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白話短篇小說代表作世說新語
⑴ 世說新語白話文txt 求
鏈接:https://pan..com/s/13RTxHo3Jydhbzj3eLYa_cw
提取碼:pysr
本書所據原文為嶽麓書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庫》中《搜神記·世說
新語》之前者,在翻譯時重新取《津逮秘書》本、《學津討原》本、汪紹楹校注本(中華書局1979 年版)等進行校勘,個別文字有所更正。如:卷十一第37則「式忽夢見元伯玄冕乘纓屣履而曰」之「乘纓」,據《津逮秘書》本及《後漢書·範式傳》訂正為「垂纓」(《學津討原》本作「垂纓」,實是一俗字,汪校本和嶽麓本遂誤)。又如卷六第53 則「女子好為長裾,而上衣甚短」之「裾」各本皆然,據《後漢書·五行志》訂正為「裙」。又如卷七第37 則「異畝同穎,謂之嘉禾」,據《宋書·五行志》訂正為「異苗同穎,謂之嘉禾」。
⑵ 《世說新語》是誰的代表作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名士不重實務而尚清談,品評人物之風甚盛,所以記述名人逸事的「志人小說」也很流行。志人小說多採集編撰過去以及當時文人名士的言談、風尚、逸聞和遺事,以反映各類人物的風貌。較早期的作品有邯鄲淳的《笑林》、裴啟的《語林》、南朝宋代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梁代沈約的《俗說》等。而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則是志人小說中的代表作。
《世說新語》由劉義慶及其門下文人採集眾書編纂潤色而成。所記雖是片言數語,但內容非常豐富,廣泛地反映了這一時期士族階層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談放誕的風氣。這部書對後世筆記小說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仿照此書體例而寫成的作品更不計其數,在古小說中自成一體。書中不少故事,或成為後世戲曲小說的素材,或成為後世詩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世說新語》通行本為6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等36篇,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逸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完全符合史實。此書相當多的篇幅是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記載。一些晉宋間人物的故事,如《言語篇》記謝靈運和孔淳之的對話等,則因這些人物與劉義慶同時或稍早,可能采自當時的傳聞。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當中稱《世說新語》為「志人小說」,可見此書的成就主要在記人與記事方面。在《世說新語》中,記言論的篇幅比記事的更多些。《世說新語》的文字簡潔雋永,筆調含蓄委婉。它沒有鋪敘或過多的描寫,更絕少誇張之處,但寥寥幾筆,卻能表現出相當生動的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在《尤悔篇》里,桓溫說:「作此寂寂,將為文景所笑。」接著又說:「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復遺臭萬年耶!」這幾句話,活畫出了一個野心勃勃的權臣的心理。
由於《世說新語》所載都是經過選擇的精彩片斷,特別注意語言的提煉,比一般野史雜事更富於文學性。如《忿狷》篇寫王述性急,吃雞蛋時用筷子刺不破蛋殼,結果勃然大怒,用腳用力踩雞蛋,最後放在口中嚼破後吐掉。不多的幾句話,把他當時暴怒的狀態生動地表現出來。再如《雅量》篇里寫淝水之戰時謝安的鎮定自若:「謝安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不異於常。」一問一答之間,就將謝安堅忍從容的性格刻畫得淋漓盡致。
《世說新語》情節具有戲劇性,曲折風趣,雖然每則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讀起來有如今日讀的極短篇小說,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節,如溫嶠娶表妹為妻的故事,人物對話詼諧,內容極富戲劇性。又如劉伶假借病酒,騙妻子為他准備好酒肉的故事,情節也是饒富趣味,引人入勝。
值得提一句的是,劉孝標曾經為《世說新語》作注。劉孝標本來是南朝青州人,在宋泰始五年(469年),北魏佔領青州後遷到平城,然後出家,後來又還俗。他採用裴松之注釋《三國志》的方法,進行補缺和糾錯。他下了很大工夫,引用的書就有400多種,為我們閱讀理解《世說新語》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今天流行的《世說新語》版本,大多都將劉義慶的原文和劉孝標的注並置。
⑶ 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典範之作有哪些
宋元小說話本憑借其通俗流暢的特點,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話本小說的影響由此更為擴大。進入明朝,明代的一些文人對流行於民間的宋元話本進行搜集、整理、加工出版,刊行於世。
此外,還有不少文人模擬話本的形式進行創作,創造出許多新的話本小說,時稱「擬話本」。各類「擬話本」的不斷涌現,使白話短篇小說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
在眾多的明代白話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當屬馮夢龍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特別是「三言」的藝術成績最
高,達到了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最高峰。
「三言」是短篇小說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的總稱,每集收錄短篇小說40篇,共120篇。其中多數是經過作者潤色的宋元明話本和明代文人的擬話本,而作者自己創作的作品較少。
「二拍」指《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初刻拍案驚奇》共40卷40個短篇小說。《二刻拍案驚奇》也是40卷。與「三言」不同的是,「二拍」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創作的。
「三言」的作者馮夢龍,字猶龍,江蘇省蘇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他的哥哥夢桂擅長畫畫。他的弟弟夢熊,太學生,擅長寫詩,兄弟三人並稱「吳下三馮」。
「二拍」的作者凌濛初與馮夢龍生活在同一時代,凌濛初,字玄房,號初成,浙江吳興人。18歲補廩膳生,後科場一直不如意。55歲時,以優貢授上海縣丞。凌濛初一生著述甚多,而以「二拍」最有名。
「三言」題材眾多,內容廣泛,其內容主題有反映愛情婚姻的,有痛斥腐敗官吏的,還有譴責忘恩負義、以怨報德的,還有描寫市井百姓和商人生活的,總之,形形色色,包羅萬象。
「三言」中的一些愛情小說,敢於大膽沖破封建禮教的樊籬,表現出新的觀點。它不僅反對封建婚姻制度和婚姻觀念,更提倡愛情專一,一夫一妻,極度痛斥那些喜新厭舊、嫌貧愛富的人。
「二拍」是「三言」之後最有代表性的白話短篇小說,主要是根據「古今雜碎事」加工創作而成,故事大都有來源,但在原書中僅是舊聞片斷,凌濛初則對這些素材進行生發改造,寫成了富有時代氣息的生動的故事。
「二拍」裡面也有眾多反映愛情婚姻主題的內容,也提出了和「三言」類似的新的愛情觀念,如對封建婚姻中男女關系的不平等提出異議,要求男女平等,另外,還高度贊揚了為爭取人格的尊嚴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三言」、「二拍」對土豪劣紳仗勢欺人、橫行霸道的行為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小說的結尾往往是罪惡之人得到了懲處,善良得到了彰
顯,這表明了人們懲惡揚善的美好願望。
「三言」、「二拍」是由宋元小說話本直接發展而來,因此在藝術上保留了不少小說話本的特色,如敘述方式、結構體制、語言的運用和提煉等,都繼承了小說話本的優良傳統。
「三言」、「二拍」在藝術上又有很多新的發展,如在人物性格、形象塑造方面取得了新的進步。在突顯人物性格時,善於在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人物,按照人物的性格安排設計故事沖突。
同時,在細節描寫上,一針一線、一絲一毫都不鬆懈,可謂細致入微,使人物形象變得立體豐滿,有血有肉。「三言」和「二拍」比起話本,篇幅大大加長了,主題思想更為集中鮮明,作品結構更為嚴謹,故事情節更為曲折動人,引人入勝。在語言方面,「三言」和「二拍」的語言更加通俗流暢,含蓄生>動。「二拍」中的作品,多是由凌濛初加工、潤色、改變、擴大,由數十字而變成了數千字的結構完整的小說的,所以「二拍」的語言獨創色彩較濃厚。
「三言」和「二拍」還善於通過心理描寫,細致入微地刻畫出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
宋元白話小說也有著較為到位的心理描寫,但動態有餘而靜態不足,「三言」和「二拍」則彌補了這個不足,人物形象更富有立體的質感。
除了「三言」和「二拍」之外,明代還有許多白話短篇小說,它們也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對明代白話短篇小說的全面繁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書寫出白話短篇小說的輝煌篇章。
⑷ 《世說新語》的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世說新語》是一部筆記小說集,此書不僅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士族階層言談、軼事,反映了當時士大夫們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而且其語言簡練,文字生動鮮活,因此自問世以來,便受到文人的喜愛和重視,戲劇、小說如關漢卿的雜劇《玉鏡台》、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等也常常從中尋找素材。《世說新語》是一部筆記小說集,此書不僅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士族階層言談、軼事,反映了當時士大夫們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而且其語言簡練,文字生動鮮活,因此自問世以來,便受到文人的喜愛和重視,戲劇、小說如關漢卿的雜劇《玉鏡台》、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等也常常從中尋找素材。
(主要內容):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為言談、軼事的筆記體短篇小說。從這部書的內容來看,全書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老莊思想和佛家思想,可能是出自多人之手,劉義慶招集的文學之士很可能參加了它的編撰。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繫世說新語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記載。一些晉宋間人物的故事,如《言語篇》記謝靈運和孔淳之的對話等則因這些人物與劉義慶同時而稍早,可能采自當時的傳聞。 被魯迅先生稱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
《世說新語》(又名《世說》),內容主要是記錄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也可以說這是一部記錄魏晉風流的故事集。在《世說新語》的三卷36門中,上卷四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卷九門——方正、雅量、識鑒是古代的柱子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德行》)
通過與華歆的對比,褒揚了管寧的淡泊名利。又如:
公孫度目邴原:「所謂雲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賞譽》)
這既是對邴原的褒揚,也是對公孫度善於譽人的褒揚。至於下卷23門,情況就比較復雜了。有的褒揚之意比較明顯,如容止、自新、賢媛。有的看似有貶意,如任誕、簡傲、儉嗇、忿狷、溺惑,但也不盡是貶責。有的是貶責,如「讒險」中的四條,以及「汰侈」中的一些條目。也有許多條目只是寫某種真情的流露,並無所謂褒貶。既是真情的流露,也就是一種風流的表現,所以編撰者津津有味地加以敘述。例如:
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任誕》)
這種任誕表現了對竹的妙賞,以及對竹的一往情深,或者在對竹的愛好中寄託了一種理想的人格。又如:
晉文王功德盛大,座席嚴敬,擬於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嘯歌,酣放自若。(《簡傲》)
這簡傲正是阮籍的可愛之處。總之,編撰者大量採集編入那些饒有興趣的、可資談助的逸聞軼事,態度倒是比較客觀寬容的。
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
嵇康面對死亡表現出了難得的鎮定,這種名士的「雅量」顯示了他非凡的氣度。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時期歷史的極好的輔助材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徵如棲逸、任誕、簡傲,種種人生的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
相關鏈接:http://ke..com/view/98570.htm
⑸ 明代小說成就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文學風格
明代小說,這類小說有兩種發展傾向,形成兩種形式。一種講史小說的形式是歷史演義.。以《三國志演義》為代表。所謂「七分事實,三分虛構」,大體上能反映出這類小說的面貌。《三國志演義》原題《三國志通俗演義》,羅貫中著。從現存元刊講史話本《三分事略》和《三國志平話》看,平話為《三國志演義》的創作提供了基礎。羅貫中參酌正史,又廣采民間傳說,完成了這部宏篇巨制。小說描寫了魏、蜀、吳三國的興衰始末,但它所概括的卻是長時期封建社會生活特別是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生活,具有豐富的歷史內容。《三國志演義》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丑惡面貌和反動本質。《三國志演義》以描寫軍事斗爭為主,同時又穿插結合政治斗爭和外交斗爭,它通過鮮明生動的生活場景所概括的斗爭經驗,可供後人借鑒。《三國志演義》表現出鮮明的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這種傾向反映了較為復雜的思想內容,其中包括在長期封建社會中形成的封建正統思想,儒家「天下歸仁」的思想,以及宋元以來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民族意識等。《三國志演義》善於在矛盾斗爭中塑造人物,創造了像曹操、關羽、諸葛亮、張飛等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三國志演義》又長於描寫戰爭。既有宏偉壯闊的場面,又有人物活動的生動刻畫。虛實配合,主次分明,詳略得當。明代的歷史演義小說數量不少。差不多從遠古傳說的虞夏時代,到漢晉唐宋都有所作。較著者如《列國志傳》、《全漢志傳》、《唐書志傳通俗演義》等。但大多模仿《三國志演義》而思想藝術不高。
另一種講史小說的形式是英雄傳奇。這一形式也是在宋元講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雖亦取材於史事,但與歷史演義小說不同,不拘牽於一朝一代的歷史事件的演變,而以描寫英雄人物為主,即魯迅所稱「敘一時故事而特置重於一人或數人者」,以《水滸傳》為代表。《水滸傳》或題施耐庵著,或題施耐庵、羅貫中合著,是一部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宋江起義是歷史上的真實事件,但史載不詳。《水滸傳》在宋元講史和民間傳說的基礎上,作了大量的增飾敷演,虛構成分比《三國志演義》為多。水滸傳》描寫了一支農民起義隊伍從發生、發展到受招安、潰滅的全過程,作者以極其鮮明的愛憎,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熱烈地歌頌英雄的高貴品質和反抗精神,真實地揭示了「官逼民反」是農民起義發生的重要社會根源。但是小說在描寫了梁山英雄大聚義以後,又寫了受招安,征遼,征方臘,直至最後覆亡的悲劇結局,表現出較為復雜的思想矛盾。作為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忠君觀念,對《水滸傳》有明顯的影響。它的批判矛頭雖然觸及到整個黑暗的封建統治網,但鞭撻的對象卻主要是貪官和蒙蔽皇帝的奸賊。但悲劇的結局仍然體現出作者對封建統治階級奸險殘酷罪惡本質的揭露和批判。
明代還產生了不少英雄傳奇作品,思想藝術成就均高出於同期產生的歷史演義小說。所寫大多有一定的史實依據,但內容則主要采自民間傳說,著重於英雄事跡的描述和人物性格的刻畫。較有影響者為萬曆間熊大木著的《北宋志傳》,內容演述宋初楊家將抵抗契丹的故事,塑造了眾多的女性英雄形象,其中尤以英姿颯爽的穆桂英為人所喜愛。熊大木還有《大宋中興通俗演義》描寫岳飛故事,郭勛的《皇明英烈傳》(一題《雲合奇蹤》)演明代開國史事而著意於宣揚郭氏祖宗郭英之功業,袁於令的《隋史遺文》,寫亂世英雄秦瓊等,都在一個時期內對民間有一定的影響。
還有一類就是 涉及鬼神魔怪,充滿奇異的幻想,顯然受到宗教的不同程度影響。尤其在明中葉以後,封建統治者一面窮奢極欲,一面求仙訪道,信奉佛教,企求長生不老。》。《西遊記》也是在宋元說話和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由文人作家加工創作而成的。作者吳承恩從小愛好奇聞異事,創作時融進了他對現實生活的感受與認識。《西遊記》充滿大膽奇異的幻想,情節生動驚險,引人入勝;語言詼諧,機趣橫生,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明中葉以後產生的神魔小說還有《封神演義》。
還有就是世俗小說,這類小說以社會現實為題材,多寫家庭生活,且「大概都敘述些風流放縱的事情,間於悲歡離合之中,寫炎涼的世態」(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以《金瓶梅》為代表。《金瓶梅》作者不詳,萬曆四十五年(1617)東吳弄珠客序刊「詞話」本署蘭陵笑笑生著。小說以寫實的手法,對明代社會的黑暗和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作了真實細膩的刻畫。人物眾多,反映了當時城鎮生活的廣闊畫面,不少人物寫得栩栩如生。書中反映地主官僚階級肉慾放縱的生活,頗多穢褻描寫,不堪入目。《金瓶梅》開始擺脫歷史故事對小說創作的束縛,轉向現實題材,對平常生活作細致的描寫,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金瓶梅》後,世情小說表現出兩種傾向:一種是在世情描繪中宣揚因果報應思想,如傳為與《金瓶梅》同出一手的《玉嬌麗》(已佚)及成書於明末的西周生著的《醒世姻緣傳》等。另一種則演化為才子佳人小說,郎才女貌,一見傾心,私訂終身,然後經過一段曲折,以大團圓的喜劇結束。思想藝術大都極平庸低下。大約成書於明末清初的《玉嬌梨》、《好逑傳》、《平山冷燕》等屬於這一類。
明末描寫冤獄訴訟的公案小說興起,這是明後期社會腐敗、政治黑暗的產物。較著名的有李春芳著《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傳》,無名氏著《包孝肅公百家公案演義》及余象斗著《皇明諸司公案傳》等,歌頌了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海瑞、況鍾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的黑暗和階級矛盾的尖銳。這類小說一般都追求情節的離奇曲折,而人物形象則大多缺少個性,藝術上比較粗糙,且多夾雜神鬼迷信描寫,並宣揚忠孝節義等封建倫理道德觀念。
明代還有比較著名的是白話短篇小說,如「三言二拍」,即天啟年間馮夢龍編輯的《喻世明言》(初題《古今小說》)、《警世通言》和《醒世恆言》,合稱「三言」。每集收話本40篇。包括宋元話本、明代擬話本兩部分。明末凌濛初仿「三言」創作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則基本上是凌氏創作的擬話本。明代白話短篇小說反映了廣泛的社會生活面。其中愛情婚姻題材佔有重要地位,表現了對愛情婚姻自主要求的肯定和對封建禮教及門第觀念的批判,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樂小舍拚生覓偶》、《玉堂春落難逢夫》等。在《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賣油郎獨占花魁》等篇中,反映了市民階層的愛情婚姻觀念。譴責薄倖男子也是這類小說表現的重要內容。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和政治的黑暗,是明代擬話本的一個重要主題。描寫手工業者和小商人生活與思想的作品,顯示了明代擬話本新的思想特色,比如歌頌小商人的勤勞誠實、互相幫助的友情以及對發財致富的追求等。這是市民階層力量壯大和在社會上活躍的表現,是明中葉以後城市商業經濟發展的產物。但「三言」、「二拍」中的擬話本,美化統治階級、宣揚封建禮教、張皇鬼神迷信等充滿糟粕的作品,也佔了相當數量。擬話本在藝術上大體保持了話本小說的特色,如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完整、注意刻畫人物性格等。但也有不同之處: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都趨於豐富細膩,篇幅也明顯增長;而在口語運用和生活氣息上則明顯地遜於話本小說。
除「三言」、「二拍」外,明人創作的擬話本小說集,還有《石點頭》、《醉醒石》、《西湖二集》等十多種,成就都不高。如魯迅所指出的:「明人擬作末流,乃誥誡連篇,喧而奪主,且多艷稱榮遇,回護士人,故形式僅存而精神與宋迥異矣。」(《中國小說史略》)但其中也有一些篇章,文筆生動,形象鮮明,於人情世態的描繪中,呈現出封建社會生活大量不合情理的事物。
文中有相關的背景,一般都是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對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的反抗等等。。。
⑹ 世說新語的內容
《世說新語》原名《世說》,因漢代劉向曾著《世說》(原書亡佚),後人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故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今名。《隋書·經籍志》將它列入筆記小說。《宋書·劉道規傳》稱劉義慶「性簡素」、「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雖然不盡確切,但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劉義慶門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學士.他們根據前人類似著述如裴啟的《語林》等,編成該書。劉義慶只是倡導和主持了編纂工作,但全書體例風格大體一致,沒有出於眾手或抄自群書的痕跡,這應當歸功於他主編之力。有的日本學者推斷該書出於劉義慶門客、謝靈運好友何長瑜之手。
劉孝標對《世說新語》加註。劉孝標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隨例被迫遷到平城,在那裡出家,後又還俗。齊永明四年(486)還江南,曾參加翻譯佛經。該書的注是劉孝標回江南以後所作。他採用裴松之注《三國志》的辦法,進行補缺和糾謬的工作。孝標徵引繁富,引用的書籍達四百餘種。後人注釋該書的,有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徐震諤《世說新語校箋》、楊勇《世說新語校箋》。日本德川時代的學者著有幾種《世說新語》注。還有馬瑞志的英文譯本、目加田誠等的多種日文譯本和法文譯本。[1]
編輯本段簡介
《世說新語》是中國最早的小說,在此之前,人們都已「三教九流」為代表,不把「小說家」列入其中,認為他是不正經的家派。可三教九流全是說理的,於是有人便准備寫一部小說,此人便是劉義慶。他開創了中國小說界的先河,為後人寫小說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版本簡介
《世說新語》流傳較早版本為南宋刻本,現知三種:日本尊經閣叢刊中影印的宋高宗紹興八年刻本(余嘉錫認為屬三刻本中最佳)、宋孝宗淳熙十五年陸游刻本和清初期徐乾傳是樓所藏宋淳熙十六年湘中刻本。 [2]值得注意的是,宋孝宗淳熙十五年陸游刻本明朝嘉靖間袁尚之嘉趣堂有重雕本。書分三卷,每卷又分上下。清道光年間周心如紛欣閣重雕袁本,稍有刊正。光緒年間王先謙又據紛欣閣本重刻,稱思賢講舍本。[3]
世說新語唐抄本(9張)
作者
劉義慶(403~444)字孝標,原是南朝宋彭城(現江蘇徐州)人。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人編寫的古代筆記小說,被魯迅稱為「一部名士教科書」。校注該書的有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版)、徐震諤《世說新語校箋》、楊勇《世說新語校箋》。日本德川時代的學者著有幾種《世說新語》注。
中外譯本方面,有馬瑞志的英文譯本、Bruno Bellaire的法文譯本和目加田誠等的多種日文譯本。
全書字數:整書近八萬字。
編輯本段思想內容
世說新語 封面[4]《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為言談、軼事的筆記體短篇小說。從這部書的內容來看,全書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可能是出自多人之手,劉義慶招集的文學之士很可能都參加了它的編撰。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系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於前人的記載。一些晉宋人物間的故事,如《言語篇》記謝靈運和孔淳之的對話等則因這些人物與劉義慶同時而稍早,可能采自當時的傳聞。 被魯迅先生稱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
《世說新語》(又名《世說》),內容主要是記錄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也可以說這是一部記錄魏晉風流的故事集。在《世說新語》的三卷三十六門中,上卷四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卷九門——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慧、豪爽,這十三門都是正面的褒揚。
如: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德行》)
通過與華歆的對比,褒揚了管寧的淡泊名利。又如:公孫度目邴原:「所謂雲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賞譽》)唐鈔本 世說新書 (32張)
這既是對邴原的褒揚,也是對公孫度善於譽人的褒揚。至於下卷23門,情況就比較復雜了。有的褒揚之意比較明顯,如容止、自新、賢媛。有的看似有貶意,如任誕、簡傲、儉嗇、忿狷、溺惑,但也不盡是貶責。有的是貶責,如「讒險」中的四條,以及「汰侈」中的一些條目。也有許多條目只是寫某種真情的流露,並無所謂褒貶。既是真情的流露,也就是一種風流的表現,所以編撰者津津有味地加以敘述。例如: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任誕》)
這種任誕表現了對竹的妙賞,以及對竹的一往情深,或者在對竹的愛好中寄託了一種理想的人格。又如:晉文王功德盛大,座席嚴敬,擬於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嘯歌,酣放自若。(《簡傲》)
這簡傲就正是阮籍的可愛之處。總之,編撰者大量採集了編入那些饒有興趣的、可資談助的逸聞軼事,態度是客觀寬容的。
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
嵇康面對死亡表現出了難得的鎮定,這種名士的「雅量」顯示了他非凡的氣度。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時期歷史的極好的輔助材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徵如棲逸、任誕、簡傲,種種人生的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
作品目錄
德行第一
言語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學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識鑒第七
賞譽第八
品藻第九
規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羨第十六
傷逝第十七
棲逸第十八
賢媛第十九
術解第二十
巧藝第二十一
寵禮第二十二
任誕第二十三
簡傲第二十四
排調第二十五
輕詆第二十六
假譎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儉嗇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讒險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紕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讎隙第三十六
所渉士族表
一級氏族 太原王氏 代表人物: 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王恭
溫縣司馬氏 代表人物: 司馬懿-司馬孚-司馬師-司馬昭-司馬攸
吳郡孫氏 代表人物: 孫皓
二級氏族 琅琊王氏 代表人物: 王衍-王導-王敦-王羲之-王獻之-王徽之-王洵
龍亢桓氏 代表人物: 桓彝-桓溫-桓沖-桓豁-桓玄-桓振
陳郡殷氏 代表人物: 殷羨-殷浩-殷仲文
陳郡謝氏 代表人物: 謝鯤-謝尚,謝安,謝玄(非一系)
新野庾氏 代表人物: 庾亮-庾皇後-庾冰-庾翼
三級氏族 陳留阮氏 代表人物: 阮籍-阮咸-阮瞻
陳郡袁氏
高平郗氏 代表人物: 郗鑒-郗愔-郗超
泰山羊氏 代表人物: 羊祜-羊孚
一級氏族:這表明該家族自始至終百年來一直是繁榮的世族代表人物。
二級氏族:是由一個中小氏族發展成大氏族。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及成就
《世說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中國小說史略》)。《世說新語》及劉孝標注涉及各類人物共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主要的人物,無論帝王、將相,或者隱士、僧侶,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點,就是重在表現人物的特點,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人物的獨特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儉嗇》:「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僅用16個字,就寫出了王戎的貪婪吝嗇的本性。又如《雅量》記述顧雍在群僚圍觀下棋時,得到喪子噩耗,竟強壓悲痛,「雖神氣不變,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一個細節就生動地表現出顧雍的個性。《世說新語》刻畫人物形象,表現手法靈活多樣,有的通過同一環境中幾個人的不同表現形成對比,如《雅量》中記述謝安和孫綽等人泛海遇到風浪,謝安「貌閑意說」,鎮靜從容,孫綽等人卻「色並遽」「喧動不坐」,顯示出謝安臨危若安的「雅量」。有的則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徵作漫畫式的誇張,如《忿狷》中繪聲繪色地描寫王述吃雞蛋的種種蠢相來表現他的性急:
「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蹍之,又不得,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嚙破即吐之。」
有的運用富於個性的口語來表現人物的神態,如《賞譽》中王導「以尾指坐」,叫何充共坐說:「來,來,此是君從!」生動地刻畫出王導對何充的器重。
《世說新語》是記敘軼聞雋語的筆記小說的先驅,也是後來小品文的典範,對後世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唐王方慶的《續世說新語》、宋王讜的《唐語林》、明馮夢龍的《古今譚概》等,都深受其影響。《世說新語》中的「謝女詠雪」、「子猷訪戴」等故事,成為後世詩文常用的典故;另有一些故事,則成為戲劇家小說家創作的素材。
編輯本段語言特點
《世說新語》的語言精煉含蓄,雋永傳神。明胡應麟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然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可謂確評。
編輯本段作品影響
《世說新語》的語言簡約傳神,含蓄雋永。正如(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十三所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忽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有許多廣泛應用的成語便是出自此書,例如:難兄難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卿卿我我,等等。
《世說新語》對後世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不僅模仿它的小說不斷出現,而且不少戲劇、小說也都取材於它。
這部分內容選自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編輯本段作品評價
敬胤:「《世說》苟欲愛奇而不詳事理。「
劉知幾:「晉世雜書,諒非一族,若《語林》、《世說》、《幽明錄》、《搜神記》之徒,其所載或詼諧小辯,或神鬼怪物。其事非聖,揚雄所不觀;其言亂神,宣尼所不語。皇朝新撰晉史,多采以為書。夫以干、鄧之所糞除,王、虞之所糠秕,持為逸史,用補前傳,此何異魏朝之撰《皇覽》,梁世之修《遍略》,務多為美,聚博為功,雖取說於小人,終見嗤於君子矣。」
劉孝標:「《世說》虛也」,「疑《世說》穿鑿也。」[5]
魯迅曾稱贊《世說新語》「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
魯迅稱《世說新語》為「名士的教科書」。
編輯本段作品選登
1.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曰:「群情慾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2.周子居常雲:「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4.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後進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
5.李元禮嘗嘆荀淑、鍾皓曰:「荀君清識難尚,鍾君至德可師。」
6.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僕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後從,長文尚小,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餘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於時太史奏:「真人東行。」
7.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8.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9.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吾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郡並獲全。
10.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閑室之內,嚴若朝典。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而二門之里,兩不失雍熙之軌焉。
11.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2.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歆蠟日,嘗集子侄燕飲,王亦學之。有人向張華說此事,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
13.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14.王祥事後母朱夫人甚謹。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母恆使守之。時風雨忽至,祥抱樹而泣。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母於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15.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
16.王戎雲:「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
17.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具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
18.梁王、趙王,國之近屬,貴重當時。裴令公歲請二國租錢數百萬,以恤中表之貧者。或譏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損有餘,補不足,天之道也。」
19.王戎雲:「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與之言,理中清遠,將無以德掩其言。」
20.王安豐遭艱,至性過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浚沖必不免滅性之譏。」
21.王戎父渾,有令名,官至涼州刺史。渾薨,所歷九郡義故,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百萬,戎悉不受。
22.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疋布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郎。當時以為美事。
23.王平子、胡毋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樂廣笑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也?」
24.郗公值永嘉喪亂,在鄉里,甚窮餒。鄉人以公名德,傳共飴之。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鄉人曰:「各自飢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於是獨往食,輒含飯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後並得存,同過江。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於公靈床頭,心喪終三年。
25.顧榮在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同坐嗤之。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後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26.祖光祿少孤貧,性至孝,常自為母吹爨作食。王平北聞其佳名,以兩婢餉之,因取為中郎。有人戲之者曰:「奴價倍婢。」祖雲:「百里奚亦何必輕於五羖之皮邪?」
27.周鎮罷臨川郡還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時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狹小,而又大漏,殆無復坐處。王曰:「胡威之清,何以過此!」即啟用為吳興郡。
28.鄧攸始避難,於道中棄己子,全弟子。既過江,取一妾,甚寵愛。歷年後,訊其所由,妾具說是北人遭亂,憶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業,言行無玷,聞之哀恨終身,遂不復畜妾。
29.王長豫為人謹順,事親盡色養之孝。丞相見長豫輒喜,見敬豫輒嗔。長豫與丞相語,恆以慎密為端。丞相還台,及行,未嘗不送至車後。恆與曹夫人並當箱篋。長豫亡後,丞相還台,登車後,哭至台門;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開。
30.桓常侍聞人道深公者,輒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達知稱,又與先人至交,不宜說之。」
31.庾公乘馬有的盧,或語令賣去,庾雲:「賣之必有買者,即當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於他人哉?昔孫樹敖殺兩頭蛇以為後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
32.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後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33.謝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謝以醇酒罰之,乃至過醉,而尤未已。太傅時年七八歲,著青布絝,在兄膝邊坐,諫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於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34.謝太傅絕重褚公,常稱「褚季野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
35.劉尹在郡,臨終綿惙,聞閣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外請殺車中牛祭神,真長曰:「丘之禱久矣,勿復為煩!」
36.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
37.晉簡文為撫軍時,所坐床上,塵不聽拂,見鼠行跡,視以為佳。有參軍見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殺之,撫軍意色不說。門下起彈,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懷,今復以鼠損人,無乃不可乎?」
38.范宣年八歲,後園挑菜,誤傷指,大啼。人問:「痛邪?」答曰:「非為痛,身體發膚,不敢毀傷,是以啼耳。」宣潔行廉約,韓豫章遺絹百匹,不受;減五十匹,復不受。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韓後與范同載,就車中裂二丈與范,雲:「人寧可使婦無褌邪?」范笑而受之。
39.王子敬病篤,道家上章應首過,問子敬:「由來有何異同得失?」子敬雲:「不覺有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
40.殷仲堪既為荊州,值水儉,食常五碗盤,外無余餚,飯粒脫落盤席間,輒拾以啖之。雖欲率物,亦緣其性真素。每語子弟雲:「勿以我受任方州,雲我豁平昔時意,今吾處之不易。貧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爾曹其存之。」
41.初,桓南郡、揚廣共說殷荊州,宜奪殷覬南蠻以自樹。覬亦即曉其旨。嘗因行散,率爾去下舍,便不復還,內外無預知者。意色蕭然,遠同斗生之無慍。時論以此多之。
42.王僕射在江州,為殷、桓所逐,奔竄豫章,存亡未測。王綏在都,既憂戚在貌,居處飲食,每事有降。時人謂為「試守孝子」。
43.桓南郡既破殷荊州,收殷將佐十許人,咨議羅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將有所戮,先遣人語雲:「若謝我,當釋罪。」企生答曰:「為殷荊州吏,今荊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顏謝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問:「欲何言?」答曰:「昔晉文王殺嵇康,而嵇紹為晉忠臣。從公乞一弟以養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與企生母胡,胡時在豫章,企生問至,即日焚裘。
44.王恭從會稽還,王大看之。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恭無言。大去後,既舉所坐者送之。既無余席,便坐薦上。後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45.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恆裝一囊,每煮食,輒佇錄焦飯,歸以遺母。後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遺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戰於滬瀆,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飢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
46.孔僕射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烈宗山陵。孔時為太常,形素羸瘦,著重服,竟日涕泗流漣,見者以為真孝子。
47.吳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陽郡,後遭母童夫人艱,朝夕哭臨。及思至,賓客吊省,號踴哀絕,路人為之落淚。韓康伯時為丹陽尹,母殷在郡,每聞二吳之哭,輒為凄惻,語康伯曰:「汝若為選官,當好料理此人。」康伯亦甚相知。韓後果為吏部尚書。大吳不免哀制,小吳遂大貴達。
48.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49.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字,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50.韓康伯數歲,家酷貧,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謂康伯曰:「且著襦,尋作復褌。」兒雲:「已足,不需復褌也。」 母問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熱,今既著襦,下亦當暖,故不須耳。」 母甚異之,知為國器。
《世說新語》一書篇幅短小,多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但文章多用當時口語,而一些用法未能繼續流傳,我們在典籍中也很少見到,所以讀起來會有些障礙。最好參讀一些注本,比較著名的有古代劉孝標的註解,現代人余嘉錫的《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但這兩種註解重在旁徵博引,考證史實,不注重文字疏通,對學生意義不大。另有《世說新語譯注》(張萬起等,中華書局1998年版)、《世說新語選注》(張之等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等,注釋較為詳細,可以參看。
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要重點領會魏晉士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旨趣,這就需要了解一點背景知識,除了上面提供的,還可以閱讀魯迅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而已集》)一文,魯迅對於魏晉士人及其心態有獨到的見解,而且該文本是一篇演講,比較通俗易懂
其實《世說新語》雖是文言文,裡面的實詞連一般的漢語詞典都能查到,如有專門的適合中學生用的古漢語詞典查起來就更快,如果查《辭海》或《辭源》更好。
編輯本段版本源流唐代及以前
《世說新語》雖撰於南朝劉宋之時,然唐前傳本今皆無存。據宋汪藻《世說敘錄》可知,其時有陳扶本、激東卿本等版本。又據劉孝標注文中「一本」、「一作」、「諸本」、「眾本」等語,可見《世說》在唐前已廣為流傳。現存最早的版本為唐寫本《世說新語》殘卷,系日本明治十年(1877年)發現於京都東寺,後割裂為五,分藏五人。羅振玉設法使分者復合,並於民國五年(1916年)影印之。該殘捲起於「規箴第十」,終於「豪爽第十三」。其中,「規箴」24則,「捷悟」7則,「夙惠」7則,「豪爽」13則,共51則。羅振玉影印本後有羅氏書神田醇跋、楊守敬跋及羅振玉跋。
宋元
宋元為《世說新語》盛行的時代。據汪藻《世說敘錄》載,其時便有晁(文元)氏本、錢(文僖)氏本、晏(元獻)氏本、王(仲至)氏本、黃(魯直)氏本、章氏本、舅氏本、顏氏本、張氏本、韋氏本、邵氏本、李氏本等十餘種版本;可惜今皆無存。其中,晏氏本很可能是現在通行三卷本的祖本(晏殊)。宋代流傳較廣較持久者有紹興八年董弅刻本和淳熙十六年湘中刻本。紹興本今存兩部,均藏於日本,一為前田侯所藏,已影印回國,一為宮內廳所藏。此本曾經晏殊刪定,再經董氏整理,便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三卷三十六篇的通行本。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陸游為新定郡守時重刻此書,次年又於湘中重刻,是為宋淳熙本,該本今已無存。淳熙本原為清初徐幹學傳是樓所藏,清人蔣篁亭、沈寶硯曾有校記。
宋末元初,有劉辰翁、劉應登對《世說新語》進行了批點。元刊劉氏批點本《世說新語》八卷現已無存,唯日本尚有殘本。其評點在明凌濛初作為刊本保存了下來。
明代
明代《世說新語》空前盛行,保存至今的版本,據不完全統計,竟有二十六種之多。這主要是王世貞、王世懋兄弟將何良俊《何氏語林》與劉義慶《世說新語》刪並合刊,大大擴充了《世說新語》的影響。另外,凌瀛初、凌濛初兄弟刊行劉辰翁批點本、太倉王氏刊行李卓吾批點本也對此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明代刊行的《世說新語》,大體有三個系統:普通本系、批點本系、《世說新語補》系。
A、普通本系: 唐寫篇(1)、正德四年趙俊刻《世說新語》八卷。此為現存最早明刻本,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2)、嘉靖十四年袁褧嘉趣堂刻《世說新語》三卷,並附有陸游跋語。此本與紹興本篇目一致,僅將上、中、下三卷每卷復分上、下,成為六卷本。此本在明刻諸本中最為善本。
(3)、嘉靖四十五年太倉曹氏沙溪重刻《世說新語》六卷。此本為袁本之裔本。
(4)、嘉靖年間毛氏金亭刻《世說新語》六卷。北京大學有藏。
(5)、萬曆七年管大勛刻《世說新語》三卷。
(6)、萬曆二十四年吳瑞徵刻《世說新語》八卷。此本無劉孝標注,未知其所自。
(7)、萬曆二十五年趙氏野鹿園刻《世說新語》三卷。
(8)、萬曆三十二年鄧原岳刻《世說新語》三卷。
(9)、萬曆三十七年周氏博古堂刻《世說新語》三卷。北京大學有藏。
(10)、萬曆年間陶珙校注本。藏社科院語言所。
(11)、明吳中珩、黃之寀校刻本《世說新語》六卷。
(12)、明刻本《世說新語》三卷。上海圖書館有藏。
(13)、明吳勉學刻《世說新語》六卷。
⑺ 明朝晚期的白話短篇小說,有「三言」和「二拍」,其中「二拍」的作者是誰
“二拍”指成書於明朝後期的白話短篇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它們的作者是明代著名文學家凌濛初。由於這兩部作品的題材和風格都與馮夢龍作品“三言”十分相近,因此被後世合稱為“三言二拍 ”,成為明代傳奇小說的代表作。
在凌濛初的兩部短篇小說集中,愛情故事佔了不少的篇幅。作者對於這些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愛情的男性和女性,是抱有一種同情和肯定的態度的。與此同時,作品中也揭露了官場的黑暗,抨擊貪官污吏的罪行,這些都是他思想進步性的具體表達。但與此同時,對於這些問題他也給不出解決的方案,只能寄希望於因果報應、惡有惡報之類的迷信辦法來解決問題。
此外,他還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商人形象,作為“士農工商”的最末位,商人在封建王朝的地位不高。但在“二拍”中,商人卻占據了大量的篇幅,這也證明明朝末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商人的地位逐漸上升。“二拍”也因此具有了明末風俗實錄的價值。
⑻ 「世說新語」簡介
《世說新語》又稱《世說》、《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因為漢代劉向曾經著《世說》(原書亡佚),後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取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於前人的記載。
在《世說新語》的3卷36門中,上卷4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卷9門——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惠、豪爽,這13門都是正面的褒揚。
《世說新語》今存最早刊本為宋紹興八年董弅所刻三卷本,共36門。其上卷為「德行」、「言語」、 「政事」、「文學4門,這正是孔門四科,說明此書的思想傾向有崇儒的一面。但綜觀全書多有談玄論佛的內容,其思想傾向並不那麼單純。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筆記小說」的代表作,為言談、軼事的筆記體短篇小說。從《世說新語》及相關材料中魏晉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晉時期談玄成為風尚,而玄學正是以道家老莊思想為根底的,道家思想對魏晉士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狀況,乃至整個社會風氣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⑼ 我國古代小說發展志清明時期主要的代表明朝有
上古到先秦兩漢,這是我國古代小說的醞釀和萌生時期。 主要是先秦的「寓言」(即神話),如《精衛填海》《誇父逐日》《黃帝擒蚩尤》《後羿射日》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合稱為筆記小說。這一時期,我國小說初具規模,主要作品有干寶《搜神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等。
唐代出現了唐傳奇,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著名小說有蔣防的《霍小玉傳》、白行簡的《李娃傳》、元稹的《鶯鶯傳》,是文言短篇小說。
宋代出現白話小說—話本,小說才成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一大變遷,它對中國古代小說產生了深遠影響,代表作有《三國志平話》。
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的體制,形式進行創作的小說,如《玉堂春落難逢夫》《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沈小霞相會出師表》,小說集有馮夢龍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
明清出現了章回體小說,我國古代小說發展到頂峰,產生了一批偉大不朽的小說,如四大名著,另有《儒林外史》《聊齋志異》。
⑽ 世說新語的作者是誰
《世說新語》是南朝時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說集,坊間基本上認為由南朝劉義慶所撰寫,也有稱是由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組織一批文人
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
《世說新語》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
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軼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
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10)明代白話短篇小說代表作世說新語擴展閱讀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
(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
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
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
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系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
﹑《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於前
人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