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格非短篇小說初戀淺析

格非短篇小說初戀淺析

發布時間: 2022-09-01 02:44:20

A. 20世紀90年代,為什麼格非的小說被評論家稱為「知識分子式敘述」

我國早期的「先鋒」小說作家格非的《褐色鳥群》在主旨和敘事方法上,更為晦澀玄奧。20世紀80年代之後的寫作,他沿著開始的這一「路線」展開,即面對具體現實和歷史情景,持續地思考人的生存等一系列令人困惑而難解的問題。由於小說作者的知識分子背景,和敘述方式上的沉思的品質,因此,他的小說在20世紀90年代,被有的評論家稱為「知識分子式敘述」。

B. 我國早期的「先鋒」小說作家格非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我國早期的「先鋒」小說作家格非的作品常讓一般讀者感到晦澀難解,經常出現的是一種被稱為「敘述的怪圈」的結構。這在最初的《迷舟》(1987)和《褐色鳥群》(1988)中,就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體現。在《迷舟》中,傳統小說故事的重要關節出現了「空缺」,而使故事的推進變得撲朔迷離,也阻隔了讀者的闡釋、想像路線。

C. 我國早期的「先鋒」小說作家格非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摘要 在眾多的「先鋒作家」中格非更具濃厚的「先鋒性」。我國早期的「先鋒」小說作家格非的代表作品有:中篇《追憶烏攸先生》、長篇《敵人》、《邊緣》、《慾望的旗幟》等。

D. 格非人面桃花讀後感

《人面桃花》:追尋美麗的烏托邦

毫無疑問,《人面桃花》是我近年閱讀經驗中最值得懷念的一部小說,作家格非以他一貫的優雅而美麗的筆調,展現了清末民初那一個風雲更迭、急劇變革的時代中,人們內心的困惑、追求和夢想。

小說是從少女陸秀米的視角展開的,陸秀米的父親陸侃曾是清朝的一位地方官員,罷官回籍後一直過著隱居生活。某一天,陸侃莫名其妙失蹤了,留下了殷實的家產。從日本留學回國的革命黨人張季元闖進了這個家庭,一些變化悄悄地在陸秀米的內心開始發生。厄運卻接踵而至,張季元被殺,陸秀米被強人擄掠到一個孤島上,但是她卻奇跡般地逃脫了,並且沿著張季元的足跡,走上改造世界的道路。

格非用了20多萬字,將這個故事敘述得神秘莫測。然而剝開如迷宮般的文字外衣,我們可以依然可以清晰地梳理出隱藏在故事裡的主旨:格非試圖清理那個特殊歷史時期一代中國人內心那種烏托邦情結,以及付諸實踐之後所面臨的一系列難題和困境。

通往理想世界的路徑

神學家蒂利希說:「沒有烏托邦的人總是沉淪於現在之中;沒有烏托邦的文化總是被束縛在現在之中,並且會迅速地倒退到過去之中,因為現在只有處於過去和未來的張力之中才會充滿活力。」清末,世事紛亂,國力衰微、百姓多桀,仁人志士開始描繪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並開始付諸行動,著手改造世界,以期實現那烏托邦式的美麗社會。

在小說中,以陸侃和王觀澄為代表傳統文人,試圖尋找到一條回退到上古時代「雞犬之聲相聞」的純凈世界的路徑。兩人的經歷非常類似,都曾經是前清官員,都因為種種原因罷官隱居。他們選擇了自己生活的小村莊,期望建立起一個獨立於亂世之外的「桃花源」。

而以張季元和陸秀米為代表的時代青年,主張用暴力革命的方式來重建這個支離破碎的社會。他們都曾經東渡日本,在西方激進思想的浸淫中找到理想生活的現實樣板,在他們的內心,西方的那種自由、民主、平等的道路,無疑就是內心最美麗的烏托邦世界。

然而,無論是陸侃、王觀澄還是張季元和陸秀米,最終他們都迷失在自己的烏托邦想像之中,走上了不歸之路。

E. 《相遇格非中短篇小說精選集》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相遇》(格非)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ZQ4BXF20CD943XtsnDPRcQ

密碼:pn5s

書名:相遇

作者:格非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2-15

頁數:274

內容簡介:《相遇》收錄格非二十餘年來中短篇小說十二篇,是他的最新自選集。

他早年以短篇小說引起文壇矚目,《迷舟》、《青黃》都是傳誦一時的名篇。這些故事以優雅精純的語言和清晰縝密的細節呈現出無比真實的生活質地感,同時又讓微妙難言的意緒如迷霧流淌,彷彿義山詩境。偉大作家的天分從一開始 便顯露無疑,並在後來的歲月里持續滋長,衍生出更為完美的作品。

在這個集子里,我們可以看到當代作家對於漢語古典之美最為純正的繼承,也可以看到,曾經托生於博爾赫斯、普魯斯特的智慧在另一個文學天才身上的再生。題名相遇,既是取篇目之名,也暗示作品中多重影響的自然交融。

~~~~~~~~~~~~~~~

格非的寫作既有鮮明的現代精神,又承續著古典小說傳統中的燦爛與斑斕。他的敘事繁復精緻,語言華美典雅。這種話語風格所獨具的准確和絢麗,既充分展現了漢語的偉大魅力,又及時喚醒了現代人對母語的復雜感情。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傑出作家獎授獎詞

格非的小說是歷史文化敘事與個人慾望敘事的完美結合。他優雅地鋪陳歷史,冷酷地節制慾望,使之成為一種迷人的若有若無的氣息般的存在。

——潘帕

《相遇》是格非最好的短篇,是寫滿蒙藏佛教最鮮活的短篇,有限的文字,滿紙無限的開始和可能。

——馮唐

作者簡介:1964年生,江蘇丹徒人,當代著名作家,學者。著有《迷舟》、《相遇》等中短篇小說四十餘篇,《慾望的旗幟》、《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等長篇小說六部,以及《塞壬的歌聲》、《博爾赫斯的面孔》等散文集多部。

F. 《相遇格非中短篇小說精選集》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相遇》(格非)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TAcjrDwrlttD_fkxeTOkFA

提取碼: jjig

書名:相遇

作者:格非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2-15

頁數:274

內容簡介:

《相遇》收錄格非二十餘年來中短篇小說十二篇,是他的最新自選集。

他早年以短篇小說引起文壇矚目,《迷舟》、《青黃》都是傳誦一時的名篇。這些故事以優雅精純的語言和清晰縝密的細節呈現出無比真實的生活質地感,同時又讓微妙難言的意緒如迷霧流淌,彷彿義山詩境。偉大作家的天分從一開始 便顯露無疑,並在後來的歲月里持續滋長,衍生出更為完美的作品。

格非的寫作既有鮮明的現代精神,又承續著古典小說傳統中的燦爛與斑斕。他的敘事繁復精緻,語言華美典雅。這種話語風格所獨具的准確和絢麗,既充分展現了漢語的偉大魅力,又及時喚醒了現代人對母語的復雜感情。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傑出作家獎授獎詞

格非的小說是歷史文化敘事與個人慾望敘事的完美結合。他優雅地鋪陳歷史,冷酷地節制慾望,使之成為一種迷人的若有若無的氣息般的存在。

——潘帕

《相遇》是格非最好的短篇,是寫滿蒙藏佛教最鮮活的短篇,有限的文字,滿紙無限的開始和可能。

——馮唐

作者簡介:

1964年生,江蘇丹徒人,當代著名作家,學者。著有《迷舟》、《相遇》等中短篇小說四十餘篇,《慾望的旗幟》、《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等長篇小說六部,以及《塞壬的歌聲》、《博爾赫斯的面孔》等散文集多部。

G. 格非的風格特點

格非,原名劉勇,男,1964年生於江蘇省丹徒縣。1981年考人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並從事小說創作。1986年開始發表作品。1987年因發表中篇小說《迷舟》成名。其後陸續發表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小說:中篇小說《大年》、《褐色鳥群》、短篇小說《青黃》。《風琴》、長篇小說《敵人》等。為1986年以後探索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有小說集《迷舟》行世。
格非的小說特色在於:在十分平和冷靜的敘述語調中揭示人生的神秘感,表達對於人的命運變幻莫測的深刻感悟。

H. 格非迷舟賞析

《迷舟》是格非的代表作。格非善於在平實冷靜的敘述中剔發命運變幻莫測的微妙精義,使寫實的筆觸也平添了神秘的恐怖氣勢。「迷舟」這標題便是人生不可知的主題象徵。

大戰在即,兩軍對峙。蕭旅長為不祥的預感所纏繞。他原以為災難將來自惡戰,卻哪知道陰錯陽差中的偶然艷遇竟在冥冥中引導他走向了毀滅——他本是為戀人而去的榆關,卻在鬼使神差中與上司的猜疑偶然契合,從而被當作奸細處決……

人生如迷舟。一切的偶然、一切微不足道的瑣事乍看起來都平平常常:蕭當年在榆關的初戀、後來又投入孫傳芳部隊中,……可隨著命運之神的編織,一切瑣事都織成了一張致人死命的網!一切都太巧了:蕭為什麼偏偏在大戰前與杏重逢?蕭的對手為什麼正好是他的哥哥?一切似乎都純屬偶然。但一切又不能不使人聯想到是某種神秘力量在編排著人的命運。

至於馬三大嬸是如何進入軍事重地、又是如何知道蕭與杏的隱秘戀情的?這謎團始終沒有解開。作家留下的「空白」又足以引發讀者的想像:當故事的結局把蕭的迷舟引入深淵時,再回首這個細節,便不由使人對馬三大嬸、甚至杏的真實身份產生不難理解的懷疑——蕭的艷遇是否是一個預先精心設置的圈套?還有一個「空白」:蕭追隨杏去了榆關,那一夜除了愛的撫慰,還發生了別的什麼事情沒有?蕭對自己部隊的忠誠是無可懷疑的,但這並不能保證他無意中泄露軍機、鑄成大錯呀……這樣的「空白」設置是新潮小說家們的拿手好戲。顯然,生活中永遠充滿著許多是難解之謎、許多無法填充、至多隻能猜測的「空白」。新潮小說家有意放棄「全知」的敘述角度,而通過設置「空白」還原生活的神秘面目,同時也為激發讀者的想像力、思考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迷舟》是一部情節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這又是它異於馬原等人的「現代派」小說的特色所在。格非本人也寫過標準的、寓意晦澀、敘述風格撲朔迷離的「現代派」作品(如有名的《褐色鳥群》便是典型的博爾赫斯式的「智慧小說」),但他更擅長寫的,還是《迷舟》這樣的作品——在寫實的風格中通過設置「空白」、通過寫人的預感與悲劇的巧合、寫偶然中突發的一系列誤會改變人的命運、寫人心的變幻莫測揭示命運的神秘,進而表達作者對神秘人生的感悟,《大年》、《風琴》、《青黃》、《敵人》等篇都是從這個路子走過來的。這樣,格非便似乎具有了雙重的身分:既是個寫買功力深厚的小說家(他在塑造人物、經營氛圍、描摹景物方面毫不遜色於一些優秀的寫實小說家)、善於吸引讀者的講故事者,又是個善於超越寫實層面、故事層面而升華到對人的命運進行深沉思考的「現代派」。他善於運用隱喻、暗示傳神描繪人物感覺的筆法和不動聲色、濾去主觀情感的敘述風格,也顯然得益於「現代派」。這樣,評論家們在議論格非時,常常既把他歸入「現代派」又把他列入「新寫實」的陣營,也就是都說得過去的了。

空缺結構是指在「類後現代敘事」文本中事件的發展史往往由於人為作用造成某個鏈條的缺失,從而使整個事件的統一性被瓦解,歷史就這樣變得不可靠起來。格非的許多作品都為我們展示了這樣一種特殊的空缺結構。以《迷舟》為例,在這部精心打造的短篇里,格非是以戰爭與愛情的雙線來營造其小說結構的,但無論我們從哪能一個角度去看,這個故事的結構總是不完整的。而究其原因就在於小說總是在最關鍵的地方給讀者留下了空缺。「蕭旅長去榆關」無論從戰爭線索還是愛情線索上都對整個故事的展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它被省略了。蕭去榆關是去看望「杏」還是去傳遞情報,警衛員並沒有考慮是哪種可能就武斷地以六發子彈打死了蕭作為對空缺的填充,正是他的這種行為使這個空缺永遠被懸置起來而無法彌合。在這里,對空缺的填充與解釋是無效的,無論是蕭的愛情填充方式,還是警衛員六發子彈的槍殺填充方式,都造成了整個故事的不完整。然而,結構上的空缺對讀者的誘惑又是巨大的,我們完全在閱讀時對此空缺進行再度隨意的填充。

I. 誰喜歡格非

格非,原名劉勇,1964年出生,江蘇丹徒縣人。 1981年考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1986年發表處女作《追憶鳥攸先生》。格非在給自己作的小傳里曾寫道:「小說寫作是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它給我帶來了一個獨來獨往的自由空間,並給我從現實及記憶中獲得的某種難以言傳的經驗提供了還原的可能。……在寫作中,歲月的流逝使我安寧。「足可見格非一直是今「純文學」的追求者,文學寫作並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更重要的在於它構成精神超度的烏托邦。

中篇小說:褐色鳥群、迷舟
長篇小說:敵人

《褐色鳥群》也許可以稱得上是當代中國最費解的一篇小說,1988年發表時,華東師大中文系部分師生曾召開討論會對這篇小說展開多方研究,結果眾說紛紜。沒有人搞得清這篇小說到底在講些什麼,也沒有人否認這是一篇非常奇妙的小說。事實上,它始終誘惑各種讀者,從最激進的取業批評家到普通的文學愛好者。這類小說對於傳統小說理論無疑是公然的拒絕,所謂主題,典型人物和典型壞境之類的觀點,無助於理解這種小說。而對於一般讀者來說,閱讀這種小說能體驗一次解謎的快感,這也就足夠了,若能獲取對生活的某種特殊感悟,那就是意外的收獲。
出版者把新版《敵人》說成是「當代中國第一部真正的神秘小說」,不失為一種准確的概括。神秘、迷宮、空缺、恐懼……這些一直是解讀格非早期小說的關鍵詞,《敵人》在這方面應用得尤為嫻熟。的確,《敵人》具有偵探小說的外貌,但它並非以出示事實真相為目的,恰恰相反,所謂的真相在格非的小說中從來都是隱匿的,空缺的。在《敵人》的閱讀中,我們經常處於文字的驚悚之中,主人公也一個個地神秘死去,但「敵人」究竟是誰呢?格非故意在小說中留下了一些線索,但是,你如果輕易地把他對應於小說中的任何一個人,那都中了作者的圈套。作者顯然無意給出具體的答案,他最終的目的是要把答案引至另外一個更為廣闊的領域——人的內心。
人的內心一旦被敞開和照亮,我們會立即發現,真正的敵人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和自己內心中那些陰暗的品性。我記得,奧古斯丁便說過這樣的話:『我心就是我的仇敵。』格非在《敵人》一書中故意隱匿事實真相,一方面,表明現實往往具有無窮的可能性,並沒有一種客觀可靠的真相能成為它的標准答案;另一方面,格非也是為了把讀者從簡單的故事因果中解放出來,從而讓每個人都對自己內心的陷阱產生必要的警覺。沿著這條線索來讀《敵人》,我們便會發現,那場大火消失多年以後,留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其實已經不是有關大火的記憶,而是一種莫名的恐懼。是這種原始的恐懼,派生了所謂的『敵人』;也是這種恐懼,把人一個個推向了毀滅和死亡的境遇。」

J. 請推薦介紹格非的書籍。

去看看《人面桃花》吧
今天看了一天《人面桃花》,覺得格非真是有非凡的敘述能力。他用並不全知的全知視角為我們製造敘事空白。懸念以及隱晦的敘述使閱讀探索的興趣激增,然而隨著敘述的流動,你會發現,懸念與解釋並非是對稱的,所以有些問題你根本找不到答案,這就是格非,讀者不得不和他一起思考。面對格非的文本,思考是不能缺席的,而且格非具備這樣的能力,他能夠把你拉進某種思考。
在文本中,夢境與幻境的出現,讓我想起了紅樓夢中的太虛幻境。不同的是,在警幻仙子的太虛幻境中,詩歌文本是對文中人物命運走向的一種隱喻,是解讀人物命運的線索和密碼,他統攝了整個文本。紅樓夢的草蛇灰線,是有跡可尋,文本前後是一種沒有縫隙的對稱。而格非的《人面桃花》,夢境與幻境雖然也是對人物走向的某種隱喻,但這種隱喻不是針對整個文本,只是人物行動的階段性走向。另外,作者所設置的懸念和後面的解答也不能形成一種對稱,而是一種非對稱,很多懸念被懸置了。比如說飢荒時那一帶米從何而來?梅芸和張季元如何相識?金蟾、金蟬又是怎麼回事?等等等等,都是無法解開的謎團,這種懸置使文本變成了一個開放性的結構,對文本的閱讀結束了,但是後閱讀馬上就會開始,讀者會陷入一種持續的沉思,這也許是格非的意圖,正如他在新浪網上與網友聊天時所說,他希望自己的文本能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會,我想效果的實現有賴於敘事空缺手段的使用吧。
長篇小說
《敵人》
花城出版社1991年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邊緣》
浙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

《慾望的旗幟》
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
北嶽文藝出版社2001年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人面桃花》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作家出版社 2008年

《山河入夢》
作家出版社2007年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年

《春盡江南》
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

中短篇小說
篇目:
《相遇》 ( 大家)
《傻瓜的是詩篇》 (1989鍾山)
《錦瑟》 (1990花城)
《雨季的感覺》 (1991鍾山)
《鑲嵌》 (1992花城)
《贗品》 (1994收獲)
《時間的煉金術》 (1996鍾山)
《推背圖》(武則天)(1994江南)
《湮滅》 (1994收獲)
《打鞦韆》 (1995收獲)
《不過是垃圾》 (2005長城)
《蒙娜麗莎的微笑》

《追憶烏攸先生》
《陷阱》
《迷舟》
《大年》
《沒有人看見草生長》
《青黃》
《風琴》
《蚌殼》
《褐色鳥群》
《背景》
《夜郎之行》
《唿哨》
《涼州詞》
《初戀》
《去罕達之路》
《紫竹院的約會》
《解決》
《沉默》
《馬玉蘭的生日禮物》
《半夜雞叫》
《謎語》
《失蹤》
《喜悅無限》
《未來》
《蘇醒》
《讓他去》
《月亮花》
《戒指花》
《公案》
《黎明之軌》
《窗前》
《暗示》
《廢墟儀式》

中短篇小說:
《迷舟》作家出版社1988年
《追憶烏攸先生》 《陷阱》 《褐色鳥群》 《沒有人看見草生長》 《迷舟》 《大年》
《青黃》 《風琴》 《蚌殼》

《唿哨》長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
《大年》 《背景》 《青黃》 《風琴》 《蚌殼》 《褐色鳥群》 《夜郎之行》
《傻瓜的詩篇》 《唿哨》

《雨季的感覺》新世界出版社1994年
《相遇》 《湮滅》 《傻瓜的詩篇》 《背景》 《錦瑟》 《夜郎之行》 《雨季的感覺》

《格非文集》(三卷)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
1、樹與石 :《追憶烏攸先生》 《陷阱》 《沒有人看見草生長》 《迷舟》 《大年》
《背景》 《青黃》 《風琴》 《蚌殼》 《褐色鳥群》 《夜郎之行》 《唿哨》 《涼州詞》 《初戀》 《去罕達之路》

2、眺望: 《相遇》 《錦瑟》 《雨季的感覺》 《傻瓜的詩篇》 《湮滅》
3、寂靜的聲音: 《敵人》 《邊緣》

《當代作家文庫•格非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格非小說自選集》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年

《傻瓜的詩篇:中國當代小說50家》時代文藝出版社1999年
《未來》 《讓它去》 《月亮花》 《解決》 《錦瑟》 《時間的煉金術》 《半夜雞叫》
《紫竹院的約會》 《傻瓜的詩篇》 《蘇醒》 《沉默》 《謎語》 《涼州詞》 《初戀》
《鑲嵌》 《失蹤》 《喜悅無限》 《打鞦韆》 《贗品》 《相遇》《湮滅》
《馬玉蘭的生日禮物》

《格非卷 中國當代作家選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追憶烏攸先生》 《涼州詞》 《初戀》 《紫竹院的約會》 《解決》 《沉默》
《迷舟》 《褐色鳥群》 《蚌殼》 《青黃》 《背景》 《唿哨》 《傻瓜的詩篇》 《錦瑟》
《雨季的感覺》 《相遇》 《鑲嵌》 《時間的煉金術》 《贗品》

《格非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

《青黃》浙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
《迷舟》 《大年》 《青黃》 《風琴》 《雨季的感覺》 《馬玉蘭的生日禮物》 《推背圖》

《走向諾貝爾:當代中國小說名家珍藏版•格非卷》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邊緣》
《相遇》 《雨季的感覺》 《傻瓜的詩篇》 《湮滅》 《打鞦韆》 《贗品》 《蘇醒》
《紫竹院的約會》 《解決》 《月亮花》 《謎語》 《馬玉蘭的生日禮物》 《沉默》

《格非作品精選》 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年
《迷舟》 《褐色鳥群》 《青黃》 《紫竹院的約會》 《錦瑟》 《雨季的感覺》
《傻瓜的詩篇》 《相遇》 《打鞦韆》 《贗品》

《戒指花》(短篇小說集)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7年
《追憶烏攸先生》 《迷舟》 《褐色鳥群》 《青黃》 《蚌殼》 《背景》 《唿哨》
《涼州詞》 《初戀》 《紫竹院的約會》 《解決》 《沉默》 《馬玉蘭的生日禮物》
《戒指花》 《夜郞之行》 《風琴》 《蘇醒》

《不過是垃圾》(中篇小說集)春風文藝出版社2007年
《相遇》 《傻瓜的詩篇》 《錦瑟》 《雨季的感覺》 《鑲嵌》 《時間的煉金術》
《贗品》 《推背圖》 《不過是垃圾》

專著
《小說藝術面面觀》 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
第一章 小說與現實
第二章 作者與讀者
第三章 故事
第四章 結構
第五章 語言
第六章 小說的未來

《小說敘事研究》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
第一章 小說與現實
第二章 作者與讀者
第三章 故事
第四章 結構
第五章 語言
第六章小說的未來
下編:敘事分析
第七章 卡夫卡的鍾擺
第八章 麥爾維爾:《白鯨》
第九章 福樓拜:《包法利夫人》
第十章 詹姆斯•喬伊斯:《都柏林人》
第十一章 廢名小說的敘事研究:樹

《塞壬的歌聲》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第一輯 寫作的恩惠
第二輯 十年一日
第三輯 塞壬的歌聲
第四輯 廢名的意義

《卡夫卡的鍾擺》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文學的邀約》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0年
導言: 現代文學的終結
第一章:經驗與想像
第二章:作者及其意圖
第三章:時間與空間
第四章:語言與修辭

關於長篇小說:
以上應該是比較完整的信息,這6部長篇都很喜歡。
關於版本,《敵人》收的是2001年,91年的版本不好買啊,《邊緣》只有一個版本(當然邊緣也可以在他的文集寂靜的聲音里找到),已經收了,《慾望的旗幟》收的是春風文藝的,《人面桃花》肯定是春風文藝的好,但是送人了,現在手裡補了個作家出版社的,這個版本加個共和國作家文庫,還鮮明的五星,看著很虐。 《山河入夢》應該要作家出版社的版本比較好,《春盡江南》今年剛出。

關於中短篇小說與散文集:
格非的成名作應該是 迷舟 青黃那一批,而且他的中短篇一樣是值得反復品讀的。
如上所列,如果不是為收藏版本而言,倒覺得07年春風文藝的兩本中篇加短篇小說選集就比較全了,像88年的作家出版社的迷舟,孔夫子上基本都賣150元左右了。但是那些早期的版本,每篇的序言倒是有意義的多了,因為篇目在07年的春風文藝基本都能找到。
還有覺得格非散文那篇里的篇目不常見,值得收閱,電子版也能找的到。

倒是覺得格非散文那篇里的篇目不常見,值得收閱,電子版也能找的到。

專著方面:
小說藝術面面觀就沒必要了,有《小說敘事研究》就行(我只有掃描版),孔夫子上賣的也比較多。最近一本是《文學的邀約》。可惜被清華大學出版社裝幀的太差勁了。書是好書。

6本長篇:《邊緣》《敵人》《慾望的旗幟》《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
中篇選:《不過是垃圾》
短篇選:《戒指花》《樹與石》
《文學的邀約》

雖說早前的很多書的裝幀設計,以現在的標准來看也許慘不忍睹,但是也正是那樣,現在拿在手裡才能感受一種時間的真實感,甚至有時隱隱覺得審美因一種對主流的反抗而有了偏向,當然前提絕對是格非的書是值得收藏的,反復閱讀的。所以那些早期的版本,能收到的話,除了愛書人的一種成就感(越難的就越有種成就感),而且在細節上,讓我們這個年齡對那個時代有些隔膜的人,能更加擴大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迷舟》的序言作者是吳洪森。《唿哨》附錄里張旭東評格非的文字,還有格非很多的自序,都可以看看。
還有關於仲月樓,一直想了解,資料也很少。格非自己講解小說很吸引人,其實他的作品本身也是當代文學非常值得解讀的

以上是格非所有版權書

熱點內容
霸道總裁小說改編電影有哪些 發布:2025-07-01 23:54:54 瀏覽:6
網游韓娛類小說 發布:2025-07-01 23:54:52 瀏覽:480
未婚懷孕言情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01 23:51:08 瀏覽:706
游戲小說虛擬現實 發布:2025-07-01 23:45:08 瀏覽:778
首席的總裁小說 發布:2025-07-01 23:35:31 瀏覽:168
男主姓林女主姓岑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01 23:26:58 瀏覽:828
植物人蘇醒後短篇小說 發布:2025-07-01 23:26:14 瀏覽:338
關於重生德國的小說 發布:2025-07-01 23:17:52 瀏覽:985
小說重生完美時代123 發布:2025-07-01 23:06:31 瀏覽:531
寫哥哥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01 23:05:50 瀏覽: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