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中短篇小說
㈠ 七根火柴 王願堅 文章概述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
王願堅(1929年—1991年),山東省相州鎮相州七村人,當代作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解放軍藝術學院藝術系(作家班)主任。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在部隊里當過宣傳員,文工團員,報社編輯和記者。1945年參加解放軍。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同年開始發表《黨費》《糧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說。1956年至1966年,參加了「解放軍30年徵文」——革命回憶錄選集《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有機會系統地學習了黨和軍隊的歷史,接觸到更多老一輩革命者,使他的創作題材更豐富,文筆更洗練。又陸續寫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隊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說。王願堅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1974年與陳柱國創作了第一個劇本《閃閃的紅星》,塑造了身處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刻,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形象。對孩子的內心刻畫深入,幾個孩子的性格鮮明,各具特色,人物語言生動,可愛。形象真實、親切,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1976年又繼續發表了《路標》、《足跡》等10篇短篇小說。已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有:《糧食的故事》、《後代》、《普通勞動者》、《王願堅小說選》。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他的優秀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向世界發行,傳記被收入《中國名人詞典》和英國《世界名人錄》等。
王願堅的短篇小說中,《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描寫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七根火柴》、《三人行》、《趕隊》等歌頌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事跡;《普通勞動者》、《媽媽》、《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其它還有《早晨》、《征途》和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等。近幾年的新作有《足跡》、《標准》、《草》、《歌》等短篇小說,其中《足跡》獲人民文學雜志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黨費》,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深遠。
[編輯本段]簡介
短篇小說。王願堅作。1958年發表。長征途中,暴雨傾瀉在大草原上。一個生命垂危的紅軍戰士把黨證和夾在黨證里的七根焦乾的火柴交給戰友,請他轉交給黨組織。言畢,安然地閉上了眼睛。那位戰友追上隊伍,為戰士們點燃了篝火,然後將餘下的六根火柴和黨證交給了指導員。作品細節描寫感人,表現了革命戰士的高尚品格。
[編輯本段]原文
七根火柴
王願堅
天亮的時候,雨停了。
草地的氣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氣,忽然一陣冷風吹來,濃雲像從平地上冒出來的,霎時把天遮得嚴嚴的,接著就有一場暴雨,夾雜著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點地傾瀉下來。
盧進勇從樹叢里探出頭,四下里望瞭望。整個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濛的雨霧里,看不見人影,聽不到人聲;被暴雨沖洗過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過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爛泥里,連路也看不清了。天,還是陰沉沉的,偶爾有幾粒冰雹灑落下來,打在那渾濁的綠色水面上,濺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惱地嘆了口氣。因為小腿傷口發炎,他掉隊了。兩天來,他日夜趕路,原想在今天趕上大隊的,卻又碰上這倒霉的暴雨,耽誤了半個晚上。
他咒罵著這鬼天氣,從樹叢里鑽出來,長長地伸了個懶腰,一陣涼風吹得他冷不丁地連打了幾個寒顫。他這才發現衣服已經完全濕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烤該多好啊!」他使勁絞著衣服,望著那順著褲腳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這是妄想——不但現在,就在他掉隊的前一天,他們連里已經因為沒有引火的東西而只好吃生干糧了。可是他仍然下意識地把手插進褲里。突然,他的手觸到了一點粘粘的東西。他心裡一喜,連忙蹲下身,把口袋翻過來。果然,在口袋底部粘著一小撮青稞麵粉;麵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這些稀糊刮下來,居然有雞蛋那麼大的一團。他吝惜地捏著這塊面團,一會兒捏成長形,一會兒又捏成圓的,心裡不由得暗自慶幸:「幸虧昨天早晨我沒有發現它!」
已經是一晝夜沒有吃東西了,這會看見了可吃的東西,更覺得餓得難以忍受。為了不至一口吞下去,他又把面團捏成了長條,正要把它送到嘴邊,驀地聽見了一聲低低的叫聲:
「同志——」
這聲音那麼微弱,低沉,就像從地底下發出來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著那聲音走去。
盧進勇蹣跚地跨過兩道水溝,來到一棵小樹底下,才看清楚那個打招呼的人。他倚著樹根半躺在那裡,身子底下貯滿了一汪渾濁的污水,看來他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挪動了。他的臉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濕了的頭發像一塊黑氈糊貼在前額上,水,沿著頭發、臉頰滴滴答答地流著。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無力地閉著,只有齶下的喉結在一上一下的抖動,乾裂的嘴唇一張一翕地發出低低的聲音:「同志!——同志!——」
聽見盧進勇的腳步聲,那個同志吃力地張開眼睛,習慣地掙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來,但卻沒有動得了。
盧進勇看著這情景,眼睛像揉進了什麼,一陣酸澀。在掉隊的兩天里,他這已經是第三次看見戰友倒下來了。「這一定是餓壞了!」他想,連忙搶上一步,摟住那個同志的肩膀,把那點青稞面遞到那同志的嘴邊說:「同志,快吃點吧!」
那同志抬起一雙失神的眼睛,呆滯地望了盧進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開他的胳膊,嘴唇翕動了好幾下,齒縫里擠出了幾個字:「不,沒……沒用了。」
盧進勇手停在半空,一時不知怎麼好。他望著那張被寒風冷雨凍得烏青的臉,和那臉上掛著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熱水,也許他能活下去!」他抬起頭,望望那霧蒙蒙的遠處,隨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說:「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閉著眼睛搖了搖頭,沒有回答,看來是在積攢著渾身的力量。好大一會,他忽然睜開了眼,右手指著自己的左腋窩,急急地說:「這……這里!」
盧進勇惶惑地把手插進那濕漉漉的衣服。這一剎那間,他覺得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樣冰冷了。在那人腋窩里,他摸出了一個硬硬的紙包,遞到那個同志的手裡。
那同志一隻手抖抖索索地打開了紙包,那是一個黨證;揭開黨證,裡面並排著一小堆火柴。焦乾的火柴。紅紅的火柴頭簇集在一起,正壓在那朱紅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著……」那同志向盧進勇招招手,等他湊近了,便伸開一個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撥弄著火柴,口裡小聲數著:「—,二,三,四……」
一共有七根火柴,他卻數了很長時間。數完了,又詢問地向盧進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說:「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盧進勇高興地點點頭,心想:「這下子可好辦了!」他彷彿看見了一個通紅的火堆,他正抱著這個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這一瞬間,他發現那個同志的臉色好像舒展開來,眼睛裡那死灰般的顏色忽然不見了,爆發著一種喜悅的光。只見他合起黨證,雙手捧起了它,像擎著一隻貯滿水的碗一樣,小心地放進盧進勇的手裡,緊緊地把它連手握在一起,兩眼直直地盯著他的臉。
「記住,這,這是,大家的!」他驀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用盡所有的力氣舉起來,直指著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帶給……」
話就在這里停住了。盧進勇覺得臂彎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遠處的樹、近處的草,那濕漉漉的衣服、那雙緊閉的眼睛……一切都像整個草地一樣,霧蒙蒙的,只有那隻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著,像一隻路標,筆直地指向長征部隊前進的方向……
這以後的路,盧進勇走得特別快。天黑的時候,他追上了後衛部隊。 在無邊的暗夜裡,一簇簇的篝火燒起來了。在風雨、在爛泥里跌滾了幾天的戰士們,圍著這熊熊的野火談笑著,濕透的衣服上冒著一層霧氣,洋瓷碗里的野菜「噝——噝」地響著…… 盧進勇悄悄走到後衛連指導員的身邊。映著那閃閃跳動的火光,他用顫抖的手指打開了那個黨證,把其餘六根火柴一根根遞到指導員的手裡,同時,又以一種異樣的聲調在數著:
「一,二,三,四……」
[編輯本段]文章分析
草地環境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對草地環境的描寫,突出了草地變幻莫測的「怪」氣候以及沉浸在雨霧中的荒涼景象,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反映紅軍草地行軍的艱辛。在這樣的環境中,有火柴就能得到溫暖,吃到糧食,得以生存,這也就暗示了火柴具有特殊的價值,表現了無名戰士崇高的品質。)
作者從哪些方面詳寫了無名戰士的肖像?有什麼作用?
(引導學生看第9段:從無名戰士的姿態、臉色、頭發、眼睛、嘴唇等方面對無名戰士作了細致的描繪。說明無名戰士經過風雨冰雹的摧殘、飢餓的襲擊,再也沒有力氣前進了,已經到了垂危的地步,為下文寫無名英雄臨終前獻火柴做鋪墊。)
小說的情節輪廓是:盧進勇渴望火,無名戰士需要火——生命垂危卻不用火柴,交出火柴——火柴發揮了巨大作用。可見故事情節是圍繞這取火之物——火柴來安排的。它是把小說各部分串聯組織起來的,貫穿全篇的一條線;是最能表達中心思想的事物。
分析
一、關於題目的內涵
《七根火柴》這個題目是一個偏正結構的短語。「火柴」前面加上「七根」這樣精確數字進行限定,給讀者以非同尋常的感覺,因此而造成懸念。標題既揭示了小說的內容,又提供了故事情節設置與展開的線索。同時,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畫,人物品質展現的依託。讀完小說,「七根火柴」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作者說:「它是從我的見聞和感受里來的。在戰爭中,我多次看見過這樣一個戰士的手啊。握著槍的,攥著擔架桿的,拉著戰友的,撫摸在同志額角上的……」如今,我已經不能確切地說出,在我握著筆寫《七根火柴》的時候,到底是想起了記憶中的哪一件事、哪一隻手。但是,在這短短的兩千字里,確實凝結了我在戰爭中直接獲得的生活體驗:關於人,關於人的手和心靈,關於戰爭中人和人的關系,以及戰士的忠誠。就連一個細節、一點感受、一星思緒,也得從真切體驗里得到。 這段話告訴我們,標題是生活真實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體驗的藝術再現,它所要表現的是「人」,「人的心靈」。因此,標題有著深刻的內涵。
二、段落層次
以「七根火柴」為線索來劃分段落層次: 第一部分開頭(1-8段):對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發展、高潮(9-22段):獻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結尾(23-26段):火柴發揮了作用。
三、課文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
用自然環境的描寫來烘託人物、展開情節,是這篇小說的一個特色。小說一開始就敘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夾雜著冰雹的壞天氣,緊接著又用盧進勇的眼光來觀察暴雨後的草地:「看不見人影,聽不見人聲」「荒草躺倒在爛泥里」「整個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濛的雨霧里」。這些描寫不僅展示出人物活動動的背景——艱苦的長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對於長征、對於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義。另一方面,盧進勇活動的環境也是無名戰士活動的環境,所以這段自然環境的描他是為無名戰士的出場和他的英雄行為做鋪墊。
四、以「火」為線索組織材料
這篇小說有關「火」的文字多次出現且貫穿始終。第一次出現是描寫盧進勇暴雨下追趕部隊,又凍又餓,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現則強調部隊斷火三天,盧進勇希望落空。兩次描寫,火的重要性已經顯而易見。這時,盧進勇遇到無名戰士,面對飢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戰友,盧進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對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強調。而這一次他居然見到了火柴——無名戰士不惜用生命來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後,「火」的字眼接二連三地出現,並隨著主題的升華、情節的發展而變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實質上已經成為無名戰士的精神的形象寫照。小說最後描寫「在無邊的暗夜裡,一簇簇篝火燒起來了」,「在閃閃跳動的火光下」,盧進勇轉交無名戰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這個場面進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無名戰士的崇高品德。小說就是這樣以「火」為線索安排情節,環環相扣集中筆力塑造形象、表現主題的。
文章關於火柴(火)進行描寫,其文章線索為:需火柴(缺火柴和想火柴兩部分)→指火柴→看火柴→數火柴→交火柴→送火柴→用火柴→數火柴。
五、小說的人物刻畫
這篇小說用最經濟的筆墨神形畢肖地塑造了一個寧願犧牲生命為革命保存火種,不願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無名戰士的形象,其獨到之處在於運用了映襯手法。 小說的主人公是無名戰士,但作者在他身上卻是惜墨如金;相反,對於另一位次要人物盧進勇的描寫卻是濃墨重彩,不惜筆力。小說從一開始介紹人物活動的自然環境,用的就是盧進勇的眼光、盧進勇的感受;進而主人公的出場是由盧進勇的聽覺引出,主人公的神貌是通過盧進勇的觀察感覺到。與此同時,作者還用盧進勇的心理活動來襯托主人公的精神品格。盧進勇發現生命垂危的無名戰士,憑直覺感到「他一定餓壞了」「要是有一杯熱水,也許他能活下去」。而這時他卻推開盧進勇給他送到唇邊的青稞面,拒絕盧進勇扶他前行,用盡力氣掏出珍藏的黨證和七根火柴,鄭重囑托盧進勇轉交給部隊。寥寥幾筆,無名戰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現出燦爛的光彩。在描寫無名戰士的過程中,作者舍棄了許多次要場面(無名戰士如何掉隊,如何得到並保存火柴,如何度過這幾天的草地生活……),緊緊抓住他向戰友轉交火柴的一瞬,抓住人物震撼人心的一連串語言和動作,抓住無名戰士如何對待火柴的態度,烘托出人物整個內心世界的崇高與美。而小說最後,又以盧進勇鄭重地轉交無名戰士保存下的火柴,「無邊的暗夜裡,一簇簇篝火燒起來了」結束,更是襯托無名戰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義。所以說,小說作者雖寥寥數筆描寫主人公形象,但主人公的英雄性格卻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現。
六、課文的敘述視角
敘事作品具有兩個基本要素,即故事和敘述者。故事與敘述者之間的關系,就是敘述視角。採用第一人稱敘述視角,則敘述者存在於虛構的小說世界中,成為其中的一個人物,人物的世界與敘述者世界完全統一。第三人稱敘述視角則有兩種情形:一種是作者敘述視角,即敘述者外在於人物的世界,敘述者的世界成為與小說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另一種是人物敘述視角,敘述者由一個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為小說中的一個人物,他感受、觀察、思考,但卻不像一個敘述者那樣對讀者講話。讀者是通過反映者個性的眼光來看待小說中其他人物、事件的。 從表面上看,這篇小說採用的是一個第三者的全知視角而非第一人稱視角。然而作為故事發展見證人的盧進勇,實際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稱「我」的作用。作品時時刻刻用盧進勇的眼光來觀察一切、感受一切,並從盧進勇的角度來描寫發生的一切,如此一來,盧進勇便如同第一人稱的「我」一樣可直接描繪一切,且令人覺得真實可信。另一方面,盧進勇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稱敘述視角的「全知性」與「自由性」,這又使得小說在創作時伸縮性更大,情節結構更加完整。同時,作為主人公的映襯,有了盧進勇,無名戰士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
[編輯本段]原文改編劇本
第一幕
時間:紅軍長征時,一個雨初停的早晨
地點:草地
人物:盧進勇,受傷同志
(幕啟)
(一陣風雨聲響過,雨漸停)
盧:(從一片草叢里探出頭來,四下里望瞭望,皺了皺眉頭,咬牙切齒地)這該死的鬼天氣,碰上這倒霉的暴雨,又耽誤了半個晚上,不知道又要什麼時候才能趕上後衛隊了。(說著,踉踉蹌蹌地從樹叢里鑽出來,,揉了揉受傷的小腿,長長地伸了個懶腰)
(一陣涼風吹過)
盧:(連打了幾個寒顫,連忙低頭,驚了一下,拽住衣角,又皺起了眉頭,喃喃自語)糟糕,全濕了。(捲起衣服,使勁的擰著,然後開始擰褲腳,看著順著褲腳流下的水滴喃喃)要是有堆火烤,該多好啊!(說完連忙搖了搖頭)哎,還是妄想啊(自嘲地笑了笑),連營里都只能吃干糧……(想起什麼似的下意識把手插進褲袋裡,一下子像是摸到了什麼,表情驚喜地一愣,連忙蹲下身,把褲袋翻過來,發現褲袋底部粘著一小撮青稞麵粉被雨水泡成的稀糊,小心翼翼地把稀糊颳了下來,吝惜地捏著面團,慶幸地自語)幸虧昨天早晨沒有發現它們。(眉頭一皺,苦笑一聲,又微微綻開笑容)都一晝夜沒吃東西了,這會兒,終於找到了點可以吃的東西啊,可真的是……餓死我了。
(盧進勇把面團捏成長條,珍惜地正准備吃)
傷畫外音:(微弱,有氣無力地)同志……同志——
(盧聽到聲音,放下了面團,一瘸一拐地向著聲音走去,繞了幾圈,在角落發現奄奄一息的受傷同志)
(受傷同志無力地倚著一棵樹,半躺著,面色蒼白,雙目緊閉,渾身濕透了,嘴唇張合不斷艱難地發出「同志」的呼喊)
(盧進勇走進,受傷同志吃力地張開眼睛,掙扎著想坐起來,但動不了,眉頭緊皺,盧進勇看到了,神情悲痛,舉手揉了下眼睛,眼眶紅紅的)
盧:你一定是餓壞了,(說著搶上一步摟住那個同志的肩膀,把面團遞到了那同志的嘴邊,焦急關切地)同志,快吃點吧
傷:(眼睛失神,眼神呆滯地看了盧一眼,吃力地舉起手推開他的胳膊,嘴唇扇動了好幾下,有氣無力地說)不,沒……沒用了
盧:(一愣,垂下手,愣愣地看著他,表情痛苦)
盧畫外音:(帶著憧憬與酸澀)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熱水,也許他能活下去……(想到這里,又抬頭望望遠處,隨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說)走,我扶你走吧!
傷:(閉著眼睛搖了搖頭,沒有回答,皺著眉頭過了好久,忽然睜開了眼,右手指著自己的左腋窩,急急地說)這……這里……
(盧惶惑地把手伸進受傷同志的衣服里,左右摸著,終於在左腋窩里,摸出了一個硬硬的紙包,遞到那個同志的手裡,那同志一隻手抖抖索索地打開了紙包,是一個黨證,裡面並排擺著一小堆乾燥的火柴。)
傷:(向盧招招手,等盧湊近伸開一個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撥弄著火柴,口裡小聲數著)-,二,三,四……(數完過了很久,又向盧詢問似的望了一眼)看明白了嗎?
盧:(高興地點點頭)是,看明白了!這下可好辦了,我就能救你了!
傷:(神色輕鬆了不少,帶著喜悅合攏了黨證,一隻手手小心地放到盧手裡,緊緊地把它連手握在一起,兩眼直直地盯著盧的臉)記住,這……這是,大家的!(突然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用盡所有的力氣舉起手來,直指著正北方向)
(盧順著傷員的手望向正北方,手上依舊托著黨證)
傷:(氣喘吁吁地說)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帶給……(無力地合上眼,頭一歪,手筆直的垂下來,掉在了盧的臂彎里)
(盧愣愣地依舊望著北方,一動不動,漸漸地,眼眶紅了,熱淚盈眶)
(幕閉)
第二幕
時間:幾天後
地點,後衛部隊陣營
人物:盧進勇,後衛連指導員
(幕啟)
旁白:幾天後,盧進勇趕上了後衛部隊,在風雨中、在爛泥里跌滾了幾天的戰士們也終於有了一簇簇熊熊的野火取暖。
盧:(越過幾個正談笑的戰友,悄悄走到了指導員身邊,輕輕喊了聲)指導員……
(指導員轉過身來,看著他,臉色變得嚴肅而凝重)
盧:(深深地望了他一眼,顫抖著打開了那個黨證,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遞到指導員的手裡,聲音像那位戰士顫抖而小心地數著)一,二,三,四……
(聲音漸輕,燈光漸暗)
(幕閉)
㈡ 《星火》的作者是誰
電視劇《星火》是根據1930年代左翼作家葉紫作品改編的 。
葉紫(1910.11.15-1939.10.5)原名余昭明,又名余鶴林、湯寵。湖南益陽人。1926年就讀於武漢軍事學校第三分校。四—.二政變後,父親姐姐被害,隻身逃離家鄉。先後流落到南京、上海等地,做過苦工.拉過洋車,當過兵,討過飯。後又任過小學教員和報館編輯。 1932年與陳企霞共同創辦《無名文藝》,同年加入「左聯」,走上文學道路。1933年參加中國共產黨,並第一次以葉紫為筆名發表短篇小說《豐收》,引起文壇注目。隨後又寫了一些散文、小說。1935年在魯迅支持下,自費出版了短篇小說集《豐收》,收入《奴隸叢書》。同年患嚴重肺病。病中寫作和出版了中篇小說《星》及短篇小說集《山村一夜》。
㈢ 七根火柴的作者簡介
王願堅(1929年—1991年),山東省相州鎮相州,當代作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解放軍藝術學院藝術系(作家班)主任。1944年7月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在部隊里當過宣傳員,文工團員,報社編輯和記者。1945年,參加解放軍。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同年開始發表《黨費》《糧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說。1956年至1966年,參加了「解放軍30年徵文」——革命回憶錄選集《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有機會系統地學習了黨和軍隊的歷史,接觸到更多老一輩革命者,使他的創作題材更豐富,文筆更洗練。又陸續寫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隊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說。王願堅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1974年與陳柱國創作了第一個劇本《閃閃的紅星》,塑造了身處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刻,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形象。對孩子的內心刻畫深入,幾個孩子的性格鮮明,各具特色,人物語言生動,可愛。形象真實、親切,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1976年又繼續發表了《路標》、《足跡》等10篇短篇小說。已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有:《糧食的故事》、《後代》、《普通勞動者》、《王願堅小說選》。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他的優秀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向世界發行,傳記被收入《中國名人詞典》和英國《世界名人錄》 中文名: 王願堅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日期: 1929 逝世日期: 1991 職業: 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 代表作品: 《四渡赤水》 (上下集) 《星火燎原》 《閃閃的紅星》 作者其他作品 王願堅的短篇小說中,《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描寫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七根火柴》、《三人行》、《趕隊》等歌頌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事跡;《普通勞動者》、《媽媽》、《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其它還有《早晨》、《征途》和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等。近幾年的新作有《足跡》、《標准》、《草》、《歌》等短篇小說,其中《足跡》獲人民文學雜志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黨費》,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深遠。
現《七根火柴》已被選入上海教育出版社中七年級下半學期第3單元人貴有精神,第10課中。
《燈光》已被選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下冊中。
㈣ 高遠作家個人資料
高遠簡介
作家高遠,筆名林夫、元之,原名高振運,1938年生,著有報告文學集《影事春秋》
高遠 ,作家。中短篇小說見於《青年文學》《天津文學》《芳草》《延河》《當代人》《青海湖》《福建文學》《廣西文學》《星火》《都市小說》《佛山文藝》《特區文學》《短篇小說原創版》《三峽文學》《牡丹》《北大荒文學》等國內數十家文學期刊。部分作品被《小說精選》等刊物轉載。出版中短篇小說集《西部的周末》、《平安夜說再見》等。曾獲第四屆(2006年-2008年度)《青海湖》文學獎。《渭水》文學期刊總編輯。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咸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㈤ 計文君的計文君主要小說目錄:
《天河》中短篇小說集 作家出版社 2009年
入選「二十一世紀文學之星」系列叢書
《剔紅》中短篇小說集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3年
「新勢力」叢書
《剔紅》中短篇小說集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3年5月
《器》中短篇小說集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3年6月
《窯變》中短篇小說集 太白文藝出版社 2014年5月
《帥旦》中短篇小說集 山東文藝出版社 2014年6月
《煙城危瀾》(中篇) 《莽原》2001年
《飛在空中的紅鯽魚》(中篇) 《人民文學》2003年
《七寸》(中篇) 《莽原》2004年
《水流向下》(短篇) 《人民文學》2005年
《鹿皮靴子》(短篇) 《莽原》2006年
《陽羨鵝籠》(中篇) 《莽原》2006年
《風月無邊》(中篇) 《星火》2007年
《想給你的那座花園》(中篇) 《人民文學》2008年
《天河》(中篇) 《人民文學》2008年
《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選載,入選《小說精選》選編的「十年小說精選」及「三十年小說精選」叢書
《嫩南瓜》(短篇) 《星火》2009年
《此岸蘆葦》(中篇) 《中國作家》2010年
《小說選刊》、《中華文學選刊》選載、《作家文摘》連載,入選中國作協創研部選編的《2010年度中篇小說精選》
《你我》(短篇) 《人民文學》2010年
《慢遞》(短篇) 《芒種》2010年
《開片》(中篇) 《十月》2010年
《小說選刊》、《小說月報》選載
《剔紅》(中篇) 《人民文學》 2011年
《小說月報》選載
《花兒》(短篇) 《中國作家》2011年
《帥旦》(短篇) 《人民文學》2011年
《小說月報》選載
《窯變》(中篇) 《清明》2012年
《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選載
《白頭吟》(中篇) 《人民文學》2012年
《小說月報》、《新華文摘》、《作品》選載
2012年小說協會年度小說排行榜中篇小說第三名
《鴿子》(短篇) 《北京文學》2013年
《卷珠簾》(中篇) 《人民文學》2013年
《無家別》(中篇) 《中國作家》2013年
《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選載
㈥ 周傳雄的《青花》中 青花指什麼
青花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主流瓷器,青花不但高雅漂亮,還能給人一種寧靜鎮定的感覺,好比愛情的承諾。
㈦ 推薦一點好看的短篇小說
妹妹,你是墜落凡間的天使,這是愛的撲滿寫的,原創來自貓撲網!此文比較邊緣,但極具真實性,說真的,作者太狠了,我攢了一輩子的眼淚在看完此文後留的所剩無幾了!
㈧ 王願堅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1954年開始寫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媽媽》等短篇小說。1956年至1966年,參加了「解放軍30年徵文」——革命回憶錄選集《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有機會系統地學習了黨和軍隊的歷史,接觸到更多老一輩革命者,使他的創作題材更豐富,文筆更洗練。又陸續寫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隊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說。1976年又繼續發表了《路標》、《足跡》等10篇短篇小說。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改編《閃閃的紅星》為電影文學劇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有:《糧食的故事》、《後代》、《普通勞動者》《王願堅小說選》。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他的優秀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向世界發行,傳記被收入《中國名人詞典》和英國《世界名人錄》等。 王願堅的一生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1974年創作了第一個劇本《閃閃的紅星》,塑造了身處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刻,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形象。對孩子的內心刻畫深入,幾個孩子的性格鮮明,各具特色,人物語言生動,可愛。形象真實、親切,非常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 王願堅自1952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其中《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描寫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
、《三人行》、《趕隊》等歌頌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事跡;《普通勞動者》、《媽媽》、《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其它還有《早晨》《征途》和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等。近幾年的新作有《足跡》《標准》《草》《歌》等短篇小說,其中《足跡》獲人民文學雜志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王願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黨費》,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深遠。
《燈光》《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勞動者》《支隊政委》《後代》《媽媽》 糧食的故事
《趕隊》《珍貴的紀念品》《草》電影《閃閃的紅星》…… 其中他的《七根火柴》,被選入上海兩期課改新教材七年級下學期語文課本第三單元:人貴有精神,第10課。 《草》,被選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第一單元第4課。 《燈光》,被選入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七單元第3課(略讀課文),人教版義務教育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三單元:燈光,第11課(略讀課文) ,第52頁到54頁。九年義務教育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19課,第86到88頁。 《七根火柴》,被選入上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3單元第10課 《三人行》被編進,小學冀教版,六年級語文書下冊,第8課
就只有這些了??
----
tot
㈨ 王願堅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王願堅主要作品有《黨費》、《糧食的故事》、《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媽媽》、《燈光》等;1974年與陸柱國創作了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
王願堅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作家。雖然他沒有親歷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斗爭生活,但是他在做記者、編輯期間,接觸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還訪問過江西老革命根據地,到當年紅軍長征路上采訪。這使他有可能表現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史詩般的生活。
(9)星火中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王願堅的《草》是一篇以紅軍長征過草地為背景,反映紅軍長征艱苦生活的小說。野草在平時生活中是非常常見、極其平凡、微不足道的。然而,東西雖小,意義重大。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因「草」而起,並以「草」為線索安排故事情節,圍繞它展開敘述,塑造人物形象。
王願堅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與做一個戰地記者。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期,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的形象。對孩子的內心刻畫深入,性格鮮明,各具特色,人物語言生動,可愛。形象真實、親切,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情節安排巧妙。
王願堅善於刻畫處在歷史大環境背景下,人物由個人的選擇、信仰所走過的道路,以及這種選擇在歷史中所具有的價值。他的四個劇本(另兩部是《映山紅》、《草地》)都深切的反映了這一主題。
㈩ 求一部短篇言情校園小說名,很久以前在一本雜志上看的,一直覺得很經典,但不記得名字了。
我也看過,星火網路美少女上的短篇小說。這本雜志我應該還有,等我回去慢慢找找這本書。
好像女主叫茵紫瑩,男主陸~~~(時間太長不記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