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名家
1. 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巨匠是
法國 莫泊桑
俄國 契訶夫
美國 歐·亨利
美國 馬克·吐溫
歐洲文學中的四大吝嗇鬼
縱觀歐洲文學發展的過程,匯集品目繁多的吝嗇鬼群像,其中莎士比亞喜劇《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劇《慳吝人》(《吝嗇鬼》)里的阿巴貢,巴爾扎克小說《歐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說《死魂靈》里的潑留希金,堪稱為歐洲文學中不朽的四大吝嗇鬼典型。
這四大吝嗇鬼形象,產生在三個國家,出自四位名家之手,涉及幾個世紀的社會生存,從一個角度概括了歐洲四百年來歷史發展的進程。從創作的時間上說,潑溜希金出現最晚,果戈理的《死魂靈》寫成於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但從人物形象的階級意識上說,潑留希金應列為最早,他是前蘇聯封建農奴制下的地主。夏洛克排行第二,他是十六世紀,即封建社會解體,資本原始積累初期舊式的高利貸者。阿巴公算作老三,他是十七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發展時期的資產者,葛朗台成了老四,他是十九世紀法蘭西革命動盪時期投機致富的資產階級暴發戶。
這四代吝嗇鬼,年齡相仿,脾氣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鮮明的個性特徵。簡言之,潑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兇狠,阿巴公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構成了他們各自最耀眼奪目的氣質與性格。
一般公認,世界文學領域有四大吝嗇鬼:一是莎士比亞筆下的夏洛克,二是莫里哀筆下的阿巴貢,三是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台,四是果戈理筆下的潑留希金。高中語文課本中選載其中三個供中學生閱讀,這對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英國傑出的戲劇大師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非常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這個貪婪、陰險、兇殘的吝嗇鬼形象。夏洛克是個資產階級高利貸者,為了達到賺更多錢的目的,在威尼斯法庭上,他兇相畢露,"我向他要求的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價買來的,它是屬於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裡。"象一切吝嗇鬼一樣,貪婪是其共性。夏洛克之所以拒絕兩倍乃至三倍借款的還款,而堅持按約從商人安東尼奧的胸口割下一磅肉,是因為安東尼奧借錢給人時不收利息,影響了夏洛克的高利貸行業,所以他要借機報復,致安東尼奧於死地,好使自己的高利貸行業暢行無阻,從而聚斂更多的財富。夏洛克作為典型的吝嗇鬼形象,其個性是陰險兇殘,當法庭調解讓借款人安東尼奧出兩倍甚至三倍的錢償還他時,夏洛克險惡的說:"即使這六千塊錢中間的每一塊錢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變成一塊錢,我也不要它們,我只要照約處罰。"說著便在自己的鞋口上磨刀,時刻准備從安東尼奧胸口上割下一磅肉,兇殘地致安東尼奧於死地,而且一味固執,沒有絲毫的同情憐憫。這就是夏洛克不同於其他吝嗇鬼的個性。中學生閱讀欣賞時,一定要把握其這個個性。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巴爾扎克在他的名著《歐也妮•葛朗台》中也塑造了一個典型的吝嗇鬼形象——葛朗台。高中語文教材選文時只選其《家庭的苦難》一章中的一部分,並且給選文定名為《守財奴》,"守財奴",即看守財產的奴隸,人本應是財產的主人,是財富的支配者,可是葛朗台卻成了守財奴,"看到金子,佔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執著狂",金錢已經使他異化。他為了財產竟逼走侄兒,折磨死妻子,剝奪獨生女對母親遺產的繼承權,不許女兒戀愛,斷送她一生的幸福。作者通過葛朗台一生的描寫,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貪婪和吝嗇是相輔相成的,吝嗇鬼們聚斂財富時都是貪婪,在使用財富時都是吝嗇。象其他吝嗇鬼一樣,葛朗台既貪婪成癖,又吝嗇成鬼。
但巴爾扎克畢竟是大手筆,他筆下的葛朗台作為吝嗇鬼的典型性是"執著狂",尤其是一個"狂"字,高度概括了葛朗台的個性特徵。中學生欣賞這個人物形象時,只有抓住"狂"字這把鑰匙,才能深刻領會其典型性。過了七十六歲的葛朗台老頭在看到女兒把玩自己的定情之物金梳妝匣時,竟"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一個"縱"和一個"撲"字將老葛朗台貪婪到發狂的形象活化到紙上。當獨生女聲明匣子是情人寄存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撲過去想搶回時,老頭竟"使勁一推,歐也妮便倒在母親床上。"梳妝匣上鑲嵌的金子異化了父女之情,使吝嗇鬼發狂。但搶奪女兒的情物梳妝匣把太太氣得暈死過去的現實使葛朗台從癲狂的漩渦中跳出,變得異常清醒,"孩子,咱們別為一個匣子生氣啦,拿去吧",老箍桶匠馬上把匣子扔到床上,並且到自己的密室拿一把金路易來也摔在床上,聲稱是送給歐也妮的。葛朗台的"大方",搞得太太和女兒面面相覷,莫名其妙。其中的隱秘只有吝嗇鬼自己清楚。為一隻梳妝匣氣死了太太,女兒按律將繼承家庭財產的一半,那等於要了葛朗台的命,狡詐的葛朗台知道以小失大劃不來,便百般討好自己的女兒,甚至常在她面前哆嗦,裝模作樣,以親情為誘餌,騙女兒放棄對亡母財產的繼承權,並且常利用女兒對情人的特有感情佔便宜。這些都表現了吝嗇鬼個性的另一個側面——"狡詐"。但葛朗台畢竟是拜金狂。當他到彌留之際,生命力退守在眼睛裡時,他能夠睜開眼時,竟幾小時地用眼睛盯著金子,臉上的表情彷彿進了極樂世界。當神甫把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邊,給他親吻基督的聖像,為他做臨終法事時,他竟做了一個駭人的姿勢,想把金十字架抓到手裡,這最後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臨終對女兒的遺言是"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到那邊來向我交帳。"一生瘋狂地追求金錢,佔有金錢,最後被金錢所累時仍竭力呼喚著金錢而走向墳墓,金錢已經使他異化成鬼,一個瘋狂狡詐的吝嗇鬼。
中學生欣賞這一典型形象時,只有抓住其性格特徵——癲狂和狡詐,才能深刻理解其典型意義。
象莎士比亞和巴爾扎克一樣,俄國文學大師果戈理在他的名著《死魂靈》中也塑造了一個吝嗇鬼形象——潑留希金。中學語文教材選文就定名為《潑留希金》。
作為吝嗇鬼,夏洛克和葛朗台雖個性不同,但都有貪婪吝嗇的共性,都是處心積慮地聚斂財富的資產階級代表。而果戈里筆下的潑留希金則是俄國沒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國封建社會行將滅亡的縮影。雖然貪婪吝嗇三者如一,但腐朽沒落則是潑留希金的個性。他實為富豪卻形似乞丐,這個地主蓄有一千以上的死魂靈,要尋出第二個在他的倉庫里有這么多的麥子麥粉和農產物,在堆房燥房和棧房裡也充塞著尼絨和麻布、生熟羊皮、干魚以及各種蔬菜和果子的人來就不大容易,然而他本人的吃穿用度卻極端寒傖。衣服很象一件婦人的家常衫子,且沾滿了麵粉,後背還有一個大窟窿。頭上戴的帽子,正如村婦所戴的,頸子上也圍著一種莫名其妙的東西,是舊襪子?腰帶還是綳帶?不能斷定。但決不是圍巾。他的住室,如果沒有桌子上的一頂破舊睡帽作證,是誰也不相信這房子里住著活人的。他的屋子裡放著"一個裝些紅色液體,內浮三個蒼蠅,上蓋一張信紙的酒杯......一把發黃的牙刷,大約還在法國人攻入莫斯科之前,它的主人曾經刷過牙的"。潑留希金雖家存萬貫,但對自己尚且如此吝嗇。對他人就可想而知了。女兒成婚,他只送一樣禮物——詛咒;兒子從部隊來信討錢做衣服也碰了一鼻子灰,除了送他一些詛咒外,從此與兒子不再相關,而且連他的死活也毫不在意。他的糧堆和草堆都變成了真正的糞堆,只差還沒人在這上面種白菜;地窖里的麵粉硬得象石頭一樣,只好用斧頭壁下來......潑留希金已經不大明白自己有些什麼了,然而他還沒有夠,每天每天聚斂財富,而且經他走過的路,就用不著打掃,甚至偷別人的東西。這就是潑留希金的所作所為。
欣賞這個人物,首先抓住他的腐朽沒落的本質特徵和他對自己吝嗇之極的個性,才能充分認識作者塑造這個形象的社會意義。
總上所述,高中語文教材所選的三個吝嗇鬼形象,其共性都是斂財時的貪婪和用財時的吝嗇,但貪吝的特徵卻各不相同。夏洛克和葛朗台雖都屬於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但前者是高利貸者,後者是資產階級暴發戶;前者貪吝得陰險兇殘,後者貪吝得狡詐癲狂。而潑留希金則是俄國腐朽沒落的地主階級的典型,與前兩個不同的是他竟對自己極端吝嗇,以致形似乞丐而實為巨富。這三個人,金錢都將他們異化成鬼,成了金錢的奴隸。
莫里哀是十七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喜劇大師,他的創作對一切不合理性的社會導惡現象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吝嗇鬼》一劇的情節從古羅馬作家普勞圖斯的《一壇金子》脫胎而來 。主人公阿巴貢是個典型的守財奴、吝嗇鬼。他愛財如命,吝嗇成癖。他不僅對僕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餓著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餓得睡不著覺,便去馬棚偷吃蕎麥。他不顧兒女各有自己鍾情的對象,執意要兒子聚有錢的寡婦,要女兒嫁有錢的老爺。當他處心積慮掩埋在花園里的錢被人取走後,他呼天搶地,痛不欲生,活畫出一個視錢如命的守財奴形象。
莫里哀擅長塑造概括性很強的藝術形象。阿巴貢幾乎成了吝嗇的代名詞。莫里哀筆下的人物性格鮮明,但稍嫌單薄,近於批評家所說的"扁形人物"。莫里哀的喜劇大多遵循古典主義的"三一律"原則,沖突集中,結構嚴謹。莫里哀常用"鬧劇"手法來營造喜劇氣氛,增強喜劇的諷刺效果。
高中生欣賞這些世界名著,要學會比較欣賞法,把他們放在一起閱讀,既認識其貪吝的共性,又分辯其個性,從而完整深刻地領會名著的社會意義,逐漸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2. 請推薦幾個短篇小說,最好是名作家的,謝謝!
魯迅《阿Q正傳》、《狂人日記》、《傷逝》、《在酒樓上》、《祝福》
葉紹鈞《潘先生在難中》
冰心《超人》
郁達夫《沉淪》、《遲桂花》、《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
廬隱《海濱故人》
王魯彥《黃金》
台靜農《拜堂》
廢名《竹林的故事》、《橋》、《莫須有先生傳》
許地山《綴網勞蛛》、《落花生》、《春桃》
茅盾《春蠶》、《林家鋪子》
巴金《滅亡》、《霧》、《雨》、《電》
老舍《駱駝祥子》、《斷魂槍》、《月牙兒》
沈從文《邊城》、《丈夫》、《八駿圖》、《長河》、《蕭蕭》
柔石《二月》、《為奴隸的母親》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
張天翼《華威先生》、《包氏父子》
沙汀《在其香居茶館里》
艾蕪《山峽中》
蕭紅《生死場》、《呼蘭河傳》
穆時英《夜總會里的五個人》
施蟄存《梅雨之夕》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
孫犁《荷花澱》
李季《王貴與李香香》
3. 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俄國的契訶夫和傑克·倫敦有什麼相同
整體相同之處:
都是世界級的短篇小說名家,以卓越的短篇小說聞名於世。其中莫泊桑與契訶夫是三大小說巨匠。他們都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社會情況。
作品風格相同之處:
好像幾乎沒有。莫泊桑與歐亨利善於反映底層人物的悲慘境遇,但是後者更傾向於黑色幽默與技巧(因而評價沒有前者高),而傑克倫敦善於寫「超人」,(就是意志極其堅強的人,包括海狼拉森,李維拉,馬丁耶登等等)總體上說他們都是現實主義作家,但俄國的契訶夫和傑克·倫敦更傾向於自然主義。
4. 經典短篇小說 名家
我最近在看《醜陋的中國》 柏楊的 是柏楊的雜文集 他寫的不錯 你可以去看下
《讀者》《格言》上的很多文章也都不錯 短篇的 你可以去買本來看看
5. 求名家經典短篇小說
強烈推薦你看魯迅的小說。說實話,除了魯迅的《野草》,他的其他雜文我是素來不喜的,但是他的小說真的是寫得非常好,內行可以看門道,外行可以看熱鬧,總之是老少咸宜。魯迅先生本身寫的小說不多,但是我覺得質量很高。後人多說魯迅的雜文針貶時弊,因為他的雜文之故,後人多不說起他的小說了,但是實際上他的小說在文筆,思想上都是很高超的,也是可以跨越了歷史的,他的雜文有許多內容你要是不知道時代背景便不可讀,但是小說不同,都是些內心之詞,穿越了時空。
《故鄉》《社戲》《狂人日記》《祝福》《葯》這都是初高中時學過的。
另外我本人最喜歡的是《傷逝》,很好看。
《吶喊》《彷徨》兩個小說集,你卻自己找來看看吧。
6. 巴金的短篇小說
短篇小說集
1、《英雄的故事》,1953
2、《明珠和玉姬》,1957,少年兒童出版社
3、《復仇》,1931,新中國書局
4、《光明》,1932,新中國書局
5、《電椅》,1933,新中國書局
6、《抹布》,1933,北平星雲堂書店
7、《將軍》,1934,生活書局
8、《神·鬼·人》,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9、《沉落》(又名《淪落》),1936,商務印書館
10、《發的故事》,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11、《雷》,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12、《還魂草》,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13、《小人小事》,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14、《豬與雞》,1959,作家出版社
15、《李大海》,1961,作家出版社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男,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中國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同時也被譽為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
作品久被翻譯成各國文字,1949年之後再無長篇小說面世。妻子蕭珊,1944年5月結婚。1983年3月起,巴金連續五次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任職直到去世為止。
(6)短篇小說名家擴展閱讀:
主題思想
一、真善思想
巴金文學思想的核心為:真與善。這兩點之間,「真」是巴金文學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學思想的基點,是價值。巴金文學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絕對自由追求的價值觀,這主要得益於他早期所接觸的無政府主義思想。
無政府主義思想提倡個體之間的自助關系,關注個體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處女作的《滅亡》則把他反專制的憎和對人類的愛的這兩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後的《家》則更為直接的體現了他對限制個人自由的封建的主義的無情的控訴。
後期,《火》《第四病室》《憩園》《寒夜》,都體現了對40年代中國社會黑暗的揭露與批判。《火》對抗戰的直接描寫,《第四病室》對社會底層黑暗的揭露,《憩園》對不平等社會的反思,《寒夜》對社會黑暗的控訴。
到了晚期的巴金對於「善」的思考則更加帶有更明確的社會內涵,這個內涵,主要是通過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來體現,即反對文化專制、反對長官意志、反對粉飾現實、懺悔自己精神上的軟弱,認為整個民族都應該懺悔和反思。於是他也響亮地提出,要建立文革博物館 。
二、批判封建
巴金的封建批判思想主要體現在對封建家庭的批判。在《家》中,巴金把封建家庭看作是黑暗專制的王國,又把高老太爺一類的家長視為「封建統治的君主」,很顯然,他是明確地把「家」與「國」、「家長」和「國君「對應地聯系在一起了,就是說,他己看清了中國封建社會里「國」與「家」的同質結構關系。
所謂君君巨臣父父子子的上下尊卑的等級關系,就是這一同質結構的最好說明。在這個意義上,完全可以說國是擴大了的家,家是縮小了的國。不論在家還是在國,所實行的都是專制的家族統治,人處其中,受到同質結構關系的約制,使人性扭曲,個性不得張揚和發展。
所以,巴金「禮教的監牢」和「狹的籠」這些家的喻象也是指向封建國家的,他所創作的家庭小說是對整個家族制度進行批判的
7. 歐亨利簡介,歐亨利短篇小說有哪些,名人故事
歐·亨利(O.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又譯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國短篇小說家、美國現代短篇小說創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最後一片葉子》、《二十年後》等。
1862年9月11日,歐·亨利生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格林斯伯勒,曾當過銀行職員、葯劑師等。1896年2月,歐·亨利因受到盜用公款的指控入獄,後逃亡宏都拉斯。1898年再次入獄,期間開始發表作品。1902年,歐·亨利移居紐約,成為職業作家。1910年6月5日,歐·亨利因肝硬化在美國紐約去世。歐·亨利與契訶夫和莫泊桑並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的作品有「美國生活的網路全書」之譽。 [1-2]
中文名 歐·亨利(威廉·西德尼·波特)
外文名 O.Henry、William Sidney Porter(後用 William Sydney Porter)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格林斯伯勒
出生日期 1862年9月11日
逝世日期 1910年6月5日
職 業 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主要成就 美國現代短篇小說創始人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
《哈格里弗斯的兩面性》 短篇小說 1902
《改過自新》 短篇小說 1903
《警察與贊美詩》 短篇小說 1904
《白菜與國王》 小說集 1904
《麥琪的禮物》 短篇小說 1905
《四百萬》 小說集 1906
《藝術良心》 短篇小說 1907
《城市之聲》 短篇小說集 1908
《最後一片葉子》 短篇小說 1908
《命運之路》短篇小說集 1909
《紅毛酋長的贖金》 短篇小說 1910
8. 世界文學史上四大短篇小說巨匠都是誰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有以下三人:
(1)莫泊桑
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1880年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羊脂球》,此後陸續寫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小說,博得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贊譽。他的創作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紀(1)莫泊桑
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1880年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羊脂球》,此後陸續寫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小說,博得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贊譽。他的創作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法國社會現實,無情地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丑惡,對下層社會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說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布局謀篇別具匠心。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等,長篇小說《一生》、《俊友》(又譯做《漂亮的朋友》等。
(2)契可夫
十世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短篇小說藝術大師。他的早期合作諷刺和揭露了俄國社會官場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惡面目,寫得諧趣橫生,發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創作了既幽默又富於悲劇的短篇小說,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變色龍》、《苦惱》、《萬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3)歐.亨利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現實主義著名作家。曾被誣告罪入獄三年。後遷居紐約,專事寫作,他幾乎每周寫一篇短篇小說,供報刊發表。他一生創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對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虛偽的道德給予揭露和諷刺。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白菜與皇帝》,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等。後半期的法國社會現實,無情地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丑惡,對下層社會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說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布局謀篇別具匠心。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等,長篇小說《一生》、《俊友》(又譯做《漂亮的朋友》等。
而能被稱為「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只有莫泊桑。
4、馬克吐溫(Mark Twain l835~1910)美國作家
本名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
馬克·吐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
早期作品短篇小說《竟選州長》(1870)、《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詼諧 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
中期作品,如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 與華納合寫)、代表作長篇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等,則以深 沉、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於美國的投機、拜金狂熱,及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與慘無人道的種 族歧視。
19世紀末,隨著美國進入帝國主義發展階段, 馬克·吐溫一些游記、雜文、政論,如《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1900)、《神秘來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義也逐漸減弱,而絕望神秘情緒則有所伸長。
9. 名人的著名短篇小說或代表作品
以下是我認為經典的中短篇小說,一般也是很著名的
俄國 屠格涅夫的《木木》《獵人筆記》
托爾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
契訶夫《變色龍》《套中人》《苦惱》《姚內奇》
左琴科的諷刺短篇
德國,奧地利,瑞士
霍夫曼《克雷斯佩爾顧問》
施篤姆《茵夢湖》《木偶戲子波勒》《遲開的薔薇》
卡夫卡《變形記》《在流放地》《判決》
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人類群星閃耀時》
迪倫馬特《隧道》
英國 高爾斯華綏 《品質》
法國 梅里美《費德里哥》《馬鐵奧.法爾科內》《雙重誤》
都德《最後一課》《此房出售》《柏林之圍》
莫泊桑《羊脂球》《小步舞》
美國 愛倫坡《厄舍老屋的倒塌》
馬克.吐溫《競選州長》《百萬英鎊》
傑克.倫敦《一塊牛排》
歐亨利《警察與贊美詩》《最後一片藤葉》《紅毛酋長的贖金》《帶傢具出租的房間》
華頓 《伊坦.弗洛美》
海明威 《乞力馬扎羅的雪》《老人與海》
福克納 《給艾米莉的一朵玫瑰》
義大利 皮藍德婁《西西里檸檬》
日本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竹林中》《地獄變》《橘子》
星新一的短篇選
印度 普列姆昌德 《打嘎兒》《地主的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