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契訶夫短篇小說憂傷

契訶夫短篇小說憂傷

發布時間: 2022-12-28 07:01:20

❶ 契科夫短篇小說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契科夫短篇小說讀後感(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契科夫短篇小說讀後感 篇1

讀了一周契科夫的短篇小說,有很大的感觸。

以前在考試中,常常會遇到契科夫的小說作為閱讀,每當那時,總會很開心,相對那些抒情文的分析,契科夫帶有濃重批判色彩的小說,要容易得多。但往往做到題目,錯誤卻會一個接著一個。契科夫的小說,有太多的伏筆,在考試的緊張氣氛中,根本是來不及去細想,體會的。往往是很簡短的一句話,也透露出一個個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記得在書中導讀部分曾介紹道,被譽為「英國契科夫」的卡特琳曼斯菲爾德在給丈夫的一封信中說:「我願意將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換取契科夫的一個短篇小說。」由此也可以看出,契科夫的小說有多麼經典。

契科夫的每篇文章,都能從最平常的現象中揭示生活的本質,揭示出社會的腐朽與黑暗。

正如很多人對他的評價:無論是作為一個作家,還是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契科夫的成長和發展道路都是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他的作品的社會藝術價值是永遠不可磨滅的。

看一篇契科夫的小說花不了多少時間,卻一定會帶給你久久的震撼。

契科夫短篇小說讀後感 篇2

《變色龍》是契訶夫最著名的短篇小說之一,很短的篇幅,卻活靈活現地描寫了一個俄—國沙皇時期的小警官奧丘梅洛夫,在處理一起狗咬人的事件時,前後五次因為對狗的主人的不同猜測而不斷地發生變化,活脫脫地刻畫了一個權勢奴才的形象。作者不動聲色、不加議論的描寫,通過人物的自我表演,自我暴露,在前後矛盾丑態百出中,進行了淋漓盡致地諷刺和嚴峻無情的鞭笞。

契科夫短篇小說讀後感 篇3

《套中人》也是契訶夫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作品的主人公別里科夫是一個中學教員,但卻是一個落後、保守、維護一切舊制度的守舊派典型人物。小說描寫了別里科夫性情孤僻,膽小怕事,甚至晴天也要帶上雨傘,套上雨鞋,把頭縮進大衣的領子里,極力想用一層堅硬的殼把自己包裹起來,拒絕與外界接觸,拒絕接受新生事物。最後悲慘地躺在棺材裡才找到自己理想的歸宿。套中人是俄羅斯19世紀末大革命來臨前某些知識分子思想狀況和精神面貌的真實寫照,作者通過批判現實主義的筆觸,寫出了「套中人」的可悲而又不值得同情的下常

歐·亨利的全部小說創作,一言以蔽之,它的體現了作家對健康人性與健康社會的強烈嚮往與追求,並有著鮮明而真實的時代印記。

它歌頌著小人物在生存中美好善良、相濡以沫的淳樸風格,盡管不無蒼涼的苦笑;它揭露著那些「社會寵兒」的驕奢淫逸、爾虞我詐、寡廉鮮恥的卑劣本質,雖然表面上輕松乃至調侃;它怒斥著社會的丑惡黑暗卻以「鬼臉」戲謔;它贊美著草原牧場上健美彪悍的生命體現,又暗中不無「逝者如斯」的調嘆。

契科夫短篇小說讀後感 篇4

如果我說,讀書是比談戀愛還重要的一件事,相信很多人都會嗤之以鼻,不相信,也絕不會附和。這我很清楚,畢竟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想要什麼方面的東西,手指在鍵盤上來回一敲,按一回車,就會出來幾百上千條信息供你使用。網路時代最大的方便就是提供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分享的平台,供我們索取信息,使用信息。但是我對這樣的東西抱著一種成見式的看法,我覺得無論信息太多,都是別人的看法,都帶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靠性,任何的東西只有你處身其中,真實感受了,寫出來的才能表達自己的情感。那些網上的一條條的信息,都長的太像了。不可能有和你意見完全相同的看法存在。因為你是你,他們是他們。生活中連交集都沒有,又怎麼會有共鳴的想法。自己的想法是什麼,需要你自己去不斷探索,從閱讀中找到自己的真實想法。契訶夫作為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其作品至今仍然有其巨大意義。這種意義絕不僅僅是對人類文化的一種傳承那麼簡單,如果真是那樣,完全可以將這套書束之高閣,放到醒目的書櫃陳列室里,供人崇拜了。是的,它完全不具備這樣一種性質,就因為他是契訶夫,不是別的任何一個人。最早接觸到這位俄國作家的作品,可能是來自於語文課本上。那貧苦的萬卡,鄉間少年,伏在桌上給遠在鄉下的爺爺寫信,寫那封無論如何都收不到的鄉下爺爺收的信。感動我的地方不在於結尾這神來一筆,而更多的是萬卡信中對鄉下時光的美好回憶,是的,每個人一生中都有這樣的回憶,連大文豪魯迅先生都有回憶起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時的幸福,還有蕭紅小說中的後花園,美的讓人嚮往。當一個人在城市中生活時,最易感受到孤獨無助和彷徨。這種感覺就像是一把鈍刀嵌入到肉中,一點一點鑽心地痛。你想進入其中,但是總有一種排斥力清醒地告訴你,你不屬於其中,再掙扎也沒有用。絕望地生活,直到最後沉淪。就是這樣一篇短短的小說,吸引了我,但當時限於環境,我無法找到更多的契訶夫的作品來看,我也無法理解那作品背後所包含的孤獨的感受。今天我理解了,不是突然想通了,而是因為我成為了另一個萬卡,一個時刻想念故鄉卻又無法回去的「打工族」。我不知道自己將來會怎麼樣,是像祥子一樣沉淪,什麼都無所謂,還是像萬卡一樣,在夢里回到了爺爺的身邊。在大學期間,我有幸能借到契訶夫的小說集,但當時的我卻無暇細讀,細品,只能說是蜻蜓點水式的過了一遍,沒有太多的印象,也沒有太多的感觸,因為那時的我處於迷茫狀態。後來也曾買了兩本選集,閑暇時就翻看一下。但是我一直在想著能有自己的一套契訶夫,因為他駕馭文字的獨特魅力,因為翻譯家汝龍的字字珠璣式的翻譯,將一切的契訶夫譯本統統打敗了。中國自五四運動以來,開始大量引起西方圖書,尤其是對於俄國書籍更是掀起一股狂潮,可以說是情有獨鍾吧。當代翻譯家雖然也有好作品,但我卻執拗地認為,那些只是在沒有老翻譯家作品時的一種緩沖地帶,是一種讓人無奈的選擇。就像你拿到的西遊記不是吳承恩的作品一樣的.感受。這種感受是先入為主的,而中國老翻譯家們承擔的就是世界文化的橋梁,有了他們這些神一樣的存在,才能讓我們在這個多元多樣的時代里有個唯一的選擇。契訶夫是世界的契訶夫,也是我一個人的契訶夫。當看到這套書終於到我手中時,心中的激動真是無以言表。深綠色的封皮,簡單的設計,卻往往更能打動我。千秋萬歲功,也只有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在做這樣的公益事業了。它們將沉甸甸的作品交到我們手中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請放心閱讀的輕快,是一種承載歷史直面人生的沉重的體驗。相對來說,我更喜歡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外文圖書和國文圖書,更喜歡去與那些老翻譯家們交流,交談。從他們的作品中去揣測更深更廣的東西和內容。現在有好多人習慣於用電子書閱讀,但我更傾向於讀紙書,電子書給人的感覺始終是慢慢的商業化氣息的充斥,盡管我有時也讀電子書,用我的手機,但是我更不會放下的是紙書,真正的圖書閱讀的快感。電子書閱讀給人的感覺是娛樂式的,看過了就過了,印象不深刻,而紙書是一種你面對作品的閱讀方式,他的描寫,他的某句刻意的用語,更能讓你體會,讓我感動。將讀書與戀愛相比雖然顯得不倫不類,但是我覺得讀書依然要更重要,因為從書中你得到的是更為寬廣的人生體驗,是生命中那些不曾有過的經歷,別人寫出了這樣的經歷,那你就體驗到了這樣的生活。而其他的一切,包括你自己的生活,則是一種局限性的感受。這種感受雖然親切,但更讓人感到壓抑,或者天天上班下班,沿著平常人的軌跡走完一生的直線,沒有驚心動魄,也沒有海闊天空。或者回到柴米油鹽的日常小日子,平平淡淡,如白開水一樣的一生,自己想想也覺得了無生趣。生活需要點綴,需要回憶,需要重溫,而圖書就是你穿越時空、回到過去的月光寶盒,將你引入一個變幻的世界,一個鄉下少年的世界。這世界雖然簡單,但有多少次,你曾經在夢里回到了這個世界中。契訶夫的小說以中短篇居多,這樣的一些作品能成就這樣一個巨匠,可見無論什麼東西,只要自己喜歡並堅持到底,就一定會有希望,就一定會充滿了夢想。

契科夫短篇小說讀後感 篇5

第一次接觸到的契訶夫作品是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材中的《萬卡》,記得授課老師只是將其作為一個故事來講解,並沒有向當時的社會環境方面做延伸,講到結尾時,老師留了一個問題讓我們思考:萬卡的爺爺能否收到這封信呢?停留在記憶中的想法是否定的(現在也是);到了中學時期,陸續地接觸到了作者的其他類作品,如《變色龍》、《胖子與瘦子》、《裝在套子里的人》,開始被作者充滿巧妙諷刺的作品風格所吸引,作者筆下所描述的,似乎是一個混亂無比的世界,裡面充滿言行舉止分外奇怪的人,這群人往往是麻木的,但在特定場合又會展現出無與倫比的活力,令人不解。

系統性地讀完作者小說全集後,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社會很多階層都不幸福!從農民(農奴)、鄉紳、小市民到社會中層權貴,各有各的苦,當然,安於現狀、無所追求的人除外。等級森嚴的階層劃分,扭曲了人們的價值取向和社交關系,就像胖子和瘦子兩位同學相遇的場景,低人一等的自我認知是基於職位的品銜;小職員的死是一個極大的諷刺,不同於現在被明碼標價的社會,作者筆下是一個每個人都被畫好活動圈子的社會,一個再平常不過的無心之舉所引發的擔憂和焦慮被無限放大,足見跨階層所引發的恐懼是多麼大;一條狗的命運,在變色龍一樣的警官口中往復變幻,彷彿是個笑話;前往第六病室結交有趣靈魂的醫師,卻因這種打破固有階層隔閡的大膽嘗試而被人誤解,這樣一個曾經安於現狀准時喝茶、看書、喝啤酒的人被四周的庸俗和虛偽壓得喘不過氣,階層的枷鎖牢牢地拷著每個人,個體覺醒後的掙扎只是徒勞;知識分子們在得知假面百萬富翁身份前後的態度轉變,豈止媚俗二字?列車長向媒婆求婚的一幕,簡直是給了那些贊美愛情的人們一記響亮的耳光,暗示著階層身份認同感高於其他一切;幻想彩票中獎引發一對夫妻產生的現實落差令人啼笑皆非;《農民》中所刻畫的底層人們,默默忍受著壓榨,悲慘的階層命運令人唏噓;《跳來跳去的女人》中的主人翁是包法利夫人這一經典形象的縮影,即夢幻般的絕對絕對情感在赤裸裸的現實面前無所依附;《未婚夫和爸爸》精彩對話的背後是苟且偷安風氣的盛行,《姚內奇》中的主人翁在表白失敗後一步步地走向自我麻醉,伴隨他左右的只剩下空虛;《窩囊》中的女家教面臨僱主的百般刁難和剋扣,基於更不堪的經歷,在意外轉折之前依舊選擇妥協,雖以「在這個世界上,做一個強者可真容易啊!」來結尾,但語氣中的無奈一覽無遺;《相識的男人》則是對虛榮至上這一行為進行批判,即虛榮只是暫時的,失去虛榮依賴的基礎,什麼都不會剩下;復活節值班的九品文官小人物,發牢騷的最終結果就是自己註定無法擺脫當前可憐無望的現狀;《新娘》中的娜佳,正如巴金筆下的覺醒女性覺英,在遠方親戚的幫助下逃離家長制的家庭環境,在新的環境中自由呼吸;《演說家》中的扎波伊金將「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無恥功力發揮到了極致;《預謀犯》中的丹尼斯在法庭上的可笑言論是對社會改良主義的極大諷刺;催眠表演會上的交易,是金錢至上的充分表現······

某種程度上來講,在魯迅的部分作品中可以看到契訶夫的影子,兩人筆下是不同國度的悲劇人物,且都以冷峻的態度進行批判,但不同的是,魯迅的作品中始終彌漫著淡淡的悲哀和絕望,而契訶夫的作品,則是以幽默式諷刺的方式來塑造角色,這也是其作品引人入勝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契訶夫在作品中對背景環境的描寫篇幅雖短,但文筆優美,且與人物的心理活動契合得當,所以短短的一篇小說可謂「五臟俱全」!

個人感覺契訶夫作品的偉大之處,就在於讓人重新認識短篇小說!

契科夫短篇小說讀後感 篇6

如果只看早期作品,大概會得出契訶夫也就個諧星,會諷刺,很機靈。

從《獵手》開始,雖然綠草艷陽依舊,先驗的哀傷,不安定的掙扎以及宿命的隱憂逐漸展現。主人公或清楚或不清楚自身目的和定位,但都自己走出條路來,不論是事先預料到的或正在經歷的厭惡、痛苦還是對偶得的幸福新鮮感的驚喜都是順其自然,理所當然的,但這明擺著的現實別具憂郁氣質,觸及靈魂邊界。但哀而不傷。

然後是更明顯更深沉的痛苦,以《苦惱》、《萬卡》為代表,尤記得小學課本上《萬卡》這篇,該作品表現的痛苦本就遠超超小學生承受范圍,老師還煞有介事的逼問「同學們,你們說爺爺究竟收沒收到萬卡的信?」絕對是殘忍的教育。

間或出現的愛情小品真讓人眼前一亮,其中《玩笑》最為動人,純粹,喜悅,如此憂傷,又如此明麗,真是「抒情詩一樣美麗」。此外《薇羅奇卡》、《別人的不幸》、《帶閣樓的房子》中刻畫的女性形象十分出色,猶豫不決的、聰慧的、煎熬著的都透出執著與智慧的美德,有著獨有的憂傷,浪漫堪稱雋永。

契訶夫小說中的現代性很值得研究。《燈火》、《第六病室》等作品明顯的有對荒誕之感、不可知的描寫,契訶夫的荒誕有覺醒前的朦朧,其成因也與後現代小說中不同,但對這種感覺困境的刻畫確實是明晰且意味深長的,景物、敘述方式的選取使困惑有距離感、縱深感,更顯憂郁與難解。非常喜歡《第六病室》,十分精妙,醫生安德烈與精神病人伊萬的幾段對話考究蘊含形而上的智慧,又表達得如此誠懇。安德烈的身份轉換也是意料之中但很難受。

伍爾夫說契訶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寫靈魂,確實是這樣的,契訶夫的靈魂更親切帶甜蜜的憂傷。

❷ 契訶夫小說《苦惱》讀後感

導語:《苦惱》是俄國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886年。小說寫的是一位名叫姚納的車夫,一心想跟別人談談他才死不久的兒子,減輕一些內心的傷痛,可幾次三番沒有人聽他的,結果他只好把滿腹心事向他的小馬訴說。下面是我為您准備的契訶夫小說《苦惱》讀後感,供您參閱。

契訶夫小說《苦惱》讀後感1

讀了契柯夫的《苦惱》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生活的凄慘。

《苦惱》講述的是馬車夫約納在一個冬夜的拉車生活。約納的兒子這個星期在醫院死去,他老人家早已失去老伴,現在孤苦伶仃,悲痛麻木。他接待了幾批乘客,路上幾次想向乘客苦訴自己的苦惱與悲痛,但得到的卻是乘客催趕的責罵,因為人們嫌他心不在焉。夜深了,他回到大車店,但連喂馬的燕麥錢都沒賺到。黑暗,孤寂與悲痛又湧上心頭,天冷使他心更冷。他輕輕地撫摩著自己忠實的小母馬,把心裡話統統對它說了……馬車夫約納只是千萬生活在社會底層命運悲慘的人們中的一個。

這些人貧窮,沒有依靠,生活凄慘。他們不能享受生活,每天為了生計奔波。他們生活艱難,經常為下一頓飯的著落犯愁。這些人全力為生計勞動,心中的苦惱能向誰人傾訴呢?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呢?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是生活是我們常人難以想像的,而且他們比我們常人有更多的苦惱。其實,不管在哪個社會,無論繁榮還是落後,都有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而且他們的命運都是同樣悲慘的。

讀了《苦惱》以後,我想起了那些在街邊撿垃圾為生的老人。這些老人衣衫襤褸,駝著背,背著個沉重的大垃圾袋,夏天頂著烈日,冬天冒著寒風,終日在大街游盪。他們有時翻著臟兮兮的垃圾桶,找有沒有可賣錢的東西,有時尾隨著行人,撿他們扔下的易拉罐,包裝袋。這些老人可能是沒有子女的,也可能是失去子女的,也可能是被子女拋棄的,也可能是殘疾的,或者沒有多少學識的。他們沒有多少勞動力,所以只能過這種窮苦的生活,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還要遭人白眼和鄙視。他們長期生活壓抑,心中的苦惱向誰去述說?他們有人承受著失去子女的悲痛,有人承受著被子女拋棄的凄涼,有人承受著殘疾人的自卑,有人承受著「少壯不努力」的悔恨……

這些人都把各自的苦惱憋在心裡,他們找不到人訴苦,也沒有時間去傷春悲秋,因為慢下一步,下一頓飯又沒有著落了。《苦惱》中馬車夫約納的生活固然悲慘,但並不是只有他一個人苦惱。

契訶夫小說《苦惱》讀後感2

《苦惱》是契科夫小說創作中的一部重要代表作。評論家普遍認為,這篇寫於1886年的小說,標志著契科短篇小說主題從早期幽默諷刺風格走向更嚴肅深刻風格的重大轉變。

這篇小說講一個馬車夫經歷喪子之痛,卻無人可訴的內心孤獨。約納是個年老的馬車夫,他和他的瘦馬一整天都沒拉到生意。傍晚,終於有軍人坐上了他的馬車。他試探著和軍人訴說他兒子剛剛去世這件事,可軍人敷衍了幾句他,就睡著了。到站後,軍人走了,又坐上來三個小流氓。他們在馬車後座侃侃而談,約納的傾訴欲被再度勾起,他告訴他們說他兒子剛剛死了,三個小流氓也隨便敷衍了幾句,還不斷打趣約納,一路上嘻嘻哈哈。約納的車停在路上,他心裡堵得慌,想找人傾訴兒子去世的事情,他和一個掃地的僕役搭訕,希望他能聽自己說說心裡話。可僕役壓根沒功夫聽他的話。他趕著馬車回到大車店,馬車夫們睡地橫七豎八。他這才發現今天掙的錢實在少的可憐,連飯錢都沒掙回來。這時有個車夫爬起來找水喝,他想和這個人說說他的心事,剛說完他兒子死了,一回頭才發現那人早就睡著了。關於兒子的死,具體細節不斷折磨著他,他卻無人訴說。深夜,他來到院子里,一邊看著吃夜草的瘦馬,一邊情不自禁地開始向這匹馬訴說內心的悲傷……

從年初到現在,這篇小說讀了很多遍,每一次讀完心裡都隱隱堵得慌。也不由對契科夫更加崇敬,他對人內心真實情感的深刻洞見真是舉世罕見。小說寫的深邃而動人,延續了契科夫小說一貫的淡化情節的路子。通篇文字充斥著淡淡地憂傷,當結尾主人公不得不向瘦馬傾吐心事時,這種憂傷化為巨大的悲傷,把小說推向高潮。有一種直擊人心的震撼。

這篇小說讓我想起魯迅的短篇小說《祝福》。祥林嫂和約納多像啊,同樣是經歷了喪子之痛,痛徹心扉,但他們又很不同,約納是無人可訴,祥林嫂念叨阿毛被狼叼走的事見人就說,成了魯鎮人人皆知的八卦舊聞。然而,他們的結局是如此相似,都是無人理睬,約納最後只能對自己的瘦馬講述,祥林嫂講了一遍遍之後,連最心軟的女人也聽煩了,棄她而去。一個人的的`悲傷不管多巨大,最後都不免淪為別人嘴裡無關痛癢的談資。有句話說「你以為的,那隻是你以為的」。套用這個句式,其實「你經歷的,那隻是你經歷的」、「你難過的,那隻是你難過的」……所以,我還是相信,人與人之間不可能真正相互理解,除非你走過和ta一模一樣的路。話說回來,即使走的路一樣,個人內心感受也未必一樣。更別提走不一樣的路了。是的,你的悲傷只屬於你自己。就像約納和祥林嫂的悲傷也只屬於他們各自一樣。快樂幸福可以共享,孤獨悲傷卻無法共擔。這是人性使然,沒什麼對錯之分。武志紅老師在一篇文章中談到,人活著的意義在於讓別人能聽到自己的「聲音」,並收到對方的反饋(大意如此)。如果人對著空氣講傷心事,恐怕只會更傷心。因為得不到任何回應。其實,約納和祥林嫂的悲傷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只是以不同形式出現罷了。

陶淵明有首詩把這種人性深處的孤獨寫地很透。他寫道: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這樣看來,還是古人站得高看得遠。哪怕天大的悲傷,幾十年後隨著肉身被黃土掩埋,什麼痛不痛苦的,一切都跟著黃土堆去見閻王他老人家了。

但是,我還是非常非常喜歡這篇小說。因為我深信,每個人心底深處,都隱藏著某種不能言說的痛。契科夫只是用他的慧眼發現了隱藏在人性深處的這個規律,並用他細膩的筆端把它寫了下來。僅這一點,就足夠偉大了。

❸ 契柯夫有一個著名短篇小說,老人死了兒子後與驢馬對話表達哀傷,是什麼短篇小

是短篇《哀傷》。
契訶夫的《哀傷》表達了包含著人世間的荒涼和辛酸,凝集著多少人生的不幸和痛楚,顯示了人們對生命的留戀和嚮往。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AntonPavlovichChekhov,1860年1月17日-1904年7月15日),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與法國作家莫泊桑和美國作家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

❹ 《契訶夫短篇小說》有什麼好詞好句可以摘抄

1、 合該男人走運,凡是在熱愛中的女人,總是被愛情迷住了眼睛,而且從來就不了解生活。 ——契訶夫



2、 簡潔是天才的姊妹 ——契訶夫



3、 睡眠是大自然的神奇的秘密,它恢復人的一切力量,肉體的精神的。 ——契訶夫 《世界名言錄》


4、 農民就是缺乏知識'一切苦難皆因知識太少而引起。 ——契訶夫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



5、 我們在卑屈和偽善之下,非常疲倦了。 ——契訶夫 《手記》


6、 遲干總比不幹強。 ——契訶夫 《游獵慘劇》



7、 不論是愛情、友情、或尊敬之心,都不能像對某種事物的共同的仇恨那樣,容易把人們團結在一起。 ——契訶夫 《手記》



8、 一天不會出兩次太陽,人死也不會復生,抓住你下半輩子的生活 一天不會出兩次太陽,人死也不會復生——抓住你下半輩子的生活,珍重你的下半生…… ——契訶夫 《匿名的故事》



9、 為了讓內心不斷感到幸福,那就需要:善於滿足現狀 為了讓內心不斷感到幸福,甚至在憂傷悲愁的時候也不變,那就需要: (一)善於滿足現狀,(二)高興地體會到「本來事情可能更糟」。 ——契訶夫 《生活是美好的!》



10、 物質滋養肉體,精神的食糧滋養靈魂。 ——契訶夫 《草原》

❺ 契科夫《苦惱》作品賞析

藝術特色:

1、作品層次:

《苦惱》的層次非常清楚,寫了姚納四次向他人傾訴,四次碰壁,最後只好走進馬棚,對馬訴說。

契訶夫每寫完一次姚納的碰壁,接著便寫他的苦惱,而每次碰壁後,他的苦惱就隨之加深,在第二次碰壁後,加了一段抒情,在第四次碰壁後,寫了姚納想像中的第五次努力——向女性傾訴,整個故事看似平鋪直敘,其實匠心獨運。

姚納遇到的四類人及對他們的稱呼是軍人(老爺)、三位年輕人(老爺)、僕人(老哥)、年輕車夫(老弟),這四類人的先後順序不是隨意安排的,而是按照地位從高到低的順序,姚納在最後一次碰壁後,他在想像中向「娘兒們」傾訴,從排列順序看,排在牲口(小馬)的前面,可見當時俄羅斯婦女地位的低下。

奇怪的是:當姚納向軍人和三位尋歡作樂的年輕人傾訴時,這兩類人雖不耐煩,卻還敷衍一句:「他是害什麼病死的?」「大家都要死的」,而當他去向僕人和年輕車夫訴說時,前者讓他走開,後者一言不發倒頭便睡。

如果說,被姚納稱之為老爺的軍人和三位年輕人,決不會花時間去聽一個窮車夫的訴苦,這里存在社會地位的隔膜;而當姚納去向和他同階層的僕人和年輕車夫訴說時,他們竟連敷衍的話也懶得說,這的確發人深省。

2、語言風格

小說只有短短的4000多字,但是卻內容豐富,這與作者精煉、簡約的語言風格是分不開的。

首先作者用詞簡單、精確、凝練,在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等方面選用的詞語朴實無華、又簡潔精煉、寓意卻又十分豐富;

其次作者在選用句子方面,尤其是對話方面,短句多、不完全句多,句子結構簡單、短小精悍,顯示出了語言簡潔的特點,再次作者在描寫時還運用了一些修辭格,收到了簡單、精煉、形象、生動的修辭效果。

另外《苦惱》中還大量運用了省略號,這些省略號的運用也使語言含蓄、凝練,產生空靈之美。

契訶夫與其他一些俄國作家不同,他筆下的人物對話極其精煉,毫無冗長和羅嗦之感。人物對話不僅符合特定環境下和場合里人物的性格邏輯,而且能恰當地映射出人物此時此景的內心活動。

三個青年的對話顯示出他們尋歡作樂、玩世不恭的性格,姚納挨了他們一巴掌還說:「嘻嘻!……好有興致的幾位老爺……」內心正轉著這樣的念頭:他們有興趣和他打著玩,大概也有興趣聽他談談兒子。

同時,姚納的對話也反映了他老實巴交、逆來順受的性格和急於傾訴內心愁苦的心情。這對刻畫馬車夫的性格特徵和深層心理狀態起了很大作用。

3、描寫手法

契科夫在《苦惱》中也採用了現實主義客觀描寫手法,他強調作者在創作中的客觀態度,但絲毫不反對作品應有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不是廉價的說教,不是硬塞給讀者,而是把鮮明的傾向絲毫不露行跡地融入對現實生活的客觀描述中,他認為傾向性是作者主觀思想在作品中的自然而然的流露,這種流露越隱蔽越好。

全文通篇沒有作者主觀的說教,但讀者卻從作者抑鬱的描述中,看到人間的冷酷和世態炎涼。這正是契科夫「態度越是客觀,所產生的印象就越有力」的現實主義的成功體現。在這篇小說中作者對於冷如冰霜的社會的揭露,真實入木三分,令人叫絕。

《苦惱》它強烈刺激著讀者的不是別的,乃是驚人的真實及由此因此的深深思考。

(5)契訶夫短篇小說憂傷擴展閱讀:

《苦惱》創作背景:

19世紀80年代,俄國正處於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時期。70年代興起的民粹派「到民間去」的運動,由於無視資本主義發展的事實,得不到農民的支持而最終失敗了。

進入80年代後,他們轉而採取暗殺手段來推翻專制制度。雖然他們成功地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但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便開始了更加殘酷的血腥鎮壓,革命者成批地被絞死和流放,知識分子中出現了普遍的絕望情緒,喪失了以往的那種革命信念和斗爭精神。窒息的政治空氣也使許多人變得麻木、冷漠,充滿了庸俗的市儈習氣。

契訶夫的青少年時代是在貧困中度過的,因此他對下層人民生活的苦難和不幸深有體會。19世紀80年代初他開始了創作生涯,到寫作《苦惱》時,社會責任感已經日益增強,民族傾向也更加鮮明。

19世紀沙皇俄國統治下的俄國社會,沙皇的專制統治使得當時社會中的人等級制度分明,人與人之間關系麻木冷漠。處在上層社會的人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而處在下層的如馬車夫姚納·波塔波夫則生活困苦,掙扎在生存的邊緣,貧富差距十分明顯。

❻ 契訶夫《美女》閱讀賞析

《美人》是契科夫的一篇極短的小說,這篇小說甚至沒有情節,只是回憶了曾經邂逅的兩個美麗動人的姑娘,她們的那種美在各自的世界裡造成了一個漩渦,每一個接近這片海域的人都會被暗流所席捲,引向漩渦中心,不管是愚魯的趕馬人,困頓的電報員,疲憊的列車員,抑或昏耄的老人。

這種悲傷來自什麼?蓄勢於空的失落?對時光的預感?還是擦肩而過的惆悵?是軟弱,人面對命運來襲之時的巨大軟弱感。我們無法斬斷那千絲萬縷的命運線頭,讓萍水相逢的這個美麗的精靈與我的生命之流交會,即便我們能夠放膽一試並且居然不幸地做到,她那純潔動人的風情也會最終被時日所撕破。所以,這種邂逅相似於我們與夏日玫瑰的邂逅,密布的刺叢和霜秋的預感讓我們悲傷。在這樣的歷史性瞬間,當我們凝視那彈指而逝之美並為之動容、悲傷的時候,我們遭遇了命運。愚蠢的唐璜和無畏的小丑才會試圖去征服命運,揉碎花瓣,更多的人懷著對命運的模糊的預感,暫時地駐足,沉默地凝望,然後再次沉入自己的生活。

❼ 契訶夫的《哀傷》想要表達什麼什麼意思

契訶夫的《哀傷》想要表達:包含著人世間的荒涼和辛酸,凝集著多少人生的不幸和痛楚,顯示了人們對生命的留戀和嚮往。心理語言,樸素自然、平易直白、不事雕飾,符合小人物的身份和口吻,也反映出人物的遭遇。寫出了主人公對妻子的深深歉疚和無限哀痛之情。

(7)契訶夫短篇小說憂傷擴展閱讀:

1、包括《哀傷》在內的契訶夫一系列類似題材的小說都透露出同一個主題:小人物為什麼會這樣的悲慘不幸?人這短短的一生能做什麼該做什麼?為什麼心靈剛剛蘇醒生命就面臨結束呢?!誰來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

2、要結合契訶夫本人的生命軌跡來考查他的作品。契訶夫從一個農奴的後代變為劃時代的偉大作家其間經歷了一條怎樣不平凡的道路?他的廣富才華的哥哥也是墮落身亡;契訶夫則沖出專制社會的魔沼成其偉業。這里有天賦,更有意志和信念。

❽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套中人》
《變色龍》
《胖子和瘦子》
《小職員之死》
《苦惱》
《第六病室》
《帶閣樓的房子》《撥蘿卜》《假面》 《牡蠣》 《必要的前奏》
《未婚夫和爸爸》 《小人物》 《預謀犯》 《相識的男人》
《普里希別耶夫中士》 《哀傷》 《苦惱》 《美妙的結局》
《卡什坦卡的故事》 《捉弄》 《歌女》 《在釘子上》
《跳來跳去的女人》 《演說家》 《凡卡》 《外科手術》
《脖子上的安娜》 《乞丐》 《彩票》 《名貴的狗》
《出事》 《打賭》 《在流放地》
《夜鶯演唱會》 《農民》
《醋栗》 《窩囊> 契訶夫有大量的中短篇小說和戲劇作品都在表現同一個主題:奴性和奴性產生的歷史根源和心理。契訶夫也許是俄羅斯第一位作家,認識到金錢、官職、權威和權力不過是奴役的外部原因,而奴役真正的工具是恐懼。"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契訶夫在日記中寫過這樣的話:「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像我們俄羅斯這樣,人們受到權威的如此壓制,俄羅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貶損,害怕自由……我們被奴顏婢膝和虛偽折磨得太慘了。」

與前人相比,契訶夫不僅在表現內容上有所不同,而且如俄羅斯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所言,他「創造了全新的書寫形式」。這首先體現在他改變了文學形象的塑造方法本身,他的小說以表現各種各樣的人物為主,但是他卻放棄了傳統的、細膩的肖像描寫,在他那裡最詳細的肖像描寫也沒有超過十幾行的,因此他的作品總的風格是短小精悍、言簡意賅。代替肖像描寫的是比喻,是對服飾的典型細節的表現,如「套中人」別里科夫:在這里作家詳細地描寫了主人公的物件,像套鞋、傘、眼鏡、帽子、各種小套子和房間的擺設,卻惟獨沒有面部描寫。
,契訶夫的創作雖然是以俄國生活為背景,以誇張和諷刺的筆觸表現的是俄國人的劣根性,但細細讀來,他的作品對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人都具有深遠的意義:他鼓勵人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尊嚴,要消滅精神奴役,追求平等、自由、勇敢和心靈的純潔。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契訶夫是「一個生活的藝術家……他創作的價值在於,他的創作不僅讓任何一個俄國人明白,感到貼切,而且讓每一個人明白並且感到貼切。這是主要的。」而這也就是契訶夫創作的真正意義和永恆價值。

❾ 契訶夫短篇小說《哀傷》解析,越詳細越好,求助!

4.小說主人公格里戈里•彼得羅夫是個怎樣的人?請結合全文作簡要分析。(6分)
5.小說的環境描寫很成功,請結合原文兩處劃線句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6分)
6.小說用不小的篇幅來寫主人公的心理,請簡要分析這些心理語言的特色。(5分)
7.這篇小說以「哀傷」為題,寓意深刻。請結合全文探究「哀傷」的含義。(8分)

4.他雖然對妻子比較粗暴,但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很愛妻子的:他為沒能讓妻子過上幸福的生活而自責難過;他對造成妻子的死感到非常痛心;他對無法彌補對妻子的愛感到懊悔;他希望妻子能再從頭活一次,然後好好待她,以此救贖自己的良心。他誠實守信,有責任 心:他冒著嚴寒千方百計要安葬好妻子,最後卻付出了性命。臨死前還想著再活五六年,好還人家的馬,給妻子下葬。(言之成理即可)
5.如小說開頭「刀割一樣的冷風迎面吹來,雪花的迷霧在打轉兒,田野、電線桿、樹木都看不見了」的環境描寫,為整個小說定下了蒼涼、陰冷、悲愴、哀傷的基調; 「密密層層的大雪漸漸變得灰暗了。黃昏已經來臨」等環境描寫,則渲染了這種肅殺、凄涼、冷酷的氣氛,使「哀傷」這個主題不斷地得到了深化。(言之成理即可)
6.(1)從總體上看,這些心理語言,樸素自然、平易直白、不事雕飾,符合小人物的身份和口吻,也反映出人物的遭遇。(2)細而言之,這些心理語言,①或絮絮叨叨,盡情吐露。如「他想:……老太婆卻死了」的一段心理描寫即是如此,極好地反映出人物懊喪、傷感的心理。「他回想起,……還沒有清醒過來」一段心理語言,則又反映了主人公的自責和內疚。②或語氣強烈,情緒激動。如「是啊,她還常常去討飯!……往回走」的心理描寫,用三個感嘆句和一個疑問句,鮮明地寫出了人物生活之貧苦、無奈與糾結。③或語反復,意無盡。如反復用「再從頭活一次就好了……」的省略句,寫出了主人公對妻子的深深歉疚和無限哀痛之情。『(言之成理即可)
7.(1)包含著 人世間的荒涼和辛酸;(2)凝集著多少人生的不幸和痛楚;(3)顯示了人們對生命的留戀和嚮往。(言之成理即可)

熱點內容
悲傷逆流成河大結局小說 發布:2025-07-27 06:21:02 瀏覽:406
受穿越原始人攻小說免費下載 發布:2025-07-27 06:21:00 瀏覽:141
京城軍少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27 06:18:38 瀏覽:478
都市單女主總裁小說 發布:2025-07-27 06:16:27 瀏覽:254
米閱小說免費舊版下載 發布:2025-07-27 05:59:26 瀏覽:242
網路小說和諧規范 發布:2025-07-27 05:59:22 瀏覽:4
女主叫總裁唱歌的小說 發布:2025-07-27 05:53:41 瀏覽:355
霸道總裁的五十億嬌妻小說 發布:2025-07-27 05:53:37 瀏覽:347
超級甜的小說總裁 發布:2025-07-27 05:45:28 瀏覽:576
小說大劍師傳奇結局 發布:2025-07-27 05:44:34 瀏覽: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