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童短篇小說桑園
A. 蘇童的短篇小說集《桑園留念》里為什麼多次寫到死亡
我覺得他的每一篇大概都與死有關, 這是正常的。這是一位偉大作家的深思,經常它是帶諷刺的,但卻令人很震撼。也許他只有寫與死有關的東西才能達到寫作的目的。有些雖然簡短,確實是很讓人深思的。就像《紅桃Q》一樣,讓我心跳不止,胸悶不已。
B. 《蘇童六短片篇》讀後感1000字
1 我記得蘇童一直欣賞的一句話:真正的先鋒一如既往。借用這句話的語式,我想說,真正的讀者也要一如既往。我對於蘇童,可以說是一個一如既往的讀者。我最初實際上是蘇童的崇拜者和忠實的讀者,是一個蘇童迷。自從1989年我讀到他的《妻妾成群》《紅粉》開始,對他的小說近乎是一種沉浸和迷戀。可以說我幾乎沒有遺漏過他的任何一部作品。我和蘇童是同齡人,他的作品不僅能帶給我許多能讓我重新找回自我的東西,還能喚醒許多關於國家、民族尤其個人生命記憶的東西。而且,我不僅喜愛他的作品,更主要的是他是讓我內心極為敬佩的一個作家。
2 近年,大家都在稱贊賈平凹的《秦腔》,尤其是他在作品中表現出的文學敘事的耐心。其實,我覺得蘇童也是一位真正的、非常有敘事耐心的作家。耐心是如何建立起來的?這里實際上就是個寫作姿態的問題。可以說,蘇童還是一個心理承受力極好的作家,這些年來他基本不受外界的干擾,扎扎實實地做人作文。所以,畢飛宇曾說,認識蘇童這么多年,發現他身上很多東西幾乎就沒有什麼變化。一個作家憑借什麼力量能夠使讀者保持對你的喜愛,不僅是因為你有一兩部好小說,還因為你對文學寫作一如既往的虔誠。這是一個作家最不該變化的東西。蘇童對於小說寫作是相當虔誠的,有時甚至是倔強的。我認為,他對於短篇的偏愛和寫作就是倔強的,不惜氣力的。也是超出了任何功利心的、富於耐性的。當然,我們可以說,蘇童是一個在寫作上既有「坡度」也有「彎度」的作家,有許多作家也是在三十幾歲、四十幾歲就寫了三五百萬字,可那是自我滑行的長度,卻沒有向上的坡度。蘇童卻是一位始終具有寫作坡度和高度的作家。那麼,因為蘇童自己寫作的起點太高了,他有一個整體上的絕對的高度。一上手就是《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就是《妻妾成群》《南方的墮落》,就是《刺青時代》,所以自己很難越過自己建立的「標高」。 長篇也是這樣,你很難說《米》好還是《城北地帶》好,更不好說《碧奴》就強於《我的帝王生涯》。我也不認為《蛇為什麼會飛》就是一部失敗的小說。有高有低。但我感覺,蘇童真正能夠不斷超過自己的還是他的短篇小說,而不是中篇、長篇。能夠讓他感到最自信的實際上也是短篇。十幾年來,蘇童短篇寫作的熱情持續不減,而蘇童的短篇的被需要,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這個時代審美方向的一些變化。
3 我特別想提到的還是他的短篇。我覺得,《妻妾成群》之後,蘇童的寫作就相當地自我、相當自由了。雖然有時候在讀了他的某一個短篇後,可能一時說不出好在哪裡,只是感覺到一種與眾不同的寫作境界。大概是1998年到2003年這五六年裡,好像是他寫《蛇為什麼會飛》前後,他差不多每年只有五六個短篇,這幾年,他的寫作彷彿一直在一種特有的自我感覺和節奏中進行。我想,一個作家需要一種自我沉浸,在一種特殊的心態下實現對文學的感受和表達。像《小偷》《巨嬰》《向日葵》《古巴刀》《大氣壓力》《水鬼》《白雪豬頭》那一批作品,到後來的《騎兵》《哭泣的耳朵》《馬蹄蓮》,還有最近的《西瓜船》《拾嬰記》,我認為是他最好的一批短篇小說。寫的自由、輕松、灑脫,包括技術。那時,我感覺文學界正處於相對沉悶的時期,那恰是他狀態最好的一個時期。加上早期的《桑園留念》《祭奠紅馬》和「香椿樹街系列」等一批小說,真的將短篇寫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正是短篇小說體現出了他的敘事美學和他的哲學。
我們以往關注蘇童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小說「反主題」「反歷史」方面的先鋒性特徵,卻很少重視他的短篇小說的文體自覺,其實很早的時候,蘇童就開始在短篇中考慮敘述的形式和意圖對敘事效果的影響和意義,可以這么說,蘇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最早具有文體意識和形式感的作家之一。蘇童自己也多次強調過,應該把小說放到藝術的范疇去看,那種對小說的社會功能、對它的拯救靈魂、推進社會進步意義的誇大,扭曲了小說的美學功能。小說的原始動機不可能承受這么大這么高的要求。這就意味著他的小說寫作很少有一般意義上的道德等價值評估,而是沉浸於審美的。這種寫作常常令我們做評論的有些尷尬,我們總是喜歡在作品中尋找、挖掘思想、藝術等社會性價值,而對那些能令我們僅僅是怦然心動的東西不以為然。我覺得,蘇童對小說的理解、他的小說思維和小說理念,一開始就是接近文學本性的。這也是蘇童數年來始終堅守的東西。
蘇童短篇小說整體上精緻、和諧、富於古典氣息,奇妙的意象和意蘊,語感的精妙、文字的內在氣韻,起伏跌宕自然,還有靈氣都貫穿其中。特別要強調的是他的語言,這使他在小說中保持有相對穩定的美學風格,在短篇小說有限的篇幅內拓展想像的空間。我覺得蘇童無論短篇還是長篇,他最大的優勢是在語言感覺上,純粹的文學語言,現代文人話語,一種婉約的唯美語言,對於一個作家來說,語言是很重要的,它是由表及裡的東西。我認為,一些作家的悲哀就在於,他終其一生的寫作,就因為他的語言而無所作為,寫了幾百萬、上千萬字,但很難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學敘述。所以,作家都應該解決好語言問題。無論是賈平凹、莫言、王安憶,還是格非、余華,他們都是一開始就解決了語言問題。蘇童的語言以及由此形成的高貴氣質,語言的精緻又給想像、故事、人物的書寫策略帶來了新鮮的、陌生化的東西,所以,他並不是依靠故事本身。不論寫什麼題材,平民草根,男人女性,市井傳奇,街頭故事,在作品的形態上,在文體和內涵上都是唯美的,既現代又古典的,既先鋒又厚實的,既有整體氣韻又細到生活的肌理。他以一種特殊的結構方式,將小說的許多老元素重新進行了藝術的整合。他寫的極其自由,在當代,很少有人會這么寫,像他的《祭奠紅馬》的那匹馬,《騎兵》里的那匹馬,《拾嬰記》里那個嬰兒和小羊,飄來逸去,我們感到一種和生活不一樣的東西。小說既帶給我們小說中應該有的東西,還帶給我們許多生活中沒有的東西。他好像可以任意地在小說中很充分地展現他扭轉、推斷生活的能力。這就給了我們一個新的小說風貌。我認為,這是一種神示的東西,所以說蘇童是憑借天分寫作的作家。他的許多寫於80年代的小說,已經過去快20年了,到現在依然十分耐讀,主要就是因為敘述的魔力。還有,他的作品能呈現出的小說藝術從先鋒到古典、到唯美的對生活特有的精神體驗,和小說藝術的來龍去脈。我們甚至可以將這本《碧奴》也當作一個若干短篇的連綴,它更是一個唯美的極致和盛宴。從這個角度講,他也是一個出色的文體家。
所以,這里我想說的是,蘇童的短篇小說創作,是對當代文學的重要貢獻。代表了我們當代短篇寫作的一個高度。而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我覺得,在當代,蘇童延續或者說傳承了「五四」以來沈從文、汪曾祺這一脈由才情而直到唯美的風格。毫無疑問,他是當代一位與眾不同的、真正意義上的唯美主義作家。我相信,有蘇童這樣的作家在,當代小說的想像就不會淪落。
C. 蘇童的主要作品
80年代創作 作品題目發表年份所發期刊第八個銅像1983年《青春》第七期空地上的陽光1984年《青年作家》第四期白洋淀 紅月亮1986年《鍾山》第一期祖母的季節1986年《十月》第四期桑園留念1987年《北京文學》第二期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1987年《上海文學》第二期一九三四年的逃亡1987年《收獲》第五期算一算屋頂下有幾個人1987年《鍾山》第五期藍白染坊1987年《花城》第五期故事:外鄉人父子1987年《北京文學》第八期喪失的掛花生之歌1987年《作家》第八期周梅森的現在進行時1988年《中國作家》第二期乘滑輪車遠去1988年《上海文學》第三期水神誕生1988年《中外文學》第三期死無葬身之地1988年《中外文學》第三期你好,養蜂人1988年《北京文學》第四期井中男孩1988年《花城》第五期怪客1988年《作家》第五期祭奠紅馬1988年《中外文學》第五期罌粟之家1988年《收獲》第六期平靜如水1989年《上海文學》第一期雜貨店的女人1989年《時代文學》第二期儀式的完成1989年《人民文學》第三期舒農或者南方生活1989年《鍾山》第三期逃1989年《青年文學》第三期南方的墮落1989年《時代文學》第五期妻妾成群1989年《收獲》第六期(參考資料:蘇童文學年譜 )
90年代創作 作品題目發表年份所發期刊已婚男人楊泊1990年《作家》第四期棉花地、稻草人1990年《青春》第四期婦女生活1990年《花城》第五期女孩為什麼哭泣1990年《時代文學》第五期狂奔1991年《鍾山》第一期我的棉花、我的家園1991年《作家》第一期吹手向西1991年《上海文學》第二期另一種婦女生活1991年《小說界》第四期離婚指南1991年《收獲》第五期像天使一樣美麗1991年《小說林》第六期木殼收音機1991年《人民文學》第七、八期西窗1992年《灕江》春號第一期十九間房1992年《鍾山》第三期回力牌球鞋1992年《作家》第四期沿鐵路行走一公里1992年《時代文學》第五期來自草原1992年《芳草》第五期園藝1992年《收獲》第六期刺青時代1993年《作家》第一期燒傷1993年《花城》第一期一個朋友在路上1993年《上海文學》第一期狐狸1993年《小說家》第二期仄呢絨鴨舌帽1993年《小說家》第二期第五條路1993年《新生界》第四期紙1993年《收獲》第六期與啞巴結婚1994年《花城》第二期什麼是愛情1994年《江南》第三期美人失蹤1994年《作家》第三期小莫1994年《大家》第三期民豐里1994年《啄木鳥》第四期肉聯工廠的春天1994年《收獲》第五期橋邊茶館1994年《青年文學》第七期一個叫板墟的地方1994年《青年文學》第七期一朵雲1994年《山花》第十期飼養公雞的人1995年《鍾山》第一期那種人(二篇)1995年《花城》第三期種了盆仙人掌1995年《特區文學》第三期十八相送1995年《芙蓉》第四期把你的腳捆起來1995年《上海文學》第五期蝴蝶與棋1995年《大家》第五期三盞燈1995年《收獲》第五期親戚們談論的事情1995年《大家》第六期玉米爆炸記1995年《長江文藝》第七、八期花生牛軋糖1995年《湖南文學》第七、八期流行歌曲1995年《廣州文藝》第八期棚車1995年《東海》第九期小貓1995年《東海》第九期犯罪現場1996年《花城》第一期霍亂1996年《天涯》第一期公園1996年《作家》第一期表姐來到馬橋鎮1996年《萌芽》第一期聲音研究1996年《收獲》第二期紅桃Q1996年《收獲》第三期新天仙配1996年《收獲》第三期灼熱的天空1996年《大家》第五期世界上最荒涼的動物園1996年《山花》第六期兩個廚子1996年《收獲》第六期天使的糧食1996年《北京文學·精彩閱讀》第十一期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1997年《收獲》第一期海灘上的一群羊1997年《上海文學》第三期神女峰1997年《小說家》第四期八月日記1997年《雨花》第九期他母親的兒子1997年《雨花》第九期小偷1998年《收獲》第二期過渡1998年《人民文學》第三期人造風景1998年《十月》第五期開往瓷廠的班車1998年《花城》第六期群眾來信1998年《收獲》第五期向日葵1999年《大家》第一期拱豬1999年《上海文學》第一期古巴刀1999年《作家》第一期水鬼1999年《收獲》第一期巨嬰1999年《大家》第二期你丈夫是干什麼的1999年《大家》第三期新時代的白雪公主1999年《大家》第四期肉身凡胎的世界1999年《東海》第五期獨立縱隊1999年《大家》第五期奸細1999年《大家》第六期天賜的親人1999年《青年文學》第八期大氣壓力1999年《人民文學》第十期馴子記1999年《鍾山》第四期(參考資料:蘇童文學年譜 )
2000年以後創作 作品題目發表年份所發期刊一棵歪歪斜斜的樹2000年《短篇小說》第一期露天電影2000年《科技致富向導》第一期遇見司馬先生2000年《鍾山》第五期白楊和白楊2000年《作家》第七期七三年冬天的一個夜晚2000年《天涯》第七期桂花連鎖集團2000年《收獲》第二期傘2001年《收獲》第一期女同學們二三事2001年《花城》第四期小舅理生2002年《山花》第七期點心2002年《書城》第十期白雪豬頭2002年《鍾山》第一期人民的魚2002年《北京文學》第九期茨菰2007年《鍾山》第四期香草營2010年《小說月報》第八期(參考資料:蘇童文學年譜 ) 大概由於蘇童少年時期的多病孤獨,造成了他心理的壓抑,蘇童對童年的這種壓抑尋找的突破口,就是在作品中表達對死亡、暴力、病態的描寫。在蘇童以「香椿樹」街為背景創作的《少年血》小說集、《城北地帶》以及《刺青時代》里無不彌漫著這種病態。
正因為孩子是旁觀者,所謂意識形態是干凈的,對時代的細節記憶比參與者更加清晰。特別原始的生命,沒有什麼意識形態的負擔,對事物的本質會有直覺,那種東西值得保存,值得追尋,是難以訓練的。
「童年視角是我小說里一直運用的,是我最原始的小說創作的契機,是碎片式的東西,對我來說是感知生活的途徑或角度。不是通過社會學的意識,不是通過成年人的世界觀,更不是刻意模仿孩子的眼睛,我是比較相信童年記憶保留到現在還在腦子里一亮的,是有價值的東西,更接近我所理解的小說生產方式的真諦。我覺得直覺很重要。」
正是童年的所見所聞,讓蘇童「少年老成」。當他開始寫作時,意識到這是多麼重要的財富。也因此,蘇童認為「童年生活其實一直在我們身上延續甚至成長」,並把童年生活視為他寫作的最大秘密。他說:「我認為熱愛也好,憎恨也好,一個寫作者一生的行囊中,最重那一隻也許裝的就是他童年的記憶。無論這記憶是灰暗還是明亮,我們必須背負它,並珍惜它,除此,我們沒有第二種處理辦法。」 蘇童擅長刻劃女性形象,「紅顏薄命」的古訓,在蘇童手裡特別富有韻味。在他看來,也許「女性身上凝聚著更多的小說因素」,蘇童筆下的女性那種絕望、凄苦、孤寂,沉重得令讀者深感壓抑與窒息。小說《妻妾成群》中描述了頌蓮由一個女學生變成大戶陳家四姨太,漸漸溶入陳家大院的爭風吃醋中,目睹陳家女人的一個一個的悲慘命運,最終連自己也變成了瘋子。《紅粉》中的秋儀和小萼由「茫茫世界難以改變」的姐妹關系,因為一個男人而變成不共戴天的仇人。《婦女生活》中的嫻,錯誤的把解放自己的使命寄託在一個主導她的男人身上,以至於在男人短暫的溫情中走完了自己心酸而坎坷的一生。《茨菰》中被家人要求「換婚」的女孩,在經歷過城裡生活之後,還是無奈地回到農村,嫁給了當初要嫁的那個患有羊癲瘋的丈夫……
這些角色有類似的心性,同樣的命運。一直以來,蘇童被譽為「最了解女人、最擅寫女性的男作家」。
其實,蘇童對女性的了解基本上都來自對童年觀察與感受的回憶與思考。書中一半以上的篇幅,都是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各種各樣女人的身影隱現其間。她們有評彈家、教師,也有裁縫、小販等底層人物。這些人物成為蘇童寫作的重要財富。 新歷史主義認為,歷史是人類對歷史的「書寫」,是由檔案或文本組成的東西。因為這樣的「書寫」,歷史就打上了濃厚的個人色彩,其客觀性必然受到質疑,甚至歷史就是表達不同集團利益的話語。因此,歷史不但不是對歷史事件的真實記錄,反而與文學一樣總體上也是虛構。緣於這樣的理解,新歷史主義小說所描寫的歷史都是小說家們虛擬或假想的歷史,或者說他們把筆下的生活披上了一件「歷史」的外衣,即使是真實的歷史事件在作品中往往也只是一些無關緊要的點綴。
蘇童長篇小說《我的帝王生涯》里所寫的燮國宮廷,就是他「隨意搭建的宮廷」,所寫的故事也是他「按自己喜歡的配方勾兌的歷史故事」。在這里,歷史僅僅是一件外衣,一個襯託人物表演的布景,他的目的是以歷史為道具,描寫、探索人性中復雜的方面 。
現任復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陳思和認為蘇童的《妻妾成群》是「新歷史小說」最精緻的作品之一。他這樣評論該小說的藝術特色:「由『一夫多妻制』生成的封建家庭內部互相傾軋的人生景象及相應的生存原則,是這篇小說的核心意念。由於整個小說基本上是以頌蓮的單一視點來敘事,蘇童因而得以施展了他那種非常細膩精微的文字魅力,他極善於捕捉女性身心的微妙感受,在生存景象的透視中融入深邃的人性力量。」 小說的主題意象
蘇童的大多數小說雖然選擇的是古老的中國化的素材,但擺脫話本小說懲惡揚善的敘述目的,放棄因果輪回、善惡有報的敘事倫理,是蘇童賦予老故事的新內涵。
蘇童小說先鋒性最顯著的表現形式為,小說的主題意象。蘇童小說的主題意象,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特點,他以個性化的主題話語,替代了傳統小說的主題話語。其小說的主題意象主要可概括為一下幾個形式:1、精神的還鄉和現實的逃亡。從《香椿樹街的故事》到《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再到現實生活中的世俗男女,到處都可以看到逃亡者的形象。不管是城市或是鄉村,現實或是歷史,這些只是蘇童小說的背景不同而已。他一直用兩幅不同的筆墨書寫著人生,城市的猙獰和鄉村的溫柔重疊更替,他總是不斷地徘徊在城鄉之間,並在努力地尋找生命中的某種東西。2、人性的暴力和溫情。在蘇童很多小說里,人性不再神聖而光輝,而是一種罪惡和麻木;人的生命過程不再和諧完美,而是一種滯重和殘缺。《我的帝王生涯》中的黃埔夫人和瑞白,《武則天》中的武後,《城北地帶》和「香椿樹街」中許多的市民人物,都可以看到人性的惡與卑賤。3、死亡關懷和生命意識。蘇童在小說中通過寫生命的萎縮、扭曲、躁動來激起重塑民族靈魂的願望。
意象的極致發揮
意象的運用,是「先鋒派「小說的特點之一。蘇童在小說中,它把作為一種特殊的載體,來表達自己對生命、生活獨特的領悟和審美觀念。他的意象創造極具表現力和創造性,這使他的小說總是帶著很多神秘、奇幻的色彩和供讀者思考的意蘊。在」香椿樹街「系列中,河與街這兩個意象,幾乎在所有小說中都出現過。意象的創造,使蘇童的小說表現空間得到進一步拓展,產生了如夢幻、傳說、神話一樣深邃的玄秘的本性意味。小說中這些意蘊總是牽動著人物的命運,暗示著作者對生命和生活的理解。
D. 推薦幾本蘇童的經典的短篇小說
他的短篇小說基本上都收在了他的短篇小說集中,比較有名的有:《桑園留戀》、《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祖母的季節》、《外鄉人父子》、《稻草人》、《狂奔》、《吹手向西》、《櫻桃》、《回力牌球鞋》等等。
E. 蘇童的作品集
鏈接: https://pan..com/s/1AGNKJ_yYjmsYY-40NvCZ2w
蘇童,本名童忠貴,1963年1月生於江蘇省蘇州市。中國當代作家
F. 推薦幾本蘇童的書
蘇童作品很多,推薦幾本經典的
短篇小說:《桑園留念》 早期作品,奠定了他作品的基調 少年 慾望 死亡 紅粉。。。
其他的太多了,我建議可以多讀讀蘇童的短篇小說,寫的好的很多,不容錯過
重點介紹中長篇小說:
一。楓楊樹系列
1《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蘇童先鋒時期代表作品也是成名作品
2《罌粟之家》 先鋒時期代表作品
3《米》 長篇 為紀念女兒出生而寫,卻是一部描寫人性的新寫實小說
二。紅粉系列
1《妻妾成群》蘇童代表作,被張藝謀改編成為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
2《紅粉》淡淡憂愁的作品
3《婦女生活》被改編成電影《茉莉花開》
4《另一種婦女生活》
三。香椿樹街系列
《刺青時代》和《城北地帶》 推薦
《菩薩蠻》長篇 角度特別
四。新歷史系列
1《我的帝王生涯》推薦
2《武則天》(又名《紫檀木球》)
3《碧奴》 對孟姜女神話的重新解讀
G. 蘇童小說里哪一部最經典
短篇小說:《桑園留念》 早期作品,奠定了他作品的基調 少年 慾望 死亡 紅粉。。。
其他的太多了,我建議可以多讀讀蘇童的短篇小說,寫的好的很多,不容錯過
重點介紹中長篇小說:
一。楓楊樹系列
1《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蘇童先鋒時期代表作品也是成名作品
2《罌粟之家》 先鋒時期代表作品
3《米》 長篇 為紀念女兒出生而寫,卻是一部描寫人性的新寫實小說
二。紅粉系列
1《妻妾成群》蘇童代表作,被張藝謀改編成為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
2《紅粉》淡淡憂愁的作品
3《婦女生活》被改編成電影《茉莉花開》
4《另一種婦女生活》
三。香椿樹街系列
《刺青時代》和《城北地帶》 推薦
《菩薩蠻》長篇 角度特別
四。新歷史系列
1《我的帝王生涯》推薦
2《武則天》(又名《紫檀木球》)
3《碧奴》 對孟姜女神話的重新解讀
H. 蘇童的寫作風格,不喜歡用引號
用心靈創作
——論蘇童的小說創作風格
摘 要:多病的童年給蘇童帶來了獨特的想像空間。他在創作中運用內心深處真切的情感來反映世界。他的關於精神殘缺及人物命運悲歡離合的描寫,反映了不為人關注的另一個社會側面;他獨特的女性視角、鬆弛的寫作狀態使女性形象自然而生動。 關鍵詞:蘇童;人物形象;悲劇命運 蘇童的作品,通過對社會生活的把玩觀照,或是關於精神殘缺及其人物命運悲歡離合的描寫,或是源於內心深處真切的情感剖析,或是講述女性的婚姻悲劇,都蘊藏著深厚的文化意味。
一、用一顆敏感的心靈創作
或許蘇童天生就是一個當作家的料。他自己也頗為得意:「我愛小說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後天培養的,這是上蒼對我的一種憐惜,讓我這個笨人具備一點『過人』之處」,但得意之外又有些疑惑:「我現在從事的職業屬於『作家』這個特殊類別,而我常常覺得自己不象……他們應該是具備非凡的心胸和頭腦……」[1](P28)托爾斯泰說過,一個作家寫來寫去,最終都要回到他的童年。蘇童對於童年的記憶是深刻的,他曾說回顧從小到大的生活經歷,發現自己對世界感觸最強烈、最文學化的時期就是青少年時期。人的記憶有時候很奇怪,比如說,你近幾年的記憶可能忽略掉,30歲以後的記憶可能很淡,但十幾年前的記憶很深,所以說記憶是不講道理的。對蘇童來說,這些記憶是文學化的,如「楓楊樹的故鄉」系列,這是他虛擬的一個故鄉,這個故鄉一切都很濕潤,從早到晚有霧。孤寂的童年生活給蘇童日後的創作生活帶來了寫作的靈感源泉。蘇童9歲時因腎炎輟學一年,那時就有一種巨大的失落感深深攫住了這個怕被世界遺忘的孩童,直接導致一顆敏感心靈的生成。正是這段童年記憶化作切膚之痛改變了他的生命觀,也支配了他感知世界的方式,由那時起他產生了巨大的自卑心理。自卑往往成為一種生命的張力、意志力和向上的動力。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某種缺陷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種自卑感,藝術天才與他自身的生理缺陷不可分,生理缺陷和童年時心靈的創傷驅使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來取得精神平衡。
蘇童生於20世紀貧窮的60年代,長於單調的70年代,這一時期對於中國百姓來說都是一段比較難堪的歲月。蘇童的敏感多思與早熟懂事,顯然與那樣一個生活時代息息相關。寂寞的孩子有著最好的想像,沒有痛苦就沒有創造。正如家道中落的童年記憶給魯迅心靈帶來的沖擊一樣,多病的童年賦予蘇童獨特的才思。在《1934年的逃亡》、《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罌粟之家》、《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米》、《城北地帶》等代表作品中,蘇童以生花妙筆,演繹滄桑悲歌,虛構一個個系列,寫來有枝有葉,意象紛飛,浮華感傷,於不動聲色中道盡人生的殘缺凄涼。蘇童藉助筆下的楓楊樹故鄉、椿樹街,表達幻滅、失望、困惑、憤激、浮躁、焦灼、痛苦等種種感知,讓人讀出了醜陋的集結、道德的淪喪、生存的空虛、死亡的恐怖。蘇童善於從少年、女性等某種視角切入,對陌生領域浪漫玄想,觀照無數的青春與死亡、崇高與淫亂、熱情與瘋狂、神聖與卑賤,可謂「故國八千里,風雲二十年」。蘇童是那種純如水晶而筆調老成、世事洞明而心境澄澈的人,正是簡單的復雜和復雜的簡單達成非凡的張力。他筆下的一切,其實都可以視為童年記憶的外化與映射。蘇童曾說:「盡管童年沒有留下甜蜜和溫情,但這些確是我的財富,我一直在用它。」[2]曾有人講蘇童的眼神氣質如憂郁少年,映射出難以磨滅的童年記憶。
二、用一顆真誠的心靈寫作
作家寫作應有愛戀、榮譽、同情、憐憫和犧牲精神等真實情感。如果沒有這些真實的情感,多麼美好的故事都會成為過眼煙雲,不得久傳。
蘇童的可貴之處在於他發自內心強烈的情感,真誠地對待讀者,廣泛涉獵,得其精髓,並且始終把自己放在一個兼食五穀雜糧的小市民位置上,描寫社會中不被人關注的人物形象。如《米》講述了主人翁五龍擺脫飢餓貧困的人生歷程:伴著一個家族三代人的頹敗,鄉村與都市的糾纏與沖突,隨著食慾的滿足而又落入性慾的陷阱。五龍為「米」而來,也最終死於回鄉火車的米堆上。整部小說充滿著可讀性,又不乏深層的寓意。有評論家稱之「一半是歷史,一半是寓言」,又有人稱之為一部精緻的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米雕」[3](P112)。蘇童曾說這是他第一次在作品中思考和面對人及人的命運黑暗的一面。他以似乎靜如水的作品幫助我們盪滌衣服上的灰塵,驅散眼睛裡的陰翳。這是一個關於慾望、痛苦、生存和毀滅的故事,在這部小說中他醉心營造了某種歷史、某種歸宿、某種結論。
蘇童認為小說家能夠做到的是聚焦周圍所有的東西,尤其是那些對你沖擊最強烈、記憶最深刻的世界某個角落的某一種人,要讓這種人造成強烈的沖擊力,然後用真誠的心靈去承受這種沖擊力。這當然跟美學評價和道德評價有關系,但不要壞的、好的攪在一起達到一些審美平衡。他不希望出現這種平衡,要寫與別人不一樣的。蘇童喜歡關注別人不關注的東西,不喜歡表現所謂美德、氣節、尊嚴等。他筆下的那些東西是跟傳統有距離的。筆下的人物常常是那些精神有殘缺的人,世界常常是精神殘缺的世界,關注他們對於蘇童來說有了激情,有了靈感。蘇童筆下所寫大都是虛構的,幾乎直接逾越了經驗到達本體。只是某些帶有一定的生活影子,如對香椿樹街和楓楊樹故鄉的看法,就帶有他某些陰郁的童年的影子。早期一些以兒童作為敘述人的作品,有《桑園留念》、《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祭奠紅馬》等短篇,長篇《城北地帶》也是他少年生活的題材,而《我的帝王生涯》雖是歷史題材,但帝王仍是一個頑童,可說是這類人物的「最高代表」。
蘇童之所以寫不被社會關注的一面,是因為小說與心靈有關,而跟作家的日常生活形態無關。托爾斯泰一生無趣無味至極,但都認為他豐富多彩,這種錯覺,是將藝術與現實混為一談導致的。心靈是人類的內宇宙,有著源源不斷的巨大能量,這種能量甚至連作家本人也不能充分掌握。內宇宙的擴張與放射,直接決定著創作狀態的高與低、好與壞。如有關還鄉者形象的小說,這類小說是以蘇童擬想的「故鄉」楓楊樹為背景,其中產生很大影響的是《1934年的逃亡》、
《罌粟之愛》以及長篇《米》,重點描寫那個時代所不被關注的鄉村生活以及鄉村人物在城市的生活。
三、獨特的女性視角
蘇童在創作的過程中,不但站在男性的角度寫女性,設身處地為女性想,而且還常調換位置從女性角度去思考,不斷琢磨揣測,就如同置身戲台,男扮女裝反串,演出一個個有著生活質感的女性,演完便卸妝。「紅粉們」以《妻妾成群》、《紅粉》、《另一種婦女生活》中的頌蓮、梅珊、秋儀等女性的形象最為注目。蘇童的小說總是飄盪著一股少年男孩對成熟女性嚮往與眷戀的神秘氣息。正是這種神秘氣息支撐著蘇童小說的框架。蘇童認為女性身上到處都是小說,但他只是寫女性的一小部分而已。
蘇童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很少有大家閨秀,知識女性也很少,大都是市井女人。這可能源於他的童年生活,也是他生長的年代和他的生活所決定的。一條老街,房子是平房,東家走到西家,連門都不需要敲。你就是不想觀察,只要留心就能記住無數個活靈活現帶著靈氣的女人和女孩兒。對這些女性,他從未去細微或有心地觀察,只是在寫他眼裡經常閃現的女性形象,不在他眼裡經常閃現的女性形象他一般是不會寫的。作為一個男性作家,蘇童是在一種非常鬆弛的狀態中寫作使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自然而生動的。蘇童所處的那個時代女性只是一個符號,她們對自由要求很少,被壓迫、被奴役、被欺凌,因而那時代對於女性的理解也是膚淺的。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女性沒有被當做社會符號,他首先把她們看成人,是社會問題與人的命運發展成的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從而准確地切入女性的社會命運或與社會的矛盾。
人的心靈是一個「黑洞」,是一片源源不斷的強力磁場。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創作是一種完全源自心靈的東西,一切言表都是一種漸近線,無限接近,卻也永遠無法到達本體。 蘇童在《尋找燈繩》中說:「小說是一座巨大的迷宮,我和所有同行一樣小心翼翼地摸索,所有的努力似乎就是在黑暗中尋找一根燈繩,企望有燦爛的光明在剎那間覆蓋小說及整個生命。」
I. 介紹一下蘇童及其主要作品吧
蘇童
作者簡介:
蘇童,江南蘇州人氏。一九八零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據說在那裡度過了最令他難忘的四個年頭,而他的大名卻仍舊在這所著名學府中被人一再提起。一九八三年投入小說創作,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從此中國當代文壇便再難抹去他的形象。他喜歡「新潮」,曾在其中盡情暢游。
他也喜歡「傳統」,喜歡琢磨中國的歷史風雲。有一天《妻妾成群》問世了,又經電影「大腕」張藝謀之手調弄成了著名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最後角逐奧斯卡金像獎,雖然結果未盡人意,但中國電影界和文學界都給不大不小地「震」了一下。中國人由《大紅燈籠高高掛》而知道《妻妾成群》,最後迷戀上了這位可愛的蘇童,而蘇童則從《妻妾成群》再一次出發,走上了自己獨特的文學之路。
蘇童作品:
紙上的美女
大氣壓力
蝴蝶與棋
城北地帶
米
已婚男人
園藝
離婚指南
妻妾成群-大紅燈籠高高掛
後宮
末代愛情
末代愛情自序
美人失蹤
一個叫板墟的地方
與啞巴結婚
什麼是愛情
一朵雲
橋邊茶館
櫻桃
飼養公雞的人
徽州女人
木殼收音機
小莫
死無葬身之地
曖昧的關系
紙
水神誕生
環繞我們的房子
民豐里
肉聯廠的春天
另一種婦女生活
世界兩側
世界兩側自序
祖母的季節
一個朋友在路上
來自草原
燒傷
逃
外鄉人父子
祭奠紅馬
桂花樹之歌
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
十九間房
你好養蜂人
女孩為什麼哭泣
平靜如水
井中男孩
1943年的逃亡
罌粟之家
J. 蘇童的書哪些比較經典
短篇小說:《桑園留念》 早期作品,奠定了他作品的基調 少年 慾望 死亡 紅粉。。。
其他的太多了,我建議可以多讀讀蘇童的短篇小說,寫的好的很多,不容錯過
重點介紹中長篇小說:
一。楓楊樹系列
1《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蘇童先鋒時期代表作品也是成名作品
2《罌粟之家》 先鋒時期代表作品
3《米》 長篇 為紀念女兒出生而寫,卻是一部描寫人性的新寫實小說
二。紅粉系列
1《妻妾成群》蘇童代表作,被張藝謀改編成為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
2《紅粉》淡淡憂愁的作品
3《婦女生活》被改編成電影《茉莉花開》
4《另一種婦女生活》
三。香椿樹街系列
《刺青時代》和《城北地帶》 推薦
《菩薩蠻》長篇 角度特別
四。新歷史系列
1《我的帝王生涯》推薦
2《武則天》(又名《紫檀木球》)
3《碧奴》 對孟姜女神話的重新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