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作品中屬於白話短篇小說的
⑴ 第一部白話小說集是《吶喊》還是《沉淪》
1、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郁達夫的《沉淪》。
2、《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它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內容大致上是以一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另有果戈里的同名作品《狂人日記》。
3、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悲劇作品
以「民國第一言情小說、舊中國「第一部悲劇」著稱的小說《秋海棠》無疑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言情小說的經典,該小說的故事原形是軍閥時期天津著名的京劇藝人劉漢臣、高玉奎被軍閥褚玉璞迫害至死的新聞事件。
4、第一部新詩集:胡適的《嘗試集》。
5、第一部話劇劇本:胡適的《終身大事》。
6、第一無產階級的詩歌集:郭沫若的《恢復》。
7、第一無產階級的戲劇團體:1929年由夏衍、鄭伯奇等組織的上海藝術劇社。
8、最早的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
9、最早使用意識流手法寫作的短篇小說:郭沫若的《殘春》。
10、最早的一個詩刊:《詩》朱自清等編。
11、最早出現的報告文學作品:瞿秋白的《餓鄉紀程》和《赤都新史》。
12、最早寫童話的作家:葉紹鈞。
⑵ 白話小說的白話小說
「小說」一詞最早出現於《莊子外物篇》:「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這里認為小說是一種不登大雅之堂、不為學士大夫所重視的東西。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中說:「凡是不登大雅之堂、凡為士大夫所鄙夷、所不屑注意的文體都是『俗文學』」,小說正是這樣一種俗文學。班固也認為「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他認為小說是末技,是小道小智所為。但小說的生命力極為旺盛,雖然飽經磨難和拒斥,卻仍然有強烈的發展勢頭。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到唐宋之交,漢族市民階層興起,尤其是宋代,生產力發展迅速,市民階層日益壯大,他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休閑娛樂的呼喚也日益強烈,城市文化越來越盛行,中國的長篇白話小說以此為契機,迅速的發展起來。
唐代傳奇相對白話小說是雅,但拿傳統的雅俗觀來衡量它,卻又可以說它為俗。雅俗問題與上述娛樂和教化、虛構和實錄的問題有著內在的聯系。教化的內容是禮義,實錄叫做雅馴,可見傳統的雅俗觀是貶低和排斥娛樂和虛構的。 儒家道統文統的繼承和發揚,阻塞了傳奇小說的發展。傳奇小說,一般的說是士人寫給士人讀的文學,它本來就產生和活躍在雅文化圈內。當它蒙上不雅的俗名,士人便疏遠它,它便從雅文化圈走出來,逐漸向俗文化靠攏。宋代傳奇小說作者的文化層次下移,同時創作傾向卻向雅的方向攀附。「論次多實」、「采艷殊乏」,都是棄俗而就雅的表現。
降至元明,傳奇小說俗化趨勢愈益明顯,從明代中後期流行的各種通俗類書如《國色天香》、《萬錦情林》、《綉谷春容》、《燕居筆記》等競相轉載來看,它們在士人中還是頗有讀者的。人們總愛附庸風雅,標榜不俗,而實際卻有難以脫俗的一面。
這類半文半白的、篇幅已拉得很長的傳奇小說繼續走著俗化的路,到明末清初,它們乾脆放棄文言,使用白話,並且採取章回的形式,便成為了才子佳人小說,完全與通俗小說合流。
如果說傳奇小說是從雅到俗,那麼白話小說的運動方向恰好相反,是從俗到雅。白話小說無論短篇還是長篇,都源於民間「說話」,它們的體制和敘事方式都保留著「說話」的胎記,與源於史傳的傳奇小說迥然有別。白話小說長時期在民間傳播,其故事是生鮮的、同時又是稚拙的,版刻也很粗率。直到明代嘉靖前後,情況才發生重大變化。文人突然看好這種俗而又俗的文學樣式,他們不只是評論,而且參與其間,進行搜集、整理、加工、編輯、出版。接著還有模擬這種樣式的文人創作,如馮夢龍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和陸人龍的《型世言》,等等。
這種情況的發生,與王陽明「心學」的崛起有著直接的關系。王陽明是主張人皆可以成為聖賢的,有利用俗的形式才能達到化俗的效果。他對俗的重視,在當時卻有振聾發聵效果。嘉靖萬曆時代推崇通俗文學的文學家所依據的就是王陽明的這種思想。
白話小說的作者由不見經傳的無名氏,漸次上升為大文人。他們的文化修養和社會地位都是早期白話小說作者所不能相比的。
白話小說的內容和風格也隨著作者成份的改變而漸次由俗變雅。按創作方式,白話小說的演進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是「說話」的書面化;中期是作家根據現成故事進行創作;後期是作家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獨立創作。文人獨創的小說,不僅題材情節出自個人機杼,而且藝術風格也有鮮明的個性。白話小說發展到後期已有雅俗的分別。不過,白話小說的主流趨向於雅,卻是不爭的事實。
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它們的源頭分別為雅和俗,它們的走向卻相反,文言小說向俗靠攏,白話小說向雅接近。雅俗在小說范疇內達成了妥協。「雅」接納了白話,承認了「虛構」;「俗」則承擔起「教化」的使命。換言之,「雅」放棄了「雅言」和「實錄」的原則,「俗」則放棄了娛樂惟一的宗旨。小說中雅俗共存是小說藝術成熟的重要際志。
中國小說的源頭就存在著雅俗的分歧,雅的是文言小說,它從史傳蛻化而來;俗的是白話小說,它從民間伎藝「說話」轉變而成。在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的發展途程中,雅和俗構成兩極,文言小說受到俗的引力作用,不斷吸收俗的成分,顯示出漸次俗化的傾向;而白話小說則受到雅的引力作用,不斷吸收雅的成分,表現為漸次雅化的傾向。雅俗結合是小說成就的重要標志之一。
明萬曆以後,不僅長篇小說的創作達到了空前的繁榮,而且短篇白話小說的創作也呈現出繁榮景象。
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作品衰微,這種文學樣式在當時已不適應社會的要求,相反,白話短篇小說作品的創作卻是一派生機盎然。這里的原因是比較多的。首先,明中葉以後,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城市不斷擴大,市民階層的力量壯大,在社會上是一股極為活躍的、強大的階層,他們要求在文學上能有反映他們的生活和思想的文學樣式和文學作品。
其次,宋元話本小說在明代得以繼續發展,它是勞動群眾小說創作自身發展的結果,顯示出比文言小說更強的生命力。參予白話小說創作的作家大多是中下層知識分子,他們善於吸收群眾藝術創作的結果,語言通俗易懂,作品更多地反映了現實社會的內容,有一定的社會批判精神,因而有著更強的人民性,為廣大群眾所觀賞喜愛。
明代印刷術發達,書壇眾多,迎合人們的口味與喜好,書商也大量地刊行話本小說,因此話本小說慢慢地演變為供案頭閱讀之作的擬話本。
擬話本的體裁與話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詞,中間以詩詞為點綴,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完整,描寫人物的心理細致入微,個性突出,比較注意細節的刻畫等。但它又與話本不同。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認為擬話本是「近講史而非口談,似小說而無捏合」,「故形式僅存,而精采遂遜。」在口語運用和生活氣息上,擬話本明顯地遜於話本小說。
現在認為最早的話本集《清平山堂話本》,是嘉靖年間洪楩輯印的,分《雨窗》、《長燈》等6集,每卷1篇,共收話本60篇,故全書總名為《六十家小說》,今存15種。萬曆年間熊龍峰刊印的話本今存4種。這兩種話本集都包括宋元話本和明代擬話本在內。天啟年間馮夢龍編輯的《喻世明言》(初題《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短篇小說集,簡稱「三言」,每集收話本40篇,包括宋元話本、明代擬話本兩部分。「三言」對後世影響較大,此後擬話本的專集大量出現。明末凌濛初在「三言」的影響下,創作了《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兩個擬話本集,簡稱「二拍」。「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擬話本的成就,是由話本向後代文人小說過渡的形態,對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創作在明末以後繼續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明代白話短篇小說反映了廣泛的社會生活內容。愛情婚姻的題材是明代擬話本的一個重要內容。《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樂小舍拚生覓偶》、《玉堂春落難逢夫》等真實地描寫了被糟踐的婦女的悲慘地位以及她們對愛情婚姻的自主要求,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與嚮往,貫穿了對封建禮教及門第觀念的批判,尤其是《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可稱為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在《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賣油郎獨占花魁》等篇中,反映了市民階層的愛情婚姻觀念。《俞伯牙摔琴哭知音》、《施潤澤灘闕遇友》等篇描寫了在冷酷的等級社會中真誠的友誼。《沈小霞相會出師表》、《盧太學詩酒傲王侯》、《灌園叟晚逢仙女》等篇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猙獰面目和無恥罪惡。《轉運漢巧遇洞庭紅,波斯胡指破鼉龍殼》、《疊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顯靈》等篇反映了明代社會商人的心理。
總之,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和政治的黑暗,描寫手工業者和小商人的生活與思想,歌頌市民階級的勤勞誠實及對發財致富的追求,要求愛情與婚姻生活的自由,抨擊科舉制度的不合理和司法制度弊病等主題,共同組織成明中葉以後短篇白話小說的重要內容,顯示了明擬話本新的思想特色。但「三言」、「二拍」中也包含著明顯的落後和庸俗的因素,比如美化統治階級、宣揚封建禮教、迷信鬼神等佔了相當的數量,尤其又以「二拍」更為嚴重,這也是明代後期話本小說的通病。明末短篇白話小說集還有十多種,比較有影響的是《西湖二集》、《石點頭》、《鼓掌絕生》、《醉醒石》等,成就都不高,但其中有一些篇章,文筆生動,形象鮮明,對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病有所揭露。
明清時代是一個充滿進步與守舊、啟蒙與頑愚、思想解放與鉗制的時代。一方面,個性覺醒,人本意識抬頭,不少進步人士張揚個性,追求自由,肯定物慾財利,這反映在小說里就是小說中人性涌動,追求物慾,情愛描寫細膩等。另一方面,封建統治者強化統治,中央集權突出,進一步加強思想控制,由此也出現了一些理學觀念濃厚、倫理說教明顯的小說作品。此外,還有兩種思想皆有,禁慾主義和享樂之風並行。明清小說內容豐富,類別繁多。
⑶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是什麼
《沉淪》
《沉淪》是20世紀20年代郁達夫創作的早期短篇小說,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時即震撼了當時的文壇。該小說以郁達夫自身為藍本,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性苦悶以及對國家弱小的悲哀。1915年,郁達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1919年畢業後,郁達夫從名古屋前往東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讀書四年的生活體驗寫下了此篇作品《沉淪》。
(3)下列作品中屬於白話短篇小說的擴展閱讀:
郁達夫由於所處的社會黑暗透頂,周圍的環境光怪陸離,個人遭遇又頗多挫折與磨難,所以顯得比常人更復雜一些,因而作品中往往激憤與哀怨並存,有時甚至流露出某種程度的感傷情調。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種性格的復雜性,其實就是(或者說標志著)人性的豐富性。
⑷ 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典範之作有哪些
宋元小說話本憑借其通俗流暢的特點,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話本小說的影響由此更為擴大。進入明朝,明代的一些文人對流行於民間的宋元話本進行搜集、整理、加工出版,刊行於世。
此外,還有不少文人模擬話本的形式進行創作,創造出許多新的話本小說,時稱「擬話本」。各類「擬話本」的不斷涌現,使白話短篇小說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
在眾多的明代白話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當屬馮夢龍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特別是「三言」的藝術成績最
高,達到了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最高峰。
「三言」是短篇小說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的總稱,每集收錄短篇小說40篇,共120篇。其中多數是經過作者潤色的宋元明話本和明代文人的擬話本,而作者自己創作的作品較少。
「二拍」指《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初刻拍案驚奇》共40卷40個短篇小說。《二刻拍案驚奇》也是40卷。與「三言」不同的是,「二拍」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創作的。
「三言」的作者馮夢龍,字猶龍,江蘇省蘇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他的哥哥夢桂擅長畫畫。他的弟弟夢熊,太學生,擅長寫詩,兄弟三人並稱「吳下三馮」。
「二拍」的作者凌濛初與馮夢龍生活在同一時代,凌濛初,字玄房,號初成,浙江吳興人。18歲補廩膳生,後科場一直不如意。55歲時,以優貢授上海縣丞。凌濛初一生著述甚多,而以「二拍」最有名。
「三言」題材眾多,內容廣泛,其內容主題有反映愛情婚姻的,有痛斥腐敗官吏的,還有譴責忘恩負義、以怨報德的,還有描寫市井百姓和商人生活的,總之,形形色色,包羅萬象。
「三言」中的一些愛情小說,敢於大膽沖破封建禮教的樊籬,表現出新的觀點。它不僅反對封建婚姻制度和婚姻觀念,更提倡愛情專一,一夫一妻,極度痛斥那些喜新厭舊、嫌貧愛富的人。
「二拍」是「三言」之後最有代表性的白話短篇小說,主要是根據「古今雜碎事」加工創作而成,故事大都有來源,但在原書中僅是舊聞片斷,凌濛初則對這些素材進行生發改造,寫成了富有時代氣息的生動的故事。
「二拍」裡面也有眾多反映愛情婚姻主題的內容,也提出了和「三言」類似的新的愛情觀念,如對封建婚姻中男女關系的不平等提出異議,要求男女平等,另外,還高度贊揚了為爭取人格的尊嚴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三言」、「二拍」對土豪劣紳仗勢欺人、橫行霸道的行為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小說的結尾往往是罪惡之人得到了懲處,善良得到了彰
顯,這表明了人們懲惡揚善的美好願望。
「三言」、「二拍」是由宋元小說話本直接發展而來,因此在藝術上保留了不少小說話本的特色,如敘述方式、結構體制、語言的運用和提煉等,都繼承了小說話本的優良傳統。
「三言」、「二拍」在藝術上又有很多新的發展,如在人物性格、形象塑造方面取得了新的進步。在突顯人物性格時,善於在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人物,按照人物的性格安排設計故事沖突。
同時,在細節描寫上,一針一線、一絲一毫都不鬆懈,可謂細致入微,使人物形象變得立體豐滿,有血有肉。「三言」和「二拍」比起話本,篇幅大大加長了,主題思想更為集中鮮明,作品結構更為嚴謹,故事情節更為曲折動人,引人入勝。在語言方面,「三言」和「二拍」的語言更加通俗流暢,含蓄生>動。「二拍」中的作品,多是由凌濛初加工、潤色、改變、擴大,由數十字而變成了數千字的結構完整的小說的,所以「二拍」的語言獨創色彩較濃厚。
「三言」和「二拍」還善於通過心理描寫,細致入微地刻畫出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
宋元白話小說也有著較為到位的心理描寫,但動態有餘而靜態不足,「三言」和「二拍」則彌補了這個不足,人物形象更富有立體的質感。
除了「三言」和「二拍」之外,明代還有許多白話短篇小說,它們也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對明代白話短篇小說的全面繁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書寫出白話短篇小說的輝煌篇章。
⑸ 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成龍的作者是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的作者是郁達夫。
1915年,郁達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1919年畢業後,郁達夫從名古屋前往東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讀書四年的生活體驗寫下了此篇作品《沉淪》。
1998年,名古屋大學在豐田講堂前,為郁達夫和他的小說《沉淪》樹立了一塊郁達夫文學碑。文學碑以福建廈門產的花崗石造成,碑面一側嵌有穿學生服戴學生帽的郁達夫鑄像,鑄像下刻有「郁達夫」三字。碑面另一側刻有「沉淪」兩個大字。
評價
與單純的性愛描寫不同,和追求感官刺激的淫穢之作更有天壤之別,《沉淪》的作者是把年青人正當的、合理的性愛要求,與熱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緊緊交織在一起描寫的,這就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和藝術感染力量。
郁達夫由於所處的社會黑暗透頂,周圍的環境光怪陸離,個人遭遇又頗多挫折與磨難,所以顯得比常人更復雜一些,因而作品中往往激憤與哀怨並存,有時甚至流露出某種程度的感傷情調。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種性格的復雜性,其實就是(或者說標志著)人性的豐富性。
⑹ 我國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是魯迅的什麼作品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