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雪的短篇小說歸途在線閱讀
㈠ 《殘雪文學觀》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殘雪文學觀》(殘雪)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S7p_KmxhLX6BtyCDKrRgow
書名:殘雪文學觀
作者:殘雪
豆瓣評分:7.4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
出版年份:2007-6
頁數:257
內容簡介:
殘雪被國際文壇視為中國當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近年來,殘雪有感於當代中國文學及文化界的種種弊端與困境,進行了極為猛烈的批評和深刻的反省。這一批以訪談、評論、批評等形式寫作的文章,坦真而尖銳,才華四溢,處處閃耀著思想的火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能給讀者帶來豐富啟迪的作品。
作者簡介:
殘雪,本名鄧小華。1953年生於長沙。父母是三四十年代的中共黨員,父親曾任《新湖南報》社長,母親也在報社工作。1957年,殘雪父親作為「新湖南報右派反黨集團」頭目被打倒,家庭由此陷入困頓。殘雪由外婆帶大,外婆在她7歲時因飢餓而死。
殘雪小學畢業(即「文革」開始)即失學,做過銑工、裝配工、赤腳醫生、代課教師等等與文學無關的工作,歷時10年,後又自學縫紉,和丈夫一起成為個體裁縫。1985年1月殘雪首次發表小說,至今已有400萬字作品,被美國和日本文學界認為是20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文學最具創造性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有:《蒼老的浮雲》(中篇)、《痕》(中篇)、《長發的遭遇》(中篇)、《五香街》(長篇)、《最後的情人》(長篇)。
殘雪是作品在國外被翻譯、出版最多的中國作家之一,她的小說成為美國哈佛、康奈爾、哥倫比亞等大學及日本東京中央大學、國學院大學的文學教材,作品在美國和日本等國多次入選世界優秀小說選集。
㈡ 歸途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歸途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紅|袖|言|情|小|說
瑟瑟的夕陽將那殷紅的光輝塗抹在每一朵白雲上,每一條山徑上的時候,這寂寞的曠野迎來了他的主人。你看,那十個挽著手臂向這邊走來的神人,臉上盪漾著幸福的微笑,次弟發出隱隱的長嘯。這些嘯聲此起彼伏,被和風串聯成一曲雄壯的樂章。曠野上的花草們都在屏息聆聽的時候,神人們已走到一塊四周長滿金萱花的岩石旁,對岩石上那個已長成少年的睡眼惺忪的神人說:「你醒了。」……
對於他來說這是一個嶄新而又陌生的世界,行走在這樣的世界中心中難免會有些慌張。剛開始就連天空中飄浮的雲朵,或是密林中竄出的鳥兒都會讓他驚慌失措,但不久他就適應了這個世界所呈現給他的一切。比如他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會感到親切,看到盛開的鮮花會感到幸福。他從偶遇的現象中體會著各種各樣的情感。
現在他一個人漫無目的的行走在暮色蒼涼的山谷中。為了減輕自己的愁悶,他從懷中掏出了那朵臨行前隨手摘下的金萱花,自已和那十個神人的對話彷彿還在耳邊縈……
應該是你需要的吧
㈢ 《殘雪自選集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自選集系列》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殘雪自選集》(殘雪)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5vtVTm_KH7dZs_hUszbvaw
書名:殘雪自選集
作者:殘雪
豆瓣評分:7.8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4-05
頁數:662
內容簡介:
《殘雪自選集》這套自選集以小說為重頭,並收進了一些殘雪在創作後階段寫下的對一些經典作家的評論。作品的排列以發表的時間為順序,後面附有作品目錄表。讀者要了解殘雪的創作的全貌,讀了這套選集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這次編入的小說,全部是中短篇,側重於創作各個時期的重要的、有轉折性的作品。殘雪就是要在讀者眼前展現她內部那種異質的、徐徐變化著的風景。這里特意挑選了一些特別能代表殘雪風格的篇章收在自選集中。
㈣ 《殘雪自選集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自選集系列》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殘雪自選集》(殘雪)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5cIYuBQqpGFFCtY3HLA23g
書名:殘雪自選集
作者:殘雪
豆瓣評分:7.8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4-05
頁數:662
內容簡介:《殘雪自選集》這套自選集以小說為重頭,並收進了一些殘雪在創作後階段寫下的對一些經典作家的評論。作品的排列以發表的時間為順序,後面附有作品目錄表。讀者要了解殘雪的創作的全貌,讀了這套選集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這次編入的小說,全部是中短篇,側重於創作各個時期的重要的、有轉折性的作品。殘雪就是要在讀者眼前展現她內部那種異質的、徐徐變化著的風景。這里特意挑選了一些特別能代表殘雪風格的篇章收在自選集中。
㈤ 殘雪的成長經歷
殘雪是伴著書籍長大的。從很小的時候起,殘雪喜歡趁家人不在之際將父親關於西方哲學、馬列主義的著作,中國古典文學史以及《資本論》等一本一本地攤到桌子上面細細打量。同時借一些通俗書來讀。
殘雪她父親的書靜靜地躺在書架上,始終對她有種無言的誘惑,書籍的存在讓她在下意識里感到,某些書籍里頭有一個無比深邃的世界。如果一個人想進入那種地方去弄清某些事,他就得花費掉一生的時間。
在後來探索的日子裡,她越來越感到,某些書籍是會變魔術的。在密密麻麻的文字的下面,有一個莫測的世界,這個世界可以稱做語言的世界,也可以稱做文學、藝術、哲學或人性的世界。最奇怪的就是對於閱讀者來說,這是一個互動的世界,只有通過冥想的發力才能真正感覺到作品裡面的世界與豐富層次。不但要反復讀,反復冥想,甚至還要動筆,在寫的當中去拓展被你感到的那個世界。這是最辛苦,也是最有收獲的閱讀。
楚巫文化作為一種集體無意識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殘雪的文學創作中。 殘雪作為一個追求絕對精神自由的作家,始終以從外部世界窺探內心世界的眼光,進行無處不在的文化編碼和傳播。
殘雪自1997年開始對卡夫卡、博爾赫斯、莎士比亞、歌德、但丁、魯迅等中外著名文學大師經典作品的解讀,大師們精神思想的深度對殘雪發生重大影響,殘雪的解讀不僅僅是在證明她自己的特殊創作、闡述她自己的獨特文學觀,也是在積聚大爆發的能量,使她自己的藝術創造能更清晰地呈現靈魂王國的景象,並由個人的精神世界到達人類靈魂的更深廣領域。
1985年—1986年,是殘雪創作的第一階段:
代表作品有《黃泥街》、《山上的小屋》,特點是人間煙火的味道較重,外部世界的干擾削弱了小說在靈魂內部的展開。
殘雪的所有的小說都是精神自傳,作為一位具有分裂人格的藝術工作者,這個現實永遠是他要擺脫的,是他一刻也容不了的,可以說正是可怕的現實在刺激著他的想像力。這便是創造中的「入世」和「出世」的關系。但現實恰好是永遠擺不脫的噩夢,它對人的糾纏也是永恆的。殘雪早期的作品並非有的評論者認為的「超現實」的,而是紮根於現實的泥土裡的,並非純粹的「靈魂的風景」,而是來自對生活的記憶,即她所言的「正是可怕的現實在刺激著他的想像力。早期的作品處處充斥著對「可怕的現實」的描述,並且予以高密度集中、誇張的描寫。
殘雪的處女作《黃泥街》是反映文革影響最深的的作品,其中描繪的生活圖景處處喚醒一代人想努力遺忘的那些令人驚悸的噩夢般記憶:黃泥街人生活在骯臟污穢的環境中,吃的是泥巴、蠅子、動物死屍,喝的是陰溝水,住的是朽爛的茅草屋,到處是惡臭和垃圾糞便;人們相互之間充滿了惡毒和怨恨,家庭成員沒有半點溫情;他們的生命狀態是醜陋的,一切存在只令人感到惡心,但他們的語言與他們的生活形成反差,比如,說出「路線問題是個大是大非問題」等「文革」話語,黃泥街人已經被環境異化為蛆蟲或豺狼,卻偏偏操心著意識形態問題,有著關心社會的主人翁感,巨大的荒誕使人不由得對那隻撥弄黃泥街人命運的巨手心生恐懼,對黃泥街人心生悲憫。生活在60、70年代的城市角落裡的下層平民多少都經歷過這樣類似的生活。
殘雪早期作品的另一個內容是表現人性,「表達對人性的看法」,偏重展示人在各種關系——血緣關系、夫妻關系、情人關系、鄰里關系、同事關系——的糾葛中本色表演,展露連他們自身都無法意識到的最本質的東西。
1987年—1990年,是殘雪創作的第二階段:
代表作有《種在走廊上的蘋果樹》、《蒼老的浮雲》以及當時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突圍表演》,作品是從外向里挖掘,像旋風一樣層層深入的旋到內部(靈魂最深處)去。
1991年—2001年,是殘雪創作的第三階段:
代表作有《痕》,作品專門集中在一種深層次的東西上,以藝術家本身的創作為題材,拷問藝術的本質,達到「純文學」最理想的境界。
2002年之後,殘雪創作的第四階段:
跟以前又有不同,主要表現在風格的轉換上,《松明老師》等是這個時候的代表作,風格變得明朗樸素,但所探求的東西仍然是一貫的。
殘雪認為:「一名純文學作者的真實突破只有一個標准,那就是他的作品所達到的精神深度。」她認為自己「從事的是靈魂的探索」,她的作品「再現精神結構的原始圖像」。縱觀殘雪的創作,的確可以發現精神深度逐漸加深的痕跡。早期的從「黃泥街」 到「五香街」,對人性的探索的加深是顯而易見的。到了後期的創作整個進入了精神的世界,形成所謂「殘雪之謎」。這「謎」包括:結構上的,人們稱之為「殘雪的迷宮」;內容上的,作家提供給讀者的幾乎全是她的「靈魂的風景」,「人心成了最大的謎中之謎」。
殘雪後期作品的結構是自由的,它是精神流動的固態形狀,猶如火山爆發時岩漿四處崩散後形成的狀態,變幻莫測,無規律可尋。她的作品的所謂深層結構,即作家本人精神流動自然形成的結構,沒有出口和入口,所以若想置身其中,必然會感受無法進入的苦惱和它的排斥力量。
殘雪後期創作有許多精美的短篇。《歸途》是一個有趣的短篇,文本中的「我」,可將讀者帶到一座迷宮中,不知道會在這座迷宮里遇到什麼,被引發出好奇心。在「我」「誤闖」小黑房後,有關以前房主人的故事每天都會被講述,而且每天故事都會有改變,最後連「我」也加入了講述,變得不那麼急於找到「歸途」了。
《斷垣殘壁里的風景》是一篇吸引人的短篇,小說里的人物在斷垣殘壁裡面看見了自己喜愛的風景,「就是閉起眼睛也如此」:他說自己從牆的裂縫里看到了水藻,還聽到水泡啵啵破裂聲,「這種沼澤地是十分特殊的,柔軟而富有彈性,人可以在上面來來往往,不會下陷。水藻就長在那邊的水窪里,真是茂密啊。」很明顯,他看到的不是現實景象,而是他「靈魂的風景」。
殘雪後期的一些重要作品也同樣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如以名字叫「痕」為主人公和以名字叫「述遺」為主人公的幾個中短篇《海的誘惑》、《痕》、《下山》、《新生活》等。這幾篇小說看起來都有故事情節,這似乎增加了小說的可讀性,但這更像是殘雪用來吸引讀者閱讀的一種詭計;無論主人公名稱是什麼,他們都具有相同的精神氣質,思維模式相似;語言只是人物靈魂的外殼,其中人物之間的對話可分為:人物與自己靈魂的對話,這包括了和幻象之中出現的各種角色人物的對話,這是人物在黑暗靈魂之境中摸索前行時與分裂的各個自我對話,以及人物與外部世界的對話,如述遺和彭姨的對話,這是人物要拒斥然而又無法躲開的與外界的聯系;小說中的人物總是與周圍環境關系緊張,不能融入環境中,但他們又不敢貿然割斷與環境的聯系,如兒子阿敏或妻子伊姝是痕與環境的聯系和達成妥協的中介,是做為他抵禦虛無感而存在的。彭姨、兒子阿敏、妻子伊姝的作用如同《斷垣殘壁里的風景》中「老女人」的作用。他們還需要外界對他們進行確認,如痕需要有人來買他種的蔬菜、需要有人來評價他編草席的手藝和買走他編的草席,這使得人物得以確認自己進行靈魂探索或藝術探索的價值。這也是困擾著小說人物和作家的「入世」與「出世」的矛盾;總有什麼東西在什麼地方召喚著他們,使得他們的靈魂不能安寧,迫使他們不斷地追尋什麼,如痕受藝術的誘惑不斷編出圖案不同的草席,受到神秘之境的誘惑不斷奔向海邊、進入夜裡的大海,渴望向海的心臟游去,這也與《斷垣殘壁里的風景》中人物的心靈歷程相似。在述遺和痕看來,那死的深淵的意境和海的幽處的意境是靈魂王國的最純美之境,也是殘雪所說的「透明境界」。
「透明境界」——一道靈魂風景:殘雪說:「『我』到過了那種異境,『我』看見了,有時看見的是一條魚、一個香爐,有時看見的則是可以在其間長久跋涉的大山。小的異物透明而精緻,放到耳邊,便響起宇宙的回聲。這樣的異物可以無限止地變換,正如人在異境中可以無限止地分身。既令人眼花繚亂,又萬變不離其宗。每天,『我』有一段時間離開人間,下降到黑暗的王國去歷險,『我』在那裡看見異物,妙不可言的異物。『我』上升到地面之後,便匆匆對它們進行粗疏的描述。『我』描述的工具是何等的拙劣。然而沒有關系,明快的、回腸盪氣的東西會從文字里的暗示里被釋放出來——只要作品同精於此道的內行讀者相遇。」「『我』沒能說出它們的美,但『我』提供了暗示,讀者通過這些暗示,有可能找到再現它們風採的途徑。面對永恆之物,人所能做的只能是提供暗示,誰又能抓得住永恆呢?」殘雪表述了現存的語言對表達不可思議的美的事物的蒼白無力,有些地方人類的語言無法抵達,人類精神流動的瞬息萬變也增加了描述它的困難,她只能給讀者提供暗示。
㈥ 《思想匯報》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思想匯報--殘雪小說文集》(殘雪)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思想匯報--殘雪小說文集
作者:殘雪
豆瓣評分:8.8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8-01
頁數:188
內容簡介:
湖南女作家殘雪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瑞典人馬悅然稱之為對當代中國小說發展有影響的十幾位作家之一,評價是挺高的。殘雪的小說在中國當代小說中確實是獨樹一幟的,這本《思想匯報》也很能體現殘雪作品的特點。「思想匯報」是經歷過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人無人不知的事情,它曾「洗刷」了數億人的靈魂,殘雪的「思想匯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思想匯報」,卻又處處有那個時代「思想匯報」的影子。
㈦ 中國女作家殘雪是誰她都有哪些作品
殘雪,原名鄧小華,女,湖南耒陽人。1970年後歷任街道工廠工人,個體裁縫。1985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先鋒派文學代表人物。部分作品在香港和台灣出版,並被譯介到日本、法國、義大利、德國和加拿大等國家。
1953年5月30日,殘雪出生於長沙。2015年,殘雪的作品獲得美國紐斯達克文學獎提名;獲得美國最佳翻譯圖書獎提名;獲得英國倫敦獨立外國小說獎提名,是先鋒派文學的代表人物。
殘雪從小敏感、瘦弱、神經氣質,短跑成績和倔強執拗在學校都很有名。她小學畢業後恰逢文化大革命爆發,便失學在家。1970年進一家街道工廠工作,做過銑工、裝配工、車工,當過赤腳醫生、工人,開過裁縫店。1978年結婚,丈夫是回城知青,在鄉下自學成木匠。1980年殘雪退出街道工廠,與丈夫一起開起了裁縫店。
殘雪後期創作有許多精美的短篇。《歸途》是一個有趣的短篇,文本中的「我」,可將讀者帶到一座迷宮中,不知道會在這座迷宮里遇到什麼,被引發出好奇心。在「我」「誤闖」小黑房後,有關以前房主人的故事每天都會被講述,而且每天故事都會有改變,最後連「我」也加入了講述,變得不那麼急於找到「歸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