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團結友愛的短篇小說
A. 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故事 【短點】 我只有三行 大概30字左右 不多不少正好
新疆人大毛拉,在今年兩會期間結識了一位內地漢族企業家,這位企業家聽到新疆鄯善縣古老的坎兒井由於資金困難造成了斷流和乾枯,威脅著綠洲、農田和百姓生活,他二話沒說,當即拿出20萬元委託大毛拉為恢復坎兒井盡點力。
B. 求讀後感
《狂人日記》是一篇反封建的戰斗檄文。小說通過十三則不同年月的日記所組成的藝術畫面,正是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家庭制度和禮教所造成的「吃人」社會的象徵。小說中既有趙貴翁、古久先生、老頭子、大哥之類的封建統治者,又有如給知縣打枷過的,給紳士掌過嘴的,衙役佔了他的妻子的,娘老子被債主逼死的,及至狼子村的佃戶等一群被統治者,這一群被統治者,雖然處於被人「吃」的地位,卻又不知不覺中幫同統治者「吃人」。這就是狂人說的:「他們的心思很一樣,一種是以為從來如此,應該吃的;一種是知道不該吃,可是仍然在吃。」小孩子的「吃人」是「娘老子教的」。因此,這篇小說的深刻性並不僅僅表現在它對於封建統治者「吃人」罪惡的揭露,更在於它揭露了幾千年來封建家庭制度和禮教的「從來如此」的「吃人」本質。這種「從來如此」的傳統,非但是統治者的「吃人」的理由,而且被統治者在精神上還深受其害,使他們麻木、愚昧,自己被「吃」,卻還要幫同「吃人」者去「吃」與自己處在同樣地位的人。
狂人也來自吃人的「家族」,他同樣肩負著歷史的因襲的重擔。但是他開始覺醒了,他敢於掙脫「從來如此」的傳統束縛,熱烈地嚮往著容不得「吃人」的人存在的新時代。他真誠的自省:「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他所發出的「救救孩子」的呼籲,是要把被吃的人群從悲劇中拯救出來,通往光明的未來。
狂人是一個封建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叛逆者。當然,他還不是新時代的「真的人」。他看出大哥一夥「豈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好繼續吃人的陰謀。」卻還想「勸轉」他的放棄「吃人的心思」。對吃人者的「勸轉」思想,顯然是「狂人」思想上的一個局限。但是,狂人卻畢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與封建傳統相決裂的真正的叛逆者。是他發現了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也是他敢於對「從來如此」的「吃人」舊秩序提出懷疑和挑戰,同時,又是他喊出了「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預言,並為此而尋求新的道路。他反映著經受幾千年的沉重封建壓迫的人們開始覺醒,開始反叛。他是凝聚著時代藝術的叛逆者的形象。
在歐洲,義大利偉大詩人但丁,以他著名的《神曲》第一次向人們提示了新時代的思想而成為「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在中國,給中國人帶來嶄新時代感的第一篇不朽之作,則是魯迅的《狂人日記》這篇小說以驚世駭俗的思想和藝術力量顯示了歷史已由「中世紀跨進了現代」,顯示了中國文學已告別了歷史的過去而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這正如沈雁冰的在《讀之吶喊》一文中回憶到當時讀這篇小說的感受時說,簡直感到「猶如久處黑暗的人們驟然看見了絢麗的陽光」;也如張定璜在《魯迅先生》中說,《狂人日記》使他覺得:「我們就譬如從薄暗的古廟的燈座底下驟然間走到夏日的淡光里來,我們由中世紀跨進了現代。
2002年12月9日獲嘉興市中學生讀名著徵文比賽高中組三等獎
我從初中就讀魯迅的《狂人日記》。那時我不太懂小說的意思,後來幾次的老師和同學的話題中明白了。魯迅寫狂人日子是批判舊時代人吃人的社會。狂人為人吃人的痛苦與驚懼而發狂。果然狂人是因人吃人而狂嗎?非也。深悟或隱約而有悟的中國社會人吃人者有之。中國人是自己吃自己的人。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說。令人驚異的是這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具有開山意義的作品。狂人日記最初進入視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狂人發病棗旁人側目棗家人延醫救治棗狂人復原。這一層的意思凡識字者均可以解讀出來。因為小說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學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病.適歸故鄉.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而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我們所看到的「狂人日記」就是這樣一個醫學上的病例的記載。由於魯迅曾經學習過醫學,並且護理過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這份「狂人日記」模擬得十分真切,詳盡。 大多數人都可以很輕易地透過病例的遐想。看到魯迅以象徵的形式對封建傳統所進行的批判棗在這里。我們就開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傳統」殺人。吃人的罪惡棗周圍人無法容納清醒者開始對對他進行迫害。 在不同的時代中,不同的讀者將會有不同的理解讀出現。對人類整體的批判也並非魯迅創作時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卻具有廣闊的共時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決於僅止於五四前的中國國民而可以延伸到整個人類其批判所指的人類劣根性也不是僅僅消滅「封建文化制度」並可以根除——也許它本就是人類基中根深蒂因的一個分子。永遠無消除,並將在最終導致人類的自我毀滅。這徵兆,我們在今天已經可以看出,可以球毀滅幾千次的武器。每個人都參與其中的對地球的污染.因人類道德論喪爆發出來無法治癒的世界疾病「愛滋病」魯迅正是因為看到了人類的這種難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絕望。「救救孩子」的呼聲之後才不是一個「感嘆號」而」省略號「,在他看來這呼聲儼然如將封建閉在天法打破的鐵屋子裡的將死之人喚醒。使他們感到天法解脫的痛苦。然而魯迅始終是一位真面現實的勇士。即使他內心中已經感到絕望卻仍然站起來進行絕望中的反抗。而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並非全部滅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已經有人喚吁保護地球.建立綠色家園,尋找人類的終極價值。雖然這呼聲十分微弱,但卻令人看到了人類世界的最後曙光。
C. 《騎鵝旅行記》讀書筆記
讀了《尼爾斯騎鵝旅行記》,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叫尼爾斯的男孩子,他的父母是十分善良、勤奮而又十分貧困的農民,尼爾斯由一個非常頑皮、欺負小動物、愛稿惡作劇的男孩子成長為一個善良、樂於助人的好孩子。
一個初春,尼爾斯的父母上教堂去了,尼爾斯在家裡因為捉弄一個小精靈,被小精靈,變成了一個拇指大小的小人兒。正在這時,一群大雁從空中飛過,家中一隻雄鵝莫頓也想展翅跟隨大雁們飛行。尼爾斯為了不讓大雄鵝飛走,就緊緊抱住大雄鵝的脖子,就在這一瞬間,大雄鵝騰空而起,它來不及把尼爾斯抖掉,就把尼爾斯帶著一起飛到了天空中。從此,尼爾斯騎在大雄鵝背上,跟隨著大雁走南闖北,一直飛到最北部的拉普蘭省。
在這次奇異的旅行中,尼爾斯看到了祖國的旖旎風光,增長了許多見識,結識了許多朋友,聽了許多>故事傳說,經歷了種種困難和危險。在旅行中尼爾斯幫助大雄鵝解救小灰雁鄧芬、幫助黑老鼠打敗灰老鼠、幫助松鼠媽媽解救小松鼠、從動物園里救出小雕高爾果、幫助綠頭鴨雅洛重返家園、幫助奧和小馬從解凍的冰上跑回岸邊、幫助奧找到父親、幫助老馬回到家園、解救天鵝、幫助大公羊打敗三隻狐狸、解救大雄鵝、解救大灰熊、打敗大黑蛇、阻止人們奪走鳥兒的家園……在幫助他人時尼爾斯也獲得了快樂,並從旅伴和其它動物身上學到了不少優點,讓尼爾斯從一個生性粗野、非常頑皮、欺負小動物、愛稿惡作劇、對讀書毫無興趣的孩子變成了十分善良、樂於助人的孩子。
我要向尼爾斯學習,愛護小動物,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對待朋友要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得到快樂。
篇二:騎鵝旅行記讀後感
這個星期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尼爾斯,14歲,是個聰明、活潑、淘氣、不愛學習、喜歡折磨小動物的孩子。他整天欺負小動物,常被媽媽打得屁股火辣辣的疼,還會被罰在家寫作業。因為作弄小精靈,他被小精靈變成了小人兒。後來他坐在鵝背上,被鵝帶上了天。
我覺得尼爾斯和我都是淘氣包,都挺聰明,我們兩人不相同的地方是尼爾斯不愛學習,愛折磨小動物,而我則相反。後來尼爾斯和他家的大白鵝莫頓一起走南闖北,做好事,突然變得很懂事了。他們幫助大雁和其他大雁逃脫狐狸的魔掌;幫助黑老鼠打敗了無惡不作的灰老鼠;幫助松鼠劫難,在人類手中救走了狗熊。看到尼爾斯的變化,我覺得我也應該改掉身上的壞毛病,做個好孩子。
D. 關於團結的成語故事,要短一點的
同舟共濟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經常互相打仗。兩國的人民也都將對方視為仇人。有一次,兩國的人恰巧共同坐一艘船渡河。船剛開的時候,他們在船上互相瞪著對方,一副要打架的樣子。但是船開到河中央的時候,突然遇到了大風雨,眼見船就要翻了,為了保住性命,他們顧不得彼此的仇恨,紛紛互相救助,並且合力穩定船身,才逃過這場天災,而安全到達河的對岸。
齊心協力
西漢末年,王莽代漢稱帝,改國號新,他殘暴統治引起綠林、赤眉等大型農民起義。劉秀兄弟乘機加入綠林軍,他們聯合下江軍王常、成丹、張昂。兩軍合並齊心同力、銳氣益壯,沒幾天就殲滅了王莽的精銳部隊甄阜和梁丘賜。
眾志成城
東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貴,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時,做了兩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鑄大錢,一件是鑄大鍾。大錢就是幣值高的錢。景王試圖以鑄行大錢的方式來收繳民間的小錢。大鍾即編鍾。景王准備鑄造兩組巨型編鍾,一組是無射(讀yì),一組是大林。他打算把這兩組編鍾上下懸掛在一起配合著演奏。 景王身邊的大臣單穆公對此很擔憂,極力加以勸阻。他認為鑄大錢不利於流通,是「絕民用以實王府」,是對平民百姓的殘酷掠奪;而鑄大鍾更是勞民傷財,既得不到悅耳的美的享受(鍾過大耳朵承受不了),又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所以這樣做將會使百姓離心,國家危險。但景王聽不進去。 司樂大夫伶州鳩也勸阻說,編鍾的聲律強調和諧,如果百姓怨恨,那就沒有和諧了。他引用民諺「眾心成城,眾口鑠金」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老百姓共同喜歡的東西,很少不實現的;而他們共同厭惡的東西,也很少不廢滅的。但景王還是不聽。三年間,既鑄了大錢,也造了大鍾。結果是,景王在第二年就死於心疾,周王朝也隨即爆發了長達五年之久的內亂
E. 誰能幫我收集一些關於幫助別人的故事,或者是名人幫助別人的故事急急急(最好要短一點的)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柴多力量高,人多力量大. 眾人拾柴火焰高. 金銀財寶不算真富,團結友愛才是幸福. 風大就涼,人多就強. 磚連磚成牆,瓦連瓦成房. 不吃飯則飢,不讀書則愚。 不向前走,不知路遠;不努力學習,不明白真理。 樹不修,長不直;人不學,沒知識。 用寶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蜂采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 勞動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指南。 知識是智慧的火炬。 寶劍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後。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長的少年需要學習。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時間一分,貴如千金 ●最亮的東西是陽光,最寶貴的東西是時光 ●在一切與天俱來的天然贈品中,時間最為寶貴(德國) ●必須記住 們學習的時間有限的。時間有限,不只由於人生短促,更由於人事紛繁(斯賓塞) ●時間勝守寶石(巴基斯坦) ●時間能獲得黃金,黃金買不到時間(蒙古) 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人才有真進步。 —— 《魯迅全集》 死以後,把 的骨灰送到家鄉……把它埋了,上頭種一棵蘋果,讓 最後報答家鄉的土地,報答父老鄉親。 —— 彭德懷 人民不僅有權愛國,而且愛國是義務,是一種光榮。 —— 徐特立:《怎樣實施愛國主義教育》 縱使世界給 珍寶和榮譽, 也不願離開 的祖國,因為縱使 的祖國在恥辱之中, 還是喜歡、熱愛、祝福 的祖國! —— 《 是匈牙利人》《裴多菲詩選》 不能不熱愛祖國……但是這種愛不應該消極地滿足於現狀,而應該是生氣勃勃地希望改進現狀,……並盡自己的力量來促進這一點。 —— 別林斯基 願用 作部的生命,從事研究科學,來貢獻給生育 栽培 的祖國和人民。 —— 巴甫羅夫 無論做什麼,始終在想著,只要 的精力允許 的話, 就要首先為 的祖國服務。 —— 《巴甫羅夫選集》 真正的愛國主義不應表現在漂亮的話上,而應該表現在為祖國謀福利的行動上。 —— 杜勃羅留波夫 們法蘭人,當國家遭到奴役的時候,是無權離開自己的祖國的。 —— 居里夫人 愛國如飢渴。 —— 班固 錦綉河山收拾好,萬民盡作主人翁。 —— 朱德:《寄南征諸將》 虛榮的人注視著自己的名字;光榮的人注視著祖國的事業。 —— 馬蒂 科學不沒有國界的,因為她是屬於全人類的財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學者是屬於祖國的。 —— 巴斯德
一次雷鋒外出在沈陽站換車的時候,一出檢票口,發現一群人圍看一個背著小孩的中年婦女,原來這位婦女從山東去吉林看丈夫,車票和錢丟了.雷鋒用自己的津貼費買了一張去吉林的火車票塞到大嫂手裡,大嫂含著眼淚說:「大兄弟,你叫什麼名字,是哪個單位的?「雷鋒說:「我叫解放軍,就住在中國」。
五月的一天,雷鋒冒雨要去沈陽,他為了趕早車,早晨5點多就起來,帶了幾個饅頭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見一位婦女背著一個小孩,手還領著一個小女孩也正艱難地向車站走去。雷鋒脫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們一起來到車站,上車後,雷鋒見小女孩冷得發顫,又把自己的貼身線衣脫下來給她穿上,雷鋒估計她早上也沒吃飯,就把自己帶的饅頭給她們吃。火車到了沈陽,天還在下雨,雷鋒又一直把她們送到家裡.那位婦女感激地說:「同志,我可怎麼感謝你呀!「 過年的時候,戰友們愉快地在一起搞些各種文娛活動.雷鋒和大家在俱樂部打了一陣乒乓球,就想到每逢年節,服務和運輸部門是最忙的時候,這些地方是多麼需要人幫忙啊。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幾個同志,一起請假後直奔附近的瓢兒屯車站,這個幫著打掃候車室,那個給旅客倒水,雷鋒把全班都帶動起來了。
一九六零年初夏的一個星期天,雷鋒肚子疼得很厲害,他來到團部衛生連開了些葯回來,見一個建築工地上正熱火朝天地進行施工,原來是給本溪路小學蓋大樓,雷鋒情不自禁地推起一輛小車,加入到運磚的行列中去,直到中午休息,雷鋒被一群工人圍住了,面對大家他說:"我們都是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我和大家一樣,只要盡了自己的一點義務,也算是有一份光發一份光吧!"這天下午,打聽到雷鋒名字及部隊駐地的市二建公司組織工人敲鑼打鼓送來感謝信,大家才知道病中的雷鋒做了一件好事,過了個特殊的星期天.
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鋒見公路上一位婦女懷里抱著小孩,手裡還拉著小孩,身上還背著包袱,在嘩嘩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著,雷鋒忙上前一打聽,才知道這位大嫂從外地探親歸來,要去十幾里外的獐子溝去,她著急地說:"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澆迷糊了,這還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
雷鋒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個大一點的孩子冒雨朝獐子溝走去,寧可自己淋得透濕,一直走了兩個多小時,才把她們母子送到家.
F. 民族團結小故事20字
1、昭君出塞
王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3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2、張騫出塞
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3、援助西藏
支教邊疆,五十六個民族團結,是一家親。
4、文成公主入藏
唐蕃之間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文成公主的博學多能,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藏,西藏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營養得以長足發展。
5、彝海結盟
「彝海結盟」是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在實踐中的第一次體現和重大勝利,給奇跡般的萬里長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筆。
在通過彝區的過程中,中國工農紅軍提出了:「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設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等主張,為革命勝利後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G. 你知道哪些民族團結的故事,簡要介紹一下,50字左右.
1 新疆布爾津縣哈薩克族愛心媽媽--麗達常年幫扶各族貧困孩子。 8月9號,布爾津縣第三小學二年級學生明梅像往常一樣,來到哈薩克族阿姨麗達家中做作業,沒想到麗達阿姨不僅為她准備了生日蛋糕,還請來左鄰右舍的小朋友,為她慶祝生日。
明梅的媽媽五年前離家出走,一家五口靠父親撿破爛維生。一次偶然的機會,麗達聽說了小明梅的情況,就經常給她買衣服、買零食、洗頭洗澡、檢查作業,每個月還要給她20元零用錢。
2 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3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4 排長是個壯族的軍校畢業生,我們部隊駐守內地,2003年夏季中原各處大雨滂沱,淮河流域發生了洪澇災害,上級領導命令我們連、外派一個排兵力,幫助地方抗洪搶險。壯族排長硬是把抗洪任務與我排搶了去,最後它們排立個三等功。從這事中,表現出壯、漢民族親和友愛的佳故事。
5 1935年5月22日,中央紅軍北上選遣隊司令劉伯承和彝族首領果基小葉丹在西康省冕寧縣舉行了名揚後世的彝海結盟,為中央紅軍順利通過涼山弄族聚居區創造了有利條件,是中國共產黨民族宗教政策的一次成功實踐。
拓展資料:
民族團結是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各民族內部的團結。中國共產黨處理民族關系問題的一項准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民族團結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是祖國統一的基礎,因此,必須維護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團結,既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既要認真落實民族政策,認真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又要堅決反對破壞民族團結、製造民族分裂,依法嚴厲打擊和制裁分裂祖國的活動。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這首著名的《團結就是力量》,曾經擂響了各民族團結救亡、打敗日本侵略者的鏗鏘戰鼓,吹響了各民族團結建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激越號角,時至今日,仍然激勵著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團結奮斗。
團結就是生命,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形象,團結就是希望,團結就是勝利。各民族團結友愛,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生動體現,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重要保證。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團結友愛。一個家庭不團結,可能親人反目;一個民族不團結,可能一盤散沙;一個國家不團結,可能分崩離析。我國各民族在歷經數千年的遷徙、貿易、婚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錯雜居、共生互補的格局,孕育了團結友愛的寶貴傳統。特別是近代以來,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飽受欺凌。
當時西方人普遍認為中國必然像奧匈帝國等多民族國家一樣,分裂為無數的單一民族國家。但是,他們的預言失敗了。中華民族不僅沒有分裂,反而"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打敗了侵略者,贏得了民族的獨立、自由和統一。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浴血奮戰、浴火重生,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各民族在反對共同敵人的斗爭中形成了休戚與共、榮辱一體的命運共同體。在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過程中,不僅民族團結友愛的優良傳統得以空前的光大,而且中華民族從自在的聯合走向自覺的聯合,團結一致走上了通向偉大復興的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