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牧林逾靜短篇小說
『壹』 秦牧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_,散文_、_等。急用~~
秦牧,原名林覺夫,廣東澄海縣人。童年在新加坡度過,異國生活對他後來的散文創作影響很大。1932年回國,在澄海、汕頭、香港等地求學。1938年參加抗日救亡工作,1943年到1944年,發表抨擊國民黨的文章,後結集為《秦牧雜文》。抗戰勝利後,曾在香港過了三年的職業寫作生活,由於他多處求學,博覽群書,又博聞強記,故對古今中外歷史了如指掌,對南國的山水草木、風土人情非常熟悉。所有這些都為秦牧後來創作知識性、趣味性的散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解放後,秦牧發表了幾百篇散文作品,先後出版的散文集有《星下集》、《貝殼集》、《花城》、《藝海拾貝》(文藝隨筆)、《潮汐和船》。粉碎「四人幫」後,出版了自選集《長河浪花集》和《秦牧散文選》,還有《長街燈語》、《花蜜和蜂刺》、《睛窗晨筆》、《語林采英》、《秋林紅果》等。《長河浪花集》和《藝海拾貝》代表了秦牧散文的最高成就。
秦牧的散文以知識性著稱,常以談天說地、談古論今的形式令人讀來興味盎然。他的很多散文可稱為知識小品,像《蛇與莊稼》、《談牛》、《說龜蛇》、《天壇幻想錄》等等,從傳說、歷史文獻中擷取知識片斷,娓娓道來,廣征博引。它們雖不能完全擺脫政治影響,但豐富的知識介紹大大沖淡了政治的說教。此外,秦牧還有另一類政治性很強的散文,如《中國紅場的旗幟》、《哀老》、《不老》、《英雄交響曲》等等,它們有的直接以政治事件入文,有的針對時事而發,有的臆想昔日政治風雲、階級斗爭的圖景,可謂是「直接的歌頌和鞭撻」①,或為政論,或為政治性雜文。
不過,代表秦牧成就的並非上面兩類,而是如《古戰場春曉》、《花城》、《土地》、《社稷壇抒情》等一類文章。這類散文,既保留了知識性、歷史性的特點,又克服了直接切入政治主題的缺點,因而,這些由歷史掌故、各種知識整合而成的世界,因保持了與現實政治功利的適當距離,而具有了某種程度的審美性和獨立性。不過,這些散文角度雖不乏新穎之處,在本質上,秦牧表達的仍然是一些「公共性」的主題:如《古戰場春曉》的古今對比,《社稷壇抒情》的新舊對照等等,都離不開一般化的新時代政治歌頌。因而,在表達這些非個人化的主題方面,秦牧有屬於「我」的風格,但在最本質的「思想感受」上,秦牧的這些散文仍是「非我」的。
『貳』 當代散文四大家
楊朔、秦牧、魏巍、劉白羽
劉白羽著有散文《長江三月》,短篇小說《政治委員》,中篇小說《火光在前》,特寫集《早晨的太陽》
秦牧著有散文集《長河浪花集》,以散文體裁寫的文藝論文集《藝海拾貝》(這個最有名),還有散文集《長街燈語》
楊朔的散文,《荔枝蜜》還曾是中學語文課本的重要篇章,散文《茶花賦》《海市》(還著有同名散文集)《香山紅葉》也都很出名
魏巍的散文《依依惜別的深情》比較出名。他的長篇小說《東方》獲得首屆茅盾文學獎.
『叄』 秦牧寫過關於陽朔的散文嗎
楊朔,中國50、60年代的散文作家,一生致力於藝術性散文的寫作,他認為散文應該「從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個人物、一種思想,一個有意義的生活斷片,迅速反映出這個時代的側影」,毫無疑問,在痛楚的現實面前,作家過分強調烏托邦式的詩境,是有其歷史局限性的。
楊朔散文特點其十七年的散文創作,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從寫景入手,然後引出在風景中活動著的平凡人物,最後通過比興、象徵將景物和人物聯系起來,升華出人民性的歌頌這一主題。
楊朔創造地繼承了中國傳統散文的長處,於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達到詩的境界。他營造意境時,常在謀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勞創造而無所求的特點,來寄情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高尚情操。
楊朔散文在寫人狀物時詩意濃厚。他寫人善於選取感情色彩豐富的片斷刻畫人物的神貌、內心;他的景物描寫,在寫出自然美的同時,也是創造意境,深化主題的重要手段。
楊朔散文的結構精巧,初看常有雲遮霧罩的迷惑,但峰迴路轉之後,曲徑通幽,豁然展現一片嶄新天地,而且結尾多寓意,耐人尋味。
楊朔語言具有苦心錘煉後的魅力,象詩一般精確、凝煉、含意豐富又富音樂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轉蘊藉的風格。
劉白羽,生於1916年,北京人。1936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1938年到延安,參加延安文藝工作團。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曾兩次奔赴朝鮮戰場。曾任作協副主席、《人民文學》雜志主編、文化部副部長。
劉白羽把散文當作「贊歌」、「號角」,主張「我們的散文應該充分地反映我們偉大時代的風貌與光輝」,並認為散文的藝術魅力應該顯示「時代精神、人民精神、革命精神」。他的散文把個人政治追求與藝術追求結合為一體。因此總是貫穿著革命者熱烈的哲理思索及激越的政治抒情。正因如此,他的散文像賀敬之的政治抒情詩一樣,在建國初三十年中產生了廣泛影響。
在藝術表現方面,劉白羽散文頗具特色。他擅長景物描寫。融情人景、借景抒情,創造情景交融的境界,藉以抒寫自己壯懷激烈的情感,這是劉白羽散文最顯著的藝術特色。《長江三日》中巍巍群山、浩浩江流、燦爛燈火等壯麗景色的描畫,筆力雄渾,濃墨重彩,灌注了作者飽滿激越的情感。壯闊的境界、豪邁的激情與華彩的語言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冬日草》、《秋窗偶記》、《平明小札》是抒情短章,作者在這些近於散文詩的「小札」中力求意境的洗練和詩意的濃縮,所選取的是清晨、綠夜、急流、夜月、歌聲等抒情的「細節」,托物言志,狀物取神,闡幽發微,從中寄寫哲理,往往創造出清新雋永的意境。
劉白羽認為,「好的結構,應當不是平鋪直敘,而是波瀾四起」。他的散文以「意」為帥選取和安排材料,把互不關聯的人、事、景、物糅合在一起,自由跳躍,任意連綴,因而結構富於變化,搖曳多姿。在他的筆下,一是以「對照」的手法製造波瀾,時寫歷史,時寫現實,時寫戰爭,時寫建設,在相輔相成中造成結構的錯落有致。二是用「重復」的手法,讓一個詩句、一個情思或一個形象在一篇散文中多次出現。如《燈火》中的「燈火」,多次反復,顯現出作者詩情升沉的波瀾。《青春的閃光》中的「紅彤彤的笑臉」、「亮晶晶的眼睛」的反復,在時空的跳躍中使幾個時間、空間不相關聯的生活片斷,圍繞著「青春」的立意而璧合起來,並且顯露出作者感情的節奏。有時,劉白羽還運用藝術辯證法巧妙地設計文章的波瀾。《日出》中寫了五幅關於日出的畫面,先引用海涅散文和屠格涅夫小說中的兩段描寫日出的文字,再接著記述自己兩次在日出勝地想看日出又未能如願的情景,如此欲揚故抑、一抑再抑之後,造成了讀者的心理懸念和文章「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蓄勢,最後才從容不迫地把他在飛機上看到的日出奇景,推至讀者面前,因此產生了異峰突起的美感。
秦牧原名林覺夫,廣東澄海人。1919年8月19日生於香港。童年和少年時代在新加坡僑居。13歲回國後,先後在澄海、汕頭、香港等地就學。抗日戰爭時期,輾轉在廣州、桂林、重慶等地,擔任演員、戰地工作隊員,教師、編輯等。1938年開始在廣州報刊上發表作品。《秦牧雜文》,這是他的第一本集子。1945年加人中國民主同盟,擔任過民盟中央機關刊物《再生》的編委。建國後,一直在廣州工作。文學活動涉及很多領域,主要有散文、小說、詩歌、兒童文學和文學理論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稱於文壇。名篇有《土地》、《花蜜與蜂刺》。此外,他還寫了不少兒童文學作品和美學論著。196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粉碎四人幫後,創作了大量作品。幾年來,僅結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10多部。自選集《長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還出版了《藝海拾貝》的姐妹篇《語休采英》。
秦牧散文特點,是言近旨遠,哲理性強。贊頌新中國、新生活,鞭笞丑惡現象是貫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條主線,在闡述觀點,講明道理時,絕不枯燥。
秦牧散文表達方式沒有固定格式,瀟灑自然,語言流暢講究,文筆遊走靈活,聯想奇妙,思路開闊,感情自然流露
『肆』 秦牧主角小說
《牧神記》。
秦牧,宅豬所著東方玄幻小說《牧神記》的主角。初代人皇,十天尊之牧天尊,第七神藏的開辟者。
性格特點
陰險但一臉憨厚,不懂情趣的情場高手,極端的自信,習慣自稱天下第二,自認非常謙虛。
角色成就
天魔教主、延康國第一任太學博士、助國師平叛、入京城斬殺皇太子、造射日神炮、新一代人皇、開創元神引即六合元神、三元神會訣、靈能對遷橋、萬劫不滅大法師、劍十八式。
劍十九式、太微算經、二十六種第七神藏的開辟者、第一個同時擁有神魔兩種神藏的人、功法入道、以武入道一重天、劍法入道三重天、神通入道二十四重天、開辟出一條新的修行道路、刀法入道。
『伍』 秦牧的《土地》
土 地
作者:秦牧
我們生活在一個開辟人類新歷史的光輝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人們對許許多多的自然景物也都產生了新的聯想、新的感情。不是有無數人在謳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陽、四季常青的松柏、庄嚴屹立的山峰、澎湃翻騰的海洋嗎?不是有好些人在贊美挺拔的白楊、明亮的燈火、賓士的列車、嶄新的日歷嗎?睹物思人,這些東西引起人們多少豐富和充滿感情的想像!
這里我想來談談大地,談談泥土。
當你坐在飛機上,看著我們無邊無際的像覆蓋上一張綠色地毯的大地的時候;當你坐在汽車上,倚著車窗看萬里平疇的時候;或者,在農村裡,看到一個老農捏起一把泥土,仔細端詳,想鑒定它究竟適宜於種植什麼穀物和蔬菜的時候;或者,當你自己隨著大夥在田裡插秧,黑油油的泥土吱吱地冒出腳縫的時候,不知道你曾否為土地涌現過許許多多的遐想?想起它的過去,它的未來,想起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為要成為土地的主人,怎樣斗爭和流血,想起在綿長的歷史中,我們每一塊土地上面曾經出現過的人物和事跡,他們的苦難、憤恨、希望、期待的心情?
有時,望著莽莽蒼蒼的大地,我騎著思想的野馬賓士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然後,才又收住韁繩,緩步回到眼前燦爛的現實中來。
我想起了二千六百多年前北方平原上的一幕情景。
一隊亡命貴族,在黃土平原上僕僕賓士。他們雖然仗劍駕車,然而看得出來,他們疲倦極了,飢餓極了。他們用搜索的眼光望著田野,然而驕陽在上,田壠間麥苗稀疏,哪裡有什麼可吃的東西!一個農民正在田裡除草。那流亡隊伍中一個王子模樣的人物,走下車子來,盡量客氣地向農民請求著:「求你給我們弄點吃的東西吧!你總得要幫忙才好,我們已經好幾天沒有吃的了。」衣不蔽體、家裡正在愁吃愁穿的農民望了這群不知稼穡艱難的人們一眼,一句話也沒說,從田地里捧起一大塊泥土,送到王子模樣的人物面前,壓抑著悲憤說:「這個給你吧!「王子模樣的人顯然被激怒了,他轉身到車上取下馬鞭,怒氣沖沖地想逞一下威風,鞭打那個膽敢冒犯他的尊嚴的農民。但是一個上了年紀的、大臣模樣的人物上前去勸阻住了:「這是土地,上天賜給我們的,可不正是我們的好徵兆么!」於是,一幕怪劇出現了,那王子模樣的人突然跪下地來,叩頭謝過上蒼,然後鄭重地捧起土塊,放到車上,一行人又策馬前進了。轆轆大車過處捲起了漫天塵土……
這是《左傳》記載下來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在亡命途中發生的故事。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奇怪的事情?除了因為這群貴族是在亡命途中,不得不壓抑著威風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在他們心目中,土地代表著上天不可思議的賞賜,代表了財富和權力!他們知道,只要掌握了土地的所有權,就可以永不休止地榨取農民的血汗。
古代中國皇帝把疆土封贈給公侯時,就有這么一個儀式:皇帝站在地壇上,取起一塊泥土來,用茅草包了,遞給被封的人。上一個世紀,當殖民主義強盜還處在壯年時期,他們大肆殺戮太平洋各個島嶼上的土人,強迫他們投降,有一種被規定的投降儀式,就是要土人們跪在地上,用砂土撒到頭頂。許許多多地方的部落,為了不願跪著把神聖的泥土撒上天靈蓋,就成批成批地被殺戮了。
呵!這寶貴的土地!不事稼穡的剝削階級只知道想方設法的掠奪它,把它作為榨取勞動者血汗的工具,親自在上面播種五穀的勞動者,才真正對它具有強烈的感情,把它當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育自己的母親。談到這里,我想起了好些令人掀動感情波瀾的事情。幾個世紀以來,那些當年被迫得走投無路的破產的中國農民,漂流到海外去謀生的當兒,身上就常常懷著一撮家鄉的泥土。那時,閩粵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腹,用硃砂油頭,頭部兩旁畫上兩個魚眼睛似的小圈的紅頭船,乘著信風,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農民送到海外各地。當時離鄉別井的人們,都習慣在遠行之前,從井裡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邊。他們把這撮泥土叫做「鄉井土」。直到現在,海外華僑的床頭箱里,還有人藏著這樣的鄉井土!試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裡,寄託了人們多少豐富深厚的感情!
過去,多少勞動者為了土地而進行了連綿不斷的悲壯斗爭!當外國侵略者犯境的時候,又有多少英雄義士為保衛它而英勇地獻出了生命!在我國福建沿海地方,歷史上就流傳著許多可歌可泣的保衛土地的抗敵愛國故事。在明末御倭和抗清的浪潮中,那裡曾經進行過保衛每一寸土地的激烈斗爭。有的地方,婦女的發髻上流行著插上三支短劍似的裝飾品,那是明代婦女准備星夜和突然來襲的倭寇搏鬥的裝束的遺跡。有的地方,從前曾經流行過成人死後入殮時在面部蓋上白布的風俗,那是明朝遺民羞見先人於地下、一種激勵後代的葬儀。這些風俗,多麼沉痛,多麼壯烈!在我國的湛江地方,有一座橋梁被命名為「寸金橋」,就寓有「一寸土地一寸金」的意思,這是用來紀念當年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英雄們的。土地的長度和面積計算單位可以用丈,用公里,有畝,用公頃,然而在含有國土的意義的時候,它的計算單位應該用一寸、一撮來衡量。因為它代表一個國家的主權,一寸土都決不容侵犯,一撮土都是珍寶。這里,我想到了我們中國的整個版圖,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裡,一定要使它真真正正地完整無缺。台、澎等地還被一小撮反動派所盤踞,我們必須把它解放。從福建前線,我們聽到了多少動人的故事呵!不僅我們英勇而強大的海軍和空軍,給予美蔣反動派以沉重的打擊,就是民兵隊伍,也巧妙地打擊了敵人。就是好些少年兒童,在大炮轟擊中也自動奔跑接駁電線,傳信送物。他們體現了全體中國人民保衛每一寸國土的堅強意志。
今天,在世界范圍內,許許多多被殖民者奴役著的地方,也正在進行著驅逐侵略者、保衛國土的斗爭。呵!一寸土,一撮土,在這種場合意義是多麼神聖!
提到了一寸土這幾個字,我又禁不住想到一些島嶼上的人民戰士。登上那些島嶼,你會更深地認識到「一寸土」的嚴肅意義。我到過一個小島,那島嶼很小。然而,島上的生活卻是多麼沸騰呵!這里的海灘、天空、海面,決不容許任何侵略者窺探和侵入一步,人民的子弟兵日夜守著大炮陣地,從望遠鏡里、從炮鏡里觀測著海洋上的任何動靜。這些島嶼像大陸的眼睛,這些戰士又像是島嶼的眼睛。不論是在月白風清還是九級風浪的夜裡,他們都全神貫注地盯著寬闊的海域。不僅這樣,他們還把小島建成花園一樣美麗。本來是蛇蟲蜿蜒、荊榛遍地的荒涼小島,經過他們付出艱苦勞動,在上面建起了堅固的營房,辟出了林蔭大道,又從祖國各地要來了花種,廣植著笑臉迎人的各種花卉和鮮嫩的蔬菜;還建起畜牧欄,豎起鴿棚;又從海里摸出了石花,堆成小島的美術圖案。看到這些,令人不禁想到,我們所有的土地,一個個的島嶼,一寸寸的土壤,都在英雄們的守衛和汗水灌溉之下,迅速地在改變面貌了。
在我們看來很平凡的一塊塊的田野,實際上都有過極不平凡的經歷。在幾十萬年之間,人類在這上面追逐著野獸,放牧著牛羊,撿拾著野果,播種著五穀,那時候人們匍匐在大自然的威力之下,風雨雷霆,電光野火,都曾經使他們畏懼顫栗。幾十萬年過去了,人類進入了階級社會,一片片的土地像被帶上了鐐銬似的,多少世代的農民,在大地上流盡了血汗,卻掙不上溫飽,有多少人在這一片片土地上面仰天嘆息,椎心痛恨!又有多少人揭竿起義,畫著眉毛,扎著頭巾參加戰斗,把壓迫他們的貴族豪強殺死在這些土地上面。到了近代,又有多少人民的軍隊為了從封建地主階級手裡,把土地奪回來,和帝國主義的軍隊、剝削者的軍隊在這上面鏖戰過。二十年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革命斗爭,打垮了反動統治者,推翻了剝削制度,進行了土地改革,土地的鐐銬才被徹底打碎,勞動人民才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我們熱愛土地,我們正在豪邁地改造著土地,使他變成一片錦綉。當你這么思索的時候,大地上的紅土黑土,黃土白土,彷彿都變成感情豐富的東西了,它們彷彿就像古代神話中的「息壤」似的,正在不斷變化,不斷成長,就像具有生命一樣。
幾千年來披枷帶鎖的土地,一旦回到人民手裡,變化是多麼神速呵!你試展開一幅地圖,思索一下各地的變化,該有多麼驚人。沙漠開始出現了綠洲,不毛之地長出了莊稼,濯濯童山披上了錦裳,水庫和運河像閃亮的鏡子和一條條衣帶一樣綴滿山谷和原野。有一次我從凌空直上的飛機的艙窗里俯瞰珠江三角洲,當時蒼穹明凈,我望了下去,真禁不住喝采,珠江三角洲壯觀秀麗得幾乎難以形容。水網和湖泊熠熠發光,大地竟像是一幅碧綠的天鵝絨,公路好似刀切一樣的筆直,一丘丘的田野又賽似棋盤般整齊。嘿!千百年前的人們,以為天上有什麼神仙奇跡,其實真正的奇跡卻在今天的大地上。勞動者的力量把大地改變得多美!一個巧手姑娘所綉的只是一小幅花巾,廣大勞動者卻以大地為巾,把本來醜陋難看的地面變得像蘇綉廣綉般美麗了。
你也許在火車的瞭望車上看過迅速掠過的美麗的大地;也許參加過幾萬人挑燈修築水電站大壩的工程,在那種場合,千千萬萬人彷彿變成了一個揮動著巨臂的巨人,正在做著開天闢地工作。在華南,有些隔離大陸的島嶼給築起了一條堤壩,和大陸連起來了;有些小山被填到海里,大海湧出陸地來了;乾旱的雷州半島被開出了一條比蘇彝士運河還要長的運河;潮汕平原上的土地被整理成棋格一樣齊整。我們時代的人既以一寸寸的土地為單位在精細工作著,又以一千里,一萬里,更確切來說,又以全部已解放的九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和工作著。這十幾年來,同是千萬年世代相傳的大地上,長出了多少嶄新的植物品種呵!每逢看到了欣欣向榮的莊稼,看到剛犁好的涌著泥浪的肥沃的土地,我的心頭就湧起像《紅旗歌謠》中的民歌所描寫的——「沙果笑的紅了臉,西瓜笑的如蜜甜,花兒笑的分了瓣,豌豆笑的鼓鼓圓」這一類帶著泥土、露水、草葉、鮮花香味的大地的情景。讓我們對土地激發起更強烈的感情吧!因為大地母親的鐐銬解除了,現在就看我們怎樣為哺育我們的大地母親好好工作了。
事實上,無數的人也正在一天天地發展著這樣的感情。你可以從細小或者巨大的場面中覺察到這一切。你看過公社幹部率領著一群老農在巡田的情景嗎?他們拿著一根軟尺,到處量著,計算著一塊塊土地的水稻穗數;不管是不是自己管理的,看到任何一丘田裡面的一根稗草都要涉水下去把它拔掉。你看到農村中的青年技術員在改變土壤的場面嗎?有時他們把幾千年未曾見過天日的沃土底下的礫土都翻動了,
或者深夜焚起篝火燒土,要使一處處的土地都變得膏腴起來。
幾萬人圍在一片土地上建築堤壩,幾千人舉著紅旗浩浩盪盪上山的情景尤其動人心魄。那吶喊,那笑聲,尤其是那一對對灼熱的眼睛!雖然在緊張的勞動中大家都少說話了,但是那眼光彷彿在訴說著一切:「干呵干呵,向土地奪寶,把我們所有的土地都利用起來。一定要用我們這一代人的雙手,搬掉落後和窮困這兩座大山!」有時這些聲音寄託於勞動號子,寄託於車隊賓士之中,彷彿令人感到戰鼓和進軍號的撼人的氣魄……
讓我們捧起一把泥土來仔細端詳吧!這是我們的土地呵!怎樣保衛每一寸的土地呢?怎樣使每一寸土地都發揮它的巨大的潛力,一天天更加美好起來呢?黨正在領導和率領著我們前進。青春的大地也好象發出巨大的聲音,要求每一個中國人民都作出回答。
『陸』 給我介紹幾個男主穿越到古代的小說
不是男主會抄詩,而是現代人對古代歷史的了解,除了侵略、打仗之外,也就只有文化領域的內容比較豐富了。而且大多數穿越小說都是借鑒古代歷史寫得,不抄詩,難道讓作者自己創作么?可能寫當代小說,他們個個都是大神,但要說到詩詞歌賦,古代學堂里的小娃娃可能都甩他幾條街,與其費盡心思地去編撰,不如直接抄襲來的省事。
就拿某穿越劇范閑來說吧,他靠著剽竊古詩詞,把當今最牛逼的問人之首給打敗了,而且是完敗。但如果你讓范閑自己寫詩,那完全是寫不出來的,哪怕是尚書之子都能秒殺了他。再來說說他媽給他留下的那把狙擊槍,在那個人人都會點武功的年代,幾公里外一槍秒殺武林高手,這誰敢想?
所以,抄詩很正常,大家看著爽不就完了,而且抄襲古詩,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讀者的共鳴,還能學習一些古詩,我個人覺得挺好的。
『柒』 秦牧是誰
秦牧(1919~1992),現代散文家。原名林覺夫。廣東澄海人。1919年 8月19日出生於香港,後隨父母至新加坡,度過其幼年和少年時代。1932年回國後,曾在澄海、汕頭、香港等地就學。抗日戰爭期間在韶關、桂林、重慶等地做過教師和編輯,參加過救亡運動和民主運動。抗戰勝利後,在香港從事寫作。廣州解放前夕,進入東江解放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直在廣州工作。除從事文學創作和文學活動外,曾擔任暨南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羊城晚報副總編輯。
秦牧於40年代初期開始寫作小品文及雜文,談天說地,借古諷今,直刺反動統治,表現出知識的豐富,思想的深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雖有小說出版,但主要以散文成就著稱。他的散文創作題材內容相當廣泛,有對丑類的鞭笞,更有對美好事物的歌頌;有的旨在傳播知識,闡發事理;有的側重在抒寫情思,寄寓褒貶。其手法多樣,常借辨析名物,描繪山川,談天說地,引類取譬。有的偏重於抒情,但抒情里透露冷靜的分析;有的偏重於說理,但說理中含有情愫。他的散文,具有雜文的風骨、抒情小品的神韻。其筆墨嫻熟,夾敘夾議,娓娓而談,親切流利,關節之處,施以刻畫描繪,做到曲折盡意,栩栩傳神,使思想、知識、藝術達到較好的結合。
秦牧的散文結集出版的有《秦牧雜文》(1947),影響較大的有《花城》(1961)、《潮汐和船》(1964)及自選集《長河浪花集》(1978)等。其中的《社稷壇抒情》、《古戰場春曉》、《土地》、《花城》、《麵包和鹽》、《笑的力量》、《歐洲的風雪和陰霾》、《潮汐和船》、《天壇幻想錄》、《鬣狗的風格》、《蒙地卡羅一老婦》等篇,都是為讀者喜愛的佳作。
除散文外,秦牧還著有中篇小說《黃金海岸》(1955),長篇小說《憤怒的海》(1982),文藝散論集《藝海拾貝》(1962)、《語林采英》(1983),童話故事集《巨手》(1979)。
1986年,秦牧任中國作家協會廣東省分會副主席、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