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掌的短篇小說
⑴ 川端康成的傑出作品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一篇傑出的短篇小說,在讀者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品情節簡單,描述一名高中生獨自在伊豆旅遊時邂逅一位年少舞女的故事,伊豆的青山秀水與少男少女間純凈的愛慕之情交織在一起,互相輝映,給了讀者一份清新之感,也凈化了讀者的心靈,把他們帶入一個空靈美好的唯美世界。《伊豆的舞女》也是川端康成作者自傳性的小說。
《少女的港灣》 《雪國》 《河邊小鎮的故事》 《千隻鶴》《花的日記》《美好的旅行》
《禽獸》
⑵ 如何理解川端康成的掌小說《殉情》
我理解的《殉情》是丈夫為了尋求美而離開家,所以文中說是嫌棄而離開的。妻子深愛著丈夫,對丈夫很依賴,也很習慣和丈夫在一起的生活。所以,在丈夫離開後想像如果丈夫在的話一定會怎麼怎麼樣要求孩子,因此出現了那幾封丈夫寄來的信(其實都是妻子的想像。
後來妻子和孩子雙雙死去,丈夫回來後,才恍然大悟,其實美就在身邊(或許是心裡對妻子和孩子的愧疚),最後和妻子並枕死去。殉情的來歷或許就是如此吧!
殉情,作者:川端康成。
厭棄她而出逃的丈夫來信了。這是闊別兩年之後從遙遠的地方寄來的信。別讓孩子玩皮球啰。那聲音我聽得見。那聲音敲打著我的心啊。她從九歲的女兒手中接過了皮球。
丈夫又來信了。跟上封信不同,是從另一郵局寄出的。別讓孩子穿皮鞋上學啰。那聲音我聽得見。那聲音踐踏著我的心房啊。她給女兒換上了一雙柔軟的氈草鞋。少女哭了,不肯去上學了。
丈夫又來信了。這是距第二封信的一個月之後,從字里行間讓人感到他驟然衰老了。別讓孩子用瓷碗吃飯啰。那聲音我聽得見。那聲音敲碎了我的心啊。
她把女兒當成三歲小孩,用自己的筷子給她喂飯。於是,她想起女兒三歲時丈夫偎依在她身旁的快活情景。女兒順手從碗櫥里拿出自己的瓷碗來,她馬上奪了過來,狠狠地摔在庭院的點景石上。這聲音將要敲碎丈夫的心。突然間,她倒豎雙眉,把自己的飯碗扔掉了。
然而,這聲音,也許不是敲碎丈夫的心的聲音吧。她將飯桌推到庭院里去。這聲音……她把整個身子撞在牆上,用拳頭亂砸起來。像是投槍般地撞在隔扇上,轉眼倒在門邊上了。這聲音。「媽媽,媽媽,媽媽」。女兒邊哭邊跑了過來。她一巴掌打在女兒的臉頰上。啊,聽這聲音!
活像這聲音的回響,丈夫又來信了。這次與往常不同,是從遙遠的新的地方一家郵局寄來的。
你們別發出一切聲音,別開閉門窗,別呼吸,也別讓家中的掛鍾作響。
「你們,你們,你們」。說著,她竟湧出了滿眶熱淚。於是,一切都沉寂得寥無聲息。連微弱的聲音也永遠沒有了。就是說,母女都離開塵世了。奇怪的是,她的丈夫也竟同她們並枕長眠了。
⑶ 川端康成作品有哪些
川端康成作品有:
1、《雪國》(ゆきぐに)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創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他唯美主義代表之作。《雪國》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時被評獎委員會提到的三部小說之一。在川端的所有作品中,《雪國》被海外翻譯最多,先後被譯介到很多國家和地區,中國也出版了不同的譯本。
⑷ 求川端康成的詳細介紹,以及他的著作
川端 康成 ( 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 Kawabata Yasunari )
(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1]
日本小說家。幼年父母雙亡,後祖父母和姐姐又陸續病故。他一生漂泊無著,心情苦悶憂郁,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成為後來川端康成文學的陰影很深的底色。在東京大學國文專業學習時,參與復刊《新思潮》(第6 次)雜志。1924年畢業。同年和橫光利一等創辦《文藝時代》雜志,後成為由此誕生的新感覺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覺派衰落後,參加新興藝術派和新心理主義文學運動,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早期多以下層女性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寫她們的純潔和不幸。後期一些作品寫了近親之間、甚至老人的變態情愛心理,表現出頹廢的一面。
成名作小說《伊豆的舞女》(1926)描寫一個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傷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國》(1935~1937)描寫了雪國底層女性形體和精神上的純潔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虛無感。其他作品還有《淺草紅團》(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隻鶴》(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川端擔任過國際筆會副會長、日本筆會會長等職。1957年被選為日本藝術院會員。曾獲日本政府的文化勛章、法國政府的文化藝術勛章等。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72年在工作室自殺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國翻譯出版。
【生平】
川端康成生於京都附近的大阪府大阪市北區此花町(現天神橋附近),祖輩為地方有名的富貴,家道中落後遷於東京,其父親習醫。2歲喪父 ,3歲喪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養;祖父將他帶回大阪府扶養,他唯一的姐姐則寄養在另一親戚處。由於身體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閉式的,幾乎沒有與外界的接觸,而這種過分的保護並沒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憂郁、扭曲的性格。上學後這種生活有所變化,但不幸又接踵而來,8歲時祖母去世,12歲時姐姐也去世了,16時歲祖父亦亡,最後被接到外公家扶養,孤兒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涼,也對他以後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
父母、祖母、姐姐,祖父相續過世,這種對於死亡的體驗給他留下的恐懼的影響是一生的。孤獨的川端康成一邊拒絕現實中的熱量,一邊在文字的世界裡繪制著想像中熱量,那個時候他開始閱讀《源氏物語》,在他的一生中,這本書是另一個重大的影響,評價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源氏物語》。中學時,川端康成對於《源》還僅僅一知半解,但就他所能體會到的感覺,他開始嘗試自己寫作。
16歲時,川端預感到祖父將不久於人世時,就決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記錄來。於是他寫起了《十六歲的日記》。這既是作者痛苦的現實的寫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現實內里的詩情,在這里也顯露了康成的創作才華的端倪。可以看出這種不幸的經歷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獨。他還在中學讀書時即傾慕《源氏物語》等日本古典小說和散文等,這對他後來的創作影響極大。上中學三年級的時候,就把過去所寫的詩文稿子,裝訂成冊,從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開始具有文人的意識,最初的寫作慾望已經萌發。
1912年,川端康成以優異的成績考進大阪府立茨木中學,在所有考生中,他的成績名列榜首,雖然當時他的畫畫非常出色,卻只因發現因為有一個學生比他畫得更好,便從此不再畫畫,由此可見,川端康成是一個十分好強的人。
中學時代,他無數次投稿石沉大海,開始懷疑起自己的創作天分,認真考慮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為文學家。在1916年作為中學四年級生,在大皈《團欒》雜志上發表了習作小說《肩扛教師的靈柩》,他就經常給《文章世界》寫小品、掌小說。《文章世界》舉辦投票選舉「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對於立志當作家的少年來說,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紀念的一年。他在大學預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許多志向文學者,他們一起談論文學,議論文壇現狀和探討當時日本很流行的俄羅斯文學,使來自農村的他頓開茅塞,受益匪淺。這期間,他在學校的《校友會雜志》上,發表了習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同三個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戀愛故事。
1920年9月 ,他進入東京大學英文系,第二年轉入國文系。在大學期間,熱心文學事業,改革和更新文藝,復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了處女作《招魂節一景》,描寫馬戲團女演員的悲苦生活是比較成功的,受到文壇老前輩的稱贊。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文藝年鑒》上,標志著這位文學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壇。
川端發表了《招魂節一景》以後,由於戀愛的失意,特別遭未婚妻伊藤初代解除婚約,他感到幸福的幻滅,經常懷著憂郁的心情到伊豆湯島,寫了未定稿的《湯島回憶》。此後他為了訴說和發泄自己心頭的積郁,又藉助自己手中的筆,為雜志寫出短篇小說《林金花的憂郁》和《參加葬禮的名人》。與此同時,他在愛與怨的交織下,以他的戀愛生活的體驗,寫了《非常》、《南方的火》、《處女作作祟》等一系列小說,有的是以其戀愛的事件為素材直接寫就,有的則加以虛構化。川端這一階段的創作,歸納起來,主要是描寫孤兒的生活,表現對已故親人的深切懷念與哀思,以及描寫自己的愛情波折,敘述自己失意的煩惱和哀怨。這些小說構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群的一個鮮明的特徵。這些作品所表現的感傷與悲哀的調子,以及難以排解的寂寞和憂郁的心緒,貫穿著他的整個創作生涯,成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調。川端本人也說:「這種孤兒的悲哀成為我的處女作的潛流」,「說不定還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潛流吧。」
1924年大學畢業後,川端康成踏上社會,就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活。他積極與橫光利一等人發起新感覺派文學運動,並發表了著名論文《新進作家的新傾向解說》,和創作了《感情的裝飾》、《春天的景色》、《淺草紅團》等少數幾篇具有某些新感覺派特色的作品,並無多大的建樹,他甚至被稱為「新感覺派集團中的異端分子」。後來他公開表明他不願意成為他們的同路人,決心走自己獨特的文學道路,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兒的氣質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憂郁,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機會,偶遇巡迴藝人一行,與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對待,並說他是個好人,他便對她油然產生了純潔的友情;同樣地,受人歧視和凌辱的舞女遇到這樣友善的中學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瀾。他們彼此建立了真摯的、誠實的友情,還彼此流露了淡淡的愛。川端將這段經歷化為藝術,便是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小說《伊豆的舞女》了。
1926年,除了發表了《伊豆舞娘》,川端康成一生唯一一部劇本《瘋狂的一頁》也被拍成電影,獲得贊譽的川端康成並沒有停留不前,其寫作風格從新感覺到新心理主義,又到意識流,1931年的《針、玻璃和霧》可以說是其中一個的代表,接下來,川端康成的作品中開始出現佛教空、無的思想。
1934年,川端康成開始寫《雪國》連載,3年後出了單行本,並獲得第三屆文藝懇話會獎。
1936年,川端康成因為對於戰爭的反抗而宣布停筆不寫文藝時評類文章,並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廣泛參加相關活動。
1940年,川端康成參與成立日本文學會。
1941年受關東軍邀請訪問中國滿洲等地,訪問結束後他自費留在中國,並將妻子一同接到中國,兩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回到日本。第二年,川端康成編輯了《滿洲各民族創作選集》。
1944年以《故園》等文章獲戰前日本最後一屆菊池寬獎。
1947年,歷經13年《雪國》定稿。
1949年,川端康成另一部重要的小說《千隻鶴》開始連載,1952年,這部小說被改編成歌舞伎。
1961年,川端康成前往京都寫作《古都》,同年獲得文學勛章。
1968年10月17日,憑借《雪國》、《千隻鶴》及《古都》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日本人,也是繼泰戈爾、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二位後第三個獲此獎項的東方人。當他在瑞典科學院領獎時朗誦了論文《美麗日本之下的我》(美しい日本の私),在這篇論文中川端康成引用了幾位日本古代得道高僧的詩詞,來抒發自己對於日本,日本這個民族的審美體驗。
1970年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川端很受刺激,對學生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
1972年4月16日,三島自殺之後17個月,川端康成在日本古都鐮倉也選擇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但他早在1962年就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創作作品】
川端康成一生寫了100餘部長篇、中篇和短篇小說,此外還有許多散文、隨筆、講演、評論、詩歌、書信和日記等。他的創作,就思想傾向而言是相當復雜的,並且經歷了一個頗為曲折的發展過程。他戰前和戰時的創作,可以大致歸為兩類:一類是描寫他的孤兒生活,抒發他的孤獨感情,描寫他的失戀過程,抒發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禮的人》、《十六歲的日記》和《致父母的信》等是這類作品的代表。由於所寫的是他本人的經歷和體驗,所以往往具有描寫細膩、感情真摯、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但也由於僅僅寫他本人的經歷和體驗,並且自始至終充滿低沉、哀傷的氣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會意義受到一定局限。
另一類是描寫處於社會下層的人物,尤其是下層婦女(如舞女、藝妓、女藝人、女侍者等)的悲慘遭遇,表現她們對生活、愛情和藝術的追求的作品,《 招魂節一景 》、《 伊豆的舞女 》、《溫泉旅館》、《花的圓舞曲》和《雪國》等是這類作品的代表。這類作品比較真實地表現了底層人群生活與情感上的矛盾糾結,比較充分地表達出她們的痛苦,作者對她們報以同情和憐憫。一般說來這類作品在思想價值上要超過第一類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國》等名篇更是如此。他戰後的創作尤其復雜。一方面,他仍然沿著《伊豆舞女》和《雪國》的道路前進,繼續寫作表現人們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會存在的某些問題,或表達出對普通人民的同情態度,或流露出 作者積極 健康的審美情趣 ,如《 舞姬 》、《名人》和《古都》等堪稱代表。另一方面,他又寫出一批以表現官能刺激、從《千隻鶴》、《山音》到《睡美人》、《一隻胳膊》,這些作品中川端康成獨創的繼承了日本傳統的風雅精神,超越了世俗的道德而純粹的表現人體的美,以及空虛的幻影的描寫,是日本美的另一種象徵。
他在實際創作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傾向。有的作品採用純新感覺派的寫法,極力強調主觀感覺,熱心追求新穎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卻沒有採用純新感覺派的寫法,主要使用樸素、簡潔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義和意識流小說所吸引,相繼寫出兩篇純 屬模仿式的小說——《 針與玻璃與霧 》和《水晶幻想》;但後者中途輟筆,並且其後再也沒有寫過這類作品。由此可見,川端不滿足於單純模仿,不肯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決心另闢新徑。所謂新徑,就是將日本古典文學傳統和西方現代派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的道路。經過長期探索,他在這條路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雪國》起筆於1935年,當時正是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地區、准備發動全國侵華戰爭的陰雲密布時期。在這時期,他們對日本國內加強統治,轟動一時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已被鎮壓下去,與之對立的新感覺派文學,包括川端康成的文學創作,從另外一面受到影響。《雪國》這部作品的發表,足以說明這一嚴酷的現實。《雪國》開始是以描寫各個章節內容的短篇形式分別發表於各種刊物上的,後來隨著形勢更加險惡,從1937年以後即基本上停止發表。直至戰後才又略加修改補充,出版最後完成本。主要原因大致是,它既未追隨日本帝國侵略政策,歌頌侵略戰爭,也未像小林多喜二的《為黨生活的人》那樣。正面批判和反對侵略戰爭,描寫共產黨員和工人階級的斗爭,它把背景設置在遠遠離開東京的雪國及其溫泉旅館,並以那裡的「五等藝妓」(實際上是妓女)駒子和遊客島村的邂逅為題材,表現了他們的性愛生活和游覽活動。作家以富於抒情色彩的優美筆致,描繪年輕藝妓的身姿體態和音容笑貌。並巧妙地用雪國獨特的景緻加以烘托,創造出美不勝收的情趣和境界,使人受到強烈的感染。諸如,列車行駛在皚皚雪原,夜幕開始降落,然而尚未將雪原全部覆蓋起來,大地還留著一片模糊的白色。坐在火車上前往雪國去會駒子的島村。正從車窗欣賞這蘊含著一種神秘感的黃昏美景,忽然一張同這襯景非常調和的影影綽綽的面孔和一雙明亮而不十分清晰的眸子引起他無上的美感,他彷彿被一種無法形容的魅力征服了。駒子陪島村一夜溫存之後,清晨時鏡梳妝,紅顏黑發,受到窗外白雪的烘托。島村欣賞著,未免感到心曠神怡。精神恍惚。
川端對於作品的文學語言,要求極為嚴格。據說他寫完一節之後,總要反復推敲琢磨,修改後往往刪去大半。因此,他的文章雖然頗為接近口頭語言,但讀來絲毫沒有啰嗦之感。用語簡明,描寫准確,這又同他對於自己所描寫的對象觀察細致,熟諳於心,有著重要的關系。
總之,川端的作品同其筆下的人物——主要是年輕婦女——一樣,具有很強的魅力,這又同他的唯美主義傾向和執著地追求所謂「日本的美」有著難以割裂的聯系。本來,一個作家,既然生活在現實社會,即便是唯美主義的美的追求,也不可能是世外的夢囈。這就是說,有時他們也會在現實社會發現比較接近真正的美的東西,如川端筆下的「伊豆舞女」同高中學生之間的純潔的感情;然而,很多時候,由於世界觀和思想感情的變化,他們又會以丑為美。《雪國》擺脫那個萬馬齊喑的黑暗時代的現實,美化封建主義遺留下來的賣淫制度——雪國溫泉旅館「五等藝妓」同嫖客之間的廝混,這就不能令讀者感到滿意。即使日本帝國主義,由於《雪國》所表現的那種令人陶醉的男女關系會消磨所謂「國民的戰斗意志」,對之也不表示歡迎。
但如果拋棄政治去審視川端康成的作品,那種深刻的日式物哀之美,以及他在東西方文學調試上所做的貢獻是極其巨大的,在探索美的漫長道路上川端先生是無愧的先驅與大師
【主要作品】
《椿》 《十六歲日記》 《名人》 《高原》 《伊豆之旅》 《伊豆的舞女》《淺草紅團》 《舞姫》 《雪國》《千隻鶴》 《山之音》《古都》《湖》
【諾貝爾文學獎】
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文學院常務理事、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斯特林致授獎辭,突出地強調:
「川端先生明顯地受到歐洲近代現實主義的影響,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確地顯示出這種傾向:他忠實地立足於日本的古典文學,維護並繼承了純粹的日本傳統的文學模式。在川端先生的敘事技巧里,可以發現一種具有纖細韻味的詩意。」
「川端康成先生的獲獎,有兩點重要意義。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藝術手法,表現了道德性與倫理性的文化意識;其二,在架設東方與西方的精神橋樑上做出了貢獻。」
安德斯·奧斯特林最後宣讀了獎狀題詞:「這份獎狀,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並用您的小說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心靈的精髓。」
川端在瑞典文學院禮堂作了題為《我在美麗的日本》的獲獎紀念講演,他通過禪宗詩僧希玄道元、明惠上人、西行、良寬、一休宗純的詩,芥川龍之介、太宰治的小說,《古今和歌集》、《伊勢物語》、《源氏物語》、《枕草子》的古典傳統,以及東洋畫、花道、茶道的精神,深入細致地介紹和剖析了「日本美的傳統」。其後種端兩度赴美在夏威夷大學和它的分校分別作了題為《美的存在與發現》的講演和在出席舊金山舉辦的日本周活動期間作了題為《日本文學之美》的講演。這三篇講演稿也是三篇美文,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日本文學的傳統美,成為川端康成的日本美論、日本藝術論,構成了他的獨特的美學理論體系,在川端文學中獨放異彩。在這些成績、榮譽和地位面前,川端康成在《夕照的原野》一文中這樣敘述自己的心情:「榮譽和地位是個障礙。過分的懷才不遇,會使藝術家意志薄弱,脆弱得吃不了苦,甚至連才能也發揮不了。反過來,聲譽又能成為影響發揮才能的根源……如果一輩子保持『名譽市民』資格的話,那麼心情就更沉重了。我希望從所有名譽中擺脫出來,讓我自由。」
⑸ 川端康成的主要作品
川端康成的主要作品是《雪國》《古都》《千隻鶴》。
1)《雪國》(ゆきぐに)是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他著名的唯美主義代表之作,從1935年起以短篇的形式,分別以《暮景的鏡》、《白晝的鏡》等題名,斷斷續續地發表在《文藝春秋》、《改造》等雜志上,相互之間並沒有緊密相連的情節,直至全部完成並經認真修改後,才冠以《雪國》於1948年匯集出版單行本。《雪國》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其間描繪的虛無之美、潔凈之美與悲哀之美達到極致,令人怦然心動,又惆悵不已。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寫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達之中,往往帶著淡淡的哀思,表現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
2)《古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在這部小說中,川端康成運用清淡、細膩的筆觸,敘述了千重子和苗子這對孿生姐妹的悲歡離合,以及人世的寂寥之感。作者把自己的關注、同情與哀嘆,都給予她們,寫了她們的辛酸身世和純潔愛情,還寫了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故事在寂靜中開始,在寂靜中結束,把讀者帶到了一個濃重的凄涼的意境,同時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虛無、厭世的思想。
3)《千隻鶴》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952年,主要講述的是一段涉及兩代人的畸戀故事,表現了愛與道德的沖突,同時對日式風物與心理的刻畫也十分細膩,「字里行間彷彿有潔白的千隻鶴在晚霞中翩翩飛舞。」在《千隻鶴》中,很多人物都帶有悲劇情調。《千隻鶴》本身也是一部十分復雜、非常容易引起歧義的小說。
⑹ 川端康成的掌篇小說————《殉情》的有關評論論文
川端康成[1] (日文名: 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羅馬音:Kawabata Yasunari ),1899年6月11日出生於大阪,是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他幼年父母雙亡,後祖父母和姐姐又陸續病故。孤獨憂郁伴其一生,這反映在他的創作中。在東京大學國文專業學習時,參與復刊《新思潮》(第6 次)雜志。1924年畢業,和橫光利一等創辦《文藝時代》雜志,後成為由此誕生的新感覺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覺派衰落後,參加新興藝術派和新心理主義文學運動,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早期多以下層女性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寫她們的純潔和不幸。後期一些作品寫了近親之間、甚至老人的變態情愛心理,表現出頹廢的一面。
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雙亡,其後姐姐和祖父母又陸續病故,他被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他一生漂泊無著,心情苦悶憂郁,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成為後來川端康成文學的陰影很深的底色。在東京大學國文專業學習時,參與復刊《新思潮》(第6 次)雜志。1924年畢業。同年和橫光利一《不是代》雜志,後成為由此誕生的新感覺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覺派衰落後,參加新興藝術派和新心理主義文學 運動,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早期多以下層女性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寫她們的純潔和不幸。後期一些作品寫了近親之間、甚至老人的變態情愛心理,手法純熟,渾然天成。
⑺ 求川端康成的作品名錄
川端康成
作品目錄列表
《伊豆的舞女》
《再婚的女人》
《少女開眼》
《少女的港灣》
《彩虹幾度》
《河邊小鎮的故事》
《玉響》
《生為女人》
《美好的旅行》
《花的日記》
《雪國》
《青春追憶》
《風中之路》
PS:
作者簡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生於大阪市一個醫生的家庭。幼年時,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繼亡故,14歲時,與他相依為命的祖父也溘然長逝,給他終生留下了精神創傷。此後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戀,使他養成了感傷和孤獨的性格。
川端康成少年時期就立志畫家和文學家。1920年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翌年轉入國文系,在《新思潮》雜志上發表了處女作《招魂節一景》,受到菊地池寬的常識和文壇的注目。1924年大學畢業,同橫光利一等青年作家創辦了《文藝時代》雜志,發起新感覺派運動,出版小小說選集《感情的裝飾》。 1926年發表成我作《伊豆的舞女》,從而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
川端康成是一位高產作家,一生共寫了130多部作品,以中短篇小說為主。代表性作品除了《伊豆的舞女》外,還有《禽獸》(1935)、《花的圓舞曲》(1936)、《名人》(1938)、《重逢》(1946)、《雪國》(1935-1948)、《千隻鶴》(1949)、《舞姬》(1951)、《古都》(1962)等。他的創作大致可分成戰前和戰後兩個階級。前期主要描寫社會底層人物的悲慘生活、樸素愛情和執著追求,反映了人的本質和孤獨性以及人與人關系的非現實性。後期除了表現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創傷和痛苦以外,還有不少作品以資產階級家庭為背景,用肉感的筆調寫病態的性愛,頹廢色彩極為濃厚。而《雪國》被譽為日本"近代文學史上抒情文學的頂峰"。
川端康成在藝術技巧上有很高的造詣。他把佛典看成"世界最大的文學",並從日本古典文學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他還積極學習西方各流派的創作方法,特別重視喬伊斯的意識流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川端康成曾說過:"我們的文學隨西方文學潮流而動,但日本文學傳統卻是潛藏的看不見的河床。"他很注意把學習西方與繼承傳統有機結合起來,發展成為自己獨特的風格。幻想的感覺、幽情的哀傷、玄妙的余韻,這種日本傳統美的文學特色,完全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他的小說的另一特色就是重視表現人物的內心感情,而不過多刻畫人物的外形和行為。沒有離奇的情節,卻富有詩的韻味。
川端康成曾長期擔任日本筆會會長,並擔任過國際筆會副會長。1961年獲日本政府頒發的文化勛章。1968年,川端康成"由於他高超的敘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精神的物質"而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2年4月12日,73歲高齡的川端康成口含煤氣管自殺身亡。
⑻ 川端康成的《藤花與草莓》說的是什麼
《藤花與草莓》是川端康成的掌小說合集,所謂「掌小說」自體例上看極像是「小小說」,但在表達上,「小小說」更偏重情節上的取巧,而「掌小說」則更長於意境上的營造。這一說法最早出自日本文壇「新感覺派」大行其道的二十年代,而川端康成的「掌小說」作品,同樣多創作於這一時期。
營造意境,全為表達情慾。這一作法在日本文學作品中頗為常見,而川端康成則又是其中高手。如在同名作《藤花與草莓》中,借《枕草子》里「雪花飄在水晶念珠、紫藤花、梅花上,漂亮的嬰兒在吃草莓」之典,寫春末夏初時一對夫妻的閑話,引起妻子對自己少女時代的回憶。僅僅是一個情境的特寫,卻隱喻著說不盡的心情。
更為出色的作品是寫少年少女間懵懂情愫的佳作《雨傘》。「少年撐開雨傘,與其說是為了擋雨,莫如說是為了掩藏自己走過少女面前時流露出來的羞澀。」而少女呢,「少女雖然也曾想過自己用一隻手扶著傘把,但總是想從雨傘下溜走。」但到了最後,兩人的心境卻與來時迥異了。「突然間變成了大人,帶著夫妻般的心情踏上了歸途。」
「這僅僅是關於雨傘的一樁韻事。」作者這樣結尾,留給讀者的,卻是精緻而唯美的回想。
對情慾的書寫,始終是日本文學的重要主題。盡管東方審美中始終情調的內斂與含蓄同樣在日本文化中有所呈現,但既不迴避情慾,又保持著沉靜溫婉,這樣的特質想要在文字中得以呈現,便需要依賴作者對「感覺」的准確拿捏。欲言又止,言止而余韻悠長,這樣的精巧文筆,實在值得一讀再讀。
盡管同樣是書寫「情慾」,但川端康成卻又有著對其獨一無二的認知——對這一主題的書寫,最終還是要回到審美意義。而比起熱衷於以絕望詮釋美感的太宰治,或是殘酷和黑色占據畫面的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給情慾的「出路」其實要溫和許多。
「她感到彷彿有人揪頭發似的疼痛,驚醒了三四回。知道黑發圈仍然繞在情人的脖頸上之後……」
「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們把這樣的事都忘記了。她漸漸忘記了他的存在,能夠入睡了。但偶爾醒來,她的胳膊一定接觸著她。他的胳膊也一定會擱在她的身上。待到不想這樣做的時候,這已經成為他們倆的睡眠癖了。」
這兩段文字取自《藤花與草莓》中的《睡眠癖》。我們不知道二人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故事,只知道他們睡覺時的「怪癖」,以及他們相愛了足夠久的時光。愛由情慾而生,可是當歲月風幹了情慾,愛情卻並非只能走向終結。可能這種持久與依戀,在不相乾的眼中甚至是一種病態,卻也是故事的主角,對抗時光流逝的唯一解葯。
其實所謂美好,並不會成為大多數人的事。
(8)川端康成掌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藤花與草莓》點評:
初讀這本書,是因為它的名字:「藤花與草莓」,想想就很美。 果然,川端康成的語言文字確實很美。在他的筆下,世間萬物都變成美的了。 他用一幕幕生活的剪影啟迪著我對於人生的思考。因為生活閱歷的不足,以及不同文化的隔膜,很多時候都是似懂非懂的。但是這么美的文字,仍然是值得一讀的。
⑼ 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是什麼,主要代表作是什麼
一、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是《伊豆的舞女》,主要代表作有《雪國》、《古都》、《千隻鶴》。
二、作品簡介:
1、《伊豆的舞女》描寫的是一位19歲高二學生,為排遣內心不可言喻的憂郁和苦悶,隻身來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藝人一行,並對那裡的小舞娘產生了似戀非戀的思慕之情。
伊豆的舞女薰子深深地吸引了「我」。文章寫了從一件件小事,一直到最後「我」和薰子的離別的過程。
2、《雪國》寫的是東京一位名叫島村的舞蹈藝術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國的溫泉旅館,與當地一位名叫駒子的藝妓、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葉子之間發生的感情糾葛。島村是一個有著妻室兒女的中年男子,坐食遺產,無所事事,偶爾通過照片和文字資料研究、評論西洋舞蹈。
他來到雪國的溫泉旅館,邂逅了藝妓駒子,並被她的清麗和單純所吸引,甚至覺得她的「每個腳趾彎處都是很乾凈的」,後來又兩度到雪國和駒子相會。
(9)川端康成掌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川端康成代表作的影響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文學界「泰斗級」人物,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
他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 川端康成善於用意識流寫法展示人物內心世界。因寫《伊豆舞女》而成名。
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文學院常務理事、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斯特林致授獎辭,突出地強調:
「川端先生明顯地受到歐洲近代現實主義的影響,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確地顯示出這種傾向:他忠實地立足於日本的古典文學,維護並繼承了純粹的日本傳統的文學模式。在川端先生的敘事技巧里,可以發現一種具有纖細韻味的詩意。」
⑽ 川端康成有哪些代表作
歷史轉瞬間到了1968年,在那久享盛譽的瑞典文學院的庄嚴肅穆的典禮大廳內,剛剛宣布了本屆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大廳內頓時沸騰了,人們真誠的掌聲伴著祝福將一位白發蒼蒼的瘦弱老人送上領獎台去,這就是諾貝爾獲獎作品《雪國》、《千羽鶴》、《古都》的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是日本現代著名小說家,日本的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1899年6月14日,川端康成出生在日本大阪,他幼年生活極其凄苦,兩歲喪父,三歲喪母。父母雙亡對他的影響很大。他曾在《致父母的信》一文中寫道:「深深刻入我幼小心靈的,便是對疾病的夭折的恐懼。」這以後,他被祖父母收養了。然而極其不幸的事接踵而來。7歲那年,祖母死了;10歲那年,惟一的姐姐死了;15歲,最後一位親人——祖父也辭別人世了。極端的孤獨和不幸遭遇,乃是形成川端康成孤僻性格的主要原因,更是他的作品格調悲涼的重要根源。
川端康成秉性孤獨,但同時上天賜予他一顆善感的心靈,他對文學的愛好自幼便顯示出來。小時候他很喜歡讀書,入中學後,對文學作品更顯敏感,同時投入更多的熱情。他將自作的新詩、文章和書信編為《谷堂集》,積極投稿。1917年,川端康成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英文科。1920年,進入東京大學英文科,隨後轉入國文科。他在這一時期接觸了大量國內外優秀作品,對俄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和日本的志賀直哉、芥川龍之介等大家進行了認真的研讀,為日後走上文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學畢業後,川瑞決心走專業作家的道路,他和同仁一起創辦過一系列的文學雜志,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難能可貴的是,在3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橫行一時之際,川端康成保持著一名理智作家的超然態度,沒有狂熱地捲入鼓吹「聖戰」和投入戰爭的風潮中,他大部分時間過著半隱居的生活。
日本戰敗後,現實令川端康成感到不滿和失望,他的作品反映出他的這一思想基礎。創作的成果日益豐盛,這使他獲得了多種頭銜和榮譽,直至諾貝爾文學獎。然而隨著盛譽的累積,川端康成漸感壓力無比並出現創作危機,加之晚年虛無主義思想的影響,他的生命如風中之燭。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工作室中口含煤氣管自殺,終年72歲。
川端康成一生創作豐富,一生留下一百餘部長篇、中篇和短篇小說,此外還寫了許多散文、隨筆、講演、評論、詩歌等。他的作品體現出現代派的手法同日本傳統審美情趣的融合,作品整體風貌優美流暢和新奇別致。
川端康成在20年代中期曾發起新感覺派運動,一度單純模仿表現主義和達達主義等西方現代派手法,極力強調主觀感覺,熱心追求新穎形式。30年代又一度被喬伊斯的新心理主義和意識流所吸引。後來感到此路不通,於是決心另闢新徑——即將日本文學傳統與新心理主義以及意識流結合起來,寫出了《雪國》這樣的好作品。由此,川端康成形成了自己獨具一格的特色,即心理刻畫纖細入微,意境描繪纏綿凄迷,結構安排自由靈活,語言表達簡約含蓄,文章情調既美且悲。
《雪國》是川端康成費時15年創作的一部力作,然而卻是一部中篇小說,可見其精審的態度。小說寫的是東京一位舞蹈藝術研究家島村三次到雪國與駒子交往的故事。島村與身為藝妓的駒子邂逅並相愛,中途又被一位萍水相逢的姑娘——葉子所吸引。島村本身是一個思想充滿虛無色彩和感傷情調的孱弱文人,對駒子的身世愛莫能助,只得中斷與駒子的交往。而葉子自有意中人,並在意中人病逝後喪身於火海。生活比較認真,意志比較頑強的駒子追求純真的愛情,然而她可憐的身份和境遇使她的感情扭曲。她的愛情既有純真的一面,又有畸型、病態的一面。《雪國》的創作方法和藝術表現方面比較充分地體現了川端康成的創作特色。他認為美與悲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他總是把美與悲聯系起來加以表現,構成一種既美且悲、愈美愈悲、因悲方美、因美方悲的獨特格調,抒情味濃,感染力強,因此被譽為「近代文學史上抒情文學的頂峰」。
此外,川端康成的其他作品如《古都》、《千羽鶴》、《伊豆的舞女》等,也是值得玩味的。日本的四時風物、人情習俗、文化情趣,如一張張鮮亮的圖片,一例例展現出來。可以稱之為一系列的日本風情畫。作者在這些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表達了他對社會、對人生的理解及對下層人物遭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他對愛情和藝術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