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准短篇小說代表
❶ 現當代作家有哪些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的主要作品如下。
(1)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 、原名《舊事重提》)。
(2)散文詩集一部:《野草》(1927)。
(3)詩歌:《自題小像》、《贈畫師》、《無題》(運交華蓋欲何求)、《無題》(慣於長夜過春時)。
(4)雜文集16 部。
①《熱風》;②《墳》;③《華蓋集》;④《華蓋集續編》(1926);⑤《而已集》⑥《介亭雜文二集》等
(5)魯迅小說集所收作品如下。
①《吶喊》:《狂人日記》、《孔乙己》、《葯》、《明天》、《一件小事》、《頭發的故事》、《風波》、《故鄉》、《阿Q 正傳》、《端午節》、《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社戲》。②《彷徨》:《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長明燈》、《示眾》、《高老夫子》、《孤獨者》、《傷逝》、《弟兄》、《離婚》。
②《故事新編》:《序言》、《補天》、《奔月》、《理水》、《採薇》、《鑄劍》、《出關》、《非攻》、《起死》、《懷舊》。
(6)學術著作有:《摩羅力詩說》、《文化偏至論》、《唐宋傳奇集》、《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
2.郭沫若,原名郭開貞,號尚武,四川樂山人,我國現代文學家、詩人、歷史學家,新詩的奠基者。詩歌代表作為《女神》,戲劇代表作為歷史劇《屈原》。
3.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我國現代文學家。代表作為《子夜》。另外有小說《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腐蝕》、「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散文名篇有《白楊禮贊》、《風景談》。
4.葉聖陶,原名葉紹鈞,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為《倪煥之》,另有短篇小說名作《多收了三五斗》、《夜》。
5.朱自清,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現代著名散文學、學者、愛國的民主戰士。他的散文主要有《春》、《匆匆》、《背影》、《綠》、《荷塘月色》、《威尼斯》等。
6.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滿人,現代著名小說家,語言藝術大師,被譽為「文藝隊伍中的勞動模範」。代表作為《駱駝祥子》。另外有長篇小說《四世同堂》、《老張的哲學》,劇本《茶館》、《龍須溝》。
7.冰心,原名謝婉瑩,福建福州人,現代女作家,著名的兒童文學家,小說有《斯人獨憔悴》,散文有《小桔燈》、《櫻花贊》、《寄小讀者》,詩有《繁星》、《春水》。 夏衍,原名沈端先,我國現代劇作家,有報告文學《包身工》,劇作有《賽金花》、《法西斯細菌》、《上海屋檐下》。
8聞一多,湖北浠水人,現代著名詩人,學者,代表作為《死水》。
9巴金,原名李芾甘,四川成都人,現代著名作家。代表作為《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抗戰三部曲《火》、《憩園》、《寒夜》。另有散文《燈》、《日出》、《海行雜記》、《龍•虎•狗》、《隨想錄》等作品。
10曹禺,原名萬家寶,現代著名劇作家。代表作為《雷雨》,另有名作《日出》、《北京人》、《原野》、《王昭君》。
11.沙汀,四川安縣人,現代小說家,代表作為《在其香居茶館里》、另有長篇小說《還鄉記》、《淘金記》、《困獸記》。
12.丁玲,現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為榮獲斯大林文學二等獎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13.周立波,現代著名作家,代表作為榮獲斯大林文學三等獎的《暴風驟雨》。另外還有名作《山鄉巨變》、《鐵水奔流》。
14.臧克家,現代詩人,代表作為《烙印》、《罪惡的黑手》、《有的人》。另有名作《黎明的通知》。
15.趙樹理,現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為《李有才板話》,另有名作《小二黑結婚》、《三里灣》、《李家莊的變遷》。
16.孫犁,原名孫樹勛,現代著名作家,代表作為《荷花澱》,另有名作《風雲初記》、《白洋淀紀事》。
左聯五烈士,即殷夫(白莽、原名徐祖華,有《別了,哥哥》),柔石(原名趙平復,有《二月》、《為奴隸的母親》)、李偉森、胡也頻和馮鏗。
17.吳伯簫,原名吳熙成,現代著名散文家,代表作為《北極星》,課文有《菜園小記》、《早》、《記一輛紡車》、《獵戶》、《難老泉》。
18.楊朔,當代著名散文家、名作有《茶花賦》、《香山紅葉》、《海市》、《荔枝蜜》,小說有《三千里江山》。
19.魏巍,當代著名作家,代表作為長篇小說《東方》。
20.賀敬之,當代詩人,他和丁毅執筆的《白毛女》曾獲得斯大林文學獎。代表作為長詩《雷鋒之歌》。
21.秦牧,原名林覺夫,當代著名作家,名作有散文《土地》、《花城》、《社稷壇抒情》。
22.峻青,原名孫俊卿,當代著名作家,代表作為小說《黎明的河邊》,名作有《海嘯》、《黨員登記表》。
23.碧野,原名黃潮洋,現代散文家,代表作為《陽光燦爛照天山》、散文有《天山景物記》。
24.張天翼,現代作家。代表作為諷刺短篇《華威先生》。長篇小說《鬼土日記》,短篇小說有《從空虛到充實》,兒童文學作品有《大林和小林》、《寶葫蘆的秘密》、《大灰狼》等。
25.沈從文,現代作家,曾參加「新月社」,代表作有中篇《邊城》、短篇集《沈從文短篇小說習作選》,散文《湘西散記》等。
26.錢鍾書,現代著名作家、學者,代表作《圍城》。
27.茹志鵑,現代女作家,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百合花》、《靜靜的產院》、《剪輯錯了的故事》,其中《剪輯錯了的故事》榮獲1979 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創作獎。
28.李准,現代作家,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李雙雙小傳》;由他改編的電影劇本有《高山下的花環》、《牧馬人》、《老兵新傳》等。其中《老兵新傳》攝成電影後,曾榮獲1959 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銀質獎。他的長篇小說有《黃河東流去》。
29.宗璞,當代女作家。原名馮鍾璞。1978 年寫的《弦上的夢》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
30.王蒙,當代作家。其處女作是長篇小說《青春萬歲》。他的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悠寸草心》、《春之聲》分獲1978 、1979 、1980 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蝴蝶》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31.蔣子龍,當代作家。其成名作是《機電局長的一天》。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榮獲1979 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一等獎,《開拓者》獲全國優秀小說獎。
32.劉心武,當代作家。其短篇小說《班主任》榮獲1978 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一等獎,長篇小說《鍾鼓樓》榮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33.張潔,當代女作家。其處女作《從森林裡來的孩子》和後來寫的《誰生活得更美好》分別獲1978 、1979 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榮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34.高曉聲,當代作家。代表作《李順大造屋》、《陳奐生上城》分別獲1979 、1980 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其他作家及作品:
楊沫的《青春之歌》、杜鵬程的《保衛延安》、吳強的《紅日》、曲波的《林海雪原》、梁斌的《紅旗譜》、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岩》、柳青的《創業史》、姚雪垠的《李自成》、莫應豐的《將軍吟》、李國文的《冬天裡的春天》、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蘇叔陽的《丹心譜》、王願堅的《七根火柴》、《黨費》等。
❷ 李準的第一個短篇小說是什麼
《不能走那條路》是李準的第一個短篇。作品通過翻身貧農宋老定想買地的故事,及時提出了防止農民兩極分化的重大社會課題。這是現代小說創作中最早觸及農村兩條道路斗爭的一篇作品,在群眾中廣泛流傳,對推動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展,起了很大的宣傳作用。
❸ 李準的寫作特色
李准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通過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人和事,表現新舊兩種思想的斗爭。帶著友善的微笑,批評農民身上傳統的狹隘自私心理,滿腔熱情地歌頌公而忘私的社會主義新人,成功地塑造了李雙雙、孟廣泰、鄭德和等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先進農民形象。像李雙雙這個人物,甚至被編在歌曲里一代代傳唱,成為農民最崇尚的模範,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這是中國當代文學塑造社會主義新人形象方面十分成功的範例。
作為一個專業作家,自1953年11月,李准在《河南日報》發表了短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開始步入文壇。幾十年來,他出版的主要短篇小說還有:《李雙雙小傳》、《兩匹瘦馬》、《農忙五月天》等小說集,共收集了50餘篇短篇小說;中篇小說有:《冰化雪消》、《沒有拉滿的弓》、《瓜棚風月》、《王潔實》等;並著有《黃河東流去》長篇小說,該作品榮獲了第二屆茅盾文學獎。李准自己也認為,真正能代表他藝術上最高成就的作品就是這部小說。《黃河東流去》以三、四十年代黃泛區人民的苦難史為背景,藝術地再現了黃河流域勤勞、質朴、俠義的農民的歷史命運,熱情地謳歌了他們那黃金般可貴的品質和純朴美好的感情,挖掘出中華民族的偉大魂靈。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李麥、徐秋齋、海老清、藍五、王跑等典型形象。在藝術上作者將中國古典小說的敘事方式同外國小說的某些富有表現力的技巧很好地結合起來。在描寫上,既有白描的硬功夫,又學習外國小說心理描寫方面的長處,使這部小說成為傑出的土洋結合之作。
❹ 我想了解李准
李准(1928~ )
中國作家。河南洛陽人。上代姓木華梨。蒙古族。讀完初中一年級即輟學,從祖父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1943年春到洛陽一商店當學徒,利用工余時間,閱讀屠格涅夫、狄更斯、巴爾扎克等外國作家的作品。隨後,參加鎮上的業余劇團,既接觸了傳統戲劇和曲藝,又熟悉城鄉底層社會的各色人物。1948年洛陽解放後不久,到洛陽市幹部文化學校任語文教師,同時開始寫作。1953年,李準的第一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在《河南日報》上發表,因為尖銳地觸及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重大課題,引起熱烈反響。後又陸續發表《白楊樹》、《孟廣泰老頭》、《雨》、《陳橋渡口》等短篇和中篇小說,描繪了50年代前期處於劇烈變革中的農村的社會風貌。1954年,李准開始從事專業創作,舉家到滎陽縣落戶。寫出了《農忙五月天》、《野姑娘》、《蘆花放白的時候》、《信》、《兩代人》、《清明雨》等作品。1960年發表短篇小說《李雙雙小傳》,塑造了一個勇於向私有觀念和習慣勢力挑戰的社會主義農村新人的形象,被認為是李準的代表作。小說由作家本人改編成電影《李雙雙》上映後,李雙雙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1969年再次到河南西華縣屈庄落戶,在那裡生活4年,創作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於1985年獲茅盾文學獎。李准在創作小說的同時,寫過20部電影劇本,除《李雙雙》外,還有《老兵新傳》和根據他人小說改編的《牧馬人》及《高山下的花環》等,這些作品多次獲獎,在中國當代影壇占據主要位置。他的小說和電影劇作具有洗練鮮明、平易流暢、渾厚朴實的藝術格調。
❺ 李準是哪裡的作家
李准(1928~ )
中國作家。河南洛陽人。上代姓木華梨。蒙古族。讀完初中一年級即輟學,從祖父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1943年春到洛陽一商店當學徒,利用工余時間,閱讀屠格涅夫、狄更斯、巴爾扎克等外國作家的作品。隨後,參加鎮上的業余劇團,既接觸了傳統戲劇和曲藝,又熟悉城鄉底層社會的各色人物。1948年洛陽解放後不久,到洛陽市幹部文化學校任語文教師,同時開始寫作。1953年,李準的第一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在《河南日報》上發表,因為尖銳地觸及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重大課題,引起熱烈反響。後又陸續發表《白楊樹》、《孟廣泰老頭》、《雨》、《陳橋渡口》等短篇和中篇小說,描繪了50年代前期處於劇烈變革中的農村的社會風貌。1954年,李准開始從事專業創作,舉家到滎陽縣落戶。寫出了《農忙五月天》、《野姑娘》、《蘆花放白的時候》、《信》、《兩代人》、《清明雨》等作品。1960年發表短篇小說《李雙雙小傳》,塑造了一個勇於向私有觀念和習慣勢力挑戰的社會主義農村新人的形象,被認為是李準的代表作。小說由作家本人改編成電影《李雙雙》上映後,李雙雙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1969年再次到河南西華縣屈庄落戶,在那裡生活4年,創作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於1985年獲茅盾文學獎。李准在創作小說的同時,寫過20部電影劇本,除《李雙雙》外,還有《老兵新傳》和根據他人小說改編的《牧馬人》及《高山下的花環》等,這些作品多次獲獎,在中國當代影壇占據主要位置。他的小說和電影劇作具有洗練鮮明、平易流暢、渾厚朴實的藝術格調。
參考資料:http://info.datang.net/L/L0699.htm
❻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有哪些他們的作者分別是誰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1985年 三部長篇小說)
《黃河東流去》(上下集)李准
《沉重的翅膀》 張潔
《鍾鼓樓》 劉心武
李准
中國作家。河南洛陽人。上代姓木華梨。蒙古族。讀完初中一年級即輟學,從祖父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1943年春到洛陽一商店當學徒,利用工余時間,閱讀屠格涅夫、狄更斯、巴爾扎克等外國作家的作品。隨後,參加鎮上的業余劇團,既接觸了傳統戲劇和曲藝,又熟悉城鄉底層社會的各色人物。1948年洛陽解放後不久,到洛陽市幹部文化學校任語文教師,同時開始寫作。1953年,李準的第一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在《河南日報》上發表,因為尖銳地觸及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重大課題,引起熱烈反響。後又陸續發表《白楊樹》、《孟廣泰老頭》、《雨》、《陳橋渡口》等短篇和中篇小說,描繪了50年代前期處於劇烈變革中的農村的社會風貌。1954年,李准開始從事專業創作,舉家到滎陽縣落戶。寫出了《農忙五月天》、《野姑娘》、《蘆花放白的時候》、《信》、《兩代人》、《清明雨》等作品。1960年發表短篇小說《李雙雙小傳》,塑造了一個勇於向私有觀念和習慣勢力挑戰的社會主義農村新人的形象,被認為是李準的代表作。小說由作家本人改編成電影《李雙雙》上映後,李雙雙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1969年再次到河南西華縣屈庄落戶,在那裡生活4年,創作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於1985年獲茅盾文學獎。李准在創作小說的同時,寫過20部電影劇本,除《李雙雙》外,還有《老兵新傳》和根據他人小說改編的《牧馬人》及《高山下的花環》等,這些作品多次獲獎,在中國當代影壇占據主要位置。他的小說和電影劇作具有洗練鮮明、平易流暢、渾厚朴實的藝術格調。
當代女作家。中共黨員。美國文學藝術院榮譽院士,國際筆會中國分會會員,中國作協第四、五、六屆全委會委員、第七屆名譽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為國家一級作家、國務院授予的育特殊貢獻作家。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獲得短篇、中篇、長篇小說三頂國家獎的作家,並創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連冠」紀錄。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長篇小說《無字》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獲得兩次茅盾文學獎的作者。
張潔
原籍遼寧撫順,生於北京,幼年喪父,從母姓。讀小學和中學時愛好音樂和文藝。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到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197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從森林裡來的孩子》,獲同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翌年加入中國作協。1982年加入 國際筆會中國中心,並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美國參加第一次中美作家會議。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張潔小說劇本選》,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方舟》,小說集《祖母綠》,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全國第2屆茅盾文學獎,曾被譯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種文字出版)。《只有一個太陽》,長篇散文《那個最愛我的人去了》,散文集《在那綠革地上》以及《張潔集》等。張潔獲義大利1989年度「瑪拉帕 爾帝」國際文學獎。她的《誰生活得更美好》、《條件尚未成熟》分獲1978年(首屆)、1979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祖母綠》獲全國第3屆優秀中篇小說獎,,《沉重的翅膀》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無字》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北京市第三屆文學藝術獎,《小說選刊》2001—2002年優秀長篇小說獎,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第二屆女性文學獎,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短篇小說《有一個青年》改編拍攝成電視劇播映,張潔以「人」和「愛」為主題的創作,常引起文壇的論爭。 她不斷拓展藝術表現的路子,作品以濃烈的感情筆觸探索人的心靈世界,細膩深摯,優雅醇美。
2005年,長篇小說《無字》獲第6屆茅盾文學獎,是我國唯一榮獲兩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家。
劉心武,筆名劉瀏、趙壯漢等。1942年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後定居北京。中學時期愛好文學。1961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專科學校中文系,後任中學教員15年。1976年後任北京出版社編輯,參與創刊《十月》並任編輯。1979年起任中國作協理事、《人民文學》雜志主編。1987年赴美國訪問並在13所大學講學。1958年開始發表作品。1977年11月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發軔作,引出轟動,走上文壇。短篇小說代表作還有《我愛每一片綠葉》、《黑牆》、《白牙》等。中篇小說代表作有《如意》、《立體交叉橋》、《小墩子》等。長篇小說有《鍾鼓樓》、《四牌樓》、《棲鳳樓》、《風過耳》等。
1985年發表紀實作品《5·19長鏡頭》、《公共汽車詠嘆調》,再次引起轟動。1986-1987在《收獲》雜志開辟《私人照相簿》專欄,開創圖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圖文融合的長篇《樹與林同在》。1992年後發表大量隨筆,結為多種集子。
1993年開始發表研究《紅樓夢》的論文,並將研究成果以小說形式發表,十多年來堅持從秦可卿這一人物入手解讀《紅樓夢》,開創出「紅學」的「秦學」分支。
1995年後開始嘗試建築評論,1998年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築與環境》,2004年由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出版《材質之美》。
作品多次獲獎,如長篇小說《鍾鼓樓》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短篇小說《班主任》獲1978年全國首屆優秀短篇小說獎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說《我愛每一片綠葉》和兒童文學《看不見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歲》都曾獲全國性獎項;長篇小說《四牌樓》還曾獲得第二屆上海優秀長篇小說大獎。
1993年出版《劉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內外出版的個人專著以不同版本計已逾130種。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譯為法、日、英、德、俄、意、韓、瑞典、捷克、希伯來等文字發表、出版。
1958年開始發表作品。1977年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新時期文學的發軔作,獲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首獎。後又發表《愛情的位置》、《醒來吧,弟弟》、《我愛每一片綠葉》(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等小說,曾激起強烈反響。出版有短篇小說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劉心武短篇小說選》,中篇小說《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說集《綠葉與黃金》、《大眼貓》、《都會詠嘆調》、《立體交叉橋》、《5·19長鏡頭》,中篇小說集《如意》、《王府井萬花筒》、《木變石戒指》、《一窗燈火》、《藍夜叉》,紀實小說《公共汽車詠嘆調》,長篇小說《鍾鼓樓》(獲全國第二屆茅盾文學獎)、《風過耳》、《四牌樓》等,還出版有散文集、理論集、兒童文學等作品以及8卷本《劉心武文集》,劉心武對生活感受敏銳,善於作理性的宏觀把握,寫出了不少具有社會思考特點的小說,作風嚴謹,意蘊深厚。
❼ 李準的作家情結
李准鍾情於農民家庭生活書寫,尤其擅長描寫家庭人際關系中的夫妻關系。在李准書寫夫妻關系的文學作品中,主要體現出兩種模式,一種是和諧型夫妻關系,另一種是沖突型夫妻關系。
通過梳理李準的作品可以發現,作者在文本中的表意策略很明顯,即提倡和諧的家庭夫妻關系,主張婦女解放和男女平等;摒棄沖突型夫妻關系,自覺抵制落後夫妻文化,從而具有鮮明的時代進步意義。
(7)李准短篇小說代表擴展閱讀
自1953年11月,李准在《河南日報》發表了短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開始步入文壇。幾十年來,他出版的主要短篇小說還有:《李雙雙小傳》、《兩匹瘦馬》、《農忙五月天》等小說集,共收集了50餘篇短篇小說;
中篇小說有:《冰化雪消》、《沒有拉滿的弓》、《瓜棚風月》、《王潔實》等;並著有《黃河東流去》長篇小說,該作品榮獲了第二屆茅盾文學獎。李准自己也認為,真正能代表他藝術上最高成就的作品就是這部小說。
《黃河東流去》以三、四十年代黃泛區人民的苦難史為背景,藝術地再現了黃河流域勤勞、質朴、俠義的農民的歷史命運,熱情地謳歌了他們那黃金般可貴的品質和純朴美好的感情,挖掘出中華民族的偉大魂靈。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李麥、徐秋齋、海老清、藍五、王跑等典型形象。在藝術上作者將中國古典小說的敘事方式同外國小說的某些富有表現力的技巧很好地結合起來。在描寫上,既有白描的硬功夫,又學習外國小說心理描寫方面的長處,使這部小說成為傑出的土洋結合之作。
❽ 李准《李雙雙小傳》內容 簡介
《李雙雙小傳》內容簡介:
李雙雙小傳》是李凖創作的短篇小說,1960年發表於《人民文學》3月號。小說以1958年大躍進與隨後的人民公社運動為背景。
講述了農村婦女李雙雙沖破丈夫的阻撓,為集體辦食堂,提高勞動效率,並在這一過程中幫助丈夫提高政治思想水平的故事。
(8)李准短篇小說代表擴展閱讀:
《李雙雙小傳》是17時期的主流作家李準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紅色經典。大膽潑辣、有著一股子敢說敢笑的爽快勁兒的主人公李雙雙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她身上,寄寓著那個年代人們對女性的審美理想。在五四這樣一個新舊轉換的時期,這樣一個封建傳統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的時期,一大批女性登上了風雲際會的歷史舞。
她們以自己的筆投入時代的洪流,這是五四文壇上最靚麗的風景。中國婦女解放的旗幟由此高高舉起。
但是,浮出歷史地表的女性僅僅是為數很少的知識女性或者城市女性,而在中國的廣大農村,中國婦女依然過著一種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傳統生活,她們是傳宗接代的工具。
她們固守著男耕女織的角色定位,她們絲毫沒有嗅到現代文明的氣息。中國廣大的農村婦女真正登上歷史的舞台。
是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比知識女性的解放整整遲了30年。娜拉出走曾被張愛玲喻為一個蒼涼的手勢,但新中國的女性卻被賦予了在政治、經濟、法律上與男性平等的權力。
這是幾千年來,處於依附地位的女性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正是在這樣的歷史際遇中,中國農村婦女邁出了家門,成為新生的共和國勞動建設工地上的半邊天。
❾ 李准短篇小說有什麼特點
李準的小說具有鮮明的特色。由於作家對生活有著敏銳的觀察力,所以,他很善於從農村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擷取精華,通過普通平凡的人和事的描寫,提煉出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矛盾沖突,他的作品總是觸及到現實生活中那種最令人關注而又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並經常把一些正處萌芽狀態,尚未引起人們廣泛注意的事物,及時地提供到人們面前,從而使他的作品對推動社會生活的前進發揮積極的作用,這是李准小說的一個很可貴的特點。
李準的小說反映農村新舊事物、新舊思想的斗爭,沒有迴避生活中的矛盾,能夠充分地揭示這些矛盾斗爭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深刻性,同時,他又十分注意按照生活發展的必然規律,展示舊事物、舊思想的節節敗退,新事物、新思想的最終勝利,所以他的作品總是充滿著蓬勃的朝氣,響徹著歡快高昂的主調。
❿ 李准作家的生平事跡
李准(1928.7.4 - 2000.2.2)編劇、小說家,本姓木華梨,後簡化成李,原名李鐵生,曾用名李准,河南洛陽人,蒙古族。中國農民最熟悉和熱愛的作家之一。1953年因為短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觸及到防止翻身後的農民兩極分化這一尖銳問題,受到高度重視,中國三十多種報紙、十多家刊物加以轉截,從此一舉成名。之後共發表五十多篇小說,近二十部電影文學劇本、兩部散文集。在現代中國文壇上,李準是同時在小說和電影兩條戰線上作戰並取得比較突出成就的作家。