞憐之態活靈活現。而剛才被他一頓惡損的下賤胚子的畜牲小狗立即「怪不錯的……挺伶俐」,他不惜放低警官的姿態,討好小狗,昵稱它為「小壞蛋」,誇贊其是「好一條小狗」。
披一張狗皮——新的軍大衣,這是他威風八面、張牙舞爪的道具,也是他出爾反爾、荒誕滑稽的遮羞布。他披著軍大衣登場,裹緊軍大衣謝幕,一穿一脫,滑稽可笑。
他是一條瘋狗。狼心狗肺的他把法律當兒戲,視民生為草芥,導演了一出鬧劇。在他心目中,法律非准繩,事實非根據。「打狗就看主人面」。他斷案的唯一依據是:狗的主人是誰。既能道貌岸然地說:「現在也該管管不願意遵守法令的老爺們了!」又能故弄玄虛地問:「要是這樣的狗在彼得堡或者莫斯科讓人碰上,你們知道會怎樣?那兒才不管什麼法律不法律,一轉眼的工夫就叫它斷了氣!」
奧楚蔑洛夫集飛揚跋扈與殷勤諂媚於一身,在善於變色上,他堪稱一絕。在光天化日之下五次變色,警官的威嚴,人的尊嚴,一再退色。但每一次變色都有規律可循:媚上欺下,討好將軍。其變術到了隨心所欲,純熟無比的境地。其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機智,讓人嘆服。其廉恥之心之淪喪,令人發指。
在為官為人上,他是可憐蟲。奧楚蔑洛夫斷案過程中忽冷忽熱的感覺,昧著良心的判決,讓我們看到其謹小慎微、戰戰兢兢、卑劣委瑣的內心世界。在無意冒犯了將軍後,這個小公務員悻悻而去了,但其內心的深度恐慌,不難想像。其下場的未知,讓這個荒誕的故事充滿耐人尋味的悲哀。
契訶夫刻畫的警官奧楚蔑洛夫,這個沙皇統治的忠實衛道士,面對一隻尖尖的臉,背上有一塊黃斑的白毛小獵狗,出盡洋相,可笑又可悲。像他這樣媚上欺下,見風使舵的走狗、奴才,是沙皇腐敗統治的產物,是沙皇專制警察統治的化身,變色龍的兩面派本質,是沙皇專制政府的虛偽和專橫的集中表現。作者用尖銳辛辣的筆觸揭露了這些走狗奴才的丑態和骯臟的靈魂,用以揭示沙皇統治的腐敗黑暗。這正是作者塑造「變色龍」奧楚蔑洛夫典型形象的社會意義。

④ 急求契科夫短篇小說中的一個人物簡析

《套中人》
別里科夫的形象——封閉、懷舊、膽小、多疑,唯政府之命是從。與周圍一切事物敵對。是虛偽守舊的偽君子。成為一切害怕新生事物的人的代名詞。
1.性格、行為
①封閉: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著雨傘,而且一定穿著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隨身帶的東西都放在一個又一個「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臉也「藏在豎起的衣領里」;他「戴黑眼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馬車「總要叫馬車夫支起車篷」。——「總之」,他「總想把自己包在殼子里,彷彿要為自己製造一個套子,好隔絕人世,不受外界影響」。不僅如此,他把和人交往也視為厭事,「他所去的那個擠滿了人的學校,分明使得他滿心害怕和憎惡」,跟「我」(布爾金)一塊兒走路,「對他那麼一個性情孤僻的人來說,顯然也是苦事」。
②懷舊:他「老是歌頌過去,歌頌那些從沒存在過的東西」,他總認為過去什麼都好,其實意味著對現實的恐懼、抗拒。所以作者說他「所教的古代語言」「雨靴」「雨傘」都是他逃避現實生活的道具。他為什麼這樣害怕現實生活呢?他究竟要「逃避」什麼?
③膽小多疑:他膽小,恐懼得讓人發笑。「他一上床,就拉過被子來蒙上腦袋」,「他躺在被子底下,戰戰兢兢」,「深怕會出什麼事」,「深怕小賊溜進來」;他又多疑,什麼事都讓他「心慌得很,一個勁兒地說: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
從他封閉、懷舊、膽小多疑的性格行為上看,他的所謂「性情孤僻」,其實是「逃避」外界活生生的生活。人類生活總要向前發展,文明才能進步。他怕的就是這樣的發展、進步,所以他乾脆逃避生活,以今不如昔來安慰自己,甚至歌頌「從沒存在過的東西」,可見他已經虛妄到何等地步!
④極力維護現行秩序:思想上自覺向反動政府看齊。「只有政府的告示和報紙(自然是御用報紙,經過鎮壓,不可能宣傳進步思想的新聞媒體)上的文章」,「其中規定著禁止什麼,他才覺得一清二楚」。即使官方批準的東西,他也覺得「包藏著使人懷疑的成分」,總擔憂「鬧出什麼亂子」。至於「違背法令、脫離常規、不合規矩的事」,當然引起他「心慌」,即使和他「毫不相干」,他也要「悶悶不樂」。
如果說他的悲劇是性格悲劇的話,那麼他樂於告密,就表現了他人格的卑鄙了。他對自己的無恥行為總是振振有詞:「為了避免我們的談話被人家誤解以致鬧出什麼亂子起見,我得把我們的談話內容報告校長——把大意說明一下。我不能不這樣做。」他從思想上的保守僵化已經墮落到行為上的卑劣了。
就這樣,他在思想上行動上把自己和沙皇反動專制統治聯系在一起,壓制著身邊的人們,全城的人戰戰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都怕他」,「他們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寫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書,不敢周濟窮人,不敢教人念書寫字……」,這個「套中人」給人們帶來多麼大的精神壓力和恐懼!
2.結婚的悲喜劇
像別里科夫這樣厭惡別人、恐懼生活的人,居然要結婚,首先是一出讓人發笑的喜劇,最後必然以悲劇告終。
校長太太,也包括像布爾金這樣的同事,都「撮合」「慫恿」別里科夫和華連卡結婚。於是「他昏了頭,決定結婚了」。結婚意味著他對生活的渴望,意味著他走出「套子」的嘗試。但是要掙脫出既有的「套子」是很困難的,一樁小事,就讓他的希望徹底破滅,就讓他感到他和生趣盎然的現實生活格格不入。年輕活潑的華連卡「興高采烈」地騎自行車,這在別里科夫的眼裡是多麼「大逆不道」的事情,「中學教員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嗎?」迂腐、多疑、謹慎的別里科夫一本正經地找華連卡談話,卻碰上了她的哥哥,話不投機,別里科夫惱羞成怒,以告密相威脅,被摔到樓下,結果可想而知,婚事完了,別里科夫的性命也完了。——他身上的「套子」太厚重,已經不能讓他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來了。
3.別里科夫的悲劇
別里科夫並不是十惡不赦的惡人,他性格孤僻,膽小怕事,恐懼變革,更多的是想做一個純粹的現行制度的「守法良民」。他的世界觀就是害怕出亂子,害怕改變既有的一切,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在客觀上卻助紂為虐。他轄制著大家,並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給眾人精神上的壓抑,讓大家「透不出氣」。可以說是專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靈,使他懼怕一切變革,頑固僵化,他既是沙皇專制制度的維護者,也是受害者。

⑤ 契科夫短片小說選的套中人賞析

《套中人》賞析
契訶夫的小說之所以深刻,就在於他用誇張和諷刺的手法冷靜地將社會中的醜陋一點點展現在人們面前,讓我們有一種對現實社會的反思。《套中人》無疑也做到了這一點。
我認為別里科夫這個人物是個扁平人物,因為我覺得他的性格特點比較單一,他整個的內心世界也沒有很大的變化。這並不能說這個人物塑造得不夠豐滿,相反我覺得這個人物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以他的單一刻板是一種當時的一種典型性格。
這篇小說的時代背景是188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繼位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加強了專制恐怖統治。當時擔任宗教院檢察總長的波貝多諾斯采夫給沙皇的奏章中說:「在當前這個艱苦的時代,政府的當務之急就是??平息那種頭腦不清、瀕於瘋狂的社會輿論;必須禁止那種人人饒舌的不可名狀的街頭巷議,以期盡量減少流言蜚語??」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清楚地意識到別里科夫就是這樣一個維護沙皇舊制度的人。而他之所以成為這樣一個迂腐落後的人,還是由於它的性格造成的。
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著雨傘,而且一定穿著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隨身帶的東西都放在一個又一個「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臉也「藏在豎起的衣領里」這些描寫都可以表現別里科夫是一個封閉的人,或者說是一種對現實世界的逃避。所以他總想把自己包在殼子里,彷彿要為自己製造一個套子,好隔絕人世,不受外界影響。由於這種封閉也造成了他的另一個性格特點,那就是駐足不前,無法積極的向前看,總是沉溺在對過去的空想中。他「老是歌頌過去,歌頌那些從沒存在過的東西」,他總認為過去什麼都好,其實意味著對現實的恐懼、抗拒。」他對現實以及未來都沒有希望,所以他才會選擇躲進套子里避免受到傷害,一味的守舊。不斷的逃避也使他越來越膽小。這表現在「他躺在被子底下,戰戰兢兢」,「深怕會出什麼事」,「深怕小賊溜進來」,可笑之外又讓人覺得可憐。這樣的一個人,與其說它是舊制度的維護中,不如說它也是在舊制度下的一個受害者。他被這種中的規定製度所壓迫著,所以他鑽進了套子里,甚至將自己的思想裝進了套子里。因為膽小多疑懦弱,他在被壓迫後的反應不是站起來反抗,相反,別里科夫只是一味的妥協,所以它成為維護這種舊制度的一份子。。「只有政府的告示和報紙上的文章」,「其中規定著禁止什麼,他才覺得一清二楚」。即使官方批準的東西,他也覺得「包藏著使人懷疑的成分」,總擔憂「鬧出什麼亂子」。況且這樣的想法還轄制了整個學校整個小城十多年,弄得大家甚至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寫信,不敢交朋友??總而言之,人們對這個套中人妥協,甚至有的人也因為這樣而進到套子中去了。在這個問題上,作者進一步批判了這種舊制度舊思想的維護者,更實質的目的是批判了這種社會風氣,一種被如此骯臟的政治空氣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的社會現象。文中還有一處很引人深思的細節,那就是別里科夫的結婚。可以說,他的結婚時他的一次嘗試,使他第一次嘗試從套子裡面出來,可是他還是失敗了。這失敗的原因還在於他自己思想的腐朽以及人格上的缺失。華連卡「興高采烈」地騎自行車,別里科夫認為這是多麼「大逆不道」的事情。他還去找她的哥哥談話,但這期間又暴露了他卑鄙的一面——告密,或者說是他在逃避中慢慢走向了墮落。作者寫這一筆也是由寓意的,因為當時的俄國,亞歷山大三世實行恐怖統治,在俄羅斯大地上警探密布,告密誣陷之風盛行,在社會上確實有許許多多的別里科夫式的人物。而當別里科夫被別人戳穿看清,暴露在他的「套子」之外後,他的生命也道里盡頭。這個可憐的人已經無法從套子種出來了,他簡直成為了他套子的寄生蟲。課文是節選,沒有把我認為最有諷刺意味的一段加上,那就是最後作者寫道:「他躺在棺材裡,神情溫和、愉快,甚至高興,」瞧!這個「套中人」死了,反而倒有神采了!作者接著指出:原來他「彷彿是暗自慶幸自己終於裝進了一個套子里,從此再也不必出來了,是啊!他的理想實現了」。只有棺材,才是應當是一切「套中人」最好的歸宿。
別里科夫的形象不僅可笑,而且是一種極可怕的力量,他千方百計地扼殺一切新生事物和自由思想,代表了社會上一股強大的保守勢力,體現著沙皇專制制度的本質特徵。 全城的人,包括那些思想正派的人,居然也忍氣吞聲,聽從別里科夫的擺布,像蝸牛一樣縮進自己的殼里,過著渾渾噩噩、苟且偷安的生活,不敢起來與頑固保守勢力進行斗爭。這種窒悶、停滯、死氣沉沉的套子式的生活,正是當時俄國社會生活的特徵,所以這導致一個別里科夫死了,還會出現另一些別里科夫。
然而這又是不可避免的。在改革的道路中就會有改革派和保守派。因為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總會有變革,那麼就會有反對變革的人出現。我覺得做這些製片小說的目的還不僅僅在於揭示有這樣一種人,而是呼籲要大家樹立一種新的思想,只有拆除了孕育別里科夫這類人的土壤,從思想上改變,改革才會進行下去。

⑥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套中人》主要人物是誰

《套中人》別里科夫是一個反對新事物、維護舊制度的衛道者形象。

別里科夫是個中學古希臘文教員,生性膽小多疑,因循守舊,是一個「套中人」。他晴天出門也要穿雨鞋、帶雨傘、穿棉大衣,並用眼鏡擋上眼睛,用棉花堵住耳朵,睡覺時放下帳子,用被子蒙住頭。他的一切用具都裝在套子里。他的思想也有「套子」,那就是嚴守「政府的法令和報紙上的文章」所規定禁止的一切。

他口裡總念叨著「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來!」對任何違背法令、不合規矩的事橫加干涉,甚至告密,以致全城都受他轄制,人人懼怕,失去自由。別里科夫實質上是舊秩序、舊思想、舊制度的衛道者,是沙皇專制統治的工具和幫凶。

藝術特色

小說《套中人》在結構上,作者採用了故事套故事的結構方式。主要故事情節是以作品中人物回憶的方式敘述的。契訶夫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別里科夫的行為及內容,輪廓清晰、秩序井然。小說是從一個月夜兩位打獵朋友的聊天開始的,他們本是海闊天空地聊,殊不知別里科夫的故事,引起了他們的感慨和深思。

開始的輕松寧靜和別里科夫的故事的沉悶氣氛形成了一種反差,接著又引出了一段皎潔恬靜的月色的描繪。這又和別醫科夫的故事形成一種反差:大自然是寧靜美好的,現實生活又是那麼黑暗污濁。於是在那個月夜裡,布爾金和伊凡·伊凡內奇兩個人浮想聯翩,想到生活中的種種套子。

作品因而寫到伊凡·伊凡內奇再也不能入睡了,他站了起來,坐到門外,點上了煙斗。也許他想到:再也不能照這樣生活下去了,小說的這個結尾也耐人尋味。整篇小說結構自然、巧妙。

⑦ 契訶夫是個怎樣的人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Anton Pavlovich Chekhov,1860年1月17日-1904年7月15日),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與法國作家莫泊桑和美國作家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代表作《套中人》《小公務員之死》《櫻桃園》等。 堅持現實主義傳統,作品真實反映出當時俄國社會的狀況。其作品的兩大特徵是對丑惡現象的嘲笑與對貧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無情地揭露了沙皇統治下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的丑惡現象。

契訶夫創造了一種風格獨特、言簡意賅、藝術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說。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憑借精巧的藝術細節對生活和人物作真實描繪和刻畫,從中展示重要的社會內容。這種小說抒情氣味濃郁,抒發他對丑惡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把褒揚和貶抑、歡悅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體系之中。他認為:「天才的姊妹是簡練」,「寫作的本領就是把寫得差的地方刪去的本領」。他提倡「客觀地」敘述,說「越是客觀給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讀者的想像和理解能力,主張讓讀者自己從形象體系中琢磨作品的涵義。他的短篇小說《凡卡》被選入中國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15課。

小說創作
契訶夫從事小說創作二十餘年,在寫作技巧上一絲不苟,達到了純熟完美的地步。他一直盡他所能,希望開拓短篇小說反應社會生活的藝術潛力。契訶夫創造了一種內容豐富深刻、形式短小精湛的一種獨特的短篇小說體裁。在這種短篇小說中,作家往往以普通人們的日常生活為題材,憑借巧妙的藝術手法對生活和人物的心理進行真實而又細致的描繪和概括,從中展示出重要的社會內容。這種小說有強烈的抒情意味,抒發作者對現實生活里的丑惡一面的厭惡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但作家把他對自己筆下的生活和人物的褒貶以及作家內心的痛苦和愉悅之情自然而然地融入在作品的形象體系中,讓讀者自己從不同的人物形象中認知和體會作品的含義。

(一)契訶夫小說創作的第一階段

契訶夫小說創作的第一個階段是在80年代,當時年青的契訶夫因為生存和生活的壓力,不得不跟隨潮流,以「安東沙·契洪特」、「沒有病人的醫生」等筆名,寫了大量無傷大體的幽默風趣的故事和小品。在契洪特的某些作品裡,尤其是在他描寫金錢和權勢如何踐踏人格,而飽受欺凌的人又不知自重的作品裡,年青的作家雖然也在笑,但在他的笑聲中飽含了心酸的淚水、惆悵的音調和斥責的感情。在地主資產階級的俄國,人的尊嚴和人格同樣受到了金錢和權勢的蹂躪,這使出身卑微、靠勞動謀生的契洪特身上有一種自覺的民主主義作風。他尊重人的品格,並在自己的優秀幽默作品中一邊鞭笞辱沒人格的老爺,同時也諷刺了一些被欺辱者的奴隸心理,從而維護了人的自尊。在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中,從《驛站長》、《外套》到《窮人》,從普希金、果戈里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們都站在人道主義的角度,一直對被侮辱和被損害的「小人物」表示憐憫。但後來車爾尼雪夫斯基站在新的思想高度,批判了「小人物」本身的軟弱無能。而契洪特的態度則是指責多於同情。他斥責「小人物」不知尊嚴為何,在權勢面前卑躬屈節。這也說明,60年代的思想對契洪特還是有影響的。他的觀念里,一個人要有自尊,人不是渺小的,正是這種樸素的民主主義思想使契洪特的優秀而又幽默的短篇小說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與當時流行的詼諧小品截然不同。

除了幽默短篇之外,契洪特也寫過一些比較嚴肅的作品。短篇小說《賊》和《秋天》,這兩部作品的主題思想相似,表達的都是生活是不公平的,世界是壞人和騙子的天堂。而短篇小說《嫁妝》和《小人物》是契洪特向契訶夫轉變的標志。這兩部作品都通過普通常見的情節來反映不合理的生活現象。在《小人物》中小官吏涅維拉濟莫夫請求上司提高兩個盧布的薪酬,但十年都未能達到自己的目的,雖然他為此還經常放棄休息,替別人值班。他只是想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好一些,但卻無望,因為他既不會偷盜,也不會告狀。他的怨氣只能發泄到一隻無辜的蟑螂身上,他的輕松竟然是因為一隻被他摔死的蟑螂,這令人深思。在這盤作品中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到未來的契訶夫,他的作品來源於生活,不追求情節曲折,而注意細節以及人物的內心活動。

(二)契訶夫小說創作的第二階段

從1886年到1882年發表《第六病室》為止,是小說家契訶夫創作發展的第二階段。在這期間,契訶夫持之以恆地進行探索,只為尋求一個「中心思想」,希望可以把一切貫穿起來。而在創作上他不停地改善短篇小說的藝術形式,以發掘該體裁所反映生活藝術潛在的魅力。同時,他也開始從事中篇小說和劇本的創作。

《草原》是契訶夫寫的第一篇大型作品。在這部作品中,他歌頌大自然的美好,描繪草原上的生活狀態,思索人的命運,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整個內容都充滿了濃濃的抒情韻味。在契訶夫這一階段的創作中最重要的是他反映當時社會思潮的作品。他的中篇小說《燈火》反映了當時另一種悲觀主義的社會思想。他描寫了厭世和悲觀的人,也反映了他本人當時的憂郁和困惑。

⑧ 契訶夫 變色龍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有奧楚蔑洛夫、赫留金、葉爾德林、觀眾和小獵狗。

1、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徵是對上謅媚,對下欺壓。但他確要裝出一副正義、公允的面孔,總想以美遮醜,因此往往丑態百出,令人發笑。

2、赫留金是俄國沙皇統治下的一個小市民形象,他是小說里那「一群人」的典型代表,當狗咬人了,那一群人「彷彿一下子從地底下鑽出來」,他們把生活里的瑣事當作唯一的意義,毫無同情心。從本質上看,這些性格特徵又是小人物在那個社會環境下追求生存的手段,是和「變色龍」奧楚蔑洛夫的「變」相同的。

3、葉爾德林相對於奧楚蔑洛夫,葉爾德林是個次要角色,他除了端醋栗、幫警官脫大衣、穿大衣三個動作、以及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四句話外,不再有其他描寫。他代表著社會生活中某一階層、某類心態、某種命運的類型性典型。

4、觀眾。作家在小說里也含蓄地點出了「觀眾」的局限。他們也是一些庸俗的小市民,具有愚昧、軟弱、迎合強者,隨風倒的特點。

5、小獵狗在文中起到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更是利用了一種最平常的動物進行描寫。

(8)契訶夫短篇小說里的人物分析擴展閱讀:

1、《變色龍》是俄國作家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契訶夫在該作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虛偽逢迎、見風使舵的巡警奧楚蔑洛夫,當他以為小狗是普通人家的狗時,就揚言要弄死它並懲罰其主人。當他聽說狗主人是席加洛夫將軍時,一會兒額頭冒汗,一會兒又全是哆嗦。通過人物如同變色龍似的不斷變化態度的細節描寫,有力地嘲諷了沙皇專制制度下封建衛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臉。

2、作者簡介

契訶夫(1860—1904),俄國作家,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1879年進入莫斯科醫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

他的主要作品有:《勝利者》、《變色龍》、《草原》、《沒意思的故事》、《庫頁島》、《在流放中》、《第三病室》。後來,他由開始創作戲劇,如《結婚》、《蠢貨》、《求婚》、《一個不由自主的悲劇角色、《伊凡諾夫》、《櫻桃園》等等。

3、創作背景

《變色龍》作於1884年,作品發表前,正是在俄國民意黨人刺殺亞歷山大二世(1881)之後,亞歷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強化警察統治的同時,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給殘暴的專制主義蒙上一層面紗。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員會頭目洛雷斯·麥里可夫後來當上了內務大臣,這是一個典型的兩面派,人民稱他為「狼嘴狐尾」。

這時的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時代隨意用拳頭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著遵守法令的官腔,干著獻媚邀功的勾當。契訶夫刻畫的警官奧楚蔑洛夫正是沙皇專制警察統治的化身。因此,這篇作品諷刺、揭露的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孤立的警察,是那個崇拜官爵的俄國社會,是那個窮凶極惡的沙皇專制主義。

⑨ 求契訶夫短篇小說喀希坦卡的人物特點及寫作目的,跪求,謝謝各位大神了

作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中的一位,契訶夫一生共寫了700餘部短篇小說,廣泛地反映了俄國社會生活,富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其短篇小說創作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樸素、自然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大多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掘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在平淡無奇的故事中透視生活的真理,在平凡瑣事的描繪中揭示出某些重大的社會問題,使得其作品樸素得跟現實生活一樣真實而自然。如《苦惱》中寫一位馬夫姚納,在兒子夭折的一星期里,幾次想跟別人訴說一下內心的痛苦,都遭到各懷心事的乘客的冷遇,萬般無奈之下,他只有向老馬傾訴自己的不幸與悲哀。作者藉助這一平淡無奇的故事,揭示出黑暗社會中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漠和小人物孤苦無告的悲慘遭遇,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二)含蓄、冷峻

契訶夫從不輕易在小說中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傾向和主觀議論,而把這種主觀傾向寓含於客觀冷靜的藝術描寫之中,讓生活本身來說話,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尋味。如《瞌睡》寫13歲的小女孩瓦爾卡白天不停地為主人幹活,晚上還得整夜地給主人的小孩搖搖籃。她因極了,可小孩總是哭哭啼啼,使她根本無法入睡。最後她捏死了搖籃中的小孩,倒在地上酣然睡著了。作者在冷峻的描繪中,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意義:瓦爾卡的命運究竟將會如何?對此作者留給了讀者自己去思考。

(三)簡潔、凝練

契訶夫主張「簡潔是才能的姊妹」、「寫作的藝術就是提煉的藝術」,其小說大多是速寫式的,既沒有冗長的景物描寫和背景交代,也很少大起大落、曲折離奇的情節和急劇變化的緊張場面;而是情節簡單、發展迅速、人物不多、主次分明,語言精練明快,善於運用白描式的個性化語言刻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比如《變色龍》中僅僅寫了狗咬人一件事,警察斷案一個場面,四個人物,故事情節發展極其簡單,作者僅僅抓住了警官奧楚蔑洛夫在審案過程中的五次「變色」加以描繪、便收到極其強烈的諷刺效果。

作為與莫泊桑、歐·亨利、馬克·吐溫齊名的四大短篇小說巨匠的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是19世紀末俄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戲劇家,他的作品充滿著濃重的批判現實主義的色彩,他用自己深刻的文風贏得了聲譽。毫不遜色於俄國那些蜚聲全球的小說家前輩們。契訶夫的成功,一方面是由於他紮根於俄國文學的土壤, 他從普希金和托爾斯泰那裡借鑒樸素,從果戈理那裡學習諷刺,從屠格涅夫那裡體會抒情,從陀思妥耶夫斯基那裡感悟到「小人物」的悲哀;而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個人的獨創,也正是他的創新也使得他開啟了俄國短篇小說的另一境界:即意蘊深刻的幽默與諷刺,簡潔質朴的描寫與敘事,戲劇化的結構與場面。
契訶夫短篇小說最大的藝術特色就是他作品中細膩而善意的幽默以及毫不留情的諷刺,而這兩者又是密不可分的。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而在否定性喜劇中,諷刺更是重要的審美范疇。在《裝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訶夫憑借自己高超的審美感知和檢索能力,從尋常平淡的生活現象中捕捉到喜劇的審美因素並用漫畫或誇張的手法加以暴露,嫻熟地加以諷刺,從而達到貶斥、否定的效果。在小說中,別里科夫的某些方面被放大並集中描寫了,如別里科夫大熱天穿雨鞋帶雨傘, 穿暖和的棉大衣等等,他異於常人的衣著打扮,精神上數不清的禁忌和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虛弱本質。「誇張的生命是真實」,由於這一系列描繪是建築在藝術真實的基礎上,符合我們的邏輯,而且「誇而有節,飾而不誣」,因而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別里科夫作為實質上的謬誤,越以正確的面目出現,其內容的謬誤也愈加明顯。而反差強烈的對比更是作為契訶夫進行諷刺的重要手段。在小說中,別里科夫轄制著全城,人們都戰戰兢兢, 但是反過來他自己又是戰戰兢兢不能入睡;他荒謬絕倫的思想同他一本正經的語言在小說中也構成了一種對比,使人忍俊不禁;而騎自行車,原本一件很平常的事,在他眼裡卻變成了極為反常的事, 他一本正經地指責「 如果教師騎自行車, 那還能希望學生做出什麼好事來他們所能做的就只有倒過來, 用腦袋走路了」。這樣,作者通過針對別里科夫的性格特徵和內心世界的「並寫兩面,使之相形」的手法,將別里科夫刻畫得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其腐朽病態的靈魂和悲哀。此外,不露痕跡的反語和豐富的潛台詞更是極其辛辣地嘲笑了別里科夫。「他躺在棺材裡, 他的神情溫和、愉快、甚至高興」,他「彷彿在暗自慶幸他終於放在一個套子里, 從此再也不必出來似的。是啊, 他實現了他的理想」 。而在《變色龍》中, 警官奧楚蔑洛夫轉瞬之間五易其臉, 顯然有誇張的成分, 但以此揭露出的媚上欺下、無恥善變的心態與性格, 卻是生活中常見的。這樣建立在刻畫滑稽怪誕的人物之上的諷刺, 運用對比、誇張等修辭手法敘述稀奇古怪的故事的同時,將諷刺的矛頭直指生活和精神的本質,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諷刺風格。
海明威曾經把文學作品比作在大海里矗立不摧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它的八分之一」,「八分之七卻隱藏在海里」。這就是典型的「冰山風格」——簡潔、含蓄、樸素的創作風格。而這也是對契訶夫短篇小說特色的一個最好概況。契訶夫的大多短篇小說都是速寫式的,只寫生活的一個片段,一個側面,一件人們熟視無睹的日常小事,但是作品挖掘生活的厚度和典型的概括卻是令人驚嘆不已的。他強調作品要寫的簡練,他認為「簡潔是才力的姊妹」,所以他筆下的人物、情節、語言都十分簡潔。他極力避免在作品中引入大量的人物,所以有的作品甚至只有一個人物,如《萬卡》;而在篇幅較長的作品中,他就設置人物形象群。在這樣的形象群中突出一兩個中心人物,這樣不僅筆墨簡練,而且能把讀者一下子引入到中心內容中。契訶夫也注重情節的簡潔。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只有主要情節,而與主題思想無關的情節一概省略,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我寫慣例只有開頭和結尾的短篇小說。」契訶夫更是一個語言大家,他追求質朴自然簡潔的語言風格,反對浮誇華麗的語言和陳詞濫調。所以在創作中,他往往盡可能地壓縮沒一句話,刪掉不必要的修飾語,並選擇最准確傳神的字句表達思想、表現主題,從而達帶給讀者一種簡單自然、生動鮮明、節奏明快的閱讀感受。如《哀傷》就是一篇寫得簡短而又扣人心弦的小說,作品寫的是一個貧窮的鏇匠趕車送並重的老婆去醫院的故事。雖然情節簡單,但作者卻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的描寫及細膩的細節描寫,回顧了過去四十年生活。這樣的藝術筆法,揭示了一對貧窮夫妻苦難的一生,寫出來一個真實的令人心顫的悲劇。所以,在他的小說中「一切都很明白,所有的詞彙都很簡單,每一個詞都恰到好處」,而契訶夫簡練的創作風格由此可見一斑。
質朴也是契訶夫短篇小說的重要特徵之一。他的小說沒有驚險的事件,很少急劇的轉變和緊張的場面,甚至沒有強烈的感情沖動和復雜的心理分析。契訶夫的質朴,在於他在日常生活的瑣事中發掘人生的悲劇,我們能從中體會到一種來自心靈深處的沉痛。如《苦惱》中,老馬夫姚納唯一的兒子死了,他想把自己滿腹悲痛向人傾訴,但無奈無人理睬只能在夜深人靜之時向自己唯一的「伴兒」——老馬傾訴自己的悲苦,看似姚納的痛苦減輕了,但作品中透露的悲劇性卻更濃重了。所以,無論是對人、物的描述還是故事的敘事中,朴實、簡潔、真實一直縈繞著作品。這也形成了契訶夫獨特的藝術風格。
凡為藝術品,都有自己獨特的結構。而越是短小的作品,結構的重要性也愈發明顯。而契訶夫的短篇小說的另一個特色就是他作品中戲劇化的結構與場面。契訶夫早期的很多小說常常用「一場小戲」作為副題, 便是暗示作品蘊含著戲劇性的結構。而在《變色龍》這篇小說中, 作者把一隻狗咬傷了一個工人這樣簡單的故事, 巧妙地演化為一個又一個充滿戲劇沖突的場面。而且圍繞「狗是將軍家的」和「狗不是將軍家的」這兩個截然相反的話題, 把警官奧楚蔑洛夫的「認狗」和社會上的權勢觀念聯系起來。「認狗」的過程前後變了五次, 奧楚蔑洛夫的勢利眼嘴臉也戲劇性地變了五次。俗話說:「打狗看主面」。狗的主人是誰成為故事情節發展的焦點, 也成為奧楚蔑洛夫之流執法的依據和准繩。雖然小說中完全沒有交代人物的家庭出身、成長經歷、所受教育等等,而是透過幾次戲劇性的場面,我們的想像力就已經被充分激活,而作品中人物的脾性、德性、行為動機等都大大充實了。《胖子和瘦子》描寫兩個少年時代的朋友偶然在火車站相遇, 幾十年不見, 二人親切地互相擁抱, 感到意外地高興。可是當瘦子了解到胖子已是三品文官, 而自己還是八品文官時,「瘦子突然臉色變白,呆若木雞..他的皮箱、包裹和硬紙盒也都收縮起來, 好像現出皺紋來了」。接著, 瘦子立即改變了稱呼, 稱胖子為「大人」、「您老」, 顯露出一副阿諛諂媚的奴才相。這個極富戲劇性的場面, 生動地刻劃出俄國官場的等級森嚴以及小人物習慣性的低三下四。在戲劇性的背後, 飽含著多少人生的百味!
綜上所述,契訶夫作為俄國十九世紀末重要的小說家,運用意蘊深刻的幽默與諷刺、簡潔質朴的描寫與敘事、戲劇化的結構與場面為自己樹立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⑩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農民》的賞析人物形象的分析

尼古拉和奧莉加夫婦

他們兩口子是莫斯科「北漂」,也是處於莫斯科底層的平民。尼古拉在一家旅館做僕役,奧莉加當女僕。由於長期「北漂」,適應了大都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在他們的潛意識里,已經認定自己就是莫斯科人了。所以當他們回到真正的故鄉茹科沃時,才發現自己徹底無法融入當地的生活方式了。在他們心裡,莫斯科就代表著文明社會和上流人士。殊不知, 對莫斯科來說,像他們這樣的外地打工者多的是,他們只是夾心人,莫斯科從來不缺外地勞動力,他們走了,還會有新人來頂上,就像潮水一樣,一波接一波。少了誰,莫斯科都照樣是莫斯科。

奧莉加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口頭禪就是「算了算了」和「忍一忍」,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讀福音書。這些細節貫穿於她言行始終。從奧莉加這個人物身上,看得出契科夫對宗教本質的深刻反思。

熱點內容
霸道總裁小說女主幾年後回歸 發布:2025-07-19 05:16:55 瀏覽:370
鄉村言情未刪小說 發布:2025-07-19 05:03:23 瀏覽:516
燕京四大公子都市小說 發布:2025-07-19 04:43:30 瀏覽:898
小說完本免費閱讀總裁 發布:2025-07-19 04:31:52 瀏覽:629
類似重生之孩子是你的的小說 發布:2025-07-19 03:06:35 瀏覽:388
網路小說生成超級ip 發布:2025-07-19 03:06:05 瀏覽:340
古穿今女主重生娛樂圈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9 02:58:18 瀏覽:274
劣等人的魔劍使輕小說 發布:2025-07-19 02:48:30 瀏覽:207
霸道總裁喜歡侄女的小說 發布:2025-07-19 02:26:37 瀏覽:268
世界級經典現代小說 發布:2025-07-19 02:10:47 瀏覽: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