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銀杏小說是短篇還是長篇
Ⅰ 《銀杏銀杏》的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銀杏銀杏》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直想為《銀杏銀杏》寫篇讀後感,數度提起筆來,卻又輕輕擱置,頭腦中空空如也,不知道要寫什麼,卻執著糾結在此不肯放手。其實故事不長,原著裡面的文字每次都是小心翼翼地展開閱讀,然後下一秒又快速逃離,一知半解地讀完,莫名的感傷織成密密的網深深籠罩在心頭,勾起五臟六腑揮之不去的憂傷。讀罷此文,再看歐陽修的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更是多了幾分悵然所失;讀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更是平添幾許鬱郁寡歡;讀安妮寶貝的白茶清歡無別事,我在等風也等你更是讓人感覺脊背嗖嗖發冷。
臨窗觀景,居住的院子里也有兩株銀杏樹,樹下恰好也配有石桌石凳供人歇腳。初識銀杏,有感於它的花語是堅韌與沉著,她代表著永恆的愛,或者說一生守候。即使在冬天,那金黃的葉子飄舞的時候,就在希望中醞釀著另一個肅殺的'秋。跟著時間的浪頭,又一次走到銀杏落葉的時節。眼望著秋意漸濃,銀杏樹的葉子由綠中帶黃,接著變成了黃綠色,到了深秋,滿樹都變成了金黃色,等到金黃鋪滿地面,演繹出秋天的絕美童話,它便完成了一年一度的輪回,只剩下光禿禿的枝椏訴說著曾經的過往。眼看著那一把把黃色的小扇子飄落到腳下,輕輕蹲下身去用心拾起一片夾在書中,用溫潤深情的目光注視著它,輕撫它的每一條葉脈。眼睛定格在書中的一句話上所有的往事,都已落花成流水,沉甸甸的腳步,印證了相逢原本就是一個美麗的錯誤。真的,《銀杏銀杏》就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在那個落英繽紛的桃樹林、一瀉千里的瀑布旁,溪石上看書的少女阿九,用自己的命運做賭,蓄意接近幫派兩兄弟中的弟弟,為了是替死去的父兄復仇。在古廟火拚中,幫派中的哥哥為了保全弟弟而自戕,隨後阿九也因弟弟對自己的誤會太深而揮刀自殺身亡。看完小說,那個前世與今生,陰謀與愛情、手足情與家族仇、絕情與深情、無情與痴情,交織著、纏繞著,一切的往事,一如當初的葉子,風干在記憶深處仇殺、情殤,當年的驚心動魄不過成了陳年往事,逃不出宿命,也逃避不了真心,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一種無法把握命運的悲苦湧上心頭。
那扇形的銀杏葉散發著某種古老而又神秘的清香,有一種涼薄的況味。某天晚歸,固執地不肯上樓,一定要老公下樓接我回家,老公取笑我矯情。我給他講《銀杏銀杏》中阿九的故事,講故事中的男主角錯過了輪回,只為等待再續前緣。我說黑夜裡讓我驚慌的不是銀杏樹,而是樹下那個高個子黑衣僧人遠去的背影和那句茶已涼了的話兒。我怕銀杏樹下那顆不肯進入輪回道、痴痴等待愛人的靈魂,我怕我噠噠的腳步聲又會讓他失落,因為我不是歸人,而是過客,我怕驚擾他,也怕辜負他。
我們這些凡人前生的愛恨情仇,都隨那碗孟婆湯忘得乾乾凈凈,可是銀杏樹下那位執念太深、錯過輪回的人兒,又該等待多少春花秋月,才能彌補自己當初的錯誤呢?茶都涼了,就不能入口;絕情的話說出口,就覆水難收;錯過了一站,就永遠都回不去了
一直想跳過去不去想這篇文章,可是那棵銀杏樹就矗立在回家必經之路,繞是繞不過去的,就像這篇文章,怕是不寫出來,這些文字也會長長久久在頭腦中盤旋。只好草草寫成此文,托清風明月遙寄一片相思,安放那些個漂泊流浪的靈魂,更願你我不辜負此生,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
Ⅱ 小說 《銀杏,銀杏》是誰寫的
電影《銀杏銀杏》原著小說。作者須蘭。
須蘭 性 別: 女
出生年月: 1969
民 族: 漢族
上海嘉定人。大專畢業。1990年參加工作,任上海汽車齒輪廠宣傳部幹事。
1992年開始發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武則天》,中短篇小說集《須蘭小說選》、《櫻桃紅》、《思凡》、《宋朝故事》,中篇小說《閑情》、《紀念樂師良宵》,短篇小說《石頭記》、《少年英雄史》等。
擅長於對特定歷史情境中的人物心態和命運的再敘述,刻畫一種遭受深刻創痛的精神狀態。她將自己敘述的故事稱為「聽來的故事」。
Ⅲ 求一本書《銀杏,銀杏》
《銀杏,銀杏》原文小說
那一晚的銀杏也是這樣在夜風中輕輕搖晃著,在滿階清光中,倒像一幅多年的圖畫清幽而迷濛。
傳說,銀杏樹是一種奇怪的植物,在有月亮的晚上,樹身上纏繞著重重疊疊的藤類植物,風吹過時,樹影輕搖,在濃淡有致的黑影里,也許有輕微的嘆息聲,也許,只是夜宿的鳥兒驚飛的聲音。
夫出外亦有二月余。日間勞作回來,疲憊之餘不覺孤單,但夜深人靜時,自不免深深思念起他的一言一笑。
院內有一棵極大的銀杏樹,極古的樣子,聽房主說已有很多年了,這地方本來是一座不大的寺廟。廟頹敗了,消失了,只是銀杏還在。只是房主說起這棵銀杏時總帶著奇怪的不安的神色,開始時不肯出借,只是夫愛這地方僻靜,執意要住,且性格向來隨意疏放,於房主的不安也不以為意,房主無奈,只好應允。
住久了,也不覺有甚特異之處,何況夫雖是一個落拓不羈的人,但深愛我。每日里煮茶吟詩,頗為逍遙。
只是每日經過銀杏,總是憶起房主奇怪的神色,夫只是付之一笑:笑我多疑。
傍晚時,好友阿七托不遠處居住的村人帶信來,說今夜來,囑我煮茶相候。阿七是大學時的好友,夫外出的時候,總時時過來相陪。
窗外的月色很好,這里的月亮彷彿特別清冷靜謐,記得初來那晚便驚詫於這里的月色,夫更是神采飛揚。那一晚的銀杏也是這樣在夜風中輕輕搖晃著,在滿階清光中,渾不似人間景物,倒像一幅多年的圖畫清幽而迷濛。
那時夫正在燈下看書,我伏在窗檯上。我偶一回首,便見月色斜斜地從窗根透入,灑在地上、桌上,茶杯里的茶正散著輕軟的綠煙,杯口在燈光的照射下,幻出一輪靜默而流轉不定的光環,院內飄來淡淡的清香。
已經很晚了,阿七還未來,我放下書,更換了爐中的香。
夫來信說將在三日後回來。
走至窗前,銀杏樹上依然偶爾有鳥驚飛的聲音,隨即歸於寂然,卻見樹影中影影綽綽有人,心想定是阿七。因笑道:「出來罷,茶已涼,等候多時了。」阿七不語,只是向前走了幾步,月光斜射,卻不是阿七,是一個身穿黑衣的高大男子,他微微笑了一笑,仍不說話。
我驚呼,他臉色微變,退後幾步,仍在黑影里。正彷徨無計,卻聽得樹影里輕嘆了一聲,那人卻已不見。
想起那些古老的故事裡,那些膽大的書生的舉動,靈機一動,從桌上端起一杯茶,走到窗檯前道:「是人是鬼,既然已有一面之緣,何不現身,喝一杯茶可好。」話音剛落,卻見那人仍站在樹影里,神情鬱郁。
我問:「你進不進來?」他微一搖頭,笑了笑,鬱郁之意卻見於色。
「幽明殊途,不敢打擾。」一切都像是聊齋中的對白。
再問:「那你喝不喝茶?」他還是搖一搖頭。
「既然如此,院中有椅,坐下談談?」我試探地說。
他不語,過了一會兒,便走至石桌邊坐下。月光照著他,我清清楚楚地看見他原來是一個光頭穿黑衣的僧人。
「你一直住這兒?廟已毀多時。」我忍不住問。
「是,已有五十三年。」他落寞地答。
「你經常出來?」
「出來?」他抬起頭帶著奇異的神色微笑著:「哦,是,我總在夜裡出來隨便走走。」
Ⅳ 銀杏讀後感800字
為什麼說:「銀杏銀杏,何其美載。」是因為,這部電影沒有過多的起伏和鋪排,但一切都很自然。下面我整理的讀後感,歡迎參考!
篇一:銀杏樹的讀後感
也許有人會認為「傾聽」是件很簡單的事情,不就是認真聽嗎?其實不然.真正的傾聽教學應該是相互的,而並非是我們教師一味地命令、要求學生要按照我們的想法、思路來回答.現在我們教師所進行的傾聽教學,多半是讓學生傾聽自己的話語的一種教學,而不是在教學中培育相互傾聽關系的教學.那麼我們教師到底憑借什麼去構築相互傾聽的關系呢?
我想我們教師首先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我們要尊重和接納學生的多樣性和可能性,不要總是高高在上的感覺.在這一點上,我們常常是說起來容易,要真正做到其實很難.就拿我自己的一次經歷和大家說說吧.那是我踏上工作崗位帶的第一屆學生.這個班的學生比較活潑,語文課的課堂氛圍相對而言也比較輕松、活躍、和諧.可是我上了若干堂課後,我發現有個學生不管我上詩歌還是現代文閱讀抑或是其他類型的教學,他總是趴在桌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看到這種情況我時常會走到他的身邊提醒他,他總是愛理不理的樣子.有一次我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在上課時點名讓他回答問題,他當時也很詫異,站起來斬釘截鐵地說「不知道」.我當時尷尬級了.因為在我想來,高一新生或多或少還是會有點懼怕老師的,他們就算是應付老師也會說一些的,可這位學生的答案著實讓我吃驚了不少.後來我課後又找這位學生交流了一下,他說,他從初中開始上課就一直睡覺的,老師也習慣了,不去理他的,他也習慣了.所以當我讓他站起來回答問題時,他也吃驚了一下,也的確不知道.雖然他一再說自己習慣了老師對他不聞不問,可是我聽來卻很不是滋味.其實像這樣情況的學生每個班都會有.他們往往成績不怎麼樣,經常違紀違規,作業不及時完成.我們教師對於這樣的教師剛開始出現問題時我們會單獨找這些學生交流,當我們發現這些學生事後沒有什麼長進後,長時間下來我們就容易把這部分學生邊緣化,而這部分學生也慢慢地會覺得難以融入這個集體中.師生關系就這么惡性循環著.《教師的挑戰》一書作者佐滕學先生明確地告訴我們:21世紀的教師面臨的挑戰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學習權力,盡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這里佐藤學先生強調是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利,而不是絕大部分學生.像我們中國的中學,每個班基本在45名學生左右, 這些學生的基礎不一,個性不同,要關照到每一個學生的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我很羨慕日本的班級,學校規模不大,20多個孩子以U型排列圍聚來老師身邊,這樣的教學真是別樣的風景.中國教室里的學生多,不能成為我們不做到這一點的理由,我相信只要我們拿出足夠的愛心、耐心對待他們,尊重他們之間的差異性,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我們師生關系一定可以更和諧.
其次我覺得一切教學的展開都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我們雖然經常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可我覺得我們這點做得並不是那麼地號.我們的課堂往往是流於形式的,老師一個問題拋出後往往會傾向於請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回答,因為他們的答案往往會更接近所謂的參考答案,這樣老師就可以更順利地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其實真正好的課堂應當是生成的,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去發現學生的問題,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對話,真正地想學生所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傾聽每一位學生的心聲.山崎老是在教學中真正的做到了這點.他的話語都是懇請與感謝的,沒有一句命令式的話語.在山崎老師的課堂中,學習是同教科書的對話,是同他人的對話,是同自身的對話.他的每一個話語都經過深思熟慮,清清楚楚地說出來;他的每一個話語都充滿對每一個學生的尊重;他採取「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地同教科書對話,藉助同夥伴的切磋來發展自己的理解.」的課堂策略.
在課堂里構築相互傾聽的關系,教師要自身甘願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要走進每個孩子身邊,站在他的身旁,彎下腰去傾聽,給孩子一個和諧、溫馨的環境去學習.如果沒有傾聽的過程,課堂再怎麼熱鬧,學生的發言再怎麼踴躍,他們的意識還是停留在原地,最初與最後的發言內容很難發生變化.而經歷了傾聽階段的學生,他們思考的內容會更加真實,並且能獲得生動而豐富的經驗,這樣的課堂才能促進合作學習.這樣也才能創設一個真正的寧靜課堂啊!
篇二:銀杏樹的讀後感
原本只是一個人鬼情未了的故事,裡麵包含了一部戲里頭該有的愛恨情仇,甚至情節都還是千篇一律的復仇之路,但它偏偏叫人落淚,偏偏讓人慾罷不能。
《愛有來生》說實話,一般來說,看到這么low的名字真的覺得這部電影沒什麼看頭,然而現實是會給你一個大改觀的;至少我覺得,這是一部好片子。
這部片子改編自須蘭的小說《銀杏銀杏》,在這里銀杏不僅僅是一棵植物,是朦朦朧朧中陰陽相遇的地點,是前世回憶里抹不去的記憶。文中道:「傳說,銀杏樹是一種奇怪的植物,在有月亮的晚上,樹身上纏繞著重重疊疊的藤類植物,風吹過時,樹影輕搖,在濃淡有致的'黑影里,也許有輕微的嘆息聲,也許,只是夜宿的鳥兒驚飛的聲音。「可是這樹影搖晃的確是嘆息,是愛而不能的無可奈何,是錯過是命運是淡淡的憂傷。看過不少這樣的題材了,本來這情節走向在當代看來是狗血的,又是報仇,又是相愛不能愛、有緣無份,又是人鬼情未了。對於很多人來說,看開頭就已經猜到了結尾,但卻不能不說盡管如此,它還是有一股魅力,來自須蘭文筆下自帶的久遠而又憂傷的味道,讓你要看下去,甚至單單小說就足以讓人抽泣。
影片我是初中的時候無意中接觸到的,那時候我看完了沒有過多的感受,但是總覺得很神奇,後來高中看了一遍,就哭得稀里嘩啦了,大學再看,震撼仍然。原因是電影的的確確很直觀的給了我一種享受,它和看小說不一樣,音樂加上演員的力量,語言藝術的美,都給人不一樣的感受。要是讓我說四個字來形容一下電影的製作或者說第一感覺,我用「一氣呵成」。因為,首先,影片裡面沒有過多時間的跨越,僅僅是一兩天裡面發生的事情,銀杏樹下的談話,牽扯出了前世今生,插敘了五十年前的一大段回憶,整個敘述是流線型的。而且,人物的語言和場景都恰好,感覺很舒服很有味道,就像故事的基調已經早早地打好,不突兀。
整個電影都是很美的,語言很美,人物很美,場景很美,故事很美,特別打動人。這不是能夠形容出來的,是一個人靜靜把電影看完以後自己湧上來的一種美的感受。
故事裡面除了純愛情,還有兄弟情,粗獷豪放的大哥劫富濟貧的時候明明是很果斷又殘忍,賞花節到鎮上一副灑脫風流樣子;但在想到仇家六歲半的孩子時,他會動惻隱之心,對於自己的弟弟,他自覺是有愧疚的,給予的是無盡的寵愛。這就是人的復雜,人本來如此,沒有絕對的好壞,沒有聖人更沒有誰是殺千刀的,活在矛盾中的人才真實得讓我們無法拒絕。在還小的時候,弟弟騎馬會怕,後來一天天長大,可以自己騎一段的時候,大哥笑了。長大後,練槍的時候和哥哥相視一笑,射中了小時候射不中的南瓜;兄弟倆各騎著一匹馬無拘無束地在草原里奔騰,發出哈哈地大笑聲,那時候真的覺得這兩兄弟很美好。
這些都是在影片裡面看到的,而在影片之外的故事卻更讓人感動:俞飛鴻,這個名字甚至聽起來有點霸氣呢,誰會想到女主角居然還能兼任導演和編劇呢,要對整個故事精心編排設計,,要自己體會和展示角色,還要給大家講解,這是很累人的事。她本人是個美女,的的確確不能用漂亮,漂亮和美是不一樣的,她是美,附帶的人格魅力很濃烈。原作者須蘭自己說:「當時創作《銀杏銀杏》的初衷就是為了寫一篇類似《聊齋》那樣的習作。」然而沒想到被人如此看重努力演繹搬上了大屏幕。1996年,俞飛鴻在從美國回國休假時,偶然獲贈一本須蘭的短篇小說集,隨後在返回美國的飛機上當作消遣閱讀,竟在旅途中意外地一口氣讀完了整本小說集,其中的每一個故事她都喜歡的很。又唯獨《銀杏銀杏》總是在她腦海里揮之不去,魂牽夢繞。從那時候起她就想要把故事說出來,十年左右的籌劃後,居然真的做到了;不僅僅是做到了,也是盡了全力去做的。電影的成本不低,還特意到雲南取的景,可是票房卻不太如人意,雖然外界評價影片的時候覺得俞飛鴻虧了,可是對於她來說,她僅僅是表達這美又很真實的故事。她在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也花費了自己的心血,再加上自己的加盟,成就了《愛有來生》。
對於小說,她自己做了很多改變,有很多都是加分項。比如說,原本哥哥作為土匪幫派的老大,沒有過多的交代,她賦予他血肉,使他「劫富濟窮」而且仗義。還有,對於阿明和阿九的故事,細節上小說沒有出現,但俞飛鴻眼裡,阿九喜歡做女紅,刺綉總愛杜鵑,所以阿明在杜鵑盛開的季節里給房間都插上杜鵑花;過了季,他便讓人用上好的絹絲,做成像真的花兒一樣的花束插在他們的房間,這時從不開口的阿九說:「茶涼了,我再去給你續上吧。」她平時無話,這話讓阿明「我看到了希望,我堅信我的努力終會有所回報,我興奮得徹夜難眠。」這也成了阿九說的最多的話,這樣的安排雖然讓人害怕:會不會很無趣很莫名其妙?然而當呈現出來的時候又是那麼簡單可是有力。看到阿明給自己畫的畫像的時候,阿九說這句話是因為擔心自己動搖,深知此來目的,不敢透露真心也不敢動心。最後阿明出家以後,阿九就像一百八十度轉彎了一樣,來到寺里送茶送菜,一次又一次,雖說改變沒有那麼誇張,但是足以看出她從那時候愛上了,愧疚了。可是阿明這時已經「不懂,也不想懂了」。這其中其實還有幾次,明明動心但是前仇未報之間矛盾糾結的折磨。這些細節的的確確是加分的,沒有他們呢,完全感受不到那麼多的愛意和其中的酸甜苦辣,也沒有那麼真實可觸。不過有個地方也是有些奇怪,好比如為什麼阿明莫名其妙出家,僅僅因為愛情看不到希望嗎;以及騎馬的時候寺廟的鍾聲一直響起的時候,也有點怪,理解不了畫面。雖說演員裡面,段奕宏不能算很帥,但是,他的演技還有動作語言,等等都展示出很魅力的人格形象,至少他出現在屏幕上,就很有分量感,時而爽朗時而內斂。所以說,他還是很「帥」的。
當然啦,很多東西還是要親自看才能看到,舉個例子,大哥每次出發之前打的手勢真的超帥;而且看完之後你自己也可能驚到了,眼淚不知什麼時候就流了下來。
為什麼說:「銀杏銀杏,何其美載。」是因為,這部電影沒有過多的起伏和鋪排,但一切都很自然;它沒有揭示什麼深刻重大的主題,但是卻很動人;它沒有給人物和場景無過於華麗的裝飾,但是也足以美到骨子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