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卡夫卡短篇小說判決英文

卡夫卡短篇小說判決英文

發布時間: 2022-08-28 00:16:24

⑴ 請問《卡夫卡短篇小說全集》哪個譯本較好。

光明出版社不錯,是葉廷芳譯的,雖然偶爾會有錯字。
最好要是葉廷芳譯的,因為他是中國最著名的研究卡夫卡的,比較如此:
此為陸增榮所譯:在這一瞬間,來往的交通從未中斷。
此為葉廷芳所譯:此時,橋上駛過一串車。
還有這句:
陸:他朋友的臉自孩提時代起他就是很熟悉的,不過朋友的外國式的絡腮鬍子並沒有將他的面部襯托出一種美感來。
葉:他那外國式的絡腮鬍子,並沒有蓋住那張我從兒時就很熟悉的臉。
相比起來,大多數人翻譯的,都很接近葉廷芳,所以說,葉廷芳譯的更有「卡夫卡式氣味」,更接近原作。
而在陸增榮譯的《判決》中,主人公叫「喬治 貝得曼」,而葉廷芳譯本中叫「格奧爾格 本得曼」所有有關研究卡夫卡的中都以「格奧爾格」。
而周新建所譯的叫《修建中國長城的時候》,葉廷芳譯的叫《萬里長城建造時》或《中國長城建造時》。
另外,趙登榮譯的也不錯。至於哪個出版社,就無所謂了,只要是正版的,葉廷芳或趙登榮所譯的,就行了。

我對卡夫卡的理解,首先我覺得,卡夫卡的作品語言簡潔明了,大多內容荒誕而細節真實,有多數以動物為題材的,但與童話不沾邊,正如余秋雨所說(《行者無疆》之《布拉格不後悔》):「卡夫卡以認真的變形來感受荒誕。」而對他本人,我覺得他是很善良的(具體見《卡夫卡談話錄》),但是同樣,他也很憂郁。事實上,他的閃光點,諸如幽默,善良總被人忽視,而憂郁,內斂,膽小卻被人放大,他在好友馬克思 博羅德眼裡,是個幽默,常常大笑,也懂得如何逗人笑的人,他真實的一面,在《卡夫卡談話錄》里可以見到。

⑵ 卡夫卡的代表作四部短篇小說和三部長篇小說分別是什麼

卡夫卡的長篇小說《美國》或譯《失蹤者》、《地洞》、《城堡》、《審判》。
比較有名的短篇小說《萬里長城建造時》、《判決》、《飢餓藝術家》、《變形記》、《鄉村醫生》
其它還有中短篇小說 《大路上的小孩》 《欺騙農民的人》 《忽然散步》《決定》 《到山裡去旅行》 《單身漢的不幸》 《商人》 《心不在焉的眺望》 《回家的路上》 《跑著的過路人》 《乘客》 《衣服》 拒絕》 《騎手的沉思》 《臨街的窗》 《不幸》 《判決》 《伙夫》 《變形記》 《流放島上一幕》 《新來的律師》《鄉村醫生》 《馬戲團頂層樓座上》 《往事一頁》《法律門前》 《亞洲胡狼與阿拉伯人》 《視察礦井的先生們》 《欽差》 《家父之憂》 《十一個兒子》 《兄弟謀殺案》 《夢》 《致某科學院的報告》《苦難的開始》 《小女人》 《飢餓藝術家》《女歌手約瑟菲妮或耗子民族》 《同醉漢的對話》 《大噪音》《煤桶騎士》 《一場斗爭的描述》 《鄉村婚禮的籌備》 《鄉村教師》 《老光棍布魯姆·費德》 《橋》 《獵人格拉庫斯》 《修建中國長城的時候》 《敲門》 《隔壁》 《一隻雜種》 《日常困惑》 《關於桑霍·潘薩的真相》 《塞壬的沉默》 《普羅米修斯》 《城徽》 《波塞冬》 《集體》 《夜》 《拒絕》 《召募軍隊》 《舵手》 《鳶》 《考試》 <<陀螺》 《小寓言》 《歸鄉》 《啟程》 《律師》 《一隻狗的研究》 <<夫婦》 《算了吧》 《比喻》 《地洞》

⑶ 急求卡夫卡短篇小說英文版,越多越好,起碼有騎桶者,謝謝!

弗蘭茨 卡夫卡,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家,現代派小說的鼻祖。卡夫卡創作的小說主要有3部分:一是生前發表過的的短篇小說:《觀察》(1913年)、《判決》(1913年)、《變形記》(1915年)、《在流放地》、《鄉村醫生》、《飢餓藝術家》、《騎桶者》等。二是生前沒有發表過的短篇小說:《一場斗爭的描述》、《鄉村教師》《地洞》等約34篇。三是生前未發表過的3部長篇小說《美國》、《訴訟》、《城堡》等。 卡夫卡的小說具有共同的特點說是:畫面荒誕,支離破碎;描寫抽象,象徵色彩濃厚,充滿了主人公的心理活支、主觀感受,使人體驗到一種說不出來的憂郁感、災難感和壓迫感。 卡夫卡小說的主題思想是:反映了世紀末情緒,表現了人的孤獨與恐懼,表現了荒誕世界和異化主題。 第一,權威的不可抗拒。 第二,障礙的不可克服。 第三,孤獨的不可忍受。 第四,真理的不可求尋。

⑷ 卡夫卡有哪些作品

1、《審判》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創作的長篇小說,1925年出版。

小說敘述主人公約瑟夫·K在30歲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自知無罪,找律師申訴,極力加以證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屬徒勞,沒有任何人能證明他無罪,法院是藏污納垢的骯臟地方,整個社會如同一張無形的法網籠罩著他,最後被殺死在採石場,這就是官僚制度下司法機構對他的「審判」。

2、《城堡》是奧匈帝國(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組成的政合國)統治下的捷克德語小說家卡夫卡晚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未完成)。

作品講述主人公K應聘來城堡當土地測量員,他經過長途跋涉,穿過許多雪路後,終於在半夜抵達城堡管轄下的一個窮村落。在村落的招待所,筋疲力盡的K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它們都是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平民。

其中有招待所的老闆、老闆娘、女招待,還有一些閑雜人員。城堡雖近在咫尺,但他費盡周折,為此不惜勾引城堡官員克拉姆的情婦,卻怎麼也進不去。K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進入城堡。

3、《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創作的中篇小說。《變形記》完成於1912年,1915年首次發表在月刊《白色書刊》10 月號上。

4、《判決》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創作的短篇小說,創作於1912年。

作品通過對「家長制」的抨擊,同時也表達了對奧匈帝國集權制的統治表示不滿。作品也有作家自身經歷的痕跡,通過挑釁的方式把內心想法表達出來, 這也正是表現主義時期的表現手法。

5、《在流放地》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19年10月。

該作品有其積極的意義,它為現代人掘出了窺視社會荒誕本質的洞穴。

⑸ 卡夫卡有一本小說是譯為《審判》還是《訴訟》准確

卡夫卡的那篇長篇的翻譯為《審判》,現在已經基本統一。而卡夫卡還有一篇短篇的,翻譯為《訴訟》,也是名篇。兩篇我都看過,網路「卡夫卡」中還有這兩篇的簡介呢

⑹ 小說:變形記的英文拼寫是什麼

變形記: The Metamorphosis(英文)Die Verwandlung(德文)

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紀德語小說家。文筆明凈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言人人殊,暫無(或永無)定論。別開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

卡夫卡生於捷克(當時屬奧匈帝國)首府布拉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長子,有三個妹妹(另有兩個早夭的弟弟)。自幼愛好文學、戲劇,18歲進入布拉格大學,初習化學、文學,後習法律,獲博士學位。畢業後,在保險公司任職。多次與人訂婚,卻終生未娶,41歲時死於肺癆。

1904年,卡夫卡開始發表小說,早期的作品頗受表現主義的影響。1912年的一個晚上,通宵寫出短篇《判決》,從此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說的單行本和集子,死後好友布勞德(Max Brod‎)違背他的遺言,替他整理遺稿,出版三部長篇小說(均未定稿),以及書信、日記,並替他立傳。

後世的批評家,往往過分強調卡夫卡作品陰暗的一面,忽視其明朗、風趣的地方,米蘭·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Les testaments trahis)中試圖糾正這一點。其實據布勞德的回憶,卡夫卡喜歡在朋友面前朗讀自己的作品,讀到得意的段落時會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來。

軼聞
「卡夫卡」在捷克語中是「寒鴉」的意思,卡夫卡父親的鋪子即以寒鴉來作店徽。
為紀念這位獨一無二的作家,1983年發現的小行星3412以「卡夫卡」來命名。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愛讀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說就叫《海邊的卡夫卡》。
卡夫卡與中國:
阿根廷作家波爾赫士(Jorge Luis Borges)是首個將卡夫卡小說譯為西班牙文的人,他在一篇文章《Kafka y sus precursores》中替卡夫卡追宗認祖,其中一人是韓退之,全因他寫過《獲麟解》這篇寓言。
卡夫卡讀過一些中國文學的德譯本,他在1912年寫信給當時的未婚妻,引用了袁枚一首不太高明的詩:
《寒夜》
寒夜讀書忘卻眠,
錦衾香盡爐無煙。
美人含怒奪燈去,
問郎知是幾更天。

生前出版的單行本
《判決》(Das Urteil)
《火夫》(或譯《司爐》)(Der Heizer)
《變形記》(Die Verwandlung)
《在流刑地》(In der Strafkolonie)

生前出版的集子
《觀察》(Betrachtung)
《鄉村醫生》(Ein Landarzt)
《飢餓藝術家》(Ein Hungerkünstler)

生前出版的小說(未結集)
《與祈禱者的對話》(Gespräch mit dem Beter)
《與醉漢的對話》(Gespräch mit dem Betrunkenen)
《巨響》(Großer Lärm)
《桶騎士》(Der Kübelreiter)

遺作(長篇小說)
《失蹤者》(Der Verschollene);一名《美國》(Amerika)
《審判》(或譯《訴訟》)(Der Prozeß)
《城堡》(Das Schloß)

⑺ 解讀卡夫卡

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描述了經理把絕食表演者關在鐵籠內進行表演,時間長達四十天。表演結束時,絕食者已經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後來他被一個馬戲團聘去,把關他的籠子放在離獸場很近的道口,為的是遊客去看野獸時能順便看到他。可是人們忘了更換記日牌,絕食者無限期地絕食下去,終於餓死。這里的飢餓藝術家實際上已經異化為動物了。 另外一些小說是揭示現實世界的荒誕與非理性的,如《判決》和名篇《鄉村醫生》,這里,現實和非現實的因素交織,透過這些荒誕的細節和神秘的迷霧,這里寓意著:人類患了十分嚴重的病,已經使肌體無可救葯。人類社會的一些病症是醫生醫治不了的,這里的醫生最後也變成了流浪者。 卡夫卡的畫卡夫卡的長篇小說《美國》和《洞穴》等揭示的是人類現實生活中的困境和困惑感;而《審判》、《在流放地》以及《萬里長城建造時》則揭示了現代國家機器的殘酷和其中的腐朽。長篇小說《城堡》可以說是《審判》的延續,不僅主人公的遭遇繼續下去,主要精髓也是一脈相承。短篇小說《萬里長城建造時》中寫到:中國老百姓被驅趕去建造並無多大實用價值的長城,他們連哪個皇帝當朝都不知道,許多年前的戰役他們剛剛得知,彷彿是新聞一般奔走相告。「皇帝身邊雲集著一批能幹而來歷不明的廷臣,他們以侍從和友人的身份掩蓋著艱險的用心。」 「那些皇妃們靡費無度,與奸刁的廷臣們勾勾搭搭,野心勃勃,貪得無厭,縱欲恣肆,惡德暴行就像家常便飯。」他還寫出了表現民主主義思想的一句話:「在我看來,恰恰是有關帝國的問題應該去問一問老百姓,因為他們才是帝國的最後支柱呢。」 卡夫卡手跡作品 卡夫卡的文學創作主要成就是三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和一些中短篇小說。 長篇小說《美國》(1912—1914年寫成),描寫16歲的德國少年卡爾·羅斯曼,因受家中女僕的引誘,致使女僕懷孕,被父母趕出家門,放逐到美國的經歷遭遇。作品所側重的是人物在美國憂郁、孤獨的內心感受。 長篇小說《審判》(1918年寫成),作品講述的是銀行助理約瑟夫·K無故受審判並被處死的故事。約瑟夫·K在30歲生日的那天早晨醒來按鈴聲吃早餐時,進來的不是女僕而是兩個官差,宣告他被捕,並被法庭審判有罪,他雖被捕卻仍能自由生活,照常工作。他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有罪,認為一定是法院搞錯了,堅信自己無罪。約瑟夫·K不願屈就命運,他同這場明知毫無希望的訴訟展開了一生的交戰,公然向不公正的法庭挑戰。在第一次審判時,他慷慨激昂地揭露法庭黑暗,為自己的無辜理奔波,找人幫忙,想搞個水落石出,親自動手寫抗辯書,從各個方面來說明自己無罪。他生怕自己在某一個最微小的地方犯過什麼過錯,竭力去尋找,捕捉而不可得,惶惶不可終日。然而一切努力都徒勞無益,K終於明白,要擺脫命運的安排,擺脫法律之網的束縛是不可能的。最後,他毫無反抗地被兩個黑衣人架走,在碎石場的懸崖下被處死。 長篇小說《城堡》(1922)是一部典型的表現主義小說,具有鮮明的卡夫卡特色,篇幅最大,意蘊也更豐富。主人公K.投宿在城堡管轄下的村子的一家旅店裡,店方要求他出事城堡的許可證。K.聲稱是城堡的土地測量員,以去城堡述職為由前去辦理戶口。城堡就矗立在不遠的山崗上,卻怎麼也走不到。城堡主人C伯爵人人皆知,卻誰也沒有見過。K.想盡一切辦法,還是見不到辦公廳主人克拉姆。他想與城堡聯系的努力均告失敗。這個城堡很像中世紀時代的衙門,它高高在上,有著讓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威嚴;官員們忙忙碌碌,卻只與卷宗打交道,與老百姓的痛癢毫不相干。在作者看來,這種官僚專制主義的統治對被統治者構成致命的威脅。 《判決》(1912)是卡夫卡最喜愛的作品,表現了父子兩代人的沖突。主人公格奧爾格·本德曼是個商人,自從幾年前母親去世後就和父親一起生活,現在生意興隆。他在房間里給一位多年前遷居俄國的朋友寫信,告訴他自己訂婚的消息。寫完信來到父親的房間,意外的是父親對他態度非常不好,懷疑他根本就沒有遷居到俄國的朋友,指責他背著自己做生意,還盼著自己早死。突然,父親又轉了話題,嘲笑格奧爾格在欺騙他朋友,而父親自己倒是一直跟那位朋友通信,並早已把格奧爾格訂婚的消息告訴他了。格奧爾格忍不住頂撞了父親一句,父親便判獨生子去投河自盡。於是獨生子真的投河死了。作品所描寫的在父子兩人的口角過程中,清白善良的兒子竟被父親視為有罪和執拗殘暴,在父親的淫威之下,獨生子害怕、恐懼到了喪失理智,以致自盡。父親高大強壯而毫無理性,具有一切暴君的特徵。這個貌似荒誕的故事是卡夫卡負罪心態的生動描述,父親的判決也是卡夫卡對自己的判決。主人公臨死前的低聲辯白——「親愛的父母親,我可是一直愛你們的」,則是卡夫卡最隱秘心曲的吐露。這種故事的框架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是他內心深處的負罪感具象化之後的產物。然而作品的內涵顯然不在於僅僅表現父子沖突,更在於在普遍意義上揭示出人類生存在怎樣一種權威和凌辱之下。另一方面又展現人物為戰勝父親進行的一系列抗爭。兒子把看來衰老的父親如同孩子般放到床上後,真的把他「蓋了起來」。從表面上看,他這樣做是出於孝心;在深層含義上他是想埋葬父親,以確立自己作為新的一家之主的地位。小說在體現了卡夫卡獨特的「審父」意識的同時,也表現了對家長式的奧匈帝國統治者的不滿。與此同時卡夫卡還通過這個獨特的故事揭示了西方社會中現實生活的荒謬性和非理性。 《變形記》(德語Die Verwandlung,英語The Metamorphosis)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藝術上的最高成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卡夫卡的《變形記》中,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它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孤獨感與陌生感,即人與人之間,競爭激化、感情淡化、關系惡化,也就是說這種關系既荒謬又難以溝通。推銷員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甲蟲,盡管它還有人的情感與心理,但蟲的外形使他逐漸化為異類,變形後被世界遺棄是他的心境極度悲涼。三次努力試圖與親人以及外界交流失敗後,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來他的變形折射了西方人當時真實的生存狀態。卡夫卡通過小說並不只是單純闡述事實,而是抗除這個世界,追尋人類人性的完善。 短篇小說《中國長城的建造》(1918—1919)描寫中國的老百姓受無形權力的驅使,去建造毫無防禦作用的長城,表現出了人在強權統治面前的無可奈何與無能為力。 《飢餓藝術家》(1922)中歌唱藝人為了生存,為了使自己的藝術達到「最高境界」,竟把絕路作為出路,以絕食表演作為謀生手段,宣稱可以40天不進食而引吭高歌表演,進而發展到為絕食而絕食的「藝術」境界,彷彿飢餓真的就與人的肉體感覺離開了一樣。40天過去了,他仍堅持要絕食表演下去,後被經理強迫進食。藝術家深為他的飢餓藝術未達佳境而遺憾,更為人們對他的藝術追求不理解不支持備感孤獨,他把原本作為生計手段的挨餓,當成生存目的和真正「藝術」而孜孜以求,最後被送進馬戲團,關在籠中與獸類一起供人參觀,無異於真正的動物。骨瘦如柴的藝術家的意象有多重寓意,是人性異化、精神展品化和藝術異化的象徵,是現代人痛苦悲哀現狀的寫照。 《洞穴》(1923—1924)是卡夫卡晚期創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力作。主人公是一隻不知名的人格化的鼴鼠類動物。作品採用第一人稱自敘法,描寫了「我」擔心外來襲擊,修築了堅固地洞,貯存了大量食物,地洞雖暢通無阻,無懈可擊,防禦退逃自如,但「我」還是時時處於驚恐之中,惶惶不可終日。「我」又常年不斷地改建地洞,輾轉不停地把糧食從地洞的這個地方搬到那個地方,做好防禦工作以防外界強敵前來襲擊。它說:「即使從牆上掉下來的一粒沙子,不搞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它向一種未知的危險、向它周圍無窮的一切發動了一場殊死的戰斗:「我離開了世界,下到我的地洞里」,「如果我能平息我心中的沖突,我就相信自己已經很幸福了」。然而它永遠在挖掘新的地道,在這個沒有盡頭的迷宮里,面對「一種我始終應該擔心的東西,一件我始終應該有所防備的事情:有個人來了」。小說真實地反映了一次大戰前後,普通小人物失卻安全感、生活與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懼心態。 《致科學院的報告》描寫馬戲團試圖尋找「人類道路」而馴化猿猴成為會說話的人的故事。被關在狹窄籠子里的非洲猿猴,在人的逼迫下學人吐唾沫、學人喝燒酒、學人語喊「哈羅」。凄厲的哀號與悲鳴,傳遞出失卻自由、沒有出路的苦悶與悲觀絕望情緒 。漸失猿性獲取人性的過程畸變,正是人類異化的一種反向印證。 絕筆之作《女歌手約瑟芬或耗子民族》則描寫了一個不幸族類與一個不幸藝術家,以及藝術三者之間的復雜關系。這部作品包含著卡夫卡有關藝術和藝術家以及與種族和民族關系的深刻見解。其含義比《飢餓藝術家》更為復雜深廣。 卡夫卡還留下了大量的書信作品,這些書信作品摻雜了卡夫卡個人大量思想性的東西,文學、藝術價值絲毫不亞於其正規的文學作品。保留較多的有《致菲利斯.鮑威爾》(菲利斯鮑威爾系卡夫卡定、退婚多次的情人)、《致馬克思.勃羅德》(即其好友Max Brod)以及超級長信《致父親》。其中《致父親》雖然是一封信,但在文學、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方面均極有價值。 除此之外,卡夫卡的一位年輕朋友還記錄下了卡夫卡的一部分談話,整理成《談話錄》出版。另有《他》、《雜感》等作品被保留下來。這些作品是以對話、陳述的形式寫成,幾乎是卡夫卡個人世界觀的直接闡述,既有他本人主觀感情的宣洩,也有他以極深邃的哲學語言對世界的客觀描

⑻ 卡夫卡小說《判決》的英文名是什麼

是不是 The Trial (1925年出版)?

⑼ 卡夫卡的《判決》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判決》(1921)是卡夫卡最喜愛的作品,表現了父子兩代人的沖突。主人公格奧爾格·本德曼是個商人,自從幾年前母親去世後就和父親一起生活,現在生意興隆。他在房間里給一位多年前遷居俄國的朋友寫信,告訴他自己訂婚的消息。寫完信來到父親的房間,意外的是父親對他態度非常不好,懷疑他根本就沒有遷居到俄國的朋友,指責他背著自己做生意,還盼著自己早死。突然,父親又轉了話題,嘲笑格奧爾格在欺騙他朋友,而父親自己倒是一直跟那位朋友通信,並早已把格奧爾格訂婚的消息告訴他了。格奧爾格忍不住頂撞了父親一句,父親便判獨生子去投河自盡。於是獨生子真的投河死了。作品所描寫的在父子兩人的口角過程中,清白善良的兒子竟被父親視為有罪和執拗殘暴,在父親的淫威之下,獨生子害怕、恐懼到了喪失理智,以致自盡。父親高大強壯而毫無理性,具有一切暴君的特徵。這個貌似荒誕的故事是卡夫卡負罪心態的生動描述,父親的判決也是卡夫卡對自己的判決。主人公臨死前的低聲辯白—「親愛的父母親,我可是一直愛你們的」,則是卡夫卡最隱秘心曲的吐露。這種故事的框架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是他內心深處的負罪感具象化之後的產物。然而作品的內涵顯然不在於僅僅表現父子沖突,更在於在普遍意義上揭示出人類生存在怎樣一種權威和凌辱之下。另一方面又展現人物為戰勝父親進行的一系列抗爭。兒子把看來衰老的父親如同孩子般放到床上後,真的把他「蓋了起來」。從表面上看,他這樣做是出於孝心。在深層含義上他是想埋葬父親,以確立自己作為新的一家之主的地位。小說在體現了卡夫卡獨特的「審父」意識的同時,也表現了對家長式的奧匈帝國統治者的不滿。與此同時卡夫卡還通過這個獨特的故事揭示了西方社會中現實生活的荒謬性和非理性。

熱點內容
游戲人生小說9e 發布:2025-07-04 13:18:43 瀏覽:585
總裁在上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5-07-04 13:17:46 瀏覽:192
女攻視角重生gl小說文 發布:2025-07-04 13:14:09 瀏覽:71
重生之都市修神小說 發布:2025-07-04 13:08:20 瀏覽:184
夏肆周桃小說免費觀看 發布:2025-07-04 13:05:49 瀏覽:766
靜讀都市小說 發布:2025-07-04 13:02:38 瀏覽:962
女主蘇曦都市小說 發布:2025-07-04 13:01:40 瀏覽:280
愛愛多的小說總裁 發布:2025-07-04 12:34:10 瀏覽:105
男女主發展超快的小說甜甜的短篇 發布:2025-07-04 12:32:14 瀏覽:67
此情無處訴相思現代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04 12:30:56 瀏覽: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