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是魯迅的短篇小說嗎
Ⅰ 魯迅社戲 背景
寫作背景
《社戲》一文寫於1922年,由於辛亥革命不夠徹底,在封建軍閥的統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緊緊地禁錮著大家的頭腦,封建的禮教制度牢牢地束縛著人們的手腳,一切都沒有進步,一切都沒有朝氣。
在這種氣氛之下,兒童教育就更成為封建教育制度的犧牲品了。枯燥無味的教育內容,僵化呆板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發展,而且備受摧殘。
少年兒童們渴望自由,追求發展,嚮往大自然的美好風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融洽友愛互助的關系。魯迅先生的《社戲》,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以一個少年兒童觀察社會,觀察人情的角度,生動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發出了時代的吶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1)社戲是魯迅的短篇小說嗎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1、構思巧妙,結構嚴謹。這篇小說以看戲為線索,從「我」在北京看中國戲的感受寫起,接著追憶了少年時在農村看社戲的愉快,最後又從回憶回到了現實。
中間過渡自然,上下銜接緊密。小說雖然沒有什麼驚一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復雜的結構,但是由於作者對情節的安排,起伏有致,情趣盎然。
2、圍繞中心取捨材料。題目是《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並不多,作者用不少筆墨在開頭寫「我」到外祖母家的其他生活以及看社戲遇到的困難,在結尾又寫了六一公公送羅漢豆的事,這樣寫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中心思想。
作者所懷戀的不是社戲本身,而是在看社戲過程中與農家孩子結下的誠摯友誼和農村的自由生活。「社戲」作為一條線索,在文中起著貫穿故事情節的作用。
3、景物描寫,細致逼真。碧綠的豆麥天地,水氣中朦朧的月色,淡黑的連山,星點的漁火,孩子們的談笑聲,潺潺的流水聲。宛轉悠揚的笛聲,豆麥和水草發出的清香,等等,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
景物描寫是這篇作品具有魅力的因素之一。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江南水鄉特色。把社戲置於這樣的場景之下,使它自然帶有北京城裡的京戲不可能具有的神韻風致。
Ⅱ 《社戲》是什麼小說
《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同年12月《小說月刊》第13卷12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篇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Ⅲ 《社戲》選自魯迅的哪部作品
《社戲》選自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吶喊》
Ⅳ 魯迅《社戲》主要內容
《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這篇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小領袖一般,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頭,「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他的親切體貼。
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的代表,六一公公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後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誇了他一句,「竟然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
(4)社戲是魯迅的短篇小說嗎擴展閱讀
《社戲》寫於1922年10月。作品寫到在北京看戲的時候,說那是「倒數上去二十年中」的事。從作品發表時算起,倒數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當時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如剛剛經過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1898年的戊戌變法,1900年的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戰爭……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者正在「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和帝國主義勾結起來,加緊奴役和盤剝中國人民。
魯迅於1902年懷著救國救民的思想,留學於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後任教於杭州、紹興。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專制主義的清王朝,於1912年1日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對此,魯迅非常興奮,熱情地歡迎和支持,並應當時教育總長蔡元培的邀請,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員,後隨教育部遷北京。
此後接連發生了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他說「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頹唐得很了。」終於使他認識到,經過辛亥革命,中國的社會現狀「招牌雖換,貨色照舊」,沒有什麼改變。
十月革命給正在沉思,探索的魯迅以強烈的震動,使他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愛國運動暴發,使魯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奮,於是用筆起來無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質,發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鐵屋子」的號召。他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敵人接連投去匕首和機槍,表現了鮮明的革命者的立場。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表了小說《社戲》。
Ⅳ 社戲體裁是什麼呢
《社戲》體裁是短篇小說。
《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同年12月《小說月刊》第13卷12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篇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
短篇小說平均篇幅在萬言左右的小說會被劃歸短篇小說。短篇小說在現代甚為流行。所有小說基礎,其發展初期並無長短之分,隨時代而區分。今短篇小說多要求文筆洗練,且受西洋三一定律一時一地一物觀念影響,使其更生動詳實但也限制其發展。
《社戲》作品鑒賞
這篇小說所著重表現的是「我」對都會和農村兩種生活情景、兩種人情人際關系的不同感受。
小說的第一部分通過描寫「我」在大都會看京戲的描寫,展現了那裡丑惡齷齪窒息的社會景象和庸俗冷漠自私的人情人際關系。城市劇場里喧鬧嘈雜,擁擠不堪;名角擺架子,久盼不出,令人失望;胖紳士目中無人,俗不可耐,吁吁喘氣,使「我」苦不堪言。
小說的第二部分所描寫的則是另一種迥然相異的環境氣氛及人情人際關系。這里有美的自然環境,有美的生活情趣,有美的人際關系,有美的人情意味。
Ⅵ 社戲有幾個部分分別講了什麼事
社戲一共有三個部分。
第一層:(1~3自然段)寫平橋村歸省的生活,交代了看戲的時間、地點、人物和機緣。
第二層:(4~30自然段)寫出了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三層:(31~40自然段)寫出了看完社戲後的餘波。
《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同年12月《小說月刊》第13卷12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篇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
(6)社戲是魯迅的短篇小說嗎擴展閱讀:
一、藝術特色
對比強烈,寓意深刻。《社戲》在表現手法上,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第一部分寫「我」在北京看京戲,那荊具般的長凳,胖紳士的白眼,「冬冬哩哩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盪」,使「我」感到「不適於生存」。
看過戲之後,決心和它「告別」,在精神上也就「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但是,在偏僻的小村莊和農民孩子一道看社戲,那「宛轉、悠揚的橫笛聲,使「我」「白失起來」,那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的戲台,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
看過戲之後,雖然是「遠哉遙遙」了,然而卻一直念念不忘。因此,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北京看京戲和在農村看社戲,看戲時所接觸的人物、環境、感受,就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照。
二、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
Ⅶ 魯迅社戲
《社戲》所描繪的,「實是作者心中理想」的故鄉圖景。魯迅很早就離開故鄉,故鄉給予他的,並非都是溫馨的回憶,其間還有許多不幸與白眼,魯迅對故鄉,卻有一種割捨不斷的復雜情感。魯迅故鄉紹興,自然景色秀麗,歷來是人文薈萃之地,前人稱其山水之美是「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世說新語·言語》)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養成了人們對故土家園的深情厚愛,歷史上佔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也尤為重視人倫親情,魯迅生於書香門第,對故鄉的眷戀實已融入了他的血液中。他早年初離家時,在給親人的信中說「行人於斜日將墮之時,暝色逼人,四顧滿目非故鄉之人,細聆滿耳皆異鄉之語,一念及家鄉萬里,老親弱弟必時時相語,謂今當至某處矣,此時真覺柔腸欲斷,涕不可仰。」(《集外集拾遺補編·戛劍生雜記》)故鄉的山水之美,深深植根於魯迅的心田,在人生道路上遇到風波,自然想起過去,憶及故鄉的完美,他是在「昏沉的夜」看到了故鄉山陰道上「好的故事」(《野草·好的故事》),也是在北京「嚴冬的肅殺」中想起了早春二月故鄉的風箏時節(《野草·風箏》)。在和現實作對比時,所用的常是記憶中理想的故鄉圖景,小說《社戲》也正如此。
名為《社戲》,小說並未直接寫「我」小時所看的社戲,開頭記述的卻是「我」成年後在北京看戲的兩次經歷。那兩次戲,都沒看好,反折射出了當時社會的混亂、沉悶、世故、污濁,這適與「我」少時在平橋村的自然真率生活形成了鮮明對照。魯迅心中的故鄉實有兩個,一是《故鄉》中所描繪的現實中的故鄉,一是《社戲》中所展現的理想中的故鄉,他常常是以理想中故鄉的完美來反襯現實中故鄉的殘破。《社戲》沒有正面描寫農村的苦難,但對理想中故鄉的謳歌,也正是對現實的批判。《社戲》可說正是對於故鄉之夢的具體描繪,蘊含其中的是對故鄉的一腔摯愛。故鄉之美好,最分明地在生活其中的人身上體現出來,人的健康成長才是社會進步的最好顯示。人之中,重要的又是小孩,因為他們才是社會的未來。魯迅一直深切關注兒童的成長,在《狂人日記》中呼喊「救救孩子」,在對故鄉極度失望的《故鄉》中,他也是從少年閏土身上看到了故鄉之美好,由兒童身上重新看到了希望。對於後代,魯迅作為長輩的心願是「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小說《社戲》中所展現的,也恰是兒童理想的成長環境。從散文集《朝花夕拾》不僅可看到作者對往事的深情追念,依依惜別,還可看到活潑好動,充滿稚氣、朝氣的早年魯迅。《阿長與〈山海經〉》一篇中他提到自己小時愛看那種有圖的《山海經》,對一切感到好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篇不僅寫了百草園里的可愛、好玩景象,還記敘了和小同窗們在三味書屋折梅花、尋蟬蛻,描小說綉像,從中可見作者一貫堅持的追求自然,不願受束縛之心。《社戲》實也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什麼題目啊 想了好久 望採納
Ⅷ 《社戲》選自哪裡
選自魯迅小說集《吶喊》。
《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同年12月《小說月刊》第13卷12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這篇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
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8)社戲是魯迅的短篇小說嗎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社戲》寫於1922年10月。作品寫到在北京看戲的時候,說那是「倒數上去二十年中」的事。從作品發表時算起,倒數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
當時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如剛剛經過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1898年的戊戌變法,1900年的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戰爭。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者正在「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和帝國主義勾結起來,加緊奴役和盤剝中國人民。
魯迅於1902年懷著救國救民的思想,留學於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後任教於杭州、紹興。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專制主義的清王朝,於1912年1日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對此,魯迅非常興奮,熱情地歡迎和支持,並應當時教育總長蔡元培的邀請,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員,後隨教育部遷北京。此後接連發生了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
他說「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頹唐得很了。」終於使他認識到,經過辛亥革命,中國的社會現狀「招牌雖換,貨色照舊」,沒有什麼改變。
Ⅸ 社戲選自什麼小說集
《社戲》選自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作者用第一人稱寫「我」二十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
Ⅹ 社戲的含義
1、《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同年12月《小說月刊》第13卷12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篇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
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2、社戲,指在社中進行的一種奉祀社神風俗的戲藝活動,有著酬神祈福、文化娛樂或商業相關的意義。代表地區有紹興社戲、黃岡社戲、安順地戲等。
內容
1、酬神祈福
甲骨文多見祭祀殷王於社祈年求雨的記錄;《詩經》中也有西周時用糧食、犧牲祭社祈求甘雨和豐收的篇章;春秋時代遇到日食、水災亦祭祀於社,發生重大事變還要結盟於社。
現代社戲繼承了舊時農村春秋兩季祭祀社神(土地神)的習俗,先時春社為祈求五穀豐登,秋社為慶賀一年豐收,後發展為以演戲酬神祈福,每每在精彩的社戲節目開演之前先要酬神祈福。
例如紹興的大部分地區以廟會戲為主,廟會戲是指在各種神道如關帝、包公、龍王、火神、岳五猖、城隍、土地公等等誕辰祭祀活動中演出的戲。祭祀神道的誕辰,是神廟所在地的農村的盛大慶典,通常舉行迎神賽(賽春)會,綿延數里乃至十數里,轟動各村社。
2、文化娛樂
最初將文化娛樂活動列入社祭活動中的戲藝形式,多屬動作表演類,例如演武、馬戲、蚩尤戲。文獻資料或民間傳說中,葛天氏歌八闋,稱得上是最早列入社戲中的歌舞類表演節目。
後續隨著戲藝形式越來越多樣化,百戲、雜劇、戲曲等戲藝形式逐漸被引入社戲表演中,並成為主流形式,因此現代人一提起聽廟戲、演大戲、看戲等等,這里的戲字通常指的是戲曲(戲劇)。浙江紹興被人們稱作「戲曲之鄉」,曾經是全國四大聲腔的盛行區,紹興人愛看戲,愛聽戲,早就有傳統了。
在紹興,社日演戲的風俗是由來已久的了,早在南宋時,陸游的「社日」詩中就已經有「太平處處是優場,社日兒童喜欲狂」的題詠。至清代,社戲成為亂彈戲劇的主要演出形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社戲、網路-社戲 (魯迅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