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短篇小說主題思想
㈠ 茅盾的《春蠶》賞析
《春蠶》是茅盾寫於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的一篇反映農村生活的優秀短篇小說,通過描寫老通寶一家人的悲劇命運,來展現社會中存在的各種沖突和矛盾。
故事講述了老通寶一家人,盼望著有一個好收成,能夠償還債務,讓自己的日子好過些。但可笑的是雖然老通寶得到了所盼望的豐收,因為蠶廠的接連倒閉,他的繭子賣不出去,最終不但沒有償還上債務,反而增添了新的債務。
老通寶認為單靠努力的勞動就能讓家人翻身,然而他只是別人剝削、敲詐的對象。處於一個弱勢的地位,又沒有掌握生產資料,他又怎麼能翻身呢?其實即使蠶廠不倒閉,老通寶也翻不了身,因為蠶繭的充足,資本家也會壓低蠶繭的價錢,得不到老通寶先前預想到的收入。所以老通寶想通過勞動翻身的主意,完全是想錯了。
茅盾用老通寶一家人的遭遇,折射出了中國社會的全貌,反應了農民在黑暗社會里被殘酷的壓迫和剝削,苦苦掙扎的景象。
《春蠶》藝術構思的重點放在為奪取春蠶豐收而進行的蠶事活動上,豐收成災的結局則寫的簡勁利落。在描寫蠶事活動時,作者還插進了嘈雜微妙的人事糾葛。作品半穿插的這種矛盾糾葛,並不影響蠶事豐收及成災的結局。但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和思想容易。使人物和性格得到了許多方面的計劃,增強了作品的生活氣魄。在描寫蠶事活動中,緊張的撙戰和不安的心性是貫穿全篇的基調。但也穿插些富有鄉性風味的輕松的場面。
作者精心布局,主乏突想,結構嚴謹而富於變化,奪取豐收的艱辛和豐收成災的結局形成強些對比,產生了出人意料,發人深思的藝術效果。
(1)茅盾短篇小說主題思想擴展閱讀
《春蠶》,最初發表於1932年11月《現代》第2卷第1期,後收入1933年5月開明書店版《春蠶》。小說以「一·二八」戰事後江南農村為背景,寫老通寶一家蠶花豐收成災的故事。
繼《春蠶》後,作者又寫了《秋收》、《殘冬》,這三部作品被人合稱為「農村三部曲」。作者從《春蠶》寫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到《秋收》寫農民在飢餓中的搶糧風潮,到《殘冬》寫農民在一年生計完全絕望以後,終於自發起來進行武裝斗爭的故事。
㈡ 茅盾的創作理論是什麼啊謝謝幫忙
答:①茅盾(作為中國文學研究會最重要的發展人之一)他不僅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的重要倡導者,系統地闡述了有關現實主義的理論觀點,明確提出了「文學為人生」的口號;
②茅盾提出了現實主義創作的原則,即文學應該盡可能真實、客觀、准確地反映現實生活原本的面貌,不加入主觀傾向,讓讀者自己通過作品得到啟發,尋找答案。對整個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③更重要的是他還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來印證現實主義的特有魅力。茅盾對現實主義理論的大力提倡和積極實踐,對20世紀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不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創作貢獻:
①茅盾為代表的社會分析派小說,主要通過小說的創作來分析社會。呈現出一個追隨時代風雲的變幻,大規模的展現社會生活,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茅盾的小說反映了中國近代的所有重大歷史事件。
②茅盾的《子夜》以它宏大而嚴謹的結構,多種藝術手法的綜合運用,在中國的長篇小說的藝術結構上做出了重大貢獻,它標志著中國現代長篇小說藝術結構的成熟。《子夜》前的長篇小說,無論是《倪煥之》還是其他,並沒有形成完整的形態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子夜》的另一個貢獻是塑造了民族資本家的形象。通過一系列民族資產階級形象的塑造,分析了中國社會性質,思考了中國的前途。
㈢ 茅盾的思想和寫作風格是
學史界近年來公認茅盾是中國社會剖析派小說的壇主。這一派來源於19世紀法國、俄國現實主義小說,又同中國古典世態小說兩相結合。從《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里可以看得分明。這部寫於七十年代並未經最後修飾的草稿,巴爾札克、托爾斯泰式的敘事,精細的環境與人物服飾描摹所流露的舊說部的筆趣,是再明顯不過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說,直至八十年代現代派先鋒小說興起,一種更偏於個人內心的新一代敘事風行於世。這並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紀絕大部分時間所充任的,也是這種「新興」作家的角色。繞開茅盾是不成的,試圖把一個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樣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學承傳是「積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對上一代「狂轟亂炸」,採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頭來你會發現手中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們永遠要為獲得現代知識的ABC而繳納昂貴的「學費」。實際上,後現代派的作品與評論,並沒有把現代派的一切都掃盪干凈呀!現代派對寫實派也不像人們想的是掃地出門。我們今天讀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們「寓言」式結構的同時,會覺得故事、環境、人物這些小說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潑潑地存在著,它們只會變形,而不會徹底消失。茅盾小說的意義正在這里
㈣ 茅盾《林家鋪子》的主題、結構、人物分析是什麼
主要寫大革命前後的社會人生,寫大革命後的幻滅、憤激,寫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命運。
通過林老闆、老通寶等家庭悲劇的描寫,從小市鎮、農村的角度,補充了《子夜》對中國社會的犀利解剖,展示了三十年代整個國家經濟破敗的血淋淋現實。
、《林家鋪子》
茅盾的《林家鋪子》是一篇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作於1932年6月18日,正是上海「一二八」戰爭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時期。在小說里,作者敏銳地抓住了時代最基本的矛盾,通過林家鋪子的悲劇命運,描繪了三十年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圖景,反映了城鎮小商業者及下層人民的悲慘遭遇,控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罪惡統治。
作品中林老闆形象的塑造是相當成功的。作者生動地描繪了林老闆在諸多矛盾的沖突中兩重的性格特徵。他精於生意,企圖在「大魚吃小魚,小魚吃是米」的競爭中,力挽狂瀾,維持生意,他賄賂黨老爺,避過了「聲討日貨」的驚險。摹仿上海商店「大廉價照碼九折」,「大放盤」,「一元貨」,一天賣一百為元的辦法開創了「鎮上近二十年來未有的新記錄。」他還殷勤地巴結顧客……這一切顯示他頗善經營的小商人特點,同時也表現他膽小怕事、委曲求全的性格。但同時,作者也描寫他的怎麼、唯利是圖,不略大義和損人利已這些小資本家的階級特徵和性格特徵。如他對抵制日貨的浪潮波及他的鋪子,感到氣憤;對「一二人」滬戰卻頗為冷漠,「滿街人人為上海的戰爭而沒有心思想到生意的時候,要先生始終在籌慮他的正事。」
小說主題的深刻之處,是象林老闆精於生意,事業頗有發展前途,卻在風雨飄搖的社會大動盪中遭致破產的厄運。
作者把矛盾一直指國民黨的黑暗統治,指出他們的敲詐勒索是林家鋪子崩潰的主要原因。這些人利用「抗日」發國難財,到處徵收所謂的「困難捐」,借口禁賣東洋貨貪污受賄,誰要不給錢就「封存」。政府當局的卜局長想占他女兒為妾,聲稱「不管應有許多不便之處」,地方黨部又借口外邊謠傳林要捲款潛逃,又將林扣留等等,這些傢伙實際是一君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林家鋪了在他們的敲詐下倒閉。
《林家鋪子》是茅盾短篇小說藝術成熟的標志。小說的情節結構布局得體,剪裁巧妙,波瀾起伏。
題材與主題的時代性、重大性與政治性,是新的創作題材、創作領域的開拓,首次涉及了民族資本家的命運問題。第一次寫中國的現代都市,是第一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小說,以深廣的內涵和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回答了當時中國社會論爭的問題。
結構宏大嚴謹,全景觀、多層次地反映出中國30年代的生活現實;人物眾多,結構復雜;線索繁復交錯但又嚴密完整,顯示了長篇小說創作方法上的成熟;成功塑造了資本家的群像;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和創造性的心理描寫。
是第一部用馬克思主義剖析中國現實的成功小說,全面深刻的社會剖析,成為社會剖析派的代表作品,為中國現代文學轉向社會主義文學起到了先導作用。
以巨大的篇幅,「巨大的思想深度」與「廣闊的歷史內容」,以反映時代的全貌和發展的作品。
作品中人物形象階級特徵比較鮮明,情節的沖突、發展,往往由當時各種社會矛盾所決定,與廣闊的社會背景聯系著。作品的感性形象,是經過馬列主義理論透視的,具有鮮明的理性色彩。茅盾從一人一事中透露出時代風雲激盪的社會變動。
《林家鋪子》:以1932年「一·二八」事變為背景,寫上海附近小鎮上一家雜貨店倒閉破產的故事,揭示了在帝國主義入侵,國民黨的腐敗統治下,社會動盪、農村凋敝等眾多原因的襲擊下,以小商業為代表的農村經濟的必然命運。
㈤ 茅盾短篇代表作
茅盾短篇代表作:
1、《林家鋪子》
簡介:
《林家鋪子》是茅盾1932年7月創作的短篇小說,原名《倒閉》。載《申報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後收入短篇小說集《春蠶》。
講述的是當時江南杭嘉湖地區一個小店鋪的主人林老闆,在時局動盪、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雖再三苦苦掙扎,但在黑暗勢力的盤剝下終於破產的故事。
2、《野薔薇》
簡介:
《野薔薇》,是茅盾先生最早的短篇小說集。1929年7月由上海大江書鋪初版印行,內收茅盾寫於1928年至1929年的五篇小說,分別為《創造》、《自殺》、《一個女性》、《詩與散文》、《曇》,書前有《寫在前面》序文。
3、《農村三部曲》
簡介:
《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作者茅盾。從《春蠶》寫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到《秋收》寫農民在飢餓中的搶糧風茅盾潮,到《殘冬》寫農民在一年生計完全絕望以後,終於自發起來進行武裝斗爭的故事。
4、《大鼻子的故事》
簡介:
《大鼻子的故事》作者是茅盾。本書主要講述了從孩子的角度描繪了民國時期貧苦人家孩子生活的困苦及生存的艱辛等有關內容。
5、《水藻行》
簡介:
《水藻行》全文共六節,是茅盾(原名:沈德鴻)創作於上世紀30年代唯一一部在國外發表的短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