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短篇小說
⑴ 德國短篇小說白玫瑰作者是誰
英格·愛希爾·朔爾 英格·愛希爾·朔爾,生於191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她建立了烏爾姆業余大學幾年後,她設立了「朔爾兄妹基金會」,為她的弟弟妹妹樹起了一座紀念碑。真實記述「白攻瑰」的第一稿件是應一位教師的要求而寫的這位教師要向他的學生們介紹一個德國本土抵搞法西斯政權的例子根據回憶和被搶救的文獻,英格·愛希爾·朔爾記述了漢斯和索菲的生平。
⑵ 德國作家瓦爾澤短篇小說戀愛中的男人
《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戀愛中的男人》再現了德國大詩人歌德一段真實的黃昏戀故事。年逾七旬的歌德在波希米亞度假勝地馬林巴德邂逅年方十九的女學生烏爾莉克。在一次化裝舞會上,歌德穿上青衣黃褲,模仿少年維特,而烏爾莉克不約而同地扮演了綠蒂的角色。馬丁•瓦爾澤(1927-),德國著名作家。生於博登湖畔的瓦瑟堡。1957年成為職業作家。代表作有《菲城婚事》(1957)、《驚馬奔逃》(1978)、《迸涌的流泉》(1998)和《批評家之死》(2002)等。曾獲畢希納獎等多項文學大獎。誰是馬丁•瓦爾澤?二九年六月三十日,當瓦爾澤在柏林的中國文化中心朗誦《戀愛中的男人》選段時,進行報道的兩位記者給出了形象生動而又言簡意賅的答案。其中一位寫道:「他是我們在世的作家中最偉大的一位。馬丁•瓦爾澤一說話,德國人都會側耳傾聽;瓦爾澤的書一問世,德國人就會爭先恐後,先睹為快,然後展開激烈辯論。」另一位則指出:「馬丁•瓦爾澤在哪裡出現,哪裡就座無虛席。柏林的中國文化中心的多功能廳也不例外。」通過這兩句相映成趣的話,瓦爾澤在德國的文學地位和社會影響力可謂躍然紙上。
對於瓦爾澤,我們的讀者並不陌生。他的好幾部小說已譯成中文出版,他的短篇小說、演說稿以及隨筆也上過我們的文學期刊,有的雜志還做過他的作品專輯,介紹和研究他的文字也越來越多。盡管如此,我們仍有必要在此對其生平進行簡要交待。瓦爾澤於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四日出生於博登湖畔的瓦瑟堡。父母經營祖傳下來的餐館兼旅店,同時做點木柴和煤炭生意。父親在他十一歲的時候病逝。他很早就跟哥哥一起做母親的幫手,做過賬,也運過煤,由此長了不少見識,也鍛煉出一副好身骨。一九四四年他應征入伍。一九四六年上大學。先後在雷根斯堡和圖賓根攻讀文學、哲學、歷史、宗教、心理學。一九五一年以研究卡夫卡的論文《對一種形式的描述》獲圖賓根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標題與卡夫卡小說《對一次戰斗的描述》相呼應)。隨後在位於斯圖加特的南德意志電台做了幾年記者和導演。他在大學期間就開始寫作,一九五三年開始參加堪稱聯邦德國文學家搖籃的四七社的活動,一九五七年成為職業作家。瓦爾澤是寫作多面手,既寫小說、劇本,又寫文論、政論、隨筆、雜文;他也是寫作快手和寫作高手。經過幾十年的寫作積累,他不僅著作等身,而且有多部作品膾炙人口,雅俗共賞。一九九七年蘇爾坎普出版社出版了十二卷本的《馬丁•瓦爾澤文集》。如果今天再出一套瓦爾澤文集,估計得有二十卷。
瓦爾澤的文學成就得到了社會的充分認可。他獲得的各種大獎就有二十來個,其中包括聯邦德國最有分量的文學獎格奧爾格•畢希納獎,還有德國政府頒發的大十字功勛獎章。各種頂尖級文學團體和學術機構授予他的頭銜也有一長串。此外,他還享受著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德國作家在有生之年享受過的待遇:雕塑家彼特•林克受其著名中篇小說《驚馬奔逃》的啟發,塑造了一尊具有怪誕風格的瓦爾澤駕馭驚馬像。塑像矗立在博登湖畔的於伯林根市中心廣場,因為瓦爾澤是於伯林根市的市民和選民。但是這樣的待遇也不算過分。今天的瓦爾澤已被視為「文學君主」,在德國文壇牢牢地佔據了數一數二的位置。對此,一位俏皮的德國作家調侃說:「沒有文學君主的德國和沒有沖突的中東一樣難以想像。馬丁•瓦爾澤是我們當今的文學君主。有一陣他不在位,在位的是君特•格拉斯,格拉斯登基之前瓦爾澤在位,瓦爾澤登基之前又是格拉斯在位。
瓦爾澤在文學上很成功,在生活中也同樣成功。作為享譽世界的作家,他常常人在途中,雲游四方。但他同時擁有一個仙居,一個安樂窩。他生在博登湖畔,長在博登湖畔,成家立業之後又紮根博登湖畔。一九六八年,他率領全家搬進了於伯林根市東郊的努斯多夫鎮的一棟別墅,一幢能夠將博登湖的美景盡收眼底的親水豪宅。這里就此便成為他永遠的居所。這棟房子不僅有仙風道氣,而且充滿人氣和親情。參見黃燎宇:《近看語言大師》,載於《文景》2008年第10期。瓦爾澤是一個早婚早育的作家。他二十三歲就與青梅竹馬的卡塔琳娜•諾伊納-耶勒結婚,婚後有四個女兒。她們個個才貌雙全。約翰娜、阿麗莎、特蕾西婭成為小有名氣的作家,弗蘭齊斯卡成為小有名氣的演員。瓦爾澤一家也由此成為與托馬斯•曼一家類似的文學豪門。 順便問一句,樓主,那本書好看么,好看我也去看。
⑶ 德國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家作品有哪些
進入20世紀,德語文學有突出成就的首先當是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除了托馬斯·曼寫了《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海賽(1877—1962)寫了《在輪下》(1906),當推亨利希·曼(1871—1950)的創作。亨利希·曼在20世紀初寫了長篇小說《在懶人樂園里》(1900年,又名《一部寫上等人的小說》)、《垃圾教授》(1905)、《小城》(1909)、《臣僕》(1911—1914)。他的小說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揭露德國反動的教育制度和虛偽墮落的知識分子,展示民主力量與反動力量的沖突,十分有力。《臣僕》和後來寫的《窮人》(1917)、《首腦》(1925)組成《帝國三部曲》。前者通過欺軟怕硬的造紙廠老闆的兒子的卑劣性格,揭示了德意志帝國忠順奴才的典型;後兩部描寫了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沖突。20世紀30年代,他還寫了歷史小說《亨利四世》(1935—1938)等等。他一生寫了19部長篇,55部中短篇,11部劇本,還有大量的散文與政論。
⑷ 《柏林之圍》全文
柏林之圍(1)
我們一邊與韋醫生沿著愛麗舍田園大道往回走,一邊向被炮彈打得千瘡百孔的牆壁、被機槍掃射得坑窪不平的人行道探究巴黎被圍的歷史。當我們快到明星廣場的時候,醫生停了下來,指著那些環繞著凱旋門的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中的一幢,對我說:
「您看見那個陽台上關著的四扇窗子嗎?八月初,也就是去年那個可怕的充滿了風暴和災難的八月,我被找去診治一個突然中風的病人。他是儒弗上校,一個拿破崙帝國時代的軍人,在榮譽和愛國觀念上是個老頑固。戰爭一開始,他就搬到愛麗舍來,住在一套有陽台的房間里。您猜是為什麼?原來是為了參觀我們的軍隊凱旋而歸的儀式……這個可憐的老人!維桑堡慘敗的消息傳到他家時,他正離開飯桌。他在這張宣告失利的戰報下方,一讀到拿破崙的名字,就像遭到雷擊似的倒在地下。
「我到那裡的時候,這位老軍人正直挺挺躺在房間的地毯上,滿臉通紅,表情遲鈍,就像剛剛當頭挨了一悶棍。他如果站起來,一定很高大;現在躺著,還顯得很魁梧。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齒長得很美,有一頭拳曲的白發,八十高齡看上去只有六十歲……他的孫女跪在他身邊,淚流滿面。她長得很像他,瞧他們在一起,可以說就像同一個模子鑄出來的兩枚希臘古幣,只不過一枚很古老,帶著泥土,邊緣已經磨損,另一枚光彩奪目,潔凈明亮,完全保持著新鑄出來的那種色澤與光潔。
「這女孩的痛苦使我很受感動。她是兩代軍人之後,父親在麥克—馬洪元帥的參謀部服役,躺在她面前的這位魁梧的老人的形象,在她腦海里總引起另一個同樣可怕的對於他父親的聯想。我盡最大的努力安慰她,但我心裡並不存多大希望。我們碰到的是一種地地道道的嚴重的半身不遂,尤其是在八十歲得了這種病,是根本無法治好的。事實也正如此,整整三天,病人昏迷不醒,一動也不動……在這幾天之內,又傳來了雷舍芬戰役失敗的消息。您一定還記得消息是怎麼傳來的。直到那天傍晚,我們都以為是打了一個大勝仗,殲滅了兩萬普魯士軍隊,還俘虜了普魯士王太子……我不知道是由於什麼奇跡、什麼電流,那舉國歡騰的聲浪竟波及我們這位可憐的又聾又啞的病人,一直鑽進了他那癱瘓症的幻覺里。總之,這天晚上,當我走近他的床邊時,我看見的不是原來那個病人了。他兩眼有神,舌頭也不那麼僵直了。他竟有了精神對我微笑,還結結巴巴說了兩遍:
「『打……勝……了!』
「『是的,上校,打了個大勝仗!』
「我把麥克—馬洪元帥輝煌勝利的詳細情況講給他聽的時候,發覺他的眉目舒展了開來,臉上的表情也明亮起來。
「我一走出房間,那個年輕的女孩正站在門邊等著我,她面色蒼白,嗚咽地哭著。
「『他已經脫離生命危險了!』我握住她的雙手安慰她。
「那個可憐的姑娘幾乎沒有勇氣回答我。原來,雷舍芬戰役的真實情況剛剛公布了,麥克—馬洪元帥逃跑,全軍覆沒……我和她驚恐失措地互相看著。她因擔心自己的父親而發愁,我呢,為老祖父的病情而不安。毫無疑問,他再也受不了這個新的打擊……那麼,怎麼辦呢?……只能使他高高興興,讓他保持著這個使他復活的幻想……不過,那就必須向他撒謊……
「『好吧,由我來對他撒謊!』這勇敢的姑娘自告奮勇對我說,她揩乾眼淚,裝出喜氣洋洋的樣子,走進祖父的房間。
「她所負擔的這個任務可真艱難。頭幾天還好應付。這個老好人頭腦還不十分健全,就像一個小孩似的任人哄騙。但是,隨著健康日漸恢復,他的思路也日漸清晰。這就必須向他講清楚雙方軍隊如何活動,必須為他編造每天的戰報。這個漂亮的小姑娘看起來真叫人可憐,她日夜伏在那張德國地圖上,把一些小旗插來插去,努力編造出一場場輝煌的戰役;一會兒是巴贊元帥向柏林進軍,一會兒是弗魯瓦薩爾將軍攻抵巴伐利亞,一會兒是麥克—馬洪元帥揮戈挺進波羅的海海濱地區。為了編造得活龍活現,她總是要徵求我的意見,而我也盡可能地幫助她;但是,在這一場虛構的進攻戰里,給我們幫助最大的,還是老祖父本人。要知道,他在拿破崙帝國時期已經在德國征戰過那麼多次啊!對方的任何軍事行動,他預先都知道:『現在,他們要向這里前進……你瞧,他們就要這樣行動了……』結果,他的預見都毫無例外地實現了,這當然免不了使他有些得意。
「不幸的是,盡管我們攻克了不少城市,打了不少勝仗,但總是跟不上他的胃口,這老頭簡直是貪得無厭……每天我一到他家,准會聽到一個新的軍事勝利:
「『大夫,我們又打下美央斯了!』那年輕的姑娘迎著我這樣說,臉上帶著苦笑,這時,我隔著門聽見房間里一個愉快的聲音對我高聲喊道:
「『好得很,好得很……八天之內我們就要打進柏林了!』
「其實,普魯士軍隊離巴黎只有八天的路程……起初我們商量著把他轉移到外省去;但是,只要一出門,法蘭西的真實情況就會使他明白一切。我認為他身體太衰弱,精神上受到沉重打擊所引起的中風還很嚴重,不能讓他了解真實的情況。於是,我們決定還是讓他留在巴黎。
「巴黎被圍的第一天,我去到他家。我記得,那天我很激動,心裡惶恐不安。當時,巴黎所有的城門都已關閉,敵人兵臨城下,國界已經縮小到郊區,人人都感到恐慌。我進去的時候,這個老好人正坐在自己的床上,興高采烈地對我說:
「『嘿!圍城總算開始了!』
「我驚愕地望著他:
「『怎麼,上校,您知道了?……』
「他的孫女趕快轉身對我說:
「『是啊!大夫……這是好消息,圍攻柏林已經開始了!』
「她一邊說這話,一邊做針線活,動作是那麼從容、鎮靜……老人又怎麼會產生懷疑呢?屠殺的大炮聲他是聽不見的。被攪得天翻地覆、災難深重的不幸的巴黎城,他是看不見的。他從床上所能看到的,只有凱旋門的一角,而且,在他房間里,周圍擺設著一大堆破舊的拿破崙帝國時期的遺物,有效地維持著他的種種幻想。拿破崙手下元帥們的畫像,描繪戰爭的木刻,羅馬王嬰孩時期的畫片;還有鑲著鏤花銅飾的高大的長條案,上面陳列著帝國的遺物,什麼徽章啦,小銅像啦,玻璃圓罩下的聖赫勒拿島上的岩石啦,還有一些小畫像,畫的都是同一位頭發拳曲、眉目有神的貴婦人,她穿著跳舞的衣裙、黃色的長袍,袖管肥大而袖口緊束——所有這一切,長條案,羅馬王,元帥們,黃袍夫人,那位身材修長、腰帶高束、具有一八○六年人們所喜愛的端莊風度的黃袍夫人……構成了一種充滿勝利和征服的氣氛,比起我們向他——善良的上校啊——撒的謊更加有力,使他那麼天真地相信法國軍隊正在圍攻柏林。
柏林之圍(2)
「從這一天起,我們的軍事行動就大大簡化了。攻克柏林,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過了一些時候,只要這老人等得不耐煩了,我們就讀一封他兒子的來信給他聽,當然,信是假造的,因為巴黎已經被圍得水泄不通,而且,早在色當大敗以後,麥克—馬洪元帥的參謀部就已經被俘,押送到德國某一個要塞去了。您可以想像,這個可憐的女孩多麼痛苦,她得不到父親的半點音訊,只知道他已經被俘,被剝奪了一切,也許還在生病,而她卻不得不假裝他的口氣寫出一封封興高采烈的來信;當然信都是短短的,一個在被征服的國家不斷勝利前進的軍人只能寫這樣短的信。有時候,她實在堅持不下去了,於是好幾個星期都沒有來信。這位老人可就著急了,睡不著了。於是很快又從德國來了一封信,她來到他床前,忍住眼淚,裝出高高興興的樣子念給他聽。老人一本正經地聽著,一會兒心領神會地微笑,一會兒點頭贊許,一會兒又提出批評,還對信上講得不清楚的地方給我們加以解釋。但他特別高貴的地方,是表現在他給兒子的回信中。他說:『你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是法國人……對那些可憐的人要寬大為懷。不要使他們感到我們的佔領是令人難以忍受的……』信中全是沒完沒了的叮囑,關於要保護私有財產啦,要尊重婦女啦等等一大堆令人欽佩的車軲轆話,總而言之,是一部專為征服者備用的地地道道的軍人榮譽手冊。有時,他也在信中夾雜一些對政治的一般看法以及媾和的條件。在這個問題上,我應該說,他的條件並不苛刻:『只要戰爭賠款,別的什麼都不要……把他們的省份割過來有什麼用呢?難道我們能把德意志變成法蘭西嗎?……』
「他口授這些話的時候,語氣是很堅決的,可以感到他的話里充滿了天真的感情,他這種高尚的愛國心聽起來不能不使人深受感動。
「這期間,包圍圈愈來愈緊,唉,不過並不是柏林之圍!……那時正是嚴寒季節,大炮不斷轟擊,瘟疫流行,飢饉逼人。但是,幸虧我們精心照料,無微不至,老人的靜養總算一刻也沒有受到侵擾。直到最困難的時候,我都有辦法給他弄到白麵包和新鮮肉。當然這些食物只有他才吃得上。您很難想像還有什麼比這位老祖父就餐的情景更使人感動的了,自私自利地享受著而又被蒙在鼓裡:他坐在床上,紅光滿面,笑嘻嘻的,胸前圍著餐巾;因為飲食不足而臉色蒼白的小孫女坐在他身邊,扶著他的手,幫助他喝湯,幫助他吃那些別人都吃不上的好食物。飯後,老人精神十足,房間里暖和和的,外面刮著寒冷的北風,雪花在窗前飛舞,這位老軍人回憶起他在北方參加過的戰役,於是,又向我們第一百次講起那次倒霉的從俄羅斯的撤退,那時,他們只有冰凍的餅乾和馬肉可吃。
「『你能體會到嗎?小傢伙,我們那時只能吃上馬肉!』
「我相信他的孫女是深有體會的。這兩個月來,她除了馬肉外沒有吃過別的東西……但是,一天天過去了,隨著老人日漸恢復健康,我們對他的照顧愈來愈困難了。過去,他感覺遲鈍、四肢麻痹,便於我們把他蒙在鼓裡,現在情況開始變化了。已經有那麼兩三次,瑪約門前可怕的排炮聲驚得他跳了起來,他像獵犬一樣豎起耳朵;我們就不得不編造說,巴贊元帥在柏林城下又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剛才是榮軍院鳴炮表示慶祝。又有一天,我們把他的床推到窗口,我想那天正是發生了布森瓦血戰的星期四,他一下就清清楚楚看見了在林陰道上集合的國民自衛隊。
「『這是什麼軍隊?』他問道。接著我們聽見他嘴裡輕聲抱怨:
「『服裝太不整齊,服裝太不整齊!』
「他沒有再說別的話;但是,我們立刻明白了,以後可得特別小心。不幸的是,我們還小心得不夠。
「一天晚上,我到他家的時候,那女孩神色倉皇地迎著我:
「『明天他們就進城了!』她對我說。
「老祖父的房門當時是否開著?反正,我現在回想起來,經我們這么一說,那天晚上老人的神色的確有些特別。也許,他當時聽見了我們的談話。只不過我們談的是普魯士軍隊;而這個好心人想的是法國軍隊,以為是他等待已久的凱旋儀式——麥克—馬洪元帥在鮮花簇擁、鼓樂高奏之下,沿著林陰大道走過來,他的兒子走在元帥的旁邊;他自己則站在陽台上,整整齊齊穿著軍服,就像當年在魯鎮那樣,向遍布彈痕的國旗和被硝煙熏黑了的鷹旗致敬……
「可憐的儒弗老頭!他一定是以為我們為了不讓他過分激動而要阻止他觀看我們軍隊的凱旋遊行,所以他跟誰也不談這件事;但第二天早晨,正當普魯士軍隊小心翼翼地沿著從瑪約門到杜伊勒利宮的那條馬路前進的時候,樓上那扇窗子慢慢打開了,上校出現在陽台上,頭頂軍盔,腰挎馬刀,穿著米約手下老騎兵的光榮而古老的軍裝。我現在還弄不明白,是一種什麼意志、一種什麼突如其來的生命力使他能夠站了起來,並穿戴得這樣齊全。反正千真萬確他是站在那裡,就在欄桿的後面,他很詫異馬路是那麼空曠、那麼寂靜,每一家的百葉窗都關得緊緊的,巴黎一片凄涼,就像港口的傳染病隔離所,到處都掛著旗子,但是旗子是那麼古怪,全是白的,上面還帶有紅十字,而且,沒有一個人出來歡迎我們的隊伍。
「霎時間,他以為自己是弄錯了……
「但不!在那邊,就在凱旋門的後面,有一片聽不清楚的嘈雜聲,在初升的太陽下,一支黑壓壓的隊伍開過來了……慢慢地,軍盔上的尖頂在閃閃發光,耶拿的小銅鼓也敲起來了,在凱旋門下,響起了舒伯特的勝利進行曲,還有列隊笨重的步伐聲和軍刀的撞擊聲伴隨著樂曲的節奏!……
「於是,在廣場上一片凄涼的寂靜中,聽見一聲喊叫,一聲慘厲的喊叫:『快拿武器……快拿武器……普魯士人。』這時,前哨部隊的頭四個騎兵可以看見在高處陽台上,有一個身材高大的老人揮著手臂,蹌蹌踉踉,最後全身筆直地倒了下去。這一次,儒弗上校可真的死了。」
柳鳴九譯
作品賞析
《柏林之圍》是都德的另一個短篇名作。小說以1870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敘述普魯士軍隊圍攻巴黎期間,一個法國普通軍人儒弗上校的愛國故事,塑造了一個具有濃厚愛國主義精神的法蘭西軍人的悲壯形象。小說構思新穎,原本的「巴黎之圍」,卻被定名為「柏林之圍」。情節安排巧妙,通過一個病中的老軍人故事,將巴黎被普魯士圍困攻陷的苦難現實與主人公想像中的法軍攻克柏林的勝利對照起來,既深刻表現了人物的強烈愛國主義情感,又使小說具有一種動人的悲劇色彩。風格委婉細膩,語言質朴無華,篇幅短小精悍,也是這篇小說的藝術特色。從藝術的巧妙性和思想的深刻上看,小說都堪稱為世界短篇小說之林中的愛國主義名篇。
⑸ 求一篇描寫二戰後德國的短篇小說的名字
《展望》 《墮落》 《對幸福的願望》 《失望》 《死》 《小人物弗利德曼先生》 《小丑》 《圖比亞斯·敏得尼克》 《小衣櫃》 《復仇》 《小路易斯》《通往墳墓之路》 《神的光輝》 《托尼奧·克律格》 《特里斯坦》 《飢餓者們》 《神童》
這是托馬斯的短片小說 希望有你需要的那篇 因為我沒有讀過 只能給你這些幫助了
⑹ 求二戰德國小說————要短篇的微小說
《我的奮斗》 --阿道夫.希特勒
⑺ 德國的著名小說家
歌德:主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里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雛形《原浮士德》
雷馬克:猶太裔德國小說家,第一部作品《西線無戰事》
霍夫曼:《卡洛式的幻想故事》《魔鬼的萬靈葯水》《謝拉皮翁兄弟》《跳蚤師傅》《雄貓穆爾的生活觀》《堂兄樓角的小窗》格拉斯的 代表作《鐵皮鼓》
弗蘭克·舍青的《群集》
⑻ 德國有哪些著名的作家和文學作品
德國著名的作家
1.歌德——(1749年8月28日 ——1832年3月22日)德國著名的思想家,小說家,劇作家,詩人,自然科學家,博物學家,畫家,是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歌德的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自然科學,博物學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里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雛形《原浮士德》,此外還寫了許多抒情詩和評論文章。
2.萊辛——(1729.1.22 — 1781.2.15)德國啟蒙運動時期劇作家、美學家、文藝批評家。作為啟蒙主義思想家,萊辛批判虛偽的宮廷風格和「虔誠」的情感,用人道主義、浪漫主義取代已陷於僵死、衰落的古典主義。主張天才與藝術創造的完美結合,反對藝術創作中的固有的模式的限制。萊辛處於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的轉折點,將啟蒙運動推向高潮。其美學思想預示了即將到來的浪漫主義美學與萌芽和蓬勃發展。
3.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稱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國18世紀著名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認為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家。他是歌德的摯友,死後和歌德葬在一起。他還是《歡樂頌》的詞作者。
4.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又譯亨利希·海涅,1797-1856)——1797年12月13日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歷了拿破崙戰爭。在德語近代文學史上,海涅堪稱繼萊辛、歌德、席勒之後最傑出的詩人、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不僅擅長詩歌、游記和散文的創作。
還撰寫了不少思想深邃、風格獨特並富含文學美質的文藝評論和其它論著,給後世留下了一筆豐富、巨大、光輝而寶貴的精神財富。海涅兼擅詩歌、散文和游記的創作,但是無論個人的性情和氣質,還是創作的成就和影響,都仍然讓我們首先尊他為一位出色的抒情詩人和偉大的時代歌手。
5.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直到20 世紀,才激起深遠的調門各異的回聲。後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都以各自的形式回應尼採的哲學思想。
文學作品
1.格林《格林童話》——《格林童話》是由德國語言學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國民間文學。《格林童話》裡面約有200多個故事,大部分源自民間的口頭傳說,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紅帽》、《青蛙王子》等童話故事較為聞名。
2.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小說描寫進步青年對當時鄙陋的德國社會的體驗和感受,表現了作者對封建道德等級觀念的反應以及對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少年維特愛上了一個名叫綠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別人訂婚。愛情上的挫折使維特悲痛欲絕。之後,維特又因同封建社會格格不入,感到前途無望而自殺。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時代人閱讀得最多的一本。
3.歌德《浮士德》——是德國作家歌德創作的一部長達12111行的詩劇,第一部出版於1808年,共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場,分五幕。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4.席勒《強盜》——《強盜》一劇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典型的狂飆突進青年形象。他不滿於專制與格局並存的社會現狀,卻由無力改變。他追求自由,對當時的社會提出挑戰,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後卻只能悲劇收場。
(8)德國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
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1776年開始為魏瑪公國服務。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瑪去世。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於法蘭克福鎮(位於黑森州)的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小時候,父親是嚴厲的、嚴肅的。而母親則用不同於父親的那種溫柔、體貼的母愛安撫、保護、激勵著歌德,引導他對學習的興趣,並竭力培養歌德掌握對於文學的正確理解能力。
母親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頭,講述各種各樣有趣的故事給他聽。母親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強,言辭新奇而豐富,歌德常常聽得如醉如痴。也許正是傳承了母親的這種才能,歌德成年以後母親仍是跟他像朋友般共同探討問題。
對於兒子的作品,母親是凡有必讀,並總能給予恰如其分的評論。歌德悟性很高,媽媽一點就通,並能很快完善自己暴露出來的不足。
除了1750年12月7日出生的妹妹科尼麗亞·弗里德里柯·克里斯蒂娜之外,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很早夭折了。1758年,歌德染上了天花。
歌德受到父親和家庭教師的教育,也學習騎術和擊劍。
歌德很早就已經對文學產生了興趣。在這方面他首先把注意力投向了克洛普斯托克和荷馬。14歲時,他就想參加一個田園詩協會。同時,他也喜歡戲劇,因此在法國佔領期間他頻頻造訪法國劇院。1763年他在一場音樂會上見到了當時年僅7歲的莫扎特。
1765年9月30日他離開法蘭克福,到萊比錫學習法學。
1765年10月至1768年8月年間,歌德在萊比錫學習。他聽了作家蓋勒特(Christian Fürchtegott Gellert)的詩藝講座,並參加了他的寫作風格練習。同時他也接受了萊比錫學院院長安瑟的繪畫課程。他愛上了凱特馨·勛考普夫(Kaumlthchen Schoumlnkopf),並在歡樂、輕快的詩句中,以洛可可風格傳統歌頌了這段愛情。(詩集《安內特》(Annette))
萊比錫市最著名的和擁有第二長歷史的飯店:奧厄巴克斯·凱勒飯店和這里的浮士德的故事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於奧厄巴克斯·凱勒成了他在戲劇《浮士德》的第一部中涉及的唯一的真正存在的地方。一次大咯血使得歌德不得不中斷學業,於1768年8月28日返回法蘭克福。
歌德不僅善繪畫,對自然科學有廣泛研究,其創作囊括抒情詩、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歷史劇、悲劇、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書信體小說和自傳體詩歌、散文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
最著名的是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1774~1831)和長篇小說《威廉·麥斯特》(1775~1828)。《少年維持之煩惱》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聲,受到群眾熱烈的歡迎,使歌德從此享有世界聲音。
《浮士德》取材於德國16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傳說,給以加工改造。是歐洲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人士不斷探索、追求的藝術概括。悲劇不但結構宏偉,色彩斑斕,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徵手法為一體,且讓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個思想言行都形成善與惡、行與情、成與敗的辯證發展關系。
⑼ 有哪些德國作家獲得過諾貝爾獎
德國的11位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
1、特奧多爾·蒙森 Theodor Mommsen (1817-1903)。
2、魯道夫·奧依肯 RudolfEucken (1846-1926)。
3、保羅·海澤Paul Heyse (1830-1914)。
4、蓋爾哈特·豪普特里Gerhart Hauptmann (1862-1946)。
5、卡爾·弗里德里希·喬治·施皮特勒 Carl Friedrich Georg Spitteler (1845-1924)。
6、托馬斯·曼 Thomas Mann (1875-1955)。
7、赫爾曼.黑塞 Hermann Hesse (1877-1962)。
8、海因里希·伯爾 Heinrich Böll(1917-1985)。
9、艾里亞斯·卡耐基 Elias Canetti(1905-1994)。
10、君特·格拉斯 (Günter Grass)。
11、赫塔·繆勒 Herta Müller。
1953年出生在羅馬尼亞一個講德語的少數民族家庭,1987年她與丈夫遷居德國。1982年,穆勒發表了其「處女作」——一本名為《低地》Niederungen的短篇小說集。繆勒是歷史上第12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進入21世紀後的第3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⑽ 德國有哪些著名的文學藝術家其代表作品是什麼
1、海因里希·海涅
海因里希·海涅,德國抒情詩人和散文家,被稱為「德國古典文學的最後一位代表」。《詩歌集》(1827年)為海涅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是他的第一部詩集,包含《青春的苦惱》、《抒情插曲》、《還鄉集》、《北海集》等組詩。
代表作有《哈爾茨游記》、《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論浪漫派》、《西里西亞織工之歌》、《羅曼采羅》等。
2、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有《勃蘭登堡協奏曲》、《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
3、漢斯·霍夫曼
漢斯·霍夫曼生於德國巴伐利亞的維森堡 ,早年在巴黎以立體主義風格畫靜物和風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回到德國。1930年遷居美國,1934年創辦霍夫曼美術學校,傳播現代派繪畫原理,提倡純抽象創造性表現,培養了一大批藝術家。他本人1940年以後的繪畫作品多為抽象畫,
代表作有《春》、《大門》。
4、阿爾布雷 希特·丟勒
生於紐倫堡,德國畫家、版畫家及木版畫設計家。丟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畫及其他版畫、油畫、素描草圖以及素描作品。他的作品中,以版畫最具影響力。他是最出色的木刻版畫和銅版畫家之一。他的水彩風景畫是他最偉大的成就之一,這些作品氣氛和情感表現得極其生動。
主要作品有《啟示錄》、《基督大難》、《小受難》、《祈禱之手》、《男人浴室》、《海怪》、《浪盪子》、《偉大的命運》、《亞當與夏娃》和《騎士、死神與魔鬼》等。
5、諾瓦利斯
諾瓦利斯,原名格奧爾格·菲利普·弗里德里希·弗萊赫爾·馮·哈登貝格,德國浪漫主義詩人。1772年5月2日生於曼斯菲爾德附近的上維德施泰德一貴族世家,從小受到嚴格的宗教教育。1790年在耶拿隨費希特學習哲學,並結識席勒。1791至1793年在萊比錫大學學習。
他的抒情詩代表作有《夜之贊歌》(或《夜頌》)(1800),《聖歌》(1799)等。他還寫過長篇小說《海因里希·馮·奧弗特丁根》,書中以藍花作為浪漫主義的憧憬的象徵,非常著名。他也因此被譽為「藍花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