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短篇小說
❶ 中國現當代的著名作家及其作品有哪些
1、矛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
(1)浙江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1、《子夜》—矛盾
《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節分別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月報》上發表過。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2、《背影》—朱自清
《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於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
3、《繁星·春水》—冰心
《繁星·春水》的內容,是詩人冰心平時隨便記下的「隨時隨地的感想和回憶」。後來,她受到泰戈爾的《飛鳥集》的啟發,覺得自己那些三言兩語的小雜感里也有著詩的影子,這才整理起來,而成為兩本小詩集。
4、《邊城》—錢鍾書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5、《圍城》—沈從文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於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群相。
❷ 被稱為短篇聖手的作家是
林斤瀾。
林斤瀾(1923-2009),作家、詩人、評論家。有「短篇聖手」之稱,原名林慶瀾,曾用名林傑、魯林傑,浙江溫州人。
他15歲起就離家獨立生活,1937年在溫州中學初中部畢業,因抗日戰爭爆發,離開學校參加抗日宣傳工作。
曾參加全國第一次青年作家代表大會,參加北京作協的籌建工作。「文革」後任北京作協駐會作家,北京作協副主席、名譽副主席,《北京文學》主編、中國作協理事、中國作協名譽全委等職。2007年獲北京作協「終生成就獎」。
林斤瀾一生經歷豐富,創作頗豐,曾與汪曾祺並稱為「文壇雙璧」。2009年4月11日16時46分,被稱為「短篇聖手」的著名作家林斤瀾因心臟和肺衰竭在同仁醫院告別人世,享年86歲。
(2)浙江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隨著上世紀80年代《頭像》、「矮凳橋風情系列」等當代文學史上短篇小說代表作的問世,林斤瀾被文學界譽為「短篇小說聖手」。
他主張小說創作要「無事生非」「空穴來風」(強調小說的虛構性、想像力);「有話則短」「無話則長」(現實中經常存在的就不要說了,因為有新聞等其他文體來說;如果別人常說,我就不說了,要創造);
「以小見大」「小說說小」(強調從小處著眼,強調小說的細節,切入點要小,強調小說藝術的特殊性)。
林斤瀾的作品在結構上也非常有匠心。林斤瀾在中國短篇小說創作上堪稱結構方面的第一高手。
擔任《北京文學》主編期間,林斤瀾曾在一次創作會上說,短篇小說的結構就像我們吃豆腐絲,只截生活的一段,又把這一段用好刀工切得細細的,再加上各種作料那麼一拌,端到桌上就是一道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林斤瀾
❸ 茅盾的作品有哪些
作品:《茅盾文集》、《茅盾評論集》。長篇小說:《子夜》、《蝕》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散文:《白楊禮贊》
中長篇小說
茅盾本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 達之區,它緊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造成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他 十歲喪父。許多中國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師」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撫養長大。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 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就在這時候。接著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 共產黨,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宣傳部的代部長是毛澤東。
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自武 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說家的筆。這段上層政治斗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 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於此。左聯期間他寫出了《子夜》、《林家鋪子》、《春蠶》。抗戰時期, 輾轉於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腐蝕》和《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等。文藝界為他慶了五十壽,他的 聲名日隆。建國之後,他歷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並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很難分身創作。到了「史無前例」 的日月,挨批靠邊,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
❹ 郁達夫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沉淪》(短篇小說集)1921,泰東
《蔦蘿集》(小說、散文合集)1923,泰東
《小說論》(理論)1926,光華
《文藝論集》(理論)1929,光華
《戲劇論》(理論)1926,商務
《寒灰集》(《達夫全集》第1卷)1927,創造社
《文學概說》(理論)1927,商務
《日記九種》1927,北新
《雞肋集》(《達夫全集》第2卷)1927,創造社
《過去集》(《達夫全集》第3卷)1927,開明
《孤獨者的愁哀》(戲劇集)1927,創造社
《迷羊》(中篇小說)1928,北新
《奇零集》(《達夫全集》第4卷)1928,開明
《達夫代表作》(小說、散文合集)1928,上海春野書店;1930,現代
《敝帚集》(達夫全集》第5卷)1928,現代
《在寒風里》(小說、散文合集)1929,廈門世界文藝書社
《薇蕨集》(《達夫全集》第6卷)193O,北新
《她是一個弱女子》(中篇小說)1932,湖風
《仟余集》(小說、散文合集)1933,天馬
《達夫自選集》(小說、散文合集)1933,天馬
《斷殘集》(《達夫全集》第7卷)1933,北新
《浙東景物紀略》(散文集)1933,浙江鐵路局
《屐痕處處》(散文集)1934,現代
《達夫日記集》1935,北新
《達夫短篇小說集》(上下冊)1935,北新
《達夫游記》(散文集)1939,創造社
《達夫散文集》1936,北新
《閑書》(散文集)1936,良友
《我的懺悔》(散文集)1936,良友
《藤十郎的戀》(劇本)1937,上海文化書局
《郁達夫文集》(小說、散文合集)1948,春明
《達夫詩詞集》1948,廣州宇宙風社
《郁達夫游記》(散文集)1948,上雜
《郁達夫選集》(小說、散文合集)1951,開明;1954,人文
《郁達夫南遊記》(散文集)1956,香港世界書局
《郁達夫選集》(小說、散文、政論合集) 1959,人文
《郁達夫詩詞鈔》 1962,香港上海書局
《達夫文藝論文集》(1—3卷)1978,香港港青出版社
《郁達夫詩詞抄》1981,浙江人民
《郁達夫文集》(1一12冊)1982一1984,花城
《達夫書簡》1982,天津人民
《郁達夫游記集》(散文集)1982,浙江人民
《郁達夫抗戰詩文抄》 1982,福建人民
《郁達夫致王映霞書簡》 l982,天津人民
《郁達夫小說集(上下冊)1983,浙江文藝
《郁達夫日記集》1984,陝西人民
《郁達夫散文選集》1985,上海文藝
《郁達夫散文集》 1985,浙江文藝
《郁達夫文選集》 1985,浙江文藝
《郁達夫日記集》 1986,浙江文藝
《沉淪》(短篇小說集)1986,百花
《郁達夫書信集》 1987,浙江文藝
《沉淪.迷羊》(短篇小說集)1988,人文
❺ 如何評價余華短篇小說《我沒有自己的名字》
余華短篇小說《我沒有自己的名字》評價:這是一個很悲傷的故事。
在《我沒有自己的名字》中,情節主要圍繞傻子來發和狗展開;小說敘述了一個命運多舛的小人物形象,在生活中常常因為「名字」陷入思想困境或者魔咒。故事的最後大家都知道了來發的真名,但是來發卻因此失去了陪伴自己多年的狗,最後暗自決定永遠放棄了別人叫他名字的權利!
當知道的自己是自己的時候,卻不能掌控別人對自我身份的認知與評價,這便是災難和悲劇。小說來發總是被他人嘲笑和隨意的使喚稱呼,文章以「來發」為敘述視角展開敘述,在這個敘述視角下翹鼻子和許阿三還有他們也沒有自己的名字,只有葯店的陳先生得到了尊稱。
作者簡介:
余華,當代作家。浙江海鹽人,1960年出生於浙江杭州,後來隨父母遷居海鹽縣。中學畢業後,因父母是醫生,余華曾當過牙醫,五年後棄醫從文,進入縣文化館和嘉興文聯,從此開始文學創作生涯。曾在北京魯迅文學院與北師大中文系合辦的研究生班深造,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
余華是中國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與葉兆言、蘇童等人齊名。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世事如煙》,和長篇小說《活著》、《在細雨中呼喊》及《戰栗》。
❻ 《社戲》分為幾個部分
2個部分。
小說的第一部分通過描寫「我」在大都會看京戲的描寫,展現了那裡丑惡齷齪窒息的社會景象和庸俗冷漠自私的人情人際關系。城市劇場里喧鬧嘈雜,擁擠不堪;名角擺架子,久盼不出,令人失望;胖紳士目中無人,俗不可耐,吁吁喘氣,使「我」苦不堪言。
「我向來沒有這樣忍耐的等候過什麼事物,而況這身邊的胖紳士的吁吁的喘氣,這台上的冬冬哩哩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盪,加之以十二點,忽而使我省悟到在這里不適於生存了。」
作者用這段話總結了第一部分描寫的內容及內心的感受,最後進一步強調對於都市京劇舞台的告別:從此「漠不相關,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由此,小說描寫的視角是「我」對都市戲園情景氣氛及人際關系的厭惡和不滿,重點落在「我」的心靈感受及審美評價上:此種環境氣氛及人情人際關系不適合於「我」的生存。
小說的第二部分所描寫的則是另一種迥然相異的環境氣氛及人情人際關系。這里有美的自然環境,有美的生活情趣,有美的人際關系,有美的人情意味。
鄉下的生活充滿無限的生機和情趣,掘蚯蚓釣河蝦,飽餐一頓,有迷人的月夜出航,小朋友合燒吃羅漢豆的活動,使「我」無比歡快,心曠神怡。
這里的寫景敘事繪人,同樣聚焦於「我」的心理感受和審美追求:嚮往熱情友好、淳樸溫厚的人際關系,懂憬正直無私、美好和諧的人情味和人性美。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作者抨擊都市劇場,盛贊農村社戲,所潛心抒發的正是他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惡丑的憎厭。
(6)浙江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社戲》在表現手法上,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第一部分寫「我」在北京看京戲,那荊具般的長凳,胖紳士的白眼,「冬冬哩哩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盪」,使「我」感到「不適於生存」。看過戲之後,決心和它「告別」,在精神上也就「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在偏僻的小村莊和農民孩子一道看社戲,那「宛轉、悠揚的橫笛聲,使「我」「自失起來」,那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的戲台,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看過戲之後,雖然是「遠哉遙遙」了,然而卻一直念念不忘。
因此,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北京看京戲和在農村看社戲,看戲時所接觸的人物、環境、感受,就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照。
作者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包括看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後歸航,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而對於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後的餘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明。詳略之間,又並非簡單化地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著略寫,略寫又不是作籠統地交代。
❼ 魯迅原名什麼浙江哪人再舉出兩部作品!少年閨土選取他哪篇小說寫出一句他的名言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作品:《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
《少年閏土》節選自魯迅1921年寫的短篇小說《故鄉》。
名言: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 魯迅
文人作文,農人掘鋤,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際,文人偏要裝做粗人,玩什麼「荷鋤帶笠圖」;農夫則在柳下捧一本書,裝作「深柳讀書圖」之類,就要令人肉麻。 —— 魯迅
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 —— 魯迅
時間,就象海棉里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 —— 魯迅
教育植根於愛。 —— 魯迅
時間對於我來說是很寶貴的,用經濟學的眼光看是一種財富。 —— 魯迅
戰士的日常生活,是並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無不和可歌可泣相關聯,這才是實際上的戰士。 —— 魯迅
❽ 短篇經典文學著作
有:《項鏈》、《傾城之戀》、《受戒》、《社戲》、《春風沉醉的晚上》等。
1、《項鏈》
《項鏈》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於1884年的短篇小說。
故事講述了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為參加一次晚會,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鏈,來炫耀自己的美麗。不料,項鏈在回家途中不慎丟失。她只得借錢買了新項鏈還給朋友。為了償還債務,她節衣縮食,為別人打短工,整整勞苦了十年。最後,得知所借的項鏈原是一串假鑽石項鏈。
《項鏈》採用了以物寫人的手法,將項鏈作為一條主線,從它與人物的多重關系出發,用它牢牢系住人物的行為、語言和心理活動,使讀者透過項鏈對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目瞭然。
2、《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
故事發生在香港,上海來的白家小姐白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偶然認識了多金瀟灑的單身漢范柳原,便拿自己當做賭注,遠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愛情,要爭取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
兩個情場高手鬥法的場地在淺水灣飯店,原本白流蘇似是服輸了,但在范柳原即將離開香港時,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范柳原折回保護白流蘇。狂轟濫炸,生死交關,牽絆了范柳原,流蘇欣喜中不無悲哀,夠了,如此患難,足以做十年夫妻。
3、《受戒》
《受戒》是汪曾祺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北京文學》1980年第10期。作品描寫了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女小英子之間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蘊含著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洋溢著人性和人情的歡歌。
4、《社戲》
《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同年12月《小說月刊》第13卷12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篇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
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5、《春風沉醉的晚上》
《春風沉醉的晚上》是現代作家郁達夫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首刊於1924年2月28日《創造季刊》第2卷第2期。
《春風沉醉的晚上》 小說敘述了「 五四」以後一對貧苦淪落的男女青年,同住在上海的一幢貧民窟里,由素不相識到相互關懷、同情的故事,刻畫了一位正直、善良、真誠、樂於助人、身處厄境不失堅韌意志和反抗精神的煙廠女工陳二妹的形象。
《春風沉醉的晚上》結構嚴謹精巧,語言質朴,情節自然,層層推進,心理描寫細微,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有較高的價值。
❾ 茅盾短篇代表作
茅盾短篇代表作:
1、《林家鋪子》
簡介:
《林家鋪子》是茅盾1932年7月創作的短篇小說,原名《倒閉》。載《申報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後收入短篇小說集《春蠶》。
講述的是當時江南杭嘉湖地區一個小店鋪的主人林老闆,在時局動盪、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雖再三苦苦掙扎,但在黑暗勢力的盤剝下終於破產的故事。
2、《野薔薇》
簡介:
《野薔薇》,是茅盾先生最早的短篇小說集。1929年7月由上海大江書鋪初版印行,內收茅盾寫於1928年至1929年的五篇小說,分別為《創造》、《自殺》、《一個女性》、《詩與散文》、《曇》,書前有《寫在前面》序文。
3、《農村三部曲》
簡介:
《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作者茅盾。從《春蠶》寫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到《秋收》寫農民在飢餓中的搶糧風茅盾潮,到《殘冬》寫農民在一年生計完全絕望以後,終於自發起來進行武裝斗爭的故事。
4、《大鼻子的故事》
簡介:
《大鼻子的故事》作者是茅盾。本書主要講述了從孩子的角度描繪了民國時期貧苦人家孩子生活的困苦及生存的艱辛等有關內容。
5、《水藻行》
簡介:
《水藻行》全文共六節,是茅盾(原名:沈德鴻)創作於上世紀30年代唯一一部在國外發表的短篇小說。
❿ 《與大師約會莫言作品全編·短篇小說系列其三》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與大師約會》(莫言)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sBTLYcile7erqw776irb0A
書名:與大師約會
作者:莫言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11
頁數:328
內容簡介:
《與大師約會》本書收錄了20世紀90年代末至新世紀莫言創作的25篇短篇小說,包括《長安大道上的騎驢美人》《冰雪美人》《月光斬》《麻風女的情人》《小說九段》等。他將奇譎的想像融於傳統敘事藝術,對人性與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chaoyue於故事人物紮根的鄉土;以飽含神秘氣息的傳奇故事,酣暢淋漓地敘寫美與惡,讓被歷史遮蔽的一切,以鬼魅之影重回人們的視野。
作者簡介:
莫言,山東高密人,2012年因「將迷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以及當代社會現實相融合」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中國首位獲得這項世界級大獎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