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算不算明清短篇小說
A. 口技的文學常識
【注釋】: 善:擅長,善於。 會:適逢,正趕上。 宴:舉行宴會。 廳事:大廳,客廳。 施:設置,安放。 屏障:指屏風、圍帳一類用來隔斷視線的東西。 撫尺:藝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但聞:只聽見。但:只。聞:聽見。 然:...的樣子。 滿坐寂然:全場靜悄悄的。坐,通「座」座位。 犬吠:狗叫(聲) 驚覺欠伸:驚醒後打哈欠,伸懶腰。欠伸:打哈欠,伸懶腰。 囈語:說夢話。 乳:餵奶。 嗚:指輕聲哼唱著哄小孩入睡。 絮絮:連續不斷地說話 一時:同時 眾妙畢備:各種妙處都具備,意思是各種聲音都模仿得極像。畢:全、都。備:具備。 側目:偏著頭看,形容聽得入神。 默嘆:默默地贊嘆。 未幾:不多久。 齁(hōu):打鼾。 作作索索:老鼠活動的聲音。 傾側:翻倒傾斜。 意少舒:心情稍微放鬆了些。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鬆弛。 稍稍:時間副詞,據《詞源》釋為「隨即」,這里是漸漸。 俄而:一會兒。 中間(jiàn):其中夾雜著。 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擬聲詞。 曳屋許許(hǔhǔ)聲:(眾人)拉塌(燃燒著的)房屋時一齊用力的呼喊聲。曳:拉。許許:擬聲詞。 凡所應有,無所不有: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不具備的。形容聲音之雜。 雖:即使。 名:說出。 於:在。 是:這。 奮:張開。 出:露出。 股:大腿。 戰戰:哆嗦的樣子。 幾:幾乎。 走:逃跑。 絕:消失。 稍稍:漸漸。 而已:罷了。 團:聚集。 少頃:一會兒。 嘩:喧嘩。 既而:不久。 是:這 叱:大聲呵斥。 以為:認為。 絕:極。 【文學常識】 作者:林嗣環 林嗣環,字鐵崖,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六年中進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鐵崖文集》、《秋聲集》。《口技》一文選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張潮編寫的一部筆記小說,以鋪寫故事記敘人物為中心。全書20卷,所收多為明末清初訪擬傳奇故事之作,形式近於搜奇志異,並加評語,實際上是一部短篇小說集。林嗣環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B. 口技作者
林嗣環,字鐵崖,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六年中進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鐵崖文集》、《秋聲集》。《口技》一文選自《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張潮編寫的一部筆記小說,以鋪寫故事記敘人物為中心。全書20卷,所收多為明末清初訪擬傳奇故事之作,形式近於搜奇志異,並加評語,實際上是一部短篇小說集。林嗣環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源於網路)
C. 口技選自哪本書
《口技》作者林嗣環,字鐵崖,明末清初人,原籍福建省晉江縣,生卒年不詳。清順治六年中進士,晚年居杭州,著有《鐵崖文集》、《秋聲詩》等。
《口技》選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人張潮編選的一部筆記小說,共20卷,所收多為明末清初類似傳奇的作品,並附有編選者的評語。
口技是民間的表演技藝,是雜技的一種。古代稱作「相聲」,是取仿聲之意,並不是現代以逗樂為目的的曲藝相聲。古代的口技實際上只是一種仿聲藝術。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種聲音,能使聽的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寶貴遺產之一。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種,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後邊,俗稱「隔壁戲」。
具體文章及翻譯見
http://www.pkuschool.com/zadmin/manage/details.asp?TopicAbb=directions&FileName=c1y3ywb441aa02.htm
D. <<口技>>作者是誰什麼朝代的選自什麼是什麼體裁
《口技》
作者是清代著名文學家林嗣環。他字鐵崖,號起八。清代順治年間的福建晉江人,當時的進士。
就是林嗣環的一篇文章,一定要說選自哪裡的話,1985年8月河北人民出版的《虞初新志》(張潮 著)里有此文。但是感覺那並不是最原始的出處。
體裁是記敘文。
下面是《口技》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犬吠聲,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夫囈語,初不甚應,婦搖之不止,則二人語漸間雜,床又從中戛戛。既而兒醒,大啼。夫令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夫起溺,婦亦抱兒起溺。床上又一大兒醒,狺狺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床聲,夫叱大兒聲,溺瓶中聲,溺桶中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E. 口技文言文上海什麼時候入選初中課本的
口技文言文上海1996年入選初中課本。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口技》是蒲松齡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中的篇目,作者通過寫文中女子為了賺錢以口技裝神弄鬼騙人,嘲諷了世間為求利益不擇手段的人,於1996年入選初中課本。
F. 《口技》選自清代誰的哪部筆記小說,作者
《口技》選自清代張潮編選的筆記小說《虞初新志》,作者林嗣環,是清 代順治年間進士。
林嗣環,字鐵崖,號起八。清代順治年間的福建晉江人(現泉州市安溪縣官橋鎮駟嶺村),當時的進士。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生,從小聰穎過人,七歲即能屬文。及長赴試,因文章峭奇卓絕,考官疑為他人代筆,故不得中。林嗣環遇挫折不氣餒,倍加發憤攻讀,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年壬午科中舉人,繼而於清順治六年(1649年)已丑科登進士及第。授太中大夫,持簡隨征,便宜行事。後調任廣東瓊州府先憲兼提督學政。
中進士後,官至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瓊道兼理學政,山西左參政道。他小時家境清貧,長大後心高志遠。其博學善文,著有《鐵崖文集》《海漁編》《嶺南紀略》《荔枝話》《口技》等,其中《口技》的刪減版至今仍為初中語文課文。《荔枝話》是一篇記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僅有一定的藝術價值,而且在農業經濟方面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史料價值。他的這些著作都是祖國文化遺產中的無價之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