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仿古短篇小說

仿古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1-02 14:18:06

㈠ 葉聖陶短篇小說集的內容簡介

葉聖陶(1894.10.28-1988.2.16) ,葉聖陶原名時紹鉤,生於江蘇蘇州。父親在地主家做帳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畢業後在一個初等小學當教員。1914年被排擠出學校,閉居期間作文言小說發表在《禮拜六》等雜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尚公學校教國文,並為商務印書館編小學國文課本。1917年應聘到吳縣用直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
1918年在《婦女雜志》第4卷2、3號上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春宴瑣譚》。1919年參加北京大學學生組織的新潮社,並在《新潮》上發表小說和論文。1921年與鄭振鐸、茅盾等人組織發起文學研究會,並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旬刊》上發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國第一部童話集。1928年創作了優秀長篇小說《倪煥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當編輯。1927年5月開始主編《小說月報》。1930中轉到開明書店當編輯。抗日戰爭期間舉家內遷,曾在樂山任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到成都主持開明書店編務。 1946年返回上海。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出版總署署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著作書目:
《隔膜》(短篇小說集)1922,商務
《雪朝》(新詩集)與周作人、朱自清等人合集,1922,商務
《火災》(短篇小說集)1923,商務
《稻草人》(童話集)1923,商務
《劍鞘》(散文集)與俞平伯合著,1924,霜楓社
《線下》(短篇小說集)1925,商務
《城中》(短篇小說集)1926,上海文學周報社
《風浪》(兒童歌劇)1928,商務
《未厭集》(短篇小說集)1929,商務
《倪煥之。(長篇小說)1929,開明
《懇親會》(戲劇)1930,小說月報社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話集)1931,開明
《腳步集》(散文集)1931,新中國書店
《三種船》(散文集)1925,生活
《未厭居習作》(散文集)1935,開明
《聖陶短篇小說集》1936,商務
《葉紹鈞選集》1936,萬象
《葉紹鈞文選》1936,仿古書店
《四三集》(短篇小說集)1936,良友
《小白船》(童話集)1936,藝林書店
《葉紹鈞代表作品選》1937,全球書店
《給戰時少年》(散文集)1938,大路書店
《葉紹鈞代表作》1941,三通書局
《遣愁集》(小說、詩歌集)1943,創作文藝社
《微波》(短篇小說集)1944,藝光出版社
《西川集》(散文集)1945,文光
《紹鈞傑作集》(短篇小說、散文集)1946,全球書店
《葉紹鈞代表作》(短篇小說集)1949,全球書店
《怎樣游戲》(兒童文學)1947,中華
《李太太的頭發》(散文、短篇小說集)l947,博文書店
《葉聖陶文集》1948,春明
《皮包》(短篇小說集)1948,中華
《葉聖陶短篇小說集》 1954,人文
《葉聖陶童話選》 1956,少兒
《葉聖陶文集》(1一3卷)1958,人文
《葉聖陶選集》 1958,香港新藝出版社
《葉聖陶選集》 1959,人文
《抗爭》(短篇小說集)1959,人文
《篋存集》(詩集)1960,作家
《葉聖陶散文甲集》 1983,四川人民
《葉聖陶序跋集》 1983,三聯
《我與四川》(散文、詩歌集)1984,四川人民
《葉聖陶散文乙集》 1984,三聯
《稻草人》和其他童話 1984,少兒
《童話》1985年,新蕾出版社
《葉聖陶童話選》1986,吉林人民
《葉聖陶代表作》1987,黃河文藝
《葉聖陶集》(1-5卷)1988,江蘇教育

㈡ 郭沫若著有的文言短篇小說集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開貞,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考古學家、思想家、革命活動家、古文字學家、詩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一代詩風。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卓文君》。
1927年蔣介石清黨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參加「左聯」東京支部活動。埋頭研究中國古代社會,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這一時期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他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詩歌等。1946年後,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一、二、三屆主席,並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新華頌》、《東風集》、《蔡文姬》、 《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在這期間,郭沫若寫了許多迎合時代的文字,因此受到後人詬病,理論專著《李白與杜甫》一書更是令人齒冷。因此郭沫若其人在中國文化界成為人格方面的反面例證。曾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1958年5月,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聯合部分著名科學家,提出由中國科學院創辦一所新型大學的建議。同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郭沫若兼任校長。此後,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長達20年。中國科大於建校30周年之際,在東區校園樹立郭沫若銅像。
郭沫若筆名、化名很多,有「郭鼎堂」、「麥克昂」、「羊易之」、「楊伯勉」、「白圭」等,而用得最多的是「郭沫若」這個筆名。因為他家鄉四川樂山的兩條水,一條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條是若水,他少年時飲二水長大,所以他後來發表新詩時,就用了「沫若」這一筆名。

【著作論文】

詩集《女神》、《長春集》、《星空》、《潮汐集》、《駱駝集》、《東風集》、《百花齊放》、《新華頌》、《迎春曲》;
歷史劇本《屈原》(已拍攝發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則天》、《聶瑩》;
回憶錄《洪波曲》,評論集《雄雞集》;
專著《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辭研究》、《殷商青銅器金文研究》、《十批判書》、《奴隸制時代》、《文史論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大事年表】

1892年 11月16日 出生於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乳名文豹,號尚武,學名開貞。
1897年春入家塾讀書。習讀《詩經》、《唐詩三百首》,喜歡王維、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採用上海編印的新式教科書授課。
1905年 春 長兄郭開文赴日留學,有意偕從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 春 入樂山縣高等小學。第一學期成績名列第一,因受年長同學忌妒,被降為第 三名。
1907年 春 因反對教師專制,被學校開除,經斡旋返校。 夏升入樂山縣中學堂,大量閱讀林琴南的譯述小說。
1908年 秋 患傷寒並發中耳炎,聽力受損。病中讀先秦諸子等古籍,偏愛《莊子》。
1909年 秋 因參加罷課,請求校方與當地政府交出懲辦打傷同學的肇事者,被學校開除。
1910年 春 進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設中學堂。冬 參加成都學界要求早開國會的罷課風潮,任班級代表,又受開除處分,因故 未實行 1911年 冬 清帝退位。回鄉組織民團響應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與張瓊華結婚,5日後即離家返成都。
1913年春 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學堂理科,未學。 夏,被天津軍醫學校錄取,未就學。年底 得長兄資助,決定東渡日本留學。
1914年1月抵東京。秋 ,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與郁達夫同學。
1915年 秋 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與成仿吾同學。閱讀泰戈爾、屠格涅夫、歌德、海涅 等人作品,與斯賓諾莎思想接近。
1916年 夏 與東京聖路加醫院護士佐藤富子相識。 冬,與佐藤富子在岡山結婚。開始新詩寫作。
1917年 試譯泰戈爾詩集,因無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 參加留日學生罷課,抵制簽訂「二十一條」。夏 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 與留日同學張資平醞釀出版文學刊物。
1919年夏 與留日同學響應「五四」運動,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作小說《牧羊哀話》。詩作在上海《時事新報》上發表,震動中國詩壇。
1920年 與田漢、宗白華的通信輯為《三葉集》出版。譯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譯稿被老鼠咬毀未能出版。
1921年 休學半年。往返於上海、日本之間籌備出版文學刊物。 6月 文學團體創造社在東京成立。第一部詩集《女神》問世。
1922年 《創造》季刊五一節創刊。譯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1923年 春 自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隨即回國從事文學活動,編輯出版創造社刊物。 譯尼采《查拉圖斯屈拉鈔》前半部。 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出版。
1924年春 赴日本,在福岡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屠格涅夫長篇小說《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系統了解,從此確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冬 歸國調查江蘇、浙江軍閥戰禍。作《水平線下》。
1925年 在上海結識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慘案實況,作二幕劇《聶耳》。《文學論集》出版。譯愛爾蘭約翰沁孤戲曲集。發表組詩《瓶》。
1926年3月 與郁達夫等赴廣州,任廣東大學文學院學長,實行文科改革。結識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產黨人。創造社出版部成立。 7月 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1927年 3月 在南昌朱德住處作《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痛斥蔣介石叛變革命。被蔣介石政府通緝。8月 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任國民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起義部隊總政治部主任。經周恩來、李一氓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冬 潛回上海從事文藝活動。重譯《浮士德》第一部。因患斑疹傷寒,錯過乘船轉移到蘇聯去的機會。
1928年2月 為躲避國民黨政府緝捕,得內山完造幫助離滬,化名旅日,定居千葉縣, 行動受警方監視。通覽東京東漢文庫先秦史籍,研究中國古代史。譯美國作家辛克萊長篇小說《石炭王》。
1929年 作自傳《我的幼年》、《反正前後》。譯辛克萊長篇小說《屠場》。譯德國米海里斯《美術考古發現史》。
1930年 論證中國古代存在奴隸制社會形態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出版。譯辛克萊長篇小說《煤油》。
1931年 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譯俄國托爾斯泰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英國威爾士《生命之科學》等。
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生命之科學》等譯稿在上海商務印書館被焚。作《金文叢考》、《創造十年》。
1933年作《卜辭通篡》、《金文余釋之餘》、《古代銘刻匯考》等。
1934年 作《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先秦天道觀之演進》、《屈原研究》。再譯《生命之科學》。輯譯《日本短篇小說集》。
1936年作歷史小品數篇,輯為《豕碲》。譯日本林謙三《隋唐燕樂調研究》。譯德國席勒《華倫斯太》。
1937年作《殷契粹編》、《創造十年續編》。7月 抗日戰爭爆發。隻身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組織文化宣傳隊、戰地服務團赴前線勞軍。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從事抗戰文化工作。
1938年1月 與於立群結合,同由廣州赴武漢,就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當選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0月 武漢失守,經長沙、桂林撤至重慶。
1939年《石鼓文研究》出版。
1940年4月 在重慶嘉陵江北岸發掘延光四年漢墓。9月 辭去三廳廳長職務,抗議國民黨政府強行改組政治部。11月 國民黨當局被迫同意組成文化工作委員會,任主任。
1941年11月 周恩來、於右任、馮玉祥等發起紀念郭沫若創作生活25周年及50壽辰。編《五十年簡譜》。改寫《棠棣之花》。
1942年作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譯歌德《赫曼與竇綠苔》。創辦群益出版社,主編學術刊物《中原》。
1943年 作歷史劇《南冠草》。研究先秦諸子。
1944年春,作《甲申三百年祭》, 被中共中央定為整風學習文件
1945年草擬《文化界時局進言》,呼籲民主政治。文化工作委員會遂被國民黨政府解散。《青銅時代》、《十批判書》出版。 夏 離重慶抵上海。赴南京參加國共和談。《歷史人物》出版。
1947年 譯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編《少年時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黃》等。冬 遷抵香港。
1948年作《抗戰回憶錄》(後改名《洪波曲》)。年末 為出席新政協會議,赴東北解放區。
1949年 3月 率中國代表團出席世界擁護和平大會布拉格會議。 建國前夕 當選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 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1950年 3月 當選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長。 5月 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成立,任主任。 8月 率中國代表團訪問朝鮮。11月 出席在華沙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
1951年 2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2月 獲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海濤集》出版。
1952年 2月 《奴隸制時代》出版,確定奴隸制社會下限在春秋、戰國之交。 任中央考古訓練班主任。 獲匈牙利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3月 出席在奧斯陸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執行局會議。
7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10月 與宋慶齡、彭真等發起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
11月 出席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
1953年 作《屈原賦今譯》。3月 隨周恩來赴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弔唁斯大林、哥特瓦爾德。5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委會。6月 出席在布達佩斯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獲波蘭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名譽院士稱號。
1954年作《管子集校》。 5月 出席在柏林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6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緩和國際局勢會議。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1955年 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 4月 出席在新德里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6月 出席在赫爾辛基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冬 率中國科學代表團訪問日本,作《訪日雜詠》等。
1956年 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推廣普通話委員會副主任、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主任。
1957年 17卷本《郭沫若文集》開始出版。6月 出席在科倫坡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
1958年 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1966年8月24日參與挖掘定陵
1978年6月12日於北京逝世,終年86歲。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故居坐落在四川樂山市東35公里沙灣場正街。座北向南,背負綏山(即蛾眉山第二峰),面對沫水(即大渡河),是一座三進中式木結構小四合院和一個小後花園。第一院的左測房間,是郭沫若誕生處。中院右側房間是郭沫若「結婚受難」時的新房;後院緊連小花園,有一間面對綏山的廳房,即為郭沫若四歲半啟蒙受教的「綏山館」家塾。早年之《村居即景》、《早起》、《正月四日榮天崗掃墓中途遇雨口佔一律》等詩,即作於此。舊居近年經維修恢復原貌,於1981年 11月16日郭誕辰九十周年時公開展出。
沙灣是郭沫若的誕生地,"綏山毓秀,沫水鍾靈",橫貫光潔度灣城區南北的老街中段,一套坐西向東的四進穿斗木結構平房,前傍沫水,後依綏山。郭沫若故居創建於清代嘉慶年間,後經逐步擴建,至郭沫若父親郭朝沛經營家業時,達到目前規模,共有大小房間36間。今天,它仍然保持著古樸的風貌。郭沫若早年的詩作《早起》、《茶溪》、《村居即景》等即作於此。郭沫若故居博物館位於舊居牆後,佔地3.35畝,為一樓一底的三合庭院仿古式建築,館內亭台相接,環廊相連,竹木森森,池水漣漣,奇花異草,幽香陣陣。博物館陳列大廳內,郭沫若的著作、文物和生平事跡資料及照片,依序展示在遊人面前。

著作書目

《女神》(詩集)1921,泰東
《三葉集》(散文集)
與宗白華、田漢合著,1920,亞東
《星空》(詩集)1923,泰東
《聶瑩》(劇本)1925,光華
《文藝論集》(論文集)1925,光華
《塔》(小說、戲劇集)1926、商務
《落葉》(小說、戲劇集)1929,創造社
《三個叛逆的女性》(戲劇集)1926,光華
《西洋美術史》(理論)1926,商務
《橄欖》(小說、散文集)1926,創造社
《瓶》(詩集)1927,創造社
《前茅》(詩集)1928,創造社
《恢復》(詩集)1928,創造社
《水平線下》(小說、散文集)1928,創造社
《我的幼年》(自傳)1929、光華
《漂流三部曲》(小說、戲劇集)1929,新興書店
《山中雜記及其他》(小說、戲劇集)
1929,新興書店
《黑貓與塔》(小說、散文集)
1931,仙島書店
《後悔》(小說、戲曲集)1930,光華
《黑貓與羔羊》(小說集)3931,國光
《今津紀游》(散文集)1931,愛麗書店
《桌子跳舞》(小說、散文集)1931,仙島書店
《文藝論集續集》(論文集)1931,光華
《創造十年》(回憶錄)1932,現代
《沫若書信集》
1933,泰東
《豕諦》(歷史小說)
1936,不二書店
《北伐途次》(散文)
lQ37,潮鋒出版社
《甘願做炮灰》(劇集)1938.北新
《戰聲》(詩集)1938、戰士出版社
《創造十年續編》(回憶錄)1938,北新
《羽書集》(散文、論文集)1941,香港盂廈書店
《屈原》(劇本)1942,重慶文林出版社
《蒲劍集》(散文、論文集)1942,重慶文學書店
《棠棣之花》(劇本)1942,作家書屋
《虎符》(劇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論文)1943,群益
《今昔集》(論文集)1943,東方書社
《孔雀膽》(劇本)1943。群益
《南冠草》(劇本)1944,群益
《青銅時代》(史論)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學說述林》(論文)1945,福建永安東南出版社
《十批判書》(史論)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蘇聯紀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蘇
聯五十天》,1949,大連新中國書店
《歸去來》(散文集)1946,北新
《築》(劇本)
t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時代》(自傳)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傳)1947、海燕
《盲腸炎》(雜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劍》(散文、雜文集)1947,海燕
《歷史人物》(史論)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雜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黃》(散文、雜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聲》(小說集)
1947,海燕
《創作的道路》(理論)1947,文光
《抱箭集》(小說、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詩集)1948,群益
《雨後集》(詩集)1951,開明
《海濤》(散文集)1951,新文藝
《奴隸制時代》(史論)1952,新文藝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雞集》(詩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傳)1959,百花
《蔡文姬》(劇本)1959,文物
《潮汐集》(詩集)1959,作家
《駱駝集》(詩集)1959,人文
《武則天》1962,中國戲劇
《李白與杜甫》1972,人民
《沫若全集》(文學編
l—5卷)
1982一1987,人文
翻譯書目:
《菌夢湖》(小說)德國
施篤謨著、與錢君胥合譯,1921,泰爾
《少年維特之煩惱》(長篇小說)德國
歌德著、1922,泰東
《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論文)日本
河上肇著,1924,商務
《雪萊詩選》(詩集)英國
雪萊著,
1926,泰東
《浮士德》(詩)德國
歌德著,1928,創造社
《沫若譯詩集》
印度枷里達若著,1928,創造社
《石炭王》(小說)美國
辛克萊著,
1928,上海樂群書店
《政治經濟學批判》(理淪)德國
卡爾.馬克思著,1921,神州
《戰爭與和平》(長篇小說)俄國列.托爾斯泰著,1935,光明書局
《藝術的真實》(理論)德國卡爾.馬克思著,1947,群益
著作書目
《女神》(詩集)1921,泰東
《瓶》(詩集)1927,創造社
《前茅》(詩集)1928,創造社
《恢復》(詩集)1928,創造社
《水平線下》(小說、散文集)1928,創造社
《我的幼年》(自傳)1929、光華
《漂流三部曲》(小說、戲劇集)1929,新興書店
《山中雜記及其他》(小說、戲劇集)
1929,新興書店
《黑貓與塔》(小說、散文集)
1931,仙島書店
《後悔》(小說、戲曲集)1930,光華
《黑貓與羔羊》(小說集)3931,國光
《今津紀游》(散文集)1931,愛麗書店
《桌子跳舞》(小說、散文集)1931,仙島書店
《文藝論集續集》(論文集)1931,光華
《創造十年》(回憶錄)1932,現代
《沫若書信集》
1933,泰東
《豕諦》(歷史小說)
1936,不二書店
《北伐途次》(散文)
lQ37,潮鋒出版社
《甘願做炮灰》(劇集)1938.北新
《戰聲》(詩集)1938、戰士出版社
《創造十年續編》(回憶錄)1938,北新
《羽書集》(散文、論文集)1941,香港盂廈書店
《屈原》(劇本)1942,重慶文林出版社
《蒲劍集》(散文、論文集)1942,重慶文學書店
《棠棣之花》(劇本)1942,作家書屋
《虎符》(劇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論文)1943,群益
《今昔集》(論文集)1943,東方書社
《孔雀膽》(劇本)1943。群益
《南冠草》(劇本)1944,群益
《青銅時代》(史論)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學說述林》(論文)1945,福建永安東南出版社
《十批判書》(史論)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蘇聯紀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蘇
聯五十天》,1949,大連新中國書店
《歸去來》(散文集)1946,北新
《築》(劇本)
t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時代》(自傳)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傳)1947、海燕
《盲腸炎》(雜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劍》(散文、雜文集)1947,海燕
《歷史人物》(史論)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雜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黃》(散文、雜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聲》(小說集)
1947,海燕
《創作的道路》(理論)1947,文光
《抱箭集》(小說、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詩集)1948,群益
《雨後集》(詩集)1951,開明
《海濤》(散文集)1951,新文藝
《奴隸制時代》(史論)1952,新文藝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雞集》(詩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傳)1959,百花
《蔡文姬》(劇本)1959,文物
《潮汐集》(詩集)1959,作家
《駱駝集》(詩集)1959,人文
《武則天》1962,中國戲劇
《李白與杜甫》1972,人民
《沫若全集》(文學編
l—5卷)
1982一1987,人文

㈢ 落花生的作者

許地山
許地山(1893~1941),現代作家、學者。名贊堃,字地山,小時候父親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給許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許地山開始創作時,就以落華生作為自己的筆名(在古文中,「華」同「花」),勉勵自己要做一個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廣東揭陽,生於台灣台南一個愛國志士的家庭。回大陸後落籍福建龍溪。1910年中學畢業後曾任師范、中學教員。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1920年畢業留校任教。期間與翟秋白、鄭振鐸等人聯合主辦《新社會》旬刊,積極宣傳革命。「五·四」前後從事文學活動,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等12人,在北平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1922年往美國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較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後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民俗學等。 1927年回國在燕京大學文學院和宗教學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時致力於文學創作。 1935年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家遷往香港。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發表文章、演講,宣傳抗日,反對投降。"皖南事變"發生,即與張一廛聯合致電蔣介石,呼籲團結、和平、息戰。同時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為抗日救國事業奔走呼號,展開各項組織和教育工作。後終因勞累過度而病逝。
許地山一生創作的文學作品多以閩、台、粵和東南亞、印度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靈雨》、《綴網勞蛛》、《危巢墜筒》、《道學史》、《達衷集》、《印度文學》;譯著有《二十夜問》、《太陽底下降》、《孟加拉民間故事》等!
[編輯本段]許地山軼事
許地山對於印度的"詩聖"泰戈爾是十分崇敬。 他喜歡泰戈爾的作品,因此曾翻譯過《吉檀迦利》、《在加爾各答途中》、《小說月報》、《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爾的詩歌、小說、散文。許地山由於喜愛泰戈爾,又引起他對印度文學的濃厚興趣。1928年他翻譯了《孟加拉民間故事》, 1930年,出版了專著《印度文學》,1934年,又譯出印度故事《太陽底下降》、《二十夜問》......從而成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學專家。經過數年的刻苦努力,許地山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結出了累累碩果。據統計,許地山從英國留學歸來後的幾年間(自1927年起,至1935年離開燕京大學止),寫有學術論文8篇,學術論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學》,是中國人自己撰寫的第一部印度文學史專著。這本著作與他深厚的文學、翻譯功底是分不開的。
30年代初,北平中華樂社柯政和主編過《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冊,每冊十曲,其中第一冊的十曲歌詞都是許地山翻譯的,書前有許地山寫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書後有許地山寫的歌詞解釋。許地山在他的《前言》中寫到的他演奏、研習、教授音樂和譜曲的事都鮮為人知。他在廣州文廟當佾生之前就開始研究音樂。他擅長琵琶,能譜曲編詞,雖然他所從事的工作似乎與音樂不搭界,但他非常看重音樂和音樂教育,同時許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樂曲和西洋民歌,對英、德、法、俄羅斯、蘇格蘭、奧地利、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的音樂傾注的熱情尤其多,他譯的這十曲名歌就是一個證明。這十曲名歌,除《小船像搖籃般底擺》之外,都是情歌。有寫熱戀時真摯而灼熱的情感:"炙熱的手互相執持。嘴唇顫動不息。微音優美直像歌樂,從我這里發出,世界一切你都不要,惟有我是你的所要。"(《再一次罷!》);有寫戀人別後的相思:"野鳥在清唱,野花正在開放,日光所照底水平靜如睡,雖然想見底歡樂可以消滅愁苦。但失意的心情不望春歸"(《羅魯孟》);有寫生活中的戀舊情結:"你能忘記舊時的朋友,不放在心裡么?你能忘記舊時的朋友,和舊的時日么? 舊的時日,我愛,舊的時日,我們要為它喝一杯。"(《你能忘記舊時朋友么?》)。從他譯的這十曲歌詞和《前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對生活的摯愛和他那份特有的人間情懷。如果沒有對藝術的虔誠,沒有豐富人生經歷作基礎,是很難想像他能譯出如此雅緻多情的世界名歌。對許地山而言,翻譯也就是藝術的創作。所以許地山與他所敬佩的音樂家柯政和相會面後,談起音樂教育,有著相同的見解,柯政和約他翻譯西洋樂曲,他便一口答應了。他在《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冊的《前言》中說:"民國十五年,我從歐洲回國,過擯榔嶼,到華僑辦底學校去找幾位舊同事,我們已經別離十幾年了。可是那學校所授底唱歌不但與十幾年前一樣,並且和我在小學時代所學底不差隻字,我問他們為什麼不教新的,他們反都問我那裡來底新的。這個越使我覺得非趕辦音樂學校不可。可是我底 音樂興趣雖然有,我底音樂底知識卻夠不上提倡,這事非專門家去做不可。" 這里,我們不難體會到許地山對普及音樂教育的用心良苦,我們看到許地山確實用他的筆為我們翻譯,介紹了好的西洋音樂作品。
談及許地山的翻譯風格,我想引許地山《孟加拉民間故事》譯敘中的一段話加以探討:"這譯本是依1912年麥美倫公司底本子譯底。我並沒有逐字逐句直譯,只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寫出來。至於原文底辭句,在譯文中時有增減,因為編譯民間故事只求其內容明了就可以,不必如其餘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譯述這22段故事底動機,一來是因為我對"民俗學" ( Folk-Lore)底研究很有興趣,每覺得中國有許多民間故事是從印度輾轉入底,多譯些印度底故事。對於研究中國民俗學必定很有幫助,二來是因為今年春間芝子問我要小說看,我自己許久沒有動筆了,一時也寫不了許多,不如就用兩三個月底工夫譯述一二十段故事來給她看,更能使她滿足。"
看了這段文字我們不難體會許地山翻譯的風格--樸素而真實,正如他的人一樣。當然,翻譯的風格是與翻譯文本的文體息息相關,許地山對此是駕輕就熟的,《孟加拉民間故事》一書的翻譯便是朴實的。這里另附一首許地山譯的德國民歌,以此我們可領略他熟捻的翻譯技巧以及扎實的文字功底:
夜曲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頂;遠處顫音低微,是夜鶯底幽鳴。唱罷,快樂的夜鶯!在銀光里唱罷,這如夢的夏夜,我們不能聽見別的聲。西天一片雲影,黑暗像要下臨。停住罷!別走近來遮片刻底愛光陰,停住罷!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頂;遠處顫音低微,是夜鶯底幽嗚,是夜鶯底幽嗚,唱罷,快樂的夜鶯!在銀光里唱罷,這如夢的夏夜,我們不能聽見別的聲。快樂的鳥,唱給我們聽!快樂的鳥,唱給我們聽!
同時,我們可以發現許地山翻譯的主要目的是介紹、傳播異域文化,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其譯作《孟加拉民間故事》和《二十夜問》對於研究中國民俗學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西洋名歌的翻譯也對中國普及音樂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
"落華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畢生從教,誨人不倦。他的早逝,確是文學界、學術界一個無可彌補的損失。他所熱情倡導的"落花生精神"是難能可貴、深入人心的。他的譯著也將永遠烙渭生輝。
[編輯本段]全面介紹
原名許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華生。生於台灣台南,甲午之戰後全家遷居福建龍溪(漳州)。幼年隨父在廣東讀書,中學餓畢業因家境衰落,到漳州第二師范教書,1913年赴緬甸仰光中學任教,1916年回國。次年入燕京大學,得文學士學位後再入宗教學院,得神學士學位。1923年赴美入哥倫比亞大學,次年到英國牛津大學研習。他對宗教史有精深研究,也下工夫鑽研過印度哲學、人類學、民俗學,掌握梵文、希臘文和中國古代的金文、甲骨文,是著名學者。
1919年積極參加五四運動,曾與鄭振鐸、瞿秋白共同編輯《新社會旬刊》。是我國最早的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第一篇短篇小說《命命鳥》,發表於1921年1月《小說月報》,以虔城的宗教感情塑造了一對青年男女因愛情受阻而厭世。希望轉生「極樂國土」,以求解脫。小說以獨特的宗教神秘色彩和藝術風格在讀者中引起很大的反應。收入第一本小說集《綴網撈蛛》中的早期作品大都表現對宗法禮教和封建習俗的不滿,同時也流露出濃厚的宗教觀念和虛無思想。著名的散文小品集《空山靈雨》也反映了他早期思想的「雜沓紛紜」。有主題明確內容深刻的佳作,也有宣揚佛教思想的篇章。
1935年赴香港大學任教,曾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新文學學會理事等職。抗戰爆發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這幾年寫的作品,主題和風格都有轉變,結合現實日益緊密。1934年的小說《春桃》塑造了一個勞動婦女潑辣而善良的形象。1940年的《鐵魚底腮》寫了一個舊知識分子學無所用的苦悶心情及悲慘遭遇。這些現實主義作品和他逝世後編輯出版的《雜感集》都顯示出他的人生態度的積極變化。在抗日戰爭的洪流中,他積極參加進步文化活動,教學任務有十分繁重,勞累過度,不幸因心臟病逝於香港。
[編輯本段][著作書目]
語體文法大綱 1921,生活
綴網勞蛛((短篇小說集)1925,商務
商人婦(短篇小說集)呵住,1925,商務
空山靈雨(散文集)1925,商務
無法投遞之郵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學社
印度文學(論著)1930,商務
解放者(短篇小說集)1933,北平星雲堂書店
道教史(上冊,論著)1934,商務
春桃(短篇小說集)1935,生活
落華生創作選(短篇小說、散文)1936,上海仿古書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 1941,商務
螢燈(童話故事)1941,香港進步教育出版社
許地山語文論集 1941,香港新文學學會
國粹與國學(論著)1946,商務
雜感集 1946,商務
危巢墜簡(短篇小說集)1947,商務
許地山選集(短篇小說、散文集)1951,開明
許地山選集(短篇小說、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冊)匯編,1923,燕大圖書館編纂處
落花生
達衷集 編纂,1931,商務
[翻譯書目]
孟加拉民間故事 印度戴博訶利著,1929,商務
二十夜間 英國貝恩編,1955,作家
大陽底下降 英國貝恩編,1956,作家
[編輯本段]許地山譯作年表
1. 在加爾各苔途中 (泰戈爾著) 1921年4月 《小說月報》12卷4號
2. 可交的蝙蝠和伶俐的金絲鳥 1924年6月 《小說月報》15卷6號
3. 月歌 1925年6月《小說月報》16卷5號
4. 歐美名人底戀愛生活 1928年11月《小說月報》19卷11號12號
5. 孟加拉民間故事 [據戴伯訶利編譯的《孟加拉民間故事》("Folk Tales of Bengal" Lal Behari Day)1929年11月第1版,1956年8月第6版,商務印書館
6. 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泰戈爾著)1931年1月《小說月報》22卷1號
7. 樂聖裴德芬的戀愛故事 同上
8. 文明底將來 1931年《北京晨報》
9. 二十夜問 [據貝恩編譯的《印度故事集》("The Stories of India" F.W. Bain)第1卷譯] 1955年1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許地山(1893~1941年)名贊堃,號地山,筆名落華生。是中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碩果。
許地山,1893年2月14日生於台灣省台南府城延平郡王祠附近的窺園里。其父許南英是個富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祖籍廣東揭陽。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許南英臨危受命,擔任台灣籌防局統領。他激於民族大義,率眾奮起反抗日軍的入侵,日寇佔領台灣後,遂將全家遷回大陸。當時因清政府不準內渡官員保持台灣籍貫,許南英便在福建龍溪落戶。
許地山三歲隨父定居漳州,四歲入私塾讀書,由於好學聰慧,成績優異,在漳州城內被譽為「神童」。辛亥革命前夕,他的哥哥受新思潮的影響參加革命,年少的許地山也毅然剪掉辮子,誓與腐敗的清王朝決裂。此後,由於家道中落,許地山便開始自謀生活。他曾在石碼眉麓小學當教員,後來又到省立第二師范學校任教。1913年受聘到緬甸仰光華僑創辦的中華學校任職。兩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響,後來,他創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於此。1915年12月,許地山回國,住在漳州大岸頂(今蒼園街一帶),後在漳州華英中學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師,並兼任附小主事(校長)。
1917年暑假,許地山以優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學會多種外文和方言。並經常和瞿秋白、鄭振鐸、耿濟之等人在一起談論時政,尋求真理,探索改造社會、振興中華的道路。他們在北京青年會圖書館編輯《新社會旬刊》,宣傳革命思想,發表新文學作品。當「五四」運動爆發時,許地山作為學生代表經常上街演講,在天安門前參加遊行集會,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斗爭。
1921年1月,許地山和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周作人等12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成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新文學刊物。許地山以落華生為筆名在刊物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命命鳥》,寫了一對緬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禮教桎梏束縛下的愛情悲劇,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共鳴。他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許地山在《小說月報》上發表的短篇小說《綴網勞蛛》,為其早期的代表作。小說反映了作者對吃人的封建禮教的憤懣並給予深刻批判,充分顯示「五四」時期新文學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精神。
1922年8月,許地山與梁實秋、謝冰心等到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學習,192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並以「研究生」資格進入美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及民俗學,兩年後又獲牛津大學研究院文學學士學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許地山創作的第一次高潮時期。這期間,他的12篇短篇小說結集為《綴網勞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務印書館以《空山靈雨》為書名出版。膾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為背景,明確主張做人要「像花生,因為它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
1927年許地山學成回國後,先後在燕京大學文學院、宗教學院任助教、副教授、教授,擔任《燕京學報》編委。他同時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兼課,並繼續從事文學創作。
與此同時,許地山還寫了不少宗教書。如《大藏經索引》、《道教思想與道教》、《中國道教史》(上卷)、《雲笈七簽校異》、《摩尼之二宗三際論》等,並著手編纂《道教辭典》。其學術成就,學界有口皆碑。
抗戰期間,許地山作為一名熱愛祖國的左翼作家,奔走呼號,聲討日寇罪行。然而,卻受當時燕大任教務長司徒雷登的排擠而被解聘。後避居香港,被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
許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間,在改革教育、教學的同時,積極從事社會教育和文化活動。他先後發起和組織了「香港新文學學會」、「中國文化協會」,並兼「廣東叢書編印委員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他積極提倡改良中小學課程,建議教育當局創辦香港中小學教師討論會,並擔任「香港中小學教員暑期討論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學校董。對香港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不少貢獻,受到各界人士好評,曾被選為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後,許地山更是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他走出書齋,奔波於香港、九龍等地,在群眾集會上發表演講,幫助流亡青年補習文化課,還在報刊上發表了《七•七感言》、《造成偉大民族底條件》等雜文,宣傳抗戰,反對投降。在上海淪入日寇鐵蹄之下時,著名作家鄭振鐸冒險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時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轉移到香港。許地山得知後,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不被敵人掠走,毅然答應幫助寄存。
1938年3月,在漢口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許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當選為理事。當時大批文化人與青年學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會員通訊處」,許地山任常務理事兼總務。他寫了長篇論文《國粹與國學》,在當時影響很大。他還寫了抗日小說《鐵魚的鰓》,作品通過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達了人民堅持抗戰的意志和堅強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藝界的極大好評,被認為是「中國小說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許地山積勞成疾,導致心臟病逐漸嚴重。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時,他心臟病再次復發,英年早逝,年僅49歲。
噩耗傳出,第一個送來花圈的是宋慶齡。梅蘭芳、葉恭綽、郁達夫、徐悲鴻等許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輓聯。當天,香港學校下半旗,港九鍾樓鳴鍾致哀。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個團體近千名代表舉行「許地山先生追悼大會」。國內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會,痛悼這位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者、愛國者。
10. 太陽底下降[據同上書第8卷譯] 1956年5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贊同0| 評論

㈣ 葉聖陶有哪些長篇小說、短篇小說

葉聖陶主要筆名有葉陶、聖陶、桂山等。
《春宴瑣譚》葉聖陶的第一部白話小說1914
《雪朝》(與朱自清等人合蓍)(詩)1922
《隔膜》(小說集)(1922)
《稻草人》(小說,早年童話集)1923
《火災》(小說集)1923
《線下》(短篇小說)1925
《倪煥之》(長篇小說)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話)1931
《文心》(教育)1934(與夏丏尊合著)
《未厭居習作》(散文)1935
《聖陶短篇小說集》(短篇小說集)1936
《葉紹鈞選集》(文選)1936
《略讀指導舉隅》(教育)1946,(與朱自清合著)
《兒童文學研究》1947
《精讀指導舉隅.》(教育)1948
《寫作雜談》(教育)1951
《荷花》(現已收入三年級下冊(蘇教版).三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書課文)
《葉聖陶童話選》(童話)1956
《葉聖陶出版文集》(文選)1958
《抗爭》(短篇小說)1959
《夜》1959《平常的故事》1959
《微波》1959
《篋存集》(詩)1960
《潘先生在難中》(短篇小說)1964
《葉聖陶散文》(散文)1983
《我與四川》(散文和詩)1984
《文章講話》(與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文話七十二講》(教育)1999,(與夏丏尊合著)
《藕與蒓菜》(短篇小說)1997(現已收入七年級語文第一冊課本第八課)、
《爬山虎的腳》(現已收入語文四年級上冊(人教版)課本第六課)
《記金華的雙龍洞》(現已收入六年級下冊(蘇教版)課文;和四年級下冊(人教版)課文)
《蘇州園林》(現已收入人教版初二年級上學期第三單元第十三課及蘇教版初二年級下學期第四單元第二十一課,有刪改)
葉聖陶曾在以下報紙、雜志作過編輯、主筆或主編:
《禮拜六》 《上海時事新報》《上海民國日報》 《文學周報》 《公理日報》 《國文月刊》 《蘇州評論》 《婦女雜志》 《小說月報》 《中學生》 《開明少年》 《中國作家》 《人民教育》 《中國語文》 《詩》 《光明》 《國文雜志》 《中學生戰時半月刊》《兒童文學》 《多收了三五斗》
葉聖陶童話代表作:
《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種子》《玫瑰和金魚》《月亮姑娘的親事》《含羞草》《快樂的人》《芳兒的夢》等等。

㈤ 冰心短篇小說<<橋>>


飛機漸漸地飛進了雲層,往下看時,連祖國的整齊蔥綠的田野,和蜿蜒閃爍的細細的河流都看不見了,琳達忽然感到此時的她,又像是自己在許多年前寫過的短詩里所說的:恨就在手摸不著天腳也不常踩著地剛剛過去的三個星期,在姑媽家裡過的生活,使她活潑了許多,舒暢了許多,閑適了許多,總的說來,就像關在魚缸里的小魚,忽然又回到了清澈的溪水裡似的!
她離開祖國四十年了,那時她才十歲,先跟父母到了台灣,後來又到了美國。她在美國受的高等教育,和一個在菲律賓生長的華人——劉大偉結了婚,生了一個女兒——安娜。
大偉是一所大學里的經濟學教授,女兒也受著很好的教育。她在家裡盡量說「國語」,也教女兒一些中國的古典詩文,可以說是一個很美滿的美籍華人的家庭。但是自從七年前母親逝世以後,她就覺得自己好像是一葉在大海上飄盪的孤舟,著不到邊際。正是溫柔嫻靜、愛好文學的母親,使她深深地沉浸在祖國的優美文學的心靈環境里。三十六年前,她的父母和她的姑媽、姑爹一道都在台灣教書,他們同時得到美國大學的聘函,姑媽和姑爹毅然回到了祖國,她的父親最後選擇了到美國的道路!不會英語的母親在異國異鄉,常常感到無限的寂寞,又不慣和那些居留在美國的中國太太們打橋牌和麻將,也不會和她們無盡無休地議論著家長里短,她在家務勞動之餘,就是拿起中國的詩詞小說來吟哦誦讀。這時琳達就緊緊地挨在母親身邊,聽她吟誦,聽她述說著對祖國故都和江南風物的描寫和懷念。她覺得母親在她心裡,就是一個抽象的祖國!母親還鼓勵她寫詩,並把她寫的小詩,工整地抄在小本上。
母親死了,父親從台灣得來的關於祖國的消息,都說的是在中共虐政淫威之下,百業凋零,民不聊生。琳達一想到母親所熱愛的、懷念的祖國,總會憶起舊詩詞里的:昨夜東風里忍回首月明故國凄涼到此或是:懷故國、空陳跡但荒煙衰草,亂鴉斜日她憂傷,她抑鬱,還感到在她的人格的某一方面,除了不會英語的母親之外,都沒有人和她有心底的共同的語言。她也只有把積壓在心底的話寫成一首一首的短詩,來紀念逝去的人,逝去的歲月,逝去的夢。
八十年代初期,大偉和安娜在暑期里參加了一個到中國去的旅行團,琳達不敢和他們同去,她怕看到凋敝的故國。大偉父女回來時,她又急不可待地問著他們的觀感。大偉說大陸並不像台灣說的那樣可怕可憐。他去到他從未去過的父母的故鄉——廣東梅縣,農民富裕得很,許多家還蓋起了三層樓房。大陸到處都看不到討飯的人,街上來來往往的人們,都是衣著整齊,匆忙而喜悅地工作著。安娜也說大陸很美,北京的宮殿真雄偉,桂林的山水真奇秀,這些都是美國所沒有的。但是琳達卻覺得他們談起中國來,口口聲聲是「大陸,大陸」,缺少一種親切之感。在安娜眼裡,大陸的萬里長城和羅馬的斗獸場,同樣地古老雄偉,北京的天壇也和巴黎的鐵塔一樣的庄嚴挺拔,沒有「親、疏」之別,不像她母親談起這些古跡時那樣地低回,那樣地依戀,那樣「我自己的國家」的神情,琳達覺得有些悵惘。
但是大偉和安娜卻帶來了姑媽用毛筆在仿古信箋上給她寫的一張短簡:
親愛的琳達:
見到了大偉和安娜,真是高興得不知說什麼好!安娜長得真像你,不過比小時的你更活潑一些。這次你為什麼不和他們一起來呢?明年你一定來探親,就住在我這里,我和你姑爹都十分想念你。愛你的姑媽即日原來大偉和安娜在參觀一所大學校園的時候,無意中問起兩位老教授的名字——本來他們以為兩位教授在十年動亂中,已經不在人世了——意外地聽說這兩位老人都還健在,雖然已經退休了,卻仍住在校園里,安娜說他們去拜訪時,兩位老人十分高興,招待他們吃了北京的糕點,因為夜裡大偉父女倆還要去聽京戲,沒能留下吃晚飯。看著老人都很健康,住得也很舒適,滿屋的書架,滿院子的花!
於是,在今年夏天琳達就回國來過了三個星期的快樂的探親假。
姑媽沒有孩子,可是家裡十分熱鬧,總是有人來訪,不是他們的學生,就是他們學生的學生。客人稱姑媽為陸老,稱姑爹為耿老。對著客人,姑媽總是摟著她的肩膀,親昵地向她的學生介紹說:「這是陸琳達,我的侄女,從美國回來探望我們的。」於是,這些中、青年人就十分熱情地過來同她談話,還誇她的普通話說得地道,不像是一個久居在外國的人。姑媽還請她的學生們帶她去看一些新鮮的事物,說:「你一定會常回來的,名勝古跡是常存不變的,不過每年會修繕得更完整美好一些,還是去看看一些新的工廠、農村、個體專業戶吧,可以對照出祖國不斷地發展和進步的情況。」於是琳達在同他們一同參觀訪問的時候,總仔細寫下一些筆記,同時她也小心地問了一些她認為不能問的話,比如:十年動亂中,她姑媽姑爹到底受了折磨沒有,「文化大革命」還會不會重來?
她驚奇地發現這些答話的人都十分自然、樂觀而坦率。他們說,她姑媽和姑爹也和其他的老知識分子一樣,挨了批鬥,住了牛棚,下了幹校,但他們一直都很穩靜,很樂觀,認為這一切違背了正常的人情物理的事,黨和人民不會容忍的,必然很快就會消滅,他們也就這樣地挺過來了。至於「文化大革命」,他們認為決不會再重復了,因為中國人民受的「文化大革命」的苦太重太深了,他們正在展翅起飛,決不會讓這個妖魔再綁住翅膀。這些談話和同年輕人一起的游覽,都使她對祖國更加了解和喜愛。但是她以為最愜意的還是同姑媽姑爹在家裡閑談的時光。姑媽常常提到母親同父親的結合,正是她給牽的線。因為她同母親是最知心的同學。談起她母親在美國時的寂寞和抑鬱,姑媽就有些激動,說:「當初你們要和我們一同回國就好了,你父親也太……」這時姑爹就輕輕地拍著姑媽的手背,微笑著說:「過去的事了,還說它做什麼?
琳琳,你今天打算到哪裡去玩?」談這些舊話的時候,大半在早晨,大家吃著早飯:麵包、雞蛋和稀粥、醬菜,一吃就是大半個鍾頭,比起琳達自己在美國家裡,匆忙地喝過一杯咖啡,就開車走上高速公路,去趕上圖書館的早班,要悠閑得多了。晚上呢,姑媽家的老阿姨會給她做出種種在國外永遠也吃不到的好菜。沒有客人的時候,姑媽又和她談著許許多多她小時候的故事,然後把她送上床,蓋上毛巾被,在她臉上親一下,輕輕地掩上門出去。這時她總想起母親,想起: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又想起自己曾寫過的短詩「等望」的末一節我飲盡青天和夕陽的光彩和草兒一樣不復感到孤單飛機上的回想仍在繼續,一隻扶上她的肩膀的手,把她從沉思默憶中驚醒過來,睜眼看時,原來是一個黃發藍睛的中年婦女,她笑著說:「劉太太,您也到中國旅行來了!」這個很眼熟的女人,大概是常到圖書館來找中國資料的,但是記不起姓名了,琳達就也笑著說:
「我是來探親的,您在中國玩得好嗎?」這時,這個「什麼太太」又已經回頭去和別人說話了。
飛機不知何時又鑽出了雲層,往下看時,是碧波粼粼的大海,是把中國和美國間隔開來的太平洋吧?剛才一聲「劉太太」,把她又喚回到太平洋的另一邊,她居住了三十年的「家」!
琳達捏著手裡微溫的、浸透了兩個小時以前離開姑媽時流下的熱淚的手絹,堅強的姑媽居然也哭了,沒有說出一句話。倒是姑爹緊緊地握著她的手說:「你不是一個兩頭夠不著的邊緣人,你是一座橋,兩頭的橋腳都踏在很堅實的土地上,你要讓橋兩邊的人們,不斷地往來在這座橋上,交流著兩國的文化和感情……」這幾句話在琳達耳邊鳴鍾般地震響著!
琳達忽然不再難過了,她抻了抻衣服,挺起胸來坐直了,「我是一座橋!」她低低地對自己說。1984年9月16日

㈥ 葉聖陶的作品有哪些

葉聖陶的著名作品有第一篇白話小說《春宴瑣譚》、童話《小白船》、童話《一粒種子》、《雪朝》、童話《旅行家》、童話《含羞草》、小說集《隔膜》、童話《玫瑰和金魚》、童話《月亮姑娘的親事》、童話《快樂的人》。

葉聖陶先生是中國文藝界、教育界的老前輩,他為人敦厚,彬彬有禮。葉聖陶小說的突出藝術成就,在於他對「灰色人生」的冷靜觀察和客觀描寫,表現出鮮明的現實主義的特徵。作家的冷雋、客觀的風格色彩並不排斥他內在熱情和主觀見解的表達。

(6)仿古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個人貢獻

葉聖陶教育思想對中國特色現代教育理論作出了具有獨創性、系統性的重要貢獻。這一教育思想,以中國教育改革實踐為邏輯起點,形成了唯物辯證的中國教育改革之學;在探索和回答中國教育改革實際問題中,精闢、獨到地揭示了中國現代教育基本原理;在總結和提煉中國教育改革實踐經驗中,發展、創新了中國現代教育教學理論。

後世紀念

葉聖陶紀念館建於縣立第五高等小學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葉聖陶曾在這里任教。紀念館位於蘇州吳中區甪直鎮葉聖陶公園,與保聖寺相鄰(保聖寺西側),坐落在保聖寺西,與寺院僅一牆之隔。

這里是文學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葉聖陶工作過的地方。葉老逝世後,甪直人民為了表示對他的崇敬和懷念,將當年葉老執教的幾處舊址重行修建,辟為葉聖陶紀念館。

㈦ 沈從文的小說有那些

年表 1902 年 12 月 28 日 生於湖南省西部的鳳凰縣,原名沈岳煥。 1917 年 秋 自縣第一小學高小畢業。這是他最後學歷。 8 月 入地方軍隊當兵。 1922 年 夏 隻身抵北京,住酉西會館。半年後遷銀閘胡同一公寓「窄而霉齋」,進行自學。 1924 年 12 月 《一封未曾付郵的信》發表於《晨報副刊》。 1926 年 11 月 《鴨子》(散文、小說、戲劇、詩歌合集),由北新書局出版。 1927 年 9 月 《蜜柑》(短篇小說),由新月書店出版。 1928 年 1 月 赴上海。 2 月 《入伍後》(小說戲劇集),由北新書局出版。 7 月 《老實人》由現代書局出版。 同月《阿麗思中國游記》(長篇小說),第一卷由新月書店出版。 同月《好管閑事的人》(短篇小說集),由新月書店出版。 8 月 被胡適聘為上海中國公學講師。 9 月 《篁君日記》(長篇小說),由文化學社出版。 10 月 《雨後及其他》由春潮書局出版。 12 月 《不死日記》(短篇小說集),由人間書店出版。 《阿麗思中國游記》第二卷由新月書店出版。 1929 年 1 月 《紅黑》《人間》兩雜志創刊,與胡也頻、丁玲合編。 同月《呆官日記》(長篇小說),由遠東圖書公司出版。 2月 《男子須知》(短篇小說集),由紅黑出版社出版。 3月 《十四夜間及其他》(短篇小說集),由光華書局出版。 7月 《神巫之愛》(中篇小說),由光華書局出版。 1930 年 2月 《一個天才的通信》(中篇小說),由光華書局出版。 4月 《旅店及其他》由中華書局出版。 6月 《沈從文甲集》(短篇小說集),由神州國光社出版。 12 月 《舊夢》(長篇小說),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31 年 1月 《石子船》(短篇小說集),由中華書局出版。 同月 胡也頻被捕,不久被槍殺於上海龍華。 4月 陪同丁玲及其孩子回湖南常德。 5月 《沈從文子集》(短篇小說集),由新月書店出版。 秋 應楊振聲之邀赴山東青島大學任教。 8月 《龍朱》(短篇小說集),由曉星書店出版。 同月《一個女演員的生活》(長篇小說),由大東書局出版。 1932 年 1月 《虎雛》(短篇小說集),由新中國書局出版。 5月 《記胡也頻》(長篇傳記),由光華書店出版。 7月 《泥塗》(中篇小說),由星雲堂書店出版。 秋 應楊振聲之邀赴北京參加中小學教材編選委員會的工作。 11 月 《都市一婦人》(短篇小說集),由新中國書局出版。 1933 年 3月 《阿黑小史》(中篇小說),由新時代書局出版。 同月《慷慨的王子》(短篇小說集),由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 5月 丁玲被捕失蹤。 7月 發表《記丁玲女士》,於《國聞周報》連載,後集為《記丁玲》。 同月《鳳子》由巷山書店出版。 9月 與張兆和結婚。開始主編《大公報.文藝》。 10 月 發表《文學者的態度》,引起京海論爭。 同月《一個母親》(中篇小說),由合成書局出版。 11 月 《月下小景》(短篇小說集),由現代書局出版。 1934 年 1月 返湘西探母病。 4月 《游園集》(短篇小說集),由大東書局出版。 5月 《如蕤集》(短篇小說集),由生活書店出版。 7月 《從文自傳》由第一出版社出版。 9月 《記丁玲》(散文集),由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 10 月 《邊城》(中篇小說),由生活書店出版。 1935 年 12 月 《八駿圖》(短篇小說),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36 年 1月 《從文小說集》(短篇集),由大光書局出版。 3月 《湘行散記》(散文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4月 《沈從文選集》(短篇小說集),由萬象書屋出版。 5月 《從文小說習作選》(短篇小說集),由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 6月 《沈從文小說集》(短篇集),由仿古書店出版。 10 月 發表《作家間需要一種新運動》,引起關於當前創作關於反「差不多」運動的爭論。 11 月 《新與舊》(短篇小說集),由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 1937 年 1月 《廢郵存底》(散文集,與蕭乾合著),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8月 離京轉道天津、煙台、濟南、南京、武漢、長沙,到大後方。後又回湘西。 1938 年 4月 離沅陵,經貴州到達雲南昆明,任西南聯大師范學院副教授。後任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 本年《一個婦人的日記》(小說),由星光書店出版。 1939 年 1月 發表《一般或特殊》,引起關於「反對作家從政」的討論。 8月 《湘西》(散文集),由長沙商務印書館出版。 9月 《昆明冬景》(散文集),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同月《記丁玲》(續集),由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 12 月 《主婦集》(短篇小說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40 年 本年《紳士的太太》(短篇小說集),由三通書局出版。 1941 年 1月 《如蕤》(短篇小說集),由上海藝流書店盜編出版(與生活書店出版之同名小說集篇目不同), 8月 《燭虛》(散文集),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43 年 4月 《春燈集》(短篇小說集),由開明書店出版。 6月 《雲南看雲集》(雜文集),由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出版。 7月 《黑鳳集》(短篇小說集),由桂林開明書店出版。 9月 《長河》(長篇小說),由桂林開明書店出版。 1945 年 1月 《長河》出昆明文聚社版。 1946 年 夏 離昆明返京,時任北京大學教授, 《大公報》兼編、《益世報》等四種報紙副刊。 10 月 《沈從文傑作選》(短篇小說集),由新象書店出版。 1948 年 8 月 《長河》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 1949 年 秋 入中央革命大學研究班學習。後改行於歷史博物館工作。 1963 年 周恩來提議其參與《中國歷史圖譜》的編寫。 1964 年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初稿完成。 1969 年 赴湖北咸寧幹校,在雙溪看菜園子。 1971 年 獲准回京。 1978 年 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 1980 年 赴美國訪問講學。 1981 年 1981 年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 1988 年 5 月 10 日 於北京逝世。

㈧ 找中篇小說《神釣》

安徽績溪人。大學學歷。1985年後歷任安徽黃山隆阜中學教員,廣東人民出版社《希望》雜志編輯主任,黃山市圖書館閱讀指導員,《廣州文藝》雜志主任編輯,花城出版社《文化廣場》雜志執行副主編,黃山市屯溪區文化館文學創作員、《屯溪文藝》主編。200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余韻》,中篇小說《最後一個夏天》、《神釣》、《被遺忘的風景畫》,短篇小說《仿古》、《裱畫》,短篇三題《綠草地》、《星光滿天》、《虔誠》,小小說《迷人的紫砂壺》,長篇紀實文學《「城市精英」揭秘》,電影劇本《硯床》。《迷人的紫砂壺》獲紀念建黨70周年全國小小說大獎賽二等獎,並選入《中國當代小小說排行榜·名家卷》,《硯床》獲1996年度金雞獎提名。

網頁鏈接一個不小心找到了

㈨ 聖陶短篇小說集的著作書目

《隔膜》(短篇小說集)1922,商務
《雪朝》(新詩集)與周作人、朱自清等人合集,1922,商務
《火災》(短篇小說集)1923,商務
《稻草人》(童話集)1923,商務
《劍鞘》(散文集)與俞平伯合著,1924,霜楓社
《線下》(短篇小說集)1925,商務
《城中》(短篇小說集)1926,上海文學周報社
《風浪》(兒童歌劇)1928,商務
《未厭集》(短篇小說集)1929,商務
《倪煥之。(長篇小說)1929,開明
《懇親會》(戲劇)1930,小說月報社
《當代英雄的石像》(童話集)1931,開明
《腳步集》(散文集)1931,新中國書店
《三種船》(散文集)1925,生活
《未厭居習作》(散文集)1935,開明
《聖陶短篇小說集》1936,商務
《葉紹鈞選集》1936,萬象
《葉紹鈞文選》1936,仿古書店
《四三集》(短篇小說集)1936,良友
《小白船》(童話集)1936,藝林書店
《葉紹鈞代表作品選》1937,全球書店
《給戰時少年》(散文集)1938,大路書店
《葉紹鈞代表作》1941,三通書局
《遣愁集》(小說、詩歌集)1943,創作文藝社
《微波》(短篇小說集)1944,藝光出版社
《西川集》(散文集)1945,文光
《紹鈞傑作集》(短篇小說、散文集)1946,全球書店
《葉紹鈞代表作》(短篇小說集)1949,全球書店
《怎樣游戲》(兒童文學)1947,中華
《李太太的頭發》(散文、短篇小說集)l947,博文書店
《葉聖陶文集》1948,春明
《皮包》(短篇小說集)1948,中華
《葉聖陶短篇小說集》 1954,人文
《葉聖陶童話選》 1956,少兒
《葉聖陶文集》(1一3卷)1958,人文
《葉聖陶選集》 1958,香港新藝出版社
《葉聖陶選集》 1959,人文
《抗爭》(短篇小說集)1959,人文
《篋存集》(詩集)1960,作家
《葉聖陶散文甲集》 1983,四川人民
《葉聖陶序跋集》 1983,三聯
《我與四川》(散文、詩歌集)1984,四川人民
《葉聖陶散文乙集》 1984,三聯
《稻草人》和其他童話 1984,少兒
《童話》1985年,新蕾出版社
《葉聖陶童話選》1986,吉林人民
《葉聖陶代表作》1987,黃河文藝
《葉聖陶集》(1-5卷)1988,江蘇教育

熱點內容
小說名字叫黑幫總裁 發布:2025-07-22 23:02:53 瀏覽:270
全文高甜無虐點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22 23:00:01 瀏覽:358
總裁待嫁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22 22:56:31 瀏覽:221
都市重生系列好看的小說 發布:2025-07-22 22:24:08 瀏覽:770
永生守衛小說原著結局 發布:2025-07-22 22:13:51 瀏覽:872
總裁小說女主顧安寧男主顧子朝 發布:2025-07-22 22:13:46 瀏覽:263
有聲小說在線收聽總裁系列 發布:2025-07-22 22:09:20 瀏覽:256
免費小說傅景庭 發布:2025-07-22 22:06:09 瀏覽:884
女主姓葉的重生文玄幻小說 發布:2025-07-22 22:05:51 瀏覽:967
台灣短篇小說男主是吸血鬼 發布:2025-07-22 21:48:09 瀏覽: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