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盧隱短篇小說曼麗內容概括

盧隱短篇小說曼麗內容概括

發布時間: 2023-01-07 09:22:31

❶ 盧隱作品 盧隱作品有哪些

1、廬隱代表作品:《地上的樂園》、《曼麗》、《靈海潮汐》。

2、廬隱(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黃淑儀,又名黃英,福建省閩侯縣南嶼鄉人。筆名廬隱,有隱去廬山真面目的意思。五四時期著名的作家,與冰心、林徽因齊名並被稱為「福州三大才女」。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的《女作家在現代中國》(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之中,與蕭紅、蘇雪林和石評梅等人並列為18個重要的現代中國女作家之一。

❷ 盧隱的主要著作

《海濱故人》(小說集)1925,商務
《曼麗》(小說集)1927,北平文化學社
《歸雁》(小說)1930,神州
《象牙戒指》(小說)1930,商務
《靈海潮汐》(散文、小說集)1931,開明
《雲鷗情書集》(書信集)與李唯建合著,1931,神州
《廬隱短篇小說選》1932,女子書局
《玫瑰的刺》(小說集)1933,中華
《女人的心》(長篇小說)1933,上海四社出版部
《廬隱自傳》1934,上海第一出版社
《東京小品》(散文、小說集)1936,北新
《火焰》(長篇小說)1936,北新
《廬隱選集》1936,中央書店
《廬隱創作選》1936(出版單位不詳)
《廬隱佳作選》1947,上海新象書店

❸ 福州才女廬隱的生平簡介

廬隱原名黃淑儀,又名黃英,福建省閩侯縣南嶼鄉人。筆名廬隱,有隱去廬山真面目的意思。五四時期著名的作家,與冰心、林徽因齊名並被稱為“福州三大才女”。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福州才女廬隱的生平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廬隱生平簡介
提起才女廬隱很多人會去網路上搜索廬隱的簡介,然後會發現廬隱其實是和冰心、林徽因並稱為福州三大才女的黃淑儀的筆名,黃淑儀是一位感傷情懷很重的悲觀主義者,其作品除了早期的一些,其他的大都是非常悲哀的風格,她的作品十分具有“五四”的風格,其小說甚至被稱為是純五四式的。

廬隱生於公元1898年,祖籍在福建閩侯縣,因為廬隱出生的時候廬隱的外祖母就去世了,所以廬隱的母親很不喜歡廬隱,覺得她身上晦氣太重,所以把廬隱交給奶媽撫養,一直在鄉下過著,知道廬隱的父親在湖南長沙當了知縣,廬隱才正式回到父母的身邊生活。

1908年的時候廬隱在美國人辦的教會學校讀書,並且信仰基督教。在清王朝被推翻後,廬隱的大哥開始教廬隱寫短文,然後廬隱考上了高小、師范預科,開啟自己的求學之路。

1912年廬隱進入女子師范學校讀書,當時她才13歲,在學校廬隱特別喜歡看情感類的小說,人送外號“小說迷”,因為當時沒有女子的大學,所以廬隱中學 畢業 後就被北平的公立女子學校聘為教員,但是廬隱對家事和園藝根本不懂,所以不就就辭職了。後來又被一些女子學校聘請當校長。

廬隱的愛情很坎坷,先是和表親林鴻俊定親,後來又自己提出解除婚約,1923年又和有婦之夫郭夢良在上海舉行婚禮,但是家庭生活很是繁瑣,廬隱在這段婚姻期間創作了《勝利以後》、《父親》等作品,1925年出版個人第一個短篇小說集《海濱故人》。同年郭夢良去世,三年後又和一個比她小九歲的清華學生李唯建結婚,1934年,廬隱因難產手術大出血,高燒不退,在上海大華醫院去世,享年僅僅36歲。
廬隱的作品
廬隱是和冰心、林徽因並稱為福州三大才女的黃淑儀的筆名,廬隱取自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廬隱的作品很少,因為廬隱去世的時候才36歲,而且她一生生活又非常艱辛。但是廬隱的作品在藝術風格上非常具有有特色,她的小說被稱為是純五四式的。廬隱大代表作品有《地上的樂園》、《靈海潮汐》等。

廬隱的作品風格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和後期。廬隱前期的作品受“為人生”的文學主張的影響很大,所以其作品有大多表現了下層人民的生活疾苦,並且在書中極力提倡人道主義,提倡善良和真情,這期間的代表作品有《兩個小學生》、《一個著作家》等表現社會問題的小說。

廬隱後期的作品也就是在五四運動爆發後,這段時期的作品最能體現廬隱作品的特色,用極其哀傷的筆調敘寫當時五四青年復雜的情感世界,其作品中對青年女性苦苦追求民主解放和自由愛情但是最後卻沒有好的結局這一主旨的表達地尤為深刻。這段時期廬隱的代表作有《或人的悲哀》、《麗石的 日記 》等,這些作品有很多都是廬隱以自己的生活為藍本進行創作的,所以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廬隱的真實個性。

總體而言,廬隱的作品在藝術風格上是很獨特的,其抒情方式也是清淺又直切,還帶有幾分瀟灑和雋麗。因為胡廬隱本人的坎坷的生活經歷和接受 教育 的背景,讓廬隱的小說受中國古典小說、婉約派詩詞的影響很大,其作品的基調也大多是婉轉傷懷的。
廬隱的著作年表
1920年

《“女子成美會”希望於婦女》(《晨報副刊》,2月19日,雜論)

《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 (《北京女子高等師 範文 藝會刊》,4月1日第2期,雜論)

《金陵》(《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文藝會刊》,4月1日第2期,新詩)

《思想革新的原因》(《人道》,8月5日第1號,雜論)

《新村底理想與人生底價值》(《批評》,12月5日第4號“新村號”,雜論)

1921年

《勞心者與勞力者》(《批評》,1月11日第6號,雜論)

《海洋里底一出慘劇》(《時事新報》,1月25~26日,小說)

《一個著作家》(《小說月報》,2月10日第2卷第2號,小說)

《近世戲劇的新傾向》(《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文藝會刊》,4月1日第3期,雜論)

《小說的小 經驗 》(《時事新報·文學旬刊》,5月29日第3期,雜論)

《一封信》(《小說月報》,6月10日第12卷第6號,小說)

《一個病人》(《時事新報·文學旬刊》,6月30日第6期,小說)

《紅玫瑰》(《小說月報》,7月10日第12卷第7號,小說)

《創作的我見》(《小說月報》,7月10日第12卷第7號,雜論)

《月夜裡的簫聲》(《時事新報·文學旬刊》,7月30日第9期,小說)

《整理舊文學與創造新文學》(《時事新報·文學旬刊》,7月30日第9期,雜論)

《兩個小學生》(《小說月報》,8月10日第12卷第8號,小說)

《“作什麼?”》(《時事新報·文學旬刊》,8月10日第10期,小說)

《砍柴的女孩》(《時事新報·文學旬刊》,8月10日第10期,新詩)

《哀音》(《時事新報·文學旬刊》,9月1日第13期,小說)

《王阿大之死》(《時事新報·學燈》,9月4~6日,小說)

《靈魂可以賣嗎?》(《小說月報》,11月10日第12卷第11號,小說)

《祝晨報第三周(年)的紀念》(《晨報副刊》,12月1日,新詩)

《思潮》(《小說月報》,12月10日第12卷第12號,小說)

1922年

《餘淚》(《小說月報》,6月10日第13卷第6號,小說)

《一個女教員》(《時事新報·文學旬刊》,2月1日、3月1日第29、30期,小說)

《一個夜裡的印象》(文學研究會編《小說匯刊》,商務印書館,5月初版,小說)

《郵差》(文學研究會編《小說匯刊》,商務印書館,5月初版,小說)

《傍晚的來客》(文學研究會編《小說匯刊》,商務印書館,5月初版,小說)

《一個快樂的村莊》(文學研究會編《小說匯刊》,商務印書館,5月初版,小說)

《碧濤之濱》(《學藝》,9月第4卷第3號,散文)

《靈魂的傷痕》(《時事新報·文學旬刊》,8月11日第46期,散文)

《悠悠的心》(《時事新報·文學旬刊》,8月21日第47期,新詩)

《東游得來的禮物》(《時事新報·文學旬刊》,9月1日第48期,散文)

《華嚴瀧下》(《時事新報·文學旬刊》,9月11日第49期,散文)

《海邊的談話》(《時事新報·文學旬刊》,9月21日第50期,散文)

《最後的光榮》(《時事新報·文學旬刊》,10月10日第52期,散文)

《月下的回憶》(《小說月報》,10月10日第13卷第10號,散文)

《月下》(《時事新報·文學旬刊》,11月10日第55期,散文)

《或人的悲哀》(《小說月報》,12月10日第13卷第12號,小說)

1923年

《徬徨》(《小說月報》,1月10日第14卷第1號;又載《北京周報》(日文版),3月4、11日,小說)

《離開東京的前一天》(《時事新報·文學旬刊》,3月21日第68期,散文)

《浮桑印影》(《學藝》,4月第4卷第10號,散文)

《最後的命運》(《晨報副刊·文學旬刊》,6月1日,散文)

《麗石的日記》(《小說月報》,6月10日第14卷第6號,小說)

《月色與詩人》(《晨報副刊·文學旬刊》,6月11日,雜論)

《中國小說史略》(連載於《晨報副刊·文學旬刊》,6月21日、7月1日、7月11日、7月21日、8月1日、8月11日、8月21日、9月1日、9月11日;又以《中國歷代小說》為題,連載於《北京周報》(日文版),8月5日~10月19日,雜論)

《流星》 (《晨報副刊·文學旬刊》,10月1日、10月12日、10月21日、11月21日、12月21日,小說)

《秋別》 (《晨報副刊》,10月7日,新詩)

《寂寞》 (《晨報副刊》,10月7日,新詩)

《海濱故人》(《小說月報》,10月10日第14卷第10號、12月10日第14卷第12號,小說)

《淡霧》(《晨報五周年紀念增刊》,12月1日,小說)

《新的遮攔》(《星海》,12月10日,小說)

《將我的苦惱埋葬》(《晨報副刊·文學旬刊》,12月11日,新詩)

1924年

《寄一星》(《晨報副刊·文學旬刊》,1月11日,散文)

《灰色的路程》(《東方雜志》,1月25日第21卷第2號,小說)

《中國的婦女運動問題》(《民鐸》,3月1日第5卷第1號,雜論)

《淪落》(《小說月報》,4月10日第15卷第4號,小說)

《舊稿》(《小說月報》,5月10日第15卷第5號,小說)

《前塵》(《小說月報》,6月10日第15卷第6號,小說)

《醉鬼》(《時事新報·文學周報》,6月30日第128期,小說)

1925年

《父親》(《小說月報》,1月10日第16卷第1號,小說)

《海濱消息——寄波微》(《京報副刊·婦女周刊》,3月,散文)

《幽弦》(《小說月報》,5月10日第16卷第5號,小說)

《勝利以後》(《小說月報》,6月10日第16卷第6號,小說)

《囈語》(《京報副刊·婦女周刊》,9月2日,散文)

《秦教授的失敗》 (《小說月報》,10月10日第16卷第10號,小說)

《危機》(《小說月報》,12月10日第16卷第12號,小說)

《海濱故人》(商務印書館,7月初版,短篇集)

《詩人李白》(《小說月報》號外“中國文學研究專號”,雜論)

《郭君夢良行狀》(《時事新報·學燈》,12月7日,祭文)

1926年

《寄天涯一孤鴻》(《小說月報》,10月10日第17卷第10號,散文)

《靈海潮汐致梅姐》 (《小說月報》,11月10日第17卷第11號,散文)

《寂寞》(《小說月報》,12月10日第17卷第12號,小說)

1927年

《藍田的懺悔錄》(《小說月報》,1月10日第18卷第1號,小說)

《何處是歸程》(《小說月報》,2月10日第18卷第2號,小說)

《文學與革命》(《國聞周報》,5月22日第4卷第19期,雜論)

《月夜孤舟》(《薔薇周刊》,5月24日第2卷第26期,散文)

《秋風秋雨愁煞人》(《薔薇周刊》,6月14日第2卷第29期,小說)

《憔悴梨花風雨後》(《薔薇周刊》,6月21、28日第2卷第30、31期,小說)

《吊英雄》(《薔薇周刊》,7月5日第2卷第32期,新詩)

《愁情一縷付征鴻》(《薔薇周刊》,7月26日第2卷第35期,散文)

《婦女的平民教育》(《教育雜志》,第19卷第9號“平民教育專號”,雜論)

《歸途》(《薔薇周刊》,10月18日第3卷第46期, 隨筆 )

《英雄淚》(《薔薇周刊》,12月5日第2卷第47期,新詩)

《研究文學的方法》(《薔薇周年紀念增刊》,雜論)

《公事房》(《薔薇周年紀念增刊》,小說)

《犧牲》(《薔薇周年紀念增刊》,劇本)

1928年

《曼麗》(北平古城書社,1月發行,短篇集)

《寄波微》(《薔薇周刊》,1月16日第3卷第53期,散文)

《偵探》(《薔薇周刊》,2月28日第3卷第58期,小說)

《婦女的平民教育》[10](商務印書館,4月,單行本)

《弱者之呼聲》(《薔薇周刊》,6月2日第4卷《國恥紀念特刊》,新詩)

《雪恥之正當途徑》(《薔薇周刊》,6月2日第4卷《國恥紀念特刊》,雜論)

《祭獻之辭》(《世界日報》,12月《石評梅女士紀念特刊》,祭文)

《石評梅傳略》(《世界日報》,12月《石評梅女士紀念特刊》,傳記)

《雨夜》(《小說月報》,12月10日第19卷第12號,小說)

1929年

《素心蘭——夜的奇跡之一》(《鴞》,1月9日第4期,散文)

《雲蘿姑娘》(《小說月報》,1月10日第20卷第1號,小說)

《文學家的使命》(《華嚴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期,雜論)

《夜的奇跡》(《華嚴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期,散文)

《歸雁》(《華嚴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8期,小說)

《畸侶先生》(《真善美》,2月2日紀念一周年號外“女作家號”,小說)

《星夜》(《華嚴月刊》,2月20日第1卷第2期,散文)

《美麗的姑娘》(《華嚴月刊》,2月20日第1卷第2期,散文)

《病中》(《河北民國日報副刊》,2月28日第65號,小說)

《空虛——夜的奇跡之一》(《河北民國日報副刊》,3月1日第66號,新詩)

《漠然——夜的奇跡之一》(《河北民國日報副刊》,3月5日第69號,新詩)

《乞丐》(《華嚴月刊》,3月20日第1卷第3期,小說)

《春的警鍾》(《華嚴月刊》,4月20日第1卷第4期,散文)

《樹蔭下》(《認識周報》,5月15日第1卷第16號,小說)

《沖突》(《華嚴月刊》,5月20日第1卷第5期,劇本)

《介之推》(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6月初版,平民讀物)

《不幸》(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6月初版,平民讀物)

《穴中人》(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6月初版,平民讀物)

《秋聲》(《華嚴月刊》,6月20日第1卷第6期,散文)

《我生活在沙漠上》(《華嚴月刊》,7月20日第1卷第7期,散文)

《青春的權威者》(《華嚴月刊》,8月20日第1卷第8期,散文)

《亡命》(《華嚴月刊》,8月20日第1卷第8期,散文)

《婦女生活的改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10月初版,平民讀物)

《來呵!我的愛人》(《薔薇周刊》,9月10日第126期,新詩)

《去年今日——悼石評梅》(《世界日報·評梅逝世周年紀念特刊》,10月6日,散文)

1930年

《人間天堂》(《益世報》,1月3~9日;又以《地上的樂園》為題,載《新月》,6、7月第3卷第5、6期,小說)

《雲鷗的通信》(《益世報》,2月14日~4月8日)

《歸雁》(神州國光出版社,3月,中篇小說)

《東京小品·一、咖啡店,二、廟會,三、鄰居,四、沐浴》(《婦女雜志》,12月第16卷第12號)

1931年

《靈海潮汐》(上海開明書店,1月初版,短篇集)

《雲鷗 情書 集》(廬隱、李唯建合著)(神州國光社,2月初版,書信集)

《井之頭公園》(《晨報副刊·學園》,2月25日第16號,散文)

《幾句實話》(《晨報副刊·學園》,3月26、27日第45、46號,散文)

《蘋果爛了》(《小說月報》,5月10日第22卷第5號,小說)

《象牙戒指》(未完)(《小說月報》,6、7、8、9、11、12月10日第22卷第6、7、8、9、11、11號,小說)

《東京小品·五、櫻花樹頭》(《婦女雜志》,第17卷第5號,散文)

《東京小品·六、那個怯弱的女人》(《婦女雜志》,第17卷第6號,散文)

《東京小品·七、柳島之一瞥》(《婦女雜志》,第17卷第7號,散文)

《東京小品·八、烈士夫人》(《婦女雜志》,第17卷第8號,散文)

1932年

《擱淺的人們》(《讀書雜志》,1月10日第2卷第1期,小說)

《豆腐店的老闆》(《讀書雜志》,4月1日第2卷第4期,小說)

《飄泊的女兒》(《申江日報·海潮》,9月18日第1號,小說)

《雲端一白鶴》(《申江日報》第4版,9月18日,古詩)

《異國秋思》(《申江日報·海潮》,9月25日第2號,散文)

《給我的小鳥兒們》(《華年周刊》,10月1日第1卷第25期,散文)

《碧波》(《申江日報·海潮》,10月23日第4號,小說)

《補襪子》(《申江日報·海潮》,10月26日第6號,小說)

《野妓拉客》(《申江日報·海潮》,10月30日第7號,小說)

《秋光中的西湖》(《申江日報·海潮》,11月13日第9號,散文)

《給我的小鳥兒們(二)》(《申江日報·海潮》,11月20日第11號,散文)

《給我的小鳥兒們(三)》(《申江日報·海潮》,12月11日第13號,散文)

《跳舞場歸來》(《申江日報·海潮》,12月25日第15號,小說)

《小小的吶喊》(《女聲》,12月第1卷第6號,小說)

1933年

《人生的夢的一幕》(《申江日報·海潮》,1月8日第17號,小說)

《前途》(《前途》,1月10日創刊號,小說)

《一個情婦的日記》(《申江日報·海潮》,1月15日、1月22日、2月5日、2月19日、2月26日第18、19、20、22、23號,小說)

《好丈夫》(《女聲》,1月15日第1卷第7期,小說)

《一段春愁》(《時代畫報》,2月1日第3卷第11期,小說)

《女人的心》(《時代畫報》,2月14日~5月5日,小說)

《女人的心》(四社出版社,6月,中篇小說)

《玫瑰的刺》(中華書局,3月,中、短篇集)

《今後婦女的出路》(《女聲》,3月16日第1卷第12期,雜論)

《水災》(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3月初版,平民讀物)

《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發刊詞》(《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5月2日創刊號,序言)

《著作家的修養》(《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5月2日創刊號,序言)

《丁玲之死》(《時事新報·青光》,7月2日,雜論)

《災還不夠》(《時事新報·青光》,7月7日,雜論)

《屈伸自如》(《時事新報·青光》,7月14日,雜論)

《監守自盜》(《時事新報·青光》,7月21日,雜論)

《愧》(《時事新報·青光》,7月28日,雜論)

《戀愛不是 游戲 》(《時事新報·青光》,8月4日,雜論)

《花瓶時代》(《時事新報·青光》,8月11日,雜論)

《我願秋常駐人間》(《時事新報·青光》,8月18日,雜論)

《男人和女人》(《時事新報·青光》,8月25日,雜論)

《代三百萬災民請命》(《時事新報·青光》,9月1日,雜論)

《水災》(《女聲》,9月1日第1卷第23期,小說)

《中學時代生活的回憶》(《女聲》,9月16日第1卷第24期,散文)

1934年

《我的創作經驗》(《女青年月刊》,3月第13卷第3期,雜論)

《窗外的春光》(《人間世》,4月5日第1期,散文)

《讀詩偶得》(《人間世》,5月2日第4期,散文)

《象牙戒指》(商務印書館,5月,長篇小說)

猜你喜歡:

1. 紅樓夢寶黛愛情悲劇的原因

2. 現當代文學論文選題參考目錄

3. 靈魂的傷痕閱讀答案

4. 描寫福州的當代散文作品

5. 高三語文模擬測試試題及答案

❹ 廬隱《雷峰塔下——寄到碧落》全文賞析

雷峰塔下

——寄到碧落

廬隱

作者簡介

廬隱(1898~1934),福建閩侯人。原名黃淑儀,又名黃英,筆名廬隱,有隱去廬山真面目的意思,五四時期著名的作家,與冰心、林徽因齊名並被稱為「福州三大才女」。1912年考入北平女子師范學校,畢業後任教於北平公立女子中學、安徽安慶小學及河南女子師范學校。1921年入文學研究會。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海濱故人》。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學教書,後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學校長半年。1930年與李唯建結婚,出版二人的通信集《雲鷗情書集》。其代表作有《地上的樂園》《海濱故人》《曼麗》《靈海潮汐》等。

涵!記得吧!我們徘徊在雷峰塔下,地上芊芊碧草,間雜著幾朵黃花,我們並肩坐在那軟綿的草上。那時正是四月間的天氣,我穿了一件淺紫麻紗的夾衣,你采了一朵黃花插在我的衣襟上,你彷彿怕我拒絕,你羞澀而微怯的望著我。那時我真不敢對你逼視,也許我的臉色變了,我只覺心臟急速的跳動,額際彷彿有些汗濕。

黃昏的落照,正射在塔尖,紅霞漾射於湖心,輕舟蘭槳,又有一雙雙情侶,在我們面前泛過。涵!你放大膽子,悄悄的握住我的手,——這是我們頭一次的接觸,可是我心裡彷彿被利劍所穿,不知不覺落下淚來,你也似乎有些抖顫,涵!那時節我似乎已料到我們命運的多磨多難!

山腳上忽湧起一朵黑雲,遠遠的送過雷聲,——湖上的天氣,晴雨最是無憑,但我們凄戀著,忘記風雨無情的吹淋,頃刻間豆子般大的雨點,淋到我們的頭上身上,我們來時原帶著傘,但是後來看見天色晴朗,就放在船上了。

雨點夾著風沙,一直吹淋。我們拚命的跑到船上,彼此的衣裳都濕透了,我頓感到冷意,伏作一堆,還不禁抖顫,你將那墊的氈子,替我蓋上,又緊緊的靠著我,涵!那時你還不敢對我表示什麼!

晚上依然是好天氣,我們在湖邊的椅子上坐著,看月。你悄悄對我說:「雷峰塔下,是我們生命史上一個大痕跡!」我低頭不能說什麼,涵!真的!我永遠覺得我們沒有幸福的可能!

唉!涵!就在那夜,你對我表明白你的心曲,我本是怯弱的人,我雖然恐懼著可怕的命運,但我無力拒絕你的愛意!

從雷峰塔下歸來,一直四年間,我們是度著悲慘的戀念的生活。四年後,我們勝利了!一切的障礙,都在我們手裡粉碎了。我們又在四月間來到這里,而且我們還是住在那所旅館,還是在黃昏的時候,到雷峰塔下,涵!我們那時毫無所拘束了。我們任情的擁抱,任意的握手,我們多麼驕傲!……

但是涵!又過了一年,雷峰塔倒了,我們不是很凄然的惋惜嗎?不過我絕不曾想到,就在這一年十月里你拋下一切走了,永遠的走了,再不想回來了!呵!涵!我從前惋惜雷峰塔的倒塌,現在,呵!現在,我感謝雷峰塔的倒塌,因為它的倒塌,可以撲滅我們的殘痕!

涵!今年十月就到了。你離開人間已經三年了!人間漸漸使你淡忘了嗎?唉!父親年紀老了!每次來信都提起你,你們到底是什麼因果?而我和你確是前生的冤孽呢!

涵!去年你的二周年紀念時,我本想為你設祭,但是我住在學校里,什麼都不完全,我記得我只作了一篇祭文,向空焚化了。你到底有靈感沒有!我總痴望你,給我托一個清清楚楚的夢,但是哪有?!

只有一次,我是夢見你來了,但是你為甚那麼冷淡?果然是緣盡了嗎?涵!你拋得下走了,大約也再不戀著什麼!不過你總忘不了雷峰塔下的痕跡吧!

涵!人間是更悲慘了!你走後一切都變更了。家裡呢,也是樹倒猢猻散,父親的生意失敗了!兩個兄弟都在外洋飄盪,家裡只剩母親和小弟弟,也都搬到鄉下去住。父親忍著傷悲,仍在洋口奔忙,籌還拖欠的債。涵!這都是你臨死而不放心的事情,但是現在我都告訴了你,你也有點眷戀嗎?

我!大約你是放心的,一直掙扎著呢,涵!雷峰塔已經倒塌了,我們的離合也都應驗了。——今年是你死後的三周年——我就把這斷藕的殘絲,敬獻你在天之靈吧!

❺ 廬隱簡介

廬隱(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黃淑儀,又名黃英,福建省閩侯縣南嶼鄉人。其筆名廬隱,有隱去廬山真面目的意思。1903年父親去世,到北京舅舅家居住。年入教會辦的慕貞書院小學部。信仰基督教。1912年考入女子師范學校,1917年畢業後任教於北平公立女子中學、安徽安慶小學及河南女子師范學校,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師范國文系。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22年大學畢業後到安徽宣城中學任教,半年後回北平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國文。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海濱故人》。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學教書,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學校長半年,幾年間,母親、丈夫、哥哥和摯友石評梅先後逝世,悲哀情緒浸透在這個時期出版的作品集《靈海潮汐》和《曼麗》之中。1930年與李唯建結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雲歐情書集》。婚後她們一度在東京居住,出版過《東京小品》 。1931年起擔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學國文教師。36歲時因臨盆難產子宮破裂,死於上海大華醫院。
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的《女作家在現代中國》(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之中,與蕭紅、蘇雪林和石評梅等人並列為18個重要的現代中國女作家之一。

❻ 雲端白鶴——論廬隱

雲端白鶴——論廬隱

摘要:通過對廬隱小說的剖析,展示了剛剛覺醒的知識女性對愛情、對人生的獨特認識及豐富的內心世界,揭示出廬隱小說中的愛情主題和悲哀思想,體現了她迥異於其他女作家的個性。

關鍵詞:廬隱愛情主題個性主義悲哀思想感傷

廬隱,在「五四」時期是與冰心齊名的女作家,曾有許多年幾乎被人遺忘了。

1934年的《文學》雜志曾這樣評價過廬隱:只有十三四年創作生涯的廬隱,是時代的產兒,為我們留下作品十一部之多,這不僅是中國新文學的財富,也是我們了解那個時代的透鏡。茅盾說:「讀廬隱的全部著作,就彷彿再呼吸著『五四』時期的空氣,我們看見一些『追求人生意義』的熱情的然而空想的青年們在書中苦悶地徘徊,我們又看見一些負荷著幾千年傳統思想束縛的青年們在書中叫著『自我發展』……」

一、廬隱小說中的愛情主題

當時的評論家曾有意無意地封廬隱為「描寫戀愛的專家」,對此謔稱她坦然受之,欣然領之。廬隱的小說十有八九是以描寫愛情為主題的,而且她的一生也經歷了兩次驚世駭俗的愛情,所以她對愛情有著別人缺少的刻骨銘心的感受,而且她的愛情小說與當時其他女作家所描寫的愛情有著不同之處。她的小說多以苦戀的男女、落寞的感情和不幸的婚姻為題材,對知識女性的處境尤其感到悲觀。

廬隱的成名作《海濱故人》明確地以「愛」的主題「反映著『五四』時代覺悟的女子——從狹的籠里初出來的一部分女子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小說中著力刻劃的四位女大學生,實際是廬隱大學時代關系最密切的三位同學的化身。她們有抱負、積極勇進,在時代浪潮的感召下,探求人生意義,追求個性自由和美滿愛情,她們尋到「人生的意義只是戀愛」。她還在其代表作《何處是歸程》(短篇小說)中提出了自己獨特的婚姻觀,她認為一般男女視婚姻為便宜的捷徑,這種想法顯然大錯特錯了,真相該是:男子娶妻「為了家務的管理和性慾的發泄」,女子嫁人則「為了吃飯享福」。如此各取所需,婚姻還怎麼算得上是心靈美好的歸程?小說中另有一位女強人,她抱定獨身主義,將青春全部獻給了婦女運動,卻也同樣鬱郁寡歡,不勝寂寞之感:「真的,我現在感到各方面都太孤零了。」如此看來,當時的知識女性在婚姻方面真是進退兩難。雖然如此,但在廬隱看來愛是不能忘記也不容貶謫的,唯有充滿平等、真誠與幸福的愛,才應受到最高的禮贊。

廬隱作為「五四」時期成長起來的現代女性有著新型的婚戀觀。她提倡建立靈肉相統一的性愛觀念,憑借自身的力量,在思想的相互了解與感性志趣契合的基礎上,獨立的擇偶,並全無掛礙地相知相親相愛,選擇優美的精神之舍,真正掌握自己命運。不管是廬隱與當時「使君有婦」的郭夢良的結合,還是她和小她八歲的 「小丈夫」李唯建的結合在當時都是極富震撼力的事情。《海濱故人》也高唱了一曲浪漫的現代戀歌。盡管梓青是有婦之夫,但他與露沙在精神上的相通相溶,志同道合,促使他倆沖破封建道德的藩籬,結伴雲游四海了。更有《象牙戒指》中沁珠與曹君的生死戀。這種種的愛情,不管是否合乎道德,都是其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全部心力和血肉鑄就的,由兩顆心的血來滋潤的。因此,廬隱認為這種愛是聖潔的,珍貴的。

廬隱這種對男女愛情的理解從理性層面確立了愛情的神聖性,並把它升華到追求生命自由意識的高度來認識,反叛了封建禮教對女性性愛權力的剝奪。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在廬隱的作品中,沒有展現出對這些戀愛對象值不值得愛的論述,從而使神聖的愛情往往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切實際,這是作者及主人公信仰戀愛至上主義的弱點造成的。

封建禮教的藩蘺,緊緊地束縛著女性對愛的追求,也無形地束縛著女性的心。五四初期追求自主愛情的女孩子們,已遭到種種頑固的阻撓,那麼,一個飽經憂患帶著亡夫之創的女性的愛情更會怎樣呢?日記體長篇小說《歸雁》就寫了這樣的故事,這是一部從心靈深處發出來的動人的哀曲。主人公紉青象一隻負傷的雁兒結束了飄泊回到故地,劍塵的愛使她重新感到生活的可愛,燃起了沖破禮教藩蘺的渴望之火,然而,時代環境的壓迫,內心潛在的封建因襲,心創難平而不忍因此影響劍塵的未來生活,她拒絕了劍塵的愛。最後,她是負荷著更深的悲哀重去漂泊。盡管「歸雁」又添了一重悲哀,但她畢竟有了熱烈的呼喊,熱烈的追求,標志著廬隱的悲歌中,這一代追求個性解放的知識女性踏上了新的一段路途。

《雲鷗情書集》和《女人的心》則寫了對愛情的新的「勝利」。

書信集《雲鷗情書集》以純書信的形式,塑造了一個終於戰勝了悲哀,傲視禮教和社會的譏彈,為了情人「純潔的愛用大無畏的精神自造命運」的女性的形象。長篇小說《女人的心》更對道德題材進行了新的開拓,集中體現了廬隱對舊禮教、舊道德的徹底批判。社會允許並不愛妻兒的素璞的丈夫對妻子的不忠實,而對與純士志同道合真誠相愛的素璞卻加以冷酷的責難。素璞痛恨這虛偽的倫理道德,經過極大的努力,在歐洲與純士結合成合法伴侶。她是勝利了、獲得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的合乎道德的美滿婚姻。但是生活於禮教森嚴的舊中國,這位有巨大勇氣的女主人公畢竟又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女性,她歸國後面對足置人於死地的無形的刀,又起了苦悶的彷徨。

廬隱大膽否定虛偽的舊道德舊禮教,熱情歌頌熱烈不懈地追求合乎人性道德的幸福愛情的女性,發展地刻劃了一代知識女性十餘年的追求歷程:從迷惘中覺醒了個性,到追求愛時苦悶彷徨甚至失望,最後覺悟到要徹底沖破舊禮教。這歷程始終融和著感傷的情調。透過廬隱筆下人物籠罩著感傷色彩的戀愛,人們真切地看到時代矛盾的激化和整整一代時代兒的風貌。

二、廬隱小說中的悲哀與感傷

廬隱是一位感傷的悲觀主義者。除了早期若干篇作品外,作品都沒有擺脫悲哀的色調。她追求人生的意義,但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覺得人生「比作夢還要不可捉摸」,她在悲哀的海里,幾乎苦苦掙扎了一生。她,或她作品裡的主人,常常被悲哀所困擾,不得解脫,把悲哀看作是偉大的聖者。蘇雪林說,廬隱的作品,「總是充滿了悲哀,苦悶,憤世,嫉邪,視世間事無一當意,世間人無一愜心」(《二三十年代作家與作品》)。

作為一個與冰心齊名的作家,廬隱的作品所含的思想卻正與冰心作品中所含的恰恰相反:冰心在作品裡,通過對無限生動的大自然和母愛的漚歌,表現出她對自由、光明人生的追求的理想。廬隱的作品則不同,她的主人公都是無出路的,前途茫茫,一片黑暗,他們負荷著冷酷、無情的現實,悲哀著走向人生的盡頭、有人說「黃廬隱對社會里的任何人都不承認,她深深的感受著孤獨。謝冰心主張則不然,她認為在人與人之間,是有不可分離的關系、這樣,黃廬隱便必然的用著悲哀的視線眺望人間,而謝冰心,也不可避免的用了無限的熱情來溫暖人類。她們倆,一個是對世界表現了完全的絕望,一個是感覺著被損害的偉大的愛可以如死灰之能復燃……」

廬隱筆下,都是些悲苦命運的掙扎者,尋常的女性、尋常的愛、尋常的悲劇。「然而人們滅亡於英雄的特別的悲劇者少,消磨於極平常的,或者簡直近於沒有事情的悲劇者卻多。」露沙、素璞她們的悲劇並不僅是她們個人的悲劇,而是時代痛苦的特定記錄。反封建是現代史上決定性的社會矛盾之一,尖銳的社會矛盾左右著人們的命運。一代知識女性熱烈追求個性解放理想愛情是新時代的產物,這在舊道德滅亡前夕掙扎愈烈的情形下,必然要遭受極大的苦難,甚至釀成悲劇。而這些悲劇不是足以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劇」,只是些司空見慣的「尋常事」,因而往往讓人等閑視之。廬隱卻是用她那悲苦的靈魂敏銳地感受,深沉地思索,同時用濡血蘸淚的筆把軍些多得叫人麻木的「平常」的真象披露無遺。有人曾認為廬隱「只是一味用了錦綉的文字織那些傷感消沉悲哀的夢境,所以她的作品除了足以維持那殘存的封建思想和舊道德外,無半點為婦女前途改選和革新的功效。」無庸諱言廬隱感傷的局限,不過恰恰與上面這看法相反,廬隱式感傷是徹底否定封建思想道德的。「感傷」,正是廬隱作為那時代的清醒者的可貴標志,在那理應詛咒的沉沉黑夜,深刻的思想痛苦所具有的人生價值和現實意義,非是淺薄的歡樂所能比擬的。人們只是從懾服於舊道德終至放棄了愛卻心懷隱恨的雲青身上,就可以感到被扼殺、被摧殘的壓抑,不禁痛惜這凋謝了的「美好」,認識到舊道德的不合理,從而憤恨滅絕人性的舊勢力。而眾多在血淚中掙扎、呼喚、求索的女性,以她們所追求理想的執著精神,和她們所希冀的美好境界,激發了人們的意志,提高人的品格,更加堅定地追求理想人生。可見,廬隱那感傷的「平常悲劇」有一種獨特的積極作用,即它能喚起人們強烈的倫理態度和強烈的道德震憾。

這感傷,即使在現在依然不失其魅力和震憾力。人們除了可以再度在藝術氛圍中認識五四的一個重要側面,還會因那時代充滿苦難的追求而牽動心弦,更珍惜自身的幸福,嚮往更美好的理想人生,也更勇敢和堅韌地為理想奮斗。

廬隱作品傾向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她的家庭、教育在她思想里形成了一個特有的世界觀,這是絕大部分知識分子所共有的。二是她的生活環境是冷酷的,她幾乎沒有父母之愛,沒有親人之情,她在家奴般的生活里感情受到了摧毀;到了成年,其遭遇又十分不幸,親人的相繼死亡,這殘酷的命運,使她悲痛欲絕。三是「五四」運動的落潮,給當時很多渴望光明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帶來了重大影響,廬隱也是其中的一個。她曾說:「我不滿意這個現實的人間,一起頭我就這樣,其中所不同的,是從前只覺得傷感而不想來解決這傷感,所以第二步,我還是不滿意人間的一切,我還是傷感,第三步呢,不滿意於人間和傷感也更深進一層,但我卻有了對付這傷感和不滿意於人間的方法,我現在不願意多說傷感,並不是我根本不傷感,只因我的傷感,已到不可說的地步……」

三、廬隱小說中的藝術魅力

廬隱式感傷,是廬隱對現實美獨特的感受和認識,是她創作個性的最根本體現。這感傷從一定角度對社會生活的本質作了正確和深刻的揭示,表現了廬隱自己在《著作家應有的修養》中說的,以熱情「去溫慰人間的悲苦者,鼓勵世上的怯懦者」這一有積極傾向的真情實感,這有其獨特的價值。同時,廬隱式感傷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價值,並非是她進行了許多冠冕堂皇的抽象說教,恰相反,廬隱的藝術表現本身是比較成功的,使其那「不乏力的感傷」有著感人至深而又閃爍個性之光的藝術魅力。

首先,廬隱的藝術構思具有強烈的個性色彩,真切而又迷濛。廬隱是自敘傳型的作家,很多作品是以她本人和周圍的朋友為原型的,如《雲鷗情書集》是她與李唯建的情書合集,《象牙戒指》記述了石評梅的愛情,因而她對素材本身已有著深切的感受。而且,她是注重情感的,她把她富個性的情感滲透到整個藝術構思中,她曾說:「被我描寫的某人,是否和我所想像的傷心程度一樣,誰又敢斷定呢?然而那些人只是我借她們來為我象徵之用」,所以,她的作品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廬隱正是以她豐富的想像力和她對客觀現實獨特的情感體驗——感傷,賦予她筆下人物以生命,同時又使人物活動的氛圍彌漫著感傷的霧靄。《樹蔭下》的沙冷與她的戀人在樹蔭下空寂的環境里,由心靈的溝通達到諧和,他們都「沉醉於這偉大的沉默中了,」然而「一陣陣粗魯的喘息聲,擾亂了四境的幽靜」,他們急忙離開人群、離開山坡,「回頭看那松樹的蔭影,蔭影下的一切,都不免有些悵惘……」,沙冷是感傷的,樹蔭下的環境也是感傷的,但這感傷不是淺露的,而是經過藝術化的內在的、深沉的、隱約的苦悶。廬隱正是以這種如紗似霧的感傷構思其作品,給人以飄渺迷離的感覺。同時,由於廬隱的感傷是植根於現實的,因而她的藝術構思所創造出來的形象是真切的、典型的。說到典型,應該對廬隱的人物有一個特別的認識。雖然,在廬隱的一系列女性形象中,作為單個人物會給人以雷同之感,沒有明顯的區別,但如果從她們的思想情緒和她們在追求中的思想發展歷程來看,她們在中國新文學史上是獨特的、典型的。這些人物是廬隱不斷的探究著人生、同時又精細真切地感受她個人和同命運的時代兒的生活實踐而創造出來的,「廬隱的苦悶,現代有幾個人不曾感覺到?經驗過?但別人諱莫如深,唯恐人知,廬隱卻很坦白地暴露出來,又能從世俗的非笑中毅然決然找尋苦悶的出路」,自然真切地把觀察、感覺和經驗過的,以她獨特的敏感性提煉組合,從一個特定的側面把生活的本質鮮明和強烈地表現出來。因此廬隱的感傷又是真實可見的。至此可以看到廬隱的藝術構思是:真切而又迷濛。這使她的藝術形象有獨特的魅力:看得真切,而又空靈飄忽,難於捕捉。

這樣的藝術構思是成功的。作者的創作意圖,是通過表現自己對人生的體會和對理想人生的追求,達到「安慰人生,刺激人生,鞭策人生」的效用。她所要揭示的是豐富復雜的情感世界,因而,她把真切而迷離、若隱若現的浪漫情調,賦予從露沙到冷鷗、素璞這一系列長於思索少於行動的感傷女性,是很恰當貼切的。

廬隱廣泛運用書信、日記形式,不少作品還純粹是書信體、日記體的,這在新文學史上是比較特別的。在不少作品中,書信、日記中還會有書信、日記。所以廬隱的小說比較散文化。散文化結構是廬隱小說又一重要藝術特徵。這樣的結構形式,對於刻劃深邃的內心天地,自有其他形式所欠缺的親切、細膩、自由的優點。《勝利以後》以沁芝給瓊芳的信,一方面通過主人公自己的「以筆代口」流露出對經過奮斗而獲得的愛的勝利後的失望惆悵;另方面,又能跨越時空自由地以「信中信」(文琪給沁芝的信中再引肖玉的信)等多種形式,調集其他人物對女子進入家庭後的各種切身體會,以及社會復雜的環境,從而集中表現了「勝利以後的感傷」這一主題。由此可以看到廬隱這樣的結構的成功處。

自然,這樣的形式,也讓廬隱的小說顯顯得有些散漫,難於控制。但瑕不掩瑜,它畢竟比較深刻有力地表現了廬隱獨特的感傷。那一代知識女性在愛的追求和人生探索歷程中的、積極進取與苦悶彷徨相互交戰的矛盾心理,得到酣暢淋漓的刻畫,感傷的旋律獲得了自由飛翔的天地。

象徵,在廬隱小說中處處可見,成為其一重要的藝術特徵。《地上的樂園》、《憔悴梨花》、《狂風里》等等小說名本身,就很有象徵意味,概括性地深廣地揭示了小說的內容。而以冷月清流、秋風落葉、山岫暮靄等等凄迷的景物來映襯人物的命運,更是俯拾皆是。《風欺雪虐》一開始,作者先繪就了一幅凄慘的「風雪寒梅圖」,及至結尾再略點梅花,讀者面前交疊著梅痕和梅花的形象,梅花正象徵了梅痕,梅花被毀的前程正暗示著女主人公梅痕被環境、命運逼迫著的前程。於是,梅痕迷茫的出路,更強烈地牽扯每個讀者的心。

廬隱的「生活態度則似浪漫而實謹嚴」,其悲歌的女性,又都是一些負荷著幾千年傳統意識束縛的青年知識分子。在社會矛盾激烈沖突的新舊交替時代,她們追求個性解放的理想人生,自然免不了要失望與彷徨。於是,這些自以為看破世界,實際上終不能「游戲人間」的女性,更加向她們豐富的內心世界發展,也更加敏感,甚至「大自然的偉力」的象徵亦能決定她們人生路上的重要問題(《幽弦》中的倩娟)。

所有這些骨子裡都滲著悲哀的象徵,很有魅力地完善著「廬隱式感傷」。

廬隱式感傷之所以很有吸引力,還在於」她有生動的筆法可以使一切個人的事情使別人感到興味」。文學是用語言塑造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可見語言的重要。廬隱的文學語言頗有特色,她的語言雋雅婉約、細膩蘊藉又不失流利自然。她的小說有濃厚的古典詩詞風味,尤其是婉約詞風的情調更充溢其中:人物語言、敘述描寫、自然形象的塑造都是這樣。如「獨立蒼茫愁何多?∕撫景傷飄泊!∕繁華如夢,∕奼紫嫣紅轉眼過!∕何事傷飄泊!」(《醉後》)等清麗凄怨的話語,很切合這一代知識女性的現實生活和纖細的內在意識。而凄迷的情境顯示的夢幻色彩,也與人物的實際相諧和。廬隱正是以這樣的語言很好地表達了她獨特的構思,抒寫了她為一代知識女性艱難的愛而悲歌的感傷情懷,扣動了讀者的心弦,使其感傷沁人心髓。

真切而又迷濛的藝術構思、書信日記體、散文化結構、象徵手法的廣泛運用,以及雋雅婉約的藝術語言等等有機組合、使廬隱式感傷在充滿時代的氣息的同時,處處閃爍著廬隱獨特的個性之光。

廬隱是有創作個性的作家,在她短短十幾年的創作生涯中,主要是以其具有較高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廬隱式感傷」,為那一代知識女性的愛,唱出了一曲曲動人的悲歌。

廬隱,像一顆燦爛的明星,亮在舊中國的黑夜,光輝是不滅的,她在中國新文學史上的地位是永存的。她說過:「沉默比什麼都偉大!」她已經沉默了四十多年,文學史家們應該讓她那顆受盡人生苦辛的心和悲苦的感情得到安慰,給這位敢愛敢恨的女作家以公正的歷史評價!

參考書目:

《廬隱自傳》

《廬隱傳》

《〈海濱故人〉的作者廬隱女士》

《關於廬隱的回憶》

《火焰》

《廬隱選集》

《廬隱創作選》

《廬隱佳作選》

❼ 廬隱的一個病人的內容梗概

廬隱是一位感傷的悲觀主義者。除了早期若干篇作品外,作品都沒有擺脫悲哀的色調。她追求人生的意義,但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覺得人生「比作夢還要不可捉摸」,她在悲哀的海里,幾乎苦苦掙扎了一生。她,或她作品裡的主人,常常被悲哀所困擾,不得解脫,把悲哀看作是偉大的聖者。蘇雪林說,廬隱的作品,「總是充滿了悲哀,苦悶,憤世,嫉邪,視世間事無一當意,世間人無一愜心」(《二三十年代作家與作品》),在《關於廬隱的回憶》一文中說:「在廬隱的作品中尤其是《象牙戒指》,我們可以看出她矛盾的性格。……廬隱的苦悶,現代有幾個人不曾感覺到?經驗過?但別人諱莫如深,唯恐人知,廬隱卻很坦白地自加暴露,又能從世俗非笑中毅然決然找尋她苦悶的出路。這就是她的天真可愛和過人處。」冰心與廬隱,文學史家們把她們視為「人生派」中的一派。雖然她們都關心現實生活,都主張在作品裡表現時代色彩,但一旦這種思想和主張變成了果實——作品,她們的差別就顯出來了。冰心在作品裡,通過對無限生動的大自然和母愛的漚歌,表現出她對自由、光明人生的追求的理想。廬隱的作品則不同,她的主人公都是無出路的,前途茫茫,一片黑暗,他們負荷著冷酷、無情的現實,悲哀著走向人生的盡頭、有人說「黃廬隱對社會里的任何人都不承認,她深深的感受著孤獨。謝冰心主張則不然,她認為在人與人之間,是有不可分離的關系、這樣,黃廬隱便必然的用著悲哀的視線眺望人間,而謝冰心,也不可避免的用了無限的熱情來溫暖人類。她們倆,一個是對世界表現了完全的絕望,一個是感覺著被損害的偉大的愛可以如死灰之能復燃……」廬隱作品傾向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她的家庭、教育在她思想里形成了一個特有的世界觀,這是絕大部分知識分子所共有的。二是她的生活環境是冷酷的,她幾乎沒有父母之愛,沒有親人之情,她在家奴般的生活里感情受到了摧毀;到了成年,其遭遇又十分不幸,親人的相繼死亡,這殘酷的命運,使她悲痛欲絕。三是「五四」運動的落潮,給當時很多渴望光明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帶來了重大影響,廬隱也是其中的一個。只讀過她的作品而沒見過她的人,多半以為她是一位愁眉苦臉的女性,但實則不然。她自己也說,她有兩種絕對相反的人格:「在文章里,我是一個易感多愁脆弱的人,——因為一切的傷痕、和上當的事實,我只有在寫文章的時候,才想得起來,而也是我寫文章唯一的對象,但在實際生活上,我卻是一個爽朗曠達的人。」「在寫文章的時——也不是故意的無病呻吟,說也奇怪,只要我什麼時候寫文章,什麼時候我的心便被陰翳漸漸遮滿,深深的沉到悲傷的境地去,只要文章一寫完,我放下筆,我的靈魂便立刻轉了色彩……」(《廬隱自傳》)這是她的自白。李唯建和接觸過廬隱的作家,也都說她的性格慷慨、豪爽、有魄力,對「一生英風颯爽」(蘇雪林語),自己做過的事從不後悔。這是她創作和性格矛盾的一例。作為社會的人,都會關心社會的。「五四」運動初的「學生會時代」,廬隱是一個活躍分子,她是帶著「社會運動」的熱情跨進文壇大門的。那時候,她寫《新村底理想與人生底價值》(1920年,《批評》第四號)之後,不僅寫了《一封信》、《兩個小學生》等七篇那樣有著深刻現實意義的短篇和小品,也寫了《中國的婦女解放問題》(1924年,《民鐸》第五卷第一號)這樣一些有關婦女解放問題的文章。但不久,她的筆鋒轉向「自敘傳」的性質:寫自己,寫愛人,寫朋友,都是現實主義的,因為它們反映了社會的一個側影,是真實的現實。茅盾說:「廬隱與『五四』運動,有『血統』的關系」,「廬隱,她是『五四』的產兒」(《廬隱論》)。當「五四」運動落潮後,在廬隱面前,社會似乎堵死了所有路口,再加上自身的遭遇,這使她陷入痛苦的重圍。人們所說的「廬隱的停滯」就是在這種主客觀的條件下產生的,但廬隱並不甘在這種氛圍中沉淪,她掙扎著,追求著,前後雖有幾次反復,但每次也都有所前進。廬隱的小說《地上的樂園》,茅盾說它是寓言體的「一篇美麗的空想的『詩』,而且是『神秘』的『詩』。讀了那篇《地上的樂園》,人們會覺得在這里就伏著廬隱作品中『苦悶人生』的根,也會覺得就在這里也伏著廬隱『發展停滯』的根。」這里,較多地反映了她的人生觀。人的一切思想和實踐,是不能離開人生觀而存在的,所以說,那裡有「根」。廬隱寫於1927年的第二本短篇小說集《曼麗》,是她認為「從頹唐中振起來的作品」。這本集子,像她在人生的大路上邁步一樣,步子邁得雖不高遠,卻決不是原地踏步或轉圈子。茅盾說,《曼麗》集中多數作品表示了作者頗想脫掉《或人的悲哀》以來那件幻想的感情的花衫,並企圖重新估定人生的價值。她這次創作思想的變化有個人的因素,但主要是社會的影響。「促成她這一轉向的,與其說是她個人生活上的變動,倒不如說是時代的暴風雨的震盪。」翟菊農在這本集子的序里說:「這本小說集子比《海濱故人》很有不同的地方。就內容說,《曼麗》的取材,范圍要比《海濱故人》寬些,例如《房東》一篇,《海濱故人》集子里就不會有。《海濱故人》集子里據我猜想大部分是作者自身的直接的描述,好處是親切;在這本集子里,雖則大部分還是自身經驗的描述,但要比較蘊蓄些。《海濱故人》集子里,所表現的感情是很深摯的,對於人生的感覺,似乎比較深切些。《海濱故人》集子里很多爆發式的感情,在這本集子里比較的經過一番洗煉工夫。我並不是對這兩本集子,有所抑揚,只覺得兩本的內容的確不同,最大的原因恐怕是近年來作者生活上的變動,從前是春之氣,現在不免有初秋的意味。」序中所言兩本集子的不同,以及所以不同的原因都點了出來,均比較符合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創作實際。廬隱崎嶇、坎坷的命運使她在沉淪與前進中幾經反復,但她畢竟還是從感情里掙扎出來,擯棄了自私的小我的感情,代之以對社會勞苦大眾的同情之心。她在《著作家應有的修養》一文中說,作家內質方面的修養應該有二:「一應對於人類的生活,有透澈的觀察,能找出人間的症結,把浮光下的丑惡,不客氣的,忠實的披露出來,使人們感覺到找尋新路的必要。二應把他所想像的未來世界,指示給那些正在歧路上彷徨的人們,引導他們向前去,同時更應以你的熱情,去溫慰人間悲苦者,鼓勵世上的怯懦者。」當她的創作世界重新和廣闊的社會生活聯系起來的時候,除了留下的那部以「—·二八」戰役為題材,反映十九路軍奮起抗日的長篇小說《火焰》外,還有收在《東京小品》里的七篇小說如《火災》,尤其那十四篇雜文,如《丁玲之死》。在北平她就同胡也頻常有來往,當聽到朋友說胡也頻「以共產之故被捕」後,「想起也頻那樣一個溫和的人,原來有這樣的魄力,又是傷感,又是欽佩」;當聽到丁玲被捕失蹤,又看到《時事新報》有丁玲已被殺害之說後,她認為那是中國文壇一大損失,「時代是到了恐怖,……究竟哪裡是我們的出路?想到這里,我不但為丁玲吊,更為恐怖時代下的民眾吊了。」在《監守自盜哩說:「墨子曾經有過一句話:『竊國者侯,竊鉤者誅』,使我恍然明白從古及今,中國一切的法律,都只限於約束小百姓,而袞袞諸公呢,那是特殊階級,是孟軻所說的治人階級,所以法在小民,刑在小民而皆不上袞袞諸公,因此失地萬里的將軍,塗炭人民的元帥,盡可以挾帶金寶美姬,逍遙於法外,當政諸公,連正眼都不敢向他望一望了!」在《夏的頌歌哩說:「二十世紀的人類,正度著夏天的生活——縱然有少數階級,他們是超越天然,而過著四季如春享樂的生活,但這太暫時了,時代的輪子,不久就要把這特殊的階級碎為齏粉,——夏天的生活是極度緊張而嚴重,人類必要努力的掙扎過,尤其是我們中國,不論士農工商軍,哪一個不是喘著氣,出著汗,與緊張壓迫的生活拚呢?脆弱的人群中,也許有詛咒,但我卻以為只有虔敬的承受,我們盡量的出汗,我們盡量的發泄我們生命之力,最後我們的汗液,便是甘霖的源泉,這炎威逼人的夏天,將被這無盡的甘霖所毀滅,世界變成清明爽朗。」透過這些深刻、尖銳、犀利的小品雜文和長篇小說《火焰》,不難看出廬隱在「九·一八」事變後,是時代和民眾給她以勇氣,沖出「廬隱停滯」的種種藩籬,她,又前進了!但,她死得太早……「廬隱作品的風格是流利自然。她只是老老實實寫下來,從不在形式上炫奇鬥巧。」(茅盾《廬隱論》)總觀廬隱的全部作品,這種評語恰切、中肯。從《海濱故人》開始,她在許多小說里,都採用日記和書信的形式,這樣寫來,在語言上顯得靈活、自然,但在結構上往往出現散漫的毛病,用茅盾的話說,就是「控制不得其法」。後期的作品,有了長足的進步,老練多了。除小說之外,她的散文也寫得清麗可愛。她雖以小說出名,但茅盾說,「她的幾篇小品文如《月下的回憶》和《雷峰塔下》似乎比她的小說更好。」她還在同一篇《廬隱論》中評論說:「在小品文中,廬隱很天真地把她的『心』給我們看。比我們在她的小說中看她更覺明白。她不掩飾自己的矛盾。」她這種既天真又嚴肅的態度貫穿在所有的作品之中。王禮錫說:「生命是我自己的,我憑我的高興去處置她,誰管得著!」廬隱是這樣很倔強的在這不慣的社會生存著,廬隱對這社會是不慣,社會對廬隱尤其不慣,廬隱對社會的不慣,是有她的「誰管得著」的辦法去管理,而社會對廬隱卻是冷嘲熱諷、明槍暗箭作四面環攻。這「不慣」不僅是廬隱個人的問題,是新的與舊的社會的矛盾的表現,加上廬隱的強烈的個性,這矛盾就表現得特別的明顯。所以這不僅是「不慣」而是不相容,不慣慢慢的就會慣了,至於不相容,那便得爭斗。廬隱的「誰管得著」的態度,是不理的態度,怕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不理」是違背了舊社會的秩序,這樣的叛徒,是不能在舊社會的秩序下生存的。有了他就沒有你,你要站得住,他就得摧毀。(《雲歐情書集》序)

❽ 廬隱的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作品年代作品備注1920年第一篇短篇小說《一個著作家》第一次以廬隱的筆名撰寫1922年短篇小說《或人的悲哀》等,中篇小說《海濱故人》《海濱故人》是廬隱的代表作1925年 第一部小說集《海濱故人》出版其中《或人的悲哀》被譯成德文連載1927年結集出版《靈海潮汐》和《曼麗》兩書 1929年中篇小說《歸雁》,散文《夜的奇跡》等 發表在廬隱與北京大學於賡虞教授合編的《華嚴半月刊》上1930年11篇《東京小品》及長篇小說《象牙戒指》1931年中篇小說《女人的心》,《地上的樂園》1932-1934年創作長篇小說《火焰》,之後以雜文為武器,,創作了《監守自盜》,《代三百萬災民請命》,《花瓶時代》,《男人和女人》,《今後婦女的出路》等進步文章《火焰》謳歌了與日本侵略軍浴血奮戰的十九路軍,批評國民黨政府堅持內戰,對外妥協的政策。1934年之後去世後,出版的著作有《廬隱自傳》,《火焰》,《東京小品》及後人編纂的各類選集及其翻譯的《格列佛游記》

❾ 五四潮流與盧隱小說有怎樣的關系

廬隱(1899-1934),原名黃英,福建閩侯人,是"五四"時期與冰心齊名的女作家。早年就讀於北京慕貞學院、北京女子師范學校。1919年考取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國文部。"五四"期間,積極參加並開始創作,以探索"人生究竟是什麼"的問題小說開始了自己的創作生涯。不幸的是,廬隱的身世是不幸的,雖生自官宦人家,但自幼很少得到父母的疼愛,她本人的生活道路也很坎坷,這些都使她的作品中總是強烈的流露出內心的悲哀與寂寞,這種調子,幾乎成了她作品的基調,而她本人就像她作品中描寫的主人公一樣,經歷著感情上的風風雨雨,卻始終在追求著一種個性的解放,始終執拗地追求著理想的愛情與人生。
廬隱是"五四"時期最早覺醒的女性,茅盾在他的《廬隱論》中談到這位"被'五四'的怒潮從封建的氛圍中掀起來的,覺醒了的作家":"廬隱她是'五四'的產兒......我們現在讀廬隱的全部著作,就彷彿再呼吸著'五四'時期的空氣......"。她於1921年成為文學研究會的第一批女作家。她的第一篇小說《一個著作家》在1921年《小說月報》第12卷第2號上刊出後,鼓舞了她的創作熱情,在隨後一、兩年內,她接連寫了《兩個小學生》、《靈魂可以賣嗎?》、《月下的回憶》、《或人的悲哀》等作品,於1925年結集為《海濱故人》出版。這是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也是她前期代表作品,收有十四篇,前七篇屬於問題小說,揭露封建勢力的黑暗,譴責軍閥政權的殘酷和日本侵略者的險惡。具有鮮明的反帝反封建色彩。《一個著作家》寫金錢勢力下的知識青年的愛情悲劇,《一封信》寫農村姑娘的以身償債,被虐待致死,《兩個小學生》寫軍警鎮壓學生的請願。《靈魂可以賣嗎?》寫資本家的紗廠剝奪了女工的靈魂自由,使之成為機器的附庸。《余淚》寫修道院附屬小學的女教師,於辛亥革命中上前線宣傳基督教教義,呼籲免誅殘敵,反為敵軍子彈所中。而後七篇作品則通過對青年人愛情婚姻問題的描寫,探索人生,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心理問題小說的,它們形象地描寫出"五四"時期一部分知識青年探索人生意義,卻找不到答案的追求與幻滅以及她們在理想與現實、理智與感情沖突下的悲歡苦悶,表現了一部分小資產階級女性開始覺醒,卻又沒有最後擺脫幾千年來傳統思想的束縛,歧路俳徊的精神狀態,真實地記錄了這個新舊嬗遞時期一種頗為普遍的社會心理。代表作《海濱故人》以"自敘傳"的手法寫露莎和幾位女同窗從聚首言歡到風流雲散的過程,宣洩了尋求人生意義和自我價值的郁悶心理,女主人公們對昔日良辰美景的傷逝之感,對無法把捉的命運遭際的哀怨之情,使作品充溢著悲觀的色調。《或人的悲哀》以亞俠給友人的十封信,傾訴了這位年青的知識女性以多愁多病之身,浮沉於愛情與人生的大海中的苦惱。她苦苦地思索著人生的意義,由北京到東京,由東京到杭州,真可謂上天入地,鍥而不舍,但她看到的是人間的虛偽,人類的利已心。她躲避違心的愛情,而追求一個熱心研究社會主義、決心為主義犧牲的青年,但這位有志氣的青年竟鬱悒病逝,在她的面前留下一片空虛。她只好哀嘆:"要探究人生的究竟,花費了不知多少心血,也求不到答案!"最後沉湖而死了。《麗石的日記》中的麗石,也是感情脆弱、行動彷徨,以致在"到處都是污濁的痕跡"里陷入煩惱的漩渦,甚至起"游戲人間"之念--但最終"只被人間游戲了我!"在這些女性的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負荷著幾千年的傳統重壓,同時又初受新思潮洗禮的女性,作為過渡時代的人物,一方面渴望著個性解放,靈魂的自由,嚮往狂放不羈、自由自在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能決絕地沖出傳統價值標準的藩籬,對世俗的訾議和非難還不無忌懼,於是只好徘徊歧路。這種無法排解的苦悶常常使她們悒鬱無歡,給她們的性格染上了二重色彩。
在《海濱故人》為廬隱奠定了文學地位以後,她又在短短十年的時間里,相繼出版了短篇小說集《曼麗》、《靈海潮汐》、《玫瑰的刺》;長篇小說《歸雁》、《女人的心》、《象牙戒指》以及她和李唯建的通信集《雲鷗情書集》;小品、雜文合集《東京小品》和一冊《廬隱自傳》。《曼麗》集中雖有一些自敘傳性的哀傷作品,但其餘作品的題材和境界顯然比《海濱故人》的後半部有所擴展。《曼麗》的女主公曼麗,抱著"為國家的正義而犧牲一切"的志向加入某黨盲目前沖。如今,她懺悔了,她目睹了這個從事革命的政黨內部的腐敗,貪污成風,宗派林立,相互出賣,相互刺探,為的是將來"作官發財,高車駟馬"。兩三個月的經歷,恰如毒蛇在曼麗的心頭盤咬,處處布滿傷痕。雖然她還想尋求一條光明的路,但心頭的創傷已將她送入上海的醫院。小說借一個青年女性的心靈歷程,批判了"革命為作官"的腐敗風氣,又以一場變質的革命為背景寫了一個心病患者的追求與幻滅。《象牙戒指》是廬隱後期創作的高峰,是作者對她的摯友石評梅與高君宇悱惻動人的愛情悲劇的珍貴紀念,其中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和意緒。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濃郁誠摯的感情,哀婉纏綿的筆觸,使它堪稱為一時愛情小說的佳構。女大學生張沁珠為一個有婦之夫騙取愛情後遺棄,心靈帶上了滴血的創傷,認為人間只有"自私和淺陋","愁慘就是我的命運"。革命者曹子卿向她獻上一顆真摯的心,祈求她把靈台的方寸地作為他的歸宿。但她的心靈已失去常態,淡對這位革命者的一片真情,覺得"萬不能承受你這顆不應給我而偏給我的心",致使曹子卿"如火花之光明"的生命,如"慧星之迅速"地消逝。數年來的冰雪友誼,只博得遺恨千古。她終於把心獻給已死的曹,用他所遺贈的象牙戒指套住自己的餘生。小說成功地揭示了在一個新舊交替時期,新女性在舊習俗的摧殘下"矛盾而生,矛盾而死"的復雜心理以及"苦悶和愁慘"的命運,從而鞭撻了淺薄的世情,歌頌了真摯的愛情,情調幽怨悲凄,寫來字字皆淚。此外,《靈海潮汐》、《致梅姐》、《愁情一縷寄征鴻》、《寄梅巢舊主人》、《寄燕北故人》等小說散文也寄託著廬隱對石評梅的衷情厚意。而《玫瑰的刺》、《雲鷗情書集》幾乎就是廬隱與李唯建戀愛、婚姻生活的實錄。另外,在《歸雁》和《雲夢姑娘》中的紉青與雲涵、劍塵,雲夢與其情人的戀愛經歷中也能分明看到廬隱自己的感情經歷。
廬隱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即悲憤人生的哀鳴。悲哀是廬隱一些重要作品的主旋律,它在廬隱小說中的位置,恰如母愛在冰心作品中的位置一樣。她毫不隱諱地承認"我簡直是悲哀的嘆美者"(《廬隱自傳》)。她的悲哀盡管缺乏強者的鬥志,卻通過對悲憤人生的哀鳴,表現了探索人生的積極意義。她的作品的題材比較狹窄,絕大多數以青年人的愛情婚姻為題材,寫不幸婚姻帶來的煩惱和痛苦,異常關切婦女的地位和命運,提倡女子要有獨立的人格、社會地位和完好的個性。她從婦女的角度描寫戀愛題材,認為戀愛是"世界上最大的問題",以描寫男女戀愛的專家自詡。但她筆下的愛情並非一味地柔情脈脈,而是悲氣蕭然。她抨擊封建禮教對青年男女的束縛,蔑視世俗社會對純潔愛情的謠諑,嫉憤薄情男子對女性的欺騙和玩弄,感慨有情人終不能成為眷屬。當時知識青年女性在愛情上的種種煩惱和悲劇,幾乎都被她寫到了。
在藝術風格上,廬隱是頗具個性的。廬隱的抒情風格,清淺直切,又不失雋麗瀟灑,纏綿悱惻與慷慨悲歌間有,筆鋒常帶感情;廬隱的小說基調,深受中國古典言情小說和婉約派詩詞影響,風格感傷,基調悲戚,可與同時期的郁達夫媲美;她的作品帶有濃厚的自敘色彩,大多數採用日記或書信或講故事的形式,這在"五四"小說家中可謂首屈一指;她的語言流利、自然、真切,纖�而不失酣暢;她小說的結構趨向散文,在缺少約束的行文中浸透著濃郁的感情,細膩蘊藉,沉哀入骨,前期作品結構鬆散,詞藻華麗,後期有長足的進步。

❿ 在廬隱的全部著作中,這曼麗集算不得怎麼重要

著作年表

1920年
《「女子成美會」希望於婦女》(《晨報副刊》,2月19日,雜論)
《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 (《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文藝會刊》,4月1日第2期,雜論)
《金陵》(《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文藝會刊》,4月1日第2期,新詩)
《思想革新的原因》(《人道》,8月5日第1號,雜論)
《新村底理想與人生底價值》(《批評》,12月5日第4號「新村號」,雜論)
1921年
《勞心者與勞力者》(《批評》,1月11日第6號,雜論) 廬隱著《春愁何處是歸程》《海洋里底一出慘劇》(《時事新報》,1月25~26日,小說)
《一個著作家》(《小說月報》,2月10日第2卷第2號,小說)
《近世戲劇的新傾向》(《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文藝會刊》,4月1日第3期,雜論)
《小說的小經驗》(《時事新報·文學旬刊》,5月29日第3期,雜論)
《一封信》(《小說月報》,6月10日第12卷第6號,小說)
《一個病人》(《時事新報·文學旬刊》,6月30日第6期,小說)
《紅玫瑰》(《小說月報》,7月10日第12卷第7號,小說)
《創作的我見》(《小說月報》,7月10日第12卷第7號,雜論)
《月夜裡的簫聲》(《時事新報·文學旬刊》,7月30日第9期,小說)
《整理舊文學與創造新文學》(《時事新報·文學旬刊》,7月30日第9期,雜論)
《兩個小學生》(《小說月報》,8月10日第12卷第8號,小說)
《「作什麼?」》(《時事新報·文學旬刊》,8月10日第10期,小說)
《砍柴的女孩》(《時事新報·文學旬刊》,8月10日第10期,新詩)
《哀音》(《時事新報·文學旬刊》,9月1日第13期,小說)
《王阿大之死》(《時事新報·學燈》,9月4~6日,小說)
《靈魂可以賣嗎?》(《小說月報》,11月10日第12卷第11號,小說)
《祝晨報第三周(年)的紀念》(《晨報副刊》,12月1日,新詩)
《思潮》(《小說月報》,12月10日第12卷第12號,小說)
1922年
《餘淚》(《小說月報》,6月10日第13卷第6號,小說)
《一個女教員》(《時事新報·文學旬刊》,2月1日、3月1日第29、30期,小說)
《一個夜裡的印象》(文學研究會編《小說匯刊》,商務印書館,5月初版,小說)
《郵差》(文學研究會編《小說匯刊》,商務印書館,5月初版,小說)
《傍晚的來客》(文學研究會編《小說匯刊》,商務印書館,5月初版,小說)
《一個快樂的村莊》(文學研究會編《小說匯刊》,商務印書館,5月初版,小說)
《碧濤之濱》(《學藝》,9月第4卷第3號,散文)
《靈魂的傷痕》(《時事新報·文學旬刊》,8月11日第46期,散文)
《悠悠的心》(《時事新報·文學旬刊》,8月21日第47期,新詩)
《東游得來的禮物》(《時事新報·文學旬刊》,9月1日第48期,散文)
《華嚴瀧下》(《時事新報·文學旬刊》,9月11日第49期,散文)
《海邊的談話》(《時事新報·文學旬刊》,9月21日第50期,散文)
《最後的光榮》(《時事新報·文學旬刊》,10月10日第52期,散文)
《月下的回憶》(《小說月報》,10月10日第13卷第10號,散文)
《月下》(《時事新報·文學旬刊》,11月10日第55期,散文)
《或人的悲哀》(《小說月報》,12月10日第13卷第12號,小說)
1923年
《徬徨》(《小說月報》,1月10日第14卷第1號;又載《北京周報》(日文版),3月4、11日,小說)
《離開東京的前一天》(《時事新報·文學旬刊》,3月21日第68期,散文)
《浮桑印影》(《學藝》,4月第4卷第10號,散文)
《最後的命運》(《晨報副刊·文學旬刊》,6月1日,散文)
《麗石的日記》(《小說月報》,6月10日第14卷第6號,小說)
《月色與詩人》(《晨報副刊·文學旬刊》,6月11日,雜論)
《中國小說史略》(連載於《晨報副刊·文學旬刊》,6月21日、7月1日、7月11日、7月21日、8月1日、 廬隱遺影8月11日、8月21日、9月1日、9月11日;又以《中國歷代小說》為題,連載於《北京周報》(日文版),8月5日~10月19日,雜論)
《流星》 (《晨報副刊·文學旬刊》,10月1日、10月12日、10月21日、11月21日、12月21日,小說)
《秋別》 (《晨報副刊》,10月7日,新詩)
《寂寞》 (《晨報副刊》,10月7日,新詩)
《海濱故人》(《小說月報》,10月10日第14卷第10號、12月10日第14卷第12號,小說)
《淡霧》(《晨報五周年紀念增刊》,12月1日,小說)
《新的遮攔》(《星海》,12月10日,小說)
《將我的苦惱埋葬》(《晨報副刊·文學旬刊》,12月11日,新詩)
1924年
《寄一星》(《晨報副刊·文學旬刊》,1月11日,散文)
《灰色的路程》(《東方雜志》,1月25日第21卷第2號,小說)
《中國的婦女運動問題》(《民鐸》,3月1日第5卷第1號,雜論)
《淪落》(《小說月報》,4月10日第15卷第4號,小說)
《舊稿》(《小說月報》,5月10日第15卷第5號,小說)
《前塵》(《小說月報》,6月10日第15卷第6號,小說)
《醉鬼》(《時事新報·文學周報》,6月30日第128期,小說)
1925年
《父親》(《小說月報》,1月10日第16卷第1號,小說)
《海濱消息——寄波微》(《京報副刊·婦女周刊》,3月,散文)
《幽弦》(《小說月報》,5月10日第16卷第5號,小說)
《勝利以後》(《小說月報》,6月10日第16卷第6號,小說)
《囈語》(《京報副刊·婦女周刊》,9月2日,散文)
《秦教授的失敗》 (《小說月報》,10月10日第16卷第10號,小說)
《危機》(《小說月報》,12月10日第16卷第12號,小說)
《海濱故人》(商務印書館,7月初版,短篇集)
《詩人李白》(《小說月報》號外「中國文學研究專號」,雜論)
《郭君夢良行狀》(《時事新報·學燈》,12月7日,祭文)
1926年
《寄天涯一孤鴻》(《小說月報》,10月10日第17卷第10號,散文)
《靈海潮汐致梅姐》 (《小說月報》,11月10日第17卷第11號,散文)
《寂寞》(《小說月報》,12月10日第17卷第12號,小說)
1927年
《藍田的懺悔錄》(《小說月報》,1月10日第18卷第1號,小說)
《何處是歸程》(《小說月報》,2月10日第18卷第2號,小說)
《文學與革命》(《國聞周報》,5月22日第4卷第19期,雜論)
《月夜孤舟》(《薔薇周刊》,5月24日第2卷第26期,散文)
《秋風秋雨愁煞人》(《薔薇周刊》,6月14日第2卷第29期,小說)
《憔悴梨花風雨後》(《薔薇周刊》,6月21、28日第2卷第30、31期,小說)
《吊英雄》(《薔薇周刊》,7月5日第2卷第32期,新詩)
《愁情一縷付征鴻》(《薔薇周刊》,7月26日第2卷第35期,散文)
《婦女的平民教育》(《教育雜志》,第19卷第9號「平民教育專號」,雜論)
《歸途》(《薔薇周刊》,10月18日第3卷第46期,隨筆)
《英雄淚》(《薔薇周刊》,12月5日第2卷第47期,新詩)
《研究文學的方法》(《薔薇周年紀念增刊》,雜論)
《公事房》(《薔薇周年紀念增刊》,小說)
《犧牲》(《薔薇周年紀念增刊》,劇本)
1928年
《曼麗》(北平古城書社,1月發行,短篇集)
《寄波微》(《薔薇周刊》,1月16日第3卷第53期,散文)
《偵探》(《薔薇周刊》,2月28日第3卷第58期,小說)
《婦女的平民教育》[10](商務印書館,4月,單行本)
《弱者之呼聲》(《薔薇周刊》,6月2日第4卷《國恥紀念特刊》,新詩)
《雪恥之正當途徑》(《薔薇周刊》,6月2日第4卷《國恥紀念特刊》,雜論)
《祭獻之辭》(《世界日報》,12月《石評梅女士紀念特刊》,祭文)
《石評梅傳略》(《世界日報》,12月《石評梅女士紀念特刊》,傳記)
《雨夜》(《小說月報》,12月10日第19卷第12號,小說)
1929年
《素心蘭——夜的奇跡之一》(《鴞》,1月9日第4期,散文)
《雲蘿姑娘》(《小說月報》,1月10日第20卷第1號,小說)
《文學家的使命》(《華嚴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期,雜論)
《夜的奇跡》(《華嚴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期,散文)
《歸雁》(《華嚴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8期,小說)
《畸侶先生》(《真善美》,2月2日紀念一周年號外「女作家號」,小說)
《星夜》(《華嚴月刊》,2月20日第1卷第2期,散文)
《美麗的姑娘》(《華嚴月刊》,2月20日第1卷第2期,散文)
《病中》(《河北民國日報副刊》,2月28日第65號,小說)
《空虛——夜的奇跡之一》(《河北民國日報副刊》,3月1日第66號,新詩)
《漠然——夜的奇跡之一》(《河北民國日報副刊》,3月5日第69號,新詩)
《乞丐》(《華嚴月刊》,3月20日第1卷第3期,小說)
《春的警鍾》(《華嚴月刊》,4月20日第1卷第4期,散文)
《樹蔭下》(《認識周報》,5月15日第1卷第16號,小說)
《沖突》(《華嚴月刊》,5月20日第1卷第5期,劇本)
《介之推》(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6月初版,平民讀物)
《不幸》(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6月初版,平民讀物)
《穴中人》(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6月初版,平民讀物)
《秋聲》(《華嚴月刊》,6月20日第1卷第6期,散文)
《我生活在沙漠上》(《華嚴月刊》,7月20日第1卷第7期,散文)
《青春的權威者》(《華嚴月刊》,8月20日第1卷第8期,散文)
《亡命》(《華嚴月刊》,8月20日第1卷第8期,散文)
《婦女生活的改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10月初版,平民讀物)
《來呵!我的愛人》(《薔薇周刊》,9月10日第126期,新詩)
《去年今日——悼石評梅》(《世界日報·評梅逝世周年紀念特刊》,10月6日,散文)
1930年
《人間天堂》(《益世報》,1月3~9日;又以《地上的樂園》為題,載《新月》,6、7月第3卷第5、6期,小說)
《雲鷗的通信》(《益世報》,2月14日~4月8日)
《歸雁》(神州國光,3月,中篇小說)
《東京小品·一、咖啡店,二、廟會,三、鄰居,四、沐浴》(《婦女雜志》,12月第16卷第12號)
1931年
《靈海潮汐》(上海開明書店,1月初版,短篇集)
《雲鷗情書集》(廬隱、李唯建合著)(神州國光社,2月初版,書信集)
《井之頭公園》(《晨報副刊·學園》,2月25日第16號,散文)
《幾句實話》(《晨報副刊·學園》,3月26、27日第45、46號,散文)
《蘋果爛了》(《小說月報》,5月10日第22卷第5號,小說)
《象牙戒指》(未完)(《小說月報》,6、7、8、9、11、12月10日第22卷第6、7、8、9、11、11號,小說)
《東京小品·五、櫻花樹頭》(《婦女雜志》,第17卷第5號,散文)
《東京小品·六、那個怯弱的女人》(《婦女雜志》,第17卷第6號,散文)
《東京小品·七、柳島之一瞥》(《婦女雜志》,第17卷第7號,散文)
《東京小品·八、烈士夫人》(《婦女雜志》,第17卷第8號,散文)
1932年
《擱淺的人們》(《讀書雜志》,1月10日第2卷第1期,小說)
《豆腐店的老闆》(《讀書雜志》,4月1日第2卷第4期,小說)
《飄泊的女兒》(《申江日報·海潮》,9月18日第1號,小說)
《雲端一白鶴》(《申江日報》第4版,9月18日,古詩)
《異國秋思》(《申江日報·海潮》,9月25日第2號,散文)
《給我的小鳥兒們》(《華年周刊》,10月1日第1卷第25期,散文)
《碧波》(《申江日報·海潮》,10月23日第4號,小說)
《補襪子》(《申江日報·海潮》,10月26日第6號,小說)
《野妓拉客》(《申江日報·海潮》,10月30日第7號,小說)
《秋光中的西湖》(《申江日報·海潮》,11月13日第9號,散文)
《給我的小鳥兒們(二)》(《申江日報·海潮》,11月20日第11號,散文)
《給我的小鳥兒們(三)》(《申江日報·海潮》,12月11日第13號,散文)
《跳舞場歸來》(《申江日報·海潮》,12月25日第15號,小說)
《小小的吶喊》(《女聲》,12月第1卷第6號,小說)
1933年
《人生的夢的一幕》(《申江日報·海潮》,1月8日第17號,小說)
《前途》(《前途》,1月10日創刊號,小說)
《一個情婦的日記》(《申江日報·海潮》,1月15日、1月22日、2月5日、2月19日、2月26日第18、19、20、22、23號,小說) 廬隱著《一個情婦的日記》《好丈夫》(《女聲》,1月15日第1卷第7期,小說)
《一段春愁》(《時代畫報》,2月1日第3卷第11期,小說)
《女人的心》(《時代畫報》,2月14日~5月5日,小說)
《女人的心》(四社,6月,中篇小說)
《玫瑰的刺》(中華書局,3月,中、短篇集)
《今後婦女的出路》(《女聲》,3月16日第1卷第12期,雜論)
《水災》(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3月初版,平民讀物)
《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發刊詞》(《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5月2日創刊號,序言)
《著作家的修養》(《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5月2日創刊號,序言)
《丁玲之死》(《時事新報·青光》,7月2日,雜論)
《災還不夠》(《時事新報·青光》,7月7日,雜論)
《屈伸自如》(《時事新報·青光》,7月14日,雜論)
《監守自盜》(《時事新報·青光》,7月21日,雜論)
《愧》(《時事新報·青光》,7月28日,雜論)
《戀愛不是游戲》(《時事新報·青光》,8月4日,雜論)
《花瓶時代》(《時事新報·青光》,8月11日,雜論)
《我願秋常駐人間》(《時事新報·青光》,8月18日,雜論)
《男人和女人》(《時事新報·青光》,8月25日,雜論)
《代三百萬災民請命》(《時事新報·青光》,9月1日,雜論)
《水災》(《女聲》,9月1日第1卷第23期,小說)
《中學時代生活的回憶》(《女聲》,9月16日第1卷第24期,散文)
1934年
《我的創作經驗》(《女青年月刊》,3月第13卷第3期,雜論)
《窗外的春光》(《人間世》,4月5日第1期,散文)
《讀詩偶得》(《人間世》,5月2日第4期,散文)
《象牙戒指》(商務印書館,5月,長篇小說)

熱點內容
都市言情小說短篇 發布:2025-07-21 03:35:24 瀏覽:519
楚喬傳第二部小說免費下載 發布:2025-07-21 03:30:33 瀏覽:315
簡小酌小說免費下載 發布:2025-07-21 03:25:28 瀏覽:964
好看bl短篇小說 發布:2025-07-21 03:20:47 瀏覽:162
類似都市皇途的小說 發布:2025-07-21 03:19:55 瀏覽:650
帶著游戲基穿越完結小說 發布:2025-07-21 03:18:42 瀏覽:305
短篇人妻言情小說集 發布:2025-07-21 03:13:00 瀏覽:712
莫微與冷總裁的小說 發布:2025-07-21 03:03:08 瀏覽:724
飛翼高達都市小說 發布:2025-07-21 03:01:57 瀏覽:304
文筆好的單女主都市娛樂小說 發布:2025-07-21 02:58:19 瀏覽: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