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短篇小說選集孔夫子
『壹』 《孔老二罪惡的一生》是巴金寫的,巴金為什麼要批評孔子呢,這是在污衊他嗎
巴金的文章《孔老二罪惡的一生》是在1974年的「批林批孔運動」期間發表的,是篇40年前的戰斗檄文……發表該文時使用的作者名字是巴金的筆名「蕭甘」。本文使用了當時最激烈的詞語批判孔子,其中帶有淋漓盡致的階級斗爭情緒和鮮明的時代特色。
自1978年底巴金在香港《大公報》開辟《隨想錄》專欄,其間歷時八年。寫完全長四十二萬字的散文巨著,對於年屆八旬的巴金來說,不僅意味著工作的艱辛,它還更是一次老人對自己心靈的無情拷問,其中包括有對文革期間痛定思痛的自我仟悔。
(1)非洲短篇小說選集孔夫子擴展閱讀:
作品風格:
創作題材:
就題材而論,巴金的長篇小說以描寫家庭生活為主,並且帶有強烈的自傳性。他的短篇小說則題材多樣,涉及范圍相當之廣。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會,家庭是構成社會機體的細胞,家庭生活是社會生活的縮影。
巴金的創作實踐表明,他最喜歡通過描寫家庭生活情景來反映社會生活的狀況及其發展變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為著。《激流》通過描寫高公館的由盛轉衰及其分崩離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漸沒落的過程,表現了封建專制制度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謳歌了青年們的覺醒和反抗。
同時高公館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為原型而書寫,帶有強烈的自傳性質。《寒夜》通過描寫汪家的解體過程揭露了當時大後方社會的黑暗。
作者著重表現的是小家庭內部的矛盾沖突,比如婆媳爭吵,夫妻失和等,通過對日常生活的真實 、細致的描繪表明,汪家悲劇的根源在於國民黨政府的黑暗、腐敗。這部作品又一次體現了巴金創作的特色,把家庭當作社會的縮影來描寫 以家庭生活畫面來折射出時代的風雲變幻。
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婦》、《豬與雞》、《團圓》等短篇小說中也有對這一題材的優秀運用。巴金的短篇小說題材豐富多樣,但總體也可歸結為六類,其一,書寫外國人生活的作品,這類作品集中在《復仇集》、《電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
『貳』 孔夫子掛腰刀的故事說明了孔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孔夫子掛腰刀的故事,說明了孔子是一個什麼孔子是一個勇敢剛強的人
『叄』 孔夫子舊書網作家出版社1950年至1966年出版的文學作品書有哪些
詳情見下:
http://bq.kongfz.com/detail_2416/
『肆』 孔子的故事
有一次,孔夫子與眾弟子們在陳、蔡的地方被圍困,連續困了七天,沒有食物可以吃。
弟子們被餓了七天,個個面黃肌瘦,有的弟子,心中因此而憂慮。但此時,孔夫子依然每天不斷地學習,弦歌不絕,沒有一絲毫的埋怨與擔憂。
子貢見同學們如此飢餓困頓,便用自己身上的財物,突破重圍,到外面換了少許的米回來,希望給大家解解飢。
人多米少,顏回與子路便找了一口大鍋,在一間破屋子裡,開始為大家煮稀粥。
子路有事離開了一會兒,恰好此時,子貢從井邊經過,一扭頭,正好看到顏回拿了一小勺的粥往嘴裡送。子貢看了有些不高興,但他沒有上前質問顏回,而是走到了夫子的房間。
子貢見了夫子,行禮後,問夫子:「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回答道:「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如果在窮困的時候,就改變了氣節,那怎麼還能算是仁人廉士呢?
子貢就接著問夫子:「像顏回這樣的人,該不會改變他的氣節吧?」夫子很明確地回答子貢:「當然不會。」子貢便將看到顏回偷吃粥的事,告訴了夫子。
夫子聽後,並沒有很驚訝,說道:「我相信顏回的人品已經很久了,雖然你這么說,但我還是不能因為這一件事就懷疑他,可能其中有什麼緣故吧,你不要講了,我先問問他。」
於是,夫子便召了顏回來,對他說:「我前幾天夢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護佑我們吧?你粥做好了之後,我准備先祭祀祖先。」
顏回聽了,馬上恭敬地對夫子說:「夫子,這粥已經不可以用來祭祀先祖了。」
孔子問:「為什麼呢?」
顏回答道:「學生剛才在煮粥的時候,粥的熱氣散到了屋頂,屋頂被熏後,掉了一小塊黑色的塵土到粥里。它在粥里,就不幹凈了,學生就用勺子舀起來。要把它倒掉,又覺得可惜,於是便吃了它。吃過的粥再來祭祀先祖,是不恭敬的啊!」
孔子聽後說:「原來如此,如果是我,那我也一樣會吃了它的。」
顏回退出了之後,孔子回頭對著幾位在場的弟子們說:「我對顏回的信任,是不用等到今天才來證實的。」幾位弟子由此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非常信服。
『伍』 孔夫子萍實商羊故事
孔子弟子子貢(姓端木,名叫賜)對學習感到有些厭倦了,對孔子說:「真希望有個休息的地方.」
孔子說:「活著的時候沒有休息的地方.」
子貢說:「這么說,我端木賜就沒有休息的地方了嗎?」
孔子說:「有地方啊.你看見那墳墓了嗎?那麼高高的隆起著,大大的挺立著,那裡就是休息的好地方了.」
子貢說:「這么說來,死亡也有非常大的用處了!君子可以在這里得到休息,小人可以在這里不得不馴服.」
孔子說:「端木賜啊,你看明白生死的道理了.可是,眾人都知道活著是多麼快樂,卻不知道活著的痛苦;都知道衰老是多麼疲憊,卻不知道衰老的安逸自在.還有,人們都知道死亡是令人厭惡的事,卻不知道死亡也是一種最好的休息.晏子說過這么一句話:『自古以來就有了死亡這個事,太好了!仁德的人可以在這里得到休息,不仁德的人在這里不得不馴服了.』」
『陸』 只有孔夫子講的是什麼故事
明朝弘治年間,江蘇長洲縣(今吳縣)令魯聰,不知辦了什麼錯事,得罪了御史大夫,挨了一頓板子。
打完了,御史還是怒氣未消,問他:「你是什麼地方人?」魯聰答道:「山東人。」
御史說:「我說你叫『聰』,怎麼這么愚蠢呢,原來是山東人,你們山東,什麼時候出過好人!」
也是一時生氣,御史多說了兩句,並且是沒什麼道理的話。要換了別人,低頭聽大人訓斥不吭聲就是了,可魯聰卻忍不住,回了一句:「大人說得極是,我們山東沒什麼好人,也就是有一個孔夫子。」
『柒』 請推薦介紹格非的書籍。
去看看《人面桃花》吧
今天看了一天《人面桃花》,覺得格非真是有非凡的敘述能力。他用並不全知的全知視角為我們製造敘事空白。懸念以及隱晦的敘述使閱讀探索的興趣激增,然而隨著敘述的流動,你會發現,懸念與解釋並非是對稱的,所以有些問題你根本找不到答案,這就是格非,讀者不得不和他一起思考。面對格非的文本,思考是不能缺席的,而且格非具備這樣的能力,他能夠把你拉進某種思考。
在文本中,夢境與幻境的出現,讓我想起了紅樓夢中的太虛幻境。不同的是,在警幻仙子的太虛幻境中,詩歌文本是對文中人物命運走向的一種隱喻,是解讀人物命運的線索和密碼,他統攝了整個文本。紅樓夢的草蛇灰線,是有跡可尋,文本前後是一種沒有縫隙的對稱。而格非的《人面桃花》,夢境與幻境雖然也是對人物走向的某種隱喻,但這種隱喻不是針對整個文本,只是人物行動的階段性走向。另外,作者所設置的懸念和後面的解答也不能形成一種對稱,而是一種非對稱,很多懸念被懸置了。比如說飢荒時那一帶米從何而來?梅芸和張季元如何相識?金蟾、金蟬又是怎麼回事?等等等等,都是無法解開的謎團,這種懸置使文本變成了一個開放性的結構,對文本的閱讀結束了,但是後閱讀馬上就會開始,讀者會陷入一種持續的沉思,這也許是格非的意圖,正如他在新浪網上與網友聊天時所說,他希望自己的文本能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會,我想效果的實現有賴於敘事空缺手段的使用吧。
長篇小說
《敵人》
花城出版社1991年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邊緣》
浙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
《慾望的旗幟》
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
北嶽文藝出版社2001年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人面桃花》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作家出版社 2008年
《山河入夢》
作家出版社2007年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年
《春盡江南》
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
中短篇小說
篇目:
《相遇》 ( 大家)
《傻瓜的是詩篇》 (1989鍾山)
《錦瑟》 (1990花城)
《雨季的感覺》 (1991鍾山)
《鑲嵌》 (1992花城)
《贗品》 (1994收獲)
《時間的煉金術》 (1996鍾山)
《推背圖》(武則天)(1994江南)
《湮滅》 (1994收獲)
《打鞦韆》 (1995收獲)
《不過是垃圾》 (2005長城)
《蒙娜麗莎的微笑》
《追憶烏攸先生》
《陷阱》
《迷舟》
《大年》
《沒有人看見草生長》
《青黃》
《風琴》
《蚌殼》
《褐色鳥群》
《背景》
《夜郎之行》
《唿哨》
《涼州詞》
《初戀》
《去罕達之路》
《紫竹院的約會》
《解決》
《沉默》
《馬玉蘭的生日禮物》
《半夜雞叫》
《謎語》
《失蹤》
《喜悅無限》
《未來》
《蘇醒》
《讓他去》
《月亮花》
《戒指花》
《公案》
《黎明之軌》
《窗前》
《暗示》
《廢墟儀式》
中短篇小說:
《迷舟》作家出版社1988年
《追憶烏攸先生》 《陷阱》 《褐色鳥群》 《沒有人看見草生長》 《迷舟》 《大年》
《青黃》 《風琴》 《蚌殼》
《唿哨》長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
《大年》 《背景》 《青黃》 《風琴》 《蚌殼》 《褐色鳥群》 《夜郎之行》
《傻瓜的詩篇》 《唿哨》
《雨季的感覺》新世界出版社1994年
《相遇》 《湮滅》 《傻瓜的詩篇》 《背景》 《錦瑟》 《夜郎之行》 《雨季的感覺》
《格非文集》(三卷)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
1、樹與石 :《追憶烏攸先生》 《陷阱》 《沒有人看見草生長》 《迷舟》 《大年》
《背景》 《青黃》 《風琴》 《蚌殼》 《褐色鳥群》 《夜郎之行》 《唿哨》 《涼州詞》 《初戀》 《去罕達之路》
2、眺望: 《相遇》 《錦瑟》 《雨季的感覺》 《傻瓜的詩篇》 《湮滅》
3、寂靜的聲音: 《敵人》 《邊緣》
《當代作家文庫•格非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格非小說自選集》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年
《傻瓜的詩篇:中國當代小說50家》時代文藝出版社1999年
《未來》 《讓它去》 《月亮花》 《解決》 《錦瑟》 《時間的煉金術》 《半夜雞叫》
《紫竹院的約會》 《傻瓜的詩篇》 《蘇醒》 《沉默》 《謎語》 《涼州詞》 《初戀》
《鑲嵌》 《失蹤》 《喜悅無限》 《打鞦韆》 《贗品》 《相遇》《湮滅》
《馬玉蘭的生日禮物》
《格非卷 中國當代作家選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追憶烏攸先生》 《涼州詞》 《初戀》 《紫竹院的約會》 《解決》 《沉默》
《迷舟》 《褐色鳥群》 《蚌殼》 《青黃》 《背景》 《唿哨》 《傻瓜的詩篇》 《錦瑟》
《雨季的感覺》 《相遇》 《鑲嵌》 《時間的煉金術》 《贗品》
《格非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
《青黃》浙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
《迷舟》 《大年》 《青黃》 《風琴》 《雨季的感覺》 《馬玉蘭的生日禮物》 《推背圖》
《走向諾貝爾:當代中國小說名家珍藏版•格非卷》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邊緣》
《相遇》 《雨季的感覺》 《傻瓜的詩篇》 《湮滅》 《打鞦韆》 《贗品》 《蘇醒》
《紫竹院的約會》 《解決》 《月亮花》 《謎語》 《馬玉蘭的生日禮物》 《沉默》
《格非作品精選》 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年
《迷舟》 《褐色鳥群》 《青黃》 《紫竹院的約會》 《錦瑟》 《雨季的感覺》
《傻瓜的詩篇》 《相遇》 《打鞦韆》 《贗品》
《戒指花》(短篇小說集)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7年
《追憶烏攸先生》 《迷舟》 《褐色鳥群》 《青黃》 《蚌殼》 《背景》 《唿哨》
《涼州詞》 《初戀》 《紫竹院的約會》 《解決》 《沉默》 《馬玉蘭的生日禮物》
《戒指花》 《夜郞之行》 《風琴》 《蘇醒》
《不過是垃圾》(中篇小說集)春風文藝出版社2007年
《相遇》 《傻瓜的詩篇》 《錦瑟》 《雨季的感覺》 《鑲嵌》 《時間的煉金術》
《贗品》 《推背圖》 《不過是垃圾》
專著
《小說藝術面面觀》 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
第一章 小說與現實
第二章 作者與讀者
第三章 故事
第四章 結構
第五章 語言
第六章 小說的未來
《小說敘事研究》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
第一章 小說與現實
第二章 作者與讀者
第三章 故事
第四章 結構
第五章 語言
第六章小說的未來
下編:敘事分析
第七章 卡夫卡的鍾擺
第八章 麥爾維爾:《白鯨》
第九章 福樓拜:《包法利夫人》
第十章 詹姆斯•喬伊斯:《都柏林人》
第十一章 廢名小說的敘事研究:樹
《塞壬的歌聲》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第一輯 寫作的恩惠
第二輯 十年一日
第三輯 塞壬的歌聲
第四輯 廢名的意義
《卡夫卡的鍾擺》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文學的邀約》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0年
導言: 現代文學的終結
第一章:經驗與想像
第二章:作者及其意圖
第三章:時間與空間
第四章:語言與修辭
關於長篇小說:
以上應該是比較完整的信息,這6部長篇都很喜歡。
關於版本,《敵人》收的是2001年,91年的版本不好買啊,《邊緣》只有一個版本(當然邊緣也可以在他的文集寂靜的聲音里找到),已經收了,《慾望的旗幟》收的是春風文藝的,《人面桃花》肯定是春風文藝的好,但是送人了,現在手裡補了個作家出版社的,這個版本加個共和國作家文庫,還鮮明的五星,看著很虐。 《山河入夢》應該要作家出版社的版本比較好,《春盡江南》今年剛出。
關於中短篇小說與散文集:
格非的成名作應該是 迷舟 青黃那一批,而且他的中短篇一樣是值得反復品讀的。
如上所列,如果不是為收藏版本而言,倒覺得07年春風文藝的兩本中篇加短篇小說選集就比較全了,像88年的作家出版社的迷舟,孔夫子上基本都賣150元左右了。但是那些早期的版本,每篇的序言倒是有意義的多了,因為篇目在07年的春風文藝基本都能找到。
還有覺得格非散文那篇里的篇目不常見,值得收閱,電子版也能找的到。
倒是覺得格非散文那篇里的篇目不常見,值得收閱,電子版也能找的到。
專著方面:
小說藝術面面觀就沒必要了,有《小說敘事研究》就行(我只有掃描版),孔夫子上賣的也比較多。最近一本是《文學的邀約》。可惜被清華大學出版社裝幀的太差勁了。書是好書。
6本長篇:《邊緣》《敵人》《慾望的旗幟》《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
中篇選:《不過是垃圾》
短篇選:《戒指花》《樹與石》
《文學的邀約》
雖說早前的很多書的裝幀設計,以現在的標准來看也許慘不忍睹,但是也正是那樣,現在拿在手裡才能感受一種時間的真實感,甚至有時隱隱覺得審美因一種對主流的反抗而有了偏向,當然前提絕對是格非的書是值得收藏的,反復閱讀的。所以那些早期的版本,能收到的話,除了愛書人的一種成就感(越難的就越有種成就感),而且在細節上,讓我們這個年齡對那個時代有些隔膜的人,能更加擴大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迷舟》的序言作者是吳洪森。《唿哨》附錄里張旭東評格非的文字,還有格非很多的自序,都可以看看。
還有關於仲月樓,一直想了解,資料也很少。格非自己講解小說很吸引人,其實他的作品本身也是當代文學非常值得解讀的
以上是格非所有版權書
『捌』 男主是有黑字的非洲國王,女主是文明社會的被強留在男主國家,故事一開始是寫男主母親被男主父親強留在國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孔老夫子實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飢餓.孔子的大弟子顏回見老師餓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住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顏回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里,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里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裡送.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說:"剛才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說:"不行!不行!這米飯不幹凈,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為何說它不幹凈呢 "顏回答道:"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臟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 "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
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
『玖』 孔夫子的貢獻有什麼
孔子的教育貢獻
孔子是我國古代最早最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舉世公認的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1. 哲學上的貢獻
《易》是大道之源, 是中國哲學之源.
《漢書》記《易》之由來,"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階段;
周文王由八卦演為六十四卦是第二階段;
孔子作《易傳》是第三階段.
《易傳》的基本特點是,繞開卜筮, 闡發易理.
《易傳》中運用和闡述的一些基本范疇,命題,思維方式和哲學思想,
如: "陰陽","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和,合"思想等等,發現了自然界,社會領域及思維領域的一般規律,即對立統一,量變與質變和否定之否定規律.
創立了"君子時而中","過猶不及","通變動成","中庸成道"等原則,體現了辯證法的普遍聯系,發展變化,運動過程的思想.
從禮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其辯正回歸的軌跡.
2.教育上的貢獻
孔子時代, 教育與學術由官府壟斷, 提出"有教 無類"的旗幟,以私人身份招徒講學,創辦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私人學校.
選編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教材; 將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育.
孔子在其豐富的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
教育目標是培養君子仁人
教育對象則"有教無類";
教學原則是因材施教,
教學方法採用"循循然善誘人"的啟發式,要求弟子學思結合,舉一反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重視德育,智仁勇並舉而以仁為中心;
提倡教師以身作則,師生教學相長;端正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當仁不讓於師
要求弟子學以成才,學以致用.
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被尊為"萬世師表".
他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指導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教育,而且在今天看來,仍與東西方與現代教育理念相合.
3,文學上的貢獻
孔子修《詩》,正《樂》.我國傳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詩經》,是由孔子整理成書的.
《樂經》失傳.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古時有詩三千餘篇,孔子刪除其重復的,選取其"可施於禮義"的,形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詩經》文本.
孔子還對《詩經》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要解說.
《論語》中就有很多記載,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不學詩,無以言."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更是最近發現的孔子詩論文獻.
孔子對《詩經》的解說, 涉及到文學,政治,倫理,教育等各個層面,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念,對後來的文學創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孔子整理的《詩經》和孔子的詩論,就是兩千五百多年來中國文學和文論的"源頭活水".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
孔子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孔子是我國檔案文獻編纂學的開創者。他在教育和思想方面取得的成就,應該說,與他從事過的檔案文獻整理和編纂有關。包括他的教材、他的理論都得益於檔案文獻的整理和編纂。
作為儒家思想的倡導者,孔子畢生遵循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語見《孟子"盡心上》)的人生信條。他曾做過「委吏」(司會計),也做過「乘田」(管畜牧),後來由魯國中都宰升為司空,再為大司寇,後行攝相事。在他七十三年(公元前551—前479年)的生涯中,「求仕」成功,就在仕途上發展,仕途上失意或「求仕」不成,就退而修書,整理檔案文獻,而且在整理檔案文獻中寄託他的政治理想,尋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途徑。
孔子檔案文獻編纂對中華文明所做出的貢獻有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傳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詩經》,是由孔子整理成書的。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古時有詩三千餘篇,孔子刪除其重復的,選取其「可施於禮儀」的,形成了三百零五篇《詩經》文本。孔子刪定《詩經》,作為他的「言語」科和「文學」科教學教材,同時向中國文學史提供了第一部作品集,開創了中國文學史的新時代。孔子還對《詩經》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要解說。《論語》中就有很多記載,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不學詩,無以言。」(《季氏》)「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等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是近代發現的孔子詩論文獻。孔子對《詩經》的解說,分編詩之義和詩說之義兩大部分,涉及到文學、政治、倫理、教育各個層面,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念,對後來的文學創造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孔子是我國第一部史書的作者。《春秋》是以魯國為中心的編年史,由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止,共242年的魯國歷史。《孟子"滕文公篇》雲:「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這是孔子作《春秋》最早見於文獻記載者。《史記"孔子世家》亦雲「乃因史記,作《春秋》」,《公羊傳疏》引閔因《序》曰:「昔孔子受端門之命,制《春秋》之義,使子夏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周寶書。」這說明他在編《春秋》時除魯史外,又參考了其他國家的檔案文獻。孔子編《春秋》,在運用了前人的體例和方法的前提下,富有獨創精神,確立了許多書寫歷史的原則和範例,其中最著名的是所謂的「春秋筆法」即用簡約的文字和復雜的微言大義,褒善貶惡,「一字之褒,如同華袞之榮;一字之貶,無異斧鉞之誅」。《春秋》一書僅僅16000餘字,卻記載了242年的歷史,可謂文約義豐。通過把歷史的原始記錄改寫成歷史著作,創立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史學,奠定了此後兩千多年中國史學發展的基礎。
3.孔子是打破「學在官府」,開創私人辦學的第一人。他打出「有教無類」的旗幟,以私人身份招徒講學,先後培養了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選編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教材;將弟子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育。並在其豐富的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如:教育目標是培養君子仁人,教育對象則「有教無類」;教學原則是因材施教,教學方法採用「循循然善誘人」的啟發式,要求弟子學思結合、舉一反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重視德育,智仁勇並舉而以仁為中心;提倡教師以身作則,師生教學相長;倡導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要求學子學以成材,學以致用,他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中無人能與之相比,被奉為圭臬,不僅指導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教育,而且在今天看來,多與現代教育理念相契合,這也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偉大之處。
4.孔子與《周易》的編纂和整理。《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1972年出土的帛書《易傳》亦記「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孔子晚年如此好《易》,弟子問:「夫子亦信其筮乎?」孔子回答說:我觀其德義耳。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史巫好《易》,是信其筮占;孔子好《易》,是「觀其德義」。孔子以其非凡的慧覺注意到《易》的「德義」層面,發現了蘊含於《易》的豐富哲理,於是作《易傳》十篇(又稱「十翼」)予以系統的闡發。所以說,孔子是使《易》轉向哲學,從而引發易學革命的第一人。
5.明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孔子在檔案文獻編纂和整理的過程中,接觸了大量的檔案文獻,掌握了大量的歷史事實,《論語"為政第二》: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孔子還說過:「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這是孔子在檔案文獻的編纂和整理中得到的啟示,正是在他對「三代」歷史的研究中得出了他的結論,就是要追隨「三代之英」,「克己復禮」。孔子出生於一個破落的貴族家庭,與前朝統治階層有著天然的聯系。他的主要成就也就是竭力維護舊有的秩序,在「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中體現其對禮義、仁政、王道的畢生追求。為了達到「克己復禮」,他提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用「禮」來衡量一切言行;另外,孔子從檔案文獻的編纂和整理中得出的結論。他看到了周朝豐富的藏書,更感覺的周朝禮義的境界,因此他由衷的發出「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的歡呼。《四書章句集注》有雲:「三代之禮,至周大備,夫子美其文而從之」。
『拾』 《孔於拜師》的故事對我存有什麼啟發
孔夫子拜師--不恥下問
孔夫子背書箱 裡面大有文直章
孔夫子搬家—盡是(輸)書 孔夫子拜師—不恥下問
孔夫子嘴巴—出口成章 孔夫子背書箱—裡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打哈欠—口書生氣 孔夫子出門—三思而
孔夫子講學—之乎者也 孔夫子掛腰刀—能文能武
孔夫子門前講《論語》—不自量力
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
孔夫子教《三字經》—大材小用
孔夫子游列國—凈是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