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汀30年代優秀短篇小說
1. 沙汀的人物生平
生於四川安縣。7歲開蒙讀私塾。少年時期經常出入於四川西北的城鎮鄉間,諳熟地方軍閥和毫紳們的腐敗情形。17歲進入成都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接受五四新文化和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1926年畢業後曾赴南京、北京,求學不成返回四川。1927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故鄉從事革命活動。不久,成都發生二一六慘案,他隱蔽一段時間後,1929年流亡到上海,與省一師同班同學艾蕪(湯道耕)相遇,共同走上文學道路。1931年寫出第一篇小說《俄國煤油》後,曾與艾蕪聯名寫信給魯迅先生求教小說的題材問題。1932年出版短篇小說集《法律外的航線》,隨即加入「左聯」,成為「左翼文學新人」之一。以後陸續發表《丁跛公》、《在祠堂里》、《代理縣長》等作品,著力表現真正熟知的四川農村社會。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即回川。1938年秋與何其芳、卞之琳共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代主任。又隨賀龍轉赴晉西北和冀中抗日根據地。新的生活給他的創作帶來新的色調。他寫出著名的《隨軍散記》(即《記賀龍》)、《奇異的旅程(即《闖關》)。1940年回重慶發表短篇代表作《在其香居茶館里》。此作對國統區鄉鎮統治者之間圍繞兵役的勾心鬥角,作了辛辣的諷刺。這時的作品還有《磁力》、《聯保主任的逍遣》、《老煙的故事》、《堪察加小景》等。1941年皖南事變後避居故鄉山區,寫出《淘金記》、《困獸記》、《還鄉記》3部長篇以及其他作品。《淘金記》寫大後方地主劣紳為發國難財爭奪金礦而引起的內訌。這一時期的短篇《范老老師》、《呼嚎》、《醫生》等,表現人民爭民主、反內戰的新主題。
1949年新中國成立,沙汀擔任全國和四川省文學界的領導工作,同時繼續創作,寫了《盧家秀》、《你追我趕》、《老鄔》等,轉而歌頌新型的農民。1976年後重新執筆,以不凡的創作活力連續發表中篇小說《青楓坡》、《木魚山》、《紅石灘》。
沙汀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主要以四川作為他故事的背景。以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和含蓄深沉的藝術氣質描寫中國現代農村。他擅長描寫四川社會風習,渲染場面氣氛,捕捉人物的典型細節。他的小說以極強的幽默感和濃烈的地方色彩著稱。沙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的任上離職退休。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仍不倦地在撰寫自己的回憶錄。
2. 了解30年代文學,需要知道的作家作品
1、三十年代文學思潮
1、革命文學的倡導和論爭
2、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活動內容、缺點和失誤)
3、文學論爭及意義
2、三十年代不同流派的小說
1、左翼作家的小說創作:柔石、丁玲、張天翼、沙汀、艾蕪等。
2、「東北作家群「:肖軍、肖紅等。
3、沈從文及京派小說。
4、新感覺派小說。
5、李劼人的「大河小說」。
3、三十年代的戲劇創作
1、三十年代的戲劇運動。
2、田漢、洪深的劇作。
3、夏衍、李健吾的劇作。
4、三十年代詩歌創作
1、左翼詩歌:殷夫,中國詩歌會。
2、戴望舒及現代派詩人的創作。
3、「鄉土詩人」臧克家。
4、田間、艾青的詩歌創作。
1、創作背景
「九一八」事變以後,陸續有一批文藝青年從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下的東北流亡到關內。其中有些人已經有過一段創作經歷,有些人在左翼文藝運動的推動下開始文學活動。他們懷著對於敵偽的仇恨,對於鄉親的眷戀,以及早日光復國土的願望,創作了不少反映東北人民斗爭生活的作品
2、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
蕭軍《八月的鄉村》、蕭紅《生死場》、端木蕻良《憎恨》、舒群《沒有祖國的孩子》
3、蕭軍作品簡述
蕭軍(田軍)的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出版於一九三五年。
蕭紅(1911—1942)的中篇小說《生死場》也出版於一九三五年。《生死場》之後,蕭紅還寫有《曠野的呼喊》、《手》、《小城三月》(短篇)、《馬伯樂》(中篇)和《呼蘭河傳》(長篇)等作品
端木蕻良,在這個時期里寫有短篇集《憎恨》。
舒群的短篇《沒有祖國的孩子》
丁玲生平簡介及其主要作品
1904-1986,原名蔣偉,又名蔣冰之,筆名除丁玲外,尚有彬芷、從喧等。湖南臨澧人。在長沙等地上中學時,受到「五四」思潮的影響。1923年進共產黨創辦的上海大學中文系學習。1927年發表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等作品,引起文壇的熱烈反響。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後出任左聯機關刊物《北斗》主編及左聯黨團書記。這時期她創作的《水》、《母親》《一顆未出膛的槍彈》、《夜》、《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時》等解放區文學優秀作品
3. 沙汀的作品評價
沙汀的作品在對三、四十年代國民黨統治區現實政治黑暗的暴露,以及對於人們的苦難、憤怒和反抗情緒的表達方面;在表現解放區人民的生活和斗爭以及對於解放後農村社會主義新人的刻畫和謳歌方面;在堅持現實主義的真實性,寫出個性鮮明而又有深刻概括意義的人物形象和藝術形式上的追求方面;在短篇小說體裁的運用和富有特色的四川農村風俗畫的繪制方面等,都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從而為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畫卷提供了新的畫幅。
沙汀的筆觸雖然冷峻犀利,卻又不夠舒展潑辣;嚴謹精當,但顯得有些拘謹簡約;含蓄深沉,也略見沉悶晦澀。但瑕不掩瑜,沙汀作為一位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現實主義作家,在半個世紀的創作實踐中為現代文學園地增添了碩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終不失為一位有特殊貢獻和卓越成就的優秀作家。
4. 沙汀的主要作品
《俄國煤油》,寫於1931年4月,最初收入短篇小說集《法律外的航線》。
《瑩兒》,寫於1931年10月,最初收入《法律外的航線》。
《碼頭上》,發表於《文學月報》第1卷第4期(1932年11月15日),收入《法律外的航線》。
《恐怖》,寫於1932年4月,初收入《法律外的航線》,又收入1980年版《祖父的故事》。
《法律外的航線》,寫於1932年8月,收入同名短篇集。
《法律外的航線》(短篇小說集),上海辛懇書店1932年10月初版。
《土餅》,發表於《現代》第三卷二期(1933年)。
《老人》,《文學》第1卷2號(1933年8月1日)。
《丁跛公》,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146期(1935年4月7日),又收入《大公報·文藝叢刊》(1936年8月)。
《兇手》,《文學》第4卷6號(1935年6月1日)。
《趕路》,《創作》創刊號(1935年7月15日)。
《獸道》,《光明》創刊號(1936年6月10日)。
《苦難》,《文學》第7卷1號(1936年7月1日)。
《在祠堂里》,《文學界》創刊號(1936年6月)。
《災區一宿》,《光明》1卷2號(1936年6月25日)。
《土餅》(短篇小說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7月初版。
《代理縣長》,《國聞周報》第14卷第1期。
《航線》(短篇小說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2月初版,為《法律外的航線》的新版本。
《龔老法團》,《光明》2卷11期(1937年5月10日)。
《苦難》(短篇小說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7月初版。
《防空——在「堪察加」的一角》,《文藝陣地》1卷5期(1938年6月16日)。
《堪察加小景》,《文藝突擊》(1938年11月1日)。
《聯保主任的消遣》,《文藝戰線》1卷2號(1939年3月16日)。
《隨軍散記——我所見之一個民族戰士的素描》(報告文學),知識出版社1940年11月重慶初版。本書曾以《我所見之賀龍將軍》為名,由新時代出版社1950年出版。
《磁力》,《抗戰文藝》7卷2、3期合刊(1941年3月20日)。
《老煙的故事》,《文藝陣地》6卷1期(1941年1月10日)。
《在其香居茶館里》,《抗戰文藝》6卷4期(1940年12月1日)。作家出版社1959年12月、1
960年二次列入「文學初步讀物」中出版。
《這三年來我的創作活動》,《抗戰文藝》7卷1期(1941年1月1日)。
《公道》,收入《十人小說集》(沙汀等著,1943年7月重慶文聿出版社初版),後收入沙
汀短篇小說集《小城風波》。
《藝術幹事》,寫於1941年6月,收入短篇小說集《小城風波》。
《淘金記》(長篇小說),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年5月初版。
《模範縣長》,《文藝雜志》1卷1期(1942年1月15日)。
《和合鄉的第一場電影》,《文藝雜志》一卷三期(1942年3月15日)。
《磁力》(短篇小說、論文集),系艾蕪主編《文學叢書》之一。1942年9月三戶圖書社出
版。
《闖關》(中篇小說),建國書店作為「當今文藝叢書」之一於1945年6月初版。
《奇異的旅程》(即《闖關》),重慶當今出版社「當今文藝叢書」之一(1944年5月初版
)。
《小城風波》(短篇小說集),重慶東方書社發行「東方文藝叢書」之一(1944年4月初版
)。
《困獸記》(長篇小說),重慶新地出版社1945年4月、1946年出版。
《替身》,《文哨》1卷3期(1945年10月1日)。
《呼號》(即《呼嚎》),《中原、文藝雜志、希望、文哨聯合特刊》1卷2期(1946年1月2
0日)。
《范老老師》,1946年1月9日、10日《新華日報》。
《播種者》(短篇小說集),上海華夏書店1946年2月、8月兩版;復興書店1946年亦出版。
《獸道》(短篇小說選集),群益出版社1946年4月出版。
《催糧》,《萌芽》1卷1期(1946年7月15日)。
《煩惱》,《人世間》復刊第1期(1947年3月20日)。
《意外》,《大公報·星期文藝》第61期(1947年12月7日)。
《還鄉記》(長篇小說),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7月初版。
《呼嚎》(短篇小說集),新群出版社1947年、1950年出版。
《鍾敖》,寫於1947年11月29日。收入短篇小說集《醫生》。
《選災》,《小說》1卷1期(1948年7月1日)。
《堪察加小景》(短篇小說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8月出版。
《醫生》,寫於1949年11月。
《炮手——蔣管區生活實錄》《小說》4卷1期(1950年5月1日)。
《酒後》,《小說》4卷4期(1950年11月1日)。
《減租》,《大眾文藝》1卷1期(1950年5月)。
《醫生》(短篇小說集),上海海燕書店1951年5月出版。新文藝出版社1952年9月出版。
《談談人物的創造》(論文),《西南文藝》1953年第6期。
《沙汀短篇小說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9月初版。
《堰溝邊》,《人民文學》1955年7月號。
《盧家秀》,1955年12月23日《人民日報》。
《過渡》,《人民文學》1955年12月號。
《老鄔》,《人民文學》1957年5、6期合刊(1957年5月20日)。
《摸魚》,寫於1957年3月6日,發表於《文藝月報》1957年第6期。
《開會》,《收獲》總第一期(1957年7月)。
《在牛棚里》,《人民文學》1957年9月號。
《夜談》《人民文學》1958年11月號。
《沙汀選集》(短篇小說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1月出版。
《過渡》(短篇小說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3月初版,1963年二版;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
年4月初版。
《歐么爸》,《人民文學》1959年12月號。
《漫談小說創作中的一些問題》,《峨眉》1960年第1期,轉載於《人民文學》1960年3月號。
《作家的責任》(論文),1960年8月3日《光明日報》。
《你追我趕》,《人民文學》1960年10月號。四川人民出版社收入「文藝小叢書」,於196
1年7月出版。
《假日》,《上海文學》1961年2月號。四川人民出版社收入「文藝小叢書」,於1961年7月
出版。
《夏夜》,寫於1961年6月15日。
《一場風波》,寫於1963年2月至6月21日。
《煎餅》,寫於1964年4月14日。
《青楓坡》(中篇小說),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11月出版。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創作談),《收獲》1979年第1期。
《過渡集》(短篇小說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
《關於〈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的通信》(文藝評論),《文藝報》1980年第4期。
《敵後七十五天》(回憶錄),《收獲》1981年第2期。
5.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短篇小說有哪些
沈從文 三四十年代,他是北方文壇領袖, 主要成集的小說有《龍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如蕤(ruí)集》《從文小說習作選》《新與舊》《主婦集》《春燈集》《黑鳳集》等。
張愛玲的《傳奇》,短篇小說集。最早於一九四四年九月由上海雜志社出版 ,同月再版,加上一篇序言。
白先勇的《台北人》,此書是由十四篇短篇小說組成。
穆時英的《上海的狐步舞》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
望採納
6. 30年代左翼文學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作家 魯迅-茅盾-郭沫若-周揚-田漢 蔣光慈-孟超-阿英 王任叔-鄭伯奇-洪靈菲 陳荒煤-戴望舒-端木蕻良-馮鏗-關露 胡風-胡也頻-李偉森- 樓適夷-柔石 沙汀-謝冰瑩-徐懋庸-陽翰笙-葉以群 殷夫-於伶-郁達夫-張天翼-周文 -丁玲-夏衍-馮乃超-馬加 馬子華-王志之-王余杞-王西彥 方土人-方之中-東平-葉靈風-葉紫 田間-白薇-任白戈-任鈞-許幸之 孫席珍-楊騷-楊剛-李輝英-麗尼 邱韻鐸-何家槐-林淡秋-歐陽山-周立波 周而復-草明-柏山-洪深-聶紺弩 夏征農-陶晶孫-蕭三-舒群-蒲風 雷石榆-穆木天-艾蕪
作品 : 茅盾的《子夜》、《林家鋪子》、《春蠶》,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魯迅的《故事新編》以及他和瞿秋白的雜文,丁玲、張天翼、葉紫等人的小說,田漢、洪深、夏衍等人的劇作'
7. 中國30年代小說
30年代小說的三大流派
第1節 從革命文學到左翼文學
1.「左翼文學」在文壇上的主流地位與30年代文壇上「三足鼎立」的奇觀。「左翼文學」創作上的兩個時期。
2. 蔣光慈的《短褲黨》、《麗莎的哀怨》、《沖出雲圍的月亮》等在初期革命小說中的代表性。「革命加戀愛」的寫作模式。
3. 柔石風格迥然不同的《二月》、《為奴隸的母親》等優秀的小說。
4.吳組緗用科學社會理論來分析農村的「人心大變」的《一千八百擔》、《天下太平》和《樊家鋪》。
5. 葉紫的《豐收》與其他「豐收成災」題材作品的區別。
6. 丁玲小說從《夢珂》、《莎菲女士的日記》、《韋護》到《水》的變化過程。
7. 張天翼、沙汀、艾蕪等「左翼新秀」與初期左翼創作的不同。張天翼的《包氏父子》。沙汀與艾蕪的文學之路。沙汀表現四川農村社會黑暗的「揭露」小說與《獸道》。艾蕪的《南行記》與《山峽中》的神秘色彩。
第2節 「鴛鴦蝴蝶」與都市「新感覺」
1.以鴛鴦蝴蝶派為代表的舊派通俗文學在市民讀者中的影響。《禮拜六》與「星社」。各類通俗文學的代表作家和作品。通俗文學作家為適應現代都市市民文化消費需求的變化。
2.張恨水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緣》。
3.張資平小說的創作變化。葉靈鳳小說的前衛意識、夢幻色彩和唯美風格以及他與新感覺派的關系。
4.「新感覺派」的形成:《無軌列車》與《現代》。新感覺主義與日本《文藝時代》雜志及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影響。
5.劉吶鷗的《都市風景線》。
6.穆時英從題材到風格的根本性變化。《上海的狐步舞》、《夜總會里的五個人》對上海生活精髓的概括。「穆時英風」。
7.施蟄存與新感覺派的聯系與區別。施蟄存小說的變化。施蟄存心理分析小說的特點。
第3節 沈從文與「京派」作家的文學理想
1.沈從文的生平與創作。沈從文小說的兩大題材。《八駿圖》與《紳士的太太》。《柏子》與《蕭蕭》。《邊城》與沈從文的理想人生。《邊城》與沈從文的理想文體。
2. 沈從文與「京海之爭」。京派的形成:《駱駝草》與《大公報·文藝副刊》。京派的主要作家。「京派」與「京味」。京派與「鄉土文學」的血緣聯系。京派作家在創作上的共同特徵。
3. 廢名小說的風格特點以及對沈從文的影響。《竹林的故事》、《橋》。《莫須有先生傳》和《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在藝術風格上的變化。
8. 抗戰時期的文藝作品有哪些
1、《在其香居茶館里》
是現代作家沙汀所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發表於1940年12月1日,描寫了四川農村回龍鎮上兩個頭面人物聯保主任方治國和土豪邢幺吵吵因抽壯丁的事在其香居茶館里的一場爭吵和毆斗。情節緊湊而富於張力,有鮮明的諷刺色彩,對話的口語化和地城化特色鮮明,每個人物性格亦鮮明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