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短篇小說許小小
① 知乎是短篇小說嗎
知乎中有短篇小說,也有很多的小短文
② 《俗女養成記》不太俗
劇名叫俗女,其實一點也不俗,看看觀眾的評分,結論是論一個好劇名的重要性。
俗女養成記1的劇情簡介 :
39歲的陳嘉玲,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還丟了工作,正式加入女loser的行列。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表示當年不惜引發家庭革命也決心要離開家鄉的她,在台北奮鬥了近二十年,到頭來是一場空。
說到俗女,就要先從她的家庭談起。台南純朴的鄉下,三代同堂,全靠阿公開的中葯行維生。身為長孫女的陳嘉玲,和台灣十大建設差不多時間出生,與台灣經濟同步成長。
小時候的陳嘉玲,沒有人陪她玩的時候,她就自己找樂子;沒人陪她說話的時候,她就自己跟自己對話。她是這么寶貝她自己,想盡辦法讓自己開心。
而長大後,即將邁入四十歲的陳嘉玲,雖然一路跌跌撞撞,也是貨真價實地活了大半輩子。愛過人,也被人愛過;被人負過,也負過人。就算現在一無所有,天也不會塌下來。她不知道接下來的路要怎麼走,但他告訴自己,接下來的每一天,她至少可以不違感受,平凡但誠實,普通但理直氣壯的往前走,做一個接受自己的「俗女」。
俗女養成記2的劇情簡介 :
謝盈萱等原班人馬回歸出演,天心加盟飾演新角色。40歲的陳嘉玲從天龍國回到故鄉台南,展開人生下半場。第一件要努力的事就是靠自己的雙手,把買下的鬼屋變成家。但一開始就發生一連串意外,摔傷、被蜜蜂叮,還坐輪椅進了醫院……新的一季看陳嘉玲如何用盡全力,開始書寫另一段人生篇章。
千部熱門影視資源合集2
鏈接:https://pan..com/s/12_Y5x4YjZIpGqfQqjA5ATA
提取碼:1234
③ [寫作故事]春天是風,秋天是月亮
[我與寫作的故事]徵文活動公告
01
「指甲花為什麼和白礬放在一起包,顏色就會更紅艷?」
「貓的眼睛為什麼白天黑眼仁少,晚上全是黑眼仁?」
對於藍紫的提問,沒有人去理會她。大人們都在忙生活,只有家裡的蘆花貓瞪著好奇的大眼睛看著她,喵嗚喵嗚地做出一臉討好狀,是想從小主人這里獲得一點好吃的。
八歲的藍紫個頭已超過了班上所有的男生。坐在最後一排的她時常生出一些莫名的驕傲。
藍紫很喜歡語文老師王秀婷,不僅是因為她的名字好聽,她講課的樣子讓藍紫特別投入,像是在聆聽一個個童話故事,這些故事很夢幻又很逼真,不由地沉浸在其中。
窗檯上的鳥兒叫得真好聽,牽牛花和不知名的藤蔓在比賽,看誰先爬上教室高高的房頂。藍紫穿著鮮花編織的新裙子,從課桌中間跑過,牆縫里有一束藍光吸引著她……
「藍紫,站起來!你在干什麼?不好好聽課,出去!」鬼使神差的藍紫果真從板凳上站起來,徑直走向教室外面。
很多年以後,藍紫依然清晰地記得這個場景,這是她留給王老師唯一的壞印象。
王老師對藍紫非常偏愛,她感覺這個孩子很有語言天賦,而藍紫寫的每一篇作文,在同年級,每次都是第一。
今天藍紫很激動,盡管家裡生活很困難,沒有什麼錢,但爸爸卻捨得給她買了一本《優秀作文選》。
這本書她看了一遍又一遍,裡面的字字句句在她幼小的心靈上發芽、開花,和春天一起長大。
02
在很多夢里,自己還在棗園小學的操場上奔跑,那些永遠的地雷花和牽牛花一直在開,它們對著藍紫笑,花間露出了王老師的臉,別樣得親和。
在陌生的中學校園,藍紫很獨單,黑色的大眼睛裡時常寫滿了孤獨。她慢慢學著融入,宛若把自己放進一個新的戰場。
學習成績在小學基本上排名第一的藍紫,現在在班上只排名第七,很多的不甘心加上很多的努力,在那個秋天,藍紫打響了第一炮___市作文比賽《祖國處處是春天》,她獲得了特等獎。從此,藍紫的作文繼續和她在小學的時候一樣,全年級排名第一,幾乎每一篇都是範文。爸媽很驕傲,就連表姐都誇她真優秀。
之後的日子裡,經常有高中的同學托班上的同學找藍紫幫他們寫作文,藍紫欣然同意,並認真地書寫,既陶冶了自己,也落了個好人緣。
「你數學竟然考了76分!」恨鐵不成鋼的爸爸呵斥著藍紫。低眉順眼的藍紫心中也在懊惱著,同時,她慶幸自己長大了,爸爸不會再讓她罰跪。
罰跪這件事已是小時候的家常便飯,就連比自己優秀很多的弟弟都不能倖免。「弟弟真是優秀,重點中學都是被保送的。再看看現在的自己,數理化根本整不到一起。數學老師一學期換了三個,年輕的物理老師到是不錯,就是他震不住班上的同學。那天,留級生高煜竟然抽出皮帶要打物理老師,唉!這么亂的環境,真是沒心情學。化學老師講課很認真,但他是一個赤裸裸的方言主義者,講的話一句都聽不懂,這不是誤人子弟嘛!」藍紫感慨著,像個老者那樣嘆氣。
初三的上半學期,滿懷文學夢的藍紫為自己取了個筆名___華女。那時,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說《童年》已完結。她拿到班上讓同學們傳閱,大家都誇贊她文筆好,她也被這泡沫般的光環和某種亢奮包圍著。
可數理化像是藍紫的軟肋,任憑她熬夜猛補,依然沒有多少提高。所以,藍紫無緣大學夢。在那個蟬鳴最多的夏天,藍紫依依不捨地告別了母校69中,告別了親愛的老師們。那一季,蒲公英盛開了,藍紫和她的同學們飄散在天涯。
03
在電力技校讀《酒店服務》的藍紫特別喜歡聽老師講各國的風土人情和地理文化。她的心隨著老師口中的風景去遨遊,一些感悟化作她每天的日記。
她想成為一名導游,帶領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給他們講解光陰中的故事,讓風景有了質的瑩澤。
她想成為一名考古學家,去探索泥土下深藏的歷史。她想知道被時間風化了的瓦罐,還能不能敲打出五彩的音符。
她更想成為一名作家,寫出大千世界裡的人生百態,寫出五味雜陳里的幸福甜暖。
只是她畢業之後成為了一名小小的酒店餐廳服務員,為各國的客人們端上熱騰騰的飯菜。那年她18歲,對生活的憧憬簡單而熱烈。
藍紫遇見熱情友好的日本外教加藤正宏,他是她們餐廳的常客。他熱心地教藍紫學習日語,可藍紫除了會說幾句簡單的日常用語,其它的都學不進去,就像當年的那些數理化讓她頭疼。
把五十音譜放在時間的角落,藍紫拿起了王朔的小說。這一看,她就沉迷了很多年。她看過王朔的每一部小說,深深地被他的文筆征服。
18歲的天空總有粉色的雲朵飄過,那個有明月的夏天,藍紫戀愛了。如大多數人一樣,藍紫走過四年的戀愛期,和袁先生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婚姻中的生活使藍紫變得越來越平庸。她像普通女人那樣大叫著自己先生的名字,抱怨著日常里的種種。
她經歷過日復一日地爭吵,甚至是打架,有時候感覺自己真像是一個怨婦般地存在著。她忘記了曾經自己多麼美妙地在文字中勾勒生活的模樣。她忘記了曾經的那些夢。她在兩點一線和吃飯睡覺中虛度光陰。她沒有夢,只有為了帶孩子、做家務,而睡眠不足的黑眼圈。
藍紫見過太多的人。做售貨員以後,她每天對著川流不息的客人,她連同自己的熱情一起出售。藍紫知道熱情也是消耗品,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她厭倦了聒噪的人群,她時常想逃離,就像她想逃離生活一樣。
當藍紫走進人生的秋季時,某些淡然飄進她的眼中,她宛若十月枝頭上的葉子,成熟中泛著深沉的綠。
一次偶然的機會,藍紫重拾她的熱愛。她像一個忘記了走路姿勢的孩子,從文字中蹣跚走過,她笑了,笑得很傻。
04
從三年前的初夏到此時,藍紫已經寫了一百多萬字。從簡單的心情篇到書寫特定的主題,她已走過了萬水千山。
藍紫把走過的路,遇見的人都收進她的文字里,用心聲為文字配音,用各種形容詞給它們穿上合適的新衣。她眼中的生活不再那麼單調,寫作使她變得平靜。她不再和先生爭吵,她明白了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人。
時光越來越淡了,藍紫對文字的熱愛卻越來越濃。輕撫烏黑的長發,無論怎樣的煩惱,都會在她的書寫中變得風輕雲淡。
藍紫的生活里依然有貓,她很喜歡這特立獨行且有靈性的物種。她的貓兒時常給她帶來寫作靈感,有時候,她感覺自己就是一隻貓。
媽媽是藍紫最忠實的粉絲。每次寫完一篇,媽媽都要讓知乎的機器人念給她聽。她聽得很仔細,會指出不足,大部分時間,都覺得女兒寫得很好。所以說,媽媽也是藍紫的老師,盡管她文化水平不高,但在文學欣賞方面卻是個內行。
藍紫在寫作上也取得了初步的勝利,近年來,她獲得了一些獎項,但她知道自己還差得很遠。在寫作這條沒有盡頭的路上,充其量,她也算是剛起步,路還長,必須要穩穩地走下去。
她從來不去想要成為萬眾矚目的耀眼作家,但她想自己或許是一匹有潛質的黑馬,她會用餘生去拼搏,只證明給自己看。
她時常會想起那本被時光封塵,遺落在某處的《優秀作文選》,淚眼朦朧的她更想念天堂里的爸爸。是爸爸在她兒時,為她開啟了寫作這條路,讓她知道了用文字可以表達很多東西,讓她明白了許多人生的意義。
又是一個春天,藍紫的眼角有小魚游過,清風拂過額頭,她黑色的眸子里升起了藍月亮。
④ 《我們騎鯨而去》:逃往「理想化世界」的背後
大概是小說家群體本身的藝術氣息所致,從許多作家作品裡都可以窺見其「烏托邦」情結。
村上春樹在《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里虛構了一個由獨角獸承載的時間盡頭的理想世界,最近讀過的80後作家的短篇小說集《鳥藏》里有一篇《直到大地深處》,男主人公在小區違規擴展地下室,從此地上的房間被擱置、落灰,地下室反而成為他整日蝸居生活的地方。梭羅經典作品《瓦爾登湖》呈現了一個離群索居、擁抱純粹大自然的簡朴生活。
同樣,孫頻在《我們騎鯨而去》中也把環境設定在荒島,頗有「避世」「逃離」之意。但孫頻在采訪中也提到,這並不是傳統的「荒島文學」,小說里的孤島雖與現代社會隔絕,水、電、現代通訊方式等一切現代物質基礎卻都沒有被剝奪。這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一個點,這種設定在讀過這本書之後,方能察覺其深意。
小說講述了三個原本陌生的、在世俗生活不得意的人來到孤島後的生活,以三個人的生活為主文本,穿插莎士比亞的戲劇為副文本,虛實對照,互為映襯,給小說增添了藝術性,也使小說更隱喻且富有延展力。
三個人當中,老周是藝術人生的代表,王文蘭則堅守物質生活的法則,老周的木偶劇和莎士比亞戲劇其實是他向「我」拉開自己理解,或者說自己願意相信的世界,而王文蘭對物質則永不滿足。我則更像一個旁觀者,中性、普通、平凡,和芸芸眾生一樣。
貫穿小說始終,作者似乎都在引導著我們去思考這樣的問題:從繁雜的現實世界逃向一個更理想化的世界,但人真的在這個世界中獲得純粹了嗎?我們最後應該去往何方?哪裡才是我們最終的歸宿?
當一切重新來過
小說中的孤島對於三個主人公來說是時間的重新開始、歷史的起點,一切社會關系、規章秩序、人情倫理等等都在那裡清零重啟。「我」以為「從頭來過」一切都會好起來、一切都會有所改變,這何嘗不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的想法,仍記得2020年年末,知乎熱榜上有一個問題「如果能重啟2020,你願意嗎?」高贊回答幾乎都是基於「我願意」。然而小說中的「我」,到最後卻發現,就連三個人的簡單關系中也能衍生出權力、猜忌……孤島生活發展下去,也不能免於成為世俗社會的縮影。甚至,處在這種縮影中,「我」還會因為社交的缺乏而產生無可救葯的孤獨和恐懼,可笑的是,當初「我」就是為了躲避人際交往而選擇來到這里。也就是說,「我」在這所謂的「世外桃源」既沒有得到想要的,又失去了本擁有的。
「我」最終回到現實世界,因為,即使在失去了歷史、時間、人際關系等現代社會特徵的荒島上,即使一切從頭再來,也不可避免會重蹈覆轍,秩序、關系、歷史、技術、經濟會重新構建。其實,這就是人性使然。無論去到哪裡,只要人性不變,人類的所作所為及其產生的影響,都只能是輪回又輪回,換湯不換葯。
老周和王文蘭呢?一個終於無法忍受人性暴露出的丑惡,「騎鯨而去」消失不見。另一個堅守物質世界的法則,卻因久居封閉之處與外隔離,終被當下社會拋棄。
我們逃避得了環境,卻逃避不了內心,「人性的枷鎖」始終沉重套在身上。況且,我們甚至連環境都難以逃脫,環境也並非我們意識中那麼「不堪」,當代社會給我們提供了遠優於過去的衣食住行、豐富多樣的娛樂方式,當代人卻常常懷念過去「車、馬、郵件都很慢」的生活,懷念過去人性的淳樸。
懷念過去沒有錯,但一昧厚古薄今,又何嘗不是一種充滿「惡意」的天真。懷舊並意味著當下社會的倒退,很顯然歷史是呈上升趨勢的,一些不合時宜的「懷念」,正是人性中貪婪、懦弱的側面反映,如同那句「人間不值得」,多少人享受著富足優渥的生活時得了便宜還賣乖。人生從來有失有得,盡管在得遠大於失的時候,許多人卻一邊理所當然享受所得,一邊揪住失去的不放,感慨今非昔比,頗有「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之意。
「異化」的人性?
我們常常說環境塑造人性,但真的是所謂的「現代性」異化了人性嗎?過去人與人之間果真是我們以為的那樣淳樸、善良、單純嗎?我們常常看到現代化帶來的復雜而虛偽的人際關系,但忽略了重要的一點,「關系」只是表現,「現代化」只是環境,環境的變化帶來表現的變化,如風吹起浪,風平則浪靜,人的本性如茫茫大海,大海深處究竟發生了什麼、還是一成不變,我們無從知曉。
不僅如此,我們還常常以「現代社會人情淡薄」「當下時代自私腐朽」「環境使然」為萬能借口,掩蓋自身的空虛、不安、無能、迷茫。向前懷戀也好,向後憧憬也好,彷彿只要對當下環境保持永不滿足和永遠斥責的態度,便可心安理得咀嚼自身的失敗、惡意和苦楚。
韓國著名導演李滄東的「綠色三部曲」也對人性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在其中的《薄荷糖》里,男主看似為社會環境逼迫走向人生悲劇,其悲劇人生實則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的軟弱,及潛在暴虐傾向所致。在電影《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的評論中,眾多網友將女二號的冷漠歸咎於都市社會對人的異化,但出現越來越多的觀眾呼籲「不應該讓都市社會為個人的軟弱和自私背鍋。」女二生活的首爾與女主福南生活的野蠻落後的小島相比,已經是天堂一般的生活,但善良的福南卻在二人的朋友關系中一直扮演著付出、遷就、守護的角色。
我們口口聲聲追求人本身的純粹,而我們所鄙厭的「社會環境的復雜混沌」,卻恰恰是我們人本性的復雜混沌所致。其實,並不是環境異化了人,而是人異化了環境。不是環境復雜扭曲了人,而是人扭曲復雜了環境。這何嘗不是一種諷刺?
群島中的孤島
人生在世的孤獨感在小說中也有強烈體現。孫頻強調「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然而孫頻在小說中打造主人公生活的孤島時,卻並沒有舍棄現代的一些通訊設備和科技,作者為何如此設計?答案很簡單,因為人已經心在孤島。這和當下便捷的通訊方式並沒有帶來人心靈上的親近相照應,這種設計,如同佛家所言,免於「著相」。
人性的普遍性中蘊含著個體性。人是孤獨的社會性動物,哪怕人與人之間的悲喜往往並不相通,也需要有人陪在身邊說說話,能夠忍受離群索居生活的畢竟是極少數人。有時候我們並不奢求他人感同身受、深刻理解自己,與他人的交往往往只是自我宣洩的出口,看似可有可無,實則很大程度上構成支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三島由紀夫在《天人五衰》中寫本多與老友慶子晚年時的對話,兩人各自只顧傾吐自身見解,互相並不在意對方說了些什麼,而兩人的友誼竟是靠這種互不契合的交流奇跡般地融洽。再如正常的戀人之間,男方向女友聊世界盃、軍事、政治、電競,女方和男友聊化妝品、美食、旅遊、電影,世上哪有那麼多靈魂伴侶,不過是對方談到感興趣話題時自己有一定傾聽的耐心和禮貌,再不濟也能「嗯嗯對啊是呀是呀」敷衍幾句,靈魂共振太過奢侈,一個傾述的出口,一個傾聽的伴侶,往往足矣。
或許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但這種孤島一定是群島中的孤島,或者說,群島中的島,相互獨立,亦相互依存。
最後不得不說,小說的名字我個人十分喜愛。蘇童寫過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短篇小說《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白鶴與鯨魚,還有村上春樹筆下的獨角獸,往往都隱喻著高潔、逍遙和死亡。
「我們騎鯨而去」,「我們」最後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哪怕與當初所想大相徑庭,但已不再苦惱糾結。杜甫曾寫過「若逢李白騎鯨魚」,有一種傳說是李白騎鯨魚溺水而死,在這部小說里,鯨魚代表著生命的自由與歡暢,這個意象,正如孫頻在采訪中所說,生與死是一體的,逃離與歸來是一體的,高潔與自在是一體的。既出世又入世,既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物質時代,又能保持內心的理想與高潔——這是孫頻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我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這種理想化境界,它不純粹,它無法純粹,卻在復雜與矛盾中達到了一種平衡。
比起一昧逃亡,不如我們騎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