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外國短篇小說文本分析

外國短篇小說文本分析

發布時間: 2022-04-17 17:25:32

① hi~請問你有《外國現代經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pdf嗎~能求一份嗎[email protected]不勝感激

外國現代經典短篇小說文本的分析。

② 初中畢業了

高中生推薦書目(持續更新):
文化論著
《莊子今注今譯》(全三冊),陳鼓應,中華書局,1983年第1版
《老子譯注及評介》,陳鼓應,中華書局,1984年5月第1版
《論語新解》,錢穆,三聯書店,2005年3月第2版
《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撰,張偽之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人間詞話》,王國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美學散步》,宗白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菊與刀——日本文化的類型》,【美】魯思·本尼迪克特,商務印書館,1990年6月第1版
《理想國》,【古希臘】柏拉圖,商務印書館,1986年8月第1版
《小說門》,曹文軒,作家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
《從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紀的小說和小說家》,吳曉東,三聯書店,2003年8月第1版
《中國現當代文學名篇十五講》,陳思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魯迅作品十五講》,錢理群,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外國經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劉俐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萬曆十五年》,黃仁宇,中華書局,2007年1月
詩詞入門
《唐宋詞十七講》,葉嘉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註:此書與唐五代、北宋、南宋名家詞選講內容有較多重復)
《唐五代名家詞選講》,葉嘉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北宋名家詞選講》,葉嘉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南宋名家詞選講》,葉嘉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清代名家詞選講》,葉嘉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葉嘉瑩,中華書局,2007年1月第1版
(註:此書中講阮籍、陶淵明詩部分與以下兩書有較多重復)
《葉嘉瑩說阮籍詠懷詩》,葉嘉瑩,中華書局
《葉嘉瑩說陶淵明飲酒及擬古詩》,葉嘉瑩,中華書局
《葉嘉瑩說初盛唐詩》,葉嘉瑩,中華書局
《葉嘉瑩說中晚唐詩》,葉嘉瑩,中華書局
《葉嘉瑩說杜甫詩》,葉嘉瑩,中華書局
文學作品:
《紅樓夢》、《魯迅小說全集》、《傾城之戀》(張愛玲)、《廢名小說》(廢名)、《活著》(余華)、《平凡的世界》(路遙)、《喧嘩與騷動》(威廉·福克納)、《城堡》(卡夫卡)、《百年孤獨》、《安娜·卡列尼娜》、《罪與罰》、《卡拉馬佐夫兄弟》(陀斯妥耶夫斯基)、《老人與海》、「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朱生豪譯本)、《雪國·古都》(川端康成)、《吉檀迦利》(泰戈爾)、二十世紀外國短篇小說經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顧城、海子、周作人(散文)、《圍城》(錢鍾書)

③ 求《外國經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PDF版~ 劉俐俐的~

④ 求歐亨利短篇小說2篇賞析 每篇300字就好 謝謝啦~~

1《麥琪的禮物》賞析

美國著名作家歐•亨利在《麥琪的禮物》這篇小說中,用他筆調幽默又帶有淡淡哀傷的藝術語言講述了一個「沒有曲折、不足為奇的故事」。以聖誕前夜饋贈禮物如此平常的題材創構的小說,在西方文壇並非罕見,其中也不乏精心之作,而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獨自絕響,成為這類題材的傑作,確實是令人深思的。
從內容上看。全篇以饋贈聖誕禮物為中心線,寫了美國一對貧窮而恩愛的夫婦。這個家庭的主婦為了節省每個銅子兒,不得不「每次一個、兩個向雜貨鋪、菜販和肉店老闆那兒死乞白賴地硬扣下來。
歐•亨利的短篇常以他獨具風格的感傷筆調和詼諧輕快的筆鋒,去刻畫人物和鋪展情節,使筆下的形象富有立體感,並給人以不盡的余韻。《麥琪的禮物》正是這個藝術特色的代表作。裁剪精到的構思,對話般親切的語言,微帶憂郁的情調,使這個短篇在縷縷情感的光束中顯露出豐厚的內涵,激發讀者對愛情、金錢的價值的思考。作家細致地寫德拉無錢為丈夫買禮物的焦灼心情,寫德拉的美發,甚至寫德拉上街賣發和買表鏈的全過程,卻惜墨如金地避開了吉姆賣金錶買發梳的經過。作家可以細致地描寫吉姆回家後德拉擔心失去美發會傷害吉姆的愛所作的一連串解釋,卻在吉姆講完賣金錶事之後戛然然止住全文。時而細致入微,時而寥寥數筆,讀者仍能從那些不著文字之處領悟作家的弦外之音。這種寄實於虛,並兼用暗示和略寫的手法,是《麥琪的禮物》所獨具的。

2 《愛的犧牲》賞析

《愛的犧牲》是典型的歐.亨利式的小說,講述了一對追逐藝術的年青藝術家夫婦,離鄉背井到紐約去深造,卻因家境貧困難以伸展抱復。於是妻子為了生計寧願犧牲自己,中斷學琴去教音樂,「我一面教授,一面也能學一些」,而且仍然和音樂在一起。同時展現了19世紀美國草根階層生活的無奈與艱辛。

作者運用漫畫般的筆觸,勾勒出數位特色鮮明的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讀完這篇小說,我認為喬□拉雷畢失去了兩樣值得自豪的東西,換來的卻是不再對對方有用的裝飾品,他們美好的願望就這樣落空了,命運對於這對恩愛夫妻是這樣苛刻。這一結局是我們始料不及的。因為作者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把最緊要的東西包藏著,引而不發,到結束時,才和盤托出,不僅出奇制勝,令人拍案,還使前面的情節翻出新穎的意義,給人留下持久而深刻的回味。嚴酷的生活使他們都放棄了藝術,但他們相互的愛卻感人至深。歐.亨利以輕松、幽默的語言和沉甸甸的故事,揭示了「愛」的偉大力量。

⑤ 劉俐俐的學術簡介

【國內外講學】2012年:應肇慶學院文學院邀請,於2012年4月28日在該校作「『重讀』文學經典的理論與方法」的學術演講。應暨南大學邀請,做客百年暨南文化素質教育講堂第143期,於2012年6月13日在該校作「『重說』故事與文學研究新視野」的學術演講。應廣州大學文學院邀請,於2012年6月13日在該校作「『重說』故事與文學研究新視野」的學術演講。應蘭州大學文學院邀請,於2012年9月28日在該校作「『重說』故事與文學研究新視野」的學術演講。2011年:由德國弗里茨蒂森基金會(Firitz-Thyssen-Foundation)的資助,並由波恩大學中國文史哲系(Abt. Sprache & Geschichte Chinas)邀請,於2011年5月24-7月22日,在該校進行研究工作。接受澳門大學中文系邀請,從2011年8月15--2012年6月15日以訪問教授身份在該系講學。2010年:應澳門大學邀請,於2010年9月26-29在該校中文系訪問並作學術演講《「重讀」文學經典》。2009年:應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邀請,於2009年3月31日在該校文史哲研究院大樓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會議室作「文本分析的理論與實踐」的演講。應廣東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文學院邀請,於2009年4月13日在該校作「文學理論知識生產與文本分析」的演講。2008年: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邀請,於2008年5月8日-12日在該系學術訪問並演講。應暨南大學暨南百年學術大講堂邀請,於2008年5月14日在該校作「在公共空間中約見文學經典」的演講。應中山大學文藝學邀請,於2008年5月13日在該校作「文本分析的理論與實踐」的演講。應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邀請,於2008年11月28日在該校作「文本分析的理論與實踐」的演講。應貴州民族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邀請,於2008年12月1日在該校作「文本分析的理論與實踐」的演講。應河北大學文學院邀請,於2008年11月7日在該校作「文本分析的理論與實踐」的演講。應吉林大學文學院邀請,於2008年11月21日在該校作「文學經典與文本分析」的演講。2008年之前:曾經應蘭州大學、深圳大學、湖南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南大學、河北師范大學、西北大學、西北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的文學院邀請前往講學。應台灣師范大學、台灣大學邀請,2007年3月——5月,前往訪問講學,在台期間,還應台灣成功大學、東吳大學、華梵大學、靜宜大學、元智大學邀訪問講學。【學術專著】《文學「如何」:理論與方法》,獨立完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版《中國現代經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獨立完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版<<外國經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獨立完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版<<新時期小說人物論>>,獨立完成,敦煌文藝出版社1993年出版<<理論視野中的作家張俊彪>>,獨立完成,花城出版社1994年出版<<新文學與鄉土中國>>,合作完成,本人排名第二,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頹敗與拯救>>,獨立完成,華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隱秘的歷史河流》獨立完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談笑之中說邏輯>>(譯著)二人合作完成,本人排名第一,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學術論文】2013年:《說書體小說中「故事」的人文關懷與敘事策略——以馮夢龍的《滕大尹鬼斷家私》為中心》,《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3年2期2012年:《漢語散文藝術價值形成機制與語文教學——以《歷代散文選》為中心》,收入《國語文教學理論與務實的多元探索》,台灣五南出版社2012年1月版《後現代視野與文學經典問題域的新問題》,南京社會科學2012年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07期摘編約4000字,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2年7期復印)《張愛玲隱喻性小說藝術與中國文學傳統》,清華大學學報2012年5期2011年:《我的學術選擇及反思》,粵海風2011年2期《從我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系列故事敘事看其介於口頭藝術和作家文學之間的特性——以凌濛初的《神偷寄興一枝梅 俠盜慣行三昧戲》為例 》,文學與文化2011年2期 2010年:《大歷史觀與歷史文化散文的價值》,當代作家評論2010年2期《文學人類學寫作的性質與作為》,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1期《「美人之美」為宗旨的民族文學理論與方法的幾個論域》,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1期《敘事探究與文學經典研究》,文藝報2010年3月19日2版《傳統文化的智慧與我國白話小說的敘事藝術——以李漁《合影樓》為例》,南開學報2010年5期2009年:《從西方敘事學的「多敘法」看唐傳奇的藝術機制——以沈既濟的《任氏傳》為例》,文學與文化第10輯《「美人之美」:多民族文化的戰略選擇》,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9年5期《比較視野中的唐傳奇敘事學分析——以韋瓘《周秦行記》文本分析為中心》,南開學報2009年5期《漢語寫作如何造就了少數民族的優秀作品——以鄂溫克族作家烏熱爾圖的作品為例》,學術研究2009年4期《唐傳奇《古鏡記》的敘事學分析》,蘭州大學學報2009年4期《建設當代意義的民族文學理論——我國民族文學理論與方法的歷史、現狀與前瞻》,社會科學報2009年8月6日,第5版,改版第376期(總1176期)2008年:《關於文學「如何」的文學理論》,文學評論2008年4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8年11期復印《論文學作品的文本分析》,收入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編輯《文化與詩學》(第六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版《經典文學作品文本分析的性質、地位、路徑和意義》,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3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8年9期復印2007年:《中國現代短篇小說與歷史文化典籍運用》,南開學報2007年5期《日記何以成為小說——以施蟄存《上元燈》文本分析為例》,西北大學學報2007年3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7年10期復印《多層敘述的藝術魅力與「幸福」話題的當代延伸——巴金《復仇》藝術價值構成機制》,中州學刊2007年2期2006年:《論中國現代短篇小說經典文本分析的理論視點》,學術研究2006年11期《「不傳!不傳!」的魅力與「最後一個」的闡釋空間——老舍《斷魂槍》的文本分析》,民族文學研究2006年4期《學術生命在本科生教學中閃爍與延伸》,中國大學教學2006年10期《《女人成為流通物與文學意味的產生——柔石《為奴隸的母親》藝術價值構成探尋》,甘肅社會科學2006年5期《今天怎樣閱讀趙樹理的小說——趙樹理《催糧差》的文本分析》,山西大學學報2006年2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2006年8期復印《李健吾評價《九十九度中》「最富有現代性」的原因探析》,內蒙古大學學報2006年4期《永遠的故鄉與魯迅的返鄉之路—— 魯迅《故鄉》的文本分析》,中南大學學報2006年1期2005年:《夢醒時分的闡釋空間——白先勇《游園驚夢》藝術價值機制研究》,鄭州大學學報2005年6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2006年3期復印《論西方新敘事理論文本批評方法論意義》,陝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4期《一個有價值的邏輯起點——文學文本多層次結構問題》,南開學報,2005年2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中》2005年9期復印《西方文學感受研究略論》,蘭州大學學報2005年2期《論整體觀照中的文學閱讀》,學術研究2005年10期《民族文學與文學性問題》,民族文學研究2005年2期2004年:《跨學科視野中的文本批評學構想》原載《學術研究》2004年3期《敘事性文本批評:層次遞進現象及其意義》,原載《學術研究》2004年10期《假設命題式批評與「難以解釋的符號」》,原載《內蒙古大學學報》2004年3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4年7期復印《網路文學對文學批評理論的挑戰》,原載《蘭州大學學報》2004年5期《艾羅斯特拉特:跳出人類來審視人類的範本》,原載《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2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004年2期復印《聚焦於文本的愉悅》,原載《東方叢刊》2004年2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4年10期復印2003年:《歷史觀:中國文學批評的重要視角與方法》,原載《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4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3年10期復印《《厄歇爾府的倒塌》的現代闡釋》,原載《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4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11期復印《心裡展開的故事與人的痛苦——哈代《彼特利克夫人》解讀》,原載《外國文學》2003年5期《社會學方法在文本研究中的廣闊空間——以戈德曼的社會學方法為個案》,原載《南開學報》2003年6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4年1期復印《知識分子身份認同與藝術描寫的空間》,原載《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4期「冬之卷」。2002年:《文學中身份印痕的復雜與魅力》,原載《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2年5期復印《在魔鬼和拉比之間,該聽誰的話?——讀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的《傻瓜吉姆佩爾》》,原載《名作欣賞》2002年3期《論建立當代意識的散文批評視野》,原載《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3期《走近人道精神的民族文學中的文化身份意識》,原載《民族研究》2002年4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2年12期復印《追求與探索——讀《意義闡釋》》,原載《書屋》2002年10期2001年:《90年代中國文學:自我認同的尷尬與出路》,原載《甘肅社會科學》2001年1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2001年7期復印《論薩義德〈東方學〉的文藝學方法論意義》,原載《東方叢刊》2001年1輯《傳統在全球化中的意義》,原載《人民論壇》2001年3期《從歧途到正途:中國後殖民批評的價值何在?》,原載《南開學報》,2001年3期,上海《戲劇藝術》2001年第4期作文摘。《攝影文學的互文性與闡釋空間》,原載《文藝報》2001年10月26日《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影視藝術》2001年6期復印2000年:《後殖民語境中的當代民族文學問題思考》,原載《南開學報》2000年1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0年8期復印《書寫他者的困境與批評的失語》,原載《文藝爭鳴》2000年4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2000年11期復印2000年以前:<<老舍小說對當代文學的參照意義>>,原載<<天津大學學報>>1999年1期(創刊號)<<在認識的深化中逐步實現高質量的教學--關於《文學概論》課程的思考和探》,原載<<西北高等教育>>1998年4期<<走向自覺:90年代中國小說的可能和必然>>,原載<<甘肅社會科學>>1998年1期 (<<人民日報>>1998年2月20日作了論點摘編)<<真正的詩人:追求生活溶解在心靈中的秘密>>,原載<<民族文學研究>>1998年1期<<對歷史獨具特色的審視>>,原載<<小說評論>>1998年2期<<民間之於新詩:新詩的思考>>,原載<<蘭州學刊>>1998年3期<<侏儒的拳擊與西北文學>>,原載<<文學自由談>>1998年5期<<論近年來小說創作中對知識分子的審美情感和藝術表現模式的演變>>,原載<<天津社會科學>>1998年6期(<<新華文摘>>1999年4期論點摘編)<<消逝於小說深處>>,原載<<小說評論>>1997年1期<<論小說與媚俗>>,原載<<蘭州大學學報>>1997年2期<<我們和小說--對小說的追問>>,原載<<小說評論>>1997年5期<<西部的人文體驗和藝術表現>>,原載<<中國作家>>1997年4期<<真實的現代感受>>,原載<<文藝報>>1997年12月25日<<人與歷史的復雜纏繞>>,原載<<文藝報>>1998年12月3日<<世紀之交的中國小說藝術精神>>,原載<<蘭州大學學報>>1996年1期<<流浪漢小說:由浪漫到深沉>>,原載<<小說評論>>1996年2期<<走向形式的西部人文情感>>,原載<<文學評論>>1996年4期<<論小說作家的創作間歇>>,原載<<甘肅社會科學>>1995年4期<<近年小說創作與發展的文藝學思考二題>>,<<蘭州大學學報>>1994年4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5年2期復印<<新時期小說人物的社會心理學考察>>, 原載<<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6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1995年1期復印<<崇高與悲壯的藝術世界>>,原載<<小說評論>>1994年1期<<新時期小說人物的倫理道德考察>>,原載<<煙台大學學報>>1993年1期<<西部小說作家的審美情感與現代意識>>,原載<<蘭州大學學報>>1993年2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1993年6期復印。<<關於文化形態小說的話題>>,原載<<甘肅社會科學>>1993年5期<<新時期小說人物形態的考論>>,原載<<蘭州大學學報>>1990年4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1990年12期復印<<新時期小說人物的美學特徵考察>>,原載<<蘭州大學學報>>1991年4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1992年1期復印<<新時期小說人物的文化學考察>>,原載<<甘肅社會科學>>1991年3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1991年10期復印<<我們向小說要求什麼>>,原載<<河北文學>>1992年2期<<楊絳散文的獨特視角>>,原載<<文論月刊>>1991年3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1991年6期復印<<新時期小說觀念演變的思考>>,原載<<飛天>>1991年4期<<柏原的小說世界與西部文學>>,原載<<小說評論>>1991年6期<<西部漢子形象及其思考>>,原載<<綠洲>>1992年5期《彌散於文學創作中的歷史觀問題》,原載《蘭州大學學報》1999年3期《文藝理論:應答當代文學的挑戰與出路》,原載《文藝報》1999年9月21日《知識分子題材小說中悄悄變動著的歷史觀》,原載《甘肅社會科學》1999年1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1999年9期復印《精深博涉的研究--讀莫芝宜佳的《管錐編與杜詩新解》》,原載《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獲獎情況】1、專著<<新時期小說人物論>>曾先後獲多項省部級獎,主要有: 1993年度獲蘭州大學世川良一優秀青年教師基金青年教師獎甘肅省高校1992--199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甘肅省政府第四屆社會科學最高獎三等獎(1995年)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五屆優秀成果獎(1996年)2、專著<<理論視野中的作家張俊彪>>曾先後獲多項獎勵甘肅省高校1994--199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甘肅省政府第五屆社會科學最高獎三等獎(1997年)3、論文<<真正的詩人:追求生活溶解在心靈中的秘密>>1998年獲第四屆全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優秀評論獎4、1997年獲甘肅省優秀青年教師成材獎5、2001年獲南開大學優秀教師貳等獎6、論文《攝影文學的「互文性」與闡釋空間》2002年獲冰心攝影文學獎7、專著《隱秘的歷史河流》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第九屆優秀成果獎8、專著《隱秘的歷史河流》獲天津市第九屆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4年)9、2009年12月「文學研究的原則與方法」精品課程建設與實踐,獲得南開大學2009年度研究生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0、2009年5月論文《學術生命在本科教學中閃爍與延伸》,獲得天津市高等教育學會優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獎11、論文《關於文學「如何」的文學理論》,獲天津市第十二屆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10年)【承擔研究課題】1、1996年承擔題為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看甘肅小說創作的現狀與發展的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已經結項。標志性成果為發表於《文學評論》等刊物的系列論文。2、1997年開始承擔題為當前文學創作與批評中的歷史觀問題的國家社科基金規劃項目,已經結項。標志性成果為學術專著《隱秘的歷史河流》。3、2001年6月開始承擔題為小說的文本分析的南開大學校內教材項目,最終成果是題為《外國經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的專著,已經出版。4、2002年1月開始承擔題為文學研究方法的相通與轉換研究的天津市社科規劃項目,已經完成並結項。5、2003年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博士點基金項目,題目是《敘事性文本研究中社會文化內涵與文學性關系的新拓展》,已經完成並結項。6、2006年獲得南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資助項目,題目是《中國當代民族文學經典文本研究》,已經完成並結項。7、2006年作為主持人獲得南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亞洲研究青年論壇資助項目「文學經典的當代理解與價值」,已經成功舉行並且結項。8、2006年獲得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中國現代文學經典的當代讀法研究」,已經完成並結項。9、2012年9月獲得韓國高等教育財團、南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資助課題「張愛玲研究的若干當代文學理論問題」,在研。10、2012年10月獲得天津市2012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立項資助課題「張愛玲小說藝術與中國文學傳統」,在研。

⑥ 求劉俐俐《經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中國卷和外國卷的txt或doc格式的電子書,有關文學評論也照收

http://pan..com/s/1hslbtC4

⑦ 女性小說中的女性命運(悲劇或幸福)要有文本分析的外國中國都可

《穆斯林的葬禮》霍達,中國作家
我前幾天剛看完,要是說文本分析的話,就是寫了兩代人的故事吧,寫了新中國之後那些年回族人民在北京的生活,上一代人的恩怨,造就了新月——樂觀向上、美麗聰慧的女孩子的悲劇。其中有最純潔的夢想、最凄美的愛情、最痛楚的命運。
推薦你看一下吧,真的很好。

《卡門》梅里美,法國現實主義作家
是一部短篇小說,我大概幾個小時就看完了,寫的是生性無拘無束的吉卜賽女郎卡門走私的經歷。其中有幾段感情波折,最後卡門被約瑟殺死。
我挺喜歡卡門那種性格,豪放,追求自由,有話直說(但是她愛騙人)
有時間看一下吧,挺短的

《簡愛》夏洛蒂·勃朗特,英國作家
這個應該很熟悉了吧 = = 什麼學生必讀書目,是一部有自傳色彩的小說
至於女性自尊、堅強之類的話我就不說了,我說一下我的看法
我覺得簡·愛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比如她在孤兒院時學了很多東西,比如法語,再後來都派上用場了,這也說明一個人在什麼時候都要努力,因為你不會知道此時的一個無心之舉會對未來產生多大的影響。
《簡·愛》的結局我是很喜歡的,因為如果是以往看過的中國小說中,總是愛情中的一個人得了疾病、殘疾之類的,就會為了另一個人而放棄,希望對方找到一個更好的人。但是這里的羅切斯特不一樣,他知道簡深愛著他,他也愛著簡,所以沒有那麼多愚蠢的廢話,兩個人就是在一起了。最打動我的地方就是羅切斯特對著天空喊了三聲「簡」,而遠在哥哥家的簡卻彷彿聽到了這吶喊,去找羅切斯特,看到他雙目失明的樣子,那段描寫真的很打動人,是任何電影都演不出來的。

我沒在網路上復制小說簡介,因為這些都是我看過的,給你的是我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如果你感興趣可以自己查一下,但是我覺得那樣知道結局就沒有懸念了,還是自己從頭看下去比較好~

有時間看一下吧~

⑧ 如何從文學敘事學的角度分析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從文學敘事學的角度我想是否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即文字之美、孤獨之美、隱喻之美、深刻之美

文字之美
多數人是因為文字之美才喜歡村上作品的。畢竟,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離開了語言藝術,離開了文字之美,也就無所謂文學。

這里所說的文字之美當然不僅僅指優美、華美、「美辭麗句」等通常意義上的美,而主要指文本的獨特性。文本的獨特性是文學最可寶貴的品格。而文本的獨特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文字亦即行文(文體)的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說白了,就是說是「這一個」而不是「那一個」。大而言之,相對於中文,日文在整體上顯然有其是「這一個」而不是「那一個」的獨特性。黏黏糊糊絮絮叨叨啰啰嗦嗦藕斷絲連拖泥帶水,看中譯本也一眼即能看出是從日文而非英文、俄文翻譯過來的小說。正因如此,村上才下決心將貼裹在日語周身的「各種贅物沖洗干凈……使其一絲不掛」。這「一絲不掛」,說起來似乎有點駭人聽聞甚至不無色情味道,其實就是黏黏糊糊啰啰嗦嗦的反義詞——干凈、利落、洗煉、自然、清爽雅淡、玲瓏剔透。一位讀者來信說,讀村上的作品「彷彿在一片明凈的沙灘上散步,看遠處一片碧水青天,爽呆了!」。另一位讀者說讀他的作品「是一種快樂,將生活的每寸空餘填滿的快樂」。更多的讀者引用《挪》中主人公「我」閱讀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時的感想,「信手翻開一頁,讀上一段,一次都沒讓我失望過,沒有一頁使人興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傑作!」可以說,這樣的閱讀感受惟有文字之美才能給予,只有通過細膩的文字之美才能獲得。

那麼,為什麼中國讀者對文字之美如此敏感如此情有獨鍾呢?我粗略看過日本讀者和歐美讀者的反響。日本讀者誠然中意其「文體」的美妙,但反響沒這么熱烈;歐美則主要為作品的「奇異的想像力和現代人的疏離感」及「偵探小說手法」等所吸引,幾乎未提及文字之美。相比之下,中國讀者對這點差不多達到了一見傾心的程度。這是為什麼呢?

我想這里邊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人是詩國子民的遺老遺少,或者說是李白杜甫蘇東坡的嫡系或非嫡系後代。我不是語言學家,沒有做過調查,但我總覺得漢語言大概是世界最美的語言之一——盡管理論上任何語種都可以等值交換——至少是最講究裝飾美的語種,如平仄、對仗等應該是只有漢語才具有、才勝任的。雖說現代人忙了浮躁了,沒有那份背著酒壺倒騎毛驢吟風弄月的時間和雅興了,但這樣的文化基因畢竟還留在他們身上,使得他們對文字之美詞章之美依然格外敏感和心儀。文學閱讀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享受詞章之樂。那的確是惟獨漢字這個古老媒體所能傳達的妙不可言的樂趣。可以說,那是上天對操漢語言之人的特殊恩典。

然而如今講究文字之美詞章之美的文章少了——這也是我要說的第二個原因——惟其少,也就格外渴求。遺憾的是,中國當今文壇上這樣的美文這樣的作品似乎供不應求。試想——也許我孤陋寡聞——除了少數幾位的文字,還有多少能讓我們感受到文字之美、文學之美的名篇佳構呢?更不用說魯迅、錢鍾書筆下那樣風格獨具的神來之筆了。舉個例子,前些日子我在一家頗有名的散文選刊上,赫然讀到「美麗而漂亮的女孩」之句。驚詫莫名之餘,又深感慶幸:還好,總算沒說成「美麗而漂亮的男孩」。不知可否斷言,我們得天獨厚的寶貝漢語正在低俗化、粗鄙化、猥瑣化、打情罵俏化!而具有細膩的文字之美文學之美的村上作品恰恰滿足了人們的這種文學審美需求。

孤獨之美
孤獨,一如愛情與死亡,是文人尤其詩人筆下一個永恆的主題。村上春樹筆下的是怎樣一種孤獨呢?一位讀者在來信中寫了她的感覺:「(我)喝著咖啡,拌著夜色,一頁頁細細品讀。那時還是夏天,涼涼的晚風透過紗窗,舞起窗簾,吹散啡杯上裊裊的霧氣……我的感覺好極了。細膩的筆觸,孤獨的生活,似乎就像寫我自己。」是的,村上筆下的孤獨是每個人都有的孤獨,讀起來就像寫自己,因而是一無所不在的普通人的孤獨。而且給人的「感覺好了」,是一種很優雅的孤獨,很美的孤獨。孤獨者大多懶洋洋坐在若明若暗的酒吧里半喝不喝地斜舉著威士忌酒杯半看不看地看著牆上名畫仿製品半聽不聽地聽著老式音箱里流淌的爵士樂,從不怨天尤人從不自暴自棄從不找人傾訴。一句話,與其說是在忍耐孤獨打發孤獨,莫如說是在經營孤獨、享受孤獨、守望孤獨、回孤獨。這也是所謂小資們最欣賞的經典場景、經典氛圍、經典情調
不過,村上的孤獨並不僅僅出自小市民式的廉價的感傷主義,不單單是對個人心境漣漪的反復咀嚼。更多的是源於對人的本質、生命的本質以及社會體制、自身處境的批判性審視和深層次質疑。這樣的審視和質疑促使不斷地追憶、不斷地出走、不斷地尋找。正如他在2001年以《遠游的房間》為題致中國讀者的信中所說的:「任何人一生當中都在尋找一個寶貴的東西,但能夠找到的人並不多。即使幸運地找到了,實際上找到的東西在很多時候也已受到致命的損毀。盡管如此,我們仍然繼續尋找不止。因為若不這樣做,生之意義本身並不存在。」那麼作為村上在找什麼呢?我想他是在找生命的真實和尊嚴,找主體性的完整和純凈,找靈魂的自由和出口。然而這些東西註定是很難找到的,「一切都將一去杳然,任何人都無法將其捕獲」(《且聽風吟》),結果不得不久久彷徨於心靈的荒原,於是感到孤獨,進而感到悲憫和憂傷。幽幽的孤獨、脈脈的溫情和淡淡的憂傷,是村上作品極有特點的調子。它如黃昏迷濛的霧靄,如月下遙遠的洞簫,如曠野百合的芬芳,低回纏綿,揮之不去。這里,孤獨不僅不需要慰藉,而且孤獨本身即是慰藉。

而這無不令中國讀者沉醉和神往,無不引起他們的心靈共振。因為,為數不少的中國年輕人像個掉隊的孩子,正處於不斷迷失不斷尋找的回環途中。他們尋找風中的旗幟,面對的卻是遍地的殘片;他們尋找真誠的笑臉,面對的卻是偽善的面孔;他們尋找形而上的價值,面對的卻是形而下的金錢;他們尋找純凈的藍天,面對的卻是污穢的水溝。他們感到的是深深的洶涌的巨大的孤獨和憂傷。覺醒者必然是孤獨者,自尊者必然是孤獨者,正直者必然是孤獨者。雖然這種時候的他們未必次次玩味孤獨之美,但村上畢竟提供了一種排遣孤獨的出口和升華孤獨的範式,亦即提供了自我呵護的技術,使得他們默默保有自成一統的價值觀和一貫性,「也能根據情況讓自己成為強者」(村上春樹)。

隱喻之美以及村上對自己作品的解讀
村上的文字固然是「一絲不掛」或者「透明」的,而他的故事卻層巒疊障撲朔迷離。這同村上的創作理念有關。村上認為「小說這東西說到底就是寓言,就使寓言變得富有現實性」。在《海邊的卡夫卡》中,他更是借大島之口說得直截了當:「世間萬物無一不是隱喻」(原話出自歌德)。其實寓言性也好隱喻也好大體是同一回事,都是一種比喻手法一種象徵。莊子的《逍遙游》,李商隱的「錦瑟無端五十弦」,錢鍾書的《圍城》,都是我們熟悉的隱喻名作。就是說隱喻(metaphor)本身並不人陌生,但像村上這樣如此大量使用的實不多見。他的隱喻可以說像他的幽默一樣比皆是,的確堪稱「日本的卡夫卡」。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徹頭徹尾的絕望」,這是村上處女作《且聽風吟》劈頭第一句,進入尾聲時引用尼採的話:「晝之光,豈知夜色之深」,結尾句又是一個比喻:「同宇宙的復雜性相比,我們這個世界不過如麻雀的腦髓而已」。這向我們發出一個明確的信息:他的小說日後將有無數精妙的比喻包括謎一樣的隱喻出現。其隨後陸續推出的作品果然如此。《一九七三年的彈子球》中的彈子球機和雙胞胎女郎,《尋羊冒險記》中的背部帶有星形斑紋的羊和羊士和「先生」,《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中的獨角獸、夜鬼、「組織」、「工廠」和胃擴張女郎,《挪威的森林》中有氣無力的螢火蟲和「阿美寮」,《舞!舞!舞!》中的羊男和六具白骨,《國境以南太陽以西》中反復彈奏的鋼琴曲災星下出生的戀人們」(Star Crossed Lovers),《斯普特尼克戀人》中的人造衛星和摩天輪,《奇鳥行狀錄》的擰發條鳥和深井和無面人,而《海邊的卡夫卡》可以說部小說就是由無數隱喻構築的巨大迷宮,甚至其本身即是巨大的隱喻。至於短篇小說中的,更可謂舉不勝舉。 作為手法,大而言之,是以兩條線平行推進的:一表一里,一幽一明,一動一靜,一實一虛,一陰一陽,一個此側世界,一個彼側世界,一個現實世界,一個靈異世界……虛實相生,陰陽交錯,生死一如,真假莫辨,山重水復,雲遮霧繞。小而言之,就是不斷地讓什麼莫名其妙地失蹤。以動物為例,貓失蹤了,羊失蹤了,連大象也失蹤了,有一部短篇索性就叫《象的失蹤》。一頭大象從象欄里失蹤了,而且是一老年大象,「老態龍鍾,初次目睹之人往往感到不安,真怕它馬上癱倒在地上斷氣」。這還不算,象一條後腿還套著鐵環,鐵環連著鐵鏈,「鐵環和鐵鏈一看就知道牢不可破,大象縱然花一百年時間使出渾身解數也全然奈何不得」。然而就是這樣一頭大象突然失蹤了。當局動用了警察、消防隊和自衛隊外加好幾架直升飛機折騰到傍晚也沒找到,象就這樣莫名其妙地失蹤了。不用說,若是隔壁家的小花貓或自家養的哈巴狗小白兔什麼的失蹤倒也罷了,而象在現存動物中大約是僅次於鯨魚的龐然大物,也就是說乃是最不容易也最不應該失蹤的動物,然而它失蹤了,消失了,乾乾凈凈,利利索索。綜合村上在多種場合透露的信息,不難推斷象所隱喻的是溫馨平和的精神家園,象的失蹤隱喻這樣的精神家園可能永遠消失。村上1979年在處女作《且聽風吟》中曾期待大象「重返平原」(「到那時,大象將會重返平原,而我將用更為美妙的語言描述這個世界」),而1985年在這篇《象的失蹤》里則斷定「大象和飼養員徹底失蹤,再不可能返回這里」。

從我接得的大量讀者來信來看,中國讀者主要閱讀障礙似乎就在這些隱喻上面。也許來信的大多是高中生尤其女高中生的關系,而我們傳統的語文教育——要求他們歸納主題或中心思想的語文教育又習慣性促使他們急於弄個水落石出。也不僅僅高中生們,大學生們也有讀不懂的——於是他們來信問我或在課堂上直接問我,問得我走投無路。實在走投無路了,只好向始作俑者村上本人求救。村上倒還配合,以公開信的形式回答說:「我的小說想要訴說的,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簡單概括一下。那就是:任何人一生當中都在尋找一個寶貴的東西,但能夠找到的人並不多。即使幸運地找到了,實際上找到的東西在很多時候也已受到致命的損毀。盡管如此,我們仍然繼續尋找不止。因為若不這樣做,生之意義本身便不復存在。」看得出村上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回答而這樣回答的。據我查閱,村上在其他場合幾乎從未這樣概括其作品的主題——盡管客觀上、某種程度上是其主題——相反,他是反對寫作時設定主題的,認為那樣一來作品就僵化了。他談到更多的仍是隱喻。2002年7月在就當時剛出版的《海邊的卡夫卡》接受采訪時以「神話」這一表述方式進一步解釋說:「故事(物語)越是發揮作為故事本來的功能,越迅速接近神話。說得更極端些,或許接近精神分裂症世界。」他緊接著說的一段話對我們恐怕也很有啟示性:「在這個意義上,我的小說可能有不大適合解析的地方。……非我自命不凡,有時忽然有這樣一種感覺,覺得寫故事時不是就自己身上類似原型的東西一一加以解析,而是像整個吞進石塊一樣什麼也不想地寫下去,說到底。這方面的感覺能在多大程度傳達給讀者我自是不大清楚。」(《村上春樹編:少年卡夫卡》,新潮社2003年6月出版)這樣,勢必使用隱喻手法。可以說,隱喻性、神話性、象徵性始終是村上作品的一大亮點。而中國讀者、尤其有一定生活閱歷的讀者中也還是有不少人對此心領神會,興致盎然地跟他走進一個個充滿隱喻之美的神奇世界。這里我只引用一位大約是「白領」或「小資」的讀者對《奇鳥行狀錄》中的發條鳥寓義的解讀:「它是一隻神奇的鳥,是作家在虛幻中對於真實的渴望,是這個世界和生命在岌岌可危中的全部希望所在。它凝集著人類在此前的時代背景下對於世界和命運的思索,是人類在極度焦慮的狀態中對於回歸自然回歸生命本質狀態的渴求。」

深刻之美
去年是村上春樹出道第25年。或許為了紀念或慶賀這一年,55歲的村上君索性一飛沖,變成了一隻、一隻夜鳥,從子夜11時56分飄飄然忽悠悠飛到翌日晨6時52分,而且飛得很高,居高臨下,正可謂鳥瞰。鳥瞰的記錄,便是村上的最新長篇《天黑以後》。

這只夜鳥看見了什麼呢?看見了在餐館里同一個年輕男子交的會講中國話的女大學生瑪麗,看見了不分晝夜沉睡不醒的美貌女郎愛麗和從電視里定睛注視她的「面」男士,看見了被嫖客白川暴打後赤身裸體地蜷縮在牆角吞聲哭泣的中國女孩。繼而通過監控攝像機將目光久久鎖定在白川身上:白川,三十五六歲,西裝革履,架一副金邊小眼鏡,文質彬彬,「長相給人以知性印象」,根本看不出是嫖妓之人,更看不出他會因女孩來了月經致使他無法洩慾而大打出手並為防止其報案而將所有衣服剝光帶走。於是,在這部新作中我們看到的不再是大多時候獨自在酒吧或套間裡面對窗外霏細雨沉浸在西方音樂聲中品味孤獨的村上君,不再是獃獃凝視瓶底剩的幾厘米高的威士忌或者躺在床上看《純粹理想批判》的村上君,不再是一味在心靈後花里鼓鼓搗搗精耕細作的村上君,而是一個敢於直面「惡」發掘「惡」的村上君。 然,對於惡的發掘或者說惡之化身的出現並不始於《天黑以後》。例如《尋羊冒險記》(1982)中的「先生」、《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1985)中的「夜鬼」、《奇鳥行狀錄》(1994、1995)中的渡邊升和剝皮鮑里斯,以及《海邊的卡夫卡》(2002)中的「父親」或「瓊尼·沃克」。但這些作品中的惡有一個大體相同的特點,即比較模糊和費解,無論人物象還是行為方式抑或時間地點,都往往籠罩在歷史的層迷和亦真亦幻的斑駁光影之中,缺乏細部的現實感和實時感,超乎常識常理,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直到兩三年前的《海邊的卡夫卡》仍大體如此。但《天黑以後》不同了。可以說,村上筆下的惡第一次聚斂為「身高、體形和發型都極為普通、在大街上走碰頭也幾留不下印象」的「普通傢伙」,其作惡方式和作惡對象及其後果都是現實而具體的,真真切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尤其令人深思是,白川施暴之後馬上若無其事地回公司加夜班,作為以「頭號高手」自詡的電腦技師繼續聽著音樂檢修出故障的電腦。當他回家前在辦公室里一件件取出被打女孩的衣服時,臉上居然浮現出困惑不解的神色,彷彿說「這樣的物件為什麼會在這里?」一言以蔽之,白川沒有一絲一毫的作惡犯罪意識,更談不上反省——這點說有多麼深刻就有多麼深刻。總之,村上不僅僅是部分中國讀者從中讀取小資情調的「軟」的作家,而且也是敢於把筆鋒指向「惡」、「硬」的嚴肅作家是敢於直面歷史和現實的有良知有勇氣有責任感和問題意識深刻的作家。深刻也是一種美,一種如刀刃一樣閃著寒光的凌厲的美。在這個意義上,的確可以認為,如果說《海邊的卡夫卡》仍是在蛋殼中孵化的惡,而在《天黑以後》終於破殼而出。

在發掘「惡」的同時,《天黑以後》中也塑造了作為「善」之化身的日本人。例如個中國女孩所去的情愛旅館的女經理就對白川暴行大為憤慨,發誓決不饒過這個「暴打無辜女孩的傢伙」。在大學學中文並即將赴北京留學的女主人公瑪麗說她看那個中國女孩第一眼「就想和她成為朋友,非常非常想……我覺得那個女孩現在徹底留在了我身上,好像成了我的一部分。」或許如一位日本評論家所說:「尋找與社會上通行的善惡等基準和范不同的線路,是村上作品重要的motif(主題)」(森達也:《對元論社會的反抗》,《朝日新聞》2004年11月12日)。

當然,他的深刻在叩問人的現代性與主體性、思索人類的生存困境和終極走向等其他方面也有充分而獨到的表現,這里就不再饒舌了。(

⑨ 劉俐俐的學術專著

《新時期小說人物論》,獨立完成,敦煌文藝出版社1993年出版
《理論視野中的作家張俊彪》,獨立完成,花城出版社1994年出版
《新文學與鄉土中國》,合作完成,本人排名第二,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
《頹敗與拯救》,獨立完成,華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隱秘的歷史河流》獨立完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談笑之中說邏輯》(譯著)二人合作完成,本人排名第一,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文學「如何」:理論與方法》,獨立完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版
《中國現代經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獨立完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版
《外國經典短篇小說文本分析》,獨立完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熱點內容
網游之九天龍圖小說全文閱讀 發布:2025-04-30 20:59:16 瀏覽:760
2012年言情小說完結 發布:2025-04-30 20:49:01 瀏覽:482
都市小說妻子出軌之後 發布:2025-04-30 20:05:10 瀏覽:457
會做菜的霸道總裁小說 發布:2025-04-30 20:01:09 瀏覽:412
一寵成歡總裁的天僑貴妻小說 發布:2025-04-30 19:26:22 瀏覽:599
戀愛小說免費看霸道總裁 發布:2025-04-30 19:26:11 瀏覽:871
小時代小說結局大全 發布:2025-04-30 19:25:21 瀏覽:292
言情免費小說顧黎月 發布:2025-04-30 19:14:34 瀏覽:614
日本輕小說漫畫網站 發布:2025-04-30 19:14:32 瀏覽:702
濟州島現代都市小說 發布:2025-04-30 19:09:09 瀏覽: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