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說
㈠ 屠格涅夫有哪些作品
屠格涅夫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 1883)
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生於世襲貴族之家,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文學系,一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畢業後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發表敘事長詩《巴拉莎》受別林斯基好評,二人建立深厚友誼。
1847~1851年,他在進步刊物《現代人》上發表其成名作《獵人筆記》。以一個獵人在狩獵時所寫的隨筆形式出現的,包括25個短篇故事,全書在描寫鄉村山川風貌、生活習俗、刻畫農民形象的同時,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實際上丑惡殘暴的本性,充滿了對備受欺凌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寫出了他們的聰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該作品反農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表追悼果戈里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寫了著名的反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
19世紀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旺盛時期,他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與子》(1862)、《煙》(1867)、《處女地》(1859)。其中《羅亭》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塑造了繼奧涅金、皮卻林之後又一個「多餘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羅亭死於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戰中。《父與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會階級力量的「父與子」的關系,描寫親英派自由主義貴族代表基爾沙諾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識分子巴札羅夫。但巴札羅夫身上也充滿矛盾,他是舊制度的叛逆者,一個「虛無主義者」,否認一切舊傳統、舊觀念,他宣稱要戰斗,但卻沒有行動。小說問世後在文學界引起劇烈爭論。
從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時間在西歐度過,結交了許多著名作家、藝術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龔古爾等。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文學大會」,被選為副主席(主席為維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對俄羅斯文學和歐洲文學的溝通交流起到了橋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他既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又長於抒情。小說結構嚴整,情節緊湊,人物形象生動,尤其善於細致雕琢女性藝術形象,而他對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寫也充滿詩情畫意。
Turgenev,Ivan Sergeevich
俄國作家。
生平 1818年11月9日生於奧勒爾省一貴族家庭,1883年9月3日卒於巴黎。父親系一退職軍官,母親是個暴戾任性的女地主。童年和少年時代在斯帕斯克田莊度過。1827年隨全家遷居莫斯科。1833年入莫斯科大學語文系,翌年轉聖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1837年畢業。1838年出國在柏林大學進修哲學和古典語文。1841年歸國,供職於內務部,1842年底認識了別林斯基,二人結下了深厚友誼,對他的一生和文學事業有深遠的影響。1847年初寫了以後收入《獵人筆記》中的幾篇特寫 。1848年2月轉往巴黎 ,目睹了資產階級對工人起義的血腥鎮壓,深感氣憤。1850年回國。1852年果戈理逝世時,他發表了悼念文章,沙皇當局以「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他拘留一個月。被拘留期間,他寫出了抗議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表達自己堅持斗爭的心志。隨後他被逐回原籍,繼續受警方的監管,1853年底才獲准回彼得堡。
自1847年起屠格涅夫便開始為《現代人》雜志撰稿,50年代與它保持密切的合作。後由於自己的自由派觀點與雜志負責人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的革命民主主義觀點發生嚴重分歧而離開了《現代人》雜志。
1863年以後,他僑居巴登-巴登。1872年2月遷居巴黎 。在巴黎,他同福樓拜、左拉等法國作家交往甚密,並在向西歐宣傳和介紹俄國文學成就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同時他還結交僑居國外的俄國民粹派拉夫羅夫、克魯泡特金等人,並資助他們的刊物《前進》。後在巴黎去世,遺體運回國內,安葬在彼得堡沃爾科夫公墓。
創作 屠格涅夫的創作生涯始於大學時代 。1834年寫成處女作詩劇《斯傑諾》,帶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1843年發表的敘事詩《巴拉莎》標志著他從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別林斯基從這部詩作中看出了作者「獨特的才華」。此後他逐漸轉向了散文創作。第一篇散文作品是中篇小說《安德烈·柯洛索夫》。繼而發表敘事詩《地主》和中篇小說《彼土什科夫》,它們已顯示出自然派和果戈理的影響。他還創作了許多劇本,其中《食客》、《貴族長的早宴》、《單身漢》等,主要反映貴族生活和風習。50年代初發表的中篇小說如《多餘人日記》和《雅科夫·帕辛科夫》等。劇本《村居一月》第一次反映出平民知識分子與貴族的矛盾。
給屠格涅夫 帶來巨大聲譽 的是他由22篇特 寫和短篇小說組成的《獵人筆記》,全書有統一的主題,即對封建農奴制度的揭露和抗議。所寫的眾多人物,主要可分為截然對立的兩大類:一類是作者「從以前沒有任何人這樣接近過的」視角去描寫的農民形象,另一類則是作者懷著憎惡之情加以刻畫的地主形象,通過對兩類人物的不同態度和評價清楚顯示了作者的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的思想傾向。作品中對大自然富有詩意的描寫和敘述中的抒情筆調,增添了它的藝術魅力。
從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後期 ,作家先後發表6部長篇小說,它們成了俄國19世紀40~70年代社會生活的藝術編年史。
《羅亭》,寫貴族知識分子的作用問題。主人公羅亭是他生活時代的「多餘的人」。《貴族之家》,也是一部描寫「多餘的人」的小說。主人公拉夫列茨基最終無可奈何地退出了人生戰場,表明貴族知識分子歷史作用的終結。《前夜》是作家轉向以「新人」——平民知識分子為主人公的第一部小說,女主人公葉蓮娜是追求自由和解放新女性形象。《父與子》著力描寫俄國自己的「新人」。父輩指老一代貴族,「子」輩指新一代平民知識分子。小說深刻揭示了這兩代人的矛盾和沖突。《煙》反映出農奴制改革的有名無實。《處女地》則直接反映70年代民粹派所發動的「到民間去」這一社會運動。作者以自己的漸進論觀點去評價這一運動,而把希望寄託在改良主義者沙羅明身上。
屠格涅夫的作品 ,還有《浮士德》 、《阿霞》 、《初戀》、《春潮》等中篇小說以及晚期的《散文詩》等。
屠格涅夫是 19 世紀俄國有世界 聲譽的現實主義藝術大師。他的小說不僅迅速及時地反映了當時的俄國社會現實 ,而且善於通過生動的情節和恰當的言語、行動,通過對大自然情境交融的描述,塑造出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的語言簡潔、朴質、精確、優美,為俄羅斯語言的規范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早在1917年就開始翻譯介紹屠格涅夫的小說,現在幾乎他所有的主要作品都有了中譯本,一些名作還有多種譯本。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國作家。生於貴族家庭。早期寫詩(《帕拉莎》《地主》等)。1847~1852年發表《獵人日記》,揭露農奴主的殘暴,農奴的悲慘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監禁中寫成中篇小說《木木》,對農奴製表示抗議。以後又發表長篇小說《羅亭》(1856年)、《貴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說《阿霞》《多餘人的日記》等,描寫貴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好發議論而缺少斗爭精神的性格。在長篇小說《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亞革命者英沙羅夫的形象。後來發表長篇小說《父與子》,刻畫貴族自由主義者同平民知識分子之間的思想沖突。後期長篇小說《煙》(1867年)和《處女地》(1877年),否定貴族反動派和貴族自由主義者,批評不徹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觀情緒。此外,還寫有劇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詩等。
《獵人筆記》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現實主義力作。
《獵人筆記》是一部形式獨特的特寫集。作品控訴了腐朽的農奴制度,表現了作者的民主主義思想。作品以一個獵人的行獵為線索,刻畫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婦、城鎮醫生、貴族知識分子、農奴、農家孩子等眾多的人物形象,真實地展現了農奴制背景下外省城鄉各階層人民的生活風貌。在美麗的大自然的景色中,發生的卻是種種悲劇,體現了對農奴制度的無言控訴。作品也生動地描述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作品採用見聞錄的形式,真實、具體、生動、形象,體裁風格多樣,語言簡練優美,可謂散文化小說、詩化小說的範例。別林斯基評價該作品「從一個前人所不曾有過的角度接近了人民」。《獵人筆記》是作者成名之作,對俄羅斯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因此屠格涅夫是個促進俄羅斯文學的大人物
㈡ 屠格涅夫的小說《傻瓜》原文是什麼
從前在一個小鎮上,有一個人被所有的村民當成前所未見的大白痴。顯然他一直很不好過。無論他說什麼,人們都會開始大笑——就算他說了一些很美很真實的事,也是一樣。大家認為他是個白痴 傻瓜 ,所以無論他做了什麼,說了什麼,人們都笑他。就算他引經據典,人們還是會笑他。
他去拜訪一個智慧老人,說他想要自殺,他再也活不下去了。他們一直這樣污衊我,實在是太過分了——我再也受不了了。你不幫我想辦法擺脫,我就去自殺。
智慧老人笑了。他說:「別擔心,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只要做一件事就好,七天之後回來見我,你從現在開始,對一切都說不。你開始質疑所有的事。如果有人說:「看啊——看看夕陽,多麼美啊!」馬上問他:「哪裡美了?我怎麼沒看見——證明給我看!美是什麼?世界上沒有美麗的事物,全是胡說八道。」你堅持要證據,說:「證明美在哪裡。讓我看到它,讓我摸到它。給我一個定義。」如果有人說:「這音樂真令人陶醉。」你馬上跳出來問:「陶醉是什麼?音樂是什麼?把話說清楚。我不相信什麼陶醉,這都是傻話,都是錯覺。音樂只不過是噪音而已。」」
「對一切都說不,七天之後回來找我。要否定,問那些讓人答不出來的問題:美是什麼?愛是什麼?陶醉是什麼?生是什麼,死是什麼,神又是什麼?」
七天之後,傻瓜回來找智慧老人,他身後跟了很多很多人。他戴著花圈,穿著華服。智慧老人問他:「發生什麼事了?」
傻瓜回答:「真是太不可思議了!現在全鎮的人都認為我是全世界最有智慧的人。大家都認為我是偉大的哲學家 思想家。我讓每個人都啞口無言;人們開始怕我。我在場的時候,他們會保持沉默,因為不管他們說什麼,我都會立刻把它變成一個問題,我完全否定一切。你的策略奏效了!」
智慧老人問:「這些跟隨你的人是誰?」
他說:「這些人是我的弟子。他們想向我學習什麼是智慧。」
㈢ 獵人筆記是屠格涅夫的第一篇長篇小說嗎 跪求啊
《獵人筆記》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qCQEWX_ZfYHnl_gGtl73ig
《獵人筆記》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通過描寫獵人的狩獵活動,記述19世紀中葉俄羅斯農村生活的隨筆集。最初發表時,有21個短篇小故事;1852年出單行本時,增加1篇(《兩地主》);到1880年作者自己編輯文集時.又收進3篇(《切爾托普哈諾夫的結局》《車輪的響聲》和《活骷髏》),共25篇。
㈣ 屠格涅夫創作過哪些長篇小說
從1856年發表《羅亭》起,屠格涅夫轉入長篇小說的創作。他共發表了6部長篇小說。此外,屠格涅夫還創作了一組以愛情和個人幸福為題材的中篇小說《浮士德》(1856)、《阿霞》(1858)等。他的著名作品還有短篇小說《木木》(1852)、《初戀》(1860)及晚年所寫的《散文詩》(1878~1882)。在《散文詩》中,屠格涅夫把自己一生對社會、人生和創作問題的長期思索,凝聚壓縮成非常精煉的、帶有象徵性的小故事或抒情獨白中。其中膾炙人口的有《門檻》、《麻雀》、《愛之路》、《俄羅斯語言》等。
屠格涅夫寫的6部長篇小說是:《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8)、《前夜》(1860)、《父與子》(1860~1861)。《煙》(1866~1867)和《處女地》(1877)。代表作是《父與子》。
㈤ 屠格涅夫短篇小說集有哪些
應該不是小說集,而是小說,只是後來被匯編成集的,他的短篇小說就如下面那位所講的一樣,有
《初戀》(1860)
《春潮》〔1872〕
《普寧和巴布林》(1874)
《蔚藍的王國》(被選入蘇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㈥ 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說集,作品題材多樣,大多貫穿著反農奴制的思想,那部小說集是叫什麼名字
19世紀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旺盛時期,他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
悼果戈里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寫了著名的反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
作者介紹: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 (1818~ 1883)
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生於世襲貴族之家,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文學系,一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畢業
後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發表敘事長詩《巴拉莎》受別林斯基好評,二人建立深厚友誼。
1847~1851年,他在進步刊物《現代人》上發表其成名作《獵人筆記》。以一個獵人在狩獵時所寫的隨筆形式出現的,包括25個
短篇故事,全書在描寫鄉村山川風貌、生活習俗、刻畫農民形象的同時,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實際上丑惡殘暴的本性,充
滿了對備受欺凌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寫出了他們的聰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該作品反農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表追
悼果戈里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寫了著名的反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
19世紀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旺盛時期,他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
、《父與子》(1862)、《煙》(1867)、《處女地》(1859)。其中《羅亭》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塑造了繼奧涅金、皮卻林之後
又一個「多餘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羅亭死於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戰中。《父與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會
階級力量的「父與子」的關系,描寫親英派自由主義貴族代表基爾沙諾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識分子巴札羅
夫。但巴札羅夫身上也充滿矛盾,他是舊制度的叛逆者,一個「虛無主義者」,否認一切舊傳統、舊觀念,他宣稱要戰斗,但卻沒有行
動。小說問世後在文學界引起劇烈爭論。
從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時間在西歐度過,結交了許多著名作家、藝術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龔古爾等。參加了在巴
黎舉行的「國際文學大會」,被選為副主席(主席為維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對俄羅斯文學和歐洲文學的溝通交流起到了橋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他既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又長於抒情。小說結構嚴整,情節緊湊,人物形象生動,尤其
善於細致雕琢女性藝術形象,而他對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寫也充滿詩情畫意。
㈦ 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說集是什麼
應該不是小說集,而是小說,只是後來被匯編成集的,他的短篇小說就如下面那位所講的一樣,有
初戀》(1860)
《春潮》〔1872〕
《普寧和巴布林》(1874)
《蔚藍的王國》(被選入蘇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㈧ 屠格涅夫的所有作品
伊萬•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俄國十九世紀重要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出生於奧廖爾省一貴族家庭。自幼目睹母親專橫任性、虐待農奴的暴行,開始對農奴制產生厭惡,後來他立下「漢尼拔誓言」,表示決不同農奴制妥協。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語文系,一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1837年畢業。1838-1841年,在柏林大學學習哲學、歷史和希臘文、拉丁文。回國後在內務部任職兩年。1842年底認識別林斯基,不久又同別林斯基周圍的作家們交往,在西歐派思想指導下開展文學活動,加強了反農奴制和反斯拉夫主義的傾向,促進了現實主義文學觀的形成。1848年2月他奔赴巴黎,以同情的態度觀察工人起義。1850年回國。他從1847年以來在《現代人》雜志上陸續刊出《獵人筆記》,其中的反農奴制傾向觸怒了沙皇政府。1852年,官方借口他違反禁令發表悼念果戈理的文字,把他拘留一個月,並遣回原籍,迫使他在警察監視下,在自己的庄園斯帕斯克村居住了一年半。但他在彼得堡的拘留所里時寫過揭露農奴制的中篇小說《木木》(1852,啞巴農奴格拉西姆,他心愛的姑娘塔季揚娜嫁給了酒鬼卡皮通,他救了小狗木木,與它同病相憐,它後來驚擾了女主人,他按照命令被迫溺死了它),其中殘暴的女地主形象就是以他自己母親為原型的。
在農奴制改革前夕,屠格涅夫漸漸同《現代人》中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發生分歧。他出於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觀點反對農奴制,同情人民的苦難,但卻擁護自上而下的改革,不贊成革命。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是他思想和創作上的分水嶺,這時他同《現代人》公開決裂。1862年底,身在國外的屠格涅夫被指控同逃亡倫敦的巴枯寧等人有牽連,即所謂的「32人案件」,沙皇政府召他回國受審。他借故拖延了一年多。這期間,他上書亞歷山大二世表示忠誠,還捐獻兩枚金幣,以慰勞鎮壓波蘭起義的受傷士兵。為此,他受到革命陣營的猛烈抨擊。
從1863年起,屠格涅夫同波里娜•維亞爾多一家一起住在巴登-巴登。維亞爾多是法國著名女歌唱家,1843年隨義大利歌劇團到彼得堡演出,開始同屠格涅夫認識,以後成為終身密友。他多次出國和僑居國外都同她有關。1871年普法戰爭後,他同維亞爾多一家遷居巴黎,直到逝世。在這里,他同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埃•龔古爾、左拉、都德以及莫泊桑親密交往,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文學大會」,被選為副主席(主席是雨果)。同時通過自己的翻譯和介紹,對俄羅斯文學和歐洲文學的溝通交流起到了橋梁作用,促進了俄國文學在歐美的廣泛傳播。屠格涅夫生前就已享譽國際文壇,是俄國文學史上最早受到歐美重視的作家。他的創作技巧和心理分析藝術,對西歐和斯堪的那維亞作家頗有影響。1882年初患脊椎癌,次年9月3日屠格涅夫病逝於巴黎。遵照他的遺囑,遺體運回祖國,安葬在彼得堡沃爾科夫公墓。
屠格涅夫真正的成名作是特寫集《獵人筆記》。這部作品的主題是農奴制下的農民同地主的關系。當時的進步思想界稱它是對農奴制的「一陣猛烈炮火」,是一部「點燃火種的書」。《獵人筆記》標志著屠格涅夫現實主義創作傾向的形成。共二十五篇,其中二十篇曾在《現代人》雜志上登載。全書以俄羅斯中部的山川風物作背景,廣泛描繪了農奴村落和庄園里的農民與地主的日常生活,以圓熟的現實主義藝術手法刻劃了一系列農民和地主形象。別林斯基說:「作者在書中從這樣的角度去看待農民,這是過去任何人所沒有做過的。」在作品中,作者以深厚的人道主義,在詩意盎然的俄羅斯大自然的背景上,表現了俄國農民的民族特徵、精神品質和才華,如《霍爾和卡里內奇》、《歌手》、《白凈草原》等;有的則描寫了他們在農奴制下貧困無助、備受侮辱和壓榨的境況,如《事務所》、《莓泉》、《活屍》等;有的則直接揭露地主的假仁慈和兇殘本性,如對《總管》中地主賓諾奇金形象的塑造。這部作品的重要意義在於,作者通過真實的形象清楚地告訴俄國社會,農奴也是人,他們甚至比地主高尚、聰明、能幹得多,他們應該有掌握自己命運的權利,從而強烈地抗議了農奴制度對農民的凌辱與奴役。這部作品發表時,正是社會在大談其有無必要廢除農奴制之際,因此它在這個運動中起了積極的作用。《獵人筆記》語言優美,准確、生動、流暢而富有音樂性。有些章節像詩歌一樣節奏鮮明,朗朗上口。作品的社會歷史意義是激動人心的,其藝術價值更是永恆的。
屠格涅夫一生共創作六部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與子》(1862)、《煙》(1867)、《處女地》(1877)。
《羅亭》是屠格涅夫第一部長篇小說。隨著解放運動的發展,屠格涅夫對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認識也更加深刻。他看到了他們的優點,同時又看到了他們身上的致命的弱點。羅亭是四十年代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典型。青年時代他在莫斯科大學受過進步思想的熏陶,對人生抱有崇高的理想。他聰明、高尚、才華過人,能言善辯。熱愛真理的火焰從未在他身上熄滅,他也能在別人的心裡點燃起這種火焰。他津津有味地談論「短暫的人生的永恆的意義」,「犧牲小我來為大我謀福利的人才配得上人的稱號」。他在女地主拉松斯卡雅家裡的談吐驚倒了所有的聽眾。他是俄羅斯文學中繼奧涅金、畢巧林之後又一個著名的「多餘人」形象,他是一個小貴族,善於思考,滿懷理想,能以激情洋溢的語言,在人們心中喚起對自由的追求和實現崇高理想的願望。可是,他意志薄弱,空想多於生活知識,缺乏實踐能力。在他和娜達麗亞(娜塔莎)的戀愛中,更暴露出他是個「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列寧語)。由於解放運動的深入,屠格涅夫對羅亭的批判要比普希金對奧涅金,萊蒙托夫對畢巧林的批判更為嚴厲。但1860年小說再版時,屠格涅夫添寫了羅亭在巴黎巷戰中犧牲的尾聲,給羅亭的形象又增添了一些光彩。就羅亭的社會作用而論,他的作用要比奧涅金、畢巧林大得多,他曾用他勇敢的號召,充滿激情的言論點燃起別人的心靈,起過有益的作用。他雖然自己一事無成,但畢竟對別人起到了啟蒙的作用。高爾基說:「假如注意到當時的一切條件――政府的迫害、社會的智慧貧乏,以及農民大眾沒有認識自己的任務,――我們便應該承認:在那個時代理想家羅亭比實際家和行動者是更有用處的人物。」
《貴族之家》,作家感嘆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的個人幸福的不可能。拉夫列茨基也屬於「多餘人」的形象。麗莎。屠格涅夫在這部小說里通過拉夫列茨基一生一事無成表明貴族地主階級的沒落。主人公盡管是這個階級中的優秀分子,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軟弱、無能和於社會無益。這樣,屠格涅夫就懷著悲哀惋惜的心情為貴族階級寫了一首輓歌,結束了他五十年代以貴族為主人公的創作階段。結構嚴謹,情節緊湊,詩情洋溢,人物性格刻劃深刻,在藝術上有獨到之處。
《前夜》,新興的平民知識分子,保加利亞的英沙羅夫(反土耳其),葉琳娜。杜勃羅留波夫《真正的白天何時到來?》在《現代人》上發表,屠格涅夫反對未成,遂與雜志最後決裂。
《煙》(1867),作者把社會政治運動比作一團輕煙,認為到頭來只是一場虛空。此後,屠格涅夫的創作明顯轉入低潮,他拋棄了尖銳的社會題材,而遁入藝術和美的世界。直到1877年,他才又寫出了最直接最廣泛地反映社會運動的《處女地》。最後一部長篇。他對「到民間去」的革命民粹派的自我犧牲的激情表示敬意,但又懷疑他們的斗爭目標和方法,因而賦予主人公涅茲達諾夫以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徵。另一方面,他也諷刺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完全轉向反動的自由主義的貴族官僚,淋漓盡致地刻畫了他們的卑鄙本質。作家寄希望於能夠深翻俄國「處女地」的「深犁」――新興資產者沙羅明,在他身上寄託了自己的漸進主義思想。
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不僅塑造了種種生動的藝術形象,揭示了俄羅斯人民的美好心靈,同時也描繪了無比廣闊的俄國社會生活畫面,是對俄羅斯社會文化發展的各個階段的生動展現與典型概括。
屠格涅夫還創作了為數眾多的中、短篇小說。如果說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的基礎是包羅萬象的生活,是某一歷史關頭和當時的中心人物在藝術上的反映,那麼其中短篇小說的基礎便是能夠說明人們復雜的內心感受這一個隱秘世界的個別生活事件。在豐富多彩、情景交融的大自然背景里,這些作品充滿著哲學性的沉思和憂傷的調子。《浮士德》、《阿霞》、《初戀》、《春潮》和《木木》。
屠格涅夫晚期作品是《散文詩》(1878-82),其中的八十二篇作品成為屠格涅夫一生創作的最後一個里程碑。作者將散文與詩結合,使俄羅斯散文語言更簡潔,更准確,也更優美。這些散文看似平淡實則飽含深意,是發自一位文學老人心靈肺腑的最真摯的詩篇。《門檻》。
屠格涅夫忠於現實主義原則,有時甚至能超出貴族自由主義立場的局限。他雖然長期僑居國外,卻能迅速及時地反映俄國社會現象。他的全部創作幾乎成了十九世紀四十至七十年代的俄國社會生活的編年史。他是一位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既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又長於抒情。他的小說作品結構嚴謹,情節緊湊,人物形象生動,尤其善於細致雕琢女性藝術形象。他對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寫也充滿詩情畫意,其憂郁氣質,又使作品帶有一種淡淡的哀愁。他對俄國文學中的現實主義,尤其是對長篇小說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他是位真正的語言藝術家,他的風格簡潔、樸素、細膩、清新,富於抒情味,對俄羅斯語言規范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2、《父與子》。俄國知識分子中的「新人」。作品集中反映了1861年農奴制度廢除前夕兩種社會勢力――民主主義者和自由派貴族間的思想沖突。小說中「子」與「父」的矛盾,實際上是平民知識分子同貴族之間的矛盾。在小說中,雙方就文學、藝術、自然科學、哲學和社會原則各個方面展開激烈的論戰,而爭論的焦點則是對封建農奴制社會的態度問題。子輩的代表、民主主義者巴扎洛夫堅強、沉著、自信,重視實際行動,專心科學實驗。他敢於否定,不僅否定藝術、詩歌,而且否定日常生活中「公認的法則」,也就是否定專制農奴制的一切。這些虛無主義者「對人民的需要更為敏感」,他們的心曲與人民是相通的。巴扎洛夫在精神品質和道義上壓倒了父輩代表、貴族保守派巴威爾•吉爾沙諾夫。尼古拉,奧津佐娃。染病死去。小說引起了不同陣營的激烈爭論。與其它作品不同,這部小說抒情氣氛和風景描寫都很少
㈨ 屠格涅夫寫過哪些書
屠格涅夫的主要作品
屠格涅夫的作品有很多,大部分都是描寫俄國農奴悲慘生活的。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能夠十分清晰地看出屠格涅夫對於農奴們的深切同情以及對於農奴制的批判。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品有:《前夜》、《獵人筆記》、《父與子》等等。屠格涅夫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長篇小說,同樣也有一些詩歌以及劇作遺世。
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前夜》是十分著名的,在世界上都有著十分高的知名度。在小說《前夜》中,不僅僅是描繪了一場異常激烈的戰爭的場面,而且也書寫了一段曲折哀婉的愛情故事。小說中的主人公葉琳娜是一位有著崇高理想的人,為了自己的愛情,敢於向封建保守的父母抗爭,而最後面對自己丈夫之死,也能夠頑強地站起來繼續前行著。屠格涅夫的小說也是多種多樣的,在不同的小說題材中,往往也有著不同的特色和內涵。屠格涅夫經典的小說《父與子》,則是在另一個角度上面極大地反映出了兩個政黨之間的激烈較量,同時也是一場關乎陳舊與新生命運的抗爭,可以說這部小說有著十分鮮明的矛盾爭端,在很多的情節中都有體現。
屠格涅夫的作品一直都是人們眼中的瑰寶,既是源於其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內涵,也是由於屠格涅夫的作品中有著十分精湛的藝術表現手法。與此同時,屠格涅夫也是一位較為高產的作家,並且在很多種題材上面都有著十分高的成就。
屠格涅夫的文學特點
屠格涅夫,近代歷史上享譽國際的文學家。他的一生是短暫的,只有六十五年,他出生於1818年,死於1883年,中晚年的時候經歷了著名的農奴制改革。他的作品主要描寫社會實情,批判和諷刺農奴制的弊端,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木木》、《煙》和《處女地》等。那麼屠格涅夫的文學特點是什麼呢?
屠格涅夫的文學特點要在他作品的字句中尋找,他的作品非常多,涉及詩歌、小說、戲劇,但不論是哪種文學作品,無一不有他獨具一格的特點。屠格涅夫的作品主要是現實的映射,因為屠格涅夫本人對農奴制深惡痛絕,因此在描寫現實主義小說的時候,屠格涅夫常常對農奴制和貴族階級暗中諷刺。
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大多語言十分優美,在結構的塑造方面很成功,嚴謹又緊湊。在人物刻畫上,絲毫不吝嗇筆墨,在人物心理的描寫上,他的描寫雖然不多,但是十分的獨到。屠格涅夫所著的短篇小說十分具有審美價值,語言非常優美,富含了非常深遠的意義,飽含了哲理,他的短篇小說幾乎是詩歌和哲理的融合。屠格涅夫的文學特點在不同的文學形式中有著相同的內涵,那就是它們都是語言優美且有著深遠意義的,它們都是當時的真實的社會生活的映射。
屠格涅夫的文學特點在他的作品中顯現得清清楚楚,他的文學特點是他這個人品德性格的側寫,也是社會的側寫。屠格涅夫的文學特點成就了他獨具一格的文學作品,也成就了俄國文學新時代的到來。
㈩ 屠格涅夫代表作有哪些
1、《木木》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創作的短篇小說,創作於1852年,由於遭到官方的查禁,它在1885年才得以發表在《現代人》 雜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