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短篇小說女作家穆爾
『壹』 華裔美國文學的代表作家都有誰
美國文學史的劃分認可了許多文學史學家賦予獨立戰爭(1775—1781)、南北戰爭(1861—1865)、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的重要性。在這些粗略的劃分下列舉了一些被更廣泛應用的術語,以區分美國文學的時期和其中的細分時期。必須注意的是,這些術語種類繁多;它們可能代表一段時間、一種政治組織形式、一種顯著的文化或想像模式,或是一種占支配地位的文學形式。
1607—1775年。從在詹姆斯敦建立第一個殖民地到美國獨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經常被稱為殖民地時期。這一時期的作品大都是宗教性、實用性或歷史性的。17世紀以一些殖民地的創建和早期歷史為寫作題材的期刊和敘事作家中著名的有威廉·布雷德福、約翰·溫思羅普和神學家科頓·馬瑟。接下去一個世紀中,喬納森·愛德華茲是主要的哲學家和神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則是早期美國寫作清晰易懂且極具說服力的散文大師。直到1937年愛德華·泰勒的手稿首次出版,他才被發現是一位具有英國虔誠的詩人赫伯特和克拉肖玄學派風格的出色的宗教詩人。安·布拉茲特里特是採用世俗、家庭和宗教主題的殖民地時期的主要詩人。
1773年菲利斯·惠特利——當時他還是一個出生於非洲的19歲奴隸——出版的《論各種主題的詩歌》,宣告了一大批傑出黑人作家(或者用一個後來更易為人接受的稱謂,非裔美國作家)的產生,但直到最近他們仍被忽視。美國的非洲文化傳統十分復雜,種類繁多——既是西方的又是非洲的,既有口頭的又有書面的,既有奴隸的又有自由人的,既是猶太基督教的又是異教徒的,既有種植園的又有城市的,既是主張取消種族隔離的又是黑人民族主義的——這種文化傳統產生了張力和融合力,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了高度創新和極具特色的文學,以及被視為美國對西方音樂傳統重要貢獻的音樂形式。參閱:J.桑德斯·雷丁所著的《造出黑膚色詩人》(1939,1986年再版);小休斯頓·A.貝克所著的《美國黑人文學》(1971);伯納德·W.貝爾所著的《美國黑人小說和它的傳統》(1987);小亨利·L.蓋茨所著的《黑人形象》(1987)及其主編的《黑人文學與文學理論》(1984);小亨利·L.蓋茨、內利·Y.麥凱等人合編的《諾頓美國黑人文學選集》(1997)。
1765年印花稅法和1790年之間的這一階段有時被區分為獨立戰爭時期。這是托馬斯·潘恩頗具影響的革命宣傳短文的時代;是托馬斯·傑斐遜的《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令》和《獨立宣言》以及其他許多作品的時代;是《聯邦黨人文集》(那些最知名的文章是由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和詹姆斯·麥迪遜撰寫的)支持憲法的時代;是菲利普·弗瑞諾和喬爾·巴洛創作愛國諷刺詩歌的時代。
1775—1865年。1775—1828年被稱為早期民族文學時期,它以1828年傑克遜民主的獲勝為結束,標志著富有想像力的民族文學的出現,這一時期的作品包括首部美國舞台喜劇[羅耶爾·泰勒的《對比》(1787)],最早的美國小說[威廉·希爾·布朗的《同情的力量》(1789)]和1815年創辦的第一家長盛不衰的美國雜志《北美評論》。華盛頓·歐文的散文和故事獲得了國際聲譽;查爾斯·布羅克登·布朗寫出了具有美國特色的神秘和恐怖的哥特小說;美國第一位重要小說家,詹姆斯·費尼莫爾·庫珀,成功地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威廉·卡倫·布賴恩特和埃德加·愛倫·坡寫出了相對獨立於其英國前輩的詩歌。1760年出版了一大批奴隸故事和自傳中的首批作品,作者是逃跑的或獲得自由的非裔美國奴隸,這些作品大都出版於1830—1865年間,其中包括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生平與時代》(1845)和哈麗特·雅各布斯的《一個女奴的生平事件》(1861)。
1828—1865年,從傑克遜時代至美國內戰這一階段常被視為美國的浪漫主義時期(參見: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標志著獨特的美國文學時代完全來臨。這一時期有時也叫美國的文藝復興時期,這一名稱來自F. O.麥西森頗有影響的同名著作(1941),該書評介了這一時期的著名作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亨利·戴維·梭羅、埃德加·愛倫·坡、赫爾曼·梅爾維爾和納撒尼爾·霍桑(也可參見:象徵主義);這一階段有時也被稱為超驗主義時期,以愛默生為中心,始於在新英格蘭占統治地位的哲學和文學運動之後(參見:超驗主義)。在除戲劇外的所有文學體裁中,這一時期的作家們所創作的作品的原創性和高度的藝術成就都是後世美國文學所無法超越的。愛默生、梭羅和早期女性主義者瑪格麗特·福勒在思想、理想、文學目的方面影響了那一時代和後世的許多美國作家。這不僅僅是威廉·卡倫·布賴恩特、華盛頓·歐文、詹姆斯·費尼莫爾·庫珀不斷有新作問世的年代,還是坡、霍桑、梅爾維爾、哈麗特·比徹·斯托和南部小說家威廉·吉爾摩·西姆斯創作小說和短篇故事的年代;是坡、約翰·格林里夫·惠蒂埃、愛默生、亨利·華茲沃斯·朗費羅和所有美國詩人中最具創新意識和影響力的沃爾特·惠特曼創作詩歌的時代;也是坡、西姆斯和詹姆斯·拉塞爾·洛威爾開始在散文中展現傑出的美國式文學批評的時代。弗朗西斯·埃倫·沃特金斯·哈珀延續了非裔美國女性詩人的詩歌創作傳統,非裔美國小說則由威廉·韋爾斯·布朗的《克洛代爾》(1853)和哈麗特·E.威爾遜的《我們黑人》(1859)拉開了序幕。
1865—1914年。血腥的美國內戰帶來的大變革與戰後南部重建及隨後北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深刻地改變了美國對自身的認識,也改變了美國的文學模式。1865—1900年間經常被稱為現實主義時期,指的是包括馬克·吐溫、威廉·迪安·豪威爾斯、亨利·詹姆斯、約翰·W.德福雷斯特、哈羅德·弗雷德里克和非裔美國小說家查爾斯·W.切斯納特的作品。這些作品盡管各有不同,但都被歸為「現實主義的」,以區別於其散文體小說的前輩坡、霍桑和梅爾維爾的「傳奇」作品(參見:散文體傳奇、現實主義)。一些現實主義作家以地域為小說的創作背景;這些作家(除了馬克·吐溫描繪密西西比河流域地區的小說外)包括加利福尼亞的布雷特·哈特、緬因州的薩拉·奧恩·朱厄特、馬薩諸塞州的瑪麗·威爾金斯·弗里曼、路易斯安那州的喬治·W.卡布爾和凱特·肖邦。(參見:地方小說。)肖邦現已作為早期主要女性主義作家而聞名。惠特曼直到19世紀最後十年還在繼續他的詩歌創作,隨後埃米莉·狄金森加入了詩歌創作的行列(這是惠特曼和幾乎其他所有人所不了解的)。盡管狄金森創作的1000多首短詩在她生前只發表了七首,但她今天已被視為美國最獨特、最傑出的詩人之一。西德尼·拉尼爾出版了以音樂節拍為基礎的詩律實驗詩作;非裔美國作家保羅·勞倫斯·鄧巴在1893—1905年間出版了詩歌和小說;1890年代,斯蒂芬·克萊恩(盡管他去世時年僅29歲)先於埃茲拉·龐德和意象主義者的實驗性作品出版了自由體短篇詩歌,與此同時,他還創作了才華橫溢充滿新意的短篇故事和短篇小說,這些作品預示了後來出現的兩種敘事模式:自然主義和印象主義。1900—1914年間,盡管詹姆斯、豪威爾斯和馬克·吐溫仍在繼續創作,伊迪絲·華頓也出版了她的早期小說,但為了表示對弗蘭克·諾里斯、傑克·倫敦和西奧多·德萊塞那些盡管有時顯得粗糙但卻具有強大感染力的小說(這些作品對成為那些本能慾望與外界社會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犧牲品的人物形象進行了典型的描寫)的認可,這一時期被區別為自然主義時期;參見: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中的自然主義。
1914—1939年。這一時期介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以始於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帶來的創傷為標志,這是出現了現在仍然稱為「現代文學」的時期,其在美國的卓越成就達到了足以與19世紀中期美國文藝復興時期比肩的高度;但與早期大多數作家不同,美國的現代主義作家也享有廣泛的國際聲譽和影響力。(參見:現代主義。)哈麗特·門羅1912年創辦於芝加哥的《詩歌》雜志,發表了許多具有創新性的作家的作品。這些著名詩人中有埃德加·李·馬斯特斯、埃德溫·阿林頓·羅賓遜、羅伯特·弗羅斯特、卡爾·桑德堡、華萊士·史蒂文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埃茲拉·龐德、魯賓遜·傑弗斯、瑪麗安·穆爾、T. S.艾略特、埃德娜·聖·文森特·米萊和e. e.卡明斯。這些詩人採用了史無前例種類繁多的詩歌創作模式,其中包括埃米·洛威爾、H. D.(希爾達·杜利特爾)和其他詩人的意象主義,弗羅斯特的韻律詩,威廉斯用美國方言創作的自由體詩,卡明斯在形式和排版上的實驗,傑弗斯的詩體自然主義,龐德與艾略特將法國的象徵主義形式和傳統方式與英國玄學派詩人的智慧和比喻手法融會貫通、消化吸收,運用於他們各自別具一格的詩歌創作。散文體小說的主要作家有伊迪絲·華頓、辛克萊·劉易斯、埃倫·格拉斯哥、威拉·凱瑟、格特魯德·斯泰因、舍伍德·安德森、約翰·多斯·帕索斯、F.司各特·菲茨傑拉德、威廉·福克納、歐內斯特·海明威、托馬斯·烏爾夫和約翰·斯坦貝克。這一時期,美國產生了第一位傑出的劇作家尤金·奧尼爾和一大群著名的文學批評家,他們包括范·威克·布魯克斯、馬爾科姆·考利、T. S.艾略特、埃德蒙·威爾遜和傲慢而刻薄的H. L.門肯。
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經常以多種方式再度細分。奢華浮誇、追求享樂的1920年代有時被稱為「爵士時代」,這個名稱因為F.司各特·菲茨傑拉德的《爵士時代的故事》(1922)而流行。這十年也是哈萊姆文藝復興時期,康蒂·卡倫、蘭斯頓·休斯、克勞德·麥凱、瓊·圖默、佐拉·尼爾·赫斯頓和其他許多非裔美國作家用各種文學形式創作了哈萊姆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作品。(參見:哈萊姆文藝復興。)
這十年間的許多傑出美國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因其自身的戰爭經歷而深感幻滅,因他們所感悟到的美國文化的愚鈍無知與其「清教徒式」的壓抑而異化,經常被冠以迷惘的一代(格特魯德·斯泰因最先用這一術語來指那時法國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環境和更為自由的生活方式,這些作家中的一部分移居國外,他們或者去了倫敦,或者去了巴黎。埃茲拉·龐德、格特魯德·斯泰因和T. S.艾略特終老國外,但大部分較年輕的「流亡者」,正如馬爾科姆·考利稱呼他們的那樣[《流亡者歸來》(1934)],都在1930年代回到了美國。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和菲茨傑拉德的《夜未央》是描繪了兩種美國流亡者心態和生活方式的小說。在「激進的30年代」,即美國經濟大蕭條和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總統推行新政帶來經濟、社會變革的時期,一些作家投身於激進的政治運動,其他許多作家則在其文學作品中觸及當時亟需解決的社會問題,其中包括威廉·福克納、約翰·多斯·帕索斯、詹姆斯·T.法雷爾、托馬斯·烏爾夫、約翰·斯坦貝克的小說和尤金·奧尼爾、克利福德·奧德茲、馬克斯韋爾·安德森的劇作。參見:彼得·康恩所著的《美國1930年代:文學史》(2009);莫里斯·迪克斯坦所著的《在黑暗中舞蹈:大蕭條的文化史》(2009)。
1939年至今,當代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是因為隨之而來的對所謂叛國罪的莫斯科審判,以及1939年斯大林與希特勒簽訂蘇德條約而導致對蘇聯共產主義的幻滅,在很大程度上給1930年代的文學激進主義畫上了句號。1991年蘇聯解體給那些極少數依然在文化上效忠於蘇聯的作家以最後一擊。接下去數十年間,那些在1930年代積極支持從工業經濟回歸農業經濟的南部保守派作家,即平均地權論者,主宰了新批評,代表了將文學與作者生平及社會隔離開的普遍批評趨勢,用正式術語來說,就是將文學作品視為有機的和自主的實體。[參閱:約翰·L.斯圖爾特所著的《時間的重負:逃亡者與平均地權論者》(1965)。]然而,頗具聲望和影響力的批評家埃德蒙·威爾遜和萊昂內爾·特里林——以及包括菲利普·拉夫、艾爾弗雷特·卡辛、德懷特·麥克唐納和歐文·豪在內被歸為紐約文人的其他批評家——在1960年代依然用人性和歷史的觀點來對待文學作品,以作者的生平、氣質和社會環境為評述背景,以作品的道德、想像力品質和對社會的影響作為評價標准。參閱:亞歷山大·布魯姆所著的《浪子回頭:紐約文人和他們的世界》(1986);V. B.利奇所著的《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的美國文學批評》(1988)第4章。有關美國文學理論和批評在1970年代及之後的激進新發展的討論,參見:後結構主義。
回顧過去,盡管1950年代經常被視為是一個文化一致和滿足現狀的時期,但這一時期的標志卻是涌現了反現存社會體制和反傳統的各種充滿活力的文學運動:艾倫·金斯堡和傑克·凱魯亞克等垮掉派作家;荒誕派文學的美國典範;黑山詩人查爾斯·奧爾森、羅伯特·克瑞萊和羅伯特·鄧肯;紐約詩人弗蘭克·奧哈拉、肯尼斯·科赫和約翰·阿什伯利。這也是一個自白詩盛行的時期,文學上對性持極端坦率開放的態度,這個時期以著名作家亨利·米勒(他1930年代開始創作自傳體和虛構作品,但在1950年代之前只在私下流通)的出現,以及諾曼·梅勒、威廉·巴羅斯和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洛麗塔》出版於1955年)等人的著作為標志。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初期的反文化運動,繼承了前期的一些創作模式,但是叛逆的青年運動和對越戰激烈的、有時甚至是猛烈的反對卻將其推向了極端和狂熱;對這一運動持贊成態度的論述,參閱:西奧多·羅斯扎克所著的《反文化的形成》(1969);後來對這一運動的回顧,參閱:莫里斯·迪克斯坦所著的《伊甸園之門:60年代的美國文化》(1978)。參見: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有關非裔美國文學作品在此階段的激進發展,參見:黑人藝術運動。
二戰後美國散文體小說的重要作家包括: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940年移居美國)、尤多拉·韋爾蒂、羅伯特·佩恩·華倫、伯納德·馬拉默德、詹姆斯·庫爾德·科森斯、索爾·貝婁、瑪麗·麥卡錫、諾曼·梅勒、約翰·厄普代克、小庫特·馮尼戈特、托馬斯·品欽、約翰·巴思、唐納德·巴塞爾姆、E. L.多克特羅、辛西婭·奧茲克和喬伊斯·卡羅爾·奧茨;詩歌創作方面的主要代表包括:瑪麗安·穆爾、羅伯特·佩恩·華倫、西奧多·羅特克、伊麗莎白·畢肖普、理查德·威爾伯、羅伯特·洛威爾、艾倫·金斯堡、阿德里安娜·里奇、西爾維亞·普拉斯、A. R.阿蒙斯和約翰·阿什伯利;戲劇方麵包括:桑頓·懷爾德、莉蓮·海爾曼、阿瑟·米勒、田納西·威廉斯、愛德華·阿爾比,以及包括薩姆·謝潑德、戴維·馬梅特、托尼·庫什納和溫迪·沃瑟斯坦在內的一些其後出現的劇作家。20世紀後幾十年很多最具創新意識、最傑出的文學作品,往往都是那些被歸於某一「少數群體」或某一民族的文學群體的作家所創作的(「民族群體」由處於主體文化和社會體系中、明顯具有共同的種族、宗教、語言、文化模式和民族根源等特性的個人組成)。但在這些群體的內部與外部卻存在許多爭議,爭議的焦點是:到底是只把這類作家視為美國主流文學的組成部分更為公正准確,還是強調每個作家作為某一民族文化的參與者身份、具有其所屬文化獨特的題材、主題和形式特徵更為公正准確。(參見:人文主義中的身份理論家。)這是傑出非裔美國小說家和散文家拉爾夫·埃里森、詹姆斯·鮑德溫、理查德·賴特、艾伯特·默里、格洛麗亞·內勒、艾麗斯·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的時代,是詩人阿米里·巴拉卡(萊羅伊·瓊斯)、格溫德林·布魯克斯、瑪亞·安傑洛和麗塔·達芙的時代;是劇作家洛蘭·漢斯伯里和奧古斯特·威爾遜的時代。(關於大眾化的詩律模式的一些發展,參見:表演詩歌。)這也是涌現了萊斯利·馬蒙·席爾科(美國印第安人)、奧斯卡·胡羅斯和桑德拉·西斯內羅斯(西班牙裔美國人)、茱帕·拉希里(東印度人)、瑪克辛·漢·金斯敦(即湯婷婷)和譚恩美(華裔美國人)等傑出少數民族小說家的時代。參閱:休斯敦·A.貝克主編的《三種美國文學:奇卡諾人文學、美國本土文學與亞裔美國文學文叢:美國文學教師手冊》(1982)。
1.華裔美國文學中的華裔美國人的「雙重意識」
華裔美國文學在上個世紀60年代蓬勃發展,從黎錦揚的《花鼓歌》到近幾年譚恩美出版的《沉沒之魚》,華裔美國作品對華裔美國人的刻畫都體現了中美兩種文化、兩種世界之間的「雙棲人」身份。老一代移民有著深厚牢固的中國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越性極少懷疑。來到美國後,他們的半封閉式的生活環境又使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游離於美國主流社會之外。他們對美國文化的心理認同往往是緩慢的、被動的,他們對自己的定位並不感到困惑:他們是美國的中國人。而「美國造」的新生代在美國文化的海洋中成長,他們自然地、主動地接受美國文化,並自認為純粹的美國人。可是,殘酷的現實表明他們既是美國人,又是中國人,但又不完全歸屬於兩者中的任何一方。無論他們個人意願如何,都無法超越「美籍華人」的范疇;在許多被種族偏見蒙蔽的西方人眼中,「華人」永遠是貧窮、落後、愚昧的代名詞。在西方的「天堂」里不應有華人的席位,雖然這些華人也是美國公民。這一點被張沖教授評述為由於散族裔的跨民族跨文化跨國特徵,他們身上經常體現著隱形的源文化、源意識與顯性的現文化、現意識之間的分裂與沖突,體現著某種程度上的身份不確定性,體現著某種「雙重身份」或「雙重意識」5。
而最能體現這雙重意識碰撞的是美國文化價值觀的華裔青年與中國文化價值觀的華人父母之間的矛盾。老一代移民根據自身的經歷和體驗,深信在白人至上的社會里,華人子女必須出類拔萃才能有立足之地,才能有成功的希望。因此,他們對子女嚴加管教,甚至不惜為子女的前途犧牲自我。《喜福會》里的母親們就是這樣想方設法地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主導女兒們的生活,費盡心機地安排她們的前程,遇到的卻是女兒們的公開叛逆或消極抵觸。母女們朝夕相處,卻形同陌路;她們腳踏在同一片土地上,卻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這樣,兩種文化傳統的沖突原本就存在的代溝變得更加難以逾越。譚恩美的《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 1989) 和《灶神娘娘》(The Kitchen God』s Wife,1991)中的母女沖突展示了第一代華裔美國移民濃濃的「中國情節」和生長在美國的女兒們之間的叛逆心理相互格格不入。對於老一代無比珍視的「中國根」,她們即不了解,也無興趣。中國傳統文化在她們看來不過是一個遙遠而又陌生的國家裡的一些不可思議的陋俗。湯婷婷和譚恩美的小說都強調了第二代移民已漸漸疏離了印在她們皮膚上的中國文化,並有意識地突出了她們融入美國白人主流文化地願望。
2.華裔美國文學在東方主義中的「他者」形象
在以白人為中心的的權力話語下,華人在美奮斗和生存的歷史成為被隱沒和壓抑的歷史。湯亭亭在《中國佬》中的第三章《內華達山上的祖父》之後的「契子」3《排華法》中用了長達8頁的篇幅,完全忠於忠實地逐年列舉了美國政府從1868年到1978 年頒布的排華法規及其相關的重大事件,明確指出美國政府歧視迫害華人的歷史和排華法案的荒謬和無理。白人中心的權力話語左右著他們對華裔美國人的描述,華人的歷史可以扭曲、改寫或隱沒來符合白人至上理論下的權力話語。
賽義德的東方理論體現了華裔文學這一弱勢文化被西方白人強勢文化所強加的排斥和壓迫。據賽義德的描述,東方主義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指基於對東方和西方本體論和認識論之差異的思維方式;第二層含義是西方對東方長期以來的主宰、重構和話語權利方式1。因此,基於這種不平等的關系,所謂東方主義變成了西方對於東方世界的無知、偏見和獵奇而虛構出來的某種神話。東方主義作為西方人對東方的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認識體系,實質是西方帝國主義試圖控制和主宰東方而造出來的人為虛構的產物。從福柯的話語理論來分析,這是一種權力的產物,是一種知識權力或曰文化霸權主義。賽義德視東方為「他者」,通過話語霸權建構一個完全是西方對立面的「東方」,由此證明西方文明是體現理性、道德、正義的優越文明,從而可以堂而皇之地對東方實行殖民統治。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意識將其他少數族裔文化邊緣化、渺小化、女性化,使其無法在平等的意義上與其他族裔的文化對話,更無法像多元文化的倡導者們宣揚的那樣,在美國這個號稱自由、平等的國度里共生、共存、共同發展。說到底,華裔美國文學從後殖民地理論的意義上看還是一種「雜糅」的文學品種,是在結合了中、西方文化傳統的基礎上的創新。長期以來,主流社會對華人男性形成的概念化印象是:他們是美國社會中的過客,永遠是外國人;不是開餐館就是開洗衣店或為白人幫佣,做的是女兒活,沒有男子漢氣概;慣於逆來順;他們沉默寡言,神秘莫測。而對華人女性的態度則可以在黃玉雪的自傳體小說《五閨女》中得到體現。華人小女孩在學校里受欺辱,白人男生喊她中國佬,並相她丟黑板擦。且當文中女主角即將從大學畢業,安置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對她說:「如果你是明白人,就只去中國商行找工作。在美國商會里你會一無所獲。反正你一定知道,太平洋沿岸一帶的種族偏見對你十分不利。」
而為了拚命通過迎合主流文化來躋身於美國主流社會,以哈金為代表的華裔美國作家故意將話語自我東方化,力圖摒棄和隱匿中國文化的身份,以取悅西方的聽眾和市場,而西方主流文化正籍此來鞏固主流文化的中心地位和西方對東方的話語霸權。哈金在長篇《等待》中體把淑玉描述成能挑能扛的種田好手但卻給她裹上三寸金蓮,這對東方主義者而言,正是中國傳統婦女的標識和縮影。他短篇《光天化日》將男性的價值完全等同於性能力,並通過對慕英的描寫將脫離時代背景的女性主義者和不知廉恥的妓女等同起來。哈金「閹割」男性,以迎合西方主流認為東方男性女性化的看法。這使得他獲得了1993年的凱恩書評獎和1995年度普神卡特獎。哈金以「真實」的聲音講述中國婦女的故事,但這只是為迎合西方女性主義興趣和東方主義的期待而造出的怪物。由此華裔美國文學的「他者」形象被「發揚」。
3.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的民族形象
華裔為了對抗美國白人主流強勢文化對中國文化的貶低、排斥和曲解,極力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來尋求自身文化身份和文化認同。華裔美國作家的作品確實有對中國文化的嫁接,最典型的女性形象當屬湯亭亭在《女勇士》中對岳母刺字和花木蘭傳說的融合和改編。作為在美國文壇第一個有廣泛影響的作家,湯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的《女勇士》可謂華裔美國文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雖然湯亭亭在創作過程中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是透過美國文化的面紗望過去,而留下了一些重影、交融和誤視。這是由於在美國出生和成長的美國的華裔後代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了解大多是從上輩人的故事裡得到而變得模糊自己視為美國社會固有的一個部分。湯婷婷最後借惠特曼·阿新指出,美國文化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特有的華裔美國文化也是這個文化體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不應受到貶低和排斥。
將美國文學分成便於討論的歷史片段或「時期」,不像劃分英國文學時期那樣能夠獲得文學學者們的共識;參見:英國文學各時期的劃分。保羅·勞特編寫的《重建美國文學》(1983)中的許多大學教學大綱調查和A.拉馮內·布朗·魯奧夫與傑里·W.沃德合寫的文章「重新界定美國文學史」(1990),證明了(尤其是為公正對待女性和少數民族作者的作品所作的努力以來)文學時期時間的劃分及其名稱具有多麼大的可變性。近來,一些歷史學家、人類學家和教授美國文學的教師,只是簡單地把他們的研究按日期分段而沒有附上各階段的名稱。但是一個顯著的趨勢是,承認重大戰爭在標志文學重大變革中的重要性。正如學者庫欣·斯特勞特所評論的那樣,這種趨勢「表明在美國的政治史中存在著比具體的文學或文化類別中更明顯、更為人信服的順序」。
『貳』 《最初的光明,最後的黑暗》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最初的光明,最後的黑暗》([美] 格雷厄姆·穆爾)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tqLSuwABr9P-dyUKC3Zclw
書名:最初的光明,最後的黑暗
作者:[美] 格雷厄姆·穆爾
譯者:尚曉蕾
豆瓣評分:8.7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年份:2017-8
頁數:410
內容簡介:
1888年的紐約,煤氣燈依然閃爍在城市上方,但「電」的奇跡已經萌發。誰能掌握這種把黑夜變成白晝的技術,誰就能創造歷史——並且獲得巨大的財富。托馬斯·愛迪生在這場賽跑中領先,他起訴了僅存的競爭對手喬治·威斯汀豪斯,索賠金額達到前所未見的十億美元。威斯汀豪斯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震驚的選擇:他聘用了年僅26歲、沒有任何經驗的新人律師保羅。愛迪生是一個強勢、狡詐而危險的對手,保羅面對的挑戰令人膽寒。但他與大名鼎鼎的對手之間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計任何代價也要獲勝的沖動。
這樁官司讓保羅有機會見識了鍍金時代紐約上流社會的瘋狂——他發現每個人都各有打算、每個人在表象之下都另有面目,直到他遇見尼古拉·特斯拉——一個脾氣古怪卻智慧超群的發明家,他手裡很可能掌握著擊敗愛迪生的關鍵。
◆紐約時報暢銷書、奧斯卡獎最佳編劇《模仿游戲》得主格雷厄姆·穆爾新作
◆即將搬上銀幕,由「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領銜主演;同題對決——另一部電影由「卷福」主演
◆《華盛頓郵報》《費城詢問報》等年度最佳圖書
◆一部基於真實事件創作的驚悚小說,講述天才的本質、野心的代價以及 將美國帶入電氣化時代的斗爭,帶我們回到那個魔幻時刻——那個奇跡發生的年代
這部引人入勝的歷史小說照亮了美國歷史上一個美妙的時刻。
——《人物》周刊
《最初的光明,最後的黑暗》精妙刻畫了一系列美國發明家,小說支線的故事情節也具有《了不起的蓋茨比》般的神秘魅力……穆爾構建了一個復雜的脈絡,他魔術般地生動描繪出鍍金時代的紐約,讓一切恍如昨日。
——《娛樂周刊》
《最初的光明,最後的黑暗》是歷史驚悚小說的巔峰之作……故事發生在發明創造確實堪稱奇跡的魔幻年代,穆爾知道如何牢牢吸引住讀者不放,小說的核心爆發力正如電能一樣驚人。
——《自由撰稿明星報》
一次回望歷史的輝煌旅程、優秀歷史小說的範本……穆爾深入研究了被遺忘已久的史實,並帶給我們一個令人興奮並且震驚的故事。
——《華盛頓郵報》
《最初的光明,最後的黑暗》發生在豐富而詳實的歷史所構成的大背景中,情節不斷推進的同時,小說沒有遺漏下任何細節,它在娛樂讀物中極為出色、妙趣橫生,令人心滿意足……
——《紐約時報書評》
作者簡介:
格雷厄姆·穆爾(Graham Moore) 美國作家、編劇。《最初的光明,最後的黑暗》是他的第二本書。他是《紐約時報》暢銷書《福爾摩斯迷》(The Sherlockian)的作者,2015年憑《模仿游戲》(The Imitation Game)獲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第72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編劇提名以及美國編劇工會獎的最佳改編劇本獎。穆爾出生於芝加哥,2003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宗教歷史學學位,他現在居住在洛杉磯。
譯者簡介
尚曉蕾 畢業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商學院。曾經在悉尼、上海和北京從事市場及廣告相關工作,現主要從事中外文化交流相關的口譯及筆譯工作。曾出版譯著:法律出版社《死者在說話》(再版名《與骸骨交談》);長期擔任《智族》雜志商業及科技專題文章翻譯,並參與中國國家話劇院中文版《戰馬》劇本翻譯及「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及「皇家莎士比亞現場」引進劇目的文本翻譯工作。
『叄』 有誰可以告訴我曼殊斐兒更多的事情,謝謝了,!
曼殊斐兒①
--------------------------------------------------------------------------------
這心靈深處的歡暢,
這情緒境界的壯曠;
任天堂沉淪,地獄開放,
毀不了我內府的寶藏!
——《康河晚照即景》
①曼殊斐兒,通譯曼斯菲爾德(1888—1923),英國女作家。生於紐西蘭的惠靈
頓,年輕時到倫敦求學,後在英國定居。
美感的記憶,是人生最可珍的產業,認識美的本能是上帝給我們進天堂的一把秘鑰。
有人的性情,例如我自己的,如以氣候喻,不但是陰晴相間,而且常有狂風暴雨,
也有最艷麗蓬勃的春光、有時遭逢幻滅,引起厭世的悲觀,鉛般的重壓在心上,比如冬
令陰霾,到處冰結,莫有微生氣;那時便懷疑一切;宇宙、人生、自我,都只是幻的妄
的;人情、希望、理想也只是妄的幻的。
Ah,humannature,how,
If utterly frail thou art and vile,
If st thou art and ashes,is thy heart so great?
If thou art noble in part,
How are thy loftiest impulses and thoughts
By so ignobles causes kindled and put out
「Sopra un ritratto di una bella donna.」①
這幾行是最深入的悲觀派詩人理巴第②(Leopardi)的詩;一座荒墳的墓碑上,刻
著冢中人生前美麗的肖像,激起了他這根本的疑問——若說人生是有理可尋的何以到處
只是矛盾的現象,若說美是幻的,何以他引起的心靈反動能有如此之深切,若說美是真
的,何以可以也與常物同歸腐朽,但理巴第探海燈似的智力雖則把人間種種事物虛幻的
外象一一褫剝連宗教都剝成了個赤裸的夢,他卻沒有力量來否認美!美的創現他只能認
為是稱奇的,他也不能否認高潔的精神戀,雖則他不信女子也能有同樣的境界,在感美
感戀最純粹的一剎那間,理巴第不能不承認是極樂天國的消息,不能不承認是生命中最
寶貴的經驗,所以我每次無聊到極點的時候,在層冰般嚴封的心河底里,突然湧起一股
消融一切的熱流,頃刻間消融了厭世的結晶,消融了煩悶的苦凍。那熱流便是感美感戀
最純粹的一俄頃之回憶。
①這首詩譯述如下:「啊,人性,如果你是絕對脆弱和邪惡,/如果你是塵埃和
灰燼,/你的情感何以如此高尚?/如果你多少稱得上崇高,/你高尚的沖動和思想何
以如此卑微而轉瞬即逝?」
②理巴第,通譯為萊奧帕爾迪(1793—1837),義大利詩人、學者。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Auguries of Muv eence William Glabe
從一顆沙里看出世界,
天堂的消息在一朵野花,
將無限存在你的掌上。
這類神秘性的感覺,當然不是普遍的經驗,也不是常有的經驗,凡事只講實際的人,
當然嘲諷神秘主義,當然不能相信科學可解釋的神經作用,會發生科學所不能解釋的神
秘感覺。但世上「可為知者道不可與不知者言」的情事正多著哩!
從前在十六世紀,有一次有一個義大利的牧師學者到英國鄉下去,見了一大片盛開
的苜蓿(Clover)在陽光中只似一湖歡舞的黃金,他只驚喜得手足無措,慌忙跪在地上,
仰天禱告,感謝上帝的恩典,使他得見這樣的美,這樣的神景,他這樣發瘋似的舉動當
時一定招起在旁鄉下人的嘩笑,我這篇里要講的經歷,恐怕也有些那牧師狂喜的瘋態,
但我也深信讀者里自有同情的人,所以我也不怕遭鄉下人的笑話!
去年七月中有一天晚上,天雨地濕,我獨自冒著雨在倫敦的海姆司堆特(Hampstea
d)問路驚問行人,在尋彭德街第十號的屋子。那就是我初次,不幸也是末次,會見曼殊
斐兒——「那二十分不死的時間!」——的一晚。
我先認識麥雷君①(John Middleton Murry),ACthenaeum②的總主筆,詩人,
著名的評衡家,也是曼殊斐兒一生最後十餘年間最密切的伴侶。
他和她自一九一三年起,即夫婦相處,但曼殊斐兒卻始終用她到英國以後的「筆名」
(Penname)Miss Katherine Mansfield。她生長於紐新蘭③(New Zealand),原名
是KathCleen Bean-champ,是紐新蘭銀行經理Sir Harold BeanCchamp的女兒,她十
五年前離開了本鄉,同著她三個小妹子到英國,進倫敦大學院讀書,她從小即以美慧著
名,但身體也從小即很怯弱,她曾在德國住過,那時她寫她的第一本小說「In a Ger
man Pension」④大戰期內她在法國的時候多,近幾年她也常在瑞士、義大利及法國南
部。她所以常在外國,就為她身體太弱,禁不得英倫的霧迷雨苦的天時,麥雷為了伴她
也只得把一部分的事業放棄(Athenaeum之所以並入London Nation⑤就為此),跟著他
安琪兒似的愛妻,尋求健康,據說可憐的曼殊斐兒戰後得了肺病證明以後,醫生明說她
不過三兩年的壽限,所以麥雷和她相處有限的光陰,真是分秒可數,多見一次夕照,多
經一度朝旭,她優曇似的余榮,便也消滅了如許的活力,這頗使想起茶花女一面吐血一
面縱酒恣歡時的名句:「You know I have no long to live,therefore I
will live fast!——「你知道我是活不久長的,所以我存心活他一個痛快!我正不
知道多情的麥雷,對著這艷麗無雙的夕陽,漸漸消翳,心裡「愛莫能助」的悲感,濃烈
到何等田地!
①麥雷,即約翰·米德爾頓·默里(1889—1957),英國詩人,評論家,也做過
記者、編輯。曼斯菲爾德與第一個丈夫離異後,一直與他同居。
②Athenaeum,即《雅典娜神廟》雜志,創刊於1928年,十九世紀一直是英國頗有權
威的文藝刊物。
③紐新蘭,通譯紐西蘭。
④「In a German Pension」,即《在德國公寓里》。
⑤London Nation,即倫敦的《國民》雜志。
但曼殊斐兒的「活他一個痛快」的方法,卻不是像茶花女的縱酒恣歡,而是在文藝
中努力;她像夏夜榆林中的鵑鳥,嘔出縷縷的心血來製成無雙的情曲,便唱到血枯音嘶,
也還不忘她的責任,是犧牲自己有限的精力,替自然界多增幾分的美,給苦悶的人間,
幾分藝術化精神的安慰。
她心血所凝成的便是兩本小說集,一本是「Bliss」①,一本是去年出版的「Garde
n Party」②。憑這兩部書里的二三十篇小說,她已經在英國的文學界里佔了一個很穩
固的位置,一般的小說只是小說,她的小說卻是純粹的文學,真的藝術;平常的作者只
求暫時的流行,博群眾的歡迎,她卻只想留下幾小塊「時灰」掩不暗的真晶,只要得少
數知音者的贊賞。
①「Bliss」,即《幸福》。
②「Garden Party」,即《園會》。
但唯其是純粹的文學,她著作的光彩是深蘊於內而不是顯露於外者,其趣味也須讀
者用心咀嚼,方能充分的理會,我承作者當面許可選譯她的精品,如今她已去世,我更
應珍重實行我翻譯的特權,雖則我頗懷疑我自己的勝任,我的好友陳通伯①他所知道的
歐洲文學恐怕在北京比誰都更淵博些,他在北大教短篇小說,曾經講過曼殊斐兒的,很
使我歡喜。他現在答應也來選擇幾篇,我更要感謝他了。關於她短篇藝術的長處,我也
希望通伯能有機會說一點。
現在讓我講那晚怎樣的會晤曼殊斐兒,早幾天我和麥雷在Charing Cross②背後一
家嘈雜的A.B.C.茶店裡,討論英法文壇的狀況。我乘便說起近幾年中國文藝復興的趨
向,在小說里感受俄國作者的影響最深,他的幾於跳了起來,因為他們夫妻最崇拜俄國
的幾位大家,他曾經特別研究過道施滔摩符斯基③著有一本「Dostoyevsky:A Critic
al Study Martin Secker」,④曼殊斐兒又是私淑契高夫⑤
(Chekhov)的他們常在抱憾俄國文學始終不會受英國人相當的注意,因之小說的質
與式,還脫不盡維多利亞時期的Philistinism⑥。我又乘便問起曼殊斐兒的近況,他說
她這一時身體頗過得去,所以此次敢伴著她回倫敦來住兩個星期,他就給了我他們的住
址,請我星期四,晚上去會她和他們的朋友。
①陳伯通,即陳源(西瀅)。
②Charing Cross,可譯作查玲十字架路。這是倫敦一個街區的名稱,英王愛德華
一世曾在此建立一個大十字架以紀念他的王後。
③道施滔庵符斯基,通譯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國作家,著有《罪與
罰》。《卡拉馬佐夫兄弟》等長篇小說。
④這本書名直譯為:《馬丁·塞克批評研究》。
⑤契高夫,通譯契訶夫(1860—1904),俄國作家,以短篇小說和戲劇創作著稱。
⑥Philistinism,即庸俗主義。
所以我會見曼殊斐兒,真算是湊巧的湊巧,星期三那天我到惠爾思①(H.G.Well
s)鄉里的家去了(Easten Clebe)②下一天和他的夫人一同回倫敦,那天雨下得很大,
我記得回寓時渾身都淋濕了。
他們在彭德街的寓處,很不容易找,(倫敦尋地方總是麻煩的,我恨極了那個回街
曲巷的倫敦。)後來居然尋著了,一家小小一樓一底的屋子,麥雷出來替我開門,我頗
狼狽的拿著雨傘還拿著一個朋友還我的幾卷中國字畫,進了門。我脫了雨具。他讓我進
右首一間屋子,我到那時為止對於曼殊斐兒只是對一個有名的年輕女作家的景仰與期望;
至於她的「仙姿靈態」我那時絕對沒有想到,我以為她只是與RoseMacaulay,③Virgin
iaWoolf,④Roma Wilson,⑤Mrs.Lueas,⑥Vanessa Bell⑦幾位女文學家的同流人
物。平常男子文學家與美術家,已經盡夠怪僻,近代女子文學家更似乎故意養成怪僻的
習慣,最顯著的一個通習是裝飾之務淡朴,務不入時,「背女性」:頭發是剪了的,又
不好好的收拾,一團和糟的散在肩上;襪子永遠是粗紗的;鞋上不是有泥就有灰,並且
大都是最難看的樣式;裙子不是異樣的短就是過分的長,眉目間也許有一兩圈「天才的
黃暈」,或是帶著最可厭的美國式龜殼大眼鏡,但他們的臉上卻從不見脂粉的痕跡,手
上裝飾亦是永遠沒有的,至多無非是多燒了香煙的焦痕,嘩笑的聲音十次里有九次半蓋
過同座的男子;走起路來也是挺胸凸肚的,再也辨不出是夏娃的後身;開起口來大半是
男子不敢出口的話;當然最喜歡討論的是Freudian Complex⑧,Birth Control⑨或是
George Moore⑩與James Joyce⑾私人印行的新書,例如「A Sto-ry-teller』s
Holiday」⑿「Ulysses」⒀。
①惠爾思,通譯威爾斯(1866—1946),英國作家,歷史學家,著有《時間機器》、
《隱身人》等。
②Easten Clebe,譯作伊斯坦克利本,倫敦附近的一個地方。
③RoseMacaulay,通譯羅斯·麥考利(1881—1958),英國女作家,著有《愚者之
言》、《他們被擊敗了》等。
④VirginiaWoolf,通譯弗吉尼亞·伍爾芙(1882—1941),英國女作家,著有《海
浪》、《到燈塔去》等。她是「意識流」小說的早期探索者之一。
⑤Roma Wilson,通譯羅默·威爾遜(1891—1930),英國女作家。其文學生涯雖
短暫,卻卓有成就。著有長篇小說《現代交響樂》等。
⑥Mrs,Lueas,未詳。
⑦Vanessa Bell,通譯文尼莎·貝爾(1879—1961),英國女作家。她是弗吉尼亞
·伍爾芙的姐姐,著名藝術理論家克萊夫·貝爾的妻子。他們同屬於「布盧姆斯伯里」
藝術圈子。
⑧Freudian Complex,直譯為「弗洛伊德情結」,但這個說法顯然有誤,應為「俄
狄浦斯情結」。
⑨Birth Control,即「人口控制」。
⑩George Moore,通譯喬治·穆爾(1852—1933),愛爾蘭作家。
⑾James Joyce,通譯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愛爾蘭作家,現代主義文
學奠基人之一。
⑿A story-teller′s Holiday」,直譯為《一位故事大師的假日》,但詹姆斯
·喬伊斯並沒有這樣一部著作,疑為他的長篇小說《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之誤。
⒀「Ulysses」,即《尤利西斯》,詹姆斯·喬伊斯最重要的一部小說。
總之她們的全人格只是婦女解放的一幅諷刺面(Amy Lowell①聽說整天的抽大雪茄!)
和這一班立意反對上帝造人的本意的「唯智的」女子在一起,當然也有許多有趣味的地
方。但有時總不免感覺她們矯揉造作的痕跡過深,引起一種性的憎忌。
①Amy Lowell,通譯埃米·洛威爾(1874—1925),美國女作家,意象派詩歌
的代表人物之一。
我當時未見曼殊斐兒以前,固然並沒有預想她是這樣一流的Futuristic①,但也絕
對沒有夢想到她是女性的理想化。
①Futuristic,即「未來派」、「未來主義」或「未來派作家」,但這里是形容
詞,似可按現今文壇上一個流行字眼「前衛」理解。
所以我推進那房門的時候,我就盼望她——一個將近中年和藹的婦人——笑盈盈的
從壁爐前沙發上站起來和我握手問安。
但房裡——一間狹長的壁爐對門的房——只見鵝黃色恬靜的燈光,壁上爐架上雜色
的美術的陳設和畫件,幾張有彩色畫套的沙發圍列在爐前,卻沒有一半個人影。麥雷讓
我一張椅上坐了,伴著我談天,談的是東方的觀音和耶教的聖母,希臘的Vir-gin Di
ana①,埃及的IsIs②,波斯的Mithraism③里的Virgin④等等之相信佛,似乎處女的聖
母是所有宗教里一個不可少的象徵……我們正講著,只聽得門上一聲剝啄,接著進來了
一位年輕女郎,含笑著站在門口,「難道她就是曼殊斐兒——這樣的年輕……」我心裡
在疑惑。她一頭的褐色卷發,蓋著一張的小圓臉,眼極活潑,口也很靈動,配著一身極
鮮艷的衣裳——漆鞋,綠絲長襪,銀紅綢的上衣,紫醬的絲絨圍裙——亭亭的立著,像
一顆臨風的鬱金香。
麥雷起來替我介紹,我才知道她不是曼殊斐兒,而是屋主人,不知是密司Beir,還
是Beek⑤我記不清了,麥雷是暫寓在她家的;她是個畫家,壁掛的畫,大都是她自己的,
她在我對面的椅上坐了,她從爐架上取下一個小發電機似的東西拿在手裡,頭上又戴了
一個接電話生戴的聽箍,向我湊得很近的說話,我先還當是無線電的玩具,隨後方知這
位秀美的女郎,聽覺和我自己的視覺彷彿,要借人為方法來補充先天的不足。(我那時
就想起聾美人是個好詩題,對她私語的風情是不可能的了!)
她正坐定,外面的門鈴大響——我疑心她的門鈴是特別響些,來的是我在法蘭⑥先
生(Roger Fry)家裡會過的SydCney Waterloo⑦,極詼諧的一位先生,有一次他從他
巨大的袋裡一連摸出了七八枝的煙斗,大的小的長的短的各種顏色的,叫我們好笑。他
進來就問麥雷,迦賽林⑧(Katherine)今天怎樣。我豎起了耳朵聽他的回答,麥雷說
「她今天不下樓了,天太壞,誰都不受用……」華德魯就問他可否上樓去看他,麥說可
以的,華又問了密司B的允許站了起來,他正要走出門,麥雷又趕過去輕輕的說「Sydne
y,don』talk too much.⑨」
①Virgin Diana,即聖女黛安娜。
②Isis,即埃及女神伊希斯。
③Mithraism,即密特拉教。
④Virgin,即聖女。
⑤密司Beir還是Beek,貝爾小姐或比克小姐,即後文中的「密司B」。
⑥法蘭,通譯羅傑·弗賴(1866—1934),英國畫家、藝術評論家。
⑦Sydney Waterloo,未詳。
⑧迦賽林,通譯凱瑟琳,即曼斯菲爾德的名。
⑨這句英文意為:「悉尼,另談得太多。」
樓上微微聽得出步響,W已在迦賽林房中了。一面又來了兩個客,一個短的M才從游
希臘回來,一個軒昂的美丈夫就是London Nation and Athenaeum①里每周做科學文
章署名S的Sullivan②,M就講他游希臘的情形盡背著古希臘的史跡名勝,Parnassus③長
Mycenae④短講個不住。S也問麥雷迦賽林如何,麥說今晚不下樓W現在樓上。過了半點鍾
模樣,W笨重的足音下來了,S就問他迦賽林倦了沒有,W說「不,不像倦,可是我也說不
上,我怕她累,所以我下來了。」
①London Nation and Athenaeum,即倫敦《國民》雜志和《雅典娜神廟》雜
志。
②Sullivan,未詳。
③Parnassus,帕那薩斯,希臘南部的一座山,古時被當作太陽神和文藝女神們的靈
地。
④Mycenae,邁錫尼,阿果立特史前的希臘城市。自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被發現以來,
一直被認為是希臘大陸青銅晚期的遺址。
再等一歇S也問了麥雷的允許上樓去,麥也照樣的叮囑他不要讓她乏了。麥問我中國
的書畫,我乘便就拿那晚帶去的一幅趙之謙①的「草書法畫梅」,一幅王覺斯②的草書,
一幅梁山舟③的行書,打開給他們看,講了些書法大意,密司B聽得高興,手捧著她的聽
盤,挨近我身旁坐著。
①趙之謙(1829—1884),清代書畫家、篆刻家。
②王覺斯,即王鐸(1592—1652),明末清初書法家。
③梁山舟,即梁同書(1723—1815),清代書法家。
但我那時心裡卻頗有些失望,因為冒著雨存心要來一會Bliss的作者,偏偏她又不下
樓;同時W.S.麥雷的烘雲托月,又增加了我對她的好奇心,我想運氣不好,迦賽林在
樓上,老朋友還有進房去談的特權,我外國人的生客,一定是沒有份的了,時已十時過
半了,我只得起身告別,走出房門,麥雷陪出來幫我穿雨衣,我一面穿衣,一面說我很
抱歉,今晚密司曼殊斐兒不能下來,否則我是很想望會她的。但麥雷卻很誠懇的說「如
其你不介意,不妨請上樓去一見。」我聽了這話喜出望外立即將雨衣脫下,跟著麥雷一
步一步的上樓梯……
上了樓梯,叩門,進房,介紹,S告辭,和M一同出房,關門,她請我坐了,我坐下,
她也坐下……這么一大串繁復的手續,我只覺得是像電火似的一扯過,其實我只推想應
有這么些邏輯的經過,卻並不曾親切的一一感到;當時只覺得一陣模糊,事後每次回想
也只覺得是一陣模糊,我們平常從黑暗的街里走進一間燈燭輝煌的屋子,或是從光薄的
屋子裡出來驟然對著盛烈的陽光,往往覺得耀光太強,頭暈目眩的要定一定神,方能辨
認眼前的事物。用英文說就是Senses overwhelmed by excessive light①,不僅是
光,濃烈的顏色,有時也有「潮沒」官覺的效能。我想我那時,雖不定是被曼殊斐兒人
格的烈光所潮沒,她房裡的燈光陳設以及她自身衣飾種種各品濃艷燦爛的顏色,已夠使
我不預防的神經,感覺剎那間的淆惑,那是很可理解的。
①這句話中的英文意為:「光線太強以致淹沒了知覺」。
她的房給我的印象並不清切,因為她和我談話時不容我分心去認記房中的布置,我
只知道房是很小,一張大床差不多就佔了全房大部分的地位,壁是用畫紙裱的,掛著好
幾幅油畫大概也是主人畫的,她和我同坐在床左貼壁一張沙發榻上。因為我斜倚她正坐
的緣故,她似乎比我高得多,(在她面前哪一個不是低的,真的!)我疑心那兩盞電燈
是用紅色罩的,否則何以我想起那房,便聯想起,「紅燭高燒」的景象!但背景究屬不
甚重要,重要的是給我最純粹的美感的——The purest aesthetic feeling——她;
是使我使用上帝給我那管進天堂的秘鑰的——她;是使我靈魂的內府里又增加了一部寶
藏的——她。但要用不馴服的文字來描寫那晚。她,不要說顯示她人格的精華,就是忠
實地表現我當時的單純感象,恐怕就夠難的一個題目。從前有一個人一次做夢,進天堂
去玩了,他異樣的歡喜,明天一起身就到他朋友那裡去,想描摹他神妙不過的夢境。但
是!他站在朋友面前,結住舌頭,一個字都說不出來,因為他要說的時候,才覺得他所
學的人間適用的字句,絕對不能表現他夢里所見天堂的景色,他氣得從此不開口,後來
就抑鬱而死,我此時妄想用字來活現出一個曼殊斐兒,也差不多有同樣的感覺,但我卻
寧可冒猥瀆神靈的罪,免得像那位誠實君子活活的悶死。她也是鑠亮的漆皮鞋,閃色的
綠絲襪,棗紅絲絨的圍裙,嫩黃薄綢的上衣,領口是尖開的,胸前掛一串細珍珠,袖口
只齊及肘彎。她的發是黑的,也同密司B一樣剪短的,但她櫛發的式樣,卻是我在歐美從
沒有見過的,我疑心她有心仿效中國式,因為她的發不但純黑而且直而不卷,整整齊齊
的一圈,前面像我們十餘年前的「劉海」梳得光滑異常,我雖則說不出所以然我只覺她
發之美也是生平所僅見。
至於她眉目口鼻之清之秀之明凈,我其實不能傳神於萬一,彷彿你對著自然界的傑
作,不論是秋月洗凈的湖山,霞彩紛披的夕照,南洋里瑩澈的星空,或是藝術界的傑作,
培德花芬①的沁芳南②,懷格納③的奧配拉④,密克朗其羅⑤的雕像,衛師德拉⑥(Wh
istler)或是柯羅⑦(Corot)的畫;你只覺得他們整體的美,純粹的美,完全的美,不
能分析的美,可感不可說的美;你彷彿直接無礙的領會了造作最高明的意志,你在最偉
大深刻的戟刺中經驗了無限的歡喜,在更大的人格中解化了你的性靈,我看了曼殊斐兒
像印度最純澈的碧玉似的容貌,受著她充滿了靈魂的電流的凝視,感著她最和軟的春風
似神態,所得的總量我只能稱之為一整個的美感。她彷彿是個透明體,你只感訝她粹極
的靈澈性,卻看不見一些雜質就是她一身的艷服,如其別人穿著也許會引起瑣碎的批評,
但在她身上,你只是覺得妥貼,像牡丹的綠葉,只是不可少的襯托,湯林生,她生前的
一個好友,以阿爾帕斯山巔萬古不融的雪,來比擬她清,極超俗的美,我以為很有意味
的;她說:——
曼殊斐兒以美稱,然美固未足以狀其真,世以可人為美,曼殊斐兒固可人矣,然何
其脫盡塵寰氣,一若高山瓊雪,清澈重霄,其美可驚,而其涼亦可感,艷陽被雪,幻成
異彩,亦明明可識,然亦似神境在遠,不隸人間,曼殊斐兒肌膚明皙如純牙,其官之秀,
其目之黑,其頰之腴,其約發環整如髹,其神態之閑靜,有華族粲者之明粹,而無西艷
伉傑之容。其軀體尤苗約,綽如也,若明蠟之靜焰,若晨星之淡妙,就語者未嘗不自訝
其吐息之重濁,而慮是靜且淡者之且神化……
①培德花芬,通譯貝多芬(1770—1827),德國作曲家。
②沁芳南,即交響樂一詞Sinfonie(德語)、Sinfonia(義大利語)、Symphonie
(法語)的音譯。
③懷格納,通譯瓦格納(1813—1883),德國作曲家。
④奧配拉,即歌劇一詞opera的音譯。
⑤密克朗其羅,通譯米蓋朗琪羅(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雕塑家、
畫家。
⑥衛師德拉,通譯惠斯勒(1834—1903),美國畫家,長期僑居英國。
⑦柯羅(1796—1875),法國畫家。
湯林生又說她銳敏的目光,似乎直接透入你靈府深處將你所蘊藏的秘密一齊照徹,
所以他說她有鬼氣,有仙氣,她對著你看,不是見你的面之表,而是見你心之底,但她
卻大是偵刺你的內蘊,並不是有目的搜羅而只是同情的體貼。你在她面前,自然會感覺
對她無慎密的必要;你不說她也有數,你說了她也不會驚訝。她不會責備,她不會慫恿,
她不會獎贊,她不會代出什麼物質利益的主意,她只是默默的聽,聽完瞭然後對你講她
自己超於美惡的見解——真理。
這一段從長期交誼中出來深入的話,我與她僅一二十分鍾的接近當然不會體會到,
但我敢說從她神靈的目光里推測起來,這幾句話不但是不能,而且是極近情的。
所以我那晚和她同坐在藍絲絨的榻上,幽靜的燈光,輕籠住她美妙的全體,我像受
了催眠似的,只是痴對她神靈的妙眼,一任她利劍似的光波,妙樂似的音浪,狂潮驟雨
似的向著我靈府潑淹,我那時即使有自覺的感覺,也只似開茨①(Keats)聽鵑啼時的:
My heart aches,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s
My sense,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
……
「Th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y happy lot,
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y happiness.」②
①開茨,通譯濟慈(1795—1821),英國詩人。
②濟慈的這幾句詩大意為:「我的心在悸痛,/瞌睡與麻木折磨著我的感官/就像
我已吞下了毒芹/……/不是因為嫉妒你的幸運/而是在你的快樂中得到了太多的歡愉。」
曼殊斐兒音聲之美,又是一個Miracle①一個個音符從她脆弱的聲帶里顫動出來,都
在我習於塵俗的耳中,啟示一種神奇的意境。彷彿蔚藍的天空中一顆一顆的明星先後涌
現。像聽音樂似的,雖則明明你一生從不曾聽過,但你總覺得好像曾經聞到過的也許在
夢里,也許在前生。她的,不僅引起你聽覺的美感,而竟似直達你的心靈底里,撫摩你
蘊而不宣的苦痛,溫和你半僵的希望,洗滌你窒礙性靈的俗累,增加你精神快樂的情調;
彷彿湊住你靈魂的耳畔私語你平日所冥想不得的仙界消息。我便此時回想,還不禁內動
感激的悲慨,幾於零淚;她是去了,她的音聲笑貌也似蜃彩似的一翳不再,我只能學Ab
t Vogler②之自慰,虔信:
Whose voice has gone forth,but each
survives for the melodies when eternity affirms
the conception of an hour.
……
Enough that he heard it once;we shall
hear it by and by.③
①Miracle,奇跡,令人驚奇的事。
②Abt Vogler,通譯阿布特·沃格勒(1749—1814),法國作曲家。
③這段話意思是:「她的聲音已經遠去,但我們人人都為了這悅耳的聲音而活著,
當永恆證明了時間的存在……這聲音他聽到過一次就足夠了;我們不久還將聽到。」
曼殊斐兒,我前面說過,是病
『肆』 營銷專家詹姆斯·穆爾說:現代企業的命還掌握在客戶手中,客戶是企業利潤的最終決定者。
一方面,客戶產生需求,需求導致產品的產生。所以說客戶是企業生產產品的根源。
另一方面,企業的產品只有出售給了客戶,才能取得收入,獲取利潤。沒有客戶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企業就無法生存下去。
『伍』 德國的著名小說家
歌德:主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里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雛形《原浮士德》
雷馬克:猶太裔德國小說家,第一部作品《西線無戰事》
霍夫曼:《卡洛式的幻想故事》《魔鬼的萬靈葯水》《謝拉皮翁兄弟》《跳蚤師傅》《雄貓穆爾的生活觀》《堂兄樓角的小窗》格拉斯的 代表作《鐵皮鼓》
弗蘭克·舍青的《群集》
『陸』 Rosemary的作者簡介
瑪麗安·穆爾(1887-1972),美國現代派女詩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柯克伍德城,1909年畢業於布林莫爾學院。穆爾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紐約,起初是一名圖書管理員,1915年開始專職發表詩歌,1952獲得普利策詩歌獎。狄金森、穆爾和畢肖普通常被認為是美國三大女詩人。穆爾的詩構造猶如精緻的鑲嵌術,講求精確、機智、知性,經常善於諷刺。
主要詩文集有:《詩歌》(poems,1921);《觀察》(Observations,1924);《詩歌選集》(Selected Poems,1935);《何謂歲月》(What Are Years,1941);《然而》(Nevertheless,1944);《詩和評論集》(Poetry and Criticism,1965);《詩歌全集》(The Complete Poems,1967).
『柒』 哈利波特個人簡介
哈利·詹姆·波特(Harry James Potter):魔杖長11英尺,冬青木,芯是鳳凰的尾毛。
赫敏·格蘭傑(Hermione Granger):麻瓜出身,骯臟的叫法是「泥巴種」(Mudbloods)。
羅恩·韋斯萊(Ron Weasley):怕蜘蛛(spider);韋斯萊兄弟中的老六,魔杖十四英寸長,柳條,芯是獨角獸的尾毛。
珀西·伊格內修斯·韋斯萊(Percy Ignatius Weasley)
塞德里克·迪戈里(Cedric Diggory):魔杖十二又四分之一英寸長,芯是獨角獸的尾毛。
芙蓉·德拉庫爾(Fleur Delacour):布斯巴頓魔法學院學生;有媚娃(Veela)的血統(她奶奶是媚娃);魔杖九英寸半,械木,芯是媚娃的頭發。
威克多爾·克魯姆(Viktor Krum ):德姆斯特朗魔法學院學生,保加利亞國家魁地奇球隊找球手;很喜歡赫敏;魔杖長十又四分之一英寸長,鵝耳櫪木,芯是龍的心臟腱索。
阿不思·珀西瓦爾·伍爾弗里克·布萊恩·鄧布利多(Albus Percival Wulfric Brian Dumbledore)
湯姆·馬沃羅·里德爾(Tom Marvolo Riddle)/伏地魔(Lord Voldemort)
詹姆·波特(James Potter):是個「阿尼馬格斯」(Animagus),外號叫「尖頭叉子」(Prongs),變形為牡鹿。
萊姆斯·盧平(Remus Lupin):是狼人(werewolf),每個月滿月時會變成狼人;
康奈利·奧斯瓦爾德·福吉(Cornelius Oswald Fudge):魔法部部長。
多洛雷斯·簡·烏姆里奇(Dolores Jane Umbridge):魔法部副部長。
阿米莉亞·蘇珊·博恩斯(Amelia Susan Bones)
部分人名
1. 瑪麗•多爾金(馴養鸚鵡邦吉的麻瓜) Mary Dorkinsi
2. 莫肯(達力的朋友) Malcolm
3. 皮爾(達力的朋友) Piers
4. 戈登(達力的朋友) Gordon
5. 馬克•伊萬斯(被達力一夥毆打的孩子) Mark Evans
6. 蒙頓格斯•弗萊奇(火焰杯中曾出現過兩次) Munngus Fletcher
7. 普倫提斯先生(紫藤路附近的麻瓜) Mr. Prentice
8. 馬法爾達•霍普柯克(禁止濫用魔法司工作人員) Mafalda Hopkirk
9. 尼法朵拉•唐克斯(鳳凰社成員) Nymphadora Tonks\
10. 金斯萊•沙克爾(鳳凰社成員) Kingsley Shacklebolt
11. 埃非亞•多戈(鳳凰社成員) Elphias Doge
12. 德達洛•迪歌(鳳凰社成員) Dedalus Diggle
13. 愛米琳•萬斯(鳳凰社成員) Emmeline Vance
14. 斯多吉•波德摩(鳳凰社成員) Sturgis Podmore
15. 海絲佳•瓊斯(鳳凰社成員) Hestia Jones
16. 克利切(家養小精靈) Kreacher
17. 拉格諾(妖精) Ragnok
18. 瓦提•海爾斯(倒賣分子) Warty Harris
19. 阿爾法德•布萊克(小天狼星的叔叔) Alphard Black
20. 雷古勒斯•布萊克(小天狼星的弟弟) Regulus Black
21. 菲尼亞斯•奈傑勒斯(小天狼星的曾曾祖父) Phineas Nigellus
22. 阿拉明塔•梅利弗倫(小天狼星的母親的堂妹) Araminta Mehflua
23. 埃拉朵拉•布萊克(小天狼星的嬸嬸) Elladora Black
24. 安多米達•布萊克(唐克斯的母親) Andromeda Black
25. 泰德•唐克斯(唐克斯的父親) Ted Tonks
26. 貝拉特里克斯•萊斯特蘭奇(食死徒) Bellatrix Lestrange
27. 羅道夫斯•萊斯特蘭奇(貝拉特里克斯的丈夫) Rodolphus Lestrange
28. 拉巴斯坦•萊斯特蘭奇(羅道夫斯的弟弟) Rabastan Lestrange
29. 斯克林傑(魔法部工作人員) Scrimgeour
30. 阿米莉亞•蘇珊•博恩斯(魔法部法律執行司司長) Amelia Susan Bones
31. 埃里克(魔法部安檢男巫) Eric
32. 鮑勃(魔法部工作人員) Bob
33. 珀金斯(韋斯萊先生的同事) Perkins
34. 布羅德里克•博德(魔法部神秘事務司工作人員) Broderick Bode
35. 多洛雷斯•簡•烏姆里奇(魔法部高級副部長,霍格沃茨黑魔法防禦術教師,霍格沃茨高級調查官,霍格沃茨校長) Dolores Jane Umbridge
36. 威爾伯特•斯林卡(《魔法防禦理論》的作者) Wilbert Slinkhard
37. 馬琳•麥金農(被殺害的鳳凰社成員) Marlene McKinnon
38. 弗蘭克和艾麗斯•隆巴頓(納威的父母) Frank & Alice Longbottom
39. 本吉•芬威克(被殺害的鳳凰社成員) Benjy Fenwick
40. 埃德加•博恩斯(被殺害的鳳凰社成員) Edgar Bones
41. 卡拉多克•迪爾博恩(失蹤的鳳凰社成員) Caradoc Dearborn
42. 吉迪翁•普威特(被殺害的鳳凰社成員) Gideon Prewettj
43. 費比安•普威特(被殺害的鳳凰社成員) Fabian Prewett
44. 多卡斯•梅多斯(被殺害的鳳凰社成員) Dorcas Meadowes
45. 盧娜•洛夫古德(瘋姑娘)(拉文克勞四年級學生) Luna Lovegood (Loony)
46. 安東尼•戈德斯坦(拉文克勞級長,鄧布利多軍成員) Anthony Goldstein
47. 多麗絲•珀基斯(《唱唱反調》中接受采訪的女士) Doris Purkiss
48. 胖墩子•勃德曼(《唱唱反調》中所認為是「小天狼星布萊克」的人) Stubby Boardman
49. 尤安•阿伯克龍比(格蘭芬多一年級新生) Euan Abercrombie
50. 羅斯•澤勒(赫奇帕奇一年級新生) Rose Zeller
51. 帕翠霞•斯廷森(格蘭芬多七年級學生) Patricia Stimpson
52. 肯尼斯•托勒(格蘭芬多七年級學生) Kenneth Towler
53. 伊尼戈•英麥格(《解夢指南》的作者) Inigo Imago
54. 維基•弗羅比舍(參加格蘭芬多守門員選拔的學生之一) Vicky Probisher
55. 傑弗里•胡珀(參加格蘭芬多守門員選拔的學生之一) Geoffrey Hooper
56. 格麗西爾達•馬克班斯/格絲爾達•瑪奇班(威森加摩元老,OWL考試主考官之一) Griselda Marchbanks
57. 提貝盧斯•奧格登(威森加摩元老) Tiberius Odgen
58. 卡珊德拉•特里勞妮(西比爾•特里勞妮的玄祖母) Cassandra Trelawney
59. 邁克爾•科納(金妮的前任男友,鄧布利多軍成員) Michael Corner
60. 扎卡賴斯•史密斯(鄧布利多軍成員) Zacharias Smith
61. 威爾米娜•格拉普蘭(保護神奇生物課代課教師) Wilhelmina Grubbly-Plank
62. 瑪麗埃塔•艾克莫(鄧布利多軍成員,告密者) Marietta Edgecombe
63. 邁爾斯•布萊奇(斯萊特林隊守門員) Miles Bletchley
64. 巴里•瑞安(愛爾蘭隊守門員) Barry Ryan
65. 拉迪斯洛•扎莫斯基(波蘭隊追球手) Ladislaw Zamojski
66. 蒙太/蒙塔古(斯萊特林隊隊長) Montague
67. 卡庫斯(前巨人首領) Karkus
68. 高高馬(現巨人首領) Golgomath
69. 烏烏(夜騏) Tenebrus
70. 安德魯•柯克(新格蘭芬多擊球手) Andrew Kirke
71. 傑克•斯勞珀(新格蘭芬多擊球手) Jack Sloper
72. 埃弗拉(曾任霍格沃茨校長) Everard
73. 戴麗絲•德文特(曾任霍格沃茨校長,聖芒戈醫院治療師) Dilys Derwent
74. 艾芙麗達•克拉格(魔法部畫像) Elfrida Cragg
75. 「危險」戴•盧埃林(魁地奇球員) 「Dangerous」 Dai Llewellyn
76. 希伯克拉特•斯梅綏克(主治療師) Hippocrates Smethwyck
77. 奧古斯都•派伊(實習治療師) Augustus Pye
78. 厄克特•拉哈羅(掏腸咒發明者) Urquhart Rackharrow
79. 威利•威德辛(廁所回涌始作俑者,告密者) Willy Widdershins
80. 傑納斯•西奇(封閉病房名) Janus Thickey
81. 格拉迪絲•古吉翁(洛哈特的崇拜者) Gladys Gudgeon
82. 阿格尼絲(封閉病房長住病人) Agnes
83. 鼻涕精(斯內普) Snivellus
84. 瑪什夫人(騎士公車乘客) Madam Marsh
85. 安東寧•多洛霍夫(食死徒) Antonin Dolohov
86. 奧古斯特•盧克伍德(食死徒,前神秘事務司工作人員) Algernon Rookwood
87. 梅蓮姆•斯特勞(聖芒戈醫院封閉病房治療師) Miriam Strout
88. 十全十美小姐/一本正經小姐(麗塔稱呼赫敏) Miss. Perfect / Miss. Prissy
89. 夏比(赫奇帕奇找球手) Summerby`
90. 西奧多•諾特(斯萊特林五年級學生) Theodore Nott
91. 埃弗里(食死徒) Avery
92. 艾克莫夫人(魔法交通司飛路網辦公室工作人員) Mrs. Edgecombe
93. 福斯科(曾任霍格沃茨校長) Fortescue
94. 德力士(魔法部傲羅) Dawlish
95. 斯特賓斯(詹姆的同級校友) Stebbins
96. 莉莉•伊萬斯(莉莉的原名) Lily Evans
97. 布拉德利(拉文克勞隊隊員) Bradley
98. 格洛普(巨人,海格同母異父的弟弟) Grawp
99. 瑪格瑞(馬人首領) Magorian
100. 錢伯斯(拉文克勞隊追球手) Chambers
101. 埃迪•卡米切爾(拉文克勞六年級學生,醒腦劑推銷者) Eddie Carmichael
102. 哈羅德•丁戈(醒腦劑推銷者) Harold Dingle
103. 達芙尼•格林格拉斯(五年級學生) Daphne Greengrass
104. 托福迪教授(OWLs考官) Professor Tofty
105. 皮埃爾•波拿庫德(國際巫師聯合會第一位會長) Pierre Bonaccord
106. 加格森(食死徒) Jugson
107. 穆爾塞伯(食死徒) Mulciber
108. 威廉森(魔法部工作人員) Williamson
哈利 波特 Harry Potter
羅恩 韋斯萊 Ron Weasley
赫敏 格蘭傑 Hermione Granger
阿不思 鄧不利多 Albus Dumbledore
吉德羅 洛哈特 Gibleroy Lockhart
米勒娃 麥格(Professor是教授) Professor Minerva Mcgonagall
西弗勒斯 斯內普 Professor Severus Snape
盧平 Professor Lupin
多比 Dobby
閃閃 Winky
伏地魔 Voldemort
湯姆 里德爾 Tom Riddle
魯伯 海格 Rubeus Hagrid
奇洛 Professor Quirrel
斯普勞特 Professor Sprout
霍琦夫人 Madam Hooch
特里勞妮 Porfessor Trelawney
小天狼星布萊克 Sirius Black
小矮星彼得 Peter Pettigrew
弗立維 Professor Flitwick
塞德里克 迪戈里 Cedric Diggory
威克多爾 克魯姆 Viktor Krum
費爾奇 Filch
芙蓉 德拉庫爾 Fleur Delacour
瘋眼漢穆迪 Mad-eye Moody
巴蒂 克勞奇 Mr Crouch
盧多 巴格曼 Ludo Bagman
康奈利 福吉 Cornelius Fudge
比爾 韋斯萊 Bill Weasley
查理 韋斯萊 Charlie Weasley
弗雷德 韋斯萊 Fred Weasley
喬治 韋斯萊 George Weasley
金妮 韋斯萊 Ginny Weasley
珀西 韋斯萊 Percy Weasley
亞瑟 韋斯萊 Aurthor Weasley
莫麗 韋斯萊 Molly Weasley
弗農 德斯禮 Vernon Dursley
佩妮 德斯禮 Petunia Dursley
達力 德斯禮 Dudley Dursley
秋 張 Cho Chang
拉文德 布朗 Lavender Brown
帕瓦蒂 佩蒂爾 Parvati Patil
德拉科 馬爾福 Draco Malfoy
伊戈爾 卡卡洛夫 Igor Karkaroff
馬克西姆夫人 Madam Maxime
帕德瑪 佩蒂爾 Padma Patil
奧利弗 伍德 Oliver Wood
高爾 Goyle
文森特 Vincent Crabbe
龐弗雷夫人 Madam Pomfrey
李 喬丹 Lee Jordan
安吉利娜 約翰遜 Angelina Johnson
西莫 斐尼甘 Seamus Finnigan
迪安 托馬斯 Dean Thomas
納威 隆巴頓 Neville Longbottom
厄尼 麥克米蘭 Ernie Mcmillan
科林 克里維 Colin Creevey
丹尼斯 克里維 Dennis Creevey
詹姆 波特 James Potter
莉莉 波特 Lily Potter
凱蒂 貝爾 Katie Bell
佩內洛 克里瓦特 Penelop Clearwater
艾麗婭 斯平內特 Alicia SpinnetProfessor Binns
平斯夫人 Madam Pince
奧利凡德 Mr Ollivander
摩金夫人 Madam Malkin
尼可 勒梅 Nicolas Flamel
皮皮鬼 Peeves
胖修士 Fat Friar
哭泣的桃金娘 Moaning Murtle
血人巴羅 Bloody Baron
差點沒頭的尼克 Nearly Headless Nick
麗塔 斯基特 Rita Skeeter
辛尼斯塔教授 Professor Sinistra
格蘭普蘭教授 Professor Grubbly_plank
潘西 帕金森 Pansy Parkinson
伯莎 喬金斯 Bertha Jorkins
羅傑 戴維斯 Roger Davis
戈德里克 格蘭芬多 Godric Gryffindor
赫爾加 赫奇帕奇 Helga Hufflepuff
羅伊納 拉文克勞 Rowena Ravenclaw
薩拉查 斯萊特林 Salazar Slytherin
月亮臉 Moony
尖頭叉子 Prongs
大腳板 Padfoot
蟲尾巴 Wormtail
巴克比克 Buckbeak
牙牙 Fang
諾伯 Norbert
路威 Fluffy
阿拉戈克 Aragog
克魯克山 Crookshanks
朱薇瓊 Pigwidgeon
斑斑 Scabbers
海德薇 Hedwig
漢娜 艾博 Hannah Abbott
米里森 伯斯德 Millicent Bulstrode
賈斯廷 芬列里 Justin Finch-Fletchley
福克斯 Fawkes
拉環 Griphook
馬庫斯 弗林特
盧修斯 馬爾福
羅南 Ronan
貝恩 Bane
費倫澤 Firenze
卡多根爵士 Sir Cadogan
阿莫斯 迪戈里 Amos Diggory
回答者:陽光小蛋糕 - 助理 二級 5-12 19:48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4 個人評價
好
100% (4) 不好
0% (0)
其他回答共 3 條
哈利 波特 Harry Potter
羅恩 韋斯萊 Ron Weasley
赫敏 格蘭傑 Hermione Granger
阿不思 鄧不利多 Albus Dumbledore
吉德羅 洛哈特 Gibleroy Lockhart
米勒娃 麥格(Professor是教授) Professor Minerva Mcgonagall
西弗勒斯 斯內普 Professor Severus Snape
盧平 Professor Lupin
多比 Dobby
閃閃 Winky
伏地魔 Voldemort
湯姆 里德爾 Tom Riddle
魯伯 海格 Rubeus Hagrid
奇洛 Professor Quirrel
斯普勞特 Professor Sprout
霍琦夫人 Madam Hooch
特里勞妮 Porfessor Trelawney
小天狼星布萊克 Sirius Black
小矮星彼得 Peter Pettigrew
弗立維 Professor Flitwick
塞德里克 迪戈里 Cedric Diggory
威克多爾 克魯姆 Viktor Krum
費爾奇 Filch
芙蓉 德拉庫爾 Fleur Delacour
瘋眼漢穆迪 Mad-eye Moody
巴蒂 克勞奇 Mr Crouch
盧多 巴格曼 Ludo Bagman
康奈利 福吉 Cornelius Fudge
比爾 韋斯萊 Bill Weasley
查理 韋斯萊 Charlie Weasley
弗雷德 韋斯萊 Fred Weasley
喬治 韋斯萊 George Weasley
金妮 韋斯萊 Ginny Weasley
珀西 韋斯萊 Percy Weasley
亞瑟 韋斯萊 Aurthor Weasley
莫麗 韋斯萊 Molly Weasley
弗農 德斯禮 Vernon Dursley
佩妮 德斯禮 Petunia Dursley
達力 德斯禮 Dudley Dursley
秋 張 Cho Chang
拉文德 布朗 Lavender Brown
帕瓦蒂 佩蒂爾 Parvati Patil
德拉科 馬爾福 Draco Malfoy
伊戈爾 卡卡洛夫 Igor Karkaroff
馬克西姆夫人 Madam Maxime
帕德瑪 佩蒂爾 Padma Patil
奧利弗 伍德 Oliver Wood
高爾 Goyle
文森特 Vincent Crabbe
龐弗雷夫人 Madam Pomfrey
李 喬丹 Lee Jordan
安吉利娜 約翰遜 Angelina Johnson
西莫 斐尼甘 Seamus Finnigan
迪安 托馬斯 Dean Thomas
納威 隆巴頓 Neville Longbottom
厄尼 麥克米蘭 Ernie Mcmillan
科林 克里維 Colin Creevey
丹尼斯 克里維 Dennis Creevey
詹姆 波特 James Potter
莉莉 波特 Lily Potter
凱蒂 貝爾 Katie Bell
佩內洛 克里瓦特 Penelop Clearwater
艾麗婭 斯平內特 Alicia SpinnetProfessor Binns
平斯夫人 Madam Pince
奧利凡德 Mr Ollivander
摩金夫人 Madam Malkin
尼可 勒梅 Nicolas Flamel
皮皮鬼 Peeves
胖修士 Fat Friar
哭泣的桃金娘 Moaning Murtle
血人巴羅 Bloody Baron
差點沒頭的尼克 Nearly Headless Nick
麗塔 斯基特 Rita Skeeter
辛尼斯塔教授 Professor Sinistra
格蘭普蘭教授 Professor Grubbly_plank
潘西 帕金森 Pansy Parkinson
伯莎 喬金斯 Bertha Jorkins
羅傑 戴維斯 Roger Davis
戈德里克 格蘭芬多 Godric Gryffindor
赫爾加 赫奇帕奇 Helga Hufflepuff
羅伊納 拉文克勞 Rowena Ravenclaw
薩拉查 斯萊特林 Salazar Slytherin
月亮臉 Moony
尖頭叉子 Prongs
大腳板 Padfoot
蟲尾巴 Wormtail
巴克比克 Buckbeak
牙牙 Fang
諾伯 Norbert
路威 Fluffy
阿拉戈克 Aragog
克魯克山 Crookshanks
朱薇瓊 Pigwidgeon
斑斑 Scabbers
海德薇 Hedwig
漢娜 艾博 Hannah Abbott
米里森 伯斯德 Millicent Bulstrode
賈斯廷 芬列里 Justin Finch-Fletchley
福克斯 Fawkes
拉環 Griphook
馬庫斯 弗林特
盧修斯 馬爾福
羅南 Ronan
貝恩 Bane
費倫澤 Firenze
卡多根爵士 Sir Cadogan
阿莫斯 迪戈里 Amos Diggory
地名
霍格沃茨 Hogwarts
霍格莫德 Hogsmeade
德姆斯特朗 Durmstrang
布斯巴頓 Beauxbatons
古靈閣 Gringotts
翻倒巷 Knockturn Alley
對角巷 Diagon Alley
尖叫棚屋 The Shrieking Shack
蜜蜂公爵 Honeykes
佐科玩笑商店 Zonko's Joke Shop
麗痕書店 Flourish and Blotts
破釜酒吧 Leaky Cauldron
陋居 The Burrow
三把掃帚 The Three Broomsticks
阿茲卡班 Azkaban
女貞街 Privit
魔法部 Ministry of Magic
Astronomy Tower 占星塔 霍格華茲最高的地方。
Forbidden Forest 禁忌森林 霍格華資學生們的禁地,人馬、獨角獸等奇獸居住其中。
Platform9 3 / 4 九又四分之三月台 搭乘霍格華茲特快車的月台。
Smeltings 司梅汀中學 達力的學校。
Stonewall High 石牆高中 哈利本來預計要進入就讀的麻瓜學校。
The Owlery 貓頭鷹屋 霍格華茲中貓頭鷹的宿舍。
回答者:怕妻的伊萬懦夫 - 大魔法師 九級 5-12 12:25
Harry Potter英文專有名詞大全
人名:
哈利 波特 Harry Potter
羅恩 韋斯萊 Ron Weasley
赫敏 格蘭傑 Hermione Granger
阿不思 鄧不利多 Albus Dumbledore
吉德羅 洛哈特 Gibleroy Lockhart
米勒娃 麥格(Professor是教授) Professor Minerva Mcgonagall
西弗勒斯 斯內普 Professor Severus Snape
盧平 Professor Lupin
多比 Dobby
閃閃 Winky
伏地魔 Voldemort
湯姆 里德爾 Tom Riddle
魯伯 海格 Rubeus Hagrid
奇洛 Professor Quirrel
斯普勞特 Professor Sprout
霍琦夫人 Madam Hooch
特里勞妮 Porfessor Trelawney
小天狼星布萊克 Sirius Black
小矮星彼得 Peter Pettigrew
弗立維 Professor Flitwick
塞德里克 迪戈里 Cedric Diggory
威克多爾 克魯姆 Viktor Krum
費爾奇 Filch
芙蓉 德拉庫爾 Fleur Delacour
瘋眼漢穆迪 Mad-eye Moody
巴蒂 克勞奇 Mr Crouch
盧多 巴格曼 Ludo Bagman
康奈利 福吉 Cornelius Fudge
比爾 韋斯萊 Bill Weasley
查理 韋斯萊 Charlie Weasley
弗雷德 韋斯萊 Fred Weasley
喬治 韋斯萊 George Weasley
金妮 韋斯萊 Ginny Weasley
珀西 韋斯萊 Percy Weasley
亞瑟 韋斯萊 Aurthor Weasley
莫麗 韋斯萊 Molly Weasley
弗農 德斯禮 Vernon Dursley
佩妮 德斯禮 Petunia Dursley
達力 德斯禮 Dudley Dursley
秋 張 Cho Chang
拉文德 布朗 Lavender Brown
帕瓦蒂 佩蒂爾 Parvati Patil
德拉科 馬爾福 Draco Malfoy
伊戈爾 卡卡洛夫 Igor Karkaroff
馬克西姆夫人 Madam Maxime
帕德瑪 佩蒂爾 Padma Patil
奧利弗 伍德 Oliver Wood
高爾 Goyle
文森特 Vincent Crabbe
龐弗雷夫人 Madam Pomfrey
李 喬丹 Lee Jordan
安吉利娜 約翰遜 Angelina Johnson
西莫 斐尼甘 Seamus Finnigan
迪安 托馬斯 Dean Thomas
納威 隆巴頓 Neville Longbottom
厄尼 麥克米蘭 Ernie Mcmillan
科林 克里維 Colin Creevey
丹尼斯 克里維 Dennis Creevey
詹姆 波特 James Potter
莉莉 波特 Lily Potter
凱蒂 貝爾 Katie Bell
佩內洛 克里瓦特 Penelop Clearwater
艾麗婭 斯平內特 Alicia SpinnetProfessor Binns
平斯夫人 Madam Pince
奧利凡德 Mr Ollivander
摩金夫人 Madam Malkin
尼可 勒梅 Nicolas Flamel
皮皮鬼 Peeves
胖修士 Fat Friar
哭泣的桃金娘 Moaning Murtle
血人巴羅 Bloody Baron
差點沒頭的尼克 Nearly Headless Nick
麗塔 斯基特 Rita Skeeter
辛尼斯塔教授 Professor Sinistra
格蘭普蘭教授 Professor Grubbly_plank
潘西 帕金森 Pansy Parkinson
伯莎 喬金斯 Bertha Jorkins
羅傑 戴維斯 Roger Davis
戈德里克 格蘭芬多 Godric Gryffindor
赫爾加 赫奇帕奇 Helga Hufflepuff
羅伊納 拉文克勞 Rowena Ravenclaw
薩拉查 斯萊特林 Salazar Slytherin
月亮臉 Moony
尖頭叉子 Prongs
大腳板 Padfoot
蟲尾巴 Wormtail
巴克比克 Buckbeak
牙牙 Fang
諾伯 Norbert
路威 Fluffy
阿拉戈克 Aragog
克魯克山 Crookshanks
朱薇瓊 Pigwidgeon
斑斑 Scabbers
海德薇 Hedwig
漢娜 艾博 Hannah Abbott
米里森 伯斯德 Millicent Bulstrode
賈斯廷 芬列里 Justin Finch-Fletchley
福克斯 Fawkes
拉環 Griphook
馬庫斯 弗林特
盧修斯 馬爾福
羅南 Ronan
貝恩 Bane
費倫澤 Firenze
卡多根爵士 Sir Cadogan
阿莫斯 迪戈里 Amos Diggory
地名:
霍格沃茨 Hogwarts
霍格莫德 Hogsmeade
德姆斯特朗 Durmstrang
布斯巴頓 Beauxbatons
古靈閣 Gringotts
翻倒巷 Knockturn Alley
對角巷 Diagon Alley
尖叫棚屋 The Shrieking Shack
蜜蜂公爵 Honeykes
佐科玩笑商店 Zonko's Joke Shop
麗痕書店 Flourish and Blotts
破釜酒吧 Leaky Cauldron
陋居 The Burrow
三把掃帚 The Three Broomsticks
阿茲卡班 Azkaban
女貞街 Privit
魔法部 Ministry of Magic
Astronomy Tower 占星塔 霍格華茲最高的地方。
Forbidden Forest 禁忌森林 霍格華資學生們的禁地,人馬、獨角獸等奇獸居住其中。
Platform9 3 / 4 九又四分之三月台 搭乘霍格華茲特快車的月台。
Smeltings 司梅汀中學 達力的學校。
Stonewall High 石牆高中 哈利本來預計要進入就讀的麻瓜學校。
The Owlery 貓頭鷹屋 霍格華茲中貓頭鷹的宿舍。
『捌』 歐美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作品
歐美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作品
1、法國雨果《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
2、英國雪萊《西風頌》、《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
3、德意志海涅《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4、法國大仲馬《基督山恩仇記》
5、英國拜倫《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唐璜》
(8)國外短篇小說女作家穆爾擴展閱讀
一、歐美浪漫主義文學的背景
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的歐洲,革命和戰爭頻仍,動亂不已。政治中的黑暗,社會的不平等,使人們感到法國大革命後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遠不如啟蒙思想家描繪的那樣美好。
社會各階層,特別是知識分子,對啟蒙思想家設想的「理性王國」深感失望,努力尋找新的精神寄託。這種社會情緒反映在文學創作領域,就產生了浪漫主義文學。
二、特點
以現實為基礎——現實為文學創作的土壤,浪漫主義的創作源泉和靈感都來自於現實,並非脫離現實。
熱情奔放的語言——浪漫主義抒發感情的文字特點。浪漫主義文學的字句極其考究,力求完美,因為此特點,浪漫主義文學許多作品成為「唯美主義」的代表作。
絢麗多彩的想像——在形象塑造上,浪漫主義文學常用比喻、象徵等手法。
直白誇張的表現手法——浪漫主義文學通篇看似脫離現實,因為其塑造的形象極其誇張,但仔細品讀,會發現自己身邊就存在相似的人或事。
抒發對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義文學創作目的。「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其實就是希望社會更美好,所以浪漫主義文學的創作目的和其他文學創作的目的是相同的。
『玖』 推薦國外的女作家或女性作家的作品
英國的穆瑞爾斯帕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