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短篇小說選讀後感
『壹』 替小說家操心:毛姆的短篇小說到底好在哪裡
毛姆被稱為英國的莫泊桑。他一生著作甚多,除詩歌以外的各個文學領域,都有所涉及,有所建樹。他共寫了長篇小說二十部,短篇小說一百多篇,劇本三十個,此外尚著有游記、回憶錄、文藝評論多種。他的作品,特別是他的長、短篇小說,文筆質朴,脈絡清晰,人物性格鮮明,情節跌宕有致,在各個階層中都擁有相當數量的讀者群。他的作品被譯成各國文字,不少小說還被搬上銀幕。他是二十世紀上半葉最受人歡迎的小說家之一。
『貳』 如何評價毛姆的《患難之交》
在《患難之交》這篇短篇小說中,作家毛姆運用對比和反諷的修辭手法,在語篇布局上處處照應,時時伏筆,從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對人性進行了深刻的分析,生動地刻畫出一個虛偽冷酷的紳士形象,闡釋了不可以貌取人的哲理。
『叄』 英國作家毛姆作品長城讀後感
毛姆的《刀鋒》讀後感:
超脫的拉里寄託著毛姆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深刻思考。在毛姆晚年的心靈告白中,我們看到毛姆覺得戰爭不只是冷酷,而是一種對欺騙的提示:它打碎了「人們曾經以為是真實的一切」。使人們「從夢幻中醒來,開始反思到底真與假、善與惡之間有沒有距離」。同時,毛姆也認為,戰爭是人類自我中心過於膨脹的結果。規避戰爭的方法,除去種種現實因素,在心靈之中首先是擯棄以自我為中心的強烈觀念和意識,而應該達到「無我」的境界,在精神與字宙的和諧相融、交流無阻中體味生命的無限。毛姆以拉里這個不朽的文學形象,表達了對人之本質的認識:心靈中存在無數的慾念,是慾念構成了人們實踐的動力。而拯救人,首先需還心靈以平靜。
《刀鋒》實際上以一種現實主義的面貌,表達了與表現主義相似的人生荒謬本質論。盡管毛姆並沒有採用直接走入內心、訴諸神秘直覺的方法。《刀鋒》在小說內涵上採用的是一種反諷,是讓意義在自我矛盾的相會中被抵消摧毀。
拉里與伊莎貝爾的愛情走到絕路,許多人認為是偶然事件的結果,事實上是無法挽回的必然事件,用社會學中的價值沖突理論可以做出合理的解讀。價值沖突論認為社會並不是整合,而是存在著不同利益群體,這些不同的利益群體各自持有自己的價值觀念,不同的價值觀念導致社會沖突。
拉里與伊莎貝爾的分手,實質上揭示了美國新興的資本主義價值觀念對歐洲古老文明的巨大沖擊。隨著美國的日漸強大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各國的削弱,美國代表著急功近利,物質追求的價值觀念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主流社會觀念,對歐洲一直持有的文明優越感幾乎是顛彼性的沖擊。拉里如果生活在半個世紀前的歐洲社會,他都只是歐洲古老文明中極為平常的個體,而正因為他生活在西方資本主義價值體系解構的歷史關口,使他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極致。
關於《刀鋒》一書:
《刀鋒》是威廉·薩默賽特·毛姆所著,小說寫一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青年飛行員拉里·達雷爾。在軍隊中,拉里結識了一個愛爾蘭好友:這人平時是那樣一個生龍活虎般的置生死於度外的飛行員,但在一次遭遇戰中,因為救拉里而中彈犧牲。拉里因此對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為什麼有惡和不幸,拉里開始了他令人匪夷所思的轉變。
『肆』 毛姆 的珍珠項鏈讀後感
小說描寫了一個小公務員妻子借項鏈、丟項鏈的故事,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的社會本質和豪華糜爛的社會風氣,諷刺了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理,同時塑造了一個虛榮而不失淳樸、勤勞的法國城市婦女形象。小說中的女主人公瑪蒂爾德一心夢想著過上流社會的豪華生活,特地從朋友那裡借來一串鑽石項鏈,並在舞會上出足了風頭。但回到家中時她發現項鏈丟失,為賠償項鏈,她和丈夫借了一大筆債,辛苦10年才算還清,最後瑪蒂爾德發現當初借來的項鏈不過是一件贗品。小說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語言明快優美,人物心理刻畫惟妙惟肖,小中見大,從一個側面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腐朽、道德淪喪、思想虛偽,充分顯示了莫泊桑敏銳深刻的社會觀察力和傑出的藝術才分。
『伍』 毛姆的<刀鋒>讀後感
<刀鋒>讀後感因為沒有讀前言,始終不知道這部小說想表現的主題,在一步步接近主人公拉里的時候,有種急迫感使自己盡快讀完他。因為我也想知道他對生命,對靈魂,對上帝找到答案了沒有。
書中的人物,彷彿就在我們身邊,也彷彿就是我們自己,伊莎貝兒盡管很愛拉里,但不能忍受一個在她看來沒有未來的人成為自己的丈夫,她是對的,在現實社會里。她美麗,溫柔,有教養,善良,但她有狹隘之心,對於拉里以同索菲結婚來拯救其靈魂和生命覺得不值,她骨子裡看不起一個本質不壞,其實在靈魂上和她是平等的人,覺得她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讀到這里我都在想,如果是我,會同她一樣嗎?真的是有可能的。因為我發現社會已經把我改造成一個以成功來評價人的價值的人,而成功的標准就是物質上和名譽上,從身邊的人來說,就是有個好工作,有個好前途,我有時會無謂的為看起來在物質上比我差的人而擔憂,現在發現骨子裡的我已被物質化了。說到這里,我想如果一個拉里在我身邊,我會願意受他的影響完善自己,況且他已經開始影響我了。
書中多處對他的描述使我特別感動。首先是他對知識的追求,更准確的說是對精神世界的追求,當他讀到一本好書時,會有這樣的體會「我不敢說我已經十分懂得,可是感到非常振奮。就象乘一架飛機降落在巍峨群山中的一片高原上。四圍萬籟俱寂,而且空氣非常清新,象佳釀一樣沁人心脾:自己感覺到象個百萬富翁。」曾幾何時,自己在讀完《平凡的世界》時,激動得跑出院子,面對清朗的賀蘭山,長長的舒了一口氣,感覺自己的靈魂受到前所未有的洗禮,那一刻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對精神世界的探索,主要從心理學和哲學角度上,其實這兩種學科已經是人類知識和智慧最好的結晶了。
他是一個對物質生活要求很低的人,可以像個乞丐似的出現在作者面前,而絲毫不覺的難堪。盡管如此,每月3000元的政府補貼才使得他能夠游歷多個國家去尋找生命的價值。我們不能夠,但我想我們也可以更多的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特別是在物質化越來越加速的世界裡,你看拉里對這種生活的解讀「我真希望能夠使你懂得精神的生活多麼令人興奮,經驗多麼豐富。它是沒有止境的。它是極端幸福的生活。只有一件事同它相似,那就是當你一個人坐著飛機飛到天上,越飛越高,越飛越高,只有無限的空間包圍著你,你沉醉在無邊無際的空間里。你是那樣的歡樂,使你對世界上任何權力和榮譽都視若敝屣。「。我想我是懂得的。
也許正是由於此,拉里的人格魅力才會顯露出來,他「有種無所為而為「的感覺,他可以幫助格雷治好頭痛,可以滿足蘇姍對他提出的性的要求,甚至明知到那個女子同他同居只是想省一些房租罷了,他都會自然的去做。他認為自己沒有去幫別人,只是教給別人自己如何幫助自己。因為他的付出不要求什麼回報,他在慢慢的把那個」自我「消逝,因為在他心裡」 人都比他自視的為高,而智慧是解脫之道。要脫離苦海並不一定要出家,只要去掉一個我字。行事不懷私心使心地純潔「。
他雖然很平和,但同時他也是一個有個性的人。對於艾略特這個虛榮,浮誇的人,他的態度很堅決,連午飯也不同他一起吃。他不奢望別人理解他,所以往往不給人留下住址和電話。雖然被迫同那個農庄的兒媳發生關系,但他不喜歡甚至有些憎惡他們,只有選擇當晚離開。
他的探索之旅是否也是我們一直想弄明白的。他最終體驗到了大梵人天合一的境界。我相信有這種境界,但凡夫俗子是不可能達到的。但我能想像到那種境界「那片刻陶醉時抓住我的濃郁的寧靜、歡樂和安泰感仍舊留在我心裡,那種第一次使我眼花繚亂的宇宙美麗境界,現在仍舊同樣鮮明生動。」是的,寧靜,安泰!
他不認為上帝是存在的,因為一個可以盡力而為的上帝為什麼在製造了善之後,有會要惡出現,教士沒有能夠解答他,最終他從印度的苦行憎那裡得到了答案「世界就是游戲,在這種游戲里,有樂有憂,有道德亦有墮落,有知識亦有愚昧,有善亦有惡。如果罪惡和痛苦在創世時就被完全排除掉,游戲還能繼續玩下去嗎?』我將以全力否定這種說法。我能提出的最好設想是,當絕對在這世界上表現為善時,惡也自然而然聯帶著出現。沒有地殼災變的那種無法想像的恐懼,你就決不會見到喜馬拉雅山的壯麗景色。中國燒瓷的匠人能
夠把花瓶燒得象蛋殼一樣薄,燒得造形那樣優美,點綴上美麗的花飾,著上迷人的
色彩,塗上粲然的光澤,但是,由於它的本質是瓷,他就沒法改變它的脆弱性。如
果失手落在地上,它就會變成許多碎片。根據同樣的道理,我們在這世界上所珍視
的一切美好的,有價值的事物,只能和丑惡的東西共同存在,「,真正的上帝在我們自己心中。
拉里可能不是一個好兒子,好丈夫,或者好父親,但他是個好朋友,如果他在你的身邊,你會願意接受他的影響,正如作者所說「這種影響也許並不比石子投入池中引起的漣
漪影響更大,但是,一道漣漪引起第二道漣漪,而第二道又弓愧第三道漣漪;很可
能有少數幾個人會看出我的生活方式帶來幸福和安適,而他們也會轉而把自己所學
到的傳給別人。」這是他的價值,也是我讀完這本書又迫不及待的推薦給所有的朋友的原因。
也許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是有著宗教情懷的,也許我們有一天會在心裡皈依於它。但我想從現在開始,努力像拉里一樣「不急躁,對人隨和,慈悲為懷,丟掉一個我字「,也許我不能一一做到,但我會努力。
說給自己聽的話:這是毛姆的作品,我看的是電子版,很久沒有看一本書,心靈會受到震撼的了。本文訪客列表:
『陸』 莫泊桑短篇小說集 讀後感
1)《莫泊桑短篇小說選》讀後感 讀了這篇莫泊桑寫的文章《我的叔叔於勒》,感慨良多。 在這篇文章中,「我的叔叔」於勒有了錢,我們全家人都盼望他早日歸來,可以給「我們」帶來幸福、奢華的生活。 但是這次旅行,當「我們」在船上看見了他,他並沒有發什麼財,而是又老又窮苦的賣牡蠣的老水手時。「父親」和「母親」卻像遇到瘟神一樣,盡量躲著他。原因是什麼?因為他沒有錢。 換個角度想想。難道於勒真的沒有認出自己的侄子么?難道真的沒有認出買自己牡蠣的是自己的哥哥么?答案是否定的,他肯定認出了。因為他知道自己以前犯下許多錯,不好意思和他相認。 再想想,為什麼於勒沒有回自己的家鄉呢?答案可以從船長口裡得知:「據說他在哈佛爾還有親屬,不過他不願意回到他們的身邊,因為他欠了他們的錢……」這樣說來,於勒已經從以前的「流氓」變成現在知道錢來之不易歷盡滄桑的「賣牡蠣的老人」了,他最起碼也知道了要自力更生。而克拉麗絲卻看他現在沒錢,怕他回來吃他們的。這說明了「我的母親」是見錢眼開的市井婦人。而「我的父親」菲利普也和母親一樣「見利忘義」,他們認定「我的叔叔」這輩子沒有出息。 如果我是克拉麗絲,我也會和弟弟相認,因為人犯錯誤是難免的,若能改邪歸正也是一種寶貴的財富,我們應該原諒他;如果我是菲利普,不管我的弟弟再窮,再流氓也好,我也會和他相認的,畢竟血濃於水的親情是永不磨滅的。 2)《莫泊桑短篇小說選》讀後感 莫泊桑所寫的小說反映了當時社會人性的冷漠、刻薄,社會思想的不成熟、不公平,對底層勞動人民的蔑視剖析,反映了當時人虛榮驕傲的人性弱點,從中讓我們得到了這些啟示。 在讀《西蒙的爸爸》時,我深刻的感到當時人 思想的濃重,西蒙雖是個小孩可卻承受了外界對他「強大」的壓力——說他沒有爸爸,小小的身軀哪經受的住那樣唾沫星子的狂轟亂炸,他的心漸漸扭曲讓他有了跳河的想,也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一名身材高的工人菲利普來到了他的身邊,給他了力量並答應做他的爸爸,這讓西蒙的臉上又重回了往常微笑。這篇文章讓我深刻了解當時西蒙母親與西蒙兩人在當時的鎮上受盡別人的冷嘲熱諷,受盡別人白眼那種痛苦而又掙扎的心情,西蒙在學校又受盡同學嘲笑,被同學毆打,只因為他沒有爸爸。就算一個父親去世的孩子在西蒙面前也得意洋洋的說;」我的爸爸在墓地里」。這一句句的生硬的話語把西蒙的心深深刺痛了,可世上也有善良的人——菲利普,他讓這個小家庭擺脫厄運的纏繞,讓他們的臉上重回快樂。 當今的社會我想與莫泊桑筆下的社會也差不多吧!也有欺凌弱小、專橫跋扈之人,也有富有愛心體諒他人的人。在去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後,民眾自發的捐款捐物活動接連不斷,這一次重大地震把我們中國人的心緊緊的連在了一起,讓我們看到患難見真情,團結讓我成為可以抵禦一切困難的萬里長城。 真善美是世界上永恆不變的美德,莫泊桑所寫的每一篇都沒離開過它,他希望世界上的人都有美好的品德。 在我們所學過的《項鏈》中,描繪的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女人——瑪蒂爾德。女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她有了華麗的衣服後又想要珠寶首飾來引人注目。當時也就是這樣的社會,社會中的女人只要憑相貌就能找個好人家一生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她們的資本就是長相,可瑪蒂爾德是個例外。莫泊桑花了很大的篇幅寫瑪蒂爾德為了能在宴會上吸引眾人的眼球,在宴會之前精心的打扮,她對贊揚的渴望,對進入上流社會的嚮往,都是為了與後文瑪蒂爾德丟了項鏈之後一改以往性格,變得勤勞、善良、節儉、樸素形成強烈的對比,並提出個人觀點贊揚瑪蒂爾德敢於承擔、堅毅的品格,對她以前總有不切實際的想法表示否定。從瑪蒂爾德這個小人物映射出當時社會風氣的墮落,人們只是尋求物質上的滿足而在精神上去是低下的。 讀了莫泊桑的文章讓我更認真的審視自己和這個社會,去掉人性的貪念,雖然這很難,但去掉一點去掉一點,這個社會會變得更加和諧。 3)《莫泊桑短篇小說選》讀後感 趣,想好好讀這篇文章,由於種種原因,我一直沒有讀成,竟也淡忘了。後來初中又教了《我的叔叔於勒》,漸漸想起了莫泊桑。終於在前幾天,我從學校圖書館借到了《莫泊桑短篇小說精選》,花了幾天的時間,我通讀了這本書,感觸很大。 這本書開頭的一篇就是《羊脂球》,這讓我興奮不已,終於可以讀他的成名作了。等我讀完這本書,發現它中大多數文章是以英法戰爭做背景的,所有的文章都講述了一種社會現象。我把《羊脂球》讀了一遍又一遍主人公無疑是以另一種方式表現了她對侵略者的仇恨和蔑視,羊脂球曾因於普魯士人同在一所旅館為由,拒絕過高尼岱。可想而知,她根本不可能答應侵略者的無恥要求,然而她最終還是為了他親愛的「同胞」屈服。而那些道貌岸然的上流社會的旅伴,在利用她通過了普魯士人關卡之後,徹底的拋棄了她,甚至還嘲笑她的犧牲行為。我憤怒了,想到在開頭,女主人公曾經無私地把自己的食物給大家吃,在結尾卻被大家嘲笑,一點吃的都沒有,只能看著他人吃,我覺得女主人公真的非常可憐。女主人公是一個被出賣了的英雄,一個有著貞德姑娘那樣的堅強意志和愛國熱忱的高大形象,那些與她同車有錢或有權的「同胞」真像當年他們的祖先出賣貞德一樣拋棄了她,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劇。表現了莫泊桑的愛國主義。 莫泊桑的小說是對上流社會的鄙視和厭惡,對於小資產階級,也同樣提出批判,比如《項鏈》中的羅瓦賽爾夫婦被一次部長舉辦的晚會葬送了十年的青春,若不是虛榮心作祟,瑪蒂爾徳不會向朋友借項鏈,也不會在丟失項鏈後買一條完全相同的陪給朋友而落入高利貸的陷阱,就此開始了艱辛的生活。最令人心酸的是瑪蒂爾徳在還清欠款之後偶遇借給項鏈的朋友時那種輕松,自豪的心情,在她看來,為了支撐門面而付出的犧牲終於得到了體現。《騎馬》主人公為全家組織的唯一一次郊外活動,因其出風頭的可望而尷尬收場——他撞到了一個老婦人,後者聲稱從此喪失了勞動能力。他被迫擔當起了贍養老婦人終生的責任,對於生活本不寬裕的家庭,這天異於雪上加霜,另外還有其他的,這些都是莫泊桑對社會的不滿,也可以突出他是多麼關心國家,以筆來當武器,來訴說社會的不足。另外,在普法戰爭爆發,莫泊桑受愛國主義感染,手持獵槍深入密林展開游擊活動。也可看出他的愛國。 我們也要學習莫泊桑愛國,指出國家缺點,關心國家,為國爭光。以國家的大任為己任。 4)《莫泊桑短篇小說選》讀後感 語文閱讀篇目本月是《莫泊桑短篇小說》,結果令我郁悶至極,原因是想都沒想就讀的契訶夫的作品,然後非常認真地用兩個小時完成了一片氣勢恢宏的,構思巧妙的讀後感,結果意識到錯誤的時候為時已晚啊啊啊!!!及時趕制一片,結果還被置頂精華,非常神奇,發上共享下~ 這篇小說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格里勃蘭先生為全家組織郊遊。他們家貧困,夫妻兩人均是沒落貴族,有兩個孩子,生活十分困苦。格里勃蘭先生獲得了一筆額外報酬,於是組織了一場郊遊。因為他想顯擺自己,出風頭,結果騎馬撞到了一位老婦人。老婦人原本是家政服務人員,結果聲稱因此喪失勞動能力。於是格里勃蘭先生被迫擔當起贍養老婦人的終身責任。這對於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簡直是雪上加霜…… 讀完此文,思維過程基本是這樣的:這老女人真沒人品——>她也是被逼無奈啊——>唉,還是應該低調。 的確,這個老婦人很沒有人品。本身已經康復了,但是依然裝病,騙取格里勃蘭先生的贍養費。其中有一段描寫讀完令我感到非常惡心……文中說: 「從早到完她不停嘴的吃,慢慢的胖了起來。她很快活的和病人談天說地,好像已經習慣於這種不走不動的生活,就彷彿經過了五十年的上下樓梯,拍打褥墊,上樓送煤炭,這兒掃掃那兒刷刷的生活,這是她分所應得的休息。」? 作者將老婦人的形象描寫得彷彿吸血鬼一般,或者說一頭豬一樣,整天除了吃,除了享受,其他別無所求,讓我想想就覺得惡心……而且作者還寫道: 「她聽憑他們檢查,聽憑他們摸、按,一面睜著刁鑽得眼睛偷偷看他們。」 可見老婦人的狡猾,為了能繼續騙取贍養費,不惜一切手段,用盡計策,小市民那種狹隘、自私的性格被展現無疑。 所以,為人處事,人品第一。雖然裝病別人也不能把你怎麼著,欺騙別人或許不會被發現,但是在不勞而獲的同時,自己的人品、尊嚴、人格也隨之消失殆盡……以人格換利益,不顧別人的感受,只圖自己享受,萬不可取! 但是,反過來想,這也是社會逼迫的啊,老婦人說不定也和很多人一樣,奮鬥了一生,用盡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在社會上打拚,結果不還只是那微薄的收入和困苦的生活?生活沒有任何希望可言,她早已麻木,早已無奈,當然對於這個可以讓自己生活發生巨變的機會,她必然會抓住。自然不會管和她命運一樣的格里勃蘭先生的處境。社會環境造就人,這一點也不錯! 還有,做事要低調啊!格里勃蘭先生就是因為想出風頭,導致了這場悲劇的發生。 我們的確為災難而痛心,但是的確,從中不難明白,不論何時都要低調處事,低調做人。我以此自勉,從此低調做事,但願無愧於心。還記得年初就有帖子說什麼生辰八字預測,今年福大禍大,唯有低調處事,才能趨利弊害,現在看起來的確很有道理。雖然低調可能不能搶到風頭,但是卻不會有什麼大的差錯。 我們的人生也必然是這樣! 讀罷全文,沉思良久,若有所思,若有所得。
『柒』 莫泊桑短篇小說 讀後感
2)《莫泊桑短篇小說選》讀後感
莫泊桑所寫的小說反映了當時社會人性的冷漠、刻薄,社會思想的不成熟、不公平,對底層勞動人民的蔑視剖析,反映了當時人虛榮驕傲的人性弱點,從中讓我們得到了這些啟示。
在讀《西蒙的爸爸》時,我深刻的感到當時人封建思想的濃重,西蒙雖是個小孩可卻承受了外界對他「強大」的壓力——說他沒有爸爸,小小的身軀哪經受的住那樣唾沫星子的狂轟亂炸,他的心漸漸扭曲讓他有了跳河的想,也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一名身材高的工人菲利普來到了他的身邊,給他了力量並答應做他的爸爸,這讓西蒙的臉上又重回了往常微笑。這篇文章讓我深刻了解當時西蒙母親與西蒙兩人在當時的鎮上受盡別人的冷嘲熱諷,受盡別人白眼那種痛苦而又掙扎的心情,西蒙在學校又受盡同學嘲笑,被同學毆打,只因為他沒有爸爸。就算一個父親去世的孩子在西蒙面前也得意洋洋的說;」我的爸爸在墓地里」。這一句句的生硬的話語把西蒙的心深深刺痛了,可世上也有善良的人——菲利普,他讓這個小家庭擺脫厄運的纏繞,讓他們的臉上重回快樂。
當今的社會我想與莫泊桑筆下的社會也差不多吧!也有欺凌弱小、專橫跋扈之人,也有富有愛心體諒他人的人。在去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後,民眾自發的捐款捐物活動接連不斷,這一次重大地震把我們中國人的心緊緊的連在了一起,讓我們看到患難見真情,團結讓我成為可以抵禦一切困難的萬里長城。
真善美是世界上永恆不變的美德,莫泊桑所寫的每一篇都沒離開過它,他希望世界上的人都有美好的品德。
在我們所學過的《項鏈》中,描繪的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女人——瑪蒂爾德。女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她有了華麗的衣服後又想要珠寶首飾來引人注目。當時也就是這樣的社會,社會中的女人只要憑相貌就能找個好人家一生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她們的資本就是長相,可瑪蒂爾德是個例外。莫泊桑花了很大的篇幅寫瑪蒂爾德為了能在宴會上吸引眾人的眼球,在宴會之前精心的打扮,她對贊揚的渴望,對進入上流社會的嚮往,都是為了與後文瑪蒂爾德丟了項鏈之後一改以往性格,變得勤勞、善良、節儉、樸素形成強烈的對比,並提出個人觀點贊揚瑪蒂爾德敢於承擔、堅毅的品格,對她以前總有不切實際的想法表示否定。從瑪蒂爾德這個小人物映射出當時社會風氣的墮落,人們只是尋求物質上的滿足而在精神上去是低下的。
讀了莫泊桑的文章讓我更認真的審視自己和這個社會,去掉人性的貪念,雖然這很難,但去掉一點去掉一點,這個社會會變得更加和諧。
3)《莫泊桑短篇小說選》讀後感
趣,想好好讀這篇文章,由於種種原因,我一直沒有讀成,竟也淡忘了。後來初中又教了《我的叔叔於勒》,漸漸想起了莫泊桑。終於在前幾天,我從學校圖書館借到了《莫泊桑短篇小說精選》,花了幾天的時間,我通讀了這本書,感觸很大。
這本書開頭的一篇就是《羊脂球》,這讓我興奮不已,終於可以讀他的成名作了。等我讀完這本書,發現它中大多數文章是以英法戰爭做背景的,所有的文章都講述了一種社會現象。我把《羊脂球》讀了一遍又一遍主人公無疑是以另一種方式表現了她對侵略者的仇恨和蔑視,羊脂球曾因於普魯士人同在一所旅館為由,拒絕過高尼岱。可想而知,她根本不可能答應侵略者的無恥要求,然而她最終還是為了他親愛的「同胞」屈服。而那些道貌岸然的上流社會的旅伴,在利用她通過了普魯士人關卡之後,徹底的拋棄了她,甚至還嘲笑她的犧牲行為。我憤怒了,想到在開頭,女主人公曾經無私地把自己的食物給大家吃,在結尾卻被大家嘲笑,一點吃的都沒有,只能看著他人吃,我覺得女主人公真的非常可憐。女主人公是一個被出賣了的英雄,一個有著貞德姑娘那樣的堅強意志和愛國熱忱的高大形象,那些與她同車有錢或有權的「同胞」真像當年他們的祖先出賣貞德一樣拋棄了她,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劇。表現了莫泊桑的愛國主義。
莫泊桑的小說是對上流社會的鄙視和厭惡,對於小資產階級,也同樣提出批判,比如《項鏈》中的羅瓦賽爾夫婦被一次部長舉辦的晚會葬送了十年的青春,若不是虛榮心作祟,瑪蒂爾徳不會向朋友借項鏈,也不會在丟失項鏈後買一條完全相同的陪給朋友而落入高利貸的陷阱,就此開始了艱辛的生活。最令人心酸的是瑪蒂爾徳在還清欠款之後偶遇借給項鏈的朋友時那種輕松,自豪的心情,在她看來,為了支撐門面而付出的犧牲終於得到了體現。《騎馬》主人公為全家組織的唯一一次郊外活動,因其出風頭的可望而尷尬收場——他撞到了一個老婦人,後者聲稱從此喪失了勞動能力。他被迫擔當起了贍養老婦人終生的責任,對於生活本不寬裕的家庭,這天異於雪上加霜,另外還有其他的,這些都是莫泊桑對社會的不滿,也可以突出他是多麼關心國家,以筆來當武器,來訴說社會的不足。另外,在普法戰爭爆發,莫泊桑受愛國主義感染,手持獵槍深入密林展開游擊活動。也可看出他的愛國。
我們也要學習莫泊桑愛國,指出國家缺點,關心國家,為國爭光。以國家的大任為己任。
4)《莫泊桑短篇小說選》讀後感
語文閱讀篇目本月是《莫泊桑短篇小說》,結果令我郁悶至極,原因是想都沒想就讀的契訶夫的作品,然後非常認真地用兩個小時完成了一片氣勢恢宏的,構思巧妙的讀後感,結果意識到錯誤的時候為時已晚啊啊啊!!!及時趕制一片,結果還被置頂精華,非常神奇,發上共享下~
這篇小說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格里勃蘭先生為全家組織郊遊。他們家貧困,夫妻兩人均是沒落貴族,有兩個孩子,生活十分困苦。格里勃蘭先生獲得了一筆額外報酬,於是組織了一場郊遊。因為他想顯擺自己,出風頭,結果騎馬撞到了一位老婦人。老婦人原本是家政服務人員,結果聲稱因此喪失勞動能力。於是格里勃蘭先生被迫擔當起贍養老婦人的終身責任。這對於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簡直是雪上加霜……
讀完此文,思維過程基本是這樣的:這老女人真沒人品——>她也是被逼無奈啊——>唉,還是應該低調。
的確,這個老婦人很沒有人品。本身已經康復了,但是依然裝病,騙取格里勃蘭先生的贍養費。其中有一段描寫讀完令我感到非常惡心……文中說:
「從早到完她不停嘴的吃,慢慢的胖了起來。她很快活的和病人談天說地,好像已經習慣於這種不走不動的生活,就彷彿經過了五十年的上下樓梯,拍打褥墊,上樓送煤炭,這兒掃掃那兒刷刷的生活,這是她分所應得的休息。」?
作者將老婦人的形象描寫得彷彿吸血鬼一般,或者說一頭豬一樣,整天除了吃,除了享受,其他別無所求,讓我想想就覺得惡心……而且作者還寫道:
「她聽憑他們檢查,聽憑他們摸、按,一面睜著刁鑽得眼睛偷偷看他們。」
可見老婦人的狡猾,為了能繼續騙取贍養費,不惜一切手段,用盡計策,小市民那種狹隘、自私的性格被展現無疑。
所以,為人處事,人品第一。雖然裝病別人也不能把你怎麼著,欺騙別人或許不會被發現,但是在不勞而獲的同時,自己的人品、尊嚴、人格也隨之消失殆盡……以人格換利益,不顧別人的感受,只圖自己享受,萬不可取!
但是,反過來想,這也是社會逼迫的啊,老婦人說不定也和很多人一樣,奮鬥了一生,用盡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在社會上打拚,結果不還只是那微薄的收入和困苦的生活?生活沒有任何希望可言,她早已麻木,早已無奈,當然對於這個可以讓自己生活發生巨變的機會,她必然會抓住。自然不會管和她命運一樣的格里勃蘭先生的處境。社會環境造就人,這一點也不錯
『捌』 毛姆短篇小說精選集怎麼樣
發了很長時間看完這本小說集,一方面看得時候也同時在看其它的書,另一方面覺得小說集要分開看,看完幾篇歇一段時間,慢慢再看。 在看毛姆這篇小說集的同時,也看著他的讀書隨筆和月亮與六便士。覺得他實在是一個真誠、有趣的老頭。看他的讀書隨筆,聽他評論名著的好壞,可以知道他青睞何種題材的小說,知道他喜歡用何種手法去創造一個故事。然後對照到他的小說,去解構他的創造意圖是個很有趣的事。 這本小說集里的故事都是現實主義,正像他認為的:作家應給讀者一個完整、緊湊、戲劇性的故事,他的小說都做到了,也做得很出色,啟承轉合,往往到結尾還有出乎意料的轉彎,讓人看得津津有味。 初讀時,讀到《蒙德拉古勛爵》(我覺得這是這本小說集里最好的一篇)時,完全被震撼了,是怎麼的一種心理,讓人執著地在夢中殺人。還有《不屈服的女人》《午餐》《螞蟻與蚱蜢》等,都是立意翻新,十分洞析人性。 與毛姆一樣,認同不可知論,所以他的小說表達出的思想與我高度契合,讀罷覺得又有趣又受益。 有一點不喜歡的是:雖然毛姆提倡小說要簡潔,但我覺得這部小說集里的一些小說還不夠簡潔,稍顯啰嗦,揣測他的目的是為了讓那些故事看起來更真實吧,但我倒是無所謂真不真實,讀起來爽就好。
『玖』 毛姆讀書隨筆
上海三聯書店出來一套「世界名人書話系列」叢書,除了本次要介紹的《毛姆讀書隨筆》,還有托爾斯泰,勞倫斯和羅曼•羅蘭的讀書隨筆集。書中的32篇隨筆,主要選自毛姆的3部散文著作。文章內容都圍繞著閱讀展開,包括毛姆對閱讀的看法,對於哲學問題的思考和認識,以及最後關於文學作品和作家的漫談,都是基於毛姆廣泛的閱讀量而寫成的。
關於閱讀,毛姆認為這是一件快樂而且值得享受的事情。他從隨筆的第一篇,直到最後一篇,都不斷地強調自己的閱讀價值觀。此外,毛姆還談及了他對於小說寫作的一些看法,什麼才是理想的閱讀方式。
在此,我非常樂意和諸位學友一同分享一段毛姆的閱讀習慣:「早晨開始工作前,我總是讀一會兒科學或者哲學方面的著作,因為讀這類書需要頭腦清醒、思想集中,這有助於我一天的工作。等工作做完後,我覺得很輕松,就不想再進行緊張的腦力活動了,這時我便讀歷史、散文、評論或者傳記;晚上,我看小說。此外,我手邊總有一本詩集,興之所至就讀上一段,而在我床頭,則放著一本既可以隨便從哪裡開始讀、又可以隨便讀到哪裡都能放得下的書。」
談到小說的優劣時,毛姆列舉了幾個著名的作家和他們的小說。從一個小說家的角度去分析小說和寫作筆法,雖然不能稱之為理論,但是卻頗有幾分道理和值得學習的東西。
毛姆的閱讀涉獵之廣,我們難以想像。他幾乎通讀了所有西方哲學著作,在隨筆集中,他對於斯賓諾莎、洛克、布拉德萊、康德,以及各類哲學觀點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一個小說家,對於哲學能夠有此番不同於他人的廣闊見地,實在令人心生敬意。
我以為,此書最值得一讀的非第三部分「作家與作品」莫屬了。這一部分,包括了對於作家和作品的評價和英法美文學的漫談。英法美文學漫談主要是以向讀者推薦值得一讀的書為主,兼及對於書的簡要介紹。而每一篇關於作家和作品的文章,則先以敘述作家的生平為主,再介紹他(她)的小說。筆者對於巴爾扎克和他的小說,是了解比較多的。所以在閱讀《巴爾扎克和<高老頭>》的時候,真可謂是一次特別愉快的閱讀體驗。在閱讀的過程一邊發現,一邊收獲:原來每一個作家都有如此多的奇聞逸事,毛姆將他的所知娓娓道來。每一個作家的性情脾性,都在毛姆筆下顯得生動而真切。他有意識地去敘述每個人的生平故事,是為了更准確地拿捏他們的作品。因而出自毛姆筆下的評述,是如此的恰到好處且見地深刻。
毛姆是一個作家,可字里行間卻透著一股治學的嚴謹扎實:「關於托爾斯泰,我原先想勸你讀他的《安娜•卡列尼娜》而不是《戰爭與和平》,因為在我的記憶中前者好像比後者更好一點;但是,為慎重起見,我又把這兩本書都重讀了一遍,現在我可以毫無疑問地對你說,還是《戰爭與和平》更為出色。」類似的表述,在文中不止一處,著實展現了一位大師的行文與閱讀姿態。
比起我在這里不斷地摘選和贅述,我想更好的選擇是請諸位自行品鑒一番。大師的風采,滲透在一字一句之中。恕我不能一一展示於文中。願你們在閱讀的時候,能夠體會毛姆所強調的閱讀快樂。毛姆在《英國文學漫談補遺》一文中引用約翰遜博士的話作為結束,在此與各位共勉,一並結束我們本篇導讀吧——「不讀書的人不經常思考,所以也不經常有話可談。」
結尾部分,我將附上毛姆在文中為讀者開列的書單,有興趣的書友們不妨選擇幾本慢慢品味。
英國文學:
笛福《摩爾•弗蘭德斯》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
菲爾丁《湯姆•瓊斯》
斯特恩《特里斯脫恩•香代》 《感傷的旅行》
包斯威爾《塞繆爾•約翰遜傳》 《赫布雷德群島游記》
塞繆爾•約翰遜《詩傳》
吉朋《自傳》
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
勃特勒《眾生之路》
簡•奧斯汀《曼斯菲爾德庄園》
赫茲里特《桌邊漫談》 《初識詩人》
薩克雷《名利場》
艾米麗•勃朗特《呼嘯山莊》
喬治•愛略特《米德爾馬契》
特羅洛普《尤斯塔斯鑽石》 《巴切斯特城堡》
梅瑞狄斯《利己主義者》
帕格雷夫《黃金詩庫》 《牛津英詩選》
傑拉爾德•布萊特《英國短詩精選》
羅伯特•勃里奇斯《人之精神》
法國文學:
德•拉•法耶特夫人《克萊福公主》
普雷沃神甫《曼儂•來斯戈》
伏爾泰《老實人》
盧梭《懺悔錄》
巴爾扎克《高老頭》
司湯達《紅與黑》 《巴瑪修道院》
福樓拜《包法利夫人》
本傑明•貢斯《阿道爾夫》
大仲馬《三個火槍手》
阿那托爾•法朗士《珍珠貝盒》
馬塞爾•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
蒙田《蒙田隨筆》
俄羅斯三大長篇小說:
屠格涅夫《父與子》
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
契科夫《主教》以及諸多短篇小說
美國文學:
本傑明•富蘭克林《自傳》
霍桑《紅字》
赫爾曼•麥爾維爾《白鯨》
瓦爾特•惠特曼《草葉集》
埃德加•愛•倫坡 《黃金先生》
梭羅《華爾騰》
愛默生《散文集》 《英國人的性格》
亨利•詹姆斯《美國人》
馬克•吐溫《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帕克曼《俄勒岡的小路》
艾米莉•迪金森 詩選
其他文學:
塞萬提斯《堂•吉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