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短篇小說集
A. 魯迅的三部短篇小說集分別是什麼
魯迅的小說集分別是《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第三部都是改編一些民間神話故事,像嫦娥奔月之類的,名氣不大!代表作應該是前兩部,即《吶喊》,《彷徨》。
其中《吶喊》收入1918~1922年間所寫的14篇作品,保留著「五四」前後奮起呼喊的時代特色。《彷徨》收入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 《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
所以,魯迅的三部短篇小說集是《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並且魯迅與郭沫若兩人被稱為中國現代文壇的雙子星座
謝謝,望採納
B. 葉聖陶五四後創作的小說有那些
葉聖陶五四後創作的文學作品:
時間 作品 類型
1921 《小白船》 童話
1921 《一粒種子》 童話
1922 《雪朝》 詩
1922 《旅行家》 童話
1922 《含羞草》 童話
1922 《隔膜》 小說集
1922 《玫瑰和金魚》 童話
1922 《月亮姑娘的親事》 童話
1922 《快樂的人》 童話
1923 《稻草人》 小說
1923 《火災》 小說集
1925 《線下》 短篇小說
1928 《倪煥之》 長篇小說
1931 《古代英雄的石像》 童話
1934 《文心》 教育
1935 《未厭居習作》 散文
1936 《聖陶短篇小說集》 短篇小說集
1936 《葉紹鈞選集》 文選
C. 魯迅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魯迅有三本短篇小說集:
1.《吶喊》1923年出版,共14篇:
《狂人日記》,作於1918年《新青年》,狂人,「看 / 被看」,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小說。在五四運動前創作的三篇小說之一。
《孔乙己》1919,孔乙己,「看 / 被看」,在五四運動前創作的三篇小說之一。
《葯》1919,「看 / 被看」,在五四運動前創作的三篇小說之一。
《明天》單四嫂子,「看 / 被看」
《一件小事》1919,「我」與車夫
《頭發的故事》「看 / 被看」
《風波》1920,七斤
《故鄉》1921,閏土
《阿Q正傳》1921、12,連載於《晨報副刊》阿Q,「看 / 被看」
《端午節》
《白光》知識分子形象陳士成
《兔和貓》
《鴨的喜劇》
《社戲》1922年。
2.《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
《祝福》1924年,祥林嫂,「看 / 被看」。
《在酒樓上》(呂緯甫)1924年,
《幸福的家庭》
《肥皂》四銘
《長明燈》「看 / 被看」
《示眾》「看 / 被看」
《高老夫子》高爾礎
《孤獨者》(魏連殳)1925年,
《傷逝》1925年,涓生、子君,魯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愛情生活為題材的小說。
《弟兄》
《離婚》1925年《語絲》,愛姑,也是魯迅最後一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說。
3.《故事新編》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共8篇:
《序言》
《補天》原名《不周山》。
《奔月》
《理水》「看 / 被看」
《採薇》1935、12,「看 / 被看」
《鑄劍》1927,原名《眉間尺》,「看 / 被看」
《出關》
《非攻》
《起死》1935、12,
《懷舊》作品中的人物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魯迅的一個筆名。
D. 請問晚清到五四時期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魯迅認為的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是中國清末4部譴責小說的合稱 。即李寶嘉(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
《新中國未來記》——晚清新小說的開山之作
晚清的其他小說:費振清《劍橋中國晚清史》(系列)《美國與中國》《偉大的中國革命》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袁氏當國》《胡適雜憶》《新中國三十年》《史學與文學》
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碰撞》
史景遷《天安門》《天國之子他的世俗王朝》
柯文《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
張灝《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譚嗣同思想的分析》
容閎《我在中國和美國的生活》
鍾叔和《中國本身擁有力量》《走向世界》
止庵《史實與神話》
五四時期的小說
魯迅《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蕭紅《呼蘭河傳》
沈從文《邊城》
錢鍾書《圍城》
張愛玲《傾城》《金鎖記》等
郁達夫《春風沉醉的晚上》等
張恨水《啼笑因緣》《金粉世家》
白先勇《孽子》、《永遠的尹雪艷》等
E. 吶喊魯迅著名短篇小說集
導語:《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表現了近代中國的種種劣根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吶喊》的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吶喊》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收錄魯迅於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說,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1卷。小說集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
《吶喊》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志,開創了現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先河。作品通過寫實主義、象徵主義、浪漫主義等多種手法,以傳神的筆觸和「畫眼睛」、「寫靈魂」的藝術技巧,形象生動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藝術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間中國社會生活的現狀,有力揭露和鞭撻了封建舊惡勢力,表達了作者渴望變革,為時代吶喊,希望喚醒國民的思想。奠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現代文化史上的地位。1985年,日本出版的50卷本《世界最高傑作》,中國僅有《吶喊》與《論語》被收入 ;1999年6月,《吶喊》被《亞洲周刊》評選為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之首。
內容總述
小說集《吶喊》收錄了《狂人日記》、《孔乙己》、《葯》《阿Q正傳》《故鄉》等14篇小說,反映從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時期中國古老農村和市鎮的面貌;它描繪了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時期的中國社會現實,總結了辛亥革命的歷史經驗教訓,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和虛偽,痛苦地解剖了中國沉默的國民靈魂,批判了國民的劣根性。
分篇簡介
⑴《狂人日記》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了一個「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 的眼光,總覺得人們想害他,想吃掉他。醫生給他看病,讓他「靜養」,他便認為是讓他養肥可以多吃肉。他記得大哥曾對他講過「易子而食」「寢皮食肉」之事,然後想起「妹子」死時,大哥勸母親不要哭,便認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認為是「瘋子」,當他完全失望於改造周圍環境時,他也「痊癒」了,去某地當候補官了。小說中的「狂人」實際上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了靈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則是封建傳統吃人的慣例。
⑵《孔乙己》講述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的悲劇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舉制度毒害下,除了滿口「之乎者也」之外,一無所能,窮途潦倒,成了人們取笑的資料。為生活所迫,他偶爾做些小偷小竊的事,終於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說通過對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動描寫,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鞭撻了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
⑶《葯》表現了現代史上重大而發人深思的主題。作品描述華老栓用被統治者殺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鮮血蘸成「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的故事。一個革命者為民眾的解放而慷慨犧牲,他的鮮血卻被民眾當作治病的靈葯,這種強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舊民主革命與民眾的嚴重隔膜,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治給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
⑷《明天》中單四嫂子的兒子寶兒得了病,單四嫂子為他四處求醫,盼望著「明天」寶兒的病就能好。但是「明天」到來了,病魔無情地奪去了寶兒的生命。明天是什麼,是希望還是絕望,單四嫂子不得而知,但失去寶兒後的孤獨與痛苦卻是真實的。
⑸《一件小事》的主人公「我」,是五四時期具有進步傾向的知識分子。雖然不能將其判定為革命者,但在他的身上確實有著許多體現出革命民主主義者思想情緒的特點:關心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痛恨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尤為厭惡腐朽不堪的孔孟之道。但他身上也有一定弱點,對勞動人民尚缺乏深刻的認識和正確的判斷。然而,車夫的所作所為卻使他極為震驚「我」在進行自我審視、自我省察、自我靈魂拷問中發現了「我」作為知識分子自身的「小」來。
⑹《頭發的故事》講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辮子後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個有覺悟、有理想的人,因為覺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辮子,卻遭到了周圍人的蔑視和厭惡,因此他深感中國的守舊和頑固一一「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樑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樣的中國,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支毫毛。」
⑺《風波》寫朝廷上換了皇帝沒換皇帝對村裡人思想的風波。揭示了農村人,也就是在封建思想摧殘下的中國人安於現狀、不問世事、沒有拯救自己命運的思想,沒有人的價值的認識。
⑻《故鄉》描寫魯迅冒著嚴寒回到了他闊別七八年的故鄉的所見所聞,深刻揭露出封建等級制度給人的心靈造成的傷害。20世紀20年代中國農村日甚一日的破產景象在這個最初的印象中得到了形象的反映。但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在這種生活背景下生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靈魂上的疏遠,心靈上的毀滅。
⑼《阿Q正傳》,阿Q,姓名籍貫不詳,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對受居民尊敬的趙太爺和錢太爺獨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闊」,就是想「兒子會闊多了」,他總能在精神上獲勝。被王胡揍了一頓,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著「兒子打老子」便忘卻了;調戲小尼姑便覺晦氣全消。但這卻勾起了他的慾望,盡管嚴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壓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對吳媽叫著「我和你困覺」,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頓,阿Q的愛情夢被打破,隨即生計又成問題,於是打定進城。回來時獲得村裡人一時的敬畏,但人們探聽底細後又對他「敬而遠之」。得知革命黨進村,本是「深惡痛絕」,但一看舉人和村裡人都怕他們,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卻一直沒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殺。臨死前的遺憾是畫押的圈不圓。小說深刻地表現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阿Q則是這種國民性弱點的集中表現。「精神勝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徵。
⑽《端午節》的主人公方玄綽是小官吏又兼做教員,早年也曾覺醒過,後來卻消沉了。他嚴於責人,寬於責己,思想嚴重退坡,喜歡「差不多說」的「精神勝利法」。
⑾《白光》是描寫沒落的舊式知識分子的小說。主人公陳士成參加科舉考試,考了十六回,回回落榜,也沒有撈到秀才,終於變得精神失常,最後投湖自盡,了結了自己的一生。魯迅通過對這個人物的描寫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本質,對人物本身也作了徹底的否定。
⑿《兔和貓》描寫一個家庭主婦三太太在夏天給她的孩子們買了一對小白兔,小說就圍繞著兔的出現和消失展開起伏曲折的故事情節,表達了作者對弱小的同情,對隨意欺凌弱小者的憎恨。
⒀《鴨的喜劇》以魯迅與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住在一起時的生活為素材,表現出兩人深厚的友誼,同樣也是愛的抒情。
⒁《社戲》所敘「我」的三次看戲。開篇用近三分之一篇幅寫「我」在北京的兩次看京戲,後用三分之二多的篇幅寫「我」小時候在故鄉去趙庄看一場社戲。兩次看京戲都窩窩囊囊心緒極壞,而看社戲卻是意趣盎然永生難忘。三場戲發生在兩個地點:都市和鄉村。有意味的是,三場戲都枯燥乏味,三場戲都沒看到什麼,看戲的「我」三次都中途告退,但作者的心情卻截然相反。北京的兩次看戲敘述中,透露的是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整篇小說的感情基調就是都市和鄉村的對立,表現了作者對農村生活的衷心嚮往和對農民的深厚感情。
F. 魯迅短篇小說有那些
魯迅有三本短篇小說集:
1.《吶喊》1923年出版,共14篇:
《狂人日記》,作於1918年《新青年》,狂人,「看 / 被看」,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小說。在五四運動前創作的三篇小說之一。
《孔乙己》1919,孔乙己,「看 / 被看」,在五四運動前創作的三篇小說之一。
《葯》1919,「看 / 被看」,在五四運動前創作的三篇小說之一。
《明天》單四嫂子,「看 / 被看」
《一件小事》1919,「我」與車夫
《頭發的故事》「看 / 被看」
《風波》1920,七斤
《故鄉》1921,閏土
《阿Q正傳》1921、12,連載於《晨報副刊》阿Q,「看 / 被看」
《端午節》
《白光》知識分子形象陳士成
《兔和貓》
《鴨的喜劇》
《社戲》1922年。
2.《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
《祝福》1924年,祥林嫂,「看 / 被看」。
《在酒樓上》(呂緯甫)1924年,
《幸福的家庭》
《肥皂》四銘
《長明燈》「看 / 被看」
《示眾》「看 / 被看」
《高老夫子》高爾礎
《孤獨者》(魏連殳)1925年,
《傷逝》1925年,涓生、子君,魯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愛情生活為題材的小說。
《弟兄》
《離婚》1925年《語絲》,愛姑,也是魯迅最後一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說。
3.《故事新編》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共8篇:
《序言》
《補天》原名《不周山》。
《奔月》
《理水》「看 / 被看」
《採薇》1935、12,「看 / 被看」
《鑄劍》1927,原名《眉間尺》,「看 / 被看」
《出關》
《非攻》
《起死》1935、12,
《懷舊》作品中的人物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魯迅的一個筆名。
G. 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歷史小說集、散文集和雜文集有什麼
短篇小說集:《彷徨》、《吶喊》。
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雜文集:《墳》 1927年3月,未名社 《熱風》 1925年11月,北京北新書局
《華蓋集》 1926年8月,北京北新書局 《華蓋集續編》 1927年5月,北京北新書局
《續編的續編》 1948年,上海出版公司 《而已集》 1928年10月,上海北新書局
《三閑集》 1932年9月,上海北新書局 《南腔北調集》 1934年4月,上海同文書店
《二心集》 1932年,上海合眾書店 《花邊文學》 1936年6月,上海聯華書店
《偽自由書》 1933年10月,上海青光書局 《准風月談》 1934年12月,上海聯華書店
《且介亭雜文》 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二集》 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末編》 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 《集外集》 1935年5月,上海群眾圖書公司
《集外集拾遺》 1938年,魯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遺補編》 1952年,上海出版公司
(7)五四短篇小說集擴展閱讀:
魯迅是中國現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自從一九一八年發表他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以來,直到一九三六年去世。魯迅的創作生涯持續了將近二十年之久,留下了超過六百萬字的作品,可以稱得上"著作等身"。
魯迅的文學創作包括散文,小說和雜文。其中,雜文是他影響力最大的創作體裁。魯迅的雜文如同匕首投槍一般,刺向了當時中國黑暗的一面。在魯迅的雜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火一般的熱情和冷峻的思考。
H. 老舍寫過的短篇小說
1、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 四世同堂》、《正紅旗下》、《駱駝祥子》、《 趙子曰》、《離婚》、《鼓書藝人》、《二馬》、《火葬》、《牛天賜傳》、《我這一輩子》、《貓城記》、《文博士》、《小坡的生日》等。
2、中篇小說:《月牙兒》、《陽光》等。
3、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等。
4、劇本:《龍須溝》、《殘霧》、《茶館》、《桃李春風》、《神拳》、《 大地龍蛇》等。
5、其他合集:《老舍劇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詩選》、《老舍文集》等。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8)五四短篇小說集擴展閱讀
老舍名言:
1、才華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鋒利的刀刃,苦日久不磨,也會生銹。
2、熟才能生巧。寫過一遍,盡管不象樣子,也會帶來不少好處。不斷地寫作才會逐漸摸到文藝創作的底。字紙簍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裡面扔棄廢稿,一定會有成功的那一天。
3、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個好作家了。
4、驕傲自滿是我們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
老捨生平:
1、1899年生於北京。正紅旗人,滿族。家境貧寒,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
2、1913年進北京師范學校學習,1918年畢業。先後在北京、天津等地中小學任國文教員。「五四」時期開始新文學創作。
3、1924年去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先後創作《老張的哲學》、《趙子日》、《二馬》等長篇小說。
4、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
5、1930年回國,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任教,此間創作《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月牙兒》等長短篇小說。
6、1937年《駱駝祥子》問世。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兼總務部主任,從事抗戰文學運動。此間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
7、1946年赴美講學。
8、1949年底回國。歷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及書記處書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創作了話劇《龍須溝》、《西望長安》、《茶館》、小說《正紅旗下》等。
I. 五四時期的五篇經典作品有哪些急需答案
魯迅《狂人日記》;徐悲鴻《愚公移山》;郭沫若《屈原》;趙樹理《小二黑結婚》;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五四時期是中國思想和精神領域開始發生轉變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許多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紛紛涌現,其代表人物為胡適、魯迅、陳獨秀等,創造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
五四新文學運動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是一次「反傳統、反儒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涵蓋了民初在北京發生的一場深刻的文化政治示威運動,即五四運動。
新文化運動標志著中國知識分子顛覆中國中心主義,否認自身的文化價值,認同西方文化以及民主共和制,走向了歐洲中心主義。
(9)五四短篇小說集擴展閱讀:
五四運動的詮釋
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性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而所有這些,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
因此,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應該把這些方面結合起來,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
J. 魯迅的短篇小說集代表作是什麼,哪兩個
魯迅的小說集只有三部,分別是《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第三部都是改編一些民間神話故事,像嫦娥奔月之類的,名氣不大!代表作應該是前兩部,即《吶喊》,《彷徨》。
其中《吶喊》收入1918~1922年間所寫的14篇作品,保留著「五四」前後奮起呼喊的時代特色。《彷徨》收入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