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博科夫短篇小說普寧
1. 《聲音》,唯美的愛情故事
《聲音》是納博科夫短篇小說集的第三篇,應該是回憶仍在俄羅斯時與表姐之間的一段戀情。故事寫得很唯美,講述了雙方經過理智斗爭後,最終選擇分開的內心掙扎。
小說內容本身並沒有交代雙方的表姐弟關系,但女主角顯然有丈夫,並且年齡比男主角大。我在查詢背景資料時,得知納博科夫確實有一段表姐弟戀,並且把《聲音》與這段戀情聯系在一起。
作者對整部作品的節奏把握得很好,像一曲鋼琴曲,情節跌宕起伏,場景如詩如畫,把內心獨白與現實描寫的唯美動人,讓讀者充分體驗到那種少年與孤寂少婦之間的繾綣愛情。
納博科夫是一個重視藝術風格與結構的文學家,他不太在乎思想性,甚至還鄙視這一點。《聲音》顯然是藝術表現力極強的作品,充分體現了作者的這一特點。
2. 普寧的內容簡介
《普寧》是納博科夫第一部引起美國讀者廣泛注意和歡迎的小說。它描述一個流亡的俄國老教授在美國一家學府教書的生活。他性格溫厚而怪癖,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常受同事的嘲弄,妻子也離棄了他。他孑然一身,只得沉溺於故紙堆,鑽研俄羅斯古文化和古典文學聊以自慰;時時刻刻回憶往事,流露出一股濃重的鄉愁。納博科夫把俄羅斯文化和現代美國文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詼諧而機智地刻畫了一個失去了祖國、隔斷了和祖國文化的聯系、又失去了愛情的背井離鄉的苦惱人。
3. 談談納博科夫
我最喜歡的外國作家,當屬當代著名俄裔美國作家弗拉迪米爾•納博科夫。
喜歡他,是從讀他的小說《普寧》開始的。1982年的時候(老文青[捂臉]),偶然買了《普寧》,結果一讀就放不下手了。
納博科夫本質上是繼承了俄羅斯傳統,或者說是歐洲文學傳統的作家,但明顯是受到了反傳統文學思潮的影響。文筆優美幽默,描寫細致入微,情節婉轉曲折,同時又經常故意制謎,有著魔術師般的魅力。
比如,小說中把普寧應邀到朋友家做客,在樹林里轉悠一個鍾頭,沒有找到路;與一隻螞蟻堅韌不拔,經過幾個小時努力,終於爬到瞭望塔的平台上在一起描述。令人忍俊不禁。
在納博科夫所有小說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普寧》和他的回憶錄《說吧,記憶》,尤其是《普寧》,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讀一遍,而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體會。
說來朋友們也許不信,使納博科夫獲得廣泛國際聲譽的那部著名的小說,我到現在還沒有讀過[what],嘿嘿……
4. 納博科夫的文學成就主要有哪些
納博科夫的文學成就主要是長篇小說,也有一些短篇小說。代表作有《洛麗塔》、《普寧》、《蒼白的火》和《阿達》等。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他的生活經歷為基礎。作品所描寫的人物也大多是自己所熟悉的一些人。與索爾·貝婁等八位作家被認為是美國當代最重要的小說家。
5. 納博科夫一共多少部作品麻煩告訴我
作品一共有:《洛麗塔》,《微暗的火》,《王、後、傑克》、《聖誕故事》、《防守》、《眼睛》、《榮譽》、《黑暗中的笑聲》、《天賦》、《斬首之邀》,《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尼古拉-果戈里》、《俄國三詩人》、《庶出的標志》、《故事九則》、《確證》,《菲雅爾塔的春天》、《普寧》、《納博科夫十三篇》,與獨子Dmitri合譯出版萊蒙托夫小說《當代英雄》、《說吧,記憶》、《阿達》、《詩與棋題》、《透明的事物》、《一名俄國美女與其它故事》、《固執己見》、《看那些小丑》、《敗亡暴君與其它故事》、《日落的細節與其它故事》、《禮物》. 回答:2012-04-10 17:32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6.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生平事跡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年4月22日生於俄國聖彼德堡Saint Petersburg一個富裕而顯赫的貴族家庭。納博科夫的父親,弗拉基米爾-德米特里耶維奇-納博科夫Vladimir Dmitrievich Nabokov是一名自由派律師、政治家和記者。與他的母親埃琳娜·伊凡諾芙娜Elena Ivanovna née Rukavishnikova共育有五個子女。納博科夫的堂兄弟還包括了作曲家尼古拉·納博科夫Nicolas Nabokov
納博科夫是家中的長子,他的童年在聖彼得堡度過。納博科夫的家庭里使用三種語言:俄羅斯語、英語、法語,所以納波科夫在孩提時就能講三種語言。但是讓他愛國的父親懊惱的是,納博科夫在學會俄語之前,就能閱讀和拼寫英語了。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納博科夫一家乘船離開俄國,前往克里米亞Crimea。他的父親成為了克里米亞的司法部長。在朋友家中暫住了18個月後,克里米亞的白軍起義失敗。於是納博科夫一家離開克里米亞前往歐洲西部開始背井離鄉的生活。 1919年從俄國移民之後,納博科夫一家在英國定居。在英國,納博科夫成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一名學生,主修動物學,還學習了斯拉夫語和羅曼語。
1922年,納博科夫遷往柏林與家人同住,以私人教授英語、法語、網球、拳擊等維生。1923年,納博科夫接受劍橋法文與俄文學位,並在柏林用Vladimir Sirin寫作,獲得了一些詩人與作家應有的名譽。
1922年,納博科夫的父親在德國柏林被俄羅斯君主制主義份子刺殺,原因是他盡力掩護了他們真正的目標Pavel Milyukov,一位擁護憲法的在野黨領袖。這一關於錯誤認知而導致誤殺的情節, 反反復復出現於作者的尤其是當角色因為誤解而被暴力殺害時。例如,在《微暗的火》中,約翰-席德被錯認為是Zembla之王而被刺殺。
1923年,納博科夫母親與妹妹Elena移居布拉格,以V.D.Nabokov孀婦身份接受政府撫恤金。而納博科夫繼續留在柏林。在1922年時,斯維特拉娜西Svetlana Siewert曾與納博科夫訂婚,但在1923年初卻又撕毀婚約。因為她的父母認為納博科夫不能照料好她。1923年5月8日,納博科夫於柏林一個慈善化裝舞會上,邂逅了猶太律師之女薇拉Vera Slonim,兩人在1925年於柏林成婚。1934年他們的兒子德米特里Dmitri出世。1936年,因為越來越重的反猶氛圍,維拉丟掉了她的工作。1937年,納博科夫與薇拉移居巴黎,以避日漸蔓延的納粹禍亂。1940年5月,納博科夫一家為了躲避了納粹軍,乘珊普倫Champlain號渡輪前往美國。
在歐洲生活的這些年裡,納博科夫出版小說《王、後、傑克》、《聖誕故事》、《防守》、《眼睛》、《榮譽》、《黑暗中的笑聲》、《天賦》、《斬首之邀》,並發表和出版了一些翻譯作品、詩集、詩劇和劇本。劇本《事件》與《華爾茲的發明》在巴黎以俄語上演。 1941年抵達美國後,納博科夫一家居住在曼哈頓島。而納博科夫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10月,他遇到了埃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很快,納博科夫與威爾遜成為密友,威爾遜還為他推薦了編輯的工作。之後,納博科夫轉到紐約博物館工作。1942年,任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研究員,每周三於威斯利學院教授俄文。1941-1942年期間,納博科夫一家遷於馬薩諸塞州韋爾斯利鎮Wellesley, Massachusetts暫住。1942年9月,他們搬到劍橋,並在那裡定居,直到1948年6月。通過美國巡迴演講,1944-45年納博科夫曾作為俄語教授回到過韋爾斯利。1945年,納博科夫與薇拉成為美國公民。1948年,任康奈爾大學俄國與歐洲文學教授。他在康奈爾的學生金斯伯格成為了後來的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期間,他出版了《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尼古拉-果戈里》、《俄國三詩人》、《庶出的標志》、《故事九則》、《確證》等書。
納博科夫在每年夏天在附近山脈進行的「收集蝴蝶之旅」時寫出了《洛麗塔》。他的妻子維拉充當了「他的秘書、打字員、編輯、校對、翻譯、書目編制人、經紀人、業務經理、法律顧問、助理和司機」當納博科夫試圖燒毀未完成的草稿時,是維拉攔住了他。納博科夫稱維拉是他一生所見過的最好的女人。
1952年,納博科夫任哈佛大學斯拉夫語文客座教授。1953年6月,納博科夫和他的家人去了俄勒岡州亞什蘭鎮Ashland, Oregon,並在米德街Meade Street租了一套房子。期間他完成了洛麗塔,開始寫作小說普寧。1953年10月1日,他和他的家人返回紐約伊薩卡島Ithaca, New York。後來他在那裡教授年輕的作家托馬斯·品欽Thomas Pynchon
1955年,《洛麗塔》遭四家美國出版社拒絕後,由巴黎之Olympia Press出版。1958年,《洛麗塔》在美國出版。這期間,他還出版了《菲雅爾塔的春天》、《普寧》、《納博科夫十三篇》,並與獨子Dmitri合譯出版萊蒙托夫小說《當代英雄》。 《洛麗塔》獲得的巨大反響,使納博科夫有足夠的金錢回到歐洲,獻身於寫作事業。
1961年10月1日,他和維拉搬到瑞士蒙特勒Montreux的蒙特勒皇宮酒店直至他生命完結。
1977年,納博科夫在洛桑患嚴重支氣管充血,同年7月2日,納博科夫在家人的陪伴下病逝。他的遺體火化後埋葬在克拉倫斯的公墓。
7. 《納博科夫短篇小說全集》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納博科夫短篇小說全集》([美]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q9sZ3U_eL88RBCv2549P1w
書名:納博科夫短篇小說全集
作者:[美]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譯者:逢珍
豆瓣評分:8.5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
頁數:840
內容簡介:
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本書 為其短篇小說作品在國內首次完整結集,被稱為「英語文學的奇跡」。
68則幽暗而充滿魔力的故事中,納博科夫完美展現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小說技法,天馬行空的想像和智力游戲,以及對生命中無從躲避的曖昧和失落的迷人洞察。夜晚書桌前的男人被一位不速之客驚擾,原來是來自故鄉的木精靈;失散已久的兒子與母親重逢,卻現身在無比尷尬的時刻;名為「剃刀」的流亡理發師給曾經迫害過他的男人刮臉;新郎在蜜月結束後不得不向岳父報告新娘的死訊;羞澀的夢想家與惡魔做了靈魂的交易……納博科夫一生中所關注的命運主題:懷舊與諷刺、時間與死亡、流亡者的日常、對故國的紀念、隱晦的童年創傷、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在此一一呈現。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 (1899-1977) 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1899年4月23日,納博科夫出生於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於1919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後,開 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1940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韋爾斯利、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的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志》《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1955年9月15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並引發爭議。1961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病逝。
8. 高人幫忙翻譯下,中翻英,不要機器翻譯的。
1899, on April 23, was born in st. Petersburg a noble family. Father is a judge in 1908 arrested, 1917, the interim government office, nabokov in 1919, the father by Turkish exile in Western Europe. His father had a free party, results in exile in 1922 by two right-wing loyalists who killed in exile. Nabokov in Britain Cambridge university, bachelor's degree, in Berlin and Paris in Russian creation, early in 1916, he published a book of poetry.
1940 Nazi invasion of French eve, he moved to the us, successively in many universities teaching Russia and Europe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creation. This period was one of his influence American writer Thomas pynchons is his student. In 1938,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nabokov began writing in English.
Nabokov in 1945, an American citizen, 1961, 1977 to montreux Switzerland lausanne died in March.
Nabokov life experience of the four periods in exile, he wrote to his career after U.S. concerns of the puning this more or less to exile in exile circl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 and professor puning appreciate their inseparable.
Nabokov exiled to write a short story period: the YaErDa Fidel 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spring of the classic of classic. Though small, the natasha is pithy. Let nabokov big names in the period is published (1955), lolita "(1957), puning the memory of it in Switzerland (1951) and published in the dark when the fire of micro (1962).
Nabokov life experience is very complex, the complex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his lifetime, more of a country is in the life of another country, how to know yourself, and he himself, how to assess the emptiness and suffered from spirit. As a foreigner, the exiled to the motherland as the next person, he not separated into past. In his works is easy to find some characters of the spirit of life, depression, or even the collapse of the spirit.
Know nabokov's nearly two things. Incredibly so doth. First, let me see cause severe "lolita" argument.
Lolita" is very special, different from nabokov's other novels, this book is afraid of stars can spit a river. Nabokov in this novel depicts a sensual crossflow humbert, the key is to conceal his own desires and, what is more, he put this desire on a fancy-free girl of 12, as a middle-aged man, he is undoubtedly a frosty reception, xx, is not... How much criticism. When the New York times has commented, "said the luolida of its publication is a bad news... Although the lolita "onc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top selling.
People say humbert abnormal condition, as far as possible pedophile, anyhow say too much. So the luolida of manuscript, 1954 nabokov prescient, no real publishing. Even so, the book has bad to four American bookseller refusal. Nabokov will carry manuscript to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more comfortable in Europe. By the year of the Paris lolita Olympia publishing. However, pornography is labeled as the labels, was published in lolita "attitude. But, after all, is published. Then, in 1958, American published lolita. So, it is above, but one.
Look in again below nabokov how to write "lolita". According to nabokov's statement, initially thought to write "lolita is late or early 1940 in 1939 the exile in Paris. When author e to illness, stay in bed for a newspaper stories, thus with Russian wrote a short story. In 1949, the northern gaza in New York, writing impulse started again, this time, authors write in English, it took a long time before the draft, nearly destroyed.
9. 《普寧》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普寧》([美]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W-X8Tl24C9ShGeMrkD0L9A
書名:普寧
作者:[美]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譯者:梅紹武
豆瓣評分:8.5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6
頁數:256
內容簡介:
「他不相信獨斷的上帝,卻模模糊糊地相信鬼魂的民主。」
★ 一個小世界流亡者的精妙剪影
★ 美國學院荒誕小說的開山楷模
★ 納博科夫頗具自傳色彩的詼諧經典名作
《普寧》是納博科夫頗具自傳色彩的詼諧經典名作,最初有四章發表在《紐約客》雜志上,是納博科夫首部引起美國讀者廣泛關注和歡迎的小說。它描述一個流亡的俄國老教授在美國一家學府教書的生活。他性格溫厚而怪僻,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常受同事的嘲弄,妻子也離棄了他。他孑然一身,只得沉溺於故紙堆,鑽研俄羅斯古文化和古典文學聊以自慰;時時刻刻回憶往事,流露出一股濃重的鄉愁。納博科夫把俄羅斯文化和現代美國文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詼諧而機智地刻畫了一個失去了祖國、隔斷了和祖國文化的聯系、又失去了愛情的背井離鄉的苦惱人。
《普寧》敘事上體現了納博科夫精妙的小說技法,一個「不可靠的敘述者」,直到最後才揭曉真實身份。主人公普寧是一位流亡美國的俄羅斯知識分子,一個他人眼中的迂腐老頭,與時代和環境格格不入,窘迫不已。納博科夫淡然地敘述著普寧教授的種種遭遇,始終保持著距離,將濃郁的鄉愁巧妙融於戲謔和諷刺之中。命運對普寧教授的捉弄是如此殘酷無情,小說的底色和語調卻始終優雅克制,讓這樣一個溫和而不切實際的人最終贏得了讀者的共鳴和尊敬。「納博科夫或許正是藉助普寧,把玩自己的過去,把玩始自某個神秘岔口的另一種人生可能。」
作為二十世紀公認的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作品對英文文學乃至世界文學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納博科夫精選集I」在已出版的二十餘種納博科夫作品中,精選納博科夫五部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作品,以精裝版全新面貌呈現,其中不乏市面上難以尋見、讀者翹首以盼的「期待之書」。除了最著名最具爭議的《洛麗塔》,還有超高難度實驗文本《微暗的火》、戲仿通俗劇的黑色寓言《黑暗中的笑聲》、最具自傳色彩的詼諧經典《普寧》及別具一格的回憶錄《說吧,記憶》。五部作品各具特色,皆代表納博科夫創作過程中的獨特面向,重新出發,理解小說大師。
「自莎士比亞之後,沒有第二個作家對語言的澆鑄與運用能夠如此靈動、慧黠和創造力十足。」《每日郵報》如是評論。厄普代克盛贊:「想像的偉力再難找到如此活力充沛的代言人。」
爐火純青的小說技法,幽暗跌宕的現世寓言,縈繞一生的記憶回響。歡迎來到納博科夫的小說世界。如果文字能喚起至純的感官享受,那麼舍此無它。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
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納博科夫出生於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於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後,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
一九四〇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韋爾斯利、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的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志》《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並引發爭議。
一九六一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10. 《微暗的火》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微暗的火》([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gGH1Z-P52XUiXgRKuU9UoQ
書名 :微暗的火
豆瓣評分:8.7
作者:[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2019-6
頁數: 378
內容簡介:
「人類生活無非是給一部晦澀難懂而未完成的傑作添加的一系列注釋罷了。」
★ 納博科夫完美的超高難度實驗文本
★ 開創性的後現代文學和「後設小說」典範
★ 爭議蓋過《洛麗塔》,魔力領先《尤利西斯》
《微暗的火》是納博科夫小說中極為奇特的一部,顛覆了人們心目中固有的對小說的定義。這部小說由前言、一首四個篇章的長詩、評注和索引組成。納博科夫虛構了一名教授兼詩人謝德,以及他的同事兼鄰居金波特,詩人死後留下了一首自傳性質的長詩,而鄰居則為此詩寫了前言和評注、索引。長詩僅佔全書十分之一,評注卻非常冗長繁瑣。主體長詩講的是詩人的一生,他死去的女兒、他對人生、愛情、死亡、真實與虛幻的理解等。而鄰居通過長長的評注,將詩的含義解讀為一名來自虛構國度贊巴拉的末代國王的故事。作為一個前衛性的探索作家,納博科夫一直在尋找獨創的小說形式。這種以評注為主體的互文結構,反映了納博科夫...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
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納博科夫出生於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於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後,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
一九四〇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韋爾斯利、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的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志》《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並引發爭議。
一九六一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