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短篇小說自序
① 讀書筆記:汪曾祺 著/《汪曾祺自選集》
因為自己在天涯論壇發些絮絮叨叨的隨心游記,並無多少文學才情只是真情實感的記錄而已,卻因此而入了論壇早年的風雲人物、閑閑書話特邀版主梁由之的眼,除了特意打來電話鼓勵我堅持記錄不要妄自菲薄以外,去年11月末梁先生如約來達達小住幾日,臨行前留下這本由其策劃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汪曾祺自選集》。
跟家有數萬冊藏書的梁先生相比,出身國企普通工人家庭的我少年時看閑書的唯一途徑是廠里工會的圖書室,故而並沒有受過多少書香熏陶,也沒有想過讀名著列書單,純粹只是因為喜歡,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看書很雜不追名家,囫圇吞棗地讀那些自認有趣的書。直至成年以後,有能力買書選書了,仍然只有一個評判標准,能夠打動我的才是「好」書,而《汪曾祺自選集》正是這樣一本能夠打動人心的真誠之書。
梁由之先生在此書的前記中說他「讀汪三十餘年,兀自興味盎然,愛不釋手」,「在文學市場急劇萎縮的時代大背景下」汪老的作品「各種新舊選本層出不窮」,成為「難得的異數」,究其原因,「在平淡浮躁的日常生活中,沾溉一點真誠樸素的優雅、詩意和美感,大約是心靈的內在需求罷」。誠然,用一個多月的時間,斷斷續續地讀完這六百餘頁的厚厚一本,雖然春節期間客棧忙碌讓人身心俱疲,但其間每一次捧卷都不忍放下,不管瑣事嘈雜萬千頭緒,翻開書頁就能迅速進入作者筆下的世界,身邊的喧囂彷彿皆與己無關。原來,美好的文字真的具有魔力,猶如黑暗中的明燈,讓人在各種負累中仍然能眺望遠方,不滅憧憬。
商務印書館精裝新版的《汪曾祺自選集》系沿用1987年10月灕江出版社的舊版本,以短篇小說為主,收錄了少量的詩和不多的散文,汪老為舊版寫就的「自序」也一並收錄其間。坦白地說,雖然汪曾祺是中國當代作家名錄中不可或缺的名字,我卻是第一次讀汪老的作品,但只是這一篇自序已足以讓人肅然起敬,平實質朴的文字毫無嬌柔造作,那種如敘家常的隨和,那種自我剖析的坦誠都是之前的名家作品中少有讀到的,讀完全書,這種感覺尤甚。
因為詩的數量很少,略過不談。從散文部分開始,《昆明的雨》把雨季的昆明寫得鮮活靈動,「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仙人掌,菌子,楊梅,緬桂花,這些點滴讓目前長居雲南的我感同身受,《天山行色》也是如此,去沒去過新疆都有身臨其境之感,其餘篇目也都印證著作者的創作脈絡:「我的散文大都是記敘文。間發議論,也是夾敘夾議」。這樣的散文沒有宏大的主題,沒有煽情的表白,娓娓道來卻讓人意猶未盡,輕描淡寫卻能直擊入心,與當下無病呻吟的情感文、華麗詞藻堆砌的雞湯文相比,讓人頓覺滿目清新。而全書最重的篇幅正如汪老所言,「主要的還是短篇小說」,且「我只寫短篇小說,因為我只會寫短篇小說」。讀這些長不過萬余字短則不足千字的小說,常常會有一種錯覺,太真實了,那些人和事似乎就是栩栩如生從記憶中剝離出來的,與之前那些散文部分的作品並無二致,從汪老的自序中其實很容易就能找到個中緣由,其小說的背景是高郵、昆明、上海、北京、張家口,「因為我在這幾個地方住過」,「我寫的人物大都有原型」,「完全從理念出發,虛構出一個或幾個人物來,我還沒有這樣干過」。來源於真實生活的短篇小說,再加上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難怪會引人入勝不忍釋卷,尤其認同汪老在《橋邊小說三篇》的後記中所言,「這三篇也是短小說。《詹大胖子》和《茶干》有人物無故事,《幽冥鍾》則幾乎連人物也沒有,只有一點感情。這樣的小說打破了小說和散文的界限,簡直近似隨筆。結構尤其隨便,想到什麼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我這樣做是有意的(也是經過苦心經營的)。我要對「小說」這個概念進行一次沖決:小說是談生活,不是編故事;小說要真誠,不能耍花招。小說當然要講技巧,但是:修辭立其誠」。
第一次讀汪曾祺,見識了淺顯直白中的出神入化,更深深地被其中的真誠所打動,作文如此,做人也當如此。很幸運因為梁由之先生近年主編汪老的系列作品,蒙其饋贈的《後十年集》、《汪曾祺書信集》都有待一一細讀,我想,還有很多次,很多年,繼續讀汪曾祺。
② 汪曾祺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汪曾祺,生於1922年,江蘇高郵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大淖記事》等。短篇小說《受戒》是他的代表作品,發表於《北京文學》1980年第10期,後收入《汪曾祺短篇小說選》(北京出版社1982年出版)。
③ 汪曾祺的作品著眼於什麼
汪曾祺,作品著眼於「__小場景_」,「_小敘事__」,寫凡人小事。
----
汪曾祺的小敘事
在當代文壇,當人們熱衷於「大敘事」,習慣欣賞「大事物」、「大場面」、「大結局」,片面追求高、大、全時,另一種與之相反的審美情趣悄然興起,即著眼於「小場景」、「小敘事」,著力寫凡人小事,寫油鹽醬醋茶,寫「一地雞毛」……汪曾祺就是這種審美情趣的傑出代表。當他80年代重出文壇的時候,他的「小敘事」的作品居然引起了「大轟動」。
汪曾祺同別人不一樣之處,在於他接受過西南聯大正規的高等教育,當屬科班出身。他雖也喜歡做學問,但同那些大學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於辭章考辨之類的「小學」,做的是闡幽發微的工作。他喜愛《世說新語》和宋人筆記,繼承明清散文傳統和五四散文傳統,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張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也息息相通。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深厚、從事過京劇編劇的汪曾祺,深諳「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和布萊希特標榜的「間離效果」的西方現代理論,加上個人身世浮沉的滄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恆美學價值。他長於江南,定居於京城。翻閱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契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於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他一生所經歷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斗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嚮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和升華。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狂瀉喧騰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麗澄明的小溪邊,觀魚游蝦戲,聽流水潺潺,不是讓人忘掉精神疲憊而頓感其樂融融嗎?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於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適應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態和期待視野的調整。
現代人的生存有一個明顯的特徵,那就是個體擴張為團體,小我膨脹為大我。在這種「擴張」和「膨脹」中,人們的生存在變得「偉大」、極盡各種目眩心迷的感官享受的同時,也變得虛擬縹緲了。這種虛擬縹緲的生存狀態由於信息技術突飛猛進、數字化浪潮鋪天蓋地的發展而越發加劇。在這個信息爆炸的高技術時代,我們似乎看不見真實可感的世界。如何擺脫這種生存危機?一些思想家注意到,只有從喧囂回到沉默,從團體回到個體,從符號回到事實,我們的生存才具有真實性。當今社會,由於復制技術造成的那種虛擬幻化的「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因為它們的虛幻和刻板,已經不再具備任何可體驗的審美特徵。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徵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汪曾祺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貢獻,就在於他對「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解構,在於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於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氣質和藝術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生強大的魅力,就在於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見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須指出,汪曾祺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蘊著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但其效用並不只是自娛一己的性情,他強調自己的作品還應於世道人心有補,於社會人生有益,決不是要把個人與社會隔離開來,對立起來。他的作品間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張的隨緣自適、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斷然有別於魏晉文人的清談和頹廢,在本質上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描繪是樂觀向上的,相信「人類是有希望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現代藝術,太多的誇飾,太多的刺激,太多的藉助聲光電氣。汪曾祺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後。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麼其他樂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們發出這樣的吁請:慢點走,欣賞你自己啊!
④ 汪曾祺的所有作品
1、短篇小說
《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異秉》、《羊舍一夕》。
2、小說集
《邂逅集》、《晚飯花集》、《茱萸集》、《初訪福建》。
3、散文集
《逝水》、《蒲橋集》、《孤蒲深處》、《人間草木》、《旅食小品》、《矮紙集》、《汪曾祺小品》。
(4)汪曾祺短篇小說自序擴展閱讀:
汪曾祺的文學特點: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朴,娓娓道來,如話家常。他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集體的「宏大敘事」;以平實委婉而又有彈性的語言,反撥了籠罩一切的「毛話語」的僵硬;
以平淡、含蓄節制的敘述,暴露了濫情的、誇飾的文風之矯情,讓人重溫曾經消逝的古典主義的名士風散文的魅力,從而折射出中國當代散文的空洞、浮誇、虛假、病態,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回歸散文,讓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沒。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學》的《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
最後談到文學創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⑤ 汪曾祺的作品有那些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
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晚飯花集》《逝水》《異秉》《晚翠文談》《雞鴨名家》等。
1、《受戒》
《受戒》 是一部由劉睿理執導,李昊宇、丹紅、張樟主演的愛情片,改編自汪曾祺同名代表作《受戒》。該片講述了南方小鎮中,和尚小明子和小英子的懵懂愛情。
2、《大淖記事》
《大淖記事》是著名作家汪曾祺以故鄉高郵為背景創作的鄉土系列小說代表作之一,展示出一個似水若雲、如詩似畫的純美世界。
大淖邊上,挑夫的女兒巧雲和小錫匠十一子彼此有意,卻不想巧雲被玷污,接著小錫匠被打得垂死。因為這件事,鄉鄰之中發生一系列與世俗特異的行為,顯示出寬容和祝福,仗義和關愛等人性之美。本文是對世俗的無視,還是人性的贊美?這一切是寓言,還是一場烏托邦幻夢?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3、《逝水》
《逝水》不同於其他名人作者的散文集,它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文如其名,逝水!平淡似水,暖暖地浸入讀者的心靈深處。他的文風優美而淡雅,用詞講究,小小「熟悉」和「熟習」的使用,便「泄露」了汪老先生深厚的寫作功底。
4、《雞鴨名家》
《雞鴨名家》是現代作家汪曾祺早期創作的一篇小說。小說主要寫了余老五和陸長庚兩個風俗人物,表現了作者對大千世界萬物的欣賞,以及對普通人的關心與尊重之情。
5、《異秉》
《異秉》是汪曾祺四十年代創作而在新時期又重新修改發表的短篇小說。作者以簡潔恬靜的筆調描繪 了蘇中小鎮高郵的風土人情,世事雲煙。
⑥ 汪曾祺有哪些作品
汪曾祺作品
作品自選集目錄:
自序 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 七里茶坊
早春(五首) 復仇 雞毛
旅途(八首) 落魄 故里雜記
國子監 雞鴨名家 晚飯花
下水道和孩子 羊舍一夕 珠子燈
果園雜記 看水 釣人的孩子
葡萄月令 王全 職業
翠湖心影 黃油烙餅 八千歲
昆明的雨 異秉 小說三篇
跑警報 受戒 故里三陳
天山行色 歲寒三友 星期天
湘行二記 天鵝之死 曇花·鶴和鬼火
水母、葵·薤 故鄉的食物 大淖記事 金冬心
講用 擬故事兩篇 故人往事
詹大胖子 八月驕陽 安樂居
其它散文作品:端午的鴨蛋
⑦ 汪曾祺自選集每章概括,謝謝
商務印書館精裝新版的《汪曾祺自選集》系沿用1987年10月灕江出版社的舊版本,以短篇小說為主,收錄了少量的詩和不多的散文,汪老為舊版寫就的「自序」也一並收錄其間。坦白地說,雖然汪曾祺是中國當代作家名錄中不可或缺的名字,我卻是第一次讀汪老的作品,但只是這一篇自序已足以讓人肅然起敬,平實質朴的文字毫無嬌柔造作,那種如敘家常的隨和,那種自我剖析的坦誠都是之前的名家作品中少有讀到的,讀完全書,這種感覺尤甚。
因為詩的數量很少,略過不談。從散文部分開始,《昆明的雨》把雨季的昆明寫得鮮活靈動,「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仙人掌,菌子,楊梅,緬桂花,這些點滴讓目前長居雲南的我感同身受,《天山行色》也是如此,去沒去過新疆都有身臨其境之感,其餘篇目也都印證著作者的創作脈絡:「我的散文大都是記敘文。間發議論,也是夾敘夾議」。這樣的散文沒有宏大的主題,沒有煽情的表白,娓娓道來卻讓人意猶未盡,輕描淡寫卻能直擊入心,與當下無病呻吟的情感文、華麗詞藻堆砌的雞湯文相比,讓人頓覺滿目清新。而全書最重的篇幅正如汪老所言,「主要的還是短篇小說」,且「我只寫短篇小說,因為我只會寫短篇小說」。讀這些長不過萬余字短則不足千字的小說,常常會有一種錯覺,太真實了,那些人和事似乎就是栩栩如生從記憶中剝離出來的,與之前那些散文部分的作品並無二致,從汪老的自序中其實很容易就能找到個中緣由,其小說的背景是高郵、昆明、上海、北京、張家口,「因為我在這幾個地方住過」,「我寫的人物大都有原型」,「完全從理念出發,虛構出一個或幾個人物來,我還沒有這樣干過」。來源於真實生活的短篇小說,再加上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難怪會引人入勝不忍釋卷,尤其認同汪老在《橋邊小說三篇》的後記中所言,「這三篇也是短小說。《詹大胖子》和《茶干》有人物無故事,《幽冥鍾》則幾乎連人物也沒有,只有一點感情。這樣的小說打破了小說和散文的界限,簡直近似隨筆。結構尤其隨便,想到什麼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我這樣做是有意的(也是經過苦心經營的)。我要對「小說」這個概念進行一次沖決:小說是談生活,不是編故事;小說要真誠,不能耍花招。小說當然要講技巧,但是:修辭立其誠」。
第一次讀汪曾祺,見識了淺顯直白中的出神入化,更深深地被其中的真誠所打動,作文如此,做人也當如此。很幸運因為梁由之先生近年主編汪老的系列作品,蒙其饋贈的《後十年集》、《汪曾祺書信集》都有待一一細讀,我想,還有很多次,很多年,繼續讀汪曾祺。
⑧ 汪曾祺先生作品順序
1939年夏,汪曾祺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 大學期間,汪曾祺與同學創辦校內的《文聚》雜志,並不斷在雜志上發表詩歌、小說。
1944年,為生活計,汪曾祺在昆明北郊觀音寺的一個由聯大同學辦的「中國建設中學」當教師,在兩年的教學期間,汪曾祺寫了小說《小學校的鍾聲》,重寫小說《復仇》。後由沈從文推薦給鄭振鐸在上海主辦的《文藝復興》雜志發表。此外,還寫了小說《職業》、《落魄》、《老魯》等。這期間汪曾祺與同在中國建設中學任教的施松卿相識,並建立了戀愛關系。
1946年秋,汪曾祺由昆明到上海,經李健吾先生介紹,到民辦致遠中學任教師兩年,直到1948年初春離開。這期間,寫了《雞鴨名家》、《戴車匠》等小說。
1948年初春,汪曾祺離開上海到北京,與在北京大學外語系任助教的施松卿會合,臨時借住在北京大學。失業半年後,才在北京歷史博物館找到工作。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3月,汪曾祺報名參加「四野」南下工作團,在武漢被留下來參與接管文教單位,後被派到第二女子中學當副教導主任,幹了一年。
1949年4月,汪曾祺的第一本小說集《邂逅集》,作為巴金主編的文學叢刊中的一種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該書收入汪曾祺初期作品8篇:《復仇》、《老魯》、《藝術家》、《戴車匠》、《落魄》、《囚犯》、《雞鴨名家》和《邂逅》。5月,與施松卿結婚。
1950年,北京市文聯成立。汪曾祺從武漢回到北京,任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北京文藝》編輯。
1954年,汪曾祺創作出京劇劇本《范進中舉》,後獲北京市戲劇調演一等獎。秋,調離北京市文聯,到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任《民間文學》編輯。
1957年,「反右斗爭」開始後,他因這篇短文受到批評,但並未劃定為右派。
1958年夏,被補劃為右派,下放張家口沙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勞動。
1960年,汪曾祺被摘掉右派帽子,結束勞動,暫留農科所協助工作。
1961年春,農科所讓汪曾祺到設在沽源的馬鈴薯研究站畫一套馬鈴薯圖譜,可惜畫稿毀於「文革」中。
1961年冬,用毛筆寫出了《羊舍一夕》。年底,汪曾祺調北京京劇團任編劇。
1963年,《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這是汪曾祺的第二個作品集。
1964年,汪曾祺等人根據滬劇《蘆盪火種》執筆改編同名京劇,由北京京劇團演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並接見了全體演職人員,祝賀演出成功。
1966年「文革」開始後不久,汪曾祺即因「右派」問題被關進「牛棚」,但1968年迅速獲得「解放」。
1970年5月21日,汪曾祺因參與京劇《沙家浜》的修改加工有貢獻,而被邀請登上天安門城樓。
1977年,民間文學論文《花兒的格律》發表,這是汪曾祺「文革」後發表的第一篇作品。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汪曾祺深受鼓舞,創作熱情逐漸高漲。
1979年,小說《騎兵列傳》在《人民文學》第11期發表,這是汪曾祺在「文革」後發表的第一篇小說。
1980年,小說《受戒》在《北京文學》10月號發表。
1981年1月,《異秉》在《雨花》發表。4月,《大淖記事》在《北京文學》發表。這一年汪曾祺的佳作連續發表,小說創作日趨活躍。10月,應高郵縣人民政府邀請,汪曾祺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訪問。
1982年,汪曾祺新作不斷。
1983年,汪曾祺的創作更趨活躍,在全國各地發表小說、散文、評論等近20篇。
1985年,在年初結束的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理事。
1987年2月26日,汪曾祺在京入黨。4月16日,汪曾祺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雲南訪問。10月,應安格爾和聶華苓夫婦之邀,汪曾祺赴美國參加國際寫作活動,歷時三個多月。
1988年,小說無新作,間或發表些散文、隨筆。
1989年1月,《北京文學》與台北《聯合文學》採取同步行動,同時出汪曾祺作品專輯。
1990年2月24日,汪曾祺寫散文《七十抒懷》。
1991年5月,《蒲橋集》由作家出版社再版。
1992年4月,散文集《旅食集》由廣東旅遊出版社出版。
1993年6月,以故鄉高郵為背景的小說集《菰蒲深處》在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1995年春,應台灣《聯合時報》邀請,汪曾祺赴台參加「兩岸三邊文學問題座談會」。
1996年12月,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為顧問。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點30分終因搶救無效而不幸去世,終年77歲。
⑨ 汪曾祺有哪些作品 至少十個
主要作品短篇小說:《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異秉》《羊舍一夕》;
小說集:《邂逅集》《晚飯花集》《茱萸集》《初訪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橋集》《孤蒲深處》《人間草木》《旅食小品》《矮紙集》《汪曾祺小品》;
藝術小品集 :《汪曾祺:文與畫》;
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
劇本京劇:《沙家浜》(主要編者之一);
京劇:《范進中舉》;
文集:《汪曾祺自選集》(1987年);《汪曾祺文集》(共四卷,《小說卷》《散文卷》《文論卷》《戲曲劇本卷》1993年,江蘇文藝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說卷》《散文卷》《戲劇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汪曾祺》(共五卷,《說戲》《五味》《談師友》《文與畫》《人間草木》,山東畫報出版社)。
⑩ 汪曾祺的散文集的一篇自序
198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冊汪曾祺散文《蒲橋集》。在不大的書封面空白處,淺淺地印著一條廣告提示:
「齊白石自稱詩第一,字第二,畫第三。有人說汪曾祺的散文比小說好,雖非定論,卻有道理。
此集諸篇,記人事、寫風景、談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蟲魚、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間作小考證,亦可喜。娓娓而談,態度親切,不矜持作態。文求雅潔,少雕飾,如行雲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這廣告寫得極精彩,將汪曾祺作品的諸多優長都浮現了出來;尤其「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用來比喻文章,極新穎,叫人驚喜不禁。
廣告印出,許多人都稱好。人們便向汪曾祺打聽是何方人士撰寫,汪曾祺卻遮遮掩掩。後來追問者眾,汪曾祺只好招供:是我自己寫的,應出版社的要求。
後來,汪曾祺雖然承認:「廣告假裝是別人寫的,所以不臉紅。如果要我署名,我是不幹的。」但是,正因為此,我們便意外見到了作家較為真實地對自己作品的看法。不如此,我們便見不出作家內心的東西,當然也見不到這則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