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巴金短篇小說老年讀後感

巴金短篇小說老年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2-08-22 05:53:40

① 巴金自傳讀後感500字

巴金的童年是比較幸福的,身為富貴人家的少爺,打小就有丫鬟香兒的陪伴,一起拾桑葚,一起拾雞蛋,還頑皮地給各只雞取上個性的名字。和大花雞結下深厚感情,出於孩童的天真不忍心吃雞肉。 「為什麼生來是雞,就該被人殺死作菜吃?」這個問題讓人寒心,也體現出巴金善良的性格。在巴金童年生活中另一個重要的人便是楊嫂,楊嫂一生愛清潔,死的時候卻極度邋遢,書中的一些細節描寫讓人感動。命運就是這樣,已經被安排好了就難以改變。而更讓人寒心的是,楊嫂的死竟然被當作了好消息。全家人都在等著這個「好消息」,希望一個人死去,而這個人卻恰恰是自己最愛的人。對巴金童年生活影響很大的是巴金的父親和母親,從回憶中可以看出來,巴金的母親愛護下人,愛護孩子,是個溫柔善良的好母親。巴金的父親也是一個善良的人,刑罰犯人卻於心不忍。良好的家教培養了巴金的善良品德,這種品德讓他能對祖國對人民產生無限的愛,進而用各種作品來表達這種無限的感情,為國家留下了一筆財富。巴金留給後人印象最深的是三個字「說真話」,誠然,做人要做好人,說話要講真話。

巴金童年生活的印象與他其後的生活相比是平和的,沒有太多淚水,沒有太多憤怒,日子裡充滿了平靜的喜悅。而在文-革期間,巴金遭受了各種各樣的折磨,有人評價說,巴老是當代活得最痛苦的老人。巴老在晚年重病之時仍然筆耕不輟,寫下長篇小說長夜。在84年在東京召開的第47屆國際筆會上,81歲的他無限深情地談起了自己的創作經歷。拿他自己的話講:「我是從讀者成為作家的。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從文學作品中汲取大量的養料。文學作品用具體的形象打動了我的新,把我的思想引到較高的境界。藝術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奮,作者們的愛憎使我受到感染……前輩作家把熱愛生活的火種傳給我,我也把火傳給別人……我們有一個多麼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來的傑作,它們支持我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勤奮寫作,使自己變得更善良,更純潔,對別人更有用,而且更勇敢。」這種「我要把火傳下去」的慾望支撐著這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創作出一部又一部偉大的作品。

巴老的死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文壇的參天大樹倒下了,給中華民族留下了無與倫比的重要精神財富。

「我家鄉的泥土,我祖國的土地,我永遠同你們在一起接受陽光雨露,與花樹、禾苗一同生長。我唯一的心願是化作泥土,留在人們溫暖的腳印里。」

而現在,巴老的願望也算實現了,華夏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每一片都在呼喚。巴老將永遠與祖國同行,留在人們溫暖的心房裡。

② 巴金高老太爺的喪禮讀後感

那是一個腐朽而又充滿生機的年代,愚昧無知的國民飽受戰亂之苦。顛沛流離,陰陽兩隔已是司空見慣,其中的愛與痛令人潸然淚下,惋惜不已,不禁要為自己身處的時代感到慶幸。出身於1904年的巴金前輩對此有著深刻的體會,國家受凌辱,戰火燒到家門口,百姓陷於水深火熱卻仍然是愚昧無知,他心中憤慨,於是才能寫出像《滅亡》《憩園》《寒夜》這樣的長篇小說。
我認為巴金是繼魯迅之後的又一文學巨匠,他們揭露社會丑惡的一面,褒揚人性的善良,抨擊封建思想,各自引領著時代的發展。兩者的作品我也讀過不少,最先接觸的是<?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魯迅先生的著作。似乎魯迅先生總是在抨擊在揭露,給人以巨大的震撼的同時,不免給人注入一絲寒意。文章如此有力,正是因為其憂國憂民,心境沉重,也正是因為這個,魯迅獲得了千千萬萬個中國人的敬仰!
而巴金前輩,正如人們稱之為「人民的作家」,他的小說清新樸素,描寫細膩,是生活的一部分,家人的關心,朋友的照顧,故事彷彿就是真真切切的發生過一樣,真情在流淌。但像魯迅先生一樣,巴金也看到了這個社會的腐敗,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的殘酷壓榨剝削,是人民痛苦的根源。於是在他的作品裡,我又看到了罪惡在橫行,真情與罪惡交織的社會中,與真情伴隨的便是痛苦,人們在期盼黎明……他用一片赤誠的心去寫作,同樣贏得了千千萬萬個中國人尊重!
巴金曾說過:「我是一塊木柴,我願意讓自己化為灰燼,給人間添一點溫暖。」我想,他正是懷著這樣的想法,在自己的第一篇小說《滅亡》中創造了杜大心這樣的一個人物。
杜大心,一個外表冷酷內心熱忱,一個剛強而又脆弱的青年詩人。第一次愛情的破滅使他不再相信愛情,當他確信自己愛上了李靜淑時,卻又在不停地逃避,最後鼓起了很大的勇氣,告別了她,為理想付出了生命。「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古今中外,愛情被人們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會經歷。對於17歲的我可能尚早,但我想,如果我是杜大心,可能就不會棄她而去了。這一點我確實是自愧不如,因為在理想與愛情之間選擇,這需要很大的勇氣!
他有自己的理想,一種有點偏激的理想,他要毀滅那些曾經把自己的幸福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面的人。結果正如巴金本人所說,杜大心是單獨地在進行革命的斗爭,沒有找到正確的革命道路。但他「為了我至愛的被壓迫的同胞,我甘願滅亡」的決心,是值得我們敬佩的。退一步講,即使不用去滅亡,試問,如今的我們又有多少人懷有這樣的氣度,這樣的渺遠的思想?突然感到,現如今我們的精神世界真的是太狹隘了!生活節奏太快,娛樂太低趣味,人們沒有時間思考,沒有時間去拓寬自己的精神世界。
巴金前輩說的對,「我們的生命必須開花,道德、無私心就是人生之花。」思想有多遠,你就能走多遠。一個人道德高尚,那他必定能創下一番事業,有所成就,高人一等;但如果一個人有道德還有一顆無私心,那麼他將寫下新的歷史篇章,在悠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光輝的一筆。巴老,您的生命已經開花了,開的很茂盛很絢麗!您的落紅將化作春泥,滋養著後代,讓他們也開出美麗的花朵….

③ 巴金小說 家 的讀後感 800字左右

《家》讀後感 給你兩個參考 具體成文視個人情況整理


很小的時候就看過巴金老先生寫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長大後閑來無事隨手還會翻翻這本書。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小說中的人物有七十來個,其中既有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溫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實,《家》一書是寫在中國社會劇烈大變革時期一代青年走過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因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覺慧應該是巴金老先生筆下具有一個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個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這個第十版序中這樣寫到:「一個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裡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 」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有著新思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他反對舊禮教。同時,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於反抗,並且最終沖出了那個封建禮教的大家庭的束縛,乘著不停東流的綠水走入了他嚮往的新生活。

書中還有一個特別顯著的氣息:到處閃耀著青春的色彩。這種單純而自然的環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寫的那樣:「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筆下的《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而《家》的那些子弟們正代表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治者高老太爺。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腐敗、貪婪的官員。那些官員仗著自己的官職,隨意支配人,在無形中,人們對他產生了怨恨,對他也產生了無形的威脅。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的貪官,他們運用自己的小聰明,毫無顧忌地從公家手中「榨錢」,行賄受賄是樣樣不缺。社會中也有像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的青少年,他們整日沉迷於網路的虛擬世界,他們由於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甘墮落。盡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

總之,《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斗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並不會因為有什麼不進步的羈絆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在走過的途中,它會噴發出應由的水花,這就會形成一股股奔騰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著唯一的海流去。



巴金創作《家》有明確的社會功利目的,即抨擊中國社會中強大的封建宗法專制制度,並力圖為青年們指出一條生存的道路。小說中所表現的是他以及他的親友們的痛苦與呼號——事實上,小說正是寫給以他的大哥為代表的身受封建專制之害的青年們的,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可以說是中國文學「文以載道」傳統的另一表現。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說,《家》是一部帶有強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說。
巴金在青年時代是一個狂熱的無政府主義者,對政治抱有強烈的參與意識,他的小說創作與其說是文學活動不如說是社會活動或政治活動。
其次,是對小說中人物處理。
《家》是巴金用來批判封建宗法專制制度的一件利器,於是他選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氣的覺慧作為執行批判的代理人,(偶爾敘述主體有所變換,但大多數時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來審視這個即將崩潰的家族),用他的視角對全書中的人物進行描述和品評,借他的思想獨白來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見解,因而,這個人物成為全書中著墨最多的人物,儼然是小說的中心。作者希望通過覺慧的思考給讀者指出一條新生活的道路,但由於作者自己在創作當時也處在人生的迷茫之中,因而作品中的覺慧雖然熱情激進,卻缺少實在感,缺少真正的生命力度,顯得有些虛浮蒼白。
《家》另一個第三代代表覺新並不是作者要褒揚的人物,但他的命運悲劇卻是批判封建宗法專制的有力罪證,因而作者用在這個人物身上的筆墨僅次於覺慧。而從藝術角度而言,這個人物則堪稱是全書中最成功的人物——由於覺新是以巴金剛剛辭世的大哥為生活原型的一個人物,他的身上凝聚著作者對自己最親愛人的深切痛惜,對他的刻劃涓滴無遺地流露出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情感。最真實的往往也是最動人的——長房長孫的覺新雖然令人有「怒其不爭」的痛感,但卻受到絕大多數讀者及評論者的關注,成為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
至於《家》中第三個重要人物高老太爺,則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體化、形象化。因此,這一人物開篇便處於不容爭辯的被否定的地位——他是一個先驗的被批判的客體。為此,在作品中作者極力將之塑造成一個可憎的、專制獨裁的家庭暴君,一個代表整個封建階級的罪惡典型。為了突出這一形象的「惡」,達到批判封建宗法專制的目的,作者有意無意地迴避對這一人物性格復雜性的揭示,使之成為一個近乎於「類」的存在。
在作品中,高老太爺出場的次數並不多,而且大多是介紹他簡單的行動,或以覺慧(作者)的眼光去評判他,僅僅潦潦幾句的概括而已。如年關敬神一節,幾次提到「老太爺」,但只是這樣一些句子:「老太爺一出現,全個堂屋立刻肅靜了。」、「依舊是由老太爺開始向祖宗叩頭。老太爺叩了頭就進房去了。」「克明又進去請了老太爺出來……他笑容滿面地受了禮,便走進自己的屋裡去了。」再如作品寫到老太爺為了覺民逃婚而大發雷霆時,有一段議論:「他只知道他的命令應該遵守,他的面子應該顧全。至於別人的幸福,他是不會顧到的。他只知道向覺新要人。他時常發脾氣,罵了覺新,罵了克明;連周氏也挨了他的罵」。這段評論顯然是把高老太爺作為一個批判的靶子在進行抨擊了,在句子中我們可以看到覺慧式的憤慨,但更應該把它當作是作者對他所憎恨的封建制度的統治者的抨擊。於是在這樣的描寫中,「高老太爺」成為一個「類」的符號;並且,在小說的大部分時候,他是處在這樣的地位的。
經過這樣地人物塑造,《家》的確完成了政治批判的目的。然而,在這一批判目的完成的同時,高老太爺的形象卻不免因而顯得有些單一、扁平。雖然由於作者難以完全拋卻與祖父的親情,因而在某些地方流露出對這個人物復雜的感情色彩,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呈現了矛盾性和立體性,但卻並未達到挖掘人物的應有深度——就一部巨著來說,這不免是一件憾事。
選擇最適合表現自己小說主旨的主人公,來做為全文的結構中心。
再次,在小說的結構形式上,作品的敘述視角和語言風格。
巴金的小說是難以抑制的生活激情的外泄,是他表達對社會見解的一個渠道,因而作品具有濃郁的感情色彩,行文時經常出現作者不加克制的主觀表述。《家》在敘事結構上比他前期其餘的中、短篇小說都更具鮮明的小說文體特徵,即「再現——寫實」性,顯現出巴金特有的個性,那就是率真、飽滿激情的宣洩,使作品在展示情節的同時,流瀉著強烈激盪的情緒。這在覺慧這個人物形象上有集中的體現。
同時,由於巴金並未經過較正規的寫作基礎訓練,這部小說又是他早期的創作,因而敘述語言有明顯的不完美之處,有時顯出稚拙的味道。同時在當時西方文學作品的影響下,小說中無論是敘述還是人物對話,都帶有一定歐化的印跡。
我有幸拜讀過巴金先生的《家》。並細細品味,栩栩如生的人物,個個血肉豐滿,用生活譜寫了一曲悲歌,各類紛繁的生活場景,封建家族的繁文縟節,再穿插著巧妙的戲劇沖突,用細膩的話語娓娓道來。將一個封建大家族由繁盛走向分化、沒落的全過程記錄下來。有人認為《家》更像現代版的《紅樓夢》,而我並不同意。的確,封建制度的腐朽本質都從兩篇巨作中解釋出來,然而巴金先生則更進一步贊頌了年輕一代的反抗奮斗精神,更是將自己的理想,社會的黑暗與作品本身聯系起來,讓《家》成為了有機的、真實的、動人的不朽之作。

④ 巴金故事的讀後感怎麼寫

整本書就是圍繞著覺民、覺慧兩兄弟怎麼和那個舊社會、舊制度作斗爭並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舊體制的擁護者、表現手法和技巧等等問題、照射下生長,頹然道:『吃醉了,吃醉了。』」
他反對舊禮教,與琴爭辯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玩龍燈。
書里的人物,荒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因此在整個大家庭中,發現巴金老爺爺對其中的人物刻畫可謂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
高家正是社會的一個縮影,談談幾點看法:這本書雖然如中國新文學史(關於巴金節錄)所寫的:若干章節讀來仍感到難以下咽,敘述的部分。許多對話。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舊體制外,也恨透了這個只有舊體制和舊制度的大家庭,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這個舊社會的決心。

⑤ 巴金家學生讀後感

巴金家學生讀後感1

前幾天,我看了一本叫《巴金》的書是巴金寫的短篇小說,很好看,都很令我我感動,我最喜歡的是《長生塔》。

有一個孩子,他的父親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很偉大的皇帝,他有很多的大臣和妃子,他一直過著很快樂的生活。

皇帝也避免不了衰老。不長時間,他就生了一場大病。他覺得自己老了。就命令各位大臣,給他找長生秘方。

他們找遍了各個地方,都沒有蹤影。有一個老臣說:「有一個叫長生塔的建築,站在上面就可以長生,但是這座塔已經倒了。」但是皇帝並不生氣,他下令讓全國的百姓都來建這個長生塔。

長生塔就像長城一樣,為了建塔,死了很多人,最後終於建成了。皇帝一上去,塔就倒下了,皇帝也被埋在下面了。

我認為這個皇帝真是個惡毒的人,死了很多的人吶!反正他害死了百姓,自己也得死,世界上沒有不老葯。

⑥ 巴金的讀後感各位幫幫忙

自從我閱讀《巴金散文集》之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大自然里無限的奧妙,也讓我的心靈感到強烈的震撼。

《巴金散文集》中,最讓我難忘的一篇文章是《把心交給讀者》,那篇文章讓我明白了一個寫作者,不應該想寫什麼就寫什麼,而要把良好的思想作品寫給讀者們閱讀與欣賞,如果灌輸給讀者們的作品起了毒害作用,那麼讀者們就會把它扔進垃圾箱,寫作者的寫作生涯也到此停止,所以,如果寫作者沒有了讀者,也不會有什麼成就,當然,讀者們對於寫作者的作品的評價信就相當於寫作者的養料,沒有了養料,寫作者就無法生存。所以,身為一個寫作者,只有通過讀者們的評價信才能檢查自己的寫作效果,才能檢查自己作品對社會的作用。

那是在一九四零年年尾,趙金爺爺從重慶到江安,在曹禺家住了一個星期左右,曹禺在戲劇專科學樣圪,江安是一個安靜的小城,外面有什麼人來,住在哪裡,一下子大家都知道了。巴金爺爺剛住了兩天,就接到學校一部分學生送來的信,請巴金爺爺去講話。但巴金爺爺只寫了一封回信寄去,說他不善於講話,而且也不知道講什麼好,因此不到學校去了,不過巴金爺爺非常感謝那些學生對他的信任,他會經常想到他們。青年是中國的希望,他們的期望就是對我的鞭策,這是巴金爺爺說的話,巴金爺爺還說,像他宋一位小說家不算什麼,如果他的作品不能給他們帶來溫暖,不能支持他們前進,他沒有資格做那些學生的老師,但他卻很願意做他們的朋友,在他們面前,他實在沒有什麼可以感到驕傲的地方。當他們在舊社會的荊棘叢中,泥濘路上步履艱難的時候,倘使他的作品能夠做一根拐杖或一根竹竿給他們用來加一點力,那巴金爺爺就很滿意了。這種禮謙禮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面對學生們的邀請,他卻認為自己沒有什麼可心驕傲的地方。

「舊的要滅亡,新的要壯大,舊社會要完蛋,新社會要到來,光明要把黑暗驅逐干凈。」這是巴金爺爺在解放前,尤其是抗戰以前,沒有具體回答讀者們來信上的問題,自己感到很痛苦,卻只能這樣鼓勵讀者們的話,是啊,對於讀者們對寫作者提出的問題,寫作者不應該用花言巧語敷衍他們,至少要指出一個方向,一個並不模糊的方向。

對於一個寫作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要能看到讀者們內心深處的想法,只有聆聽到讀者們的思想,才能讓讀者們把自己的苦與樂傾訴於寫作者,有時候,寫作者會是讀者們最好的傾訴內心感受的對象。而當讀者與寫作者對面交談時,那善良的表情,激動的聲音,懇切的言辭,這說明讀者們願意做寫作者的知心朋友。

⑦ 巴金的《老人與海》讀後感800字左右,要求原創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艷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著雲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作者海明威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的。
《老人與海》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古巴的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48天之後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於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海明威為什麼沒有讓老人最終勝利呢? 用小說中老人的話來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最後是捕到一條完整的馬林魚還是一副空骨架,這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在那追捕馬林魚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曾經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過、奮斗過,難道他不是一個勝利者嗎?老漁夫就是敢於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為盡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著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眼裡,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 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⑧ 讀《巴金》的讀後感1500字

巴金《家》讀後感

家是王維《雜詩》中「來日綺床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家是李白《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那輪明月;家是馬致遠《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腸;家是崔顥《黃鶴樓》中「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縷縷愁思;家是李白《春夜洛陽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那撩人的夜曲。

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然而在巴金小說《家》中高覺新一家卻是每天都在明爭暗鬥,是為了爭奪那點家產,正面以笑臉對著家人,轉身卻是在暗地裡說對方的閑話……這樣的家,還是家嗎?

在巴金的《家》中,一種是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一種是思想前衛反抗封建的子弟。「覺新」就是那些逆來順受孝順子弟,他父親自作主張讓他和現在的大嫂結婚,他心中雖不願意,因為他愛的是梅表妹,但他不敢為自己的愛情去爭取,只是惟命是從,結果最終還是和自己所愛的人分開了。思想前衛反抗封建的莫過於覺慧,他積極參加學生會,參加遊行,敢於表現對現實社會的嚴重不滿,敢於做出反抗。即使他爺爺不許他外出,他也並沒有就此放棄了學生會的工作,而是在家看書讀報,了解當天的時事新聞,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反抗封建社會的統治,宣洩自己心中的不滿。

社會不斷的進步,像《家》裡面的「覺民」、「覺慧」那樣,有著先進文明的思想,勇敢的反抗著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行為以及家長的封建思想意識,為自己所認識的真理去奮斗。《家》向我們充分的展現了封建社會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識把人們一個個逼上了絕路:大少爺「高覺新」終日思念「梅」;「鳴鳳」因被迫婚自盡;「覺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時醫治,最終死了。當今社會,新的思想意識層出不窮,現在的思想是開放的,並不局限於傳統的觀念,新的資訊通過各種渠道傳送到我們面前,開拓了我們的視野,給我們灌輸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識;變封建為開放,變傳統為創新,變專制為民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會中,不敢像我們那樣開放,不敢創新,沒有民主;但現在有了,還有了互聯網,有了電視,有了計算機,有了……有了很多可以讓我們了解最新資訊的渠道,這一對比,證明了社會在發展,人類文明在進步,精神境界在不斷的提升著。我們可以向《家》裡面的「覺民」、「覺慧」學習,接受更多的資訊,敢想敢做;還要以《家》中的「覺新」為借鑒,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順從,否則到頭來還是苦了自己,要為自己的理想去奮斗。

反觀今天我們的家,家裡面我們成為了中心,父母長輩為我們而日益忙碌操勞,我們經常是坐享其成。更有的孩子連家務活都不懂得做,不懂得為父母分憂,甚至還常常抱怨父母「沒有給最好的條件」。但是事事父母徵求和尊重我們的意見,寵愛並且溺愛我們,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即便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應該滿足,應該回報他們。看了《家》以後,我們為之反思,我們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今天,是否應感覺到慶幸,感到快樂,感到幸福,並不斷努力,用自己最完美的成就來回報父母長輩們為我們的付出呢?

不管怎樣,今天的我們比過去的他們要幸福,我們的生活中沒有硝煙、沒有戰爭、沒有奴役、沒有飢餓……盡管生活中還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但是我們已經比他們原來的生活狀態好了很多,很多,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

⑨ 小學名家文學讀本巴金讀本寫讀後感怎麼寫300字

巴金是一個無人不曉無人不知的世紀老人,他幽默可愛,富有童趣。我最喜歡巴金的《痴兒救雞》《楊嫂之死》《溫和的劉先生》。
《痴兒救雞》這篇文章充分體現了小巴金對生命的關愛,尤其是巴金聽說大花雞要被殺的那一系列動作、心裡描寫把這件事寫活了。就連小巴金著急的樣子、他說過的話我都記得牢牢地:「不要殺我的雞!那隻大花雞是我的,我不準人家殺它!」小巴金那可憐巴巴的樣子,又氣又急的樣子讓他的家人覺得他真傻,可我覺得他一點兒都不傻,他是那麼愛小動物,這讓我想起了我正在養的小烏龜,我暗暗下決心:我一定要好好喂養並保護我的小烏龜,決不讓我的小烏龜步入小巴金的大花雞的後塵。
《溫和的劉先生》這篇文章是講巴金的老師的。劉先生從不打罵學生,對學生就像是對自己的孩子一樣。他慈祥、和藹可親,他還是我們小朋友的貼心夥伴。巴金還要求老師給自己畫上「洋娃娃」,劉先生還真的畫了,他揮筆速寫立馬一個很美很美的洋娃娃誕生了,多麼神奇多麼有才,我好希望自己也是小巴金啊!
《楊嬸之死》是本冊書中最具吸引力的文章。「楊嬸」平時對巴金極好,給他講故事、洗澡,可楊嬸生怪病小巴金卻無能為力,只能不停的問:「楊嬸,你什麼時候好?」這讓我很傷感,我長大了我是一定要做醫生的,這樣我就可以救像楊嬸這樣的人了。
這就是巴金,一個我喜歡的巴金。

請採納~

⑩ 讀完巴金的故事,你有什麼感想,寫一篇600字的日記

巴金隨想錄讀後感
這段時間我讀了《巴金隨想錄》書中讓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對自己的反思解剖。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國以來,沒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順,而在心靈上受到的煎熬。他曾無根據地批判過人,他跟風而上發過言。但他跟別人不一樣,他發現了自己的虛偽,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虛偽,但他又沒有辦法糾正。於是仍然自己煎熬著,也受時代煎熬著。直到十年動-亂結束,他才從這種煎熬中走了出來。想不出一個文字老人,一個體弱多病的文人服用了是非顛倒這劑毒葯後,是怎樣地掙扎著過來的。但是從他幾乎泣血的文字里,我能知道他是怎樣地耐受著歲月的浸蝕,怎樣地步履蹣跚地熬過了那個時代。

《隨想錄》里讓我篇篇都看到的是關於說真話。這讓人更深地明白,一個百歲老人用自己少有的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顫抖的筆寫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個「真」字。只有真,才有善,才談得上美,才有其他。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會害人的。他的一生中,看到過無數的假,領受過各式的假把式,遭受過種種假的殘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所以他不遺餘力地揭露假的東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話來向讀者表達真實的情感,說明真實的情況,告訴真實的道理。我感覺到,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關於說真話的真話,就是他從自己經歷中得來的最重大、最關切、最刻骨銘心的人生經驗教訓。所以他要反復告誡人們,就是因為過去的假的教訓並沒有得到人們的吸取,假的事例還在不斷涌現,他擔憂假的東西會為害人們的生活,會損害我們的民族國家。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憶了故人,回憶了不堪回首的十年歲月。他說這是「還債」。我看到,他所說的「債」,一方面是說了錯話的虧欠,一方面是對故人的懷念,更主要的是為讀者的所表達的歉意,他為他幾十年裡沒有好的作品,為他這樣一個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沒能更堅強一點作出表率,也為曾經言不由衷說過的錯話身不由己做過的錯事。由此我看到了一個作家的良心,他的可愛可敬,他的童真。在這里,我看到一個人民作家的責任,一個人民作家的道義在那裡。

《隨想錄》讓我久久思索的,還有巴金老人寫作的艱辛。由於嚴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穩筆,又幾次住院。但他「還債」的願望強烈,向讀者說心裡話的決心不曾動遙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斷斷續續要寫幾個月,有時候一天只能寫出幾十個字。看到這些,我常常會在眼前浮現出老人艱難地坐在病床上拼盡全力寫下一個字的景象,不禁生出驚嘆。他用自己的經歷,用自己的教訓,用自己吃過的苦,嘗過的難,從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訴讀者,告訴人民,告訴國家,自己的認識,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

一代文豪,在他的暮年,在他自知將不能視事之前為我們寫下了這本《隨想錄》,特別是寫下他一生的感悟來,這樣一本書,珍貴二字,怎麼著也配得上了。

讀了此書,讓我能記憶一生的也許只有一個字:真。從說真話開始,辦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責任心和良心。

熱點內容
都市小說等級幾重天的 發布:2025-07-05 16:22:02 瀏覽:16
老師的感人故事短篇小說 發布:2025-07-05 16:10:30 瀏覽:80
網戀女友是公司總裁的小說 發布:2025-07-05 15:31:33 瀏覽:667
神棍的道系日常小說最新章節 發布:2025-07-05 15:01:15 瀏覽:409
免費完結殺手穿越小說 發布:2025-07-05 14:51:24 瀏覽:375
姓洛女主重生小說 發布:2025-07-05 14:49:46 瀏覽:89
別提你姐姐總裁小說 發布:2025-07-05 14:30:53 瀏覽:51
臨界神跡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發布:2025-07-05 12:46:43 瀏覽:554
那些被下架的言情有聲小說 發布:2025-07-05 12:46:41 瀏覽:629
魔女之旅小說伊蕾娜結局 發布:2025-07-05 12:45:12 瀏覽: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