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8短篇小說伊斯蘭
❶ 誰知道《穆斯林的葬禮》那本書寫的人名和伊斯蘭的信仰有關嗎
《穆斯林的葬禮》作為了解回族的教材實在搞笑!
我是穆斯林,在我看來,整個書里的人物沒有一個是標準的穆斯林。
這本書從文學角度講,是好書。
但就其立意來說,實在是消極!中國穆斯林的標志——新月,最後被她的漢族老師送進墳墓,似乎在預示中國穆斯林最終將堙沒在非穆斯林的大漢族中間。
早在好多年前,霍達的這本書被回族作家和穆斯林學者批得厲害,認為這是在誤導漢族同胞中那些欲了解回族,穆斯林,伊斯蘭的人。
所以,建議樓主不要把它當回事。
韓子其本來就是漢族,最終也沒有成為一個穆斯林,遑論 回族?
http://www.xaislam.com/xaislambbs/boke.asp?airen.index.html
❷ 為何起點中文網不讓過多寫到伊斯蘭教
因為我國回族地區的人大部分都是信伊斯蘭教的,伊斯蘭教畢竟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宗教,如果有人在小說玷污伊斯蘭教,恐怕會引起過激行為吧
❸ 中國最著名十大長扁小說
宋濂的讀書經歷 宋濂字景濂,號潛溪。明代重臣,被稱為「開國文臣之首」。一代禮樂,多由其裁定,著作宏富,主倏《元史》、著有《宋學士文集》。 他幼年家貧,常借書苦讀。在其《送東陽馬生序》一文中,敘述了自己苦讀的經歷:他細時就愛讀書,可是家貧買不起書。就經常到有藏書人家借書,一借到書,就日以繼夜地趕抄,即使在數九寒天,硯水結冰,手指凍僵,也不亭筆。他借書守信,按期歸還,有書的有家才肯不斷借書給他。 宋濂讀書時,遇到疑難,自己不能解決時,他就長途跋涉到百里以外去尋訪名師指教。逢嚴冬季節,他忍飢挨餓,頂風冒雪,穿過巨谷,爬上大山,兩腳凍裂出一道道血口,仍繼續尋訪老師。宋濂十幾年如一日刻苦讀書,終於取得傑出成就。 蔡元培六十年讀書如一日 蔡元培,號孑民,浙江紹興人。中國民主工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知識界的卓越越先驅。編著有《蔡元培先集》。 蔡元培從少年時代起,就勤於讀書,百般天蚊蟲多,晚上讀書時把一雙腳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專心致志地讀書。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爭中,從未停止過讀書。他晚年回顧說:「自十餘歲起……讀到現在,將滿六十年了……幾乎沒有一日不讀點書的。」由於他一生讀書不輟,因此,他知識淵博,被譽為「學界泰斗」。 彭德懷書不離身 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彭德懷,因在1959年中共中央召開的「廬山會議」上,上書批評1958年以來的左傾錯誤,堅持正確意見而遭批判和免職。他被罷官後從中南海搬出來,在清理東西時,把元帥服、狐皮大衣、地毯等統統上交。他說「凡是當老百姓用不著的東西,我都不要。但是書,一本也不能丟。」把收藏的二十多箱書都搬到北京郊外的新居。1965年,他到西南三線工作時,又把這二十多箱書帶在身邊。十年浩劫中,彭德懷身遭厄運,橫遭迫害,他念念不忘的還是那些書。他對警衛參謀說:「我別的沒有什麼吩咐,就是惦記我那些書。」他工作之餘就沉浸書海,桌上、床上、櫃子上到處是書。他讀書十分認真,他讀過的書加滿了批註。 曹禺在澡盆里讀書 我國傑出的現代劇作家曹禺,在他23歲時就寫出了《雷雨》,震撼了當時戲劇界。後又寫出了《日出》、《原野》等很有影響的作品。此外還有劇作《蛻變》、《北京人》、《家》、《王昭君》以及同別人合寫的《膽劍篇》。他所以有如此輝煌成就,絕非偶然,這與他勤學苦讀是分不開的。 有這樣一件趣聞:有一次曹禺的家人准備好澡盆熱水,催正在讀書的曹禺洗澡。他進內室以後,很長時間不見人出來,家人在內室外聽聽,房內不時傳出水呼聲。又過了好久,仍不見人出來。曹禺的夫人生疑,推門過去一看,嗨!原來曹禺坐在盆里,正讀書入迷呢。他一手握著書本聚精會神地看著,另一隻手拿著毛巾下意識地拍打著水面。他根本沒洗,可水早冰涼了。 愛迪生以書為枕 大名鼎鼎的美國科學家愛迪生,一生的發明多達近二千項,被譽為「發明大王」。這也與他勤非讀書分不開的,他常常通宵達旦地讀書,查資料,困極了,他就以書當枕,在實驗室躺一會兒。因此,有人風趣地說:「怪不得愛迪生有那麼多的知識,原來他在睡夢中也還要從書本里吸取營養哩。」 富蘭克林和書 美國18世紀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參加過獨立上星期爭,參加起草獨立宣言,代表美國同英國談判,後簽訂巴黎和約,曾創辦《賓夕法尼亞報》,建立美國第一個公共圖書館。他在研究大氣電方面有重要貢獻,發明避雷針。著有《自傳》。富蘭克林自幼酷愛讀書。家貧無錢上學,從少年時代起,就獨自謀生。常常餓肚子省錢買書讀。某一天,富蘭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發老驅,已餓得走不動了。連心將自己僅有的一塊麵包送給她。老嫗看富蘭克林的樣子,也是一個窮人,不忍收他的麵包。「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富蘭克林說著拍拍那隻裝滿書籍的背包。老嫗吃著麵包,只見富蘭克林從背包里抽出一本書,津津有味地讀起來。「孩子,你怎麼不吃麵包啊?」老嫗問道。富蘭克林笑著回答說:「讀書的滋味要比麵包好多了!」經濟拮據,購書能力有限,他只得經常借書讀。他常在認間向朋友敲門借書,連認點起一盞燈,專心讀書,疲乏了就以冷水澆頭提提神,坐下繼續閱讀完,第二天一早,准時把書還給書主,從不失信。 撲在書的高爾基 高爾基,前蘇聯大文豪,列寧稱他是「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時代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喪父,寄養在外祖母家。因為家庭極為寒,他只讀過兩年小學。10歲時就走入冷酷的「人間」。他當過學徒,搬運工人,守認人,麵包師。還兩度到俄國南方流浪,受盡苦難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歡讀書,在任何情況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機會,撲在書上如飢似渴地讀著。如他自己所說:「我撲在書,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他為了讀書,受盡了屈辱。10歲時在鞋店當學徒,沒有錢買書,就到處借書讀。那時的學齡前徒,實際上是奴僕:上街買東西,生爐子,擦地板,洗菜帶孩子……每天從早晨干到半認。在勞累一天之後,用自製的小燈,堅持讀書。老闆娘禁止高爾基讀書,還到閣樓上搜書,搜到書就撕碎。因為讀書,還挨過老闆娘的毒打。高爾基為了看書,什麼都能忍受,甚至甘願忍受拷打。他說過:「假如有人向我提議說:『你去廣場上用棍棒打你一頓!』我想,就是這種條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由於高爾基一生如飢似渴地讀書,勤奮不懈地努力,他寫下了大量有影響的作品:《海燕》、《鷹之歌》、《母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間》、《我的大學》。除此之外,還寫了劇本和大量的政論、特寫、文藝評論等。「筆冢」的由來 唐代書法家懷素以草書著稱於世,人稱「草聖」。他的草書,氣勢雄渾豪放有「驟雨狂風」之勢。 他幼年為僧,寺院附近種值有一萬多株芭蕉,每日摘采蕉葉練字。蕉葉用完了就用淺色漆盤和方木板練字,寫滿字跡後,擦掉再練。久而久之,竟把漆盤和木板磨穿了。寺院的牆壁上,傢具上,連僧人做袈裟的布上都寫滿了字。他每日勤奮刻苦練字,用禿了許多毛筆,堆集起來埋在山下,名曰「筆冢」。 董老的手杖 老革命家董必武喜歡書法,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勤於練字。他晚年的時候到戶外活動總是拿著一根手杖。走累了,坐下來休息的時候,就以手杖當筆,在地上練習寫字,如果坐得高,乾脆把手杖像握筆一樣提著,在空中寫劃。 散步時,以手杖鍛煉握筆、運筆的腕力。 由於董老的刻苦勤學,他的書法秀美、挺拔,人稱「董體」。 言菊朋學戲 京劇言派創始人言菊朋,是蒙古族人,祖輩幾代都是清王朝的武官。他在陸軍貴胄學堂念書時就對京劇藝術特別有興趣。畢業後,他在蒙藏學院某得了個小差事,收入很低,維持六口之家生活過得緊巴巴。可他千方百計要省出錢來去聽戲。他特別愛看著名老生譚鑫培演的戲,不管是下瓢潑大雨還是大雪紛飛,他總是腳踏釘鞋,手持雨傘,上戲院買張最便宜的票,潛心觀摩譚鑫培的表演。十餘年如一日,從不間斷,他的足跡踏遍了北京城內各大戲院。 他不但刻苦、細心學習譚鑫培的表演藝術,而且還在學習別人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終於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在京劇界獨樹一幟,成為言派創始人。 門采爾的「絕症」 阿爾道夫門采爾是世界著名的素描大師,他從13歲開始學繪畫。一生共創作了一萬五千多幅速寫,七千多張素描。這些數量驚人的作品,都是他辛勤勞動的結晶,他不管走到哪裡,繪畫工具總是隨身帶著,在大街小巷,鄉村田野,河畔山頂,處處可以看到揮筆作畫的身影。有人稱他得了「緩畫狂熱症」,他聽了很高興地說:「希望此病是絕症。」世界上有一批雖身處逆境,但充滿自信,自強不息,奮斗向上,最終獲得輝煌成就的人。古希臘著名演說家德摩斯梯尼,原先患有口吃病,幼年結巴,語音微弱,演說時常被人喝倒彩。他始終對自己信心百倍,為了克服疾病,每天清晨口含小石子,呼喊練習,終於成為口若懸河,辯駁縱橫的演說家。勤勞是齊白石一輩子藝術生活的特點,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他不斷刻苦努力,至老不衰。在 70 余年的畫畫生涯中,他差不多天天都要作畫。 27 歲以後,只有兩次害病,一次遭父母之喪才擱過筆。他的勤奮是持久有恆的,即使到了晚年,也沒睡過早覺,每天照例黎明即起,吃過早飯,便要畫上幾幅。對藝術真是孜孜不倦。 1957 年他逝世這一年的春夏之際,他的精神有些不濟了,健康情況已大不如以前,還絲毫不服老,頑強地和衰老作斗爭,畫了一幅花中之王——牡丹,這是他一生中畫的最後一幅畫。德國著名天文學家開普勒。4歲時出天花,留下一險麻了的後遺症,後又患猩紅熱,高燒壞了眼睛,成了高度近視。他終身受疾病折磨。但他從未失去自信,在貧病交加中大無畏鬥志昂揚0餘年。建立了行星運動三定律,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打下基礎。重要著作有《宇宙的神秘》,《哥白尼天文學概要》,《宇宙諧和論》等。 塔哈候賽因,埃及作家,文學評論家,三歲時就雙目失明,他頑強自信,留學法國,成為埃及歷史上第一位博士。作品有小說《鷓鴣的叫聲》、《不幸的樹》、《失去的愛情》和自傳性的《日子》等。還寫有文學評論《前伊斯蘭時代的文學》和《阿拉伯文學史》等大量作品,被譽為「阿拉伯文學支柱」。被稱為「短篇小說之王」的法國19世紀作家莫泊桑,到30歲時,作的作品卻一篇沒有發表。他開始喪失信心,不再練習寫作,想改行經商。他姐姐批評他缺乏恆心,並建議他去拜訪比他年長29歲的福樓拜。 福樓拜當時是享譽文壇的大作家,他和藹地接待了來訪的莫泊桑,把莫泊桑讓進書齋,指著自己的作品說:當初我也跟你一樣灰心過,動搖過,但最後還是堅持下來了,重要的是要有信心,恆心。回家後,莫泊桑繼續埋頭練習,勤作不輟,不久就發表了自己的處女作《羊脂球》,比此便一發而不可收了。他一生寫了三百多篇短篇小說,6部長篇小說,3部游記以及許多關於文學和時政的評論文章。細菌學家歐立希,為了醫治當時流行的「昏睡病」,發現一種叫「阿托什爾」的化學葯品,可殺引起昏睡病的稚蟲,但是,美中不足,這種葯物又會給人帶來雙目失明。歐立希和他的助手堅忍不拔,經過 606 次試驗,失敗 605 次,終於成功地製造出一種既能挽救昏睡病人,又不傷害病人視力的葯品,取名叫「六零六」。 1508 年,義大利雕塑家、畫家、詩人米開朗琪羅接受了為羅馬西斯廷教堂繪屋頂大壁畫的任務。任務相當艱巨:屋頂高達 20 多米,面積 300 平方米,畫中人物 340 多個。他夜以繼日地工作,多少次從腳手架上摔下來,還摔成過重傷。經過 4 年零 3 個月的艱苦努力,終於完成了這幅轟動全義大利的巨幅壁畫,但他的身體已摔成畸形。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幼年家貧。他 8 歲上學, 12 歲就當印刷所的小學徒。但惡劣的環境並沒有堵塞他尋求知識的途徑。他發奮自學,硬是從零開始打基礎,經過近 30 年的努力,自學了有關電學方面的大部分知識,從而正確地解釋了電的性質——電荷守恆定律,成功地揭示了雷電的秘密。 我國清代傑出文學家吳敬梓,生活貧困。在他創作《儒林外史》時,經常因為家中無米下鍋而挨餓。有一次一連兩天吃不上飯,餓得頭昏眼花,躺在床上喘氣,還向妻子要筆繼續寫書。妻子流著淚勸阻他。恰好此時,有親戚送來三斗米、兩千文銅錢。 吳敬梓吩咐妻子點火做飯,自己立即從床上爬起,走到桌前奮筆疾書。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捷克作家伏契克被德國法西斯關在牢房裡,他受盡酷刑,遍體鱗傷。昏迷幾個星期,剛一清醒,他就向同情他的獄座克靈斯基要來紙筆,趴在床板上寫文章。每寫好一章就托克靈斯基秘密帶出監獄。他忍受著渾身傷口的疼痛,額上黃豆大汗珠,滴濕了稿紙,浸濕了床板,仍堅持寫下去。他犧牲後,他寫的書出版了,就是現在人們讀到的名著《絞刑架下的報告》。前蘇聯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但他不向命運低頭,決心寫長扁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開始時,他口授,讓人記錄。後來他想老是讓別人代勞總不是個事。於是,他用硬紙做成一個框子,放在稿紙上,用手摸著框子寫。他忍受著疾病的折磨,咬著牙一頁一頁地堅持寫下去。用了將近五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這部世界名著。厲歸真學畫虎。五代畫虎名家歷歸真從小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虎,但是由於沒有見過真的老虎,總把老虎畫成病貓,於是他決心進入深山老林,探訪真的老虎,經歷了千辛萬苦,在獵戶伯伯的幫助下,終於見到了真的老虎,通過大量的寫生臨摹,其的畫虎技法突飛猛進,筆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即可亂真。從此以後,他又用大半生的時間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見識了更多的飛禽猛獸,終於成為一代繪畫大師。歐陽修借閱典籍。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自幼天資過人,但是由於家境貧寒,家裡無錢買紙買筆,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為了讓兒子習文練字,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用荻草代替毛筆教小歐陽修寫字。歐陽修勤奮刻苦,練成了一手好字,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而這種刻苦精神也影響了他的小夥伴李堯輔,將李堯輔帶上好學之路。 從前在美國標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小職員叫阿基勃特。他在遠行住旅館的時候,總是在自己簽名的下方,寫上「每桶4美元的標准石油」字樣。在書信及收據上也不例外。只要簽名,就一定寫上那幾個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4美元」,而他的真名倒沒有人叫。公司董事長洛克菲勒知道這件事後說:「竟有職員如此努力且關心公司的聲譽,我要見一見他。」於是邀請阿基勃特共進晚餐。後來,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長。這是一件誰都可以做到的事,可是只有阿基勃特一個人去做了,而且堅定不移,樂此不疲。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才華、能力都在他之上,可是到最後,只有他成了董事長。從小事做起,是為未來鋪設道路。執著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
❹ 什麼是道,什麼是佛道家與佛家有什麼區別教道教、佛教又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有何不同
對道不太了解,大概是順應自然,提倡無為,因為「無」是「有」之始,「有」從「無」而出,所以無為而無所不為,以道生一……三生萬物。
佛教一方面講因緣法,善惡報應,這是事。另一方面講空,是說所有的東西都是在變化的、不能做主的,所以是虛妄的、苦的,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生滅滅以,寂滅為樂,這是理。佛教又分南傳上座部和北傳大乘佛教(中國除了雲南信上座部,其他都是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區別:道向外求,合於自然。佛法向內,證得本心,萬法唯心顯現,山河大地皆是吾心(一視同仁,不偏不倚,不取於相);本心圓明清凈,當下就是極樂凈土。
道教和佛教都對辯證法有研究,道因為無體,可長可短,用而不竭;佛以絕對平等,事理一同,圓融無礙。
兩教都是通過自己修行來證果,道成仙,釋成佛(上座部最高為羅漢果,凈土宗念佛往生極樂,也就像考大學,在「極樂大學」跟著阿彌陀佛「教授」完成「學業」,最終成佛)。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為一神教,神創世界所以要順從唯一真神(道教認為世界是從混沌中來,「無」中生「有」。佛教認為世界是眾生因為相同的業力,共同所感知的,沒有一個創造者)。
基督教認為人有原罪(亞當,夏娃被魔鬼誘惑,偷吃禁果,被趕出伊甸園,這就是原罪),人們要懺悔,信仰神,讓神來幫你洗刷罪業,最後上天堂,重返「父」的身邊,否則就要下地獄受苦。
伊斯蘭教不清楚,但也是回歸天堂,或下地獄。
有學者認為,伊斯蘭教的《可蘭經》是根據基督教的《舊約》(聖經上半部分)來的,所以主要的問題在於,伊斯蘭教不承認基督教的聖子耶穌。
末學淺見,貽笑大方。
❺ 金庸為什麼要鼓吹伊斯蘭教
伊斯蘭文明在中世紀之前一直是世上最先進的文明之一,是歐洲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後伊斯蘭教在科學的沖擊下進退失據,靠保守主義續命,後來野蠻的游牧部落沙特又發現了石油,伊斯蘭中最極端的瓦哈比教派因此興風作浪,加上帝國主義搞局,伊斯蘭的形象才被帶偏了。
❻ 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啊
一、產生時間不同:
基督教,公元1世紀,基督教為猶太的拿撒勒人耶穌在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所創立,繼承了猶太教的《聖經》和許多文化傳統,信仰上帝(天主)創造並主宰世界。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伊斯蘭教7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由麥加的古萊什部族人穆罕默德(約570~632,阿拉伯文儆)所復興。
二、創立人不同: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貿易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基督教信仰以耶穌基督為中心,以聖經為藍本,核心思想是福音,即上帝耶穌基督的救恩,充分彰顯了上帝對全人類和整個宇宙舍己無私的大愛。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伊斯蘭由麥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上首先興起,原意為「順從」、「和平」,又譯作伊斯倆目,指順從和信仰創造宇宙的獨一無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兩世的和平與安寧。
三、主要教義不同:
伊斯蘭宗教術語。伊斯蘭教義主要由三部分構成。
1、基本信仰(الايمان 中文通譯依瑪尼),指信真主、信天使、信經典、信使者、信後世、
2、宗教義務(العبادات 中文譯爾巴達特),指穆斯林必須完成的五項基本功課,簡稱念、禮、齋、課、朝。
3、 公益與善行(الاحسان 中文譯以罕薩尼),指穆斯林必須遵守、履行《古蘭經》和先知穆罕默德為人類制定的行為規范與公益義務。
基督教信仰耶穌基督,叫人們忍受苦難,死後可以升入天堂。
佛教主要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特權。
❼ 哪裡能買到《今日的伊斯蘭》這書
今日的伊斯蘭:穆斯林世界導論
作者:Akbar S.Ahme
譯者:蔡百銓
ISBN:9789867747686
定價:NT$ 300
出版社:商周出版
裝幀:平裝
出版時間:2003年05月02日
--------------------------------------------------------------------------------
簡介:
世人以許多不同方式看待伊斯蘭。伊斯蘭不只是具有吸引力的神秘詩賦,高妙的對稱的建築物,秘傳的素菲神秘主義思想;伊斯蘭也是走在街頭的群眾,青年攻擊大使館,電視螢幕上自我鞭笞的意象。它不只是神學;它也是辯教(polemics)、爭論、媒體意象、沖突、一種觀點。
本書出自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系列節目。目的是要協助了解遙遠且未知的神秘國度。在這個因為對於其他民族無知而越來越充滿仇恨的世界裡,這是迫切需要的。本書將檢討穆斯林的社會與習俗、態度,書中精神是在強調,觀察其他民族不是在觀察異國的、奇異的、怪誕的事物,而是在觀察不同的事物。重點不是在降低差異,而是在解釋差異。
作者簡介:
阿克巴?阿赫美德Prof. Akbar S. Ahmed
1943年1月15日出生,現為美國華府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伊本?卡爾敦伊斯蘭研究講座」教授(the Ibn Khaln Chair of Islamic Studies)兼國際關系教授,也是個傑出的人類學家、作家、影片製作家。
他長久積極投入宗教對話(interfaith dialogue)與全球伊斯蘭及其對於當代社會沖擊之研究。
阿赫美德教授撰有許多探討當代伊斯蘭的著作,包括《發現伊斯蘭:了解穆斯林社會與歷史》(Discovering Islam: Making Sense of Muslim History and Society),英國廣播公司(BBC)曾經據以拍制六卷電視錄影帶「生活的伊斯蘭」(Living Islam)。
他的《後現代主義與伊斯蘭:困境與承諾》(Pos***ernism and Islam: Predicament and Promise)獲得「阿馬菲獎」(the Amalfi Award)提名,他的《今日伊斯蘭:穆斯林世界簡介》(即本書)獲得「洛杉磯時報」遴選為年度最佳非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