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契訶夫短篇小說情景交融

契訶夫短篇小說情景交融

發布時間: 2022-08-28 04:11:53

㈠ 凡卡的大結局是什麼

《凡卡》大結局:凡卡出去看爺爺來了沒有,卻突然被撞住了,立刻躺在了血泊之中,撞住他的人正是那個喝的醉醺醺的郵差,他騎著那匹馬,非但沒有扶起凡卡救治,開說了一句:「窮小子 你該死。」手中還拿著凡卡寫給爺爺的信,把那封信撕得一條一條的,凡卡用最後的力氣摸了摸那封信的碎片,放在自己的胸口,死了。

《凡卡》是俄國作家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寫於1886年。文章按寫信的過程記敘。開始敘述聖誕節前夜凡卡趁老闆、老闆娘和伙計們到教堂做禮拜的機會,偷偷地給爺爺寫信;接著,通過寫信向慈祥的爺爺傾訴自己在鞋鋪當學徒遭受的令人難以忍受的悲慘生活,再三哀求爺爺帶他離開這兒,回到鄉下去生活,並回憶了與爺爺在一起生活情景。

這篇小說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1)契訶夫短篇小說情景交融擴展閱讀

《凡卡》是契訶夫於1886年寫的。當時沙皇統治的社會十分黑暗,無數破產了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甚至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契訶夫家的小雜貨店裡有兩個小學徒,就常受他父親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學徒生活,也同情小學徒的不幸命運。

小說的開篇是一個陳述句,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整篇故事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也沒有華麗耀眼的主人公,通篇都是借凡卡之口,通過描寫凡卡給鄉下的爺爺寫信這個過程,從凡卡的視角出發去審視這個世界。從敘述中我們得知小凡卡因為不小心睡著遭到了老闆的毒打;看到了凡卡被老闆娘用黃瓜狠狠地戳了臉;還看到了那些伙計慫恿凡卡去偷老闆的黃瓜而餓肚子的場景。

為了把情節表現得真實感人,作者在藝術上進行了周密細致的構思,因為凡卡是一個才九歲的孩子,所以作者把書信和敘事互相穿插起來,使兩者水乳交融,真切動人。假如這篇小說完全採用書信體,凡卡的悲慘境況,他對家鄉生活的懷念,以及他的希望,全部由他用信寫出來,那麼這封信就要寫得很長,很有條理,這就令人難以相信,一個九歲的孩子會有這么大的本領。

何況他還沒有條件享受正規的文化教養,只不過他的母親在老爺家裡做女僕時小姐沒事做才教他讀書寫字,他現在才能拿起筆來給爺爺寫信,而要這樣一個小孩寫出那種有條有理的信就更是不可能的了。

該作品以獨特的視角,精湛的寫作手法集中反映了帝俄時期社會下層民眾的悲慘生活。作者通過對小凡卡生活的一些細節的描寫,揭示了沙皇等級制度的殘暴與冷酷,同時也引發了讀者對小主人公凡卡的同情。

㈡ 契科夫短篇小說的特點

1、短片小說特點
(一)樸素、自然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大多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掘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在平淡無奇的故事中透視生活的真理,在平凡瑣事的描繪中揭示出某些重大的社會問題,使得其作品樸素得跟現實生活一樣真實而自然。如《苦惱》中寫一位馬夫姚納,在兒子夭折的一星期里,幾次想跟別人訴說一下內心的痛苦,都遭到各懷心事的乘客的冷遇,萬般無奈之下,他只有向老馬傾訴自己的不幸與悲哀。作者藉助這一平淡無奇的故事,揭示出黑暗社會中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漠和小人物孤苦無告的悲慘遭遇,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二)含蓄、冷峻
契訶夫從不輕易在小說中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傾向和主觀議論,而把這種主觀傾向寓含於客觀冷靜的藝術描寫之中,讓生活本身來說話,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尋味。如《瞌睡》寫13歲的小女孩瓦爾卡白天不停地為主人幹活,晚上還得整夜地給主人的小孩搖搖籃。她困極了,可小孩總是哭哭啼啼,使她根本無法入睡。最後她捏死了搖籃中的小孩,倒在地上酣然睡著了。作者在冷峻的描繪中,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意義:瓦爾卡的命運究竟將會如何?對此作者留給了讀者自己去思考。
(三)簡潔、凝練
契訶夫主張「簡潔是才能的姊妹」、「寫作的藝術就是提煉的藝術」,其小說大多是速寫式的,既沒有冗長的景物描寫和背景交代,也很少大起大落、曲折離奇的情節和急劇變化的緊張場面;而是情節簡單、發展迅速、人物不多、主次分明,語言精練明快,善於運用白描式的個性化語言刻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比如《變色龍》中僅僅寫了狗咬人一件事,警察斷案一個場面,四個人物,故事情節發展極其簡單,作者僅僅抓住了警官奧楚蔑洛夫在審案過程中的五次「變色」加以描繪、便收到極其強烈的諷刺效果。
2、人物簡介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qì)訶(hē)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是俄國的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是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與莫泊桑和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是一個有強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說緊湊精煉,言簡意賅,給讀者以獨立思考的餘地。其劇作對20世紀戲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堅持現實主義傳統,注重描寫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藉此真實反映出當時俄國社會的狀況。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徵是對丑惡現象的嘲笑與對貧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並且其作品無情地揭露了沙皇統治下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的丑惡現象。他被認為19世紀末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㈢ 契訶夫小說的特點

契訶夫的小說全部取材於平凡的日常生活,不靠曲折離奇、波瀾起伏的情節吸引讀者,而是以揭示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悲劇取勝。契訶夫,俄國主要劇作家和短篇小說大師,以語言精練、准確見長,善於透過生活的表層進行探索,將人物隱蔽的動機揭露得淋漓盡致。作為十九世紀末俄國最後一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的契訶夫,雖英年早逝,僅活了44歲,但他在世界文壇卻享有崇高的聲譽和廣泛的影響。大文豪列夫?托爾斯說泰契訶夫是「無與倫比的藝術家」,而且還說:「我撇開一切虛偽的客套肯定地說,從技巧上講,他,契訶夫,遠比我為高明!」。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憑借精巧的藝術細節對生活和人物作真實描繪和刻畫,從中展示重要的社會內容。在俄國文學史上,契訶夫是第一個以短篇小說為主要創作體裁攀登到世界文學高峰的人。他的優秀劇本和短篇小說沒 有復雜的情節和清晰的解答,集中講述一些貌似平凡瑣碎的故事,創造出一種特別的,有時可以稱之為令人難以忘懷的或是抒情味極濃的藝術氛圍。小說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反映社會現實。這是一件發生在社會底層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作者藉此表現出社會下層小人物悲慘無援的處境和苦惱孤寂的心態,強烈地渲染出沙皇俄國的世態炎涼。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與人關系的自私、冷漠。寫於 1885 年的《哀傷》,一個老鏇匠在一個大風雪的夜晚送自己病重的老婆去看病,老太婆在風雪之中死去了。他採用簡潔的寫 作技巧避免炫耀文學手段,被認為是19世紀末俄國現實主義文學流派的傑出代表。

㈣ 契訶夫的寫作特點是什麼

契訶夫戲劇創作的題材、傾向和風格與他的抒情心理小說基本相似。他不追求離奇曲折的情節,他描寫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從中揭示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

在契訶夫的劇作中有豐富的潛台詞和濃郁的抒情味;他的現實主義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徵意義,「海鷗」和「櫻桃園」就都是他獨創的藝術象徵。

契訶夫在世界文學中佔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說和莫泊桑齊名。歐美許多作家談到契訶夫的創作對20世紀文學的影響。在中國,契訶夫逝世後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房》等小說就被譯介過來。

(4)契訶夫短篇小說情景交融擴展閱讀:

個人榮譽

隨著文學的發展,世界文學評論家喜歡把那些優秀的短篇小說家說成是某方面的「契訶夫」,以致一些優秀的作家往往被冠以「契訶夫」稱號,比如,美國短篇小說家約翰.契弗就被公認為是「美國郊外的契訶夫」,而愛爾蘭短篇小說家威廉.特雷弗則被稱為「愛爾蘭的契訶夫」,美國作家卡佛、耶茨,捷克斯洛伐克的赫拉巴爾亦在不同程度被人稱為契訶夫。

為什麼會產生此種現象?主要是契訶夫的小說具備獨立思考的精神和直面現實的筆觸,契訶夫一生以短篇小說為主,他創作態度嚴謹,重視文學的寫生,筆下一草一木無不栩栩如生,刻畫心理亦往往入木三分,是世界短篇小說巔峰之一,並成為短篇小說的代名詞。

㈤ 契柯夫有一個著名短篇小說,老人死了兒子後與驢馬對話表達哀傷,是什麼短篇小

是短篇《哀傷》。
契訶夫的《哀傷》表達了包含著人世間的荒涼和辛酸,凝集著多少人生的不幸和痛楚,顯示了人們對生命的留戀和嚮往。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AntonPavlovichChekhov,1860年1月17日-1904年7月15日),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與法國作家莫泊桑和美國作家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

㈥ 契科夫的寫作特點

契訶夫創造了一種風格獨特、言簡意賅、藝術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說。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憑借精巧的藝術細節對生活和人物作真實描繪和刻畫,從中展示重要的社會內容。這種小說抒情氣味濃郁,抒發他對丑惡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把褒揚和貶抑、歡悅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體系之中。他認為:「天才的姊妹是簡練」,「寫作的本領就是把寫得差的地方刪去的本領」。他提倡「客觀地」敘述,說「越是客觀給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讀者的想像和理解能力,主張讓讀者自己從形象體系中琢磨作品的涵義。
契訶夫戲劇創作的題材、傾向和風格與他的抒情心理小說基本相似。他不追求離奇曲折的情節,他描寫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從中揭示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訶夫的劇作中有豐富的潛台詞和濃郁的抒情味;他的現實主義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徵意義,「海鷗」和「櫻桃園」就都是他獨創的藝術象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欽科以及莫斯科藝術劇院(1898年建立)與契訶夫進行了創造性的合作,對舞台節術作出了重大革新。
契訶夫在世界文學中佔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說和莫泊桑齊名。歐美許多作家談到契訶夫的創作對20世紀文學的影響。在中國,在契訶夫逝世後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說就被譯介過來。他的劇本《海歐》、《萬尼亞舅舅》、《三姊妹》和《櫻桃園》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後由鄭振鐸和曹靖華等譯成中文。以後,魯迅藝術學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貨》、《求婚》和《紀念日》。瞿秋白、魯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對契訶夫都有過論述。他的小說和戲劇幾乎全部有中譯本。契訶夫(1860~1904),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生於小市民家庭,靠當家庭教師讀完中學,1879年入莫斯科大學學醫,1884年畢業後從醫並開始文學創作。

㈦ 契科夫《苦惱》梗概

《苦惱》是俄國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描述的是一位名叫姚納的車夫,一心想跟別人談談他才死不久的兒子,減輕一些內心的傷痛,可幾次三番沒有人聽他的,結果他只好把滿腹心事向他的小馬訴說。

主人公姚納並沒有提出改善自身生活境遇的任何要求。甚至,他對於自己長期沉浸在困苦中的感覺也早己遲鈍近於「麻木」,他僅僅還保留著一顆慈愛的父心。因此在強忍著喪子之痛時,要求人們賜予一點最起碼的憐憫,以便慢慢地驅散胸中的愁雲慘霧,使他能夠勉強地在這冷酷的人間度過餘生。不料,姚納所見到的人,一個個地泯滅了惻隱之心,同情他的居然是不通人言的小母馬。

作者藉此表現出社會下層小人物悲慘無援的處境和苦惱孤寂的心態,強烈地渲染出沙皇俄國的世態炎涼。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與人關系的自私、冷漠。

(7)契訶夫短篇小說情景交融擴展閱讀

19世紀80年代,俄國正處於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時期。70年代興起的民粹派「到民間去」的運動,由於無視資本主義發展的事實,得不到農民的支持而最終失敗了。

進入80年代後,他們轉而採取暗殺手段來推翻專制制度。雖然他們成功地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但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便開始了更加殘酷的血腥鎮壓,革命者成批地被絞死和流放,知識分子中出現了普遍的絕望情緒,喪失了以往的那種革命信念和斗爭精神。窒息的政治空氣也使許多人變得麻木、冷漠,充滿了庸俗的市儈習氣。

契訶夫的青少年時代是在貧困中度過的,因此他對下層人民生活的苦難和不幸深有體會。19世紀80年代初他開始了創作生涯,到寫作《苦惱》時,社會責任感已經日益增強,民族傾向也更加鮮明。

19世紀沙皇俄國統治下的俄國社會,沙皇的專制統治使得當時社會中的人等級制度分明,人與人之間關系麻木冷漠。處在上層社會的人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而處在下層的如馬車夫姚納·波塔波夫則生活困苦,掙扎在生存的邊緣,貧富差距十分明顯。

㈧ 契訶夫的小說有什麼特點

列夫·托爾斯泰稱譽契訶夫為「第一流的幽默作家」,托馬斯·曼則認為「笑是契訶夫『具備的一種特殊的解毒劑』」,更有學者認為契訶夫的發展並非「自幽默開始,而是幽默本身的運動」。眾所周知,幽默是契訶夫小說創作中必不可少的藝術手法。那麼他到底是如何將幽默的藝術魅力展示得淋漓盡致的呢?針對這一問題,我謹代表個人發表一些觀點。幽默自始至終貫穿於契訶夫創作和生命的全過程:即使是在後期創作風格轉化為嚴肅的作品中也不乏幽默的筆調,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也要堅持向妻子講述一個幽默的故事。天賦的幽默感與他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社會現象不斷碰撞,各具特色的幽默便在其作品中逐一表露出來,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含淚的笑」。此外,契訶夫還賦予了每一種幽默其獨有的社會功能。一、嚴肅的幽默這是一種對地主和老爺等上流社會人們兇殘、偽善的揭露,是一種針砭時弊、嘲笑社會落後的調侃。在契訶夫的眾多短篇小說中,《變色龍》堪稱典型。它通過對奧楚蔑洛夫「變色龍」本性的揭示,一針見血地嘲笑了沙皇警察制度。當巡警奧楚蔑洛夫聽說狗咬了人以後,他故做姿態地捍衛法律的尊嚴,厲言要懲治狗的主人,放話說「現在也該管管不願意遵守法令的老爺們了!」而當聽聞狗的主人是席加洛夫將軍時,他渾身發熱,脫掉了大衣;再次聽說「狗是將軍家的」之後,他又覺得挺冷,把大衣穿上。簡單的「脫衣」與「穿衣」的動作將警官奧楚蔑洛夫反復無常的本性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哭笑不得。文章結尾點出的圍觀者的「哈哈大笑」極盡嘲諷意味。就這么一個尋常的狗咬人事件,被契訶夫利用來巧妙地塑造出了「變色龍」的形象代言人奧楚蔑洛夫,描繪出了一幅幅可笑的畫面和一句句滑稽的語言。盡管作者竭力地融入搞笑的元素,但是讀者始終笑不出來,因為搞笑元素的背後有著太多嚴肅的社會問題。沙皇的法律制裁的對象只局限於社會下層人士,執法人員有著低下的素質,警察制度令人存在嚴重問題,小市民麻木無知……種種的不良社會現象都隱藏在可笑情節的背後,壓制著讀者的笑聲。這就是嚴肅的幽默,讓人不得不對社會現狀作出思考。二、善意的幽默因為契訶夫的家庭的關系,他從小便體驗了下層人民生活的艱辛。所以在他作品創作中自然少不了對下層人民悲慘生活的描寫,以此來表達他的人道主義同情。在作品《萬卡》中,作者用詼諧的筆調塑造了一個遭受厄運的勞動者形象。通過小萬卡的回憶,展現了老爺爺的風趣可愛。其中對老爺爺言行的描寫時不時地喚起了讀者的微笑,但是微笑之餘卻更加同情不幸的小萬卡。同樣在《哀傷》這部作品中,我們也讀到了不少作者的微笑。通過老旋匠格里高里對自己虛度的一生的回顧,通過他向已故的老伴所做的懺悔,作者的憐憫之情躍然紙上。對於勞苦大眾,契訶夫始終是同情的。《苦惱》中失去兒子的老馬車夫姚納·波連波夫在生活的重壓下,幾次試圖找人傾訴,但是均以失敗告終。第一次是一個軍人,第二次是三個年輕人,第三次是一個看門人,第四次是一個和他一樣拉車的車夫。契訶夫運用嫻熟的寫作技巧把四類不同的人放到文章中與最後的一匹小母馬形成了對比,讓讀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苦惱,同時也自然地形成了對人生苦惱的思索與哀嘆。每一部作品都在淡淡的幽默中流露出了作者深深的憂郁。這些幽默的情節其實都是作者善意的安排,它為的是喚起整個社會對勞苦大眾更多的關注。三、自嘲的幽默辛辣的嘲諷是契訶夫所擅長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在他的作品《第六病室》中,作者採用的就是絕妙的自嘲手法。拉京醫生明知自己所在的醫院一切都亂七八糟,知道自己在欺騙病人,知道這不是醫院,不是慈善機構,而是一個「小小的巴士底」監獄,但他總是要找一些說法解嘲。「這個醫院即使差一點,可也總算有一個啊」「世界上沒有一種好東西在初生的時候會不沾一點骯臟的」「既然死亡是這個人正常的、註定的結局,那又何必攔著他死呢?」「要是我生在兩百年後,那就會不同了」……在拉京一而再,再而三的自嘲中,我們看到的是作者對他極具意味的諷刺。自嘲的幽默方式使得契訶夫的作品在只言片語中就顯示出了所要表達的深刻內涵。 契訶夫用不同的幽默方式表達了他對不同的生活現象和人物性格的不同態度,也讓讀者隨著他幽默方式的轉變而產生不同角度的思考。精湛的幽默手法使得契訶夫把生活和人物都刻畫得真切形象,或嘲弄官場,或調侃人生,亦庄亦諧,妙趣橫生,令人忍俊不禁,思緒萬千。其中蘊涵的深刻社會問題在輕松的氛圍中展開,留給讀者的是意猶未盡,是沉思與感嘆。

㈨ 莫泊桑歐亨利契科夫的短篇小說各自特點以及風格是什麼

1、莫泊桑

特點:(1)在對人物的描繪上,莫泊桑並不追求色彩濃重的形象、表情誇張的面目、誇張的生平與難以置信的遭遇,而是致力於描寫「處於常態的感情、靈魂和理智的發展」(《論小說》),表現人物內心的真實與本性的自然,通過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狀態與在一定情勢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動、舉止、反應、表情,來揭示出其內在心理與性格的真實。

(2)莫泊桑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

風格:現實主義小說藝術。

2、歐亨利

特點:歐·亨利的小說在藝術處理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它們的「意外結局」,只有到了最後一刻,「謎底」才最終解開,情節的發展似乎明明朝著一個方向在發展,結果卻來個出其不意。這意外的結局一般說來是比較令人寬慰的,即便是悲哀的結局,也常包含著某種光明之處,這就是所謂「帶淚的微笑」,即「歐·亨利式結尾」。

風格:世態人情,並且易有濃郁的美國風味。

3、契科夫

特點:不追求離奇曲折的情節,他描寫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從中揭示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訶夫的劇作中有豐富的潛台詞和濃郁的抒情味。

風格:現實主義。

契科夫:

(9)契訶夫短篇小說情景交融擴展閱讀:

三人的短篇小說:

1、莫泊桑

《羊脂球》《俊友》《項鏈》《一生》《溫泉》《歸來》《我的叔叔於勒》等。

2、歐亨利

《麥琪的禮物》(一作賢人的禮物)《最後一片葉子》《帶傢具出租的房間》《愛的犧牲》《心與手》《二十年後》等。

《感恩節的先生們》

3、契科夫:

《給博學的鄰居的一封信》《皮靴》《馬姓》《凡卡》《迷路的人》《預謀犯》《未婚夫和爸爸(現代小品)》《客人(一個場景)》《名貴的狗》《紙里包不住火》《哼,這些乘客們!》《普里什別葉夫中士》《獵人》《哀傷》《胖子和瘦子》、《喜事》《在釘子上》《勝利者的得意洋洋》《小公務員之死》《不平的鏡子》等。

㈩ 《凡卡》:概括段意和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是:

一個名叫凡卡的小男孩來到了城市裡一個財主家裡幹活,在那裡他受到了許多折磨,一天三餐幾乎都是稀飯,夜晚還要搖老闆兒子的搖籃,徹夜不能眠,要是老闆的兒子哭了,那凡卡就又要被打了。

其他伙計也經常捉弄凡卡,導致他被老闆毒打,在一個夜晚,凡卡趁著老闆出去了,拿起了鋼筆和紙張,給他的爺爺寫信,信中描寫了許多凡卡和爺爺在鄉村裡快樂的生活,最後,凡卡把信投進了郵筒,一個醉醺醺的郵差收走了。但是,這封信永遠不會寄到爺爺手裡,因為凡卡沒有寫地址。

第一段(1~2自然段):寫聖誕節前夜,凡卡趁老闆去做禮拜的機會,偷偷地給爺爺寫信。

第二段(3~6自然段):寫凡卡開始給爺爺寫信,想像著爺爺替老爺守夜的情景。

第三段(7~14自然段):講凡卡在信上寫自己如何挨打受折磨,請求爺爺接他回去,還寫了莫斯科的情況並由聖誕樹上的禮物想起爺爺帶他去砍聖誕樹的趣事。

第四段(15~19自然段):寫凡卡在信的結尾再次懇求爺爺帶他回去。還講了他認真寫好信封,准備投寄的情形。

第五段(20~21自然段):講凡卡把信投進郵筒並做了個美麗的夢。

中心思想:

課文寫了沙俄時代,一個從農村到城市做學徒的9歲兒童凡卡給爺爺寫信的事,敘述了他的遭受了種種摧殘,揭露了當時社會統治的黑暗,反映了沙俄時代窮人的悲慘命運,極其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10)契訶夫短篇小說情景交融擴展閱讀:

《凡卡》是俄國作家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寫於1886年。文章按寫信的過程記敘。開始敘述聖誕節前夜凡卡趁老闆、老闆娘和伙計們到教堂做禮拜的機會,偷偷地給爺爺寫信。

接著,通過寫信向慈祥的爺爺傾訴自己在鞋鋪當學徒遭受的令人難以忍受的悲慘生活,再三哀求爺爺帶他離開這兒,回到鄉下去生活,並回憶了與爺爺在一起生活情景。

這篇小說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凡卡》已選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教材、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教材。

《凡卡》是契訶夫於1886年寫的。當時沙皇統治的社會十分黑暗,無數破產了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甚至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契訶夫家的小雜貨店裡有兩個小學徒,就常受他父親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學徒生活,也同情小學徒的不幸命運。

為了把情節表現得真實感人,作者在藝術上進行了周密細致的構思,因為凡卡是一個才九歲的孩子,所以作者把書信和敘事互相穿插起來,使兩者水乳交融,真切動人。

假如這篇小說完全採用書信體,凡卡的悲慘境況,他對家鄉生活的懷念,以及他的希望,全部由他用信寫出來,那麼這封信就要寫得很長,很有條理,這就令人難以相信,一個九歲的孩子會有這么大的本領。

何況他還沒有條件享受正規的文化教養,只不過他的母親在老爺家裡做女僕時小姐沒事做才教他讀書寫字,他現在才能拿起筆來給爺爺寫信,而要這樣一個小孩寫出那種有條有理的信就更是不可能的了。

熱點內容
網游小說男主大神復仇 發布:2025-07-04 07:49:14 瀏覽:552
金庸的13部經典小說 發布:2025-07-04 07:49:07 瀏覽:655
末世重生的完結小說 發布:2025-07-04 07:35:54 瀏覽:802
越獄的短篇小說 發布:2025-07-04 07:33:01 瀏覽:589
重生成一隻石猴的小說 發布:2025-07-04 07:29:23 瀏覽:227
短篇虐戀小說APP 發布:2025-07-04 07:29:15 瀏覽:382
噬血狂襲小說短篇 發布:2025-07-04 07:28:39 瀏覽:54
快點慢點堅持不住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04 07:27:10 瀏覽:468
女主宋寶寶的重生小說 發布:2025-07-04 07:26:22 瀏覽:390
言情小說絕品師傅 發布:2025-07-04 07:26:19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