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蕭乾短篇小說集選

蕭乾短篇小說集選

發布時間: 2022-08-30 23:41:37

A. 沈從文 蕭乾的散文

沈從文原名沈岳煥,主要筆名還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
人。1918年自家鄉小學畢業後,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徒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
域一帶,後正式參軍,當過上士司書。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自身來到北京,升學末成,在郁達夫、徐志摩等人
鼓勵下,於艱苦條件下自學寫作。1924年,他的作品最早載於《晨報副刊》,接
著又在《現代評論》、《小說月報》上發表。1928年,與胡也頻、丁玲相繼來到上
海,曾共同創辦《紅黑》雜志。1929年在上海中國公學教書。這時期的作品結集
為《鴨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所描寫的湘西鄉俗民風和鮮明的生活,引
起人們的注目。《蕭蕭》、《牛》、《柏子》、《阿麗思中國漫遊奇境記》顯示了他早期
小說較成功的鄉土抒寫和歷史文化思考。
1930年後赴青島大學執教,創作日豐。到抗戰前,出版了20多個作品集,
有《石子船》、《虎雛》、《月下小景》、《八駿圖》等,還有重要的選本《從文小說習
作選》。中篇小說《邊城》於1934年問世,標志著他的小說的成熟。
抗戰爆發後,經武漢、長沙,取道湘西去雲南。途經沅陵時,寫散文《湘西》、
長篇小說《長河》(第1卷)。後至昆明西南聯大任教。1945年後回京,在北京大
學教書。問時編《大公報》、《益世報》文藝副刊。
1949年以後,長期從事文物工作。先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研究
中國占代服飾和物質文化史。1960年發表《龍風藝術》等文。1978年調中國社
科院歷史研究所。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參加第三次全國文代會,增補為全國文聯委員。
1980年曾赴美國講學。1981年出版了歷時15年寫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專
著。
散文有 <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 <老伴> <遙夜> <月下> <市集> <桃源與沅州> <鴨窠圍的夜> <常德的船> <苗民問題><滬溪·浦市·箱子岩>

蕭乾,原名蕭秉乾,一九一O年一月二十七日生於北京城東北角一個漢化的蒙古族貧民家庭。他的童年是在孤寂、痛苦中度過的。出生時,父親已過世,他不得不和寡婦媽媽在凄涼的『「矮檐」下過著忍氣吞聲的艱辛生活。他放過羊、給人送過羊奶,還學會了織土耳其地毯。不幸的是,平生第一次領工錢那天,母親在家中去世了。童年時代的痛苦經歷造就了蕭乾頑強、任性、敏感和憂郁的性格特點。他在十四歲時便開始獨立在這個迷茫的世界上漂泊、流浪,雖曾源胎產生過要當一名革命家的願望,但最終成了一個未帶地圖、自由翱翔的旅人。少年蕭乾,就像人生路途上剛剛起步的孤獨長跑者,不知前邊的路到底有多長,是否能到達盡頭,只是執拗地向前跑著,不管遇到怎樣的風雨,都不曾停歇。
蕭乾當北新書局練習生時,萌發了對文學的興趣。他的小說多帶有自傳色彩。他想用有形的文字把自己的經歷、見聞、感受以小說的形式記錄下來,讓讀者同他一起分享那角世界的喜悅和悲哀。蕭乾是寫短篇小說的妙手,雖然缺乏契柯夫的深刻,卻也自成一家,尤其帶有曼。斯菲爾德小說的清麗和哀怨,富於詩意和哲理。在他的小說中,常能發現鮮明的對應體:社會的丑惡與人性的純美,污穢的世界與田園的美麗,世態的炎涼與兒童的率真。蕭乾往往在濃郁象徵意味與深刻現實意義的交匯處,找到充滿藝術悠力的契合點。另外,蕭乾的宗教題材小說也頗有特色。他一直酷愛宗教藝術,欣賞宗教繪畫,聆聽宗教音樂,愛到空曠的教堂里領略庄嚴、輝煌和神聖。

散文有《雁盪行》《老黑奴》<古城><殤><過路人><腳踏車的哲學><嘆息的船><由午夜到黎明>
<憂郁者的自白>

B. 棗核《蕭乾文集》的作者簡介

蕭乾(1910.1.27--1999.2.11),原名蕭炳乾,蒙古族,現代著名作家,記者,文學翻譯家。
1929年進燕京國文專修班學習,一年後考入輔仁大學。1933年轉入燕京大學新聞系 ,選修「特寫——旅行通訊」課程,采訪過歐洲戰場、聯合國成立大會、波茨坦會議、紐倫堡戰犯審判。1986年獲挪威王國政府授予的國家勛章。出版有著譯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籬下集》,長篇小說《夢之谷》,報告文學集《人生采訪》,譯著《好兵帥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帶地圖的旅人——蕭乾回憶錄》等。並在1935年6月畢業。1939年他赴英講學,開始了七年的歐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作為《大公報》的記者,奔波在西歐的反法西斯戰場上。1945年,他從萊茵河前線返回倫敦,經加拿大東岸轉舊金山,采訪了聯合國成立大會。在那些年代裡,他先後寫出了《矛盾交響樂》、《血紅的九月》、《倫敦一周間》、《南德的暮秋》及《美國之行》等優秀特寫。他的《美國之行》,是40年代對美國認識的真實記錄。
一提起蕭乾,現在的年輕人馬上會想到他是中國當代著名的作家和翻譯家,其實他還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二戰記者。1910年,蕭乾出生在北京一個貧民區里,他是蒙古族人。少年時代的蕭乾生活十分貧苦,他不僅沒有玩具,沒有書讀,甚至連起碼的溫飽都沒有著落。13歲的他就成了孤兒。在親友的資助下,蕭乾一邊讀書,一邊在學校開設的工廠里勞動。他在地毯房當過學徒,在羊奶廠做過雜活,這樣斷斷續續地一直念到中學畢業。1928年,18歲的蕭乾到中國南方的一所中學里擔任教師,一年後,他以教書所得的積蓄為學費,回到北京,考入當時最有名的大學燕京大學,不久又轉入輔仁大學。他先學英國文學,後改學新聞專業,美國的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就曾經作過他的老師。
1935年蕭乾在燕京大學新聞系畢業後,開始了自己的報人生涯。他先後在天津、上海、香港三地的《大公報》主編《文藝》副刊。1939年在蕭乾的一生中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這年夏天,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來信,邀請他到該院中文系任講師。當時的歐洲已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所籠罩,去還是不去呢?經過再三考慮,蕭乾還是去了英國,這一去就是7年,直到戰爭結束。在英國,他先是做教師,後來進入劍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43年,他放棄讀書,領取了隨軍記者證,正式成為了《大公報》的駐外記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戰場上唯一的中國記者。在戰火迷漫的歐洲,他隨英軍幾次橫渡過德國潛艇出沒的英吉利海峽,到達過美、法兩個佔領區的戰場,也曾隨美軍第七軍挺進萊茵,進入剛剛解放了的柏林。從蘇、美、英三國首腦討論戰後問題的波茨坦會議到紐倫堡審判納粹戰犯,再到聯合國成立大會,這些重大的歷史性場面他都報道過。每當回憶起這段難忘的歷史,這位老人總是感到很自豪。正是他使當時的中國及時了解到世界上發生的大事。
正象人們熟悉的那樣,蕭乾同時也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中的一位重要作家。早在30年代初,他就因長篇小說《夢之谷》而名噪一時,還先後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籬下集》、《栗子》、《落日》等。他非常珍惜自己早年所寫的小說,覺得這是他人生不可分割的部分。因為正是寫小說使他開始了創作生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蕭乾返回祖國,先後從事報刊編輯和文史研究工作,並翻譯了許多外國文學作品。他的譯作有《莎士比亞故事集》,曾銷售近一百萬冊,此外有捷克作家哈謝克(HASEK)《好兵帥克》(The Good Soldier Schwiek),英國作家菲爾丁的《湯姆.瓊斯》等,他還因為翻譯易卡生的《培爾.金特》(PEERGYNT)而被授予挪威國家勛章。而最讓人驚嘆的是,在80多歲高齡時,他還與夫人文潔若合作翻譯了「最難懂的巨著」——愛爾蘭小說家喬尹斯的《尤里西斯》,令文壇和世人矚目、驚嘆。晚年的蕭乾,勤奮筆耕,寫了大量散文、筆記、隨筆、回憶錄等作品,同時,作為一位有影響的文化戰士,他還幾次出國參加國際作家聚會。評論界一致認為,蕭乾的作品,真誠坦盪,深邃警醒,讀來發人深省,耐人尋味。蕭乾是一生用「心」寫作的人。而他自己則認為,自己這輩子的處事原則之一,就是講真話。蕭乾一生歷經滄桑,就在他90誕辰前夕,反映他一生創作和翻譯成就的10卷本《蕭乾文集》出版,320萬字的文集,包括了小說、散文、特寫、雜文、回憶錄、文學評論和書信,讓讀者得以欣賞他各個歷史時期的大部分作品。

C. 求蕭乾的簡介。。

簡介
蕭乾(1910.1.27--1999.2.11),原名蕭秉乾。 化名蕭若萍,蒙古族,現代著名作家,記者,文學翻譯家。祖籍黑龍江省興安嶺地區,生於北京。1926年在北京崇德中學學習,參加共青團,任崇德中學學生會主席兼校刊編輯。1930年考入輔仁大學英文系學習,1931年任英文周刊《中國簡報》(China in Brief)文藝版主編,翻譯和介紹中國文學作品。後轉入燕京大學新聞系學習,1935年畢業。開始任《大公報?文藝》主編,並兼旅行記者。1939年受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邀請赴倫敦任教,同時兼《大公報》駐英記者,1942年入英國劍橋大學英國文學系當研究生,進行英國心理派小說研究。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然遍英倫,1944年放棄劍橋學位,毅然擔任起《大公報》駐英特派員兼戰地隨軍記者,成為當時西歐戰場上唯一的中國記者,在戰火紛飛的歐洲戰場采訪,寫下了《銀風箏下的倫敦》、《矛盾交響曲》等描寫歐洲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大量通訊和特寫。1945年赴美國舊金山采訪聯合國成立大會、波茨坦會議和紐倫堡對納粹戰犯的審判。1946年回國繼續在《大公報》工作,兼任復旦大學英文系和新聞系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人民中國》(英文版)副主編,《譯文》雜志編輯部副主任,《人民日報》文藝版顧問,《文藝報》副總編等職,1954年參加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籌備工作。1961年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1979年起,歷任中國作協理事,中央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委,民盟中央常委等職。 蕭乾先生是世界聞名的記者,卓有成就的翻譯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晚年多次出訪歐美及東南亞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寫出了三百多萬字的回憶錄、散文、特寫、隨筆及譯作。主要著譯作有《籬下集》《夢之谷》《人生百味》《一本褪色的相冊》《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尤利西斯》等。1998年10月出版的《蕭乾文集》(1-10)收集了他的主要著譯作!
生平
1929年進燕京國文專修班學習,一年後考入輔仁大學。1933年轉入燕京大學新聞系 ,選修「特寫——旅行通訊」課程,采訪過歐洲戰場、聯合國成立大會、波茨坦會議、紐倫堡戰犯審判。1986年獲挪威王國政府授予的國家勛章。出版有著譯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籬下集》,長篇小說《夢之谷》,報告文學集《人生采訪》,譯著《好兵帥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帶地圖的旅人——蕭乾回憶錄》等。並在1935年6月畢業。1939年他赴英講學,開始了七年的歐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作為《大公報》的記者,奔波在西歐的反法西斯戰場上。1945年,他從萊茵河前線返回倫敦,經加拿大東岸轉舊金山,采訪了聯合國成立大會。在那些年代裡,他先後寫出了《矛盾交響樂》《血紅的九月》《倫敦一周間》《南德的暮秋》及《美國之行》等優秀特寫。他的《美國之行》,是40年代對美國認識的真實記錄。 一提起蕭乾,現在的年輕人馬上會想到他是中國當代著名的作家和翻譯家,其實他還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二戰記者。1910年,蕭乾出生在北京一個貧民區里,他是蒙古族人。少年時代的蕭乾生活十分貧苦,他不僅沒有玩具,沒有書讀,甚至連起碼的溫飽都沒有著落。13歲的他就成了孤兒。在親友的資助下,蕭乾一邊讀書,一邊在學校開設的工廠里勞動。他在地毯房當過學徒,在羊奶廠做過雜活,這樣斷斷續續地一直念到中學畢業。1928年,18歲的蕭乾到中國南方的一所中學里擔任教師,一年後,他以教書所得的積蓄為學費,回到北京,考入當時最有名的大學燕京大學,不久又轉入輔仁大學。他先學英國文學,後改學新聞專業,美國的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就曾經作過他的老師。 1935年蕭乾在燕京大學新聞系畢業後,開始了自己的報人生涯。他先後在天津、上海、香港三地的《大公報》主編《文藝》副刊。1939年在蕭乾的一生中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這年夏天,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來信,邀請他到該院中文系任講師。當時的歐洲已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所籠罩,去還是不去呢?經過再三考慮,蕭乾還是去了英國,這一去就是7年,直到戰爭結束。在英國,他先是做教師,後來進入劍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43年,他放棄讀書,領取了隨軍記者證,正式成為了《大公報》的駐外記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戰場上唯一的中國記者。在戰火迷漫的歐洲,他隨英軍幾次橫渡過德國潛艇出沒的英吉利海峽,到達過美、法兩個佔領區的戰場,也曾隨美軍第七軍挺進萊茵,進入剛剛解放了的柏林。從蘇、美、英三國首腦討論戰後問題的波茨坦會議到紐倫堡審判納粹戰犯,再到聯合國成立大會,這些重大的歷史性場面他都報道過。每當回憶起這段難忘的歷史,這位老人總是感到很自豪。正是他使當時的中國及時了解到世界上發生的大事。 1995年中國作家協會授予他「抗戰勝利者作家紀念牌」。 正象人們熟悉的那樣,蕭乾同時也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中的一位重要作家。早在30年代初,他就因長篇小說《夢之谷》而名噪一時,還先後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籬下集》《栗子》《落日》等。他非常珍惜自己早年所寫的小說,覺得這是他人生不可分割的部分。因為正是寫小說使他開始了創作生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蕭乾返回祖國,先後從事報刊編輯和文史研究工作,並翻譯了許多外國文學作品。他的譯作有《莎士比亞故事集》,曾銷售近一百萬冊,此外有捷克作家哈謝克(HASEK)《好兵帥克》(The Good Soldier Schwiek),英國作家菲爾丁的《湯姆.瓊斯》等,他還因為翻譯易卡生的《培爾.金特》(PEERGYNT)而被授予挪威國家勛章。而最讓人驚嘆的是,在80多歲高齡時,他還與夫人文潔若合作翻譯了「最難懂的巨著」——愛爾蘭小說家喬尹斯的《尤里西斯》,令文壇和世人矚目、驚嘆。晚年的蕭乾,勤奮筆耕,寫了大量散文、筆記、隨筆、回憶錄等作品,同時,作為一位有影響的文化戰士,他還幾次出國參加國際作家聚會。評論界一致認為,蕭乾的作品,真誠坦盪,深邃警醒,讀來發人深省,耐人尋味。蕭乾是一生用「心」寫作的人。而他自己則認為,自己這輩子的處事原則之一,就是講真話。蕭乾一生歷經滄桑,就在他90誕辰前夕,反映他一生創作和翻譯成就的10卷本《蕭乾文集》出版,320萬字的文集,包括了小說、散文、特寫、雜文、回憶錄、文學評論和書信,讓讀者得以欣賞他各個歷史時期的大部分作品。 1979年8月,已盡古稀之年的蕭乾應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創作計劃」主持人聶華苓夫婦的邀請踏上了赴美征程,並應邀赴幾座大學做巡迴講學及參加文化團體座談。1980年初,蕭乾回到大陸,將這一次出訪的見聞寫成系列隨筆《美國點滴》,發表在《人民日報》上,共10篇。為《蕭乾文集》第二卷。 其作品《棗核》編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課。 其作品《吆喝》編入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十八課,選自《北京城雜憶》。 其作品《老北京的小胡同》編入上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十四課。

履歷
1910年1月27日,生於北京,蒙古族。為遺腹子。11歲時喪母。少年家境貧苦,有一位美裔堂嫂給了他英文啟蒙。 1928年冬,應同學之邀,去汕頭一中學教國語。次年春天,與一小學女教師相戀,初戀以悲劇告終。其成名作中篇小說《夢之谷》就是根據這個真實故事而寫成的。暑假進入燕京大學國文專修班。 1930年,因采訪而結識沈從文。 1933年,轉入燕京大學新聞系,得到斯諾的賞識。在沈從文編的《大公報》「文藝」上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蠶》。年底結識巴金。 1938年,發表中篇《夢之谷》。 1939年9月赴歐,開始了7年海外生涯,一邊當老師,一邊做《大公報》駐英記者。 1943年,為奔赴歐洲大陸采訪戰局,而放棄了劍橋大學王家學院的碩士學位。 1944年秋,領到隨軍記者證,成為這時中國「在西歐戰場上唯一的記者」。 1945年3月,赴美國舊金山采訪聯合國成立大會。7月,采訪波茨坦會議。10月,赴紐倫堡采訪對納粹的審判。 1946年3月回國。 1947年,特寫集《人生采訪》出版。 1954年5月,與文潔若結婚,她是他第四任妻子。 1956年,譯作《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好兵帥克》、《大偉人江奈生·魏爾德傳》出版。 1957年,錯劃為「右派」。 1962年,譯作《里柯克諷刺小品選》出版。 1964年,摘掉「右派」帽子。 1966年,被揪斗,抄家,所藏圖書、研究資料及文稿全部丟失。 1978年,開始著手翻譯易卜生詩劇《培爾·金特》。 1979年平反,確認「右派」為錯劃。4月編選《蕭乾散文特寫選》,並寫長篇文學回憶錄《未帶地圖的旅人》作為代序。5月開始著手編輯《楊剛文集》。楊是中國新聞史上的一傳奇女子。 1980年,發表又一篇文學回憶錄《一本褪色的相冊》。 1982年,發表散文《摯友、益友和畏友巴金》,發表其又一篇長篇文學回憶錄《在洋山洋水面前》。 1987年5月,《北京城雜憶》出版。 1989年,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 1990年8月,與文潔若開始翻譯《尤利西斯》,歷時四年。 1999年逝世。

D. 蕭乾的新聞作品有哪些

譯著《好兵帥克》, 《莎士比亞故事集》,《湯姆,瓊斯》,他還因為翻譯易卡生的《培爾,金特》而被授予挪威國家勛章。短篇小說集《籬下集》,長篇小說集《夢之谷》,報告文學集《人生采訪》

E. 蕭乾的處女作是什麼

《蠶》是蕭乾的處女作。
1933年11月,當時還在燕京大學讀書的蕭乾在《大公報》上發表了短篇小說《蠶》,引起了林徽因的關注。

熱點內容
有什麼經典好看的歷史小說 發布:2025-07-02 15:28:42 瀏覽:1000
小說閨蜜誤會總裁是她孩子的父親 發布:2025-07-02 15:27:51 瀏覽:443
男主有個兒子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02 15:26:25 瀏覽:109
女主重生斗小三的小說 發布:2025-07-02 15:25:37 瀏覽:308
女主叫柯依依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02 15:16:00 瀏覽:982
歐亨利的小說二十年後的原版結局 發布:2025-07-02 15:04:16 瀏覽:496
中國當代短篇小說txt下 發布:2025-07-02 15:02:39 瀏覽:243
一點暖心的小說集txt免費下載 發布:2025-07-02 14:43:05 瀏覽:60
夜景寒重生小說 發布:2025-07-02 14:43:00 瀏覽:583
夏晚安小說最新章節 發布:2025-07-02 14:13:31 瀏覽: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