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變形記作者
1. 卡夫卡與《變形記》簡介
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生於布拉格的一個猶太家庭。1901年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後轉修法律,1906年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卡夫卡受丹麥哲學家、存在主義先驅者克爾凱戈爾的影響很大,後者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也對中國的老莊哲學有濃厚的興趣,並在創作中有所反映。卡夫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描寫一個小職員格里高爾·薩姆沙在一天清晨突然變成一隻甲蟲,因而失去了職業,成為家庭的累贅,最後在寂寞和孤獨中死去。小說深刻而生動地揭示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描繪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異化」現象。
2. 變形記作者是誰,要求國籍,姓名。
《變形記》是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藝術上的最高成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創作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
弗蘭茲·卡夫卡(奧匈帝國著名作家)
弗蘭茲·卡夫卡,生活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捷克 小說家。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即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文筆明凈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言人人殊,暫無(或永無)定論,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
「卡夫卡」在捷克語中是「寒鴉」的意思,卡夫卡父親的鋪子即以寒鴉來作店徽。而「卡夫卡」在希伯來語中是「穴鳥」的意思(希伯來語和意第緒語都是猶太人的語言)。為紀念這位獨一無二的大師,1983年發現的小行星3412以「卡夫卡」來命名。
卡夫卡是捷克人,他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宗師和探險者,他的創作風格是表現主義,是表現主義作家中創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創作的主要時期是在一戰前後,當時,經濟蕭條,社會腐敗,人民窮困,這一切使得卡夫卡終生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於是,對社會的陌生感,孤獨感與恐懼感,成了他創作的永恆主題。英國詩人奧登評價卡夫卡時說:「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1]
3. 幾本《變形記》的作者分別是誰
1、《變形記》(德語Die Verwandlung,英語The Metamorphosis)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藝術上的最高成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2、奧維德的《變形記》3、亦舒的《變形記》4、阿普列尤斯的《變形記》5、王小波的《變形記》
4. 文學史上四部《變形記》分別是
1、德國卡夫卡的的短篇小說《變形記》,講述了格里高爾由人變成蟲荒誕的故事。運用了荒誕,變形和寫實的藝術手法。
2、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包括大量虛構的或真實人物的故事。
3、古羅馬阿普列尤斯的《金驢記》,又名《變形記》,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第一部社會心理小說,真實地反映了二世紀羅馬帝國外省的民俗風情和社會文化心態。
4、俄國作家契科夫的《變色龍》,是一篇諷刺小說,具有廣泛藝術概括性。曾被選入我國中學的語文教科書。
(4)短篇小說變形記作者擴展閱讀:
卡夫卡《變形記》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卡夫卡生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動盪不安、物質主義盛行的年代,他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捷克共和國的首都布拉格。
而當時的布拉格正處在激烈的民族沖突與動盪中,「社會主義、猶太主義、德國民族主義、玩世不恭的思想、人道主義、以及一切虛假的世界主義等各種信念都相互沖突」。
家庭背景
卡夫卡出生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波希米亞(今捷克)的布拉格,父母都是講德語的猶太人。父親海爾曼原為鄉下屠夫的兒子,依靠艱苦創業,白手起家,成為一個百貨批發商。
他由於未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知識貧乏、頭腦簡單而務實,並且為人偏執、專橫粗暴,在家庭中對妻子和孩子實行家長式專制統治。卡夫卡一直生活在「專制猶如暴君」般的「父親的陰影」中。
卡夫卡在36歲時,曾戰戰兢兢地給父親寫了一封達幾十頁的長信,流露出對父親的極端恐懼心理。父親對卡夫卡的教育手段是「罵、威嚇、諷刺、獰笑」。
卡夫卡在《致父親的信》中曾提到他欣賞一位猶太演員洛伊,而父親卻以不屑一顧的語氣和可怕的方式將那演員比做一隻甲蟲。
卡夫卡將寫作視為生命。1913年1月2至3日,卡夫卡寫給女友菲利斯的信中直率地表達了自己和創作的關系:他只有通過寫作,才能維系生命。
5. 《變形記》的作者是誰被譽為世界三大短篇巨匠的是誰
變形記是弗蘭茨·卡夫卡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說,三大短篇巨匠分別是莫泊桑,妻科夫,歐亨利
6. 變形記作者是誰
《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的短篇小說。
《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銷員,長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撐著整個家庭的花銷。當薩姆沙還能以微薄的薪金供養他那薄情寡義的家人時,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長子,父母誇獎他,妹妹愛戴他。當有一天他變成了甲蟲,喪失了勞動力,對這個家再也沒有物質貢獻時,家人一反之前對他的尊敬態度,逐漸顯現出冷漠、嫌棄、憎惡的面孔。父親惡狠狠地用蘋果打他,母親嚇得暈倒,妹妹厭棄他。漸漸地,薩姆沙遠離了社會,最後孤獨痛苦地在飢餓中默默地死去。
卡夫卡以自己獨特的藝術筆調,用象徵、細節描寫等手法對「人變成甲蟲事件」進行藝術再造,使作品呈現出荒誕、不可思議的基調。
《變形記》中薩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個物質極其豐裕、人情卻淡薄如紗的時代里處於底層的小人物命運的象徵。小說以主人公變為甲蟲這一荒誕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圖、對金錢頂禮膜拜、對真情人性不屑一顧,最終被社會擠壓變形的現實,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真實的社會生活。
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奧地利作家,20世紀德語小說家。
作品有:《美國》、《城堡》、《訴訟》、《變形記》、《判決》、《飢餓藝術家》、《一次戰斗紀實》、《中國長城建造時》、《往事一頁》、《城徽》、《塞壬的沉默》、《一道聖旨》等。
7. 《變形計》是誰寫的
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變形記》是20世紀世界10部影響深遠的小說之一
作品賞析
卡夫卡的創作旺盛期正值德國表現主義文學運動的高潮時期。他的短篇小說《變形記》可以說是表現主義的典型之作。表現主義的創作主張是遵循「表現論」美學原則而與傳統現實主義的「模仿論」原則相對立的。它反對「復制世界」,即不把客觀事物的表面現象作為真實的依據,而主張憑認真「觀察」和重新思考去發現或洞察被習俗觀念掩蓋著的,而為一般人所不注意的真實。為此就需要一種特殊的藝術手段,把描寫的客觀對象加以「陌生化」的處理,以造成審美主體與被描寫的客體之間的距離,從而引起你的驚異,迫使你從另一個角度去探悉同一個事物的本質。這種藝術手段通稱「間離法」,在布萊希特那裡叫作「陌生化效果」。《變形記》的變形即是一種間離(或「陌生化」)技巧。作者想藉以揭示人與人之間——包括倫常之間——表面親親熱熱,內心裡卻是極為孤獨和陌生的實質;之所以親親熱熱,因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關系維系著,一旦割斷這種關系,則那種親熱的外觀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正如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文中所揭示的:「維系家庭的紐帶並不是家庭的愛,而是隱藏在財產共有關系之後的私人利益。」可謂一針見血。你看,當格里高爾身體健康,每月能拿回工資供養全家的時候,他是這個家庭里一名堂堂正正的而且受人尊敬的長子。
但當他一旦患了不治之症,失去了公司里的職務,因而無法與家庭保持這種經濟聯系的時候,他在家庭里的一切尊嚴很快被剝奪干凈,甚至連維持生命的正常飲食都無人過問。
他變成「非人」,他的處境無異於動物。當然也可以讓主人公得一種致命的重病或遭遇一次喪失勞動力的重殘,然後寫他被家人厭棄的過程。但這樣的構思其藝術效果不如變形那樣強烈。因為作為病人,他有口會說話,有眼睛會看人,你不能當著他的面表現出對他的厭倦,或不給他送飯吃。而一隻甲蟲,既不會說話,也沒有表情,他的孤獨感就更加令人感到凄然了——以上是從社會學觀點去看的。
如果從西方流行的「異化」觀念去看,這篇小說也是寫人與人之間、人與自我之間關系的一篇傑作。在實際生活中,卡夫卡在家庭里與父親的關系確實是不和諧的,但與母親關系是正常的,與他第三個妹妹特別要好。但卡夫卡卻在一封信中說:「我在自己的家裡比陌生人還要陌生。」現在卡夫卡通過《變形記》暗示我們:即使像他的妹妹那樣愛著哥哥,但一旦這位哥哥得了一種致命的絕症,久而久之,她也會像小說中的那位女郎那樣厭棄他的。這里,卡夫卡寫的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生存狀況。人的變形,也是自我「異化」的一種寫照。尤其是主人公變成甲蟲以後,人的習性漸漸消失,而「蟲性」日益增加,彷彿格里高爾異化出人的世界以後,倒是在動物的世界裡找到「蟲」的自我了。這樣的寫法是絕妙的。
在人與人之間還沒有取得和諧關系的世界裡,人的變形也是一種象徵,一切倒霉人的象徵:人一旦遭遇不幸(喪失工作能力的疾病、傷殘、政治襲擊等),他就不再被社會承認,從而失去作為人的價值的「自我」,成為無異於低等動物的「非人」。
在現代藝術創作中,變形是一種怪誕的表現手段,是一種創造「距離」或「陌生化」的技巧。按照美國美學家桑塔那那的說法,怪誕也是一種創造;它違背客觀事物的表面真實,卻並不違背客觀事物的內在邏輯,因此它已進入現代美學的范疇,成為表現主義文學藝術偏愛的一種手法。
表現主義文學創作強調從主觀的內心感受出發,作品往往具有一種個人的真實性,這在卡夫卡筆下呈現為自傳色彩。不僅主人公的身份(公司雇員)和心理(作為長子必須盡家庭義務)與作者近似,其他人物如父親、母親和妹妹幾乎都可以與卡夫卡的家庭成員進行比較。
8. 卡夫卡的變形記應該如何理解
卡夫卡的《變形記》中,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它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孤獨感與陌生感,即人與人之間,競爭激化、感情淡化、關系惡化,也就是說這種關系既荒謬又難以溝通。推銷員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甲蟲,盡管它還有人的情感與心理,但蟲的外形使他逐漸化為異類,變形後被世界遺棄是他的心境極度悲涼。三次努力試圖與親人以及外界交流失敗後,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來他的變形折射了西方人當時真實的生存狀態。卡夫卡通過小說並不只是單純闡述事實,而是抗除這個世界,追尋人類人性的完善。 卡夫卡的《變形記》把我們帶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實,那另一世界原本屬於我們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試圖用另一套敘述方式與技巧來展示我們人性內部的黑暗王國。因為我們平時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見之下,才會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異和難以理解。 作者描寫這種人情反差,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對人的異化,致使親情淡薄,人性扭曲。《變形記》的主題具有強烈的批判性。 卡夫卡創作的文學作品的主題,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體驗和理解。有人認為《變形記》的主題是:表現人對自己命運的無能為力,人失去自我就處於絕境。也有人認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無利於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規律是無情的。
9. 變形記的作者是誰
變形記的作者是弗蘭茲·卡夫卡
《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的短篇小說。
《變形記》在整體上是荒誕的,這個看似荒誕古怪的故事正是當時人們生存狀態的一種寫照。在金錢社會中,競爭異常激烈,生存的壓力使許多人精神被扭曲、摧毀。
《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銷員,長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撐著整個家庭的花銷。當薩姆沙還能以微薄的薪金供養他那薄情寡義的家人時,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長子,父母誇獎他,妹妹愛戴他。當有一天他變成了甲蟲,喪失了勞動力,對這個家再也沒有物質貢獻時,家人一反之前對他的尊敬態度,逐漸顯現出冷漠、嫌棄、憎惡的面孔。父親惡狠狠地用蘋果打他,母親嚇得暈倒,妹妹厭棄他。漸漸地,薩姆沙遠離了社會,最後孤獨痛苦地在飢餓中默默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