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貓短篇小說

貓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4-19 12:16:51

❶ 貓的作者是誰

老舍。

《貓》是老舍創作的一篇狀物散文,發表於《新觀察》1959年第16期。該文描述的是老舍的家貓,其形象在老舍的筆下栩栩如生,摯情躍然紙上,表達了作者愛貓至深是有緣由的。該篇文章已選入統編教材小學四年級課本中。

作者懷著對貓喜愛的心情,通過仔細觀察,寫出了貓的性格。老舍先生寫的《貓》,字里行間充溢著對貓的極其喜愛的感情。

《貓》這篇散文細致、生動地描述了貓的古怪性格和它滿月時的淘氣可愛,首先是表達了真摯的感情。老舍先生對家裡貓的愛如同對兒女的愛,因此無論是古怪還是淘氣,在他眼裡都是十足的可愛。而且人與貓之間互相信任,和諧相處,創造出一個非常美好的境界。

(1)貓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貓創作背景:

該篇最初發表於1959年8月《新觀察》第16期,初收入《老舍散文選》。1958年是愛國衛生運動空前發展的一年。

1950年4月,老舍和夫人胡絜青及其子女一起,搬進了一所位在北京的小三合院。他在這所小房的院子里,養了不少花草,當普通朋友來訪的時候,請他們看花、看貓。

老舍是名副其實的「愛貓黨」。他一生養過很多貓,對貓的喜愛之情常常溢於言表。查看老舍養貓的三個時期:濟南時期、北碚時期、北京時期,便知大都是和家人住在一起的時候,婚姻美滿,家庭幸福。

❷ 《貓》表達了什麼樣的主題思想

《貓》這篇散文記敘的「我」三次養貓的經歷,寫出了「我」與家人亡失小貓後悲痛、遺憾的心情,表達了「我」對第三隻貓亡失的內疚、痛苦之情,進而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做事不能單憑主觀臆斷,那樣會冤枉和傷害其他人。

《貓》這篇散文細致、生動地描述了貓的古怪性格和它滿月時的淘氣可愛,首先是表達了真摯的感情。老舍先生對家裡貓的愛如同對兒女的愛,因此無論是古怪還是淘氣,在他眼裡都是十足的可愛。而且人與貓之間互相信任,和諧相處,創造出一個非常美好的境界。老舍與妻子兒女分離,沒過幾年平靜的生活,可是,他也愛花貓、花之間「不易處理」的各種「矛盾」,極有可能是主人在最後十幾年風雨人生中的心理境遇。

❸ 王小波《貓》疑惑

從王小波寫於70年代末的早期短篇小說《貓》中,可找到他後來一系列小說死亡敘事的遺傳基因。一隻只被人挖掉雙眼的貓讓「我」寢食不安,恐懼不已,令「我」想到有借口的暴行、活埋、明朝的酷刑,而周圍的人卻司空見慣,小說在人性的批判背後寓含著深刻的政治批判和文化批判。

貓在公元前4世紀左右從古埃及被帶入英國,7世紀時到日本,立即受到歡迎。但在西方,它們好則被視為無害的、生活必需的,壞則成為被虐待的方便對象。

最終,在17和19世紀的法國,一個貴族小團體開始養貓為寵物。各個階層的人們開始將貓作為伴侶來欣賞。英倫和美國寵物貓的數量都已超過狗。



(3)貓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貓》一書探索人類與貓的關系:公元前2000年前後,古埃及人最早開始了對貓的馴化,在那裡,它享有尊貴的地位;在此後的若干世紀里,它都被用於實用的目的:作為嚙齒類動物的唯一擒拿手;而後,它逐漸發展為迷人可親的寵物;到今天,更成為人類的伴侶,重要性和狗不相上下。

不過,人類把貓看做伴侶很久以前,就發現了它們的特別之處。貓咪在黑暗中的溝通能力,它們默然的動作,它們的超然——即便是住在我們的家裡——以及拒絕服從人的指令,似乎都暗示著奇異的自然力量。

起初,這些特性被視為罪惡的,但對後來的愛貓者來說,卻增加了這種動物的魅力。貓曾激發很多作家(從愛倫·坡到路易斯·卡羅爾)的創作靈感;

同時它們也可以成為快樂家庭和好朋友的化身,無論是在英國女作家雷德克利夫·霍爾的作品中陪伴老婦,還是在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中與老人愉快地聊天。貓的獨特魅力,在於其多面性——甜蜜而兇猛,感性而獨立,優雅而粗俗。

❹ 鄭振鐸《貓》原文

《貓》

作者:鄭振鐸

我家養了好幾次的貓,卻總是失蹤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歡貓的,她常在課後回家時,逗著貓玩。有一次,從隔壁要了一隻新生的貓來。花白的毛,很活潑,常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陽光里滾來滾去。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條紅帶,或一條繩子,在它面前來回地拖搖著,它便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

我坐在藤椅上看著他們,可以微笑著消耗過一二小時的光陰,那時太陽光暖暖地照著,心上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後來這只貓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東西,光澤的毛也污澀了。終日躺在客廳上的椅下,不肯出來。三妹想著種種方法去逗它,它都不理會。我們都很替它憂郁。

三妹特地買了一個很小很小的銅鈴,用紅綾帶穿了,掛在它頸下,但只觀得不相稱,它只是毫無生意的、懶惰的、郁悶地躺著。又一天中午,我從編譯所回來,三妹很難過地說道:「哥哥,小貓死了!」 我心裡也感著一縷的酸辛,可憐這兩個月來相伴的小侶!當時只得安慰著三妹道:「不要緊,我再向別處要一隻來給你。」

隔了幾天,二妹從虹口舅舅家裡回來,她道,舅舅那裡有三四隻小貓,很有趣,正要給人家。三妹便慫恿著她去拿一隻來。禮拜天,母親回來了,卻帶了一隻渾身黃色的小貓回來。立刻引起了三妹的注意,又被這只黃色的小貓吸引去了。這只小貓較第一隻更有趣,更活潑。

它在園中亂跑,又會爬樹,有時蝴蝶安詳地飛過時,它也會撲過去捉。它似乎太活潑了,一點也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牆上,又跑到街上,在那裡曬太陽。我們都很為它提心吊膽,一天都要「小貓呢?小貓呢?」的查問好幾次。每次總要尋找一回,方才尋到。三妹常指它笑著罵道:「你這小貓呀,要被乞丐捉去後才不會亂跑呢!」

我回家吃午飯,它總坐在鐵門外邊,一見我進門,便飛也似地跑進去了。飯後的娛樂,是看他在爬樹,隱身在陽光隱約里的綠葉中,好像在等待著要捉捕什麼似的。把它捉了下來,又極快地爬上去了。過了二三個月,它會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隻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間便不再聽見討厭的「吱吱」的聲音了。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來,披了衣下樓,沒有看見小貓,在小園里找了一遍,也不見。心裡便有些亡失的預警。

「三妹,小貓呢?」她慌忙地跑下樓來,答道:「我剛才也尋了一遍,沒有看見。」家裡的人都忙亂地在尋找,但終於不見。李媽道:「我一早起來開門,還見它在廳上,燒飯時,才不見了它。」

大家都不高興,好象亡失了一個親愛的同伴,連向來不大喜歡它的張媽也說:「可惜,可惜,這樣好的一隻小貓。」這使我心裡還有一線希望,因為它偶然跑到遠處去,也許會認得歸途的。

午飯時,張媽訴說道:「剛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頭,她說,早上看見我家的小貓在門外,被一個過路的人捉去了。」

於是這個亡失證實了。三妹很不高興的,咕嚕著道:「他們看見了,為什麼不出來阻止?他們明曉得它是我家的!」我也悵然的,憤然的,在咒罵著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

冬天的早晨,門口蜷伏著一隻很可憐的小貓,毛色是花白的,但並不好看,又很瘦。它伏著不去。我們如不取來留養,至少也要為冬寒與飢餓所殺。張媽把它拾了進來,每天給它飯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歡它,它不活潑,也不像別的小貓之喜歡遊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憂郁性似的,連三妹那樣愛貓的,對於它,也不加註意。

如此的,過了幾個月,它在我家仍是一隻若有若無的動物,它漸漸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潑。大家在廊前曬太陽閑談著時,它也常來蜷伏在母親和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時也逗著它玩,但並沒有對於前幾只貓那樣感興趣。有一天,它因夜裡冷,鑽到火爐底下去,毛被燒脫好幾塊,更覺得難看了。

春天來了,它成了一隻壯貓了,卻仍不改它的憂郁性,也不去捉鼠,終日懶惰的伏著,吃得胖胖的。

這時,妻買了一對黃色白芙蓉鳥來,掛在廊前,叫得很好聽。妻常常叮嚀著張媽換水,加鳥糧,洗刷籠子。那隻花白貓對於這一對黃鳥,似乎也特別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對鳥籠凝望著。妻道:「張媽,留心貓,它會吃鳥呢。」張媽便跑來把貓捉了去,隔一會兒,它又跳上桌子對鳥籠凝望著了。

一天,我下樓時,聽見張媽在叫道:「鳥死了一隻,一條腿沒有了,籠板上都是血。是什麼東西把它咬死的?」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隻鳥是死了,羽毛鬆散著,好象它曾與它的敵人掙扎了許多。我很憤怒,叫道:「一定是貓,一定是貓!」於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聽見了,也匆匆地跑下來,看了死鳥,很難過,便道:「不是這貓咬死的還有誰?它常常對著鳥籠望著,我早就叫張媽要小心了。張媽!你為什麼不小心?」張媽默默無言,不能有什麼話來辯護。

於是貓的罪狀證實了。大家都去找這可厭的貓,想給它以一頓懲戒。找了半天,卻沒找到。真是「畏罪潛逃」了,我以為。三妹在樓上叫道:「貓在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曬太陽,態度很安詳,嘴裡好像還在吃著什麼。我想它一定是在吃著這可憐的鳥的腿了,一時怒氣沖天,拿起樓門旁倚著的一根木棒,追過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聲「咪嗚!」便逃到屋瓦上了。我心裡還憤的,以為懲戒的還沒有快意。

隔了幾天,李媽在樓下叫道:「貓,貓!又來吃鳥了。」同時我看見一隻黑貓飛快地跳過露台、嘴裡銜著一隻黃鳥。我開始覺得我是錯了!

我心裡十分難過,真的,我的良心受傷了,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枉了一隻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想到它的無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針,刺我的良心的針!我很想補救我的過失,但它是不能說話的,我將怎樣地對它表白我的誤解呢?

兩個月後,我們的貓忽然死在鄰家的屋脊上。我對於它的亡失,比以前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我永無改正我的過失的機會了!至此,我家永不養貓。

(4)貓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散文簡介:

《貓》是當代作家鄭振鐸於1925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過敘述了一個發生在一家人與三隻貓之間的故事,真切表現了作者復雜的內心情感。全文以淺顯直白的話語將三隻小貓勾勒得形神俱全,藉助形象的刻畫和故事的推進,寫出了人的恩怨情感,而透過人的感情變化,又極其自然地托出了人生哲思,情深性摯,哲思醒人。

作者簡介:

鄭振鐸(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出生於浙江溫州,原籍福建長樂。中國現代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作家、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訓詁家。

鄭振鐸(1898—1958)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考古學家。筆名西諦、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長樂,生於浙江永嘉。1917年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學習,五四運動爆發後,曾作為學生代表參加社會活動,並和瞿秋白等人創辦《新社會》雜志。

1920年11月,與沈雁冰、葉紹鈞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並主編文學研究會機關刊物《文學周刊》,編輯出版了《文學研究會叢書》。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編《小說月報》,倡導寫實主義的「為人生」的文學,提出「血與淚」的文學主張。大革命失敗後,旅居巴黎。

1929年回國。曾在生活書店主編《世界文庫》。抗戰爆發後,參與發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創辦《救亡日報》。和許廣平等人組織「復社」,出版了《魯迅全集》、《聯共黨史》、《列寧文選》等。抗戰勝利後,參與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創辦《民主周刊》,鼓動全國人民為爭取民主、和平而斗爭。

1949年以後,歷任文物局局長、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民間研究會副主席等職。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途中,因飛機失事殉難。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雜記》,專著《文學大綱》、《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通俗文學史》、《中國文學論集》、《俄國文學史略》等。有《鄭振鐸文集》。

❺ 靳以的《貓》原文是什麼

貓好像在活過來的時日中佔了很大的一部,雖然現在一隻也不再在我的身邊廝擾。

當著我才進了中學,就得著了那第一隻。那是從一個友人的家中抱來,很費了一番手才送到家中。

她是一隻黃色的,像虎一樣的斑紋,只是生性卻十分馴良。那時候她才下生兩個月,也像其它的小貓一樣歡喜跳鬧,卻總是被別的欺負的時候居多。友人送我的時候就這樣說:「你不是歡喜貓么,就抱去這只吧。你看她是多麼可憐的樣子,怕長不大就會死了。」

我都不能想那時候我是多麼高興,當我坐在車上,裝在布袋中的她就放在我的腿上。呵,她是一個活著的小動物,時時會在我的腿上蠕動的。我輕輕地拍著她,她不叫也不鬧,只靜靜地卧在那裡,像一個十分懂事的東西。

我還記得那是夏天,她的皮毛使我在冒著汗,我也忍耐著。到了家,我放她出來。新的天地嚇得她更不敢動,她躲在牆角或是椅後那邊哀哀地鳴叫。她不吃食物也不飲水,為了那份樣子,幾乎我又送她回去。可是過了兩天或是三天,一切就都很好了。

家中人都喜歡她,除開一個殘忍成性的婆子。我的姐姐更愛她,每餐都是由她來照顧。

到了長成的時節,她就成為更沉默更溫和的了。她從來也不曾抓傷過人,也不到廚房裡偷一片魚。她歡喜蹲在窗檯上,眯著眼睛,像哲學家一樣地沉思著。那時候陽光正照了她,她還要安詳地用前爪在臉上抹一次又一次的。家中人會說:「鏈哥兒抱來的貓,也是那樣老實呵!」

到後她的子孫們卻是有各樣的性格。一大半送了親友,留在家中的也看得出賢與不肖。有的竟和母親爭斗,正像一個浪子或是潑女。

她自己活得很長遠,幾次以為是不能再活下去了,她還能勉強地活過來,終於一雙耳朵不知道為什麼枯萎下去。她的腳步更遲鈍了,有時嗚叫的聲音都微弱得不可聞了。

她活了十幾年,當著祖母故去的時候,已經入殮,還停在家中;她就躺在棺木的下面死去。想著是在夜間死去的,因為早晨發覺的時候她已經僵硬了。

住到X城的時節,我和友人B君共住了一個院子。那個城是古老而沉靜的,到處都是樹,清寂幽閉。因為是兩個單身男子,我們的住處也正像那個城。秋天是如此,春天也是如此。牆壁粉了灰色,每到了下午便顯得十分黯淡。

可是不知道從哪裡卻跳來了一隻貓,她是在我們一天晚間回來的時候發現的。我們開了燈,她正端坐在沙發的上面,看到光亮和人,一下就不知道溜到哪裡去了。

我們同時都為她那美麗的毛色打動了,她的身上有著各樣的顏色,她的身上包滿了茸茸的長絨。我們找尋著,在書架的下面找到了。她用驚疑的眼睛望著我們,我們即刻吩咐僕人,為她弄好了肝和飯,我們故意不去看她,她就悄悄地就食去了。

從此在我們的家中,她也算是一個。

養了兩個多月,在一天的清早,不知逃到哪裡去了。她仍是從風門的窗格里鑽出去(因為她,我們一直沒有完整的紙糊在上面),到午飯時不見回來。我們想著下半天,想著晚飯的時候,可是她一直就不曾回來。

那時候,雖然少了一隻小小的貓,住的地方就顯得闊大寂寥起來了。當著她在我們這里的時候,那些冷清的角落,都為她跑著跳著填滿了;為我們遺忘了的紙物,都由她有趣地抓了出來。一時她會跑上座燈的架上,一時始又跳上了書櫥。

可是她把花盆架上的一盆迎春拉到地上,碎了花盆的事也有過。記得自己真就以為她是一個有性靈的生物,申斥她,輕輕地打著她;她也就畏縮地躲在一旁,像是充分地明白了自己的過錯似的。

平時最使她感覺到興趣的事,怕就是鑽進抽屜中的小睡。只要是拉開了她就安詳地走進去,於是就故意又為她關上了。過些時再拉開來,她也許還未曾醒呢!有的時候是醒了,靜靜地卧著,看到了外面的天地,就站起來,拱著背緩緩地伸著懶腰。

她會跳上了桌子,如果是晚間,她就分去了桌燈給我的光,往返地踱著,她的影子晃來晃去的,卻充滿了我那狹小的天地,使我也有著鬧熱的感覺。

突然她會為一件小小的物件吸引住了,以前爪輕輕地撥著,驚奇地注視著被轉動的物件,就退回了身子,伏在那裡,還是一小步一小步地退縮著——終於是猛地向前一躥,那物件落在地上,她也隨著跳下去。

我們有時候也用絨繩來逗引,看著她輕巧而窈窕地跳著。時常想到的就是「摘花賭身輕」的句子。

她的逃失呢,好像是早就想到了的。不是因為從窗里望著外面,看到其他的貓從牆頭跳上跳下,她就起始也跑到外面去么?原是不知何所來,就該是不知何所去。只是頓然少去了那麼一隻跑著跳著的生物,所住的地方就感到更大的空洞了。

想著這樣的情緒也許並不是持久的,過些天或者就可以忘情了。只是當著春天的風吹著門窗的紙,就自然地把眼睛望著她日常出入的那個窗格,還以為她又從外面鑽了回來。「走了也好,終不過是不足恃的小人呵!」

這樣地想了,我們的心就像是十分安然而愉快了。

過了四個月,B君走了,那個家就留給我一個人。如果一直是冷清下來,對於那樣的子我也許能習慣了;卻是日愈空寂的房子,無法使我安心地守下去。但是我也只有忍耐之一途。既不能在眾人的處所中感到興趣,除開面壁枯坐還有其他的方法么?

一天,偶然地在市集中售賣貓狗的那一部,遇到一個老婦人和一個四五歲的女孩。她問我要不要買一隻貓。我就停下來,預備看一下再說。她放下在手中的竹籃,解開蓋在上面的一張布,就看到一隻生了黃黑斑的白貓,正自躺在那裡。

在她的身下看到了兩只才生下不久的小貓。一隻是黑的,毛的尖梢卻是雪白,那一隻是白的,頭部生了灰灰的斑。她和我說因為要離開這里,就不得不賣了。她和我要了極合理的價錢,我答應了,付過錢,就徑自去買一個竹筐來。

當著我把貓放到我的筐子里,那個孩子就大聲哭起來。她合不得她的寶貝。她丟下老婦人塞到她手中的錢。那個老婦人雖是愛著孩子,卻好像錢對她真有一點用,就一面哄著一面催促著我快些離開。

叫了一輛車,放上竹筐,我就回去了。留在後面的是那個孩子的哭聲。

誠然如那個老婦人所說,她們是到了天堂。最初幾天那兩只小貓還沒有張開眼,從早到晚只是咪咪地叫著。我用爛飯和牛乳喂它們,到張開了眼的時候,我才又看到那個長了灰色斑的兩個眼睛是不同的;一個是黃色,一個是藍色。

大小三隻貓,也盡夠我自己忙的了(不止我自己,還有那個僕人)。大的一隻時常要跑出去,小的就不斷地叫著。她們時常在我的腳邊纏繞,一不小心就被踏上一腳或是踢翻個身。她們橫著身子跑,因為把米粒粘到腳上,跑著的時候就答答地響著,像生了鐵蹄。

她們歡喜坐在門限上望著外面,見到後院的那條狗走過,她們就咈咈地叫著,毛都豎起來,急速地跳進房裡。為了她們,每次晚間回來都不敢提起腳步來走,只是溜著,開了燈,就看到她們偎依著在椅上酣睡。

漸漸地她們能爬到我的身上來了,還爬到我的肩頭,她們就像到了險境,鳴叫著,一直要我用手把她們再捧下來。

這兩只貓仔,引起了許多友人的憐愛,一個過路友人離開了這個城還在信中殷殷地問到。她說過要有那麼一天,把這兩只貓拿走的。但是為了病著的母親的寂寥,我就把她們帶到了xx。

我先把她們的母親送給了別人,我忘記了她們離開母親會成為多麼可憐的小動物。她們叫著。不給一刻的寧靜,就是食物也不大能引著她們安下去。

她們東找找西找找,然後就失望地朝了我。好像告訴我她們是丟失了母親,也要我告訴她們:母親到了哪裡?兩天都是這樣,我都想再把那隻大貓要回來了。後來友人告訴我說是那個母親也叫了幾天,終於上了房,不知到哪裡去了。

因為要搭乘火車的,我就在行前的一日把她們裝到竹籃里。她們就叫,吵得我一夜也不能睡,我想著這將是一樁麻煩的事,依照路章是不能攜帶貓或狗的。

早晨,我放出她們喂,吃得飽飽的(那時候他們已經消滅了失去母親的悲哀),又裝進竹籃里。他們就不再叫了。一直由我把她們安然地帶回我的母親的身邊。

母親的病在那時已經是很重了,可是她還是勉強地和我說笑。她愛那兩只貓。她們也是立刻跳到她的身前。我十分怕看和母親相見相別時的淚眼,這一次有這兩個小東西岔開了母親的傷心。

不久,她們就成為一種累贅了。當著母親安睡的時候,她們也許咪咪地叫起來。當著母親為病痛所苦的時候,她們也許要爬到她的身上。在這情形之下,我只能把她們交付僕人,由僕人帶到他自己的房中去豢養。

母親的病使我忘記了一切的事,母親故去了許久我才問著僕人那兩只貓是否還活下來。僕人告訴我她們還活著的,因為一時的疏忽,她們的後腿凍跛了。可是漸漸地好起來,也長大了,只是不大像從前那樣潔凈。

我只是應著,並沒有要他把她們拿給我,因為被母親生前所鍾愛,她們已經成為我自己悲哀的種子了。

(5)貓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靳以與巴金從1930年代在北平合編《文學季刊》起,直至建國後在上海共同主編《收獲》,不但是事業上的好搭檔,還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靳以的《貓》與巴金的《小狗包弟》,都通過對小動物的描寫與回憶,表達了對逝去親人的懷念,堪稱借物抒情的現代經典美文。不過,文本意蘊的鮮明反差,暗示了兩位老友對人生與文學的不同理解。

《貓》(1936)是靳以母親去世不久創作的。開篇即點明貓與自身生活的密切關系:「貓好像在活過來的時日中佔了很大的一部,雖然現在一隻也不再在我的身邊廝擾。」其中一次養貓經歷,是在暗淡心境的襯托下,以絮語風格傳達的:

住到×城的時節,我和友人B君共住了—個院子。那個城是古老而沉靜的,到處都是樹,清寂幽閑。因為是兩個單身男子,我們的住處也正像那個城。秋天是如此,春天也是如此。牆壁粉了灰色,每到了下午便顯得十分黯淡。可是不知道從哪裡卻跳來了一隻貓,它是在我們一天晚間回來的時候發見的。

收養這只貓,為「我」和友人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生趣,且看這樣生動傳神的描寫。

靳以與巴金從1930年代在北平合編《文學季刊》起,直至建國後在上海共同主編《收獲》,不但是事業上的好搭檔,還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靳以的《貓》與巴金的《小狗包弟》,都通過對小動物的描寫與回憶,表達了對逝去親人的懷念,堪稱借物抒情的現代經典美文。不過,文本意蘊的鮮明反差,暗示了兩位老友對人生與文學的不同理解。

《貓》(1936)是靳以母親去世不久創作的。開篇即點明貓與自身生活的密切關系:「貓好像在活過來的時日中佔了很大的一部,雖然現在一隻也不再在我的身邊廝擾。」其中一次養貓經歷,是在暗淡心境的襯托下,以絮語風格傳達的。

沒有母愛呵護的小貓,不正是自己哀傷的寫照?不再養貓,也正是怕睹物思人。此文將對貓生動有趣的描寫、對母親的深深懷念、自己凄清落寞的心境,精緻而有機地編織在一起。

所有事件似乎都任意點染,卻無不獨具匠心,涉筆成趣。無形之中,貓事與人情密切關聯,貓成了作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並被寄託了無限的遐思。

靳以(1909~1959),現代著名作家,原名章方敘,天津人。少年時代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國際貿易系。20世紀30年代寫了許多反映小市民和知識分子生活,描寫青年男女生活和愛情的小說。

少年時代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國際貿易系。20世紀30年代寫了許多反映小市民和知識分子生活,描寫青年男女生活和愛情的小說。40年代目睹國民黨破壞抗戰,思想感情發生變化,作品中出現革命的傾向。

新中國成立後熱情參加文化建設工作和各項政治活動,曾任人大代表,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書記處書記,作協上海分會副主席等職。1959年因心臟病發作逝世,享年50歲。一生共有各種著作30餘部。

40年代目睹國民黨破壞抗戰,思想感情發生變化,作品中出現革命的傾向。新中國成立後熱情參加文化建設工作和各項政治活動,曾任人大代表,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書記處書記,作協上海分會副主席等職。1959年因心臟病發作逝世,享年50歲。一生共有各種著作30餘部。

193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貿易系。抗戰期間任重慶復旦大學教授,兼任《國民公報》副刊《文群》編輯。1940年在永安與黎烈文編《現代文藝》。又任教於福建師專。1944年回重慶復旦大學,勝利後隨校遷回上海,任國文系主任,與葉聖陶等合編《中國作家》。

1933年起,先後與鄭振鐸合編《文學季刊》,與巴金合編《文季月刊》。1959年7月,一直「跟著黨跑」的靳以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後,歷任滬江大學教務長、教授,復旦大學教授,《收獲》主編,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協第一、二屆理事和上海分會副主席。是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出版有《貓與短簡》、《霧及其他》、《血與火花》、《聖型》、《珠落集》、《洪流》、《前夕》、《江山萬里》,散文集《幸福的日子》、《熱情的贊歌》等。

《靳以逝世二十周年》 (摘自巴金「隨想錄」2006年5月第一次印刷)

時間好像在飛跑,靳以逝世一轉眼就二十年了。但我總覺得他還活著。

一九三一年我第一次在上海看見他,他還在復旦大學念書,在同一期的《小說月報》上發表了我們兩人的短篇小說。一九三三年年底在北平文學季刊社我們開始在一起工作(他在編輯《文學季刊》,我只是在旁邊幫忙看稿,出點主意)。

這以後我們或者在一個城市裡,或者隔了千山萬水,從來沒有中斷聯系,而且我仍然有在一起工作的感覺。他寫文章,編刊物:我也寫文章,編叢書。

他寄稿子給我,我也給他的刊物投稿。我們彼此鼓勵,互相關心。一九三八年下半年他到重慶,開始在復旦大學授課。

他進了教育界,卻不曾放棄文藝工作。二十幾年中間,他連續編輯了十種以上的大型期刊和文藝附刊,寫了長篇小說《前夕》和三十幾本短篇小說和散文集,並為新中國培養了不少優秀的語文教師和青年文學工作者。

不少有成就的中年作家大都在他那些有獨特風格的刊物上發表過最初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得到他的幫助。那些年我一直注視著他在生活上、在創作上走過的道路,我看見那些深的腳印,他真是跨著大步在前進啊。

從個人愛情上的悲歡開始,他在人民的歡樂和祖國的解放中找到自己的幸福,《青的花》的作者終於找到了共產黨,他的精神越來越飽滿,情緒越來越熱烈,到處都聽見他那響亮的、充滿生命和信心的聲音:「你跑吧,你跑得再快再遠,我也要跟著你轉,我們誰也不能落在誰的後邊。」

二十年過去了。他的聲音還是那樣響亮,那樣充滿生命和信心。我閉上眼,他那愉快的笑臉就在我的面前。「怎麼樣?」好像他又在發問。「寫吧。」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這就是說,他的聲音、他的笑容、他的語言還在給我以鼓勵。

靳以逝世的時候剛剛年過五十,有人說:「他死得太早了。」我想,要是他再活三十年那有多好。我們常常感到惋惜。

後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和其他幾位老作家在「牛棚」里也常常談起他,我們卻是這樣說:「靳以幸虧早死,否則他一定受不了。」我每次挨斗受辱之後回到「牛棚」里,必然想到靳以。

「他即使在五九年不病死,也會給折磨死的」我有時這樣想。然而他還是「在劫難逃」,他的墳給挖掉了。幸而骨灰給保存了下來,存放在龍華革命公墓里…...



❻ 如何理解王小波的短篇小說《貓》

這篇作品是對人性的反思。主人公最後沒有那麼做,只是說打算那麼做,給讀者以想像和思考的空間。原本殘忍的事情被視作理所應當,甚至所有人都在重復和效仿。原本有同情心的人也開始懷疑自己,以為別人是對的,是自己思想落後了。作者甚至暗示,如果「我」保持同情心,說不定會被當做異類對待,得到和貓同樣的命運,這種恐慌使其感到必須採取最極端的手段,融入到「人世」中去。

❼ 鄭振鐸的《貓》這篇文章用了什麼方法怎麼用的,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貓》中講述的家庭生活,敘述時間與故事發展的時間同步(並沒有把故事時間採用插敘或倒敘等手法扭曲著來表現);文本反映的生活也不復雜,只是記寫了家養「三隻貓」的生活片段,似乎更像「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然而這正是鄭振鐸小說的特別之處,也是現代文學史上小說創作的一種嘗試。其中「黃色小貓」和「花白貓」都很活潑、很可愛,但詳略安排不完全相同;而且根據「這只貓較第一隻更有趣,更活潑」一句話來看,第二隻貓帶給「我和家人」的「生命的新鮮與快樂」來得更加強烈與鮮明。然而「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恰好對應了一句話:「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強烈」。「我」在養貓的經歷中感受到了悲劇意味。第三隻貓無論從「出身」(來歷)還是醜陋和肥壯的外表以及時時表現得非常「憂郁性」和「懶惰」,都表明它在「我家」得到的寵愛都不如前兩只貓。如此看來,第三隻貓大概不會再落得一個「自然死亡」或「被外人掠奪走」的悲劇命運吧?但結果它出人意料地被「我」「冤苦」而死,被「我」害死。至此,「貓」這種動物的悲劇命運產生的悲劇色彩在構成對比的情節演繹中給讀者留下更加強烈的震撼和沖擊。
第一隻貓的病死,第二隻貓被外人掠奪,第三隻貓被人冤屈而死,這是小說敘事的表層結構(故事直接展示給讀者的情節發展流程),似乎波瀾不驚,而作品的深層結構(小說的隱性含義或線索)藉助「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以及「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兩句話的對比得以體現。前者是因為曾經擁有的「新鮮與快樂」無端地失落而下定決心不想再讓自己品嘗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而後者是因為全家人誤解、冤苦、害死了「一隻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在心中留下了負罪感,覺得永遠愧對這種生靈。如果說「好久」表達了「我」因為守護不住生命內心十分痛心與惋惜,那麼後者的「永不」則抒發了絕然毅然的情緒,內心的痛悔之意完全被遞進,被深化了。
《貓》創作於1925年11月7日,在這前後的時期鄭振鐸主要的社會經歷有如下一些:
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斗爭。
1920年11月,鄭振鐸與茅盾、葉聖陶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鄭振鐸與葉聖陶、胡愈之等創辦《公理日報》,揭露和抨擊帝國主義暴行。同年,他參加發起「中國濟難會」,並與郭沫若、茅盾、胡愈之等人簽名發表《人權保障宣言》。1927年2月,鄭振鐸與葉聖陶、胡愈之等人發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會」,公會積極參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前後的革命活動。
1934年回到上海,和周揚、茅盾、葉聖陶等發起成立「中國文藝界協會」。
1937年參加文化界救亡協會,與胡愈之等人組織復社,出版《魯迅全集》,主編《民主周刊》。
由上述可以看到,鄭振鐸也深受五四時期從西方傳入的科學、民主、博愛等思想的影響,然而在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跟魯迅在1924年至1925年思想上非常「彷徨」一樣,鄭振鐸也無法看清水深火熱之中的國家出路在何方。那麼,與其說是作家主動選擇家庭生活作為創作的題材,還不如說是當時反動軍閥段祺瑞執政時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籠罩了整個社會(魯迅《紀念劉和珍君》1926年3月18日)的結果。這是因為對於作家而言,他們的生活中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外在的社會生活,另一個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比如同時代的作家張愛玲,當她很年青的時候,其實在她擁有戀愛經歷之前,就已經把「兩人世界」描摹得入木三分了,這是內心想像的功夫和對人世洞若觀火的結果。而創作於1925年至1927年間的《家庭的故事》,秉承著「為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視角被嚴酷的社會現實所扼殺,由觀照社會轉向了「內視」,開始審視、挖掘和揭示人性的多面性。

短篇小說《貓》讀起來平淡朴實,其實正是作家刻意「淡化了傳統小說中的二元對立模式」(人和命運的二元對立),《貓》中出現的則是人和貓的命運之間的關系,只是將敘事內容採用散文化的寫法創作而已。「貓」是動物,「我」是「人」。可以這么說,當人和動物對立的時候永遠都要比人與人對立起來更能看到真實的「人性」,而且看得更真切。

比如第一隻貓「很活潑」,「我」看著三妹逗貓玩的融融泄泄的生活情景「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當貓無故病死後「可憐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並為之「酸辛」;當第二隻「更有趣,更活潑」的貓在周圍鄰居冷漠的觀望中被那些「過路人」捉走後就「悵然」、「憤恨」、「詛罵」,在這段生活經歷中展示的「我的人性」充滿愛心,表現得十分寬容、溫馨、善良和光明。然而在「芙蓉鳥事件」發生後的「我」,不僅只憑主觀猜測「妄下斷語」,面對貓這個弱小、可憐的動物「怒氣沖天」、「拿木棒追打」、「心裡還憤的,以為懲戒的還沒有快意」,人在動物面前恃強凌弱,則充分暴露了人性中凶惡、冷酷、殘暴和陰暗的一面。不過,當「我」明白這只丑貓並非是罪魁禍首後,良心受到了譴責,就開始對「無人性」(人性的陰暗面)的言行表現加以痛心疾首地批判,作為自己「心靈救贖」的「急救包」,則象徵著人性中「公正」和「正義」的覺醒。正如孟子在《魚我所欲也》里說的:「(本心:天性)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這又是光明的人性的回歸,唱響了一曲人性的牧歌。
《貓》這篇小說作為愛心等情感教育和反思精神等思想教育的題材比較合適。

❽ 老舍的《貓》主要內容

《貓》描寫的是生活中非常的可愛的貓,是老舍先生散文中的代表作之一,表達了老舍先生熱愛生活情感。

老舍先生是真的喜歡貓咪的呢,因為自己家的貓和林徽因家的貓打仗,他還出來護著自己家的貓的呢。這是文學界的一段趣事。

❾ 《貓》寫了三次養貓的經歷,哪一次是詳寫的,哪些是略寫的,為什麼

三次養貓經歷,第一次、第二次是略寫的,最後一次是詳寫的。

原因:寫第一、二次養貓是為之後寫第三次做鋪墊,同時第二次養貓是與第三隻貓形成強烈對比,從而突出「我」的愧疚、自責。

《貓》一文圍繞三次養貓亡失貓的經歷與「我」對三隻貓和亡失貓的態度和心理情感變化的一明一暗兩條貫穿全文的線索而展開的,主題與寄託的情感在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渲染。

第一隻貓死後,「我」安慰三妹說:「不要緊,我再向別處要一隻來給你。」說明第一隻貓在作者看來,雖讓人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但卻也是可以替代的打發閑暇時光的寵物而己;

第二隻貓丟失後,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說明「我」與家人對第二隻貓印象深刻,感情更加深厚,它丟失的事實使「我」與家人一時無法接受,「我也悵然,憤恨地,在詛罵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

第三隻貓死後,作者又寫道:「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只貓是被「我」冤打而死,這使「我」的良心受了傷。此時,「我」的感情也由弱變強,反省懊悔自責難過,情緒復雜深刻。

(9)貓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文章開篇:「我家養了好幾次貓,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總領全文,點明題意,概括了敘述事件的中心內容;中間一句「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既然是「好久」,就不是「永遠」,暗示「好久」以後我家又再次養起了貓。

於是緊接其後引出了養第三隻貓的情節;文章結尾一句「自此,我家永不養貓」,呼應開頭,總結全文。首尾呼應,使整篇文章渾然一體。

同時,在講述「我」家三次養貓的故事中,作者用「有一次」、「隔了幾天」、「冬天的早晨」等比較具有明顯標志的時間過渡詞句承上啟下,把前後的內容貫穿起來,過渡自然,層次分明。此外,文章在自然過渡中,同時不斷體現出「我」與家人,尤其是「我」的情感強弱變化。

❿ 鄭振鐸《貓》(第三隻小貓)人性格上的什麼一種普遍的弱點

鄭振鐸的短篇小說《貓》讓你更直觀地感受到人類的偏見是如何傷害動物,有良知的人類又是怎樣在反思偏見中得到救贖。

我將通過小說的情節,為你解讀鄭振鐸養的三隻貓的命運是如何因人類偏見而改變,貓的三次亡失給作者帶來的三次良知的覺醒,以及如何在生活中避免偏見引發類似的悲劇。

01 從貓的世界看人的影子
作者養過三次貓,但結局總是失蹤或者死亡。細看這三隻貓,其實作者是在以貓喻人,每一隻貓都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一類人。

第一隻貓:可愛者無端死去
第一隻貓是作者從隔壁鄰居那裡要的新生貓,長得好看,一出現就受到全家喜愛。後來這只貓生了病,越來越沒精神,最後病死家中。作者很心酸,捨不得這個陪伴自己兩月的「小侶」。

故事裡的可愛小貓無端病死家中,作者是在隱喻那個時代許多原本能安穩度日的人卻無端亡逝,過早地離開世界。作者寫《貓》時五四運動剛剛過去,知識分子一方面受到新思想的影響和傳播,另一方面卻依舊籠罩在軍閥政府黑暗統治下。 黑暗動盪的年代是不存在幸福安康的,連生活過得安穩也成了一種莫須有的「罪過」。

許多知識分子和作者一樣,對未來充滿了迷茫。作者不禁感慨,那個年代有太多像小貓一樣「可愛」之人沒有展現才華的平台,卻只能無端被捲入時代的漩渦早早結束了一生。

第二隻貓:有能者被妒
第二隻貓是作者從舅舅家要來的,這只小貓比上次更有趣、更活潑,而且更聰明。它學會了捉鼠,讓作者家夜裡再不用被老鼠打擾,家人對它愛不釋手。可是天天到處亂跑的它也讓家人時刻提心吊膽,生怕被壞人抓走。

好景不長,有一天鄰居看見小貓被過路人捉走了。作者一家非常氣憤,責罵那個捉走小貓的沒有絲毫善念的壞人,同時也責怪不出手相助的「看客」鄰居。

故事裡的小貓不幸被壞人捉走,丟失了性命,作者也是借貓比喻那個時代有才能的人被無端迫害的憤怒與控訴。若不是這只小貓不夠乖巧、安心在家,想必也不會招來壞人的垂涎。

人們似乎總是對人群中的佼佼者充滿敵意,憎惡他的「顯擺」,更有甚者,希望有才能者早點「遭報應下台」。有才能者不論如何也沒想到,自己只因「優秀」便招來了殺身之禍。作者借第二隻貓譏諷當時社會世態,表達了對自私自利和妒賢嫉能的社會偏見的譴責和控訴。

第三隻貓:不幸者被冤
第三隻貓是作者一家同情才收留的。其貌不揚,懶惰憂郁,家人總是喜歡不起來。後來,家裡新來兩只芙蓉鳥,家人發現它經常盯著鳥,非常警惕它靠近。當芙蓉鳥突然被咬死的時候,大家第一反應就認定是它做的,氣憤至極的作者拿起木棒就把它趕走了。隔了幾天,才發現吃芙蓉鳥的是另一隻黑貓,而我們的小貓卻再也沒有回來,死在了鄰居家的屋脊上。

作者在今後整個人生都對這只貓非常愧疚。芙蓉鳥非它所害,卻只因為平日里性格憂郁懶散,跟作者一家不主動親近,大家在芙蓉鳥被害時便全都懷疑它,並且不由分說地懲罰和趕走它。可以說,害死小貓的,正是作者一家的偏見。

作者用第三隻貓比喻那些因自己不幸的命運鬱郁寡歡,卻因此而遭懷疑,以致屈死的可憐人。這正是那個動盪不安年代的舊中國里貧苦者、弱小者不幸命運的真實寫照。

熱點內容
被姐姐陷害的霸道總裁小說 發布:2025-05-02 21:19:44 瀏覽:128
權術之王有聲小說免費打包下載 發布:2025-05-02 21:15:26 瀏覽:76
女主是大地之母重生的小說 發布:2025-05-02 21:14:37 瀏覽:487
特殊題材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5-02 21:01:48 瀏覽:439
上趕著不是買賣小說結局 發布:2025-05-02 21:01:37 瀏覽:563
喪屍電影遺骸小說大結局 發布:2025-05-02 20:58:33 瀏覽:924
20萬字以下短篇虐文小說 發布:2025-05-02 20:58:28 瀏覽:284
重生到網球王子的言情完結小說 發布:2025-05-02 20:57:04 瀏覽:940
網游小說剛開始就成神 發布:2025-05-02 20:51:28 瀏覽:122
贅婿txt小說全集免費下載寧毅 發布:2025-05-02 20:34:31 瀏覽: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