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讀留念小說憶君
Ⅰ 古代男女的定情信物是什麼
男子對女子
1、纏臂金
「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
「綰臂雙金環」指臂釧,又稱纏臂金,這是一種我國古代女性的纏繞於臂的裝飾,是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纏臂金的奧妙在於戴上之後無論從什麼角度看,所見都為數道圓環,而相互不關聯,宛如佩戴著幾個手鐲般美麗。蘇東坡《寒具》詩雖然是寫一種叫饊子的食物,但詩中「夜來春睡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
」的句子更讓人聯想到一個戴著纏臂金的女子於濃睡未醒中,帶出幾許醉意的嫵媚,由此也可見臂釧為古代女性容色增輝的效果。
南宋女詞人朱淑真在她的《恨別》中寫道:
調朱弄粉總無心,瘦覺寒餘纏臂金。
別後大拼憔悴損,思情未抵此情深。
在理學禁錮日深的南宋,朱淑真是一位敢於沖破藩籬,熱烈追求個人幸福的女子,這首詩表達了她與戀人分別後肝腸欲斷的思念,思念使她日漸消瘦,憔悴,以至於纏臂金都松脫了。可惜她到底沒有見到她思念的人,因為她愛的人最終選擇了逃避,朱淑真只好寫下「待封一傷心淚、寄與南樓薄倖人。」後抑鬱而終。
2、戒指
「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用戒指定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南朝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冢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一睹,後面無期,以指環一雙贈之,結置衣帶,相送出門」,會面安可期, 見指環如見其人,指環之重躍然詩里。《全唐詩.與李章武贈答詩》的題解中注釋說,唐時,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別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並贈詩道:
「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
後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早已憂思而死,指環只是空留悵惘。宋李昉《太平廣記》里說後來李章武與王氏子婦的靈魂神會於王氏宅中,這應該是人們對這場愛情結局的美好願望。
到了晚唐時,戒指漸漸由男女互贈變為只由男子贈與女子,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贈饋方式是類似的。范攄《雲溪友議》中寫書生韋皋少時游江夏期間,與少女玉簫從相識到相戀的故事。韋皋臨回家鄉前送給玉簫一枚玉指環,發誓少則五年,多則七年後會來娶玉簫。然而七年光陰過去了,薄倖的韋皋卻不復再來,痴情的玉簫絕望地滄呼:「韋家郎君,一別七年,是不來矣!」竟絕食而死。人們憐憫玉簫這一場悲劇,就把韋皋送給她的戒指戴在她的中指上入葬。很多年以後,韋皋官運亨通,做到西川節度使,才輾轉得知玉簫的死訊,他悔恨不已,於是廣修經像,以懺悔過去的負心。後來有人送給韋皋一名歌姬,名字容貌竟與玉簫一模一樣,而且中指上有形似指環的肉環隱現,韋皋知道是玉簫托生又回到了他的身旁,二人終於以再生緣的形式實現了隔世的結合。是耶非耶?為了人間有情人終局的美滿,只好姑妄信之了。
這個故事裡還有一段寫韋皋憑借少翁招魂之術與玉簫的魂魄相會的情節,讓現代的人們體會了一個古代痴心女子對薄情人負約的責備。相會以後,臨去時玉簫對韋皋說:「丈夫薄情,令人生死隔矣!」 生死隔矣,只緣丈夫對感情承諾的薄情!而怨言竟然是面帶著微笑說出來的,這樣的微笑卻帶著何等的沉痛。千載之後,這段文字還讓我們讀來感慨萬千,而古代女子依人為活的命運註定玉簫只能如此。當相思空擲了,還是如此難舍難棄的眷戀,望穿秋水地想念,一枚戒指誤了她這一世,她又一往無悔地戴著它到了來世。
戒指既然是定親之物,所以古代未字女子都不戴戒指。隋代丁六娘《十索詩》所寫「欲呈纖纖手,從郎索指環。」或許可以說明古代,甚至是現代女子對戒指的那一份難言的情懷,這個信物最小,在女子心中的份量卻最重。滿懷著希望,伸出手來讓心愛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許幸福地戴上一輩子,或許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
3、耳環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我國女性用耳飾打扮自己的最早記錄見於《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三國志》中諸葛恪說:「穿耳貫珠,蓋古尚也。」可知穿耳從三代時起至今不衰的時尚。耳飾又分為耳丁、耳璫、耳環、耳墜等樣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閑情偶記.生容》里將耳飾里小巧簡潔的耳環稱為「丁香」,將繁復華麗的耳墜稱為「絡索」。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環。是否也因為這首詩讓人覺得以耳環為信物透著悲情?元末張惠蓮悼念亡夫的《竹枝詞》想必也是睹物思人所作:
憶把明珠買妾時,妾起梳頭朗畫眉。
郎今何處妾獨在,怕見花間雙蝶飛。
4.香囊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香囊的歷史由來已久,
古時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安史亂起,唐玄宗帶著楊貴妃一行人倉皇西狩,馬嵬坡六軍不發,唐玄宗犧牲了楊貴妃的生命,讓她獨自去承擔釀成國家戰亂的責任。楊貴妃被絞殺後,屍體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復西京以後,唐玄宗派人悄悄將她的遺體移葬,辦事宦官發現貴妃的遺體只剩下瑩瑩白骨一架,唯有臨死時佩戴在胸前的香囊還完好似昔,他把香囊取下復命。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見到香囊睹物思人,當年驪山歌舞的歡樂宛在,伊人的濃愛只留下眼前這只香囊!他把香囊裝入衣袖,不禁老淚縱橫。八十年過去後,詩人張祜感嘆此物此事,寫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詩:
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
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繫心腸。
沒有人再能為玄宗解開這只小小的香囊了,說不清楚是愛還是恨的情感,除了玉環誰人能解得開呢?
《晉書 賈午傳》中記載了賈充的小女兒賈午與她父親賈充的幕僚韓壽相戀的故事,幽會時賈午以西域的香料相贈,不料上朝時韓壽身上的香味被賈充察覺,他猜到了事情的原由以後,沒有責怪女兒,而是讓女兒嫁給了韓壽,並因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這西域之香應該由賈午裝在自己親手做的香囊里相贈,才不算辱沒了貴重禮物和女兒家的一番情意。《紅樓夢》里林妹妹也曾給寶哥哥做過香囊,一針一線都凝結著她的情思。有一回寫黛玉誤會寶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賭氣把正在做的另一個剪了,香囊卻是寶玉貼身戴著,怎麼會送人?當芳華不再、紅雨落盡的時候,見香囊猶見伊人,卻只怕寶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成泥做土香如故,卻為誰?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5.釵
「何以慰別離?耳後玳瑁釵」
釵為珠翠和金銀合製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發鈿,連綴著固定發髻的雙股或多股長針,使用時安插在雙鬢。《續漢書》中說:貴人助蠶,戴玳瑁釵。據《華陽國志》記載:涪陵山有大龜,其甲可卜,其緣可作釵,世號靈釵。可見古人尤其看重玳瑁製成的釵。五代詩人湯僧濟曾經在井中淘得一支古釵,感慨中賦詩曰:
昔日倡家女,摘花露井邊,摘花還自比,插映還自憐。
窺窺終不罷,笑笑自成妍,寶釵於此落,從來非一年。
翠羽成泥去,金色尚如鮮,此人今何在,此物今空傳。
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辛棄疾詞《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濕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
朱敦儒《臨江仙》「直自鳳凰城破後,擘釵破鏡分飛。天淵海角信音稀,夢回海遼北,魂斷玉關西。月解團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今春還聽杜鵑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述說金兵攻陷汴京後,詞人與自己的愛人分離之痛。十四年間興亡滿眼,再無處追憶舊時明月,這首詞因為有國破家亡的背景而顯得格外沉痛,詞中的分釵在生離死別的大動亂里,也就不是一段僅僅陷於兒女情長的憂思了。
而在歷代關於分釵寄情的詩詞里,最讓人傷懷的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6.手鐲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
「跳脫」就是其中一種,宋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中有個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問群臣:「古詩里有『輕衫襯跳脫』句,你們有誰知道「跳脫」是什麼東西?」大家都答不上來。文宗告訴他們:「跳脫即今之腕釧也。」 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見女子以手鐲相贈戀人的情節。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曾贈羊權金和玉的跳脫。蒲松齡《聊齋志異.白於玉》中寫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一個紫衣仙女歡好,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生留念。
現在,手鐲作為信物的功能越來越淡了,但它仍然是女孩子們手腕上最美的風景線,古典與現代在不經意間暗暗地聯系在一起,戴著手鐲的姑娘,你可知道古代女性腕上的玉鐲常常背負著盟誓的重託?
7.玉佩
「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玉在中國的文明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五經通義》說玉「溫潤而澤,
有似於智;銳而不害,有似於仁;抑而不撓,有似於義;有瑕於內必見於外,有似於信;垂之如墜,有似於禮。」孔子說「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認為玉具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節。《詩經》里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古人給美玉賦予了那麼多人性的品格,以至於到現在人們仍將謙謙君子喻為「溫潤如玉」。
「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系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所以《詩經》里有 「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描述女兒出嫁時,母親戀戀不舍地與其束結羅纓,這就是「結縭」,它後來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清聞人倓《古詩箋》中把「美玉綴羅纓」解釋為「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古代女子為心儀之人的佩玉結綴羅纓,心意昭昭。
《紅樓夢》第二十九回寫寶玉和黛玉慪氣,將頸上的通靈寶玉一把拽下又摔又砸,惹得黛玉大哭,襲人勸寶玉「你不看別的,你看看這玉上穿的穗子,也不給同林姑娘拌嘴的。」一句話又讓黛玉傷心不已,顧不得病搶過玉來,用剪子將自己給寶玉結的穗子剪成好幾段。書中有道「不是冤家不聚頭……人居兩地,情發一心。」一對痴情的人何苦來這樣相互折磨,其實林妹妹的一番情深都在這玉玦上,寶哥哥怎麼會不知道?
8.同心結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
繁欽詩里幾次說起「結」,
「結」是一個被賦予太多美好色彩的漢字,從遠古到今天,它始終滲透在人們的生活和情感里。同心結也一直是古人表達情感的信物,所謂「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詩源》里有一個故事,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文胄送姜氏一枚百煉水晶針作為信物,姜氏打開箱子,取出連理線,穿上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迴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了,相對其他的信物,同心結有一份含蓄的深沉,因為它融入了戀人的巧思。
多情的古人留下許多與結相關的詩詞:六朝時錢塘名妓蘇小小《蘇小小歌》:「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泠松柏下。」里的「結同心」;唐朝著名詩人孟郊《結愛》:「心心復心心,結愛務在深,一度欲離別,千回結衣襟。結妾獨守志,結君早歸意。始知結衣裳,不知結心腸。坐結亦行結,結盡百年月。」里的「結心腸」都表現了對愛情海枯石爛,誓不變心的決心。唐長孫佐轉的妻子詩《答外》寫她給戍邊的丈夫做同心結,用同心結傾訴相思和離情之苦:
徵人去年戍邊水,夜得邊書字盈紙。揮刀就燭裁紅綺,結作同心答千里。
君寄邊書書莫絕,妾答同心心自結。同心再解不心離,離字頻看字愁滅。
結成一衣和淚封,封書只在懷袖中。莫如書故字難久,願學同心長可同。
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北宋林逋所作的《相思令》: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爭忍有離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
林逋終生未娶,隱居西湖孤山種梅養鶴,人稱梅妻鶴子,那麼這一懷難舍的情愫,卻從何而來呢?不由得讓人猜測林逋當年是否因為同心結未成,以至苦了自己一生,或許也苦了兩個人的一生?
9.簪
「何以結相於?金薄畫搔頭」
搔頭是簪的別稱,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寵愛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頭,搔頭之名由此而來。古時規定罪犯不許戴簪,就是後妃有過錯也要退簪,因為簪還象徵著尊嚴。周宣王的姜後有一段「退簪勸政」的佳話:說的是周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疏了國政,明曉大義的姜後為了規勸丈夫勤政,就退去了發簪和耳墜長跪於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後的心意後感到羞愧,於是開始勵精圖治,開創了周王室的中興局面。
《鼓吹曲詞.有所思》中寫一個女子為遠方的情人准備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飾這支簪子,加上雙珠還覺不足,再加上玉飾,如此珍重,自是出於一往情深。卻不料「聞君有他心」,於是她把那簪子 「拉雜催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何苦這樣做呢?還是從心頭難以割捨的那份情意吧。
10.裙
「何以答歡忻?紈素三條裙」
古時將絹稱為紈素,「紈素三條裙」指的是絹做的裙子。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裙,群也,連接群幅也。古時布帛門幅狹窄,一條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而有「裙」的名稱。歷史上曾出現過各式各樣的裙子,如:彈墨裙、鳳尾裙、月華裙、真珠裙、鬱金裙、石榴裙等等。《新唐書·五行志》記載:「安樂公主使尚方合百鳥毛織二裙,正視為一色,傍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這種以百鳥之羽織成百鳥之狀的裙子, 由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創制,並在當時貴族女性中廣為流行,致使山林中的珍禽瑞鳥被捕殺殆盡,後被朝廷下令禁止。奢華的貴婦畢竟是少數,古代的平民女子都是樸素的戴荊釵、著布裙。因此,「釵裙」也是千百年來我國普通女性的代稱。
關於裙子的情愫最讓人感慨的莫過於武則天一首《如意曲》: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這詩是她為誰寫下的呢?一樣身處於千丈紅塵與茫茫人海,人世間的女子哪怕豪氣干雲如武則天,看到月光里的桂樹,仍舊沒逃得過夜夜綿長的思念,又有誰能躲得過?
魏晉南北朝以前的情詩,處處都可見到不加掩飾的真摯與熾烈,三國詩人繁欽的《定情詩》也是如此,詩里一對戀人用各種信物來見證他們的愛情,每一信物都被賦予了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信念。詩中提到的信物有一些已經遠離了我們今天的生活,有一些直到現在還在相愛的人之間傳遞。
女子給男子
一,內衣。古代女子,貼身必著肚兜或抹胸,上綉各式吉祥圖案,少女若以此物定情,少男必時時貼身穿著,其中寓意,自不待言。如果你有錢,自然可以贈送高檔的內衣,如三言兩拍中的《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珍珠衫便是一件珍貴的定情內衣。
二,頭發。古人雲:身體發膚,父母所授,不可輕易毀棄。但一旦遇著情郎,自然女大不由娘,管他什麼規矩,拿起剪子一鉸,一束青絲贈潘安。可想而知,這一束頭發,將惹出多少情思!
三,香料。龍涎香是首選,其他有獨特芬芳的香料也不失為定情嘉品。試想,一旦你的情郎身上散發某種獨特的香氣,不是向其他女子暗示此人已經有所歸屬了嗎?這和動物們四處撒尿或以氣味佔領轄地,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年韓壽偷香的佳話,就是少女送他龍涎香給送出來的。
四,對半之物。將成雙成對的物件或搭配成對的物件拆開,各執一半,以表盟約,其作用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合同,一式二份,以後哪怕滄海桑田,只要兩邊的信物對得上,就可以再續前緣。古代少女有將胭脂盒拆開,以蓋子送情郎的,有將鏡子拆開,以一半贈情郎的。如果現在小女生要學習參照的話,建議將剪刀拆開,各人得一般,或者買一桿稱,把秤砣喂情郎,讓他鐵了心愛你。
Ⅱ 有誰知道憶君
你好,
憶君先生湘潭人氏,原名:劉毅軍。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供職中國畫報社。為高級美術師,當代實力派著名畫家。
憶君先生少時即為徐悲鴻學生張正吟先生的入室弟子從學二十多年,並兼得錢松喦、林散之、亞明、錢君陶、陳大羽等大家的指點,三十餘年上探古人近法各派,遍及九州而師造化,並融合其作為攝影家、作家諸多素養,集詩意、畫意、禪意於一體,遵循師法而無法、無法之極乃為至法的真諦,從而變其法留其韻,以自己對大自然的獨特感受而將現代審美觀念與傳統意蘊相融合,大膽突破花鳥畫的視覺圖式,畫境自成高格。其作品得造化之精微,游心神於象外,細膩而不緊迫,自然中滲透理性,激情間盡顯奔放,形備神足內蘊充盈,充滿情感意緒的涌動和宇宙萬籟的亦幻亦真的悠然情致,形成獨特的筆墨語言和意味風格。亞明、程十發、武中奇、邵洛羊、黃養輝、黃丕謨、葉矩吾等著名畫家觀其畫作後或題詞相贈或長跋贊譽。中國水彩畫之父李劍晨先生在百歲之時欣然提筆稱其為:「金陵花鳥又一家」。
憶君先生現為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書畫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國學研究會研究員、國家人事部藝術家學部委員會一級國畫藝委、江蘇省美協會員、南京書畫院特聘畫師、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原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達摩禪文化研究會和達摩禪畫院畫家、禪宗書畫院院長、江蘇省文聯書畫中心研究員、呂鳳子研究會研究員、中國揚州鑒真書畫院高級顧問,並曾受聘為西安公路交通大學、江漢石油學院、中國科技大學等多所高等學府的客座教授或特聘研究員。其作品在國內外多有展出、發表、收藏和獲獎,其傳略為《中國當代名人錄》、《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家名鑒》等十餘部辭書收錄,被中國書畫報等藝術機構評為「中國書畫百傑」。此外,憶君先生還出任《花鳥畫研究》雜志副主編、中國花鳥畫網主編。
作為中國佛教協會副主席釋永信俗家弟子的憶君先生與高僧大德素有佛緣,由他面呈或通過友人轉交的銀杏畫作品已為嵩山少林寺釋永信方丈、新加坡法華寺釋知禪方丈、台灣佛光山星雲方丈、台灣慈濟寺證嚴師太、高雄文殊講堂慧律方丈、揚州大明寺能修方丈、北京雍和宮嘉木揚.圖布丹住持、南京棲霞寺隆相方丈、 揚州觀音山寺法融方丈、皇羅禪寺凈慧方丈、九華山白雲禪林文祥方丈,雁盪山觀音洞心參方丈、寶應寧國寺明波方丈,以及河南空相寺、鄭州南海禪寺、杭州靈隱寺、拉薩大昭寺、蓬萊卧佛寺、陝西法門寺、四川報國寺、山東定林寺和普陀山、九華山、五台山、峨嵋山四大佛教聖地的名寺所收藏,並蒙受諸多好評。其中,作為著名畫家的新加坡法華寺方丈釋知禪,對憶君贈以的銀杏畫作可謂鍾愛不已,特邀至禪房之榻促膝而談,對憶君的銀杏畫給予極高評價並寄以特別期望,稱其作品為禮佛聖物。
憶君筆墨之下的銀杏,以及所寓有的意境,使得憶君的銀杏作品不僅有著一種渾然大氣里博然和厚實,更有著禪意里的一種深刻和意趣,已成為陶情、寄懷、禮佛的獨具特色與個性魅力的藝術佳品。
由喻繼高先生題寫的「憶君銀杏畫展館」和由盧星堂先生題寫的「憶君禪意書畫館」坐落在全國若干千年古剎內,由徐培晨先生題寫的「憶君銀杏畫藝術館」設於明故宮大殿,此外,設在中國銀杏之鄉的「憶君銀杏畫館」正在付諸之中。
自古以來一直稀有畫家將銀杏作為題材,而與銀杏有著不解之緣的憶君先生長年來則以其作為自己的創作主題,由此奠定了他對於中國銀杏畫課題的開創地位。
銀杏樹是中國獨有的古老名貴樹種之瑰寶,因屬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樹木種類,素有「東方的聖者」及「中國人文的有生命的紀念塔」之稱,因具有幾千年自然壽命,享有「長壽樹」和「金色化石樹」「公孫樹」之譽;又因其周身透發神聖之感,得有「神樹」之尊;加之歷代騷人墨客留下許多詩文辭賦,兼有「詩經」之謂。不僅如此,它除了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生態觀賞價值,還有著極為神秘而濃郁的禪意氛圍。道教、佛教的宮、觀、寺、院中多植此樹以示吉祥, 以至形成逢廟必栽銀杏樹的獨特景象,正是基於銀杏所蘊涵的佛教精神,歷來佛家皆尊其為「聖樹」和「中國寺院的菩提樹」。研習花鳥畫數十年的憶君先生之所以史無前例地將其作為自己的繪畫創作主題可謂眼界之高,境界之獨,其筆下之作已受到眾多國內外書畫同道的廣泛贊譽。且因憶君先生所遍訪的銀杏古木之多、所倡導的中國銀杏文化之先,以及所具有的銀杏畫筆墨自成一家,從而享有「中國銀杏畫第一人」之稱。
憶君先生曾應中國銀杏節組委會邀請舉辦過個人專場銀杏畫展,並先後在釋迦牟尼家鄉的尼泊爾及藏傳密宗之域的拉薩和千年禪宗古寺的南京等地舉辦過銀杏畫個展,最近還在南非開普登舉辦了銀杏畫專場觀摩展,且有作品參加中國花鳥畫大展、中國當代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全國花鳥畫邀請展、江蘇省花鳥畫大展、江蘇省花鳥畫精品展,江蘇省省樹省花市花書畫展、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作品展及中國第一屆達摩禪書畫展等。
Ⅲ 表示留念的成語
安土重舊 指留戀故土,不輕易改變舊俗。
出處:《後漢書·南蠻傳》:「[蠻夷]外痴內黠,安土重舊。」
安土重居 猶安土重遷。指留戀故鄉,不願輕易遷居異地。
出處:《後漢書·楊終傳》:「傳曰:『安土重居,謂之眾庶。』」
朝思暮想 朝:早晨;暮:晚上。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或經常想著某一件事。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恆言》卷二十四:「再說沈洪自從中秋夜見了玉姐,到如今朝思暮想,廢寢忘餐。」
低回不已 低回:徘徊留戀;不已:不停止。不停地徘徊,留戀忘返。形容傷感難忘的心情。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低回陰山翔以紆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曤然白首。」
蝶戀蜂狂 指留戀繁花似錦的春光。
出處:明·張鳳翼《灌園記·太史賞花》:「知否,算蝶戀蜂狂,少不得為韶光一逗溜。」
風情月思 指男女相互愛戀的情思。亦作「風情月意」。
出處:明·高濂《玉簪記·合慶》:「京兆府當年指腹,女貞觀重會玉簪。慢寫出風情月思,畫堂前侑酒承歡。」明·楊柔勝《玉環記·韋皋延賓》:「記當年與那人初見,只指望郵亭一夜姻緣,誰想他風情月思深留戀,安甜靜,樂幽閑。」
拂袖而歸 拂袖:甩袖子,表示意志已決。指毫無留戀,回到家鄉歸隱。
出處:元·周文質《斗鵪鶉·自悟》套曲:「您都待重裀而卧,列鼎而食,不如我拂袖而歸。」
紅豆相思 紅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徵愛情。比喻男女相思。
出處:唐·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華亭鶴唳 華亭谷的鶴叫聲。表示對過去生活的留戀。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梅》:「 臨刑嘆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呼?』」
迴文織錦 比喻有關相思的絕妙詩文。
出處:典出《晉書·列女傳·竇滔妻蘇氏》:「竇滔妻蘇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蘭。善屬文。滔,苻堅時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迴文旋圖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
魂馳夢想 形容思念萬分。
魂勞夢斷 形容日夜思念,精神睏乏。
魂牽夢縈 形容萬分思念。
出處:宋·劉過《醉太平》詞:「思君憶君,魂牽夢縈,翠銷香暖雲屏,更哪堪酒醒。」
蒹葭伊人 蒹葭:初生的蘆葦;伊人:那個人。指一心尋求思戀而不曾會面的人。
出處:《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之思 蒹葭:初生的蘆葦;思:思念,懷念。指戀人的思念之情。
出處:《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眷眷之心 眷眷:愛戀。依戀不舍之心。
出處:《漢書·文帝紀下》:「既定漢室,建立明主,眷眷之心,豈有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